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時序圖概念

計算機網路時序圖概念

發布時間:2022-06-28 07:00:40

⑴ plc時序圖怎麼

plc時序圖從左往右,從上往下依次運行,所以先看橫向,再看縱向的。

當要寫命令位元組的時候,時間由左往右,RS變為低電平,R/W變為低電平,注意看是RS的狀態先變化完成。然後這時,DB0~DB7上數據進入有效階段,接著E引腳有一個整脈沖的跳變,接著要維持時間最小值為tpw=400ns的E脈沖寬度。

然後E引腳負跳變,RS電平變化,R/W電平變化。這樣便是一個完整的LCD1602寫命令的時序。該掃描周期內除輸入繼電器以外的所有內部繼電器的最終狀態(線圈導通與否、觸點通斷與否)將影響下一個掃描周期各觸點的通與斷。

(1)計算機網路時序圖概念擴展閱讀:

PLC採用集中采樣、集中輸出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減少了外界干擾的影響。PLC的工作過程是循環掃描的過程,循環掃描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指令執行速度、用戶程序的長度等因素。輸出對輸入的影響有滯後現象。

PLC採用集中采樣、集中輸出的工作方式,當采樣階段結束後,輸入狀態的變化將要等到下一個采樣周期才能被接收,因此這個滯後時間的長短又主要取決於循環周期的長短。此外,影響滯後時間的因素還有輸入濾波時間、輸出電路的滯後時間等。輸出映像寄存器的內容取決於用戶程序掃描執行的結果。

輸出鎖存器的內容由上一次輸出刷新期間輸出映像寄存器中的數據決定。PLC當前實際的輸出狀態有輸出鎖存器的內容決定。

PLC特點

1、能夠設置不同類型產品的工位數量及位置參數,並能夠在線監控運行過程。

2、設備操作靈活方便,能夠實現啟動與暫停,自動與手動模式切換,計數與清零,氣缸下壓時間調整等。

3、螺絲的自動排放,送料,固定,由機器一次性自動完成,不需人工輔助。

4、高速的生產節拍,可實現單工位速度不低於 1-1.5 件/秒。定位精度高,位置誤差不大於 0.02 毫米。

⑵ 波形圖的時序圖

在數字電路中,將邏輯函數輸入變數的每一種可能出現的取值與對應的輸出值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出來,就得到表示該邏輯函數的波形圖。波形圖也稱作時序圖(timing diagram)。在邏輯分析儀和一些計算機模擬工具中,經常以這種波形圖的形式給出分析結果

⑶ 考網路工程師需要哪些知識啊

1.考試要求:

(1)熟悉計算機系統的基礎知識;
(2)熟悉網路操作系統的基礎知識;
(3)理解計算機應用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方法;
(4)熟悉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
(5)熟悉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基礎知識;
(6)掌握網路安全的基本技術和主要的安全協議與安全系統;
(7)掌握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和網路協議的基本原理;
(8)掌握計算機網路有關的標准化知識;
(9)掌握區域網組網技術,理解城域網和廣域網基本技術;
(10)掌握計算機網路互聯技術;
(11)掌握TCP/IP協議網路的聯網方法和網路應用服務技術;
(12)理解接入網與接入技術;
(13)掌握網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網路系統的性能測試和優化技術,以及可靠性設計技術;
(15)理解網路應用的基本原理和技術;
(16)理解網路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17)了解有關知識產權和互聯網的法律法規;
(18)正確閱讀和理解本領域的英文資料。

2.通過本級考試的合格人員能根據應用部門的要求進行網路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網路設備的軟硬體安裝調試工作,能進行網路系統的運行、維護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網路資源,作為網路專業人員對系統開發進行
技術支持和指導,具有工程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指導助理工程師從事網路系統的構建和管理工作。

3.本級考試設置的科目包括:
(1)計算機與網路知識,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
(2)網路系統設計與管理,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

二、考試范圍

考試科目1:計算機與網路知識

1.計算機系統知識

1.1 硬體知識

1.1.1 計算機結構
·計算機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I/O部件)
·指令系統(指令、定址方式、CISC、RISC)
·多處理器(緊耦合系統、松耦合系統、陣列處理機、雙機系統、同步)
·處理器性能

1.1.2 存儲器
·存儲介質(半導體存儲器、磁存儲器、光存儲器)
·存儲系統
·主存與輔存
·主存類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驗、交叉存取、多級主存、主存保護系統)
·高速緩存
·輔存設備的性能和容量計算

1.1.3 輸入輸出結構和設備
·I/O介面(中斷、DMA、通道、SCSI、並行介面、通用介面匯流排、RS232、USB、IEEE1394、紅外線介面、輸入輸出控制系統、通道)
·輸入輸出設備類型和特徵

