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能連接其他地區網路的應用

能連接其他地區網路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2-07-24 07:41:55

如何將地域不同的7個區域網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個辦公網路!

在七個培訓機構選擇一個作為主網路,選擇合適的路由器設備設為網關,開啟VPN,其他六個培訓網路也按照這個模式,設置一台路由器為網關,並設置自動通過VPN連接到主網路路由器

注意幾點
1:主網路路由器必須是靜態IP,寬頻至少10M光纖以上,其他6個網路可以是動態IP,不過ADSL動態IP的話,一般帶寬就只有下行4M,上行0.5M,不適合大規模數據的交換
2:6個培訓機構的網路根據計算機數量,分配不同的IP地址段
3:路由器必須可以做VPN接入,考慮到實際情況,最好要求路由器的設備提供商幫忙做設置

以上只是最普通的一種方法,實際應用中,你們可以在主網路中新增加台路由設備,專門用作VPN接入,不過這樣會增大開銷。

------------------------------------------
補充一句,設置這樣規模的VPN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實際部署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問題,特別是如果網路中有防火牆的情況下,自己不是很懂的情況下,建議還是讓專業的網路工程師幫忙進行設置...

❷ 能連接各處網路的應用

寬頻連接是和貓連,要賬號和密碼的,是接入你的寬頻服務網路的,本地連接是你的網卡和本地的其他網路設備聯機,1394倒是很少見,估計是不是哪個的無限網路設置的網路名稱是1394被你的設備找到了吧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主要有哪些能不能舉出幾種應用實例…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分布式處理。

1、信息交換

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計算機網路中各個節點之間的系統通信。用戶可以在網上傳送電子郵件、發布新聞消息、進行電子購物、電子貿易、遠程電子教育等。

2、資源共享

所謂的資源是指構成系統的所有要素,包括軟、硬體資源,如:計算處理能力、大容量磁碟、高速列印機、繪圖儀、通信線路、資料庫、文件和其他計算機上的有關信息。

由於受經濟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資源並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戶都能獨立擁有,所以網路上的計算機不僅可以使用自身的資源,也可以共享網路上的資源。因而增強了網路上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提高了計算機軟硬體的利用率。

3、分布式處理

一項復雜的任務可以劃分成許多部分,由網路內各計算機分別協作並行完成有關部分,使整個系統的性能大為增強。

(3)能連接其他地區網路的應用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程

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早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於計算機網路設備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十分迅速。

近兩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重點發展市場。

二、組成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❹ 試說明無線網路在生活中的應用

行動電話就是無線網路系統的一部分,人們每天使用行動電話與他人通話。經由利用人造衛星及其他信號,無線網路系統使越洋消息的發送化為可能。在災難應對上,警局使用無線網路迅速地傳播重要消息;不論是在小型辦公大樓內或橫越整個地球,個人及公司都利用無線網路快速地發送或分享資料。

無線網路的其他重要應用之一,就是在基礎電信建設貧乏或缺乏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個便宜及快速的管道連接上互聯網,像是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

特點

1、可移動性強,能突破時空的限制。

無線網路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來傳遞網路信號的,只要處於發射的范圍之內,人們就可以利用相應的接受設備來實現對相應網路的連接。這個極大地擺脫了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限制,是傳統網路所無法做到的。

2、網路擴展性能相對較強。

與有線網路不一樣的是,無線網路突破了有線網路的限制,其可以隨時通過無線信號進行接人,其網路擴展性能相對較強,可以有效實現網路工作的擴展和配置的設置等。用戶在訪問信息時也會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無線網路不僅擴展了人們對使用網路的空間范圍,而且還提升了網路的使用效率。

3、設備安裝簡易、成本低廉。

通常來說,安裝有線網路的過程中是較為復雜繁瑣的,有線網路除了要布置大量的網線和網線接頭,而且其後期的維護費用非常高。而無線網路則無需布設大量的網線,安裝—個無線網路發射設備即可,同時這也為後期網路維護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極大地降低了網路前期安裝和後期維護的成本費用。

與有線網路相比,無線網路的主要特點是完全消除了有線網路的局限性,實現了信息的無線傳輸,使人們更自由地使用網路。

同時,網路運營商操作也非常方便,首先,線路建設成本降低,運行時間縮短,成本回報和利潤生產相對較快。這些優勢包括改進了管理員的無線信息傳輸管理,並為網路中沒有空間限制的用戶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無線網路的類型

