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這座行星未連接至貿易網路

這座行星未連接至貿易網路

發布時間:2022-08-21 19:33:43

Ⅰ 可笑的2012!

2012並不可笑,是有依據的。不過我認為是假的。

此為藍童預言的翻譯:

(1)2010年3月份到5月份,全球爆發新一輪H1N1變種,當秘密死亡人數較多時候,各國才正式由媒體確認,為的是之前不造成社會恐慌。到5月份結束,全球將有至少3萬人死於H1N1,其中美國及加拿大最嚴重,其次為中國。
(2)2010年3月份—9月份,中國大概四分之一地區將會持續半年乾旱,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6月份最嚴重將會出現在雲南省,半年的旱災會導致中國1萬左右的人死亡。
(3)2010年5月份,全球冰山會有相繼消融,結果將導致包括南美洲、亞洲一些地區海平面升高,日本、上海會首當其沖。
(4)2010年6月,卡特拉火山會繼艾雅法拉火山後大規模噴發,以此引發的洪水將會使3萬人死亡,10萬人無家可歸,揚起的火山灰影響冰島乃至整個大西洋沿岸城市,1年後,將會有2萬人陸續死於呼吸疾病。
(5)2010年9月至10月,全球多個地區持續高溫,其中記錄到非洲最高氣溫點42.6度,上海41.2度,超歷史水平。
(6)2010年末,全球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社會輿論原因為諾亞方舟的建造。傳言真正的建造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俄羅斯。但中國除了上海外,也紛紛在各地秘密建立庇護所,其中拉薩將會有大量飛機進出,社會輿論將方舟的建造地又轉向拉薩。
(7)2011年2月,全球二十國峰會舉行,商量應對金融危機,全球將有至少200名超級富豪參與,峰會舉行地在美國舊金山。最後達成協議為一方面政府下調銀行利率,另一方面將保證諾言方舟的建造,結果將會使得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國在今之後逐漸占據金融主導地位,而加拿大、日本等國逐漸淪為發展中國家。
(8)2011年3月,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震級為9.2級,死亡人數飆升到18萬人,相隔不到半個月,唐山再次地震,震級為8.7級,死亡人數為11萬人,專家稱全球將進入地殼活躍時期。
(9)2011年5月後,各國地區相繼出現大大小小地震和火山噴發,其中日本富士山將於8月份發生大火山噴發,熔岩將淹沒大阪半個城市,造成至少16萬人死亡和失蹤。
(10)2011年9月份,地理專家稱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太陽粒子暴更於11月份侵入地球磁場層,其間各國多次發生飛機墜毀事件和水下潛艇對撞事件。
(11)2011年12月,將出現全球最著名的外星人事件,ß1星的編隊到達美國51區,討論全球災難應對事件,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長等秘密出席會議,事後聯合國要求美國公布談判視頻。
(12)2012年2月,國際天文台專家發現一顆離地球3億光年的小行星正侵入太陽系,體積為地球的三分之一,預測11月至12月其間將撞擊地球,全球專家討論應對策略。
(13)2012年3月,菲律賓發生超級大地震,震級記錄為9.8級,包括中國、中國台灣、日本將受牽連,連同激起的海嘯造成50萬人死亡,100萬人無家可歸。
(14)2012年4月,聯合國正式宣布全球進入災難時期,5月地理專家發現地球磁場發生完全兩極交換,多地區發生時空交錯現象,一些未來人出現,告訴現代人2012年12月22日凌晨地球發生大災難,他自己則為屆時的倖存者,來自2025年後。