1.1.4 嵌入式系統基本知識

目錄
第1章 計算機體系結構 1
1.1 定點原碼、反碼、補碼表示 1
1.2 關於移碼的問題 3
1.3 原碼、反碼、補碼可表示的數據范圍 6
1.4 BCD碼的修正 7
1.5 什麼是餘三碼 8
1.6 國標碼和區位碼之間的轉化關系 9
1.7 邏輯移位和算術移位的區別 11
1.8 CRC碼(冗餘校驗碼) 12
1.9 海明碼 16
1.10 如何理解碼距這個概念 19
1.11 為什麼有些編碼能發現錯誤而不能糾正錯誤 20
1.12 碼距和檢錯糾錯有何關聯 21
1.13 編碼效率 22
1.14 指令編碼 22
1.15 頁面置換演算法 25
1.16 如何計算一個磁碟的指標 27
1.17 計算內存容量 29
1.18 何為內存帶寬,它與內存工作頻率有何關系 30
1.19 Cache 31
1.19.1 什麼是Cache的寫直達,寫回,標記法 31
1.19.2 Cache命中率 32
1.19.3 Cache頁面地址計算 33
1.20 系統可靠性計算 35
1.21 流水線 37
1.22 SISD,SIMD,MISD,MIMD 39
1.23 CISC技術和RISC技術 40
第2章 操作系統 44
2.1 進程和線程 44
2.2 進程同步與PV原語 49
2.2.1 進程同步 49
2.2.2 PV原語 49
2.2.3 什麼是原子操作 56
2.3 什麼是局部性原理 56
2.4 UNIX相關問題 57
2.4.1 UNIX操作系統的常用命令 57
2.4.2 UNIX的重定向輸入輸出 61
2.5 段頁式存儲、管理,多級頁表問題 61
2.5.1 段頁式存儲問題 61
2.5.2 多級頁表的相關問題 65
2.6 內存計算相關的問題 66
2.6.1 內存讀寫時間問題 66
2.6.2 請教內存計算 66
2.6.3 虛擬內存的問題 67
2.6.4 頁式虛擬存儲管理 67
2.7 頁面缺頁次數 69
2.8 死鎖和銀行家演算法 71
2.9 作業調度 75
2.10 DMA與I/O處理機 79
2.11 嵌入式操作系統 80
2.12 SPOOLing技術 85
2.13 前趨圖 85
2.14 時序圖 89
2.15 並發與並行 92
第3章 系統開發知識 93
3.1 軟體工程基礎知識 93
3.1.1 什麼是軟體危機 93
3.1.2 什麼是軟體和軟體工程 94
3.1.3 軟體工程基本原理有哪幾條 95
3.1.4 軟體產品有哪些特性 96
3.1.5 什麼是系統工程 96
3.1.6 什麼是軟體工程過程 97
3.1.7 什麼是軟體生命周期 97
3.1.8 原型法的分類 98
3.2 項目管理 100
3.2.1 如何介紹產品 100
3.2.2 制定項目計劃主要考慮哪些方面 100
3.2.3 什麼是工作分解結構 102
3.2.4 項目管理中成本估算模型有哪幾種 104
3.2.5 什麼是軟體配置管理 109
3.2.6 軟體配置管理有哪些工具 110
3.2.7 怎樣進行風險管理 112
3.2.8 什麼是關鍵路徑 116
3.2.9 什麼是ROI 117
3.2.10 什麼是項目范圍管理 117
3.2.11 什麼是項目范圍蔓延 118
3.3 需求分析和設計 118
3.3.1 界面元素具體內容是什麼 118
3.3.2 用戶角色具體內容是什麼 119
3.3.3 數據需求包含什麼內容 120
3.3.4 對象、類和消息的基本概念 120
3.3.6 對象模型、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的特徵 121
3.3.7 三種模型建立過程 122
3.4 測試評審 122
3.4.1 什麼是度量 122
3.4.2 軟體度量的方法具體有哪些 123
3.4.3 什麼是白盒法和黑盒法 123
3.4.4 項目審計 124
3.4.5 四種范型 125
3.4.6 什麼是注入故障法 125
3.4.7 等價類的測試步驟 125
3.5 系統運行 127
3.5.1 大型機房為什麼要使用精密空調 127
3.5.2 精密空調送風為什麼是下送風 128
3.5.3 什麼是單點登錄 128
3.5.4 什麼是數據生命周期管理 128
第4章 標准化基礎知識 130
4.1 什麼是標准及標准化 130
4.2 標准化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32
4.3 標准化的實質和目的是什麼 133
4.4 ISO和IEC各自的特點 133
4.5 標準的分類 134
4.6 標準的代號和編號 137
4.7 標准有效期? 139
4.8 漢字編碼標准 139
4.9 軟體工程標准化 139
4.10 中國的軟體標准有哪些 140
4.11 什麼是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141
第5章 知識產權基礎知識 143
5.1 知識產權知識 143
5.1.1 知識產權包含的權利有哪些 143
5.1.2 知識產權有哪些特點 144
5.1.3 保護對象是什麼 146
5.1.4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包括哪些內容 146
5.1.5 著作權法保護的計算機軟體范圍有哪些 147
5.1.6 計算機軟體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條件有哪些? 148
5.1.7 什麼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主體 149
5.1.8 軟體著作權人享有哪些權利 150
5.1.9 軟體的合法復製品所有人享有哪些權利 151
5.1.10 什麼是職務技術成果 152
5.1.11 獲得著作權應履行什麼手續? 153
5.1.12 認定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153
5.1.13 如何區分對軟體合理和不合理使用行為 155
5.1.14 在我國,計算機軟體侵權是如何認定的 155
5.1.15 計算機軟體侵權民事責任的種類有哪幾種 157
5.1.16 計算機軟體侵權損害的賠償如何確定? 157
5.1.17 計算機軟體權屬糾紛訴訟 159
5.2 專利 160
5.2.1 我國的專利共分幾類,保護期有何不同 160
5.2.2 專利可以為發明創造提供哪些保護 160
5.2.3 專利權人有哪些權利 160
5.2.4 專利有什麼特徵 161
5.2.5 受理專利申請的條件有哪些 161
5.2.6 什麼是不受理專利申請的條件 162
5.2.7 那些技術不能授予專利 163
5.2.8 哪個單位是我國專利申請的受理與審查機構 163
5.2.9 申請專利有那些途徑 163
5.2.10 專利申請號有何含義 163
5.2.11 什麼是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 164
5.2.12 什麼是非專利技術 164
5.2.13 什麼是發明專利 165
5.2.14 什麼是實用新型專利 166
5.2.15 什麼是外觀設計專利 166
5.2.16 什麼樣的發明創造可以授予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 167
5.2.17 發明創造喪失新穎性的例外有哪些 167
5.2.18 有了技術成果先申請還是先發表論文 168
5.2.19 申請專利能使發明創造獲得保護嗎 168
5.2.20 專利權人有那些義務 169
5.2.21 如何確定專利申請日 169
5.2.22 什麼是冒充專利行為 169
5.2.23 冒充專利行為如何處罰 170
5.2.24 什麼是馳名商標,馳名商標是如何認定的 170
5.3 商業秘密 170
5.3.1 商業秘密的涵蓋范圍有哪些 172
5.3.2 商業秘密具體內容 172
5.3.3 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172
5.3.4 什麼是技術保密 173
5.3.5 非專利技術與商業秘密是什麼關系 173
5.3.6 如何保護商業秘密 173
5.3.7 如何確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損害賠償范圍 174
