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篇文章搞懂BAT互联网金融 场景为王
场景、场景、场景!BAT们的互联网金融场景其实已经颠覆了过去金融只是金融(即理财、信贷或支付这样单细胞生物存在),而是进入了一个将金融产品深度植入各类生活场景之中。
文/张书乐
据媒体报道,日前,网络、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在上海高调宣布,三方将联合发起成立一家全新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创新型保险服务。这是继11月18日网络联合中信银行发起成立百信银行后,网络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至此,网络、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在银行、理财、信贷以及保险等主要金融领域的布局全面展开,BAT在互联网金融之上谁主沉浮的大决战也呼之欲出……
可布局只是棋子,作为BAT掌舵者的弈棋段位高低,才是能否让在目前口号喊得震天,但实际上却有点波澜不惊的互联网金融中出现大杀招呢?
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三大互联网公司埋在互联网金融之中的伏兵,都在“场景”二字之上。而且每一个的玩法,都有浓郁的自身主产业的思维味道。
腾讯:形散神不散的社交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中,最有草根含量的,非微信红包莫属。作为腾讯互联网金融矩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微信支付用红包开路,成功利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在2014年春节期间,实现了基于微信数亿用户群体量下的强大场景体验。
开路的利器是场景,但红包的主要使用场景大多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腾讯的破局之道即是由此衍生出更多场景。
破局首败: 2014年1月,由嘀嘀打车和微信支付挑头,在全国32个城市以“乘客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的返现方式推广手机支付。表面上看,这是在红包之前推出的服务,但其毕竟初始规模太小,需要用红包加持。然而,除了勾起了阿里用支付宝和快的在10天之后反制,并最终形成一个9亿元的补贴大战外,这场支付体验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场景。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各种加持各种摇,截至2015年6月,微信支付用户还是达到了4亿。
有了这个草根用户规模,腾讯的棋盘开始扩大。2014年3月,腾讯实现QQ钱包在安卓和苹果双系统上通行;之后,理财通、腾讯征信等金融产品和信用体系的建立,直接将银行这个腾讯金融布局的最大BOSS给召唤出来。同年12月,腾讯占股30%的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问世。
布局初显: 不难看出,腾讯的布局是一个围绕社交展开的,以银行业务为中间爆发点,通过以快捷支付(pc端)、微信支付(移动端)、qq钱包(财付通移动端)三大社交支付体系为支撑,用理财通、腾讯征信和呼之欲出的微证券作为广义金融产品拓展,并以“无网点、无柜台、无财产担保”的互联网银行涉足贷款的一个社交金融矩阵。
然而,伴随着微众银行出现行长、副行长到一众高管离职潮,腾讯的金融矩阵开始出现坍塌。根源在哪?恰恰是腾讯意图走形散神不散的社交金融,但却无法真正实现将QQ和微信用户群“顺入”银行这个最后的出海口中。
优势转为劣势: 可以这么说,当下腾讯的金融布局,恰恰是其优势转为劣势的一个表现。依靠强大的社交网络,腾讯以红包开路的支付业务成长极猛,但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游戏,这并不能带来足够的场景体验,而吸纳如京东、大众点评之后,一部分电商支付和O2O体验虽然展开,但依旧体验不足,与其巨大的社群体量极不相称。更关键的是,极度活跃的金融产品还是红包,还是小额的熟人间往来,仅此而已,它很难向保险、理财之类产品延伸。
最贴心的场景体验(红包)和极度匮乏的广义应用场景,显然是腾讯当下最为头痛也亟待破局的关键所在。
阿里:勾搭草根的长尾体验
比起腾讯,阿里在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可谓极早,除了支付宝这个因为中国信用问题而出现的特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其上聚集的庞大电商用户群落外。马云也是互联网大佬中,最终关注到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先行者。
