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特别是无线局域网有很多优点,如易于安装和使用。但无线局域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它的数据传输率一般比较低,远低于有线局域网;另外无线局域网的误码率也比较高,而且站点之间相互干扰比较厉害。
用户无线网的实现有不同的方法。国外的某些大学在它们的校园内安装许多天线,允许学生们坐在树底下查看图书馆的资料。这种情况是通过两个计算机之间直接通过无线局域网以数字方式进行通信实现的。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利用传统的模拟调制解调器通过蜂窝电话系统进行通信。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已能提供蜂窝式数字信息分组数据( Cellular Digital Packet Data,CDPD)的业务,因而可以通过CDPD系统直接建立无线局域网。
无线网络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无线网络的研究是由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的。无线网的特点是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计算机网络,而这一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
当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基于无线网络的产品,如个人通信系统( Personal CommunicationSystem,PCS)电话、无线数据终端、便携式可视电话、个人数字助理( PDA)等。无线网络的发展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
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有:低功率的无绳电话系统、模拟蜂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移动卫星系统、无线LAN和无线WAN等。
(1)无线网络的发展1200字扩展阅读:
随着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和个人数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便携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人们经常要在路途中接听电话、发送传真和电子邮件阅读网上信息以及登录到远程机器等。
然而在汽车或飞机上是不可能通过有线介质与单位的网络相连接的,这时候可能会对无线网感兴趣了。虽然无线网与移动通信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当便携式计算机通过PCMCIA卡接入电话插口,它就变成有线网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有些通过无线网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的位置可能又是固定不变的,如在不便于通过有线电缆连接的大楼之间就可以通过无线网将两栋大楼内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❷ 什么是无线网
无线网络指的是任何型式的无线电计算机网络,普遍和电信网络结合在一起,不需电缆即可在节点之间相互链接。无线电信网络一般被应用在使用电磁波的摇控信息传输系统,像是无线电波作为载波和物理层的网络。
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是“通用无线网络技术”,即在单个设备下统一各种无线网络。英特尔正在开发一种芯片,该芯片使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同一芯片上处理不同的无线技术,如wifi、wimax和dvb-h数字电视。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是“通用无线网络技术”,即在单个设备下统一各种无线网络。英特尔正在开发一种芯片,该芯片使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同一芯片上处理不同的无线技术,如wifi、wimax和dvb-h数字电视。
(2)无线网络的发展1200字扩展阅读:
无线网络比较容易受到攻击,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去入侵无线网络的信号。许多网络提供有线等效加密(WEP)防护系统,但它其实也相当容易受到攻击。虽然WEP能够挡掉一些入侵者,但许多公司基于安全性考量,仍坚持使用有线网络直到问题改善为止。另一种无线网络防护系统为WPA(Wi-Fi Protected Access)。WPA提供了比WEP更安全的无线网络环境,而这道防火墙可以帮助易受入侵的无线网络修补漏洞。
❸ 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未来将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任何东西都可以进行网络互联,我们可以在我们能够达到的任何地方对我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东西进行搜索和远程控制。这是一个总体的宏伟设想。
未来网络通信的带宽将会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未来上网应该是不受时间、带宽等限制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为所欲为,那时候的控制机制应该更合理,更强大。反正就是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无法想象的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几十年前计算机是一种很昂贵的东西,当时的IBM老总曾预言过未来的世界有几台、十几台计算机就不错了,而发展到现在呢?好多人都有好几台个人计算机,而性能远远超过了那些古董级的计算机。
我认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网络无处不在,任何东西都要连入互联网,那时估计也没有太多的网络终端,只需要几种集成的网络终端即可,将各种功能集成到同一台网络终端上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无缝的接入互联网。
2.带宽成本大大降低,上网将会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但是网速就快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3.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的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那时网络的安全性应该是可以做出保证的。
近期网络的发展应该还是以无线网络为重点,各种可移动终端将会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红极一时。各种更方便,更可靠的服务也会应运而生。无线上网的带宽会逐渐上去的,今年是第三代网络(3G)开始高速发展的第一年,以后还会有4G、5G...NG。如果未来的某一天IPV6技术成熟了,我们使用的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都可以分配到一个IP地址,访问该会是多么方便啊。
❹ 无线电通信的毕业论文
相关范文:
匿名通信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上的匿名和隐私等安全问题也逐步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文章从匿名通信技术的概述入手,简要论述了洋葱路由Tor匿名通信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电子商务 匿名通信 洋葱路由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商务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商业模式。然而,网络交易安全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特别是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多,信息网络中的隐私和保护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据统计,有58%的电子商务消费者担心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障而放弃了网上购物等业务。因此,网络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将成为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主要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简要论述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匿名通信及相关技术。