5.3.8 對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員在流動時有哪些要求 175
5.3.9 企業在商業秘密保護工作中存在的誤區有哪些 175
5.3.10 企業內部泄露商業秘密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176
5.3.11 企業內部如何防範商業秘密被泄露 177
5.3.12 企業對外如何防範商業秘密泄露 178
5.3.13 企業保護商業秘密積極防範措施有哪些 178
5.3.14 什麼是競業禁止 179
第6章 網路體系結構 180
6.1 網路拓撲結構的理解 180
6.1.1 物理網路拓撲結構 180
6.1.2 邏輯拓撲結構 181
6.1.3 OSI中的協議比TCP/IP的協議具有更好的隱藏性 181
6.2 常見問題 184
6.2.1 ISO/OSI中傳輸協議中TP0-TP4指的是什麼 184
6.2.2 還有哪些主要的網路體系結構 184
6.2.3 SNA,SPX/IPX,AppleTalk協議用於哪些網路? 185
6.2.4 網路協議是怎樣實現的 188
第7章 數據通信基礎 189
7.1 數據通信基礎技術的理解 189
7.1.1 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 189
7.1.2 與香農定理有關的計算 192
7.1.3 計算機網路中常用信號編碼 195
7.1.4 關於的數字調制幾個問題 199
7.2 傳輸與控制技術 201
7.2.1 關於的通信方式幾個問題 201
7.2.2 信道復用技術的幾個問題 205
7.2.3 差錯控制編碼問題 206
7.2.4 NRZ、NRZ-I、曼徹斯特、4B/5B、8B/10B的傳輸效率是多少 209
7.3 交換技術 210
7.3.1 常用的交換技術 210
7.3.2 一個關於交換技術的習題 211
第8章 專線與廣域網技術 213
8.1 廣域網通信基礎 213
8.1.1 物理層的作用是什麼 213
8.1.2 物理層介面協議 213
8.1.3 什麼是DTE/DCE 214
8.2 廣域網標准 215
8.2.1 RS-232-C協議是什麼 215
8.2.2 什麼是X.21 216
8.2.3 什麼是RS-449 217
8.2.4 什麼是V.35 217
8.3 廣域網技術 218
8.3.1 封裝格式 218
8.3.2 什麼是PPP協議 219
8.3.3 DDN 222
8.3.4 ADSL調制技術 223
8.4 城域網傳輸技術有哪些 225
8.5 撥號和租用線路 228
8.5.1 ISDN 229
8.5.2 什麼是非同步串口 231
8.5.3 什麼是高速同步串口 231
8.5.4 幀中繼 232
8.5.5 E1 236
8.6 傳輸網路技術 237
8.6.1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237
8.6.2 數字通信系統模型 237
8.6.3 SDH/SONET 238
8.6.4 基於IP的傳輸技術 239
8.6.5 什麼是彈性分組環 246
8.6.6 光技術 249
8.6.7 無線通信 250
8.6.8 3G 250
8.7 新技術專題 252
8.7.1 光乙太網 252
8.7.2 NGN 253
8.7.3 軟交換 255
第9章 區域網 257
9.1 區域網技術基礎 257
9.1.1 區域網的主要特性 257
9.1.2 區域網的幾種拓撲結構 257
9.1.3 基帶信號與寬頻信號傳輸的比較 258
9.1.4 典型問題 259
9.2 區域網體系結構與標准 260
9.2.1 詳細解釋區域網參考模型 260
9.2.2 區域網媒體訪問控制 262
9.2.3 區域網邏輯鏈路控制LLC 263
9.2.4 為什麼說區域網是一個通信網 266
9.2.5 IEEE 802參考模型與OSI參考模型有何異同 266
9.2.6 LLC幀的問題 267
9.2.7 IEEE 802標准各協議作用 268
9.3 乙太網 268
9.3.1 乙太網傳輸介質有哪些 268
9.3.3 乙太網幀的具體結構 269
9.3.4 媒體訪問控制技術有哪些,重要公式有哪些 271
9.3.5 乙太網時隙(slot time) 273
9.3.6 提高傳統乙太網帶寬的途徑 274
9.3.7 什麼是10/100Mb/s速率自動協商 275
9.3.8 用的一個小Hub和五類線接幾台電腦是乙太網嗎 276
9.3.9 IEEE 802.3標准及乙太網有什麼區別 276
9.3.10 CSMA/CD計算傳播時延和沖突時間 277
9.3.11 CSMA/CD幀結構中,為什麼要設置填充欄位 277
9.3.12 怎樣求CSMA/CD網最小幀長 277
9.3.13 怎樣求乙太網匯流排傳輸方式中匯流排最大長度 278
9.3.14 一道CSMA/CD定義題 278
9.3.15 一道求沖突發現時間和傳送幀時間的例題 279
9.3.16 數據率為10Mb/s的乙太網的碼元傳輸速率是多少 279
9.3.17 交換式乙太網和共享式乙太網有什麼不同 280
9.4 令牌環網 280
9.4.1 令牌環工作原理 280
9.4.2 令牌環MAC幀格式 281
9.4.3 IEEE 802.5的媒體訪問控制 283
9.4.4 令牌環介面的一個比特時延與電纜長度的換算 283
9.4.5 什麼令牌環上,有時必須額外地增加時延 284
9.4.6 如何求環上可能存在的最小和最大時延 284
9.4.7 求有效環長 285
9.5 令牌匯流排網 285
9.5.1 令牌匯流排工作原理 285
9.5.2 令牌匯流排的MAC幀格式 287
9.5.3 令牌傳遞演算法的步驟 288
9.5.4 IEEE 802.4標准描述的協議是什麼 288
9.5.5 令牌匯流排控制的兩個特點是什麼 289
9.5.6 令牌匯流排的邏輯環的一個問題 289
9.5.7 比較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 290
9.6 乙太網、令牌匯流排、令牌環網的比較 290
9.7 FDDI 291
9.7.1 FDDI工作原理 291
9.7.2 FDDI MAC幀格式 293
9.7.3 FDDI的組成 293
9.7.4 FDDI的二級編碼方法是怎樣的 294
9.7.5 一道FDDI環的效率的題目 294
9.8 無線區域網 294
9.8.1 WLAN關鍵通信技術 295
9.8.2 WLAN體系結構 295
9.8.3 為什麼Vast天線直徑最小應為3m 296
9.8.4 一道衛星通信的問題 296
第10章 網路互聯設備與協議 298
10.1 通信設備 298
10.1.1 數據機 299
10.1.2 中繼器 305
10.1.3 集線器 306
10.1.4 網橋 308
10.1.5 交換機 311
10.1.6 協議轉換器 312
10.1.7 網路介面卡 312
10.1.8 路由器 315
10.2 網路技術 318
10.2.1 乙太網技術 318
10.2.2 快速乙太網 319
10.2.3 千兆乙太網 320
10.2.4 萬兆乙太網技術 321
10.3 路由協議 322
10.3.1 路由概述 322
10.3.2 什麼是RIP路由協議 325
10.3.3 什麼是OSPF路由協議 325
10.3.4 什麼是IGRP協議 326
10.3.5 什麼是IS-IS協議 326
10.3.6 什麼是BGP路由協議 328
10.3.7 路由協議的特點 328
10.4 路由 329
10.4.1 如何分析路由表 329
10.4.2 什麼是重疊路由 330
10.5 交換技術 330
10.5.1 什麼是埠交換 330
10.5.2 什麼是幀交換 331
10.5.3 什麼是信元交換 331
10.5.4 交換技術轉發數據過程 332
10.5.5 什麼是多層交換 333
10.6 什麼是多協議幀標記交換 334
第11章 TCP/IP協議族 339
11.1 協議層次的概念 339
11.1.1 OSI模型 340
11.1.2 TCP/IP參考模型 341
11.2 網際網路 344
11.2.1 IP地址 346
11.2.2 域名和域名系統 348
11.2.3 統一資源地址 350
11.3 TCP/IP協議族 351
11.3.1 TCP/IP的實現版本 351
11.3.2 TCP/IP的工作原理 352