(15)2012年6月,百慕大三角、麥田怪圈查明,百慕大三角等類似事件乃地球局部零磁場發生時空轉移的結果,麥田怪圈為外星人的傑作,包括屠牛事件也為外星人藉此研究人類基因的結果。
(16)2012年7月,聯合國宣布諾亞方舟建造成功,俄羅斯有3台,中國有2台,每台可容納100萬人,可抵擋海嘯、地震、火山熔岩的攻擊,7月底,美國51區藉助外星人力量建成3艘宇宙超級飛船,每艘可容納60萬人,據稱屆時人類可以飛達太陽系任何一個星球生存。
(17)2012年8月,聯合國正式宣布末日將於未來5個月內來臨,開始選取特定人員搭乘諾亞方舟和超級飛船,其中國家首腦、國家各方面最優秀專家人才以及深藍血統人員將在選取范圍內,另外公開船票發售,諾亞方舟門票為20億歐元,超級飛船門(18)2012年9月,天文學家預計小行星將於3個月後撞擊地球,預測將會撞擊大西洋,激起的海嘯會波及半個地球,屆時這半個地球無人能倖免。
(19)2012年9月底,美國芝加哥發生10.5級大地震,造成美國100萬人死亡,地震波及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加拿大30萬人死亡,墨西哥17萬人死亡,加勒比海海嘯造成領近國家古巴、阿拉斯加死傷無數。
(20)2012年10月,太陽風暴再次肆虐,造成亞洲、南美洲等地區大面積電網癱瘓而停電,從此,地球半數國家進入黑暗時代。專家預測下一次最強太陽風暴將於12月底襲擊地球,屆時全球電網徹底癱瘓,從10月到12月,由於太陽輻射死去的人數將暴增到1億。
(21)2012年11月,世界人口統計數字為37億,人口從2010年8月開始就已經出現負增長,在過去三年裡,人口減少了30億。
(22)2012年12月初,方舟和超級飛船的門票銷售完畢,各國預計登船人數為:中國100萬、俄羅斯95萬,美國150萬,日本20萬,超級飛船預計登船人數為美國80萬,中國50萬,俄羅斯20萬,其他國家相對較少。以此來保證人類和物種可以在末日後繼續繁衍。登船時間為12月15日至12月20日。
(23)12月5日、12月12日,12月13日美國、中國、日本相繼發生超級大地震,地震波及鄰近國家,多個城市成為廢墟,主震國家幾乎癱瘓,整個地球處於臨近毀滅狀態,墨西哥、冰島分別在12月7日到20日發生超級火山,多個城市被淹沒在熔岩當中。
(24)12月20日止,5艘方舟各就各位待命,3艘飛船已經飛往火星。12月21日美國時間下午17時11分,最強太陽風暴爆發,席捲的太陽風把太陽熔岩噴向地球,霎時間,非洲、南美洲、亞洲、歐洲等地一片火海,災難造成未登船的15億人死亡,美國時間晚上11時36分,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地點在大西洋靠東部地區,引發的海嘯波及半個地球,災難再次導致未登船的18億人死亡。
(25)12月21日至12月22日凌晨,人類一直掙扎在火海、熔岩和海嘯中,天空變得黑暗灰濛,天空到處時不時閃現火光,大氣層受到破壞,空氣成分改變,將由二氧化碳和氫氣取代。剩下的未登船人類將全部窒息而死。
(26)12月22日凌晨04時,大量外星飛船突然介入,天空各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外星飛船,閃耀著五彩的光芒,據稱來自銀河總系的幾百個星球編隊,他們到來目的僅僅為了收拾殘局,他們接出方舟所有人類,但在保證人類繼續繁衍後,地球將進入外星人統治時代,12月22日起,人類開始新紀元,但由外星生命支配,進入與之前毫無關系的文明,太陽也無能為力再為地球照明,光明和能源將由外星人的宇宙空間供給,該宇宙空間能轉化其他星系的光源和能量給地球使用。在這之後的30年內,地球人將慢慢死去,最終,地球淪為銀河總系外星人的領土。
票為30億歐元。

2012是假的。證據如下:

神秘預言 1「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預言中提到,根據瑪雅文明記載,2012年將是第五個「太陽紀」結束的時候,12月21日末日將會到來。