一、匿名通信系统技术
作为网络安全来说,它的技术总是针对防御某些网络攻击而提出来的,匿名通信技术也不例外。匿名通信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数据流中的通信关系加以隐藏,使窃听者无从直接获知或推知双方的通信关系和通信的一方。匿名通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隐藏通信双方的身份信息或通信关系,从而实现对网络用户的个人通信隐私以及对涉密通信更好的保护。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今天,匿名通信技术作为有效保护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电子交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通常,按照所要隐藏信息的不同,可以将匿名分为三种形式:发起者匿名(Sender anonymity)即保护通信发起者的身份信息,接收者匿名(Recipient anonymity)即保护通信中接收者的身份信息,发起者或接收者的不可连接性(Unlinkability of Sender and Recipient)即通过某种技术使通信中的信息间接地到达对方,使发送者与接收者无法被关联起来。
二、Tor匿名通信系统
1.Tor匿名通信系统概念
所谓Tor(The Second Onion Router),即第二代洋葱路由系统,它由一组洋葱路由器组成(也称之为Tor节点)。这些洋葱路由器用来转发起始端到目的端的通信流,每个洋葱路由器都试图保证在外部观测者看来输入与输出数据之间的无关联性,即由输出的数据包不能判断出其对应输入的数据包,使攻击者不能通过跟踪信道中的数据流而实现通信流分析。Tor是一个由虚拟通道组成的网络,团体和个人用它来保护自己在互联网上的隐私和安全。
与传统的匿名通信系统不同,Tor并不对来自不同用户的数据进行任何精确的混合,即不采用批量处理技术,这样可保证所有连接的数据被公平地转发。当一个连接的流缓存为空时,它将跳过这一连接而转发下一个非空连接缓存中的数据。因为Tor的目标之一是低延迟,所以它并不对数据包进行精确的延迟、重新排序、批量处理和填充信息丢弃等传统操作。
2.Tor匿名通信技术分析
洋葱路由技术的提出主要目的是在公网上实现隐藏网络结构和通信双方地址等关键信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攻击者在网上进行流量分析和窃听。洋葱路由技术结合Mix技术和Agent代理机制,不用对Internet的应用层进行任何修改,通过洋葱代理路由器,采用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用源路由技术的思想对洋葱包所经过的路由节点进行层层加密封装,中间的洋葱路由器对所收到的洋葱包进行解密运算,得出下一跳的路由器地址,剥去洋葱包的最外层,在包尾填充任意字符,使得包的大小不变,并把新的洋葱包根据所指示的地址传递给下一个洋葱路由器。
洋葱路由方案采用了实时双向隐藏路径的实现方法,它是在请求站点W上的代理服务器与目标主机之间进行匿名连接,其数据流经过若干中间洋葱路由器后抵达目的站点而形成一条隐藏路径。为了在请求和响应站点之间建立一条会话路径,请求站点的代理确定一连串的安全路由器以形成通过公网的路径,并利用各洋葱路由器的公钥构造一个封装的路由信息包,通过该路由信息包把双向会话加密密钥和加密函数分配给各洋葱路由器。若分配成功则在请求和响应站点之间建立了一条洋葱隐藏路径。建立这样的隐藏路径采用松散源路由方式,为增强抵抗路径分析能力,洋葱包采用填充技术,在每个洋葱路由器站点之间传送的信息包大小是相同的。
3.国内外研究现状
Tor是第二代洋葱路由的一种实现,网络用户通过Tor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匿名通信与交流。最初该项目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赞助。2004年,Tor成为电子前哨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的一个项目。2005年后期,EFF不再赞助Tor项目,但开发人员继续维持Tor的官方网站。我们可以在http://tor.eff.org网站上很容易下载到Tor程序,并且通过Tor可以进行匿名通信。而且,Tor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大量存在的流量过滤、嗅探分析等工具,在JAP之类软件基础上改进的,支持Socks5,并且支持动态代理链,因此难于追踪,可以有效地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此外,Tor已经实现了匿名原理的分析与设计,但是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协议标准,因为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Tor是一个工具集,最新的版本(稳定版 0.1.2.17;测试版0.2.0.6-alpha)修正了一些严重的安全漏洞。
三、结束语
总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基于匿名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环境下,采取何种匿名通信技术要依实际情况而定,还要综合运用其他网络安全技术措施,例如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双方进行安全电子交易,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银: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措施的探讨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2)
[2]吴艳辉 王伟平:基于重路由的匿名通信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17)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这是最新的资料。如需其他欢迎您留言、咨询。
❺ 关于wifi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
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Wi-Fi是一个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现时一般人会把Wi-Fi及IEEE 802.11混为一谈。甚至把Wi-Fi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 Wi-Fi联盟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名称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在2002年10月,正式改名为Wi-Fi Alliance。 通俗说法: WIFI就是一种无线联网的技术,以前通过网线连接电脑,而现在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常见的就是一个无线路由器,那么在这个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都可以采用WIFI连接方式进行联网,如果无线路由器连接了一条ADSL线路或者别的上网线路,则又被称为“热点”。 现在市面上上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多为54M速度,再上一个等级就是108M的速度,当然这个速度并不是你上互联网的速度,上互联网的速度主要是取决于WIFI热点的互联网线路。 说白了就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基于IEEE 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无线上网 ( WIFI )。 IEEE 802.11 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无线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访问点(Access 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 2.4GHz的ISM频段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苹果公司把自己开发的802.11标准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业界成立了Wi-Fi联盟,致力解决符合802.11标准的产品的生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Wi-Fi为制定802.11无线网络的组织,并非代表无线网络
