Ⅰ 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应对方法论文
网络暴力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暴力概念界定的暴力行为,“网络”二字恰恰说明了这一暴力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即网络虚拟世界平台。网络暴力这类信息通常具有恶意、攻击性、残忍凶暴等特性,违反了社会道德价值观,也超出了公共行为的基本约束底线。尽管这类信息往往是针对某一事件而言,但其信息内容已经超出了事件客观评价的合理限度。
一、网络暴力概述
(一)网络暴力特征
1.形式特征
人有七情六欲,心情不佳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负面情绪宣泄也是合理的。但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往往受到来自于社会法规、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习惯的约束。而网络虚拟世界给了网民平等的话语权,并且除去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约束,因此人们更容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负面情绪释放,语言文字的暴力就是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必须承认,目前这一暴力形式在国内网络上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各类浏览量较高的网站论坛,语言文字暴力屡见不鲜,事实上,它往往也是各类网络暴力事件的重要组成,它对于网络暴力影响的扩大和危害程度的加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性质特征
谣言是一种子虚乌有的言论,但不得不承认,往往谣言的编造者能够抓住网民的关注焦点,使得谣言迅速铺开,造成严重的影响。网民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谣言的泛滥导致了网民信任感的减退,民众在谣言泛滥的环境中极易出现规模性的恐慌,甚至产生社会动荡。网络暴力多种多样,并非所有都源自于谣言。但与谣言相关的网络暴力则基本都沿循了,“谣言制造者散布谣言,吸引网民进行盲目传播,谋取不法利益”这一规律。不少网络暴力尽管初始与谣言并不相关,但在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谣言不断涌现导致事件真相反而被模糊了。当某一事件所引发的矛盾变得十分显着时,网民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事件的本来面貌,而是实施暴力行为的过程。因此网络暴力事件常常并非仅有一种网络暴力形式,多半是多种形式综合性出现。
二、案例分析以“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为例
(一)“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中网络暴力概述
事件开端是2016年1月2日网友上传的一则视频,网友对视频内容进行了基本概述,大意就是,当日下午,某时尚女郎在上海地铁的一车厢内,拆食泡椒凤爪的零食,并将零食残渣肆意扔向地铁内。周围乘客上前制止其行为,但却遭到对方辱骂,并否认自身行为。同样乘坐该地铁的一位老人旁观后挺身而出,作证女子的不雅行为,反遭到女子的辱骂,态度极为恶劣。
视频拍摄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某,通过一些渠道联系到本人,对于拍摄视频曝光在网上之后对于视频主人公未来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开始是没有意识到的。出发点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去评价并且让更多的人关注地铁文明。可是后来其他网友的人肉搜索以及对其造成的谩骂等一系列行为其实并没有在原先臆想之中,在这里还是要对于这件事情进行道歉。
(二)“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中网络暴力诱因
1.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网民滥用言论自由
网络世界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虚拟世界,因此对于网民行为的约束能力本就不强。而网络又向网民提供了匿名身份和平等的话语权,导致了对于公民而言,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可以分离开来。社会责任的减弱,话语权的滥用也就越来越严重,最终催生了网络暴力。再者,网络信息技术的超高信息传播效率还带来了“群体极化”的问题,这一种由于某些团体成员的意见倾向,导致相当多的团体成员开始出现意见倾斜,乃至出现极端观点的行为,对于网络暴力的产生是十分关键点。往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民针对事件进行意见发表,将大部分网民的情绪和舆论导向了消极层面,诱发了网络暴力。
2.乌合之众:集合行为带来的“围攻”现象
正如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所言,“集合行为本质是一种自发式、缺乏合理组织、没有稳定基础结构和难以预判的针对某一刺激或事件的行为,一般都是通过集群、规模性恐慌和时尚等等形式出现。”在他的理念中,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对于某一事件的集体反应的后果。
按照相关理论,舆论被定义为“社会合意”,舆论的产生本质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某一问题进行广泛探讨最终形成主流意见(即合意)。那么回归到这一案例中,事件酝酿的过程就是微博中的一个人对此进行转发,并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参与,在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时,对事件的意见也在悄然形成。
三、网络暴力防治对策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新兴概念,事实上,早已有国家提出并推行这一制度。当前国内的某些网站也开始尝试自主实行实名制,然而却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归纳而言就是,个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馈的限制、全面监管难度以及基层网吧对于上网身份核对把控的严格度。
第一是对于“网络实名制”的准确理解问题。有的人误以为网络实名制就是必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应用真实姓名,而实际并非如此。这一想法应当归属于“前台实名”的种类,但应用更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是“后台实名”,即网民可以自定义自身的网络虚拟世界用户名,但是网络技术后台可以查阅到该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信息,这与写作中的笔名有所类似,但与其不同的是还附带了技术和法律限制。这是为了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才能被查阅。
第二是民意反馈受限的问题。首先应该正视的一点是,真实的民意所向并不畏惧公开表达,实名制恰恰能够预防借由民意达到不法目的的情况出现。目前国内已有关于政府职能履行和官员贪腐的民意监管反馈渠道,但进一步完善来说,还可以建立非实名的网络举报论坛,以保障舆论监督的质量和举报主体的安全,这一构想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相关法规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第三,网络实名制的监管问题,就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实现监管的难度并不大,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将上网门槛调整为实名制申请,否则无法进行浏览之外的网络活动。