1、無線PAN

無線個域網(WPAN) 將設備連接到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通常在一個人的范圍內。[9]例如,藍牙無線電和不可見紅外光都提供了一個 WPAN,用於將耳機連接到筆記本電腦。ZigBee還支持 WPAN 應用程序。

隨著設備設計人員開始將 Wi-Fi 集成到各種消費電子設備中,Wi-Fi PAN 變得司空見慣(2010 年)。英特爾「我的 WiFi」和Windows 7「虛擬Wi-Fi」功能使 Wi-Fi PAN 的設置和配置更簡單、更容易。

2、無線區域網

甲無線區域網(WLAN)鏈路使用無線分發方法,通常提供通過接入點訪問網際網路連接在短距離內的兩個或更多的設備。採用擴頻或OFDM技術可以允許用戶在本地覆蓋區域內四處走動,並且仍然保持連接到網路。

3、無線自組織網路

無線自組織網路,也稱為無線網狀網路或移動自組織網路(MANET),是由以網狀拓撲結構組織的無線電節點組成的無線網路。每個節點代表其他節點轉發消息,每個節點執行路由。

4、無線城域網

無線城域網是一種連接多個無線區域網的無線網路。

移動網路是分布在陸地區域稱為小區,每個小區由至少一個固定位置的服務的無線網路收發器,被稱為小區站點或基站。在蜂窩網路中,每個小區的特點是使用來自其所有直接相鄰小區的一組不同的無線電頻率以避免任何干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線網路

❺ 谷歌play更改地區還能用別的地區的網路嘛嗎

能。
打開手機中的設置,點擊應用程序,找到並點擊GooglePlayStore谷歌應用商店,點擊存儲,點擊清除數據,點擊確定,清除數據成功。清除數據後把科學上網地址改成你想切換到的地區。
在切換之前,先要把手機網路連接到你要切換到國家,切換到哪,則網路必須連接到那個國家。因為是根據IP判斷的,不連接是不可以切換的。

❻ 求簡述網際網路(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及應用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一組全球信息資源的總匯。有一種粗略的說法,認為INTERNET是由於許多小的網路(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乾颱計算機(主機)。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SNSFnet。1988 年,S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S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S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SNSnet則是S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網際網路的產生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 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 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包交換理論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美國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 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信渠道。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 1982年,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 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碑。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路委員會(FNC )通過了 一項決議,對網際網路作出了這樣的界定:「網際網路」是全球性信息系統, (1)在邏輯上由一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 (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 (3 )藉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這也許是迄今對網際網路作出的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隨著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信息的意識,對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重視越來越加強,這些都強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發展,使聯入這兩個網路的主機和用戶數目急劇增加,1988年,由NSFnet連接的計算機數就猛增到56000台,此後每年更以2到3倍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機數目達到了320萬台,連接了世界上的35000個計算機網路。現在,Internet上已經擁有5000多萬個用戶,每月仍以10-15%的數目向前增長,專家預測,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戶將突破1億,到2000年,全世界將有100多萬個網路,1億多台主機和10億多的用戶。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計算機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研的領域,而是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從事的業務分類包括了廣告公司,航空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藝術,導航設備,書店,化工,通信,計算機,咨詢,娛樂,財貿,各類商店,旅館等等100多類,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信息社會的縮影。1995年,Internet開始大規模應用在商業領域。當年,美國Internet業務的總營收額為10億美元,預計1996年將會達到18億美元。提供聯機服務的供應商也從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這樣的計算機公司發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運營公司也參加進來。 由於商業應用產生的巨大需求,從數據機到諸如Web伺服器和瀏覽器的Internet 應用市場都分外紅火。在Internet蓬勃發展的同時,其本身隨著用戶的需求的轉移也發生著產品結構上的變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軟體幾乎全是TCP/IP協議包,那時人們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轉向具體的應用,象利用WWW來做廣告或進行聯機貿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長最快的應用,其用戶已從1994年的不到400萬激增至1995年的1000萬。Web站的數目1995年到三萬個。Internet已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計算機網路。 現狀 今天,Internet已連接60,000多個網路,正式連接86個國家,電子信箱能通達150多個國家,有480多萬台主機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用戶有2500多萬,每天的信息流量達到萬億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電子信件突破10億封。同時,Internet的應用業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從學術研究到股票交易、從學校教育到娛樂游戲、從聯機信息檢索到在線居家購物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據統計,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業所佔比例最大,為41%;.e--(科教)已退居二線,佔有30%分額。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長中,商企界的成長佔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亞洲一些國家裡,當局者卻試圖封鎖該國的網路與國際網連接,其封鎖網路技術超過發達國家。這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 編輯本段未來 發展潛力巨大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rnet市場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其應用將涵蓋從辦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場營銷、服務等廣泛領域。另外,Internet帶來的電子貿易正改變著現今商業活動的傳統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廣泛的互連必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 未來的網際網路與現在的網際網路可大不一樣,它將會是一種可大可小的網際網路。當你想要把它帶在身邊時,你不用拎一個很大的背包把它裝進去,而是把它變小,放入自己的口袋中,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打開網際網路,這就能幫助你搜索你所需要的資料。(以上資料來源網路)。