起手式要收人心: 2008年7月,马云高调宣称,在全球次贷危机下,阿里巴巴要拿出150亿元,帮助中小企业一起过冬。在此之前,同年1月,支付宝其实已经和建行联手,对符合信贷要求的淘宝网卖家将可获得最高十万元的个人小额信贷。
阿里的金融布局,从表面上,是依靠支付宝来构建一个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资金池,而且由于在2013年6月,余额宝的出现,并以高昂的回报率,实现一天之内用户百万,成功撬出银行千亿存款,而被人大多以为,阿里的互联网金融将是一个以理财为核心的体系。
其实恰恰相反,依靠自己电商平台和商家多年之间的交集所形成的交易大数据,阿里比中国的任何一家银行、机构都更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状况,而且还是个体状况。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之上,它一样使用了电商的长尾理论。2014年10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名义正式成立,其实就很能说明个中关键所在,而其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也恰恰体现出了整个阿里的长尾矩阵的构架。
抓住草根的长尾: 一个立足于商,且尤其是“微”商的信贷架构下,面向同样是“微”的草根,以理财相号召的庞大资金池。而这个体验场景中,除了日常的电商支付这样的花钱体验外,更关键的就是通过理财或信贷,帮草根赚钱。而获取草根的超长尾巴,聚沙成塔,则是阿里金融的关键要义所在。
而特异于其他对手的核心武器,则是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产生的消费数据,这个大数据的挖掘,仅仅在商家和用户的个人征信之上运用,就足以秒杀对手。
“赚钱”的黏合度太低: 但这个金融体系也有它的致命弱点,即无论是信贷还是理财,都是以赚钱相号召,这也是其之所以迟迟没有在劵商业务上推进的关键——一旦不赚钱了,长尾就会自动消散,忠诚度和黏合度都太过游移。
君不见,余额宝的高回报不断破灭,并在各种宝,尤其是网络百发的攻势下,在风险奇大却让草根趋之若鹜的P2P信贷的压力下,神话早已破灭。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在转向到P2P之中,这都构成了威胁。而且对于阿里来说,全然在线上的金融体系,尽管体量巨大,但落地之处不足,尤其是真正渗入草根真实生活圈落的场景为少。
这都让阿里在后发力之上,呈现出了青黄不接之势。
网络:流量为王的线下体验
在互联网金融上,网络可谓出招最晚,布局最慢的一家。除了网络百发、百赚等理财产品在“余额宝热”的当口惊鸿一瞥外,大多数时候,网络都像一个置身事外的存在——当然了,如今看来这显然只是外界的误读。
布局O2O也是金融: 其实这恰恰是网络所需要的,它之前的布局都在金融之外,却实实在在的目标指向金融。网络需要的,是先构筑好足够丰富的场景,再用金融之力实现足够的体验。因此,网络布局O2O,其实就是这个隔山打牛布局的一个重头戏。
目前而言,BAT公司的O2O布局排名分别是网络第一,阿里第二,腾讯第三。以O2O布局老大而知名的网络拥有网络外卖、去哪儿、携程、糯米、Uber打车等等一系列布局,其植入线下之深,对应的场景之广,是后两家所不能比拟的。
而现在已经呈现出来的网络金融布局,大体可以简约划分为:面向用户的“网络理财”、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网络小贷”,面向金融客户的“金融知心”,以及网络钱包,还有刚刚浮出水面的保险和银行。
流量为王的延伸: 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节点,即较之腾讯、阿里都在走“自营”业务的闭环模式,网络的这些业务,大多数都和它的O2O一样,走的是和传统机构的联营路线。银行联手中信、保险联手安联,网络钱包深度植入其O2O伙伴的支付链条,网络有戏、网络有钱这类的理财产品也纷纷和影视公司、教育机构玩联产承包,这并不仅仅是用来减低风险,而是想要借助这些本身和互联网金融大大相关却游离于外不得门而入的伙伴们,其成熟的线下应用场景,来卖网络金融的大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这个玩法中,合作伙伴成为了网络的流量入口,只是较之搜索引擎时代的网络流量为王,这次的流量具象化了,不再霸道,反而走温馨路线。但这依然是流量为王。有了流量,有了场景,网络的这些金融产品就有了足够的渗透空间。
而且这种流量为王,也同样表现在另一个层面,即除了致力于搭建合作平台这一条途径外,网络也在充分利用它的搜索流量大数据、地图LBS大数据等进行深层次的融入。这些技术元素,和腾讯的社交、阿里的电商一样,属于互联网基础应用,而且其结合O2O之类的场景更加深透。其对资金的导向性也就更为明显。
“实验田”里的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就会在互联网金融上一帆风顺。合作与开放,其实也蕴藏着极大的试错成本。较之腾讯、阿里主要立足于自身主营业务,开展金融服务,网络的棋盘布局更大野心更足,但这意味着涉足的不熟悉领域也更多,也因此其选择合作伙伴往往是在该领域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机构,但这依然不能避免体验场景的脱节,流量带来的客源,需要更多的服务来消化,就如同搜索引擎必须引导用户到最好的页面,而不是全部都是关键词购买或SEO出来的金山上。
