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國家計算機網路劉強

國家計算機網路劉強

發布時間:2022-10-03 03:48:26

㈠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都學哪些課程專科的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網路課程列表
序號 課程名稱 主講教師 教學對象 學時
GD_jsj_001b 微型計算機技術 趙雁南(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02b 數據結構 嚴蔚敏(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03b 人工智慧導論 馬少平(教授) 本科生 32
GD_jsj_004b 信號處理原理 徐明星(博士) 本科生 48
GD_jsj_005b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基礎及應用 鍾玉琢(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06b 軟體工程 劉強(副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07b 計算機組成與結構 湯志忠(教授)汪東升(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08b JAVA編程語言 許斌(博士) 本科生 32
GD_jsj_009b 編譯原理 張素琴(教授)呂映芝(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10b 資料庫系統及應用 趙致格(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11b 虛擬現實與系統模擬 王家欽(教授) 本科生 32
GD_jsj_012b 離散數學(1) 王宏(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13b 資料庫系統概論 馮建華(副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14b MPI並行程序設計 都志輝(教授) 本科生 32
GD_jsj_015b 計算機原理 王誠(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16b 模式識別 林學誾(教授) 本科生 32
GD_jsj_017b 數字系統設計自動化 邊計年(教授)薛宏熙(教授) 本科生 48
GD_jsj_018b 計算機系統結構 湯志忠(教授)汪東升(副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19b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溫冬嬋(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20b C++語言程序設計 周登文(副教授) 本科生 64
GD_jsj_021y 計算機系統結構 鄭緯民(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2y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史美林(教授)、孫瑞志(博士)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3y 數值分析 李慶揚(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4y 軟體工程 殷人昆(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5y 組合數學 黃連生(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6y 人工智慧原理 石純一(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7y 計算機圖形學 秦開懷(教授) 研究生同等學歷 48
GD_jsj_028y 人工智慧原理 朱曉燕(教授) 研究生 48
GD_jsj_029y 工程資料庫設計與應用 葉曉俊(教授) 研究生 48
GD_jsj_030y 寬頻網路交換技術 劉斌(教授) 研究生 48
GD_jsj_031y 並行計算 楊廣文(副教授) 研究生 32