11.3.3 IP協議 352
11.3.4 UDP協議 355
11.3.5 傳輸控制協議(TCP) 357
11.3.6 ICMP協議 362
11.3.7 地址解析協議 364
11.3.8 Web協議 367
11.3.9 文件傳送協議 373
11.3.10 域名系統 374
11.3.11 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376
11.3.12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376
11.3.13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379
11.4 TCP/IP定址與子網 383
11.4.1 IP地址劃分 383
11.4.2 子網劃分基礎 385
11.4.3 CIDR 386
11.5 IP路由 389
11.5.1 什麼是間接路由 389
11.5.2 默認路由 389
11.5.3 管理距離 389
11.5.4 路由協議分類 390
11.6 IPv6與IPv4 390
11.6.1 IPv6概述 391
11.6.2 IPv6與IPv4的區別 394
11.6.3 IPv6和域名服務 396
11.7 常見提問 397
第12章 系統及網路安全 402
12.1 系統與數據安全基礎知識 402
12.1.1 系統安全基礎知識 402
12.1.2 信息加密技術 405
12.1.3 認證技術與數字證書 409
12.1.4 密鑰管理體制 411
12.2 網路安全技術與協議 415
12.2.1 網路安全協議 415
12.2.2 網路安全技術 416
12.2.2 入侵檢測技術 427
第13章 伺服器配置 432
13.1 Windows伺服器下DNS配置過程 432
13.1.1 域名系統基本概念 432
13.1.2 DNS伺服器配置過程 433
13.1.3 DNS客戶機配置與測試過程 439
13.2 Windows伺服器下WINS伺服器過程 441
13.2.1 WINS基本概念 441
13.2.2 WINS伺服器的安裝 441
13.2.3 WINS客戶配置 444
13.3 DHCP伺服器 446
13.3.1 DHCP基本概念 446
13.3.2 DHCP的安裝 447
13.3.3 DHCP客戶機設置 454
13.4 Linux伺服器配置 456
第14章 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460
14.1 層次模型的網路拓撲結構設計 460
14.2 伺服器的選擇 462
14.2.1 伺服器產品的選型原則 462
14.2.2 傳輸介質選擇 463
14.3 網路安全設計 465
14.3.1 什麼是HSRP 465
14.3.2 防火牆 467
14.3.3 數據安全設計 469
14.4 WLAN設計 473
14.4.1 無接入點獨立對等無線區域網 473
14.4.2 有接入點獨立對等無線區域網 474
14.4.3 點對點連接方案設計要點 474
14.5 結構化布線系統設計 477
14.5.1 主要子系統設計 477
14.5.2 設備間環境要求及設備連續建議 479
14.5.3 線槽方案 479
14.5.4 布線規范 480
14.6 機房建設實例分析 482
14.6.1 機房的裝修 482
14.6.2 機房的高度和空間 482
14.6.3 信號電纜與供電電纜的交叉 483
14.6.4 機房的消防 483
14.6.5 機房建築的防雷 483
14.6.6 UPS電源設計 484
14.6.7 電源防雷和地線設計 485
第15章 路由器配置 487
15.1 Cisco路由器簡介 487
15.1.1 如何配置路由器 487
15.1.2 路由器配置方式比較 488
15.2 路由器配置入門知識 489
15.2.1 路由器IOS中的不同命令狀態 489
15.2.2 基本路由器的檢驗命令 493
15.2.3 幫助命令 496
15.2.4 基本設置命令 498
15.3 基本配置 499
15.3.1 IP地址配置 499
15.3.2 網路地址翻譯基礎 501
15.3.3 NAT配置步驟 502
15.3.4 地址轉換配置 503
15.4 VPN配置 507
15.5 路由配置 509
15.5.1 靜態路由配置 509
15.5.2 配置動態路由RIP協議 511
15.5.3 配置動態路由IGRP協議 513
15.5.4 配置OSPF協議 514
15.5.5 什麼是HSRP 519
15.5.6 什麼是無編號IP地址 521
15.5.7 DHCP服務與IP幫助地址配置 522
15.6 廣域網設置 523
15.6.1 HDLC基本配置 523
15.6.2 什麼是DCE和DTE 523
15.6.3 什麼是ClassFull和ClassLess 524
15.6.4 PPP配置 526
15.6.5 什麼是幀中繼 527
15.7 路由器高級配置 530
15.7.1 什麼是ACL 530
15.7.2 ACL的基本原理 530
15.7.3 ACL基本配置方法 531
第16章 交換機配置 538
16.1 交換機基礎配置 538
16.1.1 交換機配置分類 538
16.1.2 交換機啟動基本配置 538
16.1.3 配置主機名 540
16.1.4 配置交換機的管理地址 541
16.1.5 設置交換機安全認證密碼 542
16.1.6 禁止snmp管理 542
16.1.7 保存配置信息 542
16.1.8 交換機IOS保存和升級 542
16.1.9 Cisco交換機、路由器口令恢復 543
16.2 交換機的第二層配置 544
16.2.1 CDP協議 544
16.2.2 埠描述 545
16.2.3 埠速率 545
16.2.4 埠模式 546
16.2.5 MAC地址表管理 546
16.2.6 配置鏡像埠SPAN 547
16.2.7 配置埠安全 547
16.2.8 STP協議配置 548
16.2.9 虛擬區域網(VLAN)配置 549
16.2.10 交換機間鏈路(ISL)協議 551
16.2.11 802.1q協議 551
16.3 虛擬區域網(VLAN)路由配置實例 552
16.3.1 配置實例 552
16.3.2 單臂路由器配置 561
第17章 網路設計方案選摘 564
17.1 概述部分 565
17.2 學校校園網建設需求 565
17.2.1 校園網建設概述 565
17.2.2 用戶需求及技術要求分析 566
17.3 網路、系統平台設計及產品選型 567
17.3.1 方案設計原則 567
17.3.2 網路整體規劃 572
17.3.3 網路拓樸圖 572
17.3.4 中心交換機 573
17.3.5 接入層交換機 573
17.3.6 遠程訪問及Internet接入 574
17.3.7 網路管理 575
17.3.8 伺服器系統設計 575
17.3.9 網路安全 576
17.3.10 UPS電源設計 579
17.4 校園應用軟體解決方案 580
17.5 校區光纖主幹及綜合布線 581
17.5.1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必要性 581
17.5.2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組成 583
17.5.3 方案設計說明 584
17.5.4 工程概況 591
17.5.5 組織施工方案 591
17.5.6 主要技術管理措施 594
17.5.7 質量保證措施 595
17.5.8 文明施工的保證措施 595
17.5.9 施工技術方案 596
17.6 機房裝修及電源防雷、地線工程設計 598
17.6.1 建立好機房的必要性 598
17.6.2 機房環境要求 598
17.6.3 機房裝修工程設計 599
17.6.4 電源防雷和地線設計 600
17.7 工程報價 605
17.8 人員培訓 605
17.8.1 培訓內容 605
17.8.2 培訓對象 607
17.8.3 培訓地點 607
17.8.4 培訓時間 607
17.8.5 培訓方式 607
17.9 系統維護、服務與技術支持 608
17.9.1 客戶服務機構 608
17.9.2 系統維護 608
17.9.3 文檔 610
主要參考文獻 611