随着“百信银行”一起出新的网络钱包“常年返现”计划是一个契机,所谓消费者通过网络钱包的每一笔消费,均可以立即得到1%起的现金返还,确实比红包、补贴更加诱惑,也更能快速积累长尾状态下的中小商家。当然,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就依然只是巨头比拼财力的补贴大战,如何让用户从网络的流量入口直达最需要的消费场景,构成属于网络自己的闭环服务,将是网络未来的目标和方向,当然,困难也不小。
场景、场景、场景!BAT们的互联网金融场景其实已经颠覆了过去金融只是金融(即理财、信贷或支付这样单细胞生物存在),而是进入了一个将金融产品深度植入各类生活场景之中,进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的全新时期,这显然会是一条伟大的路,但如何走,怎样走的更好,BAT玩法不一,阿里腾讯下手较早,网络却有后来居上之势,至于未来——谁胜谁败鹿死谁手恐怕还需一番激烈角逐。
⑵ 81版《霍元甲》:男主出家男配入狱,女主失去挚爱,7位戏骨离世
世间事,当年看都是必然,回头看全是偶然。
把时间倒回到1972年,年轻的导演吴思远正在街上逛街,看到一个小子在街上打架身手很是了得,问明情况才知道,这小子三次参加全港搏击比赛,两获冠军、一次亚军。更了不得的是他还曾街头独斗10多名持械匪徒不败,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当年正是港产武侠片开始崛起的时候,好极了,正好带着他进入演艺圈拍片,后来这小子打出名堂,和李小龙、狄龙、成龙等并称四小龙,他就是梁小龙。
也是这一年,另一个小子报名加入邵氏的电影电视艺员训练班学习。
他12岁习武,师从叶问,擅咏春,是李小龙的师弟,后来又学了洪拳和空手道,其形象近似当年正当红的姜大卫狄龙,属于标准的正小生。
形象好身手好,进入邵氏第二年,吴思远就让他上了《饿虎狂龙》,初次拍电影他就展现出不俗演技,当年《华侨日报》更是夸他:“身手是力与美的结合,既够劲又潇洒”。他就是黄元申。
时也命也,距离他们凭一部剧响彻中国,还要等8年,他们要用这8年,积累足够的资格,从而在8年后,在剧中站稳主角的位置。
1980年,时候到了,当年正是无线和亚视前身丽的收视大战如火如荼的时代,为了打垮亚视,无线一口气挖走了亚视最核心的编导,其中包括未来将成大器的程小东,无线还向金庸先生买了版权,开始启动一系列武侠剧拍摄,丽的如临大敌,只能临时启用一批年轻编导,迎战无线。
当年丽的也想拍武侠剧,但金庸的版权已经被无线买了,古龙的版权也在邵氏手里,怎么办呢?
正在头疼的时候,一位年轻编导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买什么版权,我们自己原创一个故事不就行了。高层说那拍个什么故事呢?年轻编导说,不如拍霍元甲。这位年轻编导就是徐小明。
正是从这个当年在丽的高层眼中荒谬绝伦的创意开始,一场港产武侠剧的风暴开始酝酿。在此之前,所有的港产武侠剧讲的都是个人恩怨,江湖儿女,没有人想到武侠类型,竟然还能和家国联系在一起,其中也包括那几年拍了不少武侠剧的黄元申和梁小龙。
谁能想到,他们终将凭借一对正气师徒的角色,让自己的名字响彻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并最终让饰演的角色成为大侠的代表。这部剧就是《霍元甲》。
剧集在中国香港开播两年后,广东台向央视要剧,央视把这部剧给了广东台,广东台迅速编辑排播。
然后在1983年的剧集播出的每个夜晚,许多家庭全家老小会集体带上板凳,到有电视的人家或者露天去等待剧集主题曲响起——“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一直到30多年后的2020年央视春晚,成龙还会再次唱响这首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那时的黄元申梁小龙当然不会知道,这部将轰动一时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将会彻底改变他们两人的命运,也将影响很多人的命运。
现在的观众很难想象,《霍元甲》原本是一部清装剧。而令剧集变成现在观众看到的样子的,则是黄元申一个任性的决定。
霍元甲的故事最初出现于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中,他第一个将霍元甲的故事写成传奇小说。
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中,倪匡又虚构了霍元甲的弟子陈真。
徐小明决定将真实 历史 和演义故事结合在一起,再结合陈真的形象,拍摄《霍元甲》,但在一开始,并没有“霍元甲”三部曲的计划。
毕竟丽的连一部都不想投拍。
因为在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之后,再没有一部民国题材的功夫片大卖过,能卖钱的全部都是古装武侠片。何况上一部以霍元甲为原型的电影《迷踪霍元甲》票房彻底扑街,再拍不是找死?