㈡ 廈門海洋學院

廈門南洋學院是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設立,國家教育部備案,具有獨立頒發國家承認文憑資格的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由海內外十五位熱心祖國教育事業的中青年學者(教授、博士)、企業家聯合發起創辦。
學校擁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和一流的師資力量,現設有7個學院88個專業,在校學生近萬人,是福建省發展最快、我國經濟特區中規模最大的民辦大學。有教學科研大樓、學生活動中心、大型學生綜合餐廳以及10棟學生公寓生活樓,並設有籃球場10個、羽毛球場8個、排球場4個和高標準的多媒體、計算機教師、語言訓練室等。現有從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以及美國、加拿大等海外院校、跨國公司和研究機構聘請的專兼職教授、副教授、講師600餘人。並有特聘的海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不定期來校授課。部分專業實現與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等重點大學聯合開辦。學校的教學原則是:以一流的師資保證一流的教學質量。
學生畢業時,計劃內統招專業由學校獨立頒發專科文憑,其餘專業在完成國家規定課程並考試及格後,可獲頒發國家承認的本、專科學歷文憑,專科畢業生還可通過「專升本」續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的本科文憑。
目前,學校正在建設佔地近六百畝的數字型、環保型、生態型的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學校園。2006年秋季,新校園一期工程己完工並投入使用,六千多名南洋學子已入住新校區。學校計劃用6—8年的時間建成國內著名、省內一流的萬人應用型本科大學,爭取擁有碩士點。
校長簡介
魯加升——校董事會董事長、校長、中共黨員、教授,曾任西北工業大學團委書記、副處長、講師、陝西省學聯副秘書長等職;在航空工業部、國家科委所屬企業和自辦企業工作十年,歷任工程師、辦公室主任、副總經理、董事長等職。
魯校長曾多次被評為市、省、部級「優秀青年」、「先進工作者」、「優秀**員」、「優秀教師」,當選市青聯委員、省團代表會議代表和全國團十二大代表,連續兩屆當選為思明區人大代表、廈門市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民辦高等教育協會理事;先後獲「中華愛國英才」和「新世紀中國改革人物」稱號;被評選為「中國高中生最欽佩的民辦高校校長」、「新時代中國改革之星——25位最具改革理念的中國知識界、政界人物」、「中國高校傑出校長」、「中國十大傑出民辦教育家」、「2006年度中國教育改革創新風雲人物」、「廈門市十大傑出創業青年」等稱號: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聘為顧問,被《求學》雜志聘為資深顧問,被《中國民辦教育》雜志聘為編委會副主任;被《21世紀教育》雜志理事會聘為副理事長;近年來,曾先後在全國、地方刊物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文章300餘篇次。
地域優勢
學校坐落在著名的「海上花園」城市——福建省廈門市,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氣候宜人、四季常青,近年來廈門市多次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特別獎」、「雙擁模範城市」和「最適合居住城市」等,2003年榮獲「聯合國人居獎」。2005年獲「全國文明城市」評比第一名。
大海、沙灘、藍天、鼓浪嶼、環島路、園博園構成了一道道美麗的自然景觀,社會治安良好、交通井然有序、市民文明禮貌、生活健康向上,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人文景觀……廈門優美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常令海內外賓客贊不絕口,流連忘返。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稱其為「東方夏威夷」。
特色南洋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走特色辦學之路,特別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強調「三型」——外向型,及要求每一個專業的學生都要會外語、懂外事、懂外貿、懂外交禮儀、知曉國際形勢;復合型,即要求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多元化,走向社會可以從事多種崗位的工作;應用型,即要求每一個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強調「三項技能」——即要求每一個學生畢業前熟練英語聽說、電腦操作和小汽車駕駛。
學校十分重視教育質量,在多次統考中我校學生通過率居全省前列,2005年1月全國英語統考中名列廈門民辦高校第一名。由2003級計算機網路專業學生鍾小堅等同學組成的「挑戰隊」和「藍逸網路隊」在四千多人參加的福建省2004年IBM電子商務設計大賽上奪得冠軍。2006年12月,2005級計算機網路(1)班的劉強、田翠同學在福建省第十屆高職學生技能競賽中,戰勝了來自全省32所院校的眾多高手,一舉獲得專業計算機比賽第一名。
品牌南洋
學校被《人民日報》、中央台、《中國青年報》列為「中國優秀民辦高校」。2002年獲「中國民辦高校學生就業創新獎」、被《發現》雜志評為「中國十佳民辦大學」,被中國社會調查所評定為「社會滿意單位」。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屆被《中國教師報》和《高中生》雜志評為「中國高中生最嚮往的民辦高校」,被香港《大公報》列為「中國著名高校」。2004年被中國教育家協會等評為「全國民辦教育百強學校」。2005年被中央教科所等授予全國20所「人民滿意的民辦大學」、「中國十大優秀民辦大學」、「中國十大名牌民辦高校」、「中國十大民辦高校」,被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評為「全國學生就業實力十強民辦高校」等稱號。
國際南洋
學校努力與國際教育接軌,充分發揮本校董事會6位海外董事的優勢,目前已與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20餘所院校建立聯系,與美國普萊斯頓大學、美國格林瑞佛學院、加拿大劍橋國際學院、加拿大哈里斯學院、紐西蘭基督城理工學院、新加坡華夏學院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學生在國內完成相關課程後,可擇優推薦到國外繼續深造。
人文南洋
學校在業余時間為學生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思想教育活動和社團活動。學校為具有業余愛好的同學們組織成立了藝術團、文學社、書法協會、創業協會、英語協會、PC俱樂部、吉他協會、棋牌社、漫畫社、記者團、乒乓球協會、愛心社、模特隊、籃球隊、足球隊等。
學校每月從社會各界邀請一位優秀人士來校為學生作報告,幫助同學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並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兩岸關系、電子商務發展、企業改革形勢等,拓寬了知識面,增強鑒別是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校還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詢三級保健網,訓練有素的心理咨詢專家定期給學生解決各類心理問題。學校接受海內外企業家的資助,設有「弘誠信」、「德瑞科」、「鑫艷」等企業獎學金。學校還在學生入學時,為每位學生免費辦理十萬元的醫療保險。
南洋就業通道
學校培訓中心、勤工助學中心,為學生畢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學校成立的培訓中心是廈門市勞動局在學校設立的定點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之一,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短期培訓項目,除畢業證書外,要求每位學生至少持有一本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學校還設立了學生勤工助學中心,為學生校內外勤工助學活動進行組織和提供服務,同學在學習之餘輕松找到校內、外兼職實踐的工作機會。多數學生在畢業前就積累了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為畢業後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校地處經濟特區,廈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城市,企業大量來校預訂人才,人才供不應求。柯達、戴爾、沃爾瑪、麥德龍、松下、TDK、ABB、燦坤電器等數十家《財富》500強跨國企業落戶廈門,國內外200多家大中型企業與我校達成了學生就業協議,福建省最大的勞務輸出機構——廈門中廈公司已正式將我校列為勞務輸出人才培養基地,每年有1000多個國外就業名額優先供我院學生選擇,2003屆——2007屆畢業生已在特區等地就業,就業率均超過99.12%。
為了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學校還設立了100萬元大學生創業基金,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2003屆畢業生廖江湖和2004屆畢業生鄭智勇已獲得首批創業基金12萬元。