❼ 問題一 :(1)常用的網路應用軟體有哪些

常用的,看你常用於哪裡了,如果是辦公的,那麼日常要應用的辦公軟體如OFFICE,WINRAR,PDF閱讀器,殺毒軟體,需要的設計軟體等。

如果你是家裡用的娛樂型,那麼如聽歌的(WINAMP,千千靜聽等),看電影的,如WMP,V9,暴風影音等,下載的如迅雷,FLASHGET等,殺毒軟體,優化類軟體如超級兔子,優化大師等。上網頁的如MAXTHON,OPERA等,自己喜歡一些的輸入法等。QQ,MSN等聊天的。QQLIVE等網路上看電視的。還有其它許多的了,看你自己需要的。

b/s 是 brower/server 就是用瀏覽器(如ie)為應用程序客戶端操作伺服器。這樣用瀏覽器來操作簡單易用,但是對輸入沒有很好的驗證。邏輯實現不多。本地只是用於獲取數據然後大部分驗證需要提交伺服器來完成。

c/s 是client/server 客戶端軟體則是一個擁有很多邏輯驗證的軟體,本地驗證成功後才提交伺服器。

我找到的更詳細信息:

一、什麼是C/S和B/S

要想對「C/S」和「B/S」技術發展變化有所了解,首先必須搞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C/S結構。
C/S (Client/Server)結構,即大家熟知的客戶機和伺服器結構。它是軟體系統體系結構,通過它可以充分利用兩端硬體環境的優勢,將任務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來實現,降低了系統的通訊開銷。目前大多數應用軟體系統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兩層結構,由於現在的軟體應用系統正在向分布式的Web應用發展,Web和Client/Server 應用都可以進行同樣的業務處理,應用不同的模塊共享邏輯組件;因此,內部的和外部的用戶都可以訪問新的和現有的應用系統,通過現有應用系統中的邏輯可以擴展出新的應用系統。這也就是目前應用系統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C/S體系結構雖然採用的是開放模式,但這只是系統開發一級的開放性,在特定的應用中無論是Client端還是Server端都還需要特定的軟體支持。由於沒能提供用戶真正期望的開放環境,C/S結構的軟體需要針對不同的操作系統系統開發不同版本的軟體, 加之產品的更新換代十分快,已經很難適應百台電腦以上區域網用戶同時使用。而且代價高, 效率低。

第二、什麼是B/S結構。
B/S(Browser/Server)結構即瀏覽器和伺服器結構。它是隨著Internet技術的興起,對C/S結構的一種變化或者改進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用戶工作界面是通過WWW瀏覽器來實現,極少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Browser)實現,但是主要事務邏輯在伺服器端(Server)實現,形成所謂三層3-tier結構。這樣就大大簡化了客戶端電腦載荷,減輕了系統維護與升級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戶的總體成本(TCO)。

以目前的技術看,區域網建立B/S結構的網路應用,並通過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資料庫應用,相對易於把握、成本也是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開發,能實現不同的人員,從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訪問和操作共同的資料庫;它能有效地保護數據平台和管理訪問許可權,伺服器資料庫也很安全 。特別是在JAVA這樣的跨平台語言出現之後,B/S架構管理軟體更是方便、快捷、高效。

第三、管理軟體主流技術。
管理軟體技術的主流技術與管理思想一樣,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首先,界面技術從上世紀DOS字元界面到Windows圖形界面(或圖形用戶界面GUI),直至Browser瀏覽器界面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其次,今天所有電腦的瀏覽器界面,不僅直觀和易於使用,更主要的是基於瀏覽器平台的任何應用軟體其風格都是一樣的,使用人對操作培訓的要求不高,而且軟體可操作性強,易於識別;再者,平台體系結構也從過去單用戶發展到今天的文件/伺服器(F/S)體系、客戶機/伺服器(C/S)體系和瀏覽器/伺服器(B/S)體系。