(二)实施有效监督机制
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有的学者错估了其严重性,导致出现了一种当前立法已经足以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论调。事实上,网络暴力的法律约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方式也并不只局限在如何进行暴力发生后的救济。而是应当建成一套完善的预防网络暴力、控制其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后救济的法律体系。由此纵观当前的国内立法,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落脚点都在于暴力行为后救济上,对于预防和控制的法规设置尚属空白。解决问题的最优模式应当是进行足够的预防和事态控制,而非在发生后进行补救。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认,网络暴力的预防离不开公民道德培养。网络暴力的产生来源一般是心理问题,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累积而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开展道德,特别是网络道德的针对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水平。
第一,必须要打造符合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网络道德教育不是机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应当结合网络实际现状和社会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道德评判,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第二,综合社会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因此,社会必须要形成较为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网络法制环境和道德氛围,助力网络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网络教育社区。网络虚拟世界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的本质就是一种个人依附于群体进行情绪宣泄的后果,消极情绪的集合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效果,因此,个体乃至群体的理性意识提升是对于网络暴力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这对于网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Ⅱ 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人喜欢随意抨击别人
现在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上网的群体也逐步由年轻人发展到各个年龄层,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两三岁的孩子,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在上网,可以说是全民参与了。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一个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那就是网络喷子也越来越多。也有人称他们为键盘侠,他们总是隔着网络随意抨击着他们看不惯的人、他们不喜欢的事,甚至于发展成网络暴力。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有些人是心理扭曲。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过伤害、遭遇过不公平待遇,由于无人诉说或者无法说出口,导致心理扭曲、郁郁不闷,总想找到一个发泄口,而网络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发泄地点。一旦在网络上看到他们觉得不喜欢的人或事,他们就会肆意地攻击别人,试图以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希望那些网络喷子们不要再随意、恶意地抨击别人,你的恶意正通过网络伤害着那些无辜的人。没有网络暴力,就不会有那么多因遭受网络暴力而颓废、甚至是结束生命的惨剧发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利用网络。
Ⅲ 肖战227事件是怎么回事
肖战227事件,是发生在2020年2月27日网上很多圈子粉丝一起抵制举报AO3和老福特两个平台的粉丝的行动。
这件事的起因是由一个肖战的大粉丝“巴南区小兔赞比”引起的,因为讨厌写肖战的同人文开始的,她举报了“ao3”和“Lofter”这两个平台之后,还号召着肖战的粉丝们一起去举报这些写同人文的平台,打着“我不是在为我爱豆呐喊,我是为所有深受其害的艺人呐喊。”
于是乎由于大范围的举报,这个不止有同人文,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写网文或者存画的贴吧就这么没了。除了这个平台,还有其他一些App也遭到了粉丝的举报。没有消失的平台开始大面积删文和整改,于是肖战粉丝们的这波操作让很多饭圈不同次元的人开始了征讨肖战之路。
(3)网络暴力来源是哪个扩展阅读:
事件后续:
肖战接受某媒体专访,正式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公开道歉,消息一出,瞬间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更是直接空降热搜榜,可见关注度之高。
对于网友们的指责和质疑,肖战表示:“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些跟我相关联的一些争议,而且争议发生在全民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
其实我当时自己在家里自我隔离的时候,我是很不安,然后也很歉意的。如果是因为这些争议给网友们带来了一些影响和困扰的话,我在这里很真诚的跟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Ⅳ 网络暴力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吗
校园欺凌行为,给学生、家庭及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十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三成左右的学生偶尔被欺负,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占6%。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是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且后者更为严重,通常会导致被欺凌者心理留下阴影,并长时间难以平复。这种现象还严重影响学校的风气,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使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严重的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稳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