但徐小明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迷踪霍元甲》没人看,绝对不是霍元甲的故事不吸引观众,而是拍法错了,霍元甲生平最厉害的根本不是武功,而是武术家难得的爱国情怀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电影拍来拍去都是打功夫老一套当然会失败了。
他要拍,就要拍一部壮怀激烈的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怀的作品。
丽的高层还是觉得徐小明在画大饼,但必须感谢无线帮忙,把丽的能拍的导演几乎挖光了,除了拍过《大地恩情》的徐小明,丽的手上的确已经没有能打的牌。
就这样,高层妥协了。
搞定了高层,徐小明立刻马不停蹄开始筹拍,他心中霍元甲的人选只有一个——黄元申。
当年黄元申已经凭《少年黄飞鸿》等片成为人气小生,但徐小明找他也不全是因为他的人气,而是看中他身上那股豪迈与儒雅兼具的气质,这简直是扮演霍元甲的完美人选。
但黄元申的人生其实和霍元甲毫不沾边,他祖籍重庆,1948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移居中国香港,住在九龙调景岭,也就是传说中穷人住的九龙城寨。
当年他家里有5个弟妹,黄元申是大哥,活脱脱就是一部《乔家的儿女》,为了养家,他打过很多份工,甚至曾自嘲说:都说七十二行,我已经做到七十三行了!
或许是苦日子磨砺出黄元申忠义节孝的个人气质,无形中与霍元甲的角色完美适配了,但黄元申一开始并不愿接戏。
因为徐小明原本的规划是拍一部辫子戏,霍元甲的发型是前面全部剃光,后面留一根辫子,可是急着赚钱养家的黄元申不想剃掉头发,就婉言拒绝了徐小明的邀请。
但徐小明铁了心要黄元申演霍元甲,最后心一横,不剪就不剪,直接大笔一挥,把清装戏变成了民国戏。
正是这个决定,既成就了后来经典的短发霍元甲,也歪打正着让剧集跳出了当时过于泛滥的清代戏的窠臼,离成功更近了。
为了让故事更好看,徐小明还虚构了霍元甲在剧中和俄国大力士打斗的场景,实际上虽然 历史 上霍元甲两次接到外国武师的公开战书,但一次都没真打过。
第一位挑战者是来中国混吃混喝的,一听霍元甲真的武功了得,直接被吓跑了。第二位多少会点功夫,但和霍元甲谈不拢对战规则,也溜号了。原本霍元甲真正的对决会发生在与一位日本武师之间,可他却在决斗前被日本人下毒不幸去世了(并非虚构,后来媒体报道证实了影视剧的猜想)。
但徐小明将这些原本就很传奇的 历史 故事都改编得更加戏剧化了,而这一版故事,也成为后来郑伊健、李连杰、赵文卓等多版霍元甲故事的蓝本。
有了霍元甲,徐小明又虚构了女主角赵倩男,找来的女主角是凭借《神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大热的新晋女神米雪。
当年有个武师出身的新功夫演员正在疯狂地追求米雪,名叫陈港生,后来演电影,电影公司觉得名字不够响,为他改名——成龙。
据成龙自己透露,他苦追了米雪8年后,她才终于同意在一起。
不过刚把米雪追到手的成龙,被邀约前往好莱坞拍摄电影《杀手壕》。有一次去海滩玩轮滑时,不小心撞到了又一个女神——邓丽君。
转眼之间,新人就换了旧人。 真是应了周董歌里的那句词: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不过这都是后话,拍霍元甲时的米雪,正是拼事业的时候,形象气质俱佳。
徐小明又找来从中国香港首位职业骑师转战影视圈的董骠,饰演霍元甲他爹,阵容基本就配齐了。
但仿佛命中注定,另一位重要主演,自己送上门了。
当年梁小龙刚好受到好友邀约,到《霍元甲》的片场探班,听说拍的讲大侠的功夫片,一下来了劲,在片场就说自己很有档期,能不能让导演赏脸安排个小配角过过瘾。
这句话传到了徐小明耳里,他立马跟演陈真的演员说了抱歉,然后把剧里敢爱敢恨,穿着学生装打功夫的陈真改由梁小龙主演,
所以若非那位梁小龙好友邀约他来探班,后来观众看到的陈真,大概率就是另一个演员,那还会不会有陈真这个角色的大火,以及后面的衍生三部曲呢?
