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大學網路中心的主要職責
(1) 學校校園網的規劃、設計與建設;
(2) 學校校園網的運行管理;
(3) 學校信息服務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與建設;
(4) 學校網路用戶的技術支持和培訓;
(5) 網路遠程教學;
(6) 計算機與網路應用技術研究;
(7) 網路應用課程的教學在校園網建設方面。
Ⅱ 南開信息學院計算機和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哪個實力強,哪個好就業
中科院的實力與名氣毋庸置疑,網路中心地處北京是其他大學無法比擬的地域優勢,中科院每個導師就帶1到2名學生,項目也比其他院校多,在這里你能得到超強的鍛煉。個人建議選擇中科院網路中心,這里學到的東西更多,就業平台更加突出
Ⅲ 重慶大學信息與網路管理中心的介紹
重慶大學信息與網路管理中心是重慶大學的二級業務直屬部門,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重慶主節點單位。中心是在1980年5月成立的「重慶大學計算中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5年,學校成立「網路中心」,掛靠計算中心,負責校園網路的建設與管理;1997年,學校「計算機及網路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成立了三校合並的「網路技術與管理中心」。2007年1月,為適應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需要,加快數字化校園建設步伐,加強信息管理職能,更名為「信息與網路管理中心」。2007年7月,「一卡通管理中心」掛靠「信息與網路管理中心」。
Ⅳ 華中科技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簡稱 華中大 , 亦稱 華工 、 華中科大 ;創立於1953年,位於武漢喻家山麓,東湖之畔。為中國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涵蓋理、工、醫、文、管等多學科,是一所理工和醫學實力強大,其它方向皆有專長的綜合性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列入中國「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最成功大學之一,被稱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 歷史沿革 華中理工大學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的機械繫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繫的動力部分、電力部分合並組成 華中工學院 。設有武昌本部、長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舉行了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 1953年10月24日,長沙分部舉行開學典禮。 1954年分部開始搬遷到武昌總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遷完畢。 1955年6月,國務院的正式任命查謙為華中工學院院長,彭天琦、劉乾才、朱九思為副院長。 1960年,華中工學院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華中工學院相對較好的保護了一批理工類專家學者,為日後的騰飛打下基礎 1980年,華中工學院創辦中國語言研究所,建立英語系,向綜合性大學轉變 1984年7月13日,華中工學院成立研究生院 1988年1月,華中工學院改名為 華中理工大學 2000年5月,華中理工大學中文名稱改為 華中科技大學 ,英文名稱不變。 2003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迎來五十周年校慶大典。 同濟醫科大學 1907年10月1日, 德文醫學堂 在上海成立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 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 1917年4月23日,同濟醫工學堂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更名為同濟醫工大學 1927年8月,同濟醫工大學更名為 國立同濟大學 1950年2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和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合並後新成立的學校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山東醫學院衛生系學生及部分教師調整來漢與學院公共衛生學館師生合並,建立了衛生系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 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6月,同濟醫學院更名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2007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迎來百年院慶。 新的歷史時期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並入華中理工大學;5月26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華中理工大學中文名稱更改為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為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同濟醫科大學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為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 2003年10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紀念大典,並同時慶祝原同濟醫科大學建校96周年,原武漢城市學院建院51周年。 到目前為止,通過購並周邊土地和大規模的建設規整,學校主校區已經同東校區成功融為一體,目前學校擁有主校區與同濟校區兩個校區。 歷任校長 查謙 朱九思[1](1975~1984) 黃樹槐[2](1984~1988;1988~1993 期間華中工學院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楊叔子[3](1993~1997) 周濟[4](1997~2000 期間華中理工大學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 樊明武[5](2001~2005) 李培根[6](2005至今) 學校現狀 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門 學校主校區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洪山區珞喻路1037號,校園總面積近452萬平方米。同濟校區位於漢口航空路13號。 學校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歷史學等11大門類。設有本科專業78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碩士點248個,博士點17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9個。其中29個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9個。另外有1個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 學校現有教職工13000餘人(其中附屬醫院職工5000餘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610人,教授1016人,副教授1348人。在校學生7萬餘人,其中研究生20000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560人。 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水平居全國重點大學前列。擁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華中地區網路中心、中國光電國家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武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及大量裝備先進的教學、科研用現代化實驗室。擁有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圖書館三座,館藏圖書368萬冊。 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及中船重工集團七一七研究所等著名科研單位組成。旨在通過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動中國光電子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原始性創新和產業發展。 