⑷ 如何看懂時序圖數字電路

這個是20多年前的美國摩托羅拉的工業控制機的68000CPU的時序圖.左邊藍色的是CPU, 右邊藍色的是存儲器. 圖中最上面的一行是時鍾脈沖,第二行是地址指令,第三行是加減指令,數據允許指令。這個圖是討論上升時間的。第一張圖上在S6脈沖上升延到達之前,第二行地址條件已經滿足,第三行減法指令已滿足,第四行允許指令已滿足。 當時鍾脈沖S6上升後經過半時鍾周期,開始下降,存儲器相應的地址信號輸出。要詳細解釋的話需要較大的篇幅。要了解更多請查看看有關計算機原理的書籍。

⑸ 請教:計算機組成原理中的時序圖怎麼看完全看不懂。

參考一下《計算機組成原理》唐朔飛版

⑹ 關於PCI的時序圖問題

匯流排結構對計算機系統性能的影響
在一個計算機系統中,採用哪種匯流排結構,往往對計算機系統的性能有很大影響.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討論這種影響.
最大存儲容量 初看起來,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最大存儲容量似乎與匯流排無關,但實際上匯流排結構對最大存儲容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在單匯流排系統中,對主存和外設進行存取的差別,僅僅在於出現在匯流排上的地址不同,為此必須為外圍設備保留某些地址.由於某些地址必須用於外圍設備,所以在單匯流排系統中,最大主存容量必須小於由計算機字長所決定的可能的地址總數.
在雙匯流排系統中,對主存和外設進行存取的判斷是利用各自的指令操作碼.由於主存地址和外設地址出現於不同的匯流排上,所以存儲容量不會受到外圍設備多少的影響.
指令系統
在雙匯流排系統中,CPU對存儲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必須有不同的指令系統,這是因為操作碼規定了要使用哪一條匯流排,所以在雙匯流排系統中,訪存操作和輸入/輸出操作各有不同的指令.
另一方面,在單匯流排系統中,訪問主存和1/O傳送可使用相同的操作碼,或者說使用相同的指令,但它們使用不同的地址.
吞吐量
計算機系統的吞吐量是指流入,處理和流出系統的信息的速率.它取決於信息能夠多快地輸入內存,CPU能夠多快地取指令,數據能夠多快地從內存取出或存入,以及所得結果能夠多快地從內存送給一台外圍設備.這些步驟中的每一步都關繫到主存,因此,系統吞吐量主要取決於主存的存取周期.
由於上述原因,採用雙埠存儲器可以增加主存的有效速度.
早期匯流排的內部結構如圖6.4所示,它實際上是處理器晶元引腳的延伸,是處理器與I/O設備適配器的通道.這種簡單的匯流排一般也由50——100條線組成,這些線按其功能可以分為三類:地址線,數據線和控制線.地址線是單向的,用來傳送主存和設備的地址;數據線是雙向的,用來傳送數據;控制線對每一根來說是單向的(CPU發向介面或介面發向CPU),用來指明數據傳送的方向(存儲器讀,存儲器寫,I/O讀,I/O寫),中斷控制(請求,識別)和定時控制等.
簡單匯流排結構的不足之處在於:第一,CPU是匯流排的唯一控制者.即使後來增加了具有簡單仲裁邏輯的DMA控制器以支持DMA傳送,但仍不能滿足多CPU環境的要求.第二,匯流排信號是CPU引腳信號的延伸,故匯流排結構緊密與CPU相關,通用性差.
當代流行的匯流排內部結構如下頁圖所示,___它是一些標准匯流排,追求與結構,CPU,技術無關的開發標准,並滿足包括多個CPU在內的主控者環境需求.
在當代匯流排結構中,CPU和它私有的cache一起作為一個模塊與匯流排相連.系統中允許有多個這樣的處理器模塊.而匯流排控制器完成幾個匯流排請求者之間的協調與仲裁.
整個匯流排分成如下四部分:
1 數據傳送匯流排: 由地址線,數據線,控制線組成. �
2 仲裁匯流排: 包括匯流排請求線和匯流排授權線.
3 中斷和同步匯流排:用於處理帶優先順序的中斷操作,包括中斷請求線和中斷認可線.�
4 公用線: 包括時鍾信號線,電源線,地線,系統復位線以及加電或斷電的時序信號線等.
6.1.5 匯流排結構實例
大多數計算機採用了分層次的多匯流排結構.在這種結構中,速度差異較大的設備模塊使用不同速度的匯流排,而速度相近的設備模塊使用同一類匯流排.顯然,這種結構的優點不僅解決了匯流排負載過重的問題,而且使匯流排設計簡單,並能充分發揮每類匯流排的效盲目.
圖6.6是Pentium計算機主板的匯流排結構框圖(見演示圖6.6).可以看出,它是一個三層次的多匯流排結構,即有CPU匯流排,PCI匯流排和ISA匯流排.
CPU匯流排 也稱CPU-存儲器匯流排,它是一個64位數據線和32位地址線的同步匯流排.匯流排時鍾頻率為66.6MHZ(或60MHZ),CPU內部時鍾是此時鍾頻率的倍頻. 此匯流排可連接4—128MB的主存.主存擴充容量是以內存條形式插入主板有關插座來實現的.CPU匯流排還接有L2級cache.主存控制器和cache控制器晶元用來管理CPU對主存和.ache的存取操作.CPU是這條匯流排的主控者,但必要時可放棄匯流排控制權.從傳統的觀點看,可以把CPU匯流排看成是CPU引腳信號的延伸.