二、C/S和B/S 之比較

C/S和B/S是當今世界開發模式技術架構的兩大主流技術。C/S是美國 Borland公司最早研發,B/S是美國微軟公司研發。目前,這兩項技術以被世界各國所掌握,國內公司以C/S和B/S技術開發出產品也很多。這兩種技術都有自己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客戶群,各家企業都說自己的管理軟體架構技術功能強大、先進、方便,都能舉出各自的客戶群體,都有一大群文人墨客為自己搖旗吶喊,廣告滿天飛,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C/S架構軟體的優勢與劣勢

(1)、應用伺服器運行數據負荷較輕。
最簡單的C/S體系結構的資料庫應用由兩部分組成,即客戶應用程序和資料庫伺服器程序。二者可分別稱為前台程序與後台程序。運行資料庫伺服器程序的機器,也稱為應用伺服器。一旦伺服器程序被啟動,就隨時等待響應客戶程序發來的請求;客戶應用程序運行在用戶自己的電腦上,對應於資料庫伺服器,可稱為客戶電腦,當需要對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任何操作時,客戶程序就自動地尋找伺服器程序,並向其發出請求,伺服器程序根據預定的規則作出應答,送回結果,應用伺服器運行數據負荷較輕。

(2)、數據的儲存管理功能較為透明。
在資料庫應用中,數據的儲存管理功能,是由伺服器程序和客戶應用程序分別獨立進行的,前台應用可以違反的規則,並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還是未知的)運行數據,在伺服器程序中不集中實現,例如訪問者的許可權,編號可以重復、必須有客戶才能建立定單這樣的規則。所有這些,對於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終用戶,是「透明」的,他們無須過問(通常也無法干涉)背後的過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戶伺服器架構的應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煩的事情都交給了伺服器和網路。在C/S體系的下,資料庫不能真正成為公共、專業化的倉庫,它受到獨立的專門管理。

(3)、C/S架構的劣勢是高昂的維護成本且投資大。
首先,採用C/S架構,要選擇適當的資料庫平台來實現資料庫數據的真正「統一」,使分布於兩地的數據同步完全交由資料庫系統去管理,但邏輯上兩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訪問同一個資料庫才能有效實現,有這樣一些問題,如果需要建立「實時」的數據同步,就必須在兩地間建立實時的通訊連接,保持兩地的資料庫伺服器在線運行,網路管理工作人員既要對伺服器維護管理,又要對客戶端維護和管理,這需要高昂的投資和復雜的技術支持,維護成本很高,維護任務量大。

其次,傳統的C/S結構的軟體需要針對不同的操作系統系統開發不同版本的軟體,由於產品的更新換代十分快,代價高和低效率已經不適應工作需要。在JAVA這樣的跨平台語言出現之後,B/S架構更是猛烈沖擊C/S,並對其形成威脅和挑戰。

2、B/S架構軟體的優勢與劣勢

(1)、維護和升級方式簡單。

目前,軟體系統的改進和升級越來越頻繁,B/S架構的產品明顯體現著更為方便的特性。對一個稍微大一點單位來說,系統管理人員如果需要在幾百甚至上千部電腦之間來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構的軟體只需要管理伺服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戶端只是瀏覽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維護。無論用戶的規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機構都不會增加任何維護升級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針對伺服器進行;如果是異地,只需要把伺服器連接專網即可,實現遠程維護、升級和共享。所以客戶機越來越「瘦」,而伺服器越來越「胖」是將來信息化發展的主流方向。今後,軟體升級和維護會越來越容易,而使用起來會越來越簡單,這對用戶人力、物力、時間、費用的節省是顯而易見的,驚人的。因此,維護和升級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戶機,「胖」伺服器。

(2)、成本降低,選擇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電腦上幾乎一統天下,瀏覽器成為了標准配置,但在伺服器操作系統上windows並不是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現在的趨勢是凡使用B/S架構的應用管理軟體,只需安裝在Linux伺服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伺服器操作系統的選擇是很多的,不管選用那種操作系統都可以讓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為桌面操作系統電腦不受影響,這就使的最流行免費的Linux操作系統快速發展起來,Linux除了操作系統是免費的以外,連資料庫也是免費的,這種選擇非常盛行。

比如說很多人每天上「網易」(原文為新浪)網,只要安裝了瀏覽器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了解「網易」的伺服器用的是什麼操作系統,而事實上大部分網站確實沒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但用戶的電腦本身安裝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統。