经典背后的传奇故事,总是偶然地如此玄妙。
不过,一切了不起的抱负,都需要时间酝酿。 那些灿烂的美梦,都要等一个契机。
《霍元甲》的成功,在于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首先是徐小明,当年徐小明认为,一部真正好的武侠剧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英雄,而不是整天喊打喊杀的莽夫。
现在回头看来,由徐小明主导创作的这部剧绝对是一部超前的作品,如今国产剧强调的多类型融合,根本是徐小明当年玩剩下的。
剧集开场霍元甲文弱书生会盖世武功,是典型的TVB反转大戏,陈真真假拜师是悬疑戏,日本女间谍潜入是谍战戏,后来日本女间谍爱上了中国侠客又有了爱情戏元素,霍元甲被害后,又加入了陈真最后的复仇戏。
堪称爆点、爽点、燃点兼具。
但除了徐小明厉害,一个重要的天时是港产功夫类型开始崛起,大量武术人才进入影视行业,所以剧集邀请到了袁仁祥担任武术指导,加上黄元申和梁小龙都是一身真功夫,虽然当年的动作场面还不乏套招,但两位男主演的动作都是标准武术家的风采,所有动作独立完成,根本不需要替身,况且替身能比他们打得好吗?
如今再看梁小龙在剧中展现的腿法,黄元申硬桥硬马的功夫,依旧感到酣畅淋漓。
而在功夫和商业元素之外,徐小明最成功的还是为剧集注入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剧中霍元甲和陈真的成长,也都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最终两人都跳出了传统武侠剧主角报仇雪恨成功之类的窠臼,成为了侠之大者。
加上黄元申无论形象,气质,武打动作等方面都彻底演出了"霍元甲"一代爱国武术家的风范,剧集想不爆已经不可能了。
但徐小明又在火上添了一把柴——那就是找到了黎小田和“词坛圣手”卢国沾创作主题曲。
要求很复杂,必须要带有唤醒国人的同时还要有抵御外敌的感情在里面,这个远远超过了当年武侠主题曲常规创作的要求提出来,反倒激发出了黎小田和卢国沾的创作天才。
后来徐小明听到黎小田创作的大气磅礴的曲子已经满意不已,看到卢国沾第一句歌词就更炸裂了,这句歌词你们都会——就是“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如果说剧集的巨大创作能量已经足够创造一部爆款,那么再加上这首震撼人心的主题曲,剧集在内地放映时的成功,已经不再能以爆款来形容。
据说《霍元甲》第一次在广州播放,当时广州街头都没人了,全都跑回去看《霍元甲》去了。
剧集不但火遍大江南北,而且在大江南北都创造了万人空巷,这样的轰动场面,这届年轻人不可能有机会碰到了。
剧集大获成功后,根本不用徐小明再据理力争,丽的高层已经催着他趁热打铁拍续集,徐小明顺势推出了《陈真》、《霍东阁》。由梁小龙主演的《陈真》继续创造了收视神话,不过钱小豪主演的《霍东阁》就差了一大截。
剧集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功夫武侠文化热潮,更无形中促进了粤语的普及和粤语歌在内地的流行。
而黄元申则一度成为了“侠义”的代名词,当年农村有电视的家庭还不多,只要《霍元甲》一播出,人们就打着手电筒,带着小凳子,跑去十几里外的地方围坐在一起看剧,每次看到霍元甲痛打反派的时候,男女老少一齐拍手叫好,孩子们现场就舞起霍元甲的迷踪拳。
梁小龙也成为最火的武打明星。
由于剧集太受欢迎,《万里长城永不倒》还被更名的亚视定为台歌,并由吕念祖唱上了春晚。
可是人间万物,总不可能一直在巅峰,太早达到巅峰的,也可能为日后的命运,埋下重重伏笔。
因为这部剧迅速达到事业巅峰的主角们,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这才真正开始。
当年的黄元申梁小龙米雪,当真是鲜花着锦,但也是烈火烹油。
