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精準扶貧寬頻政策
為了進一步推動網路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通知,旨在通過寬頻政策幫助貧困群眾。通知指出,將通過資費優惠等措施,確保貧困地區居民能夠使用並負擔得起各種通信服務和網路應用。
具體來說,通知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及貧困地區經濟狀況,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光纖寬頻和移動手機等基礎通信服務資費套餐的折扣優惠。這些企業需在確保服務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通信成本。
各地通信管理局需牽頭協調工作,與省扶貧辦建立對接機制,指導省級基礎電信企業實施具體方案,建立用戶台賬並嚴格規范辦理流程。受益貧困戶需與基礎電信企業簽署正式合同或協議,明確優惠折扣標准和有效期。
各地扶貧辦應與通信管理局及省級基礎電信企業加強合作,共享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為網路精準扶貧降費工作提供依據。同時,兩地主管部門需總結經驗,推廣優秀網路扶貧應用案例。
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相關部門需做好數據核驗和報送工作。每季度首月20日前,各地通信管理局需匯總惠及用戶和讓利金額等數據,上報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務院扶貧辦。
這項政策的實施,將有助於提升貧困地區的網路覆蓋率和使用率,促進信息和資源的流通,為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創造有利條件。
❷ 網路覆蓋工程指的是什麼
網路覆蓋工程指大力推進貧困地區網路覆蓋。《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指出,實施網路覆蓋工程,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要大力推進貧困地區網路覆蓋;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實用移動終端研發和應用;組織開發適合貧困地區特點和需求的移動應用程序;推動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技術研發,消除少數民族群眾使用移動終端和信息服務時的語言障礙。
❸ 中國移動互聯網管理中心是不是騙子
摘要 與傳統扶貧方式相比,利用移動互聯網扶貧具有五個優勢:一是便捷優勢,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可用,實現泛在接入、萬物互聯,使得網路扶貧可以永遠在線;二是扁平化優勢,通過供需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和層級,可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經營管理成本;三是具有規模優勢,網路價值和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互聯網用於網路扶貧可有更大的溢出效應;四是集聚優勢,互聯網快速實現用戶集聚、企業集聚和數據集聚,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扶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五是普惠優勢,互聯網能夠有效降低服務門檻,屏蔽了地域、群體、階層的差異,可成為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依託。
❹ 移動扶貧寬頻是永久的嗎
不是。經查詢扶貧寬頻套餐是有時間限制的,脫貧了就要繳費。所有的套餐協議期一般都是24個月。滿足用戶高速上網、收發電子郵件、網上炒股、網上購物、視頻點播、網路游戲、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家庭辦公、電子商務等業務需求。經過中國電信公司十數年的努力,目前公司高速有線寬頻網路已覆蓋全省,無線網路實現了全省的無縫覆蓋。
❺ 中國移動南充分公司服務
中國移動南充分公司服務
在8年多的時間里,公司網路覆蓋不斷擴展,已經實現了對全市縣城以上城區的全面覆蓋。更進一步的是,公司成功解決了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公路干線以及重點旅遊風景區的網路覆蓋問題。自2005年以來,公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投資3.5億元實施農村移動通信扶貧工程,使得全市99%以上的農村鄉鎮和村社實現了網路覆蓋,覆蓋率高達98%以上。這一舉措徹底解決了全市近百萬農村群眾的通信難題。
作為一傢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中國移動南充分公司自成立以來就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公司關注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資助教育,幫助弱勢群體。這些行動獲得了各級黨政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公司因此榮獲了「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省級最佳文明單位」、「全省百名誠信納稅先進單位」、「服務質量達標示範單位」、「職業道德十佳單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十佳誠信單位」和「十佳消費者滿意單位」等近40項榮譽。
❻ 網路扶貧計劃指出五大工程分別是
法律分析:一、要實施網路覆蓋工程,優先支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網路覆蓋,加快實用移動終端、移動應用程序、民族語言語音和視頻技術研發,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應用步伐;二、要實施農村電商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扶貧網路博覽會,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三、要實施網路扶智工程,開展網路遠程教育,加強幹部群眾培訓,支持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路創業創新,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四、要實施信息服務工程,通過構建統一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台、搭建一縣一平台、完善一鄉(鎮)一節點、培養一村一帶頭人、開通一戶一終端、建立一戶一檔案、形成一支網路扶貧隊伍、構築民生保障網路系統,建立起網路扶貧信息服務體系;五、要實施網路公益工程,開展「N+1」網路公益扶貧活動,推動網路公益扶貧行動和貧困地區結對幫扶計劃,打造網路公益扶貧品牌項目,構建人人參與的網路扶貧大格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第一條 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