(3)、應用伺服器運行數據負荷較重。

由於B/S架構管理軟體只安裝在伺服器端(Server)上,網路管理人員只需要管理伺服器就行了,用戶界面主要事務邏輯在伺服器(Server)端完全通過WWW瀏覽器實現,極少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Browser)實現,所有的客戶端只有瀏覽器,網路管理人員只需要做硬體維護。但是,應用伺服器運行數據負荷較重,一旦發生伺服器「崩潰」等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許多單位都備有資料庫存儲伺服器,以防萬一。

3,C/S 與 B/S 區別

Client/Server是建立在區域網的基礎上的,Browser/Server是建立在廣域網的基礎上的。

(1)、硬體環境不同:

C/S 一般建立在專用的網路上, 小范圍里的網路環境, 區域網之間再通過專門伺服器提供連接和數據交換服務。
B/S 建立在廣域網之上的, 不必是專門的網路硬體環境,例如電話上網, 租用設備, 信息自己管理, 有比C/S更強的適應范圍, 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就行。

(2)、對安全要求不同

C/S 一般面向相對固定的用戶群, 對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強。 一般高度機密的信息系統採用C/S 結構適宜,可以通過B/S發布部分可公開信息。
B/S 建立在廣域網之上, 對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對弱, 面向是不可知的用戶群。

(3)、對程序架構不同

C/S 程序可以更加註重流程,可以對許可權多層次校驗,對系統運行速度可以較少考慮。
B/S 對安全以及訪問速度的多重的考慮, 建立在需要更加優化的基礎之上。 比C/S有更高的要求,B/S結構的程序架構是發展的趨勢,從MS的.Net系列的BizTalk 2000 Exchange 2000等,全面支持網路的構件搭建的系統。SUN和IBM推的JavaBean構件技術等,使B/S更加成熟。

(4)、軟體重用不同

C/S 程序可以不可避免的整體性考慮, 構件的重用性不如在B/S要求下的構件的重用性好。
B/S 對的多重結構,要求構件相對獨立的功能。 能夠相對較好的重用。就如買來的餐桌可以再利用,而不是做在牆上的石頭桌子。

(5)、系統維護不同

系統維護是軟體生存周期中,開銷大,相當重要
C/S 程序由於整體性,必須整體考察,處理出現的問題以及系統升級難, 可能是再做一個全新的系統。
B/S 構件組成方面構件個別的更換,實現系統的無縫升級。 系統維護開銷減到最小,用戶從網上自己下載安裝就可以實現升級。

(6)、處理問題不同

C/S 程序可以處理用戶面固定,並且在相同區域, 安全要求高的需求,與操作系統相關, 應該都是相同的系統。
B/S 建立在廣域網上, 面向不同的用戶群,分散地域, 這是C/S無法作到的,與操作系統平台關系最小。

(7)、用戶介面不同

C/S 多是建立在Window平台上,表現方法有限,對程序員普遍要求較高。
B/S 建立在瀏覽器上, 有更加豐富和生動的表現方式與用戶交流, 並且大部分難度減低,降低開發成本。

(8)、信息流不同

C/S 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權的機械式處理,交互性相對低。
B/S 信息流向可變化, B-B、 B-C、 B-G等信息流向的變化, 更象交易中心

❽ 列舉INTERNET的應用領域

資源共享,全球信息化,軍事戰略應用等等

閱讀全文

與能連接其他地區網路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忘記藍牙耳機網路怎麼能再次連接 瀏覽:169
魅族設置網路時間同步 瀏覽:330
酒店無線網路貴嗎 瀏覽:101
網路機櫃內交換機路由器擺放順序 瀏覽:920
微光投屏必須是wifi網路才可以嗎 瀏覽:633
不能導致網路癱瘓的攻擊有哪些 瀏覽:319
蘋果離線定位需要網路嗎 瀏覽:164
網線網路在哪設置 瀏覽:298
如何降低pubg國際服網路延遲 瀏覽:425
網路電視怎麼查找網路設置 瀏覽:476
小米攝像機不能連小米路由器網路 瀏覽:844
廣電電信移動哪個網路好 瀏覽:496
怎麼限制網路覆蓋范圍 瀏覽:19
台式機無線網卡連接上沒網路 瀏覽:710
項目網路安全工作報告 瀏覽:394
廣電網路電視怎麼換到時尚頁面 瀏覽:981
紅米游戲本連接網路慢 瀏覽:326
怎麼測量電腦的網路 瀏覽:441
惠普列印機手機設置無線網路 瀏覽:81
wifi網路共用 瀏覽:89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