PCI總錢 用於連接高速的 1/O設備模塊,如圖形顯示器適配器,網路介面控制器,硬碟控制器等.通過"橋"晶元,上面與更高速的CPU匯流排相連,下面與低速的ISA匯流排相接.PCI匯流排是一個32(或64位)的同步匯流排,32位(或64位)數據/地址線是同一組線,分時復用.匯流排時鍾頻率為33.3MHZ,匯流排帶寬是132MB/s. PCI匯流排採用集中式仲裁方式,有專用的PCI匯流排仲裁器.主板上一般有3個PCI匯流排擴充槽.
ISA匯流排 Pentium機使用該匯流排與低速 1/O設備連接.主板上一般留有 3-4個ISA匯流排擴充槽,以便使用各種16位/8位適配器卡.該匯流排支持7個DMA通道和15級可屏蔽硬體中斷.另外,ISA匯流排控制邏輯還通過主板上的片級匯流排與實時鍾/日歷,ROM,鍵盤和滑鼠控制器(8042微處理器)等晶元相連接.
我們看到,CPU匯流排,PCI匯流排,ISA匯流排通過兩個"橋"晶元連成整體.橋晶元在此起到了信號速度緩沖,電平轉換和控制協議的轉換作用.有的資料將CPU匯流排-PCI匯流排的橋稱為北橋,將PCI匯流排-ISA匯流排的橋稱為南橋.通過橋將兩類不同的匯流排粘合在一起的技術特別適合於系統的升級代換.這樣,每當CPU晶元升級時只需改變CPU匯流排和北橋晶元,全部原有的外圍設備可自動繼續工作.
_ Pentium個人機匯流排系統中有一個核心邏輯晶元組,簡稱PCI晶元組,它包括主存控制器和cache控制晶元,北橋晶元和南橋晶元.這個晶元組叫Intel430系列,440系列,他們在系統中起者字關重要的作用.

⑺ 時序電路中的時序圖的主要作用

用於在實驗中測試檢查電路得邏輯功能和用於計算機模擬模擬.

⑻ 計算機組成原理結構

一、計算機的組成及學習大綱
1. 計算機的組成
計算機的三大件 :CPU、內存、主板
(1)CPU,中央處理器,計算機最核心的配件,負責所有的計算。
(2)內存,你編寫的程序、運行的游戲、打開的瀏覽器都要載入到內存中才能運行,程序讀取的數據、計算的結果也都在內存中,內存的大小決定了你能載入的東西的多少。
(3)主板,存放在內存中數據需要被CPU讀取,CPU計算完成後,還要把數據寫入到內存中,然而CPU不能直接插在內存上,這就需要主板出馬了,主板上很多個插槽,CPU和內存都是插在主板上,主板的晶元組和匯流排解決了CPU和內存之間的通訊問題,晶元組控制數據傳輸的流轉,決定數據從哪裡流向哪裡,匯流排是實際數據傳輸的告訴公里,匯流排速度決定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4)輸入/輸出設備,其實有了以上三大件之後,計算機就可以跑起來了。我們日常使用的話還需要鍵盤、滑鼠、顯示器等輸入/輸出設備,而很多雲伺服器通過SSH遠程登錄就可以訪問,就不需要配顯示器、滑鼠、鍵盤這些東西,節省成本且方便維護。
(5)硬碟,有了硬碟數據才能長久的保存下來,大部分還會給自己的機器配上機箱和風扇,解決灰塵和散熱問題,不過這些也不是必須的,用紙板和電風扇替代也一樣可以用。
(6)顯卡,顯卡里有GPU圖形處理器,主要負責圖形渲染,使用圖形界面操作系統的計算機,顯卡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的主板都帶了內置的顯卡,如果想玩游戲、做圖形渲染,一般需要一張單獨的顯卡,插在主板上。
2. 馮·諾依曼體系
現代計算機的硬體基礎架構都是依賴於馮諾依曼提出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現代計算機的核心架構可以抽象為五個基礎組件: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具體到現代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了現代計算機的CPU,存儲器對應著內存和硬碟,主板控制著CPU、內存、硬碟、輸出/輸出設備之間的通訊。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也叫做存儲程序計算機,即可編程、可存儲的計算機。
任何一台計算機的任何一個部件都可以歸到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中,而所有的現代計算機也都是基於這個基礎架構來設計開發的。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確立了我們現代計算機的硬體基礎架構,學習計算機組成原理,就是學習和拆解馮諾依曼體系。