科學批駁:是重新計時開始新時代

瑪雅歷法並沒有結束於2012年,瑪雅人自己也沒有把這一年當作是世界的末日。瑪雅文化研究專家、美國科爾蓋特大學考古天文學家安東尼阿維尼看來,瑪雅預言中關於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說法是一種被誤解的說法。那一天是瑪雅歷法中重新計時的「零天」,表示一個輪回結束,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而並非指「世界末日」。阿維尼表示,「在瑪雅歷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個輪回,即5125.37年。」根據「長歷法」,到2012年冬至時,就意味著當前時代的時間結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個輪回。長歷法於是重新開始從「零天」計算,又開始一個新的輪回。阿維尼認為,「這僅僅是一個重新計時的思想,與我們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開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樣。」

神秘預言2兩極倒轉

某些「世界末日論」的預言者聲稱,到2012年,地球將會兩極倒轉,地球外殼和表面將會突然分離,地心內部的岩漿將會噴涌而出。分離的大陸會將整個人類填入大海,地震、海嘯、火山以及其他災難一起出現。

科學批駁:持續百萬年過程很緩慢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馬爾盧夫認為,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跡象表明,地球可能發生過這樣劇烈的磁場變化,但是這一過程是一個持續數百萬年的緩慢過程,緩慢至人類根本感覺不到這種變化

神秘預言3天體重疊

一些星象學家認為,2012年將可能會出現「天體重疊」,太陽在天空中的線路將會穿過銀河系的最中央,將會讓地球處於更為強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牽引之下,會加速地球的毀滅。

科學批駁:是正常天體現象毫無威脅

莫里森解釋說,「2012年絕對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天體重疊』現象,或者說只會出現一些正常的天體現象。比如每年冬至時,從地球上看太陽,太陽看起來就像是處於銀河系的中央。一些星象學家或許會對這種現象很興奮,但對於科學家來說,這種現象毫無特別之處。它不會造成地球引力、太陽輻射、行星軌道等事物的變化,也不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任何影響。沒有任何奇怪之處。只有認為世界即將面臨末日的人才會把這些普通的天文現象看作是一種威脅。」

神秘預言4X行星撞地球

有些人預測,一顆神秘的X行星(即Nibiru行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飛來,如果行星正面撞上地球,地球將會因此而消失。即使只是輕輕擦過,也會造成地球引力變化,引起大量小行星撞擊地球。

科學批駁:這個天體不存在

莫里森批駁:「不可能。可以最直接地講,本來就沒有這個天體存在。」這個關於未知行星撞擊地球的預言最早出現於2003年,一位婦女聲稱她收到了來自宇宙某行星的信息。莫里森強調,「從2003年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如果在太陽系內確實存在這樣一顆行星的話,天文學家肯定在過去十年中就已經開始研究它了,我們肉眼也應該能看到了。」

神秘預言5太陽風暴襲擊

在許多災難預言中有這么一種說法,太陽將會於2012年產生致命的太陽耀斑,將地球上的人類烤焦。

科學批駁:它不足以烤焦地球

事實上,太陽耀斑是有規律可循的,其爆發周期大約為11年。劇烈的太陽耀斑可能會破壞地球上的通訊設施以及其他一些地面事物,但是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說過太陽會釋放出強大的太陽風暴足以烤焦整個地球,至少是短期內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莫里森解釋說,「除非是太陽已明顯不遵循其活躍周期。我們預計,太陽耀斑這個周期的最頂峰並不是2012年,而在之後的一兩年。」