求采纳
❻ 无线网是怎么产生的
无线网络发展历史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系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实现语音业务,使用频分多址FDMA接入技术划分信道。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由于1G系统存在诸如频谱利用率低、语音质量差、接入容量小、保密性差和不能提供数据通信服务等先天不足,目前已被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取代,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目前2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和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两大移动通信标准。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第三代(3G)移动通信的雏形。因此,统一标准和频段、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支持多媒体移动通信正是3G移动通信与2G的主要区别。欧洲提出的宽带WCDMA采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plex)信道。WCDMA的支持者主要是欧洲、日本等国家的GSM网络运营商和生产厂商,能够在现有GSM网络基础上,途径GPRS逐步过渡到3G移动通信。
❼ 关于无线网络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蜂窝无线移动网络么?目前发展了4代
第一代是模拟技术的,就是手机是大哥大的那一代,目前早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代是以gsm和cdma为代表的数字蜂窝技术,严禁版本加入了gprs,edge,cdma1x等数据业务网络。
第三代是以wcdma,tdscdma,cdma2000位主流的网络技术
第四代是我们所说的4G,或者LTE,也是目前商用了的最先进的技术
第五代还在研究中预计2020前后出商用系统
❽ 无线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您好,当今用户对随时随地可以无线上网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成为无线网络市场迅猛增长的推动力,但不能否认WIFI目前存有一定的缺陷,如漫游性、计费问题、因上网门槛低而带来的安全性等问题没有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但从技术的另一层面看,它是高速有线接入技术和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个辅助与补充,可以在特定的范围与领域内,能起到对3G的重要补充作用,二者完美结合将带来广阔的服务与发展前景。事实上以WIFI技术为重要技术支撑的无线局域网络在不断普及,这也代表着大众所接触的WIFI技术将会越来越便捷。一旦存在于公众场合的WIFI网络解决了运营商的漫游性、互联互通、高收费的问题,WIFI技术将能够更好实现从技术向商业的转变,同时在WIF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要认识到WIFI技术虽然先进但却不能替代和具有其他所有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所以说只有各类接入手段形成互补才能够带来更高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信息化进程会越来越快,人们对于WIFI技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WIFI技术必将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发展前景。WIFI技术在我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因此市场前景广阔,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谢谢。
❾ 无线网络最终会替代有线网络吗
只使用无线网络的想法正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所以现在是你抛弃有线网络的时候吗?在本文中,专家IrwinLazar探讨了无线网络用户的发展趋势,阐述了802.11ac最终会如何取代有线以太网,以及在只有无线网络的世界里,网络专业人员应该如何规划集成的安全和应用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基于IEEE802.11b标准引入了企业无线网络,无线网络可以取代昂贵的有线网络的可能性一直吸引着广大网络架构师和工程师。他们思考着:“无线网络真得可以替代有线网络,取代电缆,接线插座,墙上网络面板,以太网交换机负载,以及一切移动/添加/更改工作和光缆维护工作吗?”
遗憾的是,直到前段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都是“不可以”。无线网络在大多数办公室中,一直都是作为有线网络的辅助工具来使用,为那些拥挤的房间、开放区域、会议室和食堂提供接入访问。无线局域网(WLAN)的速度和性能都无法匹配100Mb或1千兆的以太网有线连接。像802.11b和802.11g标准使用未经授权的2.4GHz频段,这意味着存在来自微波炉、无线电话或几十个在该频段运行的其它设备的潜在干扰问题。
802.11n标准的引入,以及更大的供应商对于使用限定的5GHz频段的支持,让无线网络可以提供更多的带宽且干扰风险降低。但大多数无线局域网缺乏排序无线局域网(WLAN)流量优先级的能力,这意味着它仍然难以支持延迟敏感的应用,如语音通话,视频会议,虚拟化的应用程序和用于数据输入的应用程序。Wi-Fi网络还不能准确跟踪用户的位置,这意味着那些试图连接无线局域网(WLAN)在笔记本或智能手机上运行IP语音客户端的用户会让对方无法找到该呼入源。
随着2013年802.11ac标准的正式推出,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的前景大大改善。802.11ac可以提供更多的信道,这意味着可以实现更大的容量。带宽容量已经增大到400多Mbps,虽然实际部署不会达到这个速度。由于其纳入了以前那些标准对于应用优先级的规划,802.11ac接入点可以识别并优先延迟敏感流量。
❿ 无线网络是怎么产生的
无线网络发展历史
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系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实现语音业务,使用频分多址FDMA接入技术划分信道。
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
由于1G系统存在诸如频谱利用率低、语音质量差、接入容量小、保密性差和不能提供数据通信服务等先天不足,目前已被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取代,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
目前2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和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两大移动通信标准。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第三代(3G)移动通信的雏形。因此,统一标准和频段、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支持多媒体移动通信正是3G移动通信与2G的主要区别。欧洲提出的宽带WCDMA采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plex)信道。WCDMA的支持者主要是欧洲、日本等国家的GSM网络运营商和生产厂商,能够在现有GSM网络基础上,途径GPRS逐步过渡到3G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