⑼ 計算機網路原理的目錄

第1篇計算機網路組成
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及其分類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它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有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1.1.1計算機網路及其功能
1.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1.3通信與計算機網路相關標准化組織
1.2 計算機網路組成
1.2.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2.2鏈路
所謂鏈路就是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節點。
補充: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路徑往往要經過許多段這樣的鏈路。可見鏈路只是一條路徑的組成部分。
1.2.3網路節點
節點是指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每一個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即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整個網路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網路節點組成的,把許多的網路節點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幾何關系,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拓撲。
各個網路節點通過網卡那裡獲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張網卡在出廠的時候都會被廠家固化一個全球唯一的媒體介質訪問層(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變更此地址的。這樣的地址安排就如我們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樣﹐是用來區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網路必須有能力去區別這一個地址有別於其它的地址。在網路裡面﹐有很多資料封包會由一個網路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網路節點﹐同時要確定封包會被正確的傳達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就必須依靠這個網卡地址來認定了。
1.2.4協議
網路協議,也可簡稱協議,由三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時序,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計算機通信網是由許多具有信息交換和處理能力的節點互連而成的。要使整個網路有條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個節點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有關數據格式及時序等的規則。 這些為實現網路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約定或標准就稱為網路協議。 協議是通信雙方為了實現通信而設計的約定或通話規則。
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是一系列的步驟: 它包括兩方或多方,設計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項任務!
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網路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於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協議還有其他的特點:
1)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了解協議,並且預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驟。
2)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同意並遵循它。
3) 協議必須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須明確定義,並且不會引起誤解。
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協議也可以這樣說,就是連入網路的計算機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術規范,關於硬體、軟體和埠等的技術規范。
網路是一個信息交換的場所,所有接入網路的計算機都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物理連設備進行信息交換,這種物理設備包括最常見的電纜、光纜、無線WAP和微波等,但是單純擁有這些物理設備並不能實現信息的交換,這就好像人類的身體不能缺少大腦的支配一樣,信息交換還要具備軟體環境,這種「軟體環境」是人類事先規定好的一些規則,被稱作「協議」,有了協議,不同的電腦可以遵照相同的協議使用物理設備,並且不會造成相互之間的「不理解」。
這種協議很類似於「摩爾斯電碼」,簡單的一點一橫,經過排列可以有萬般變化,但是假如沒有「對照表」,誰也無法理解一新產生的協議也大多是在基層協議基礎上建立的,因而協議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安全機制,黑客很難發現協議中存在的安全問題直接入手進行網路攻擊。但是對於某些新型協議,因為出現時間短、考慮欠周到,也可能會因安全問題而被黑客利用。
對於網路協議的討論,更多人則認為:現今使用的基層協議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安全隱患,因而無論網路進行什麼樣的改動,只要現今這種網路體系不進行根本變革,就一定無法消除其潛在的危險性。
數據在IP互聯網中傳送時會被封裝為報文或封包。IP協議的獨特之處在於:在報文交換網路中主機在傳輸數據之前,無須與先前未曾通信過的目的主機預先建立好一條特定的「通路」。互聯網協議提供了一種「不可靠的」數據包傳輸機制(也被稱作「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它不保證數據能准確的傳輸。數據包在到達的時候可能已經損壞,順序錯亂(與其它一起傳送的封包相比),產生冗餘包,或者全部丟失。如果 應用需要保證可靠性,一般需要採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層協議控制。
網路協議通常由語法,語義和定時關系3部分組成。網路傳輸協議或簡稱為傳送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計算機通信的共同語言。現在最普及的計算機通信為網路通信,所以「傳送協議」一般都指計算機通信的傳送協議,如:TCP/IP、NetBEUI等。然而,傳送協議也存在於計算機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對象編程裡面對象之間的通信;操作系統內不同程序之間的消息,都需要有一個傳送協議,以確保傳信雙方能夠溝通無間。
其他含義
協商:雙方協議提高價格 對共同達到統一目的 可制定協議。
通俗概念:協議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協商,共同達到統一目的,對統一達成問題作為書面形式共同約束。
協商好了就點仁義、仗義。協議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沒意義了,也就是證明即將要結束協議。
定義
協議(protocol)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為了開展某項活動,經過協商後達成的一致意見。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1.3課外實踐參考——構建一個簡單的區域網絡
1.3.1雙絞線
雙絞線(Twisted Pair)是由兩條相互絕緣的導線按照一定的規格互相纏繞(一般以逆時針纏繞)在一起而製成的一種通用配線,屬於信息通信網路傳輸介質。雙絞線過去主要是用來傳輸模擬信號的,但現在同樣適用於數字信號的傳輸。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