Ⅱ 海王星是怎麼發現的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產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乎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越海王星,這是人類首次用空間探測器探測海王星。它在距海王星4827千米的最近點與海王星相會,從而使人類第一次看清了遠在距離地球45億千米之外的海王星面貌。它發現了海王星的6顆新衛星,使其衛星總數增至8顆;首次發現海王星有5條光環,其中3條暗淡、2條明亮。從旅行者2號拍攝的6000多幅海王星照片中發現,海王星南極周圍有兩條寬約4345千米的巨大黑色風雲帶和一塊面積有如地球那麼大的風暴區,它們形成了像木星大紅斑那樣的大黑斑。這塊大黑斑沿中心軸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每轉360°需10天。海王星也有磁場和輻射帶,大部分地區有像地球南北極那樣的極光。海王星的大氣層動盪不定,大氣中含有由冰凍甲烷構成的白雲和大面積氣旋,跟隨在氣旋後面的是時速為640千米的颶風。海王星上空有一層因陽光照射大氣層中的甲烷而形成的煙霧。
旅行者2號還飛向海衛一進行了考察,發現海衛一確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沿行星自轉方向逆行的大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天體。它比原來想像的更亮、更冷和更小,表面溫度為-240℃,部分地區被水冰和雪覆蓋,時常下雪。上面有3座冰火山,曾噴出過冰凍的甲烷或氮冰微粒,噴射高度有時達32千米。海衛一上可能存在液氮海洋和冰湖,到處都有斷層、高山、峽谷和冰川,這表明海衛一上可能發生過類似的地震。海衛一上有一層由氮氣組成的稀薄大氣層,它的極冠被凍結的氮形成一個耀眼的白色世界。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才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計算發現的行星】
發現
伽利略在1612年12月28日首度觀測並描繪出海王星,1613年1月27日又再次觀測,但因為觀測的位置在夜空中都靠近木星(在合的位置),這兩次機會伽利略都誤認海王星是一顆恆星。相信是恆星,而不相信自己的發現,是因為1612年12月第一次觀測的,海王星在留轉向退行的位置,因為剛開始退行時的運動還十分微小,以至於伽利略的小望遠鏡查覺不出位置的改變。
在1821年,Alexis Bouvard出版了天王星的軌道表,隨後的觀測顯示出與表中的位置有越來越大的偏差,使得Bouvard假設有一個攝動體存在。在1843年約翰·柯西·亞當斯計算出會影響天王星運動的第八顆行星軌道,並將計算結果皇家天文學家喬治·艾里,他問了亞當斯一些計算上的問題,亞當斯雖然草擬了答案但未曾回復。
勒維耶,用數學發現海王星的人。在1846年,法國工藝學院的天文學教師勒維耶,在得不到同袍的支持下,以自己的熱誠獨立完成了海王星位置的推算。但是,在同一年,約翰·赫歇耳也開始擁護以數學的方法去搜尋行星,並說服詹姆斯·查理士著手進行。
在多次耽擱之後,查理士在1846年7月勉強開始了搜尋的工作;而在同時,勒維耶也說服了柏林天文台的約翰·格弗里恩·伽勒搜尋行星。當時仍是柏林天文台的學生達赫斯特(Heinrich d'Arrest)表示正好完成了勒維耶預測天區的最新星圖,可以做為尋找新行星時與恆星比對的參考圖。在1846年9月23日晚間,海王星被發現了,與勒維耶預測的位置相距不到1°,但與亞當斯預測的位置相差10°。事後,查理士發現他在8月時已經兩度觀測到海王星,但因為對這件工作漫不經心而未曾進一步的核對。
由於有民族優越感和民族主義的作祟,使得這項發現在英法兩國餘波盪漾,國際間的與論最終迫使勒維耶接受亞當斯也是共同的發現者。然而,在1998年,史學家才得以重新檢視天文學家Olin Eggen遺產中的海王星文件(來自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歷史文件,明顯是被Olin Eggen竊取近卅年,在他逝世之後才得重見天日。),在檢視過這些文件之後,有些史學家認為亞當斯不應該得到如同勒維耶的殊榮。