「強磁場實驗裝置建設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項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承擔,根據計劃,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五年後將建成與美、法、荷、日並列的世界五大穩態強磁場科學中心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將在武漢建成與美、法、德並列的世界四大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之一。 國家級重點學科 華中科技大學現有7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按非覆蓋演算法,共有29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學、生物物理學、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光學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水利水電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婦產科學、內科學(血液病)、外科學(泌尿外)、麻醉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華中科技大學目前7個一級學科覆蓋的二級學科數為25個,在非一級學科重點學科中的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學科)還有15個。 院系設置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水電與數字化工程學院 軟體學院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系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經濟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礎醫學院 葯學院 醫葯衛生管理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法醫學系 護理學系 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教育科學研究院 外國語學院 人文學院 哲學系 中文系 政治教育系 社會學系 歷史研究所 法學院 體育部 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文華學院(普通本科獨立學院) 武昌分校(普通本科獨立學院) 大學生藝術團 網路與計算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第一臨床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第二臨床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Ⅳ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歷史沿革
1989年8月 國家計委組織專家對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國國家計算與網路設施」(簡稱NCFC,國內稱為「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項目進行投標評審,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參加投標,中國科學院中標。自此,開始啟動NCFC建設。
1990年5月 中國科學院批復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成立,掛靠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
1990年11月 國家計委批復NCFC立項,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承擔建設任務。
1993年11月 NCFC主幹網網路開通並投入運行。 1994年4月 NCFC網路與美國Internet互聯成功,中國與Internet實現了全功能的網路連接,並投入運行,這是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4年5月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在國內設置了CN域名伺服器,對中國用戶進行域名注冊登記,並管理和運行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
1995年3月 為統一組織NCFC和「科學資料庫及其信息系統」兩大工程任務的建設和服務,加強網上信息資源建設和便於對國家重點工程的運行管理,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轉發國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轉發中編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院決定正式明確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互聯網路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Ⅵ 台灣的資訊類(軟體計算機)大學排名 前10就可以了,鄙人想去台灣讀研求指教。 簡單介紹下你所了解的。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不像高中生要去台灣念本科都只能選些私立大學.
台灣的資訊類軟體計算機專業就是資訊工程學系,前10絕對台灣工科的四大(台清交成)四中(中央中山中興中正)雙科(台科北科),校友大多在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大企業里就也業.而陸生另一所熱門讀研院校的國立政治大學沒有資工.該校都是以文法商、社會科學專業為主.
資工目前排行大概是:
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本科已是985院校的童鞋就只會推薦這十所,在這以下就較不值得去讀研.
Ⅶ 南華大學計算機中心在哪
二棟
Ⅷ 計算機網路的由來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用於軍事目的的通信網路。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經過獨斷發展,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最終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將之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中國互聯網路的發展
第一個階段:與INTERNET電子郵件的連通
第二個階段:與INTERNET實現全功能的TCP/IP連接
1994年4月
中國科技網
(科技)
1995年5月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商業)
1995年11月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教育)
1995年11月
中國金橋信息網
(商業)
計算機網路目前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網路技術的不斷更新,進一步擴大了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計算機網路具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應用。
(1)資源共享
利用網路將共用信息在網上發布,實現信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2)信息傳輸
將信息利用互聯網傳輸,實現低成本、快捷、高效,無時空間限制的傳輸方式。
(3)遠程登錄
遠程登錄是指允許一個地點的用戶與另一個地點的計算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進行交互對話。
(4)傳送電子郵件
計算機網路可以作為通信媒介,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把電子郵件(E-mail)發送到世界各地,這些郵件中可以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
(5)電子數據交換
電子數據交換(EDI)是計算機網路在商業中的一種重要的應用形式。它以共同認可的數據格式,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代替了傳統的貿易單據,從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提高了效率。
(6)聯機會議
利用計算機網路,人們可以通過個人計算機參加會議討論。聯機會議除了可以使用文字外,還可以傳送聲音和圖像。
國際互聯網的新功能是層出不窮的,但一般來說,各種新功能的開發都是基於以上的幾個主要功能衍生、發展而來的。總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它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