雙絞線是由一對相互絕緣的金屬導線絞合而成。採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抵禦一部分來自外界的電磁波干擾,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號的對外干擾。把兩根絕緣的銅導線按一定密度互相絞在一起,一根導線在傳輸中輻射的電波會被另一根線上發出的電波抵消。「雙絞線」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雙絞線一般由兩根22-26號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實際使用時,雙絞線是由多對雙絞線一起包在一個絕緣電纜套管里的。典型的雙絞線有四對的,也有更多對雙絞線放在一個電纜套管里的。這些我們稱之為雙絞線電纜。在雙絞線電纜(也稱雙扭線電纜)內,不同線對具有不同的扭絞長度,一般地說,扭絞長度在3.81cm至14cm內,按逆時針方向扭絞。相鄰線對的扭絞長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線的越密其抗干擾能力就越強,與其他傳輸介質相比,雙絞線在傳輸距離,信道寬度和數據傳輸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價格較為低廉。
1.3.2集線器
1.3.3 網卡
習題
第2章 中間節點上的通信技術
2.1交換技術的演變
2.1.1 電路交換
2.1.2存儲-轉發交換
2.1.3分組交換網路中的最佳幀長度
2.2虛電路與數據報
2.2.1分組交換的虛電路服務
2.2.2分組交換的數據報服務
2.2.3電路交換、虛電路與數據報的比較
2.3交換機
2.3.1交換機的功能
2.3.2交換單元分類
2.4路由節點上的通信
2.4.1路由器與路由表
2.4.2路由器的組成
2.4.3路由器技術的演進
習題
第3章鏈路上的數據傳送技術
3.1基本通信方式
3.1.1通信工作模式
3.1.2並行傳輸與串列傳輸
3.1.3串列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數據信號分析與信道特性
3.2.1信息、數據與信號
3.2.2數據信號分析
3.2.3信道的頻率特性
3.3基帶傳輸、頻帶傳輸與數據信號變換
3.3.1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3.3.2數字信號的模擬調制
3.3.3模擬信號的數字編碼——PCM技術
3.3.4數字編碼
3.4信道的多路復用技術
3.4.1頻分多路復用技術
3.4.2時分多路復用技術
3.4.3碼分多路復用技術
3.4.4波分多路復用技術
3.5數據的可靠傳輸
3.5.1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基本對策
3.5.2差錯檢測
3.5.3差錯控制
3.6流量控制
3.6.1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滑動窗口協議
習題
第2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第4章ISO/OSI參考模型
4.1概述
4.1.1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
4.1.2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中各層的基本功能
4.1.3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的多樣性
4.1.4 ISO/OSI參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參考模型分層介紹
4.2.1物理層
4.2.2數據鏈路層
4.2.3網路層
4.2.4運輸層
4.2.5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4.3 ISO/OSI參考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4.3.1 OSI參考模型各層中的數據流動
4.3.2網路實體——服務與協議
4.3.3 ISO/OSl服務原語
習題
第5章區域網與IEEE 802模型
5.1區域網的技術特點與體系結構
5.1.1區域網概述
5.1.2區域網的MAC技術
5.1.3 IEEE 802模型
5.2乙太網技術
5.2.1 CSMA/CD協議
5.2.2 IEEE 802.3與10 Mbps乙太網
5.3無線區域網
5.3.1無線區域網的特點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交換式區域網
5.4.1 網橋
5.4.2交換式乙太網
5.4.3交換機工作機理
5.4.4虛擬區域網
5.4.5課外實踐參考——交換機配置
5.5 i島速乙太網
5.5.1高速乙太網的發展及特點
5.5.2 100 Base-T乙太網
5.5.3千兆乙太網
5.5.4萬兆乙太網
習題
第6章Internet與TCP/IP體系結構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協議棧
6.1.3 TCP/IP與OSI參考模型的比較
6.2 IP協議
6.2.1有分類的IP地址結構
6.2.2 IP地址的無分類編址CIDR
6.2.3 IPv4分組格式
6.2.4課外實踐參考——網路的TCP/IP參數設置
6.3網路介面層相關協議
6.3.1點對點協議PPP
6.3.2 IP地址解析協議
6.4網際控制消息協議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務
6.4.2 ICMP分組
6.4.3基於ICMP的應用
6.4.4課外實踐參考——常用網路測試命令
6.5 IP路由
6.5.1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路由信息協議RIP
6.5.3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6.5.4邊界網關協議BGP
6.5.5課外實踐參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第三層交換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標
6.6.2 IPv6分組結構
6.6.3 IPv6地址
6.6.4從IPv4向IPv6的過渡
6.7 TCP/UDP協議
6.7.1 TCP服務的特徵
6.7.2 TCP連接的可靠建立與釋放
6.7.3 TcP傳輸的滑動窗口規則
6.7.4 TCP報文格式
6.7.5 UDP協議
6.7.6 TCP/UDP埠號的分配方法
習題
第3篇計算機網路應用及其開發
第7章應用層實體及其工作模式
7.1客戶-伺服器工作模式
7.1.1客戶-伺服器模式概述
7.1.2客戶-伺服器的應用方式
7.1.3中間件
7.2客戶-伺服器模式應用舉例
7.2.1遠程登錄
7.2.2文件傳輸協議
7.2.3電子郵件傳送協議
7.2.4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7.2.5超文本傳輸協議
習題
第8章計算機網路應用程序設計
8.1套介面API的有關概念
8.1.1 網路應用編程介面
8.1.2 socket編程模型及其類型
8.1.3 socket地址——應用進程的標識
8.1.4通信進程的阻塞與非阻塞方式
8.2基本socket函數
8.2.1初始化套介面——服務綁定socket()
8.2.2本地地址綁定bind()
8.2.3建立套介面連接——綁定遠地伺服器地址connect()
8.2.4套介面被動轉換listen()
8.2.5從被動套介面的完成隊列中接受一個連接請求accept()
8.2.6基本套介面I/O函數
8.2.7關閉套介面通道與撤銷套介面
8.3基於TCP的socket程序設計
8.3.1 TCP有限狀態機
8.3.2 TCP的C/s模型時序圖
8.3.3一個簡單的TCP網路通信程序
8.3.4阻塞模式下的TCP輸入輸出與超時控制
8.3.5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輸入輸出
8.4基於UDP的socket程序設計
8.4.1 uDP編程模式
8.4.2一個簡單的UDP客戶一伺服器程序
8.4.3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戶一伺服器程序
8.5輸入輸出多路復用
8.5.1輸入輸出多路復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數及其應用
8.6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8.6.1多進程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8.6.2多線程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習題
附錄英文縮略語詞彙表
參考文獻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時序圖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連接正常但載入慢 瀏覽:452
聯想電腦網路配置異常怎麼回事 瀏覽:310
無線網路按月計費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837
網路共享集群 瀏覽:436
計算機網路答題咋樣操作 瀏覽:162
家裡無線路由器網路信號問題 瀏覽:178
大同網路營銷課件 瀏覽:565
如果想播一篇網路小說版權費多少 瀏覽:609
什麼是網路客戶端 瀏覽:424
網路連接是感嘆號如何設置 瀏覽:311
網路和媒體哪個好 瀏覽:253
網路如何延伸到其他房間 瀏覽:822
無線網路怎麼拼的 瀏覽:363
電腦無法通過usb共享手機網路 瀏覽:410
tcl電視怎樣重置網路連接wifi密碼 瀏覽:914
閃避攻擊網路安全 瀏覽:647
工作網路用ip怎麼連接 瀏覽:883
無線匹配不到可用網路怎麼辦 瀏覽:161
蘋果手機有e但沒有網路 瀏覽:801
無線網路連接不上但是有網 瀏覽:73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