Ⅲ 在浩瀚宇宙中除了地球孕育生命,其它星球有生命存在嗎

可能還存有生命。截止到目前在人類已知的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浩瀚的宇宙空間無限,除了地球外是否還有其他有生命的行星?對該問題多的科學家始終沒有停止過這方面的研究,甚至研製了很多飛行器在一些行星表面登陸。遺憾的是在現階段太陽系內並沒有發現存有生命的跡象,這不得不讓科學家們將眼光放在銀河系中。從現階段科學家們回應情況看,地球外還存有生命且可能性100%,理論依據就是發現了超級地球。

宇宙中除了地球外還有生命嗎?現在看來是可能存有生命的,科學家回應可能性100%。從科學家研究中還發現,在銀行系中存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且這些宜居行星還以數億記存在於銀行系。不管條件如何的苛刻,在這么龐大的數量面前還是能代表有生命存在的。

Ⅳ 天文學海王星運動軌跡的計算

海王星是距離太陽遠近順序的第八顆行星,是通過它對天王星軌道的攝動作用而於1846年9月23日被勒維耶發現的,計算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大學生亞當斯,也是最早被計算下來的。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 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 1781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赫歇爾用自己研製的一台天文反射望遠鏡觀察天空。他發現在雙子星座附近有一顆黯淡的星。這是一顆新的行星,是太陽系的第7顆行星,取名天王星。
人們計算出了天王星的運動軌跡,利用計算結果來預測天王星的位置。但是,根據計算結果預測的位置與觀察時它所在的位置總有相當大的差距。它彷彿不聽話,自由主義思想很嚴重,有點「離經叛道」。
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科學家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出了差錯,因為它的軌道是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在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沒有發現的行星,它干擾了天王星的運行,使它越出軌道。
1841年,22歲的劍橋大學數學系學生亞當斯根據萬有引力和天王星運動的軌跡,假想有一顆未知的行星在天空運行。經過一年的辛勤研究,他終於計算出這顆新行星的軌道和其他性質。1843年10月,他把這顆新行星的軌道寄給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但是,這位天文台台長對亞當斯的信不予理會。他不相信這個年輕的大學生會發現一顆新的行星。
另一位法國青年天文學家勒維耶也在研究這個問題,他也推測是因為存在一顆未知行星的緣故。他計算出這顆行星的軌道、位置、大小,然後請德國天文學家 J·G·伽勒尋找這顆未知的行星。1846年9月23日,伽勒在勒維耶預言的指點下,只花了一個小時,就在愛離勒維耶預言的位置不到1度的地方,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這就是後來命名為海王星的天體。發現海王星的那一年,勒維耶35歲。
水星也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它在近日點時也有類似的不遵循軌道運動的現象。1855年,勒維耶根據發現海王星的經驗,預言在水星軌道內有一條行星帶,它影響了水星的運動。這一次,勒維耶沒有正確地結實水星的運行。後來,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對水星的運行,他運用相對論作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釋。

Ⅳ 水星逆行是怎麼形成的

水星逆行實際上是一種行星視運動。本質是由於地球和水星繞日周期不一致而造成是視覺現象,就是看上去好像水星反著移動一樣。

水星逆行是由於水星運行軌道與地球自轉帶來的黃道角度差而形成的視覺上的軌道改變,相比其他星體,水星逆行非常的頻繁,每年都會發生平均三次左右。占星學中,水星象徵著個體的思維心智的運作,包括人際溝通交流、口頭或書面的語言表達、信息諮詢的傳播、獲取、交換等等。同時,針對社會層面,水星的影像領域范疇包括大眾傳媒、電子通訊網路、商業貿易、交通及物流等等方面。

與恆星們東升西落,位置相對固定不同,行星與恆星之間是存在相對運動的。雖然八大行星都圍繞太陽做簡單的圓周運動,但是以地球為參照系來觀察的話情況卻復雜了很多,我們稱其為行星相對於恆星的視運動。