凭借黄元申当年的声势,只要假以时日,他也完全有机会也成为像成龙、李连杰一样的功夫巨星。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已经有了家室的他却突然在1989年宣布退出影视圈,不仅推掉10多部影视片约,还于同年遁入空门,成为圣一法师的弟子,法号衍申,在中国香港大屿山宝林禅寺修行。
正处于事业巅峰的黄元申忽然落发为僧,也由此成为港娱一大未解之谜。
坊间最着名的猜测,就是被当年的八卦港媒极力渲染的为情所困说。
因为1989年,赵雅芝前夫黄汉伟找到一个媒体朋友,哭诉这几年自己的境遇。提到他当年捡到了一封黄元申写给赵雅芝的信。
结果第二天这一切就都出现在港媒上。
人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黄元申因为迷恋赵雅芝”,为了不让赵雅芝难做而遁入空门。
但这个说法可以说漏洞百出,首先当年赵雅芝已经再婚了,其次就算黄元申为了保护赵雅芝,忽然遁入空门不是进一步让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事实上更靠谱的还是媒体的另一种推测,即他在1984年主演《边城龙虎斗》,认识了对佛法有一定见解的林国雄,之后的几年里,他已经经常和林国雄待在一起,去庙里带发修行,还带着妻儿一起食素。
谈起为什么出家的时候,黄元申自己说的是:“出家全是佛缘所定。在剃度前我早已倦怠世相,厌弃虚荣,后逐渐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开朗,令我充实平静,遂萌发了出家皈依佛祖的决心。”
如果没有出演霍元甲,事业没那么快抵达高峰,黄元申会这么快倦怠世相吗?
无法考证了,但当年有人主动皈依佛门,也有人被动了却部分尘缘。
仿佛宿命一般,同在80年代的尾声,梁小龙也因为一些原因在中国香港接不到戏了,被迫暂时退出了 娱乐 圈。
90年代,他来到内地做生意,与东北女孩宋骧结缘,两人1995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对儿女。
至于从《霍元甲》中获益相对较少的米雪,则在这部戏后不久等到了成龙的分手。
成龙后来回忆这段感情,仍然觉得自己对米雪有所亏欠。
但若非如此,米雪也就不会遇到她的一生挚爱尹志强。
不过要说演完《霍元甲》后人生故事最像一出戏的,还是饰演陆大安的杨家安。
陆大安在剧中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虽是霍元甲的徒弟,却是标准的战五渣。
不过以如此身手,这个角色却一直挺过了这个系列三部曲的最后。
但杨家安本人却没角色这么好的运气,他80年代后期淡出影视圈经商。
2002年11月30日中国香港中环陆羽茶室发生一起命案,商人林汉烈被职业杀手射杀。
不久买凶者和行兇者共8人都在深圳被捕,杨家安正是主谋之一。
后来杨家安被判处无期徒刑,据说因表现良好,曾获得减刑2次,但至今仍在狱中。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怎么说来着? “时间最具腐蚀力,那夺目的荣耀,终会成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
人生,不过是聚散。
2006年,米雪曾组织《霍元甲》剧组重聚,剧组的人几乎都来齐了,唯独缺少了“霍元甲”黄元申。
但而是这次聚会米雪曝出消息:“黄元申在2005年就已经还俗了,现在居住于美国”。
黄元申已经告别红尘,但还有人在红尘打拼。
梁小龙2001年曾复出拍过《陈真后传》,依旧演陈真,同剧还有陈宝国、何晴等知名演员,可惜时势已经过去,加上剧集质量平平,并没有任何风浪。
直到2004年,梁小龙才凭借《功夫》里的“火云邪神”真正重回观众视野,但梁小龙在《越光宝盒》等少数院线电影登场后,就从此混迹于网络电影,往日的声名,终成消耗品。
至于米雪,与男友经历26年的爱情长跑,感情一直十分稳定,可惜尹志强2010年因癌症去世。