地內行星:周而復始
水星與金星,這兩顆行星軌道位於地球之內,我們稱其為地內行星。它們總是圍繞著太陽擺動,與太陽的夾角不會超過一定的范圍。當太陽、地球與地內行星三點排成一線的時候,因為日光的影響,我們通常無法看到這顆行星,這種情況叫做「合」(註:與上面提到的行星相合並不是一個概念),地球與其同居太陽一側時稱為「下合」,反之稱為「上合」。
地內行星位於太陽的東方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太陽剛下山的時候看見它們,這個時候我們稱其為「昏星」;而它們位於太陽西方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太陽上山之前看見它們,稱為「晨星」。再一次合之後,昏星與太陽的夾角逐漸增大,直到達到一個極限,內地行星位於這個極限的時候稱為「大距」。每顆地內行星都有它的東大距和西大距,而它們總是按照「上合→東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這樣的軌跡重復運動著。

地外行星:流連反顧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位於地球之外,被稱作地外行星。地外行星的運行位置不受太陽位置的限制,因為不會出現在地球與太陽中間,所以地外行星在一個周期內只出現一次與「上合」對應的「合」,「下合」對應的天文現象叫做「沖」——那時它們與太陽在天球上的投影角距離為180度,此時地球與行星的實際距離最短,是最適合觀測的時候。逐漸沖日,繼而繼續西行,直到從太陽的東側再一次合日。

由於地球的自轉,絕大多數天體在天球上的運動都是自東向西的。但是相對於恆星背景,太陽與月亮也是自東向西運動的。但是不論是地內行星還是地外行星,相對恆星背景都存在「逆行」現象,只是因為地內行星的逆行發生在下合附近,因而難以被直接觀測到。

地外行星的逆行發生在沖附近,恰恰是最適合觀察的時候,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但其實行星並沒有逆行,它們以恆定的速度在軌道上默默公轉著,只是地球與行星的運行速度不一致,導致它們看上去逆行了。逆行前後有兩個短暫的相對靜止期,稱為「留」,而如果「留」在某些亮星周圍,則習慣稱為「守」。

Ⅵ 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分別是由誰在什麼時間發現的急

1781年3月13日,英國天文學家F·W·赫歇耳在其妹C·L·赫歇耳的協助下,用自製的望遠鏡在作巡天觀測時,發現了天王星。1930年3月13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宣布他發現了冥王星。美國科學家洛厄爾生前認為,在海王星之外還有一顆未知的行星存在。洛厄爾將這顆未知的行星稱為「行星x」,並且花了很長時間尋找它的「倩影」,但直到他去世為止,這顆遙遠的行星仍未露面。洛厄爾天文台的工作人員年輕的湯博通過艱苦而細致的工作,終於發現了這顆星。由於這顆行星遠離太陽,接收到的陽光遠遠少於其他行星,它的星體上是一片黑暗、寒冷、陰森的世界。因此,人們用希臘神話中生活在幽暗陰冷之中的冥界之神普魯托(Pluto)的名字來為它命名,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冥王星"海王星是距離太陽遠近順序的第八顆行星,是通過它對天王星軌道的攝動作用而於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的,計算者為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德國天文學家J.G.伽勒是按計算位置觀測到該行星的第一個人。這一發現被看成是行星運動理論精確性的一個範例。海王星由於距離遙遠,光度暗淡,即使用大型望遠鏡也難看清其表面細節,因而不能依靠觀測表面標志的移動來定出自轉周期。1928年通過觀測譜線的多普勒位移測出自轉周期為15.8±1h,現在採用的自轉周期(見下表)是M.貝爾通等從分析約300次紅外觀測中定出的,海王星的快速自轉使它的扁率達1/50(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長500km)。1968年4月7日,海王星掩恆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觀測,得出它的赤道直徑為50950km,與目前的最新數據相差很小。海王星用望遠鏡看略呈綠色,1932年證出海王星光譜紅外區的強吸收線為甲烷引起。它的大氣中含有豐富的氫和氦,大氣溫度大約為-205°C,這個值高於從太陽輻射算得的期望值,說明要麼海王星大氣下層存在溫室效應,要麼它有內在的熱源。1846年,W.拉塞爾發現逆行的海衛一,據計算它正接近海王星,將來也許會碎裂成為海王星的環,1949年發現海衛二。 海王星雲層的平均溫度為-193°C至-153°C,大氣壓約為1-3帕。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半徑為45億千米,公轉一周要165年。海王星的亮度為7.85等,只有在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的直徑為49,400km,是地球的3.88倍。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長641km。海王星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57倍,質量為地球質量的17.22倍,平均密度為1.66g/cm3。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兩極為1,180cm/s2,在赤道上約為1,100cm/s2。表面上物體的逃逸速度為23.6km/s。海王星有6顆衛星,5條光環。3。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兩極為1,180cm/s2,在赤道上約為1,100cm/s2。表面上物體的逃逸速度為23.6km/s。海王星有6顆衛星,5條光環。 由於海王星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人們根據傳統的行星命名法,稱其為涅普頓。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治大海的海神,掌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

Ⅶ 20世紀人類的發現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紀科技發展帶給21世紀的遺產將包括科學的全球化、社會化,社會的科學化,科學的交叉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結合並相互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世界和平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等。有了這些基礎,人類可以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新時代

Ⅷ to 高手們,冥王星軌道的提問

現在看來冥王星軌道不在黃道面上主要是因為它的形成方式和其他8大行星不同。其他八大行星都是由靠近太陽隨之旋轉的塵埃形成的。而冥王星的形成雖然原因雖然還有很多假說,但是每一種都可以說明它不會在黃道面上運行。這些假說有:

1/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一個柯伊伯帶天體,這是處於太陽系外圍的區域,主要都是一些小行星、冰塊和彗星。和大行星不同,這些小天體的運行軌道範圍很廣,和黃道面有很大夾角的非常多。冥王星若是形成在這個區域,那他的軌道和黃道面有很大的夾角就不足為奇了

2/海王星衛星:很多人認為過去冥王星是海王星的一顆大衛星,但是因為軌道距離很遠的緣故逐漸被甩出了海王星的范圍從而成為了一顆獨立的行星。行星衛星的運行軌道,有些是和黃道面有夾角的,如果冥王星是從這樣的一個軌道上被甩出去,也是會形成現在的軌道

3/大行星碎片: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冥王星是某一顆石質大行星解體後的碎片,因為一些天體攝動或者是這顆行星上的爆炸之類的影響而被推到了現在的軌道。當然這樣也就很容易解釋冥王星的軌道為什麼這么奇怪了

閱讀全文

與這座行星未連接至貿易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電視按哪個鍵能看到直播電視 瀏覽:527
手機網路銀行跨行轉賬能轉錯嗎 瀏覽:393
淘寶店鋪寬頻哪個網路不卡 瀏覽:550
iphonex美版有鎖能用哪些網路 瀏覽:784
穩定網路推廣軟體 瀏覽:207
允許連接網路的軟體 瀏覽:202
硬碟拆了裝上電腦網路連接不到 瀏覽:472
wifi是否是無線網路 瀏覽:479
我國的網路經濟發展如何 瀏覽:585
飛貓分身卡鎖定移動網路 瀏覽:356
電腦注銷後網路還連接怎麼辦 瀏覽:135
華碩路由器顯示網路接入慢 瀏覽:113
網路封包分析軟體 瀏覽:849
網路上029是什麼梗 瀏覽:280
網路營銷精英案例 瀏覽:372
武大國家網路安全將來就業如何 瀏覽:303
手機網路卡是什麼原因反應也慢 瀏覽:315
手機上下載網路游戲 瀏覽:450
梅林網路共享地址 瀏覽:511
2013好玩的手機網路游戲 瀏覽:77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