此后11米雪并未释怀,把男友灵位设于家中,外界盛传她还办了一场冥婚,虽然她本人否认,但如今已66岁的她依旧单身。
虽然命运崎岖,但她也没有怨天尤人,不时有新戏推出,
50多岁还和黎耀祥对戏演慈禧。
最近66岁的她频频素颜爬山,属于她的风头过去了,安然快乐老去也不错。
魏秋桦饰演的日本女间谍王秀芝当年人气更胜女主,一大关键是魏秋桦演出了一个悲剧人物外冷内热的气质,加上她人长得美,“秀芝头”一度成为80年代发廊的流行发型。
可是这部剧终究没有带给她太多红利,后来她转战台剧,回归无线时已是中年女星,最知名的角色在1995年古天乐版《神雕侠侣》中饰演的黄蓉。
这些年这位女星已经隐退,更多是出现在八卦新闻中了。
至于饰演云英的陈婉薇,当年的美貌如同惊鸿一瞥。从此观众就再也没有在荧幕上见过她,就连消息也全无。
而当曾经的美貌少女都已渐渐老去,曾经的老者许多都已经远去。
饰演秋野的吴回,后来最着名角色是《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的老爹,演完这部戏不久老人家就去世了。
演霍恩弟的董骠曾是成龙的老搭档,出现在《警察故事》系列、《红番区》、《醉拳2》、《奇迹》等片中,还和沈殿霞搭档创造过《富贵逼人》喜剧系列,可惜这位港片喜剧老戏骨 2006年去世了。
演刘镖师的曹达华早在粤语片时代就凭借《黄飞鸿》系列、《如来神掌》等成名,到90年代还演出了《逃学威龙2》的重案组之虎曹达华等,这位一生奉献给港片的老戏骨也在2007去世。
同样告别我们的还有饰演王希文(田中)的麦天恩,饰演冯志高的凌礼文,饰演龙绍基的司马华龙等。
离开时最年轻的则是饰演龙海生的黎汉持,虽然在剧中他饰演丧尽天良的小人,观众看到就想揍他,但现实中的黎汉持却是踏踏实实的老戏骨。
他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还是在金庸剧中,比如梁朝伟版《倚天屠龙记》的杨逍、朱茵版《射雕英雄传》和古天乐版《神雕侠侣》的一灯大师、《笑傲江湖》的曲洋等等,可惜这位正反派皆宜的好戏之人,62岁就离去了。
但人世间的告别,就是这么突然。
多年以后,我们只能在《霍元甲》,在《九品芝麻官》,在《倚天屠龙记》里再见他们的身影, 那呼啸而去的记忆,仿佛应了那句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至于在80年代正处于事业巅峰之时急流勇退的黄元申,还俗后最终从美国移居内地,住在儿子黄吉梁家中。
但他的生活低调无比,不仅少有消息,再无复出打算,就连聚会也很少参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有他红尘往事全不放在眼里,就这么任凭当年的风光隐没尘埃。
至此,《霍元甲》已走过漫漫四十年光阴。
当年的顶流红星,或主动皈依佛门,或被动从巅峰跌落,或失意于事业,或失去了爱人。逝者已逝,活着的人,40年间,吃过的苦,已经可以说成笑谈;当年的恩怨情仇,在江湖上没了声迹。
个中滋味,有姹紫嫣红,也有满目疮痍,最后都已化作一声叹息。
红尘翻滚,人世苍凉,四十载风雨坎坷,到头来如大梦一场。
2005年黄元申还俗,他的一首诗也回答了众生之疑:生命托化三世通,死神来去无影踪;事主不论贫与富,大限忽来戏即终。
所谓人生如戏,一半剧本是老天给的,一半是自己的选择。
黄元申拿到的人生剧本是巨星的命,却选择了归隐,从此超然物外。
米雪拿到的人生剧本是苦情戏,但却被她演出了豁然开朗。
果然,人生并非平滑的直线,而是波折的曲线。
有些人“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自创人生固然精彩纷呈,但像黄元申这样,说归隐就归隐,从此再无塌房的可能,让他演的霍元甲成为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这自然也是另一番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