㈢ 國家信息中心的大事記

1986年
1986年2月20日,國務院國函(1986)25號文批復國家計委《關於建設國家經濟信息自動化管理系統若干問題的請示報告》,批復認為:「七五」期間,國家只能建設一個系統即國家經濟信息主系統。為了加強經濟信息管理,確定組建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委託國家計委代管。
該報告是國務院批准國家經濟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文件,它回答了相當一個時期以來圍繞主系統建設有關部門間的爭論,並採取了必要組織措施和相應的資金投入(「七五」期間國家預算內投資3.5億元),為今後的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
根據國務院國函(1986)25號文,經請示國務院領導同意,當年成立了國家經濟信息管理領導小組,其組成名單如下:
組長:宋平
副組長:張壽成員:朱鎔基(經委副主任)
李鐵映(電子部部長)
於廣沛(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劉鴻儒(國家物資局副局長)
胡邦定(國家物價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辦公地點設在國家計委。
5月7日下午,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同志主持召開國家經濟信息管理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出席了會議。張壽和周宏仁同志向領導小組匯報了信息系統建設情況、組建國家信息中心的設想以及召開全國信息工作會議和籌建中國信息協會的建議等問題。領導小組同意這些設想和建議。本次會議是組建國家信息中心的一次重要會議。在宋平同志主持和關心下,國家經濟信息中心籌建工作進展順利。
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家經濟信息中心的機構設置:
1、國家經濟信息中心為事業單位;
2、下設辦公室、綜合部、計算機與通訊部、經濟信息部、經濟預測部、資料庫與程序庫管理部、信息科學與應用研究所;
3、編制暫定為570人(含現有編制320人)。
1987年
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經濟信息中心正式成立。下午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同志,國家計委副主任柳隨年同志和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壽同志。
12月27日,國家計委計人[1987]2470號文批准成立中國信息技術總公司。1988年6月28日,國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批准登記注冊。
1988年
2月29日,國家計委和勞動人事部聯合發文,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計委(計經委)和勞動人事廳(局),根據國務院國函[1986]25號文件的精神,抓緊組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的經濟信息中心,以統一規劃和領導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統一管理國家信息資源的利用和開發。6月14日,根據新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三定」方案》(已經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討論通過),原「國家經濟信息中心」更名為「國家信息中心」,由新的國家計劃委員會歸口管理。
1989年
2月25日,因注冊資金不合國家規定,國家計委以計辦[1989]120號文,批准國家信息中心關於撤銷中國信息技術總公司的報告。同年12月經全國清理整頓公司領導小組辦公室[1989]6號文正式批准撤銷。
1992年
8月13日,國務院經貿辦正式批准成立中國國信信息總公司,1993年10月18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注冊登記。
1993年
7月,為順應中國信息化發展浪潮創辦中國信息大學。
10月28日,國家計委同意成立國家信息中心國際信息研究所。
12月25日,鑒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原國家物價局歸並入國家計委。經國家信息中心與原國家物價局價格信息中心負責人商定,同意價格信息中心成建制歸並入國家信息中心,名稱改為「國家信息中心價格信息中心」。並入後的價格信息中心維持其原有職責,所擔負的工作任務不變。
1994年
9月14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准國家信息中心「三定」方案。
新的「三定」方案規定,國家信息中心主要有兩方面職責:一是協調管理,二是服務。協調管理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規劃、建設和運行;配合政府主管部門搞好全國經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全國信息服務業管理。
機構及領導職位設置:
國家信息中心設領導職數8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各1人。
信息中心內設局級機構8個,配備領導職數27人,(其中正局職8人,副局職18人;黨委專職副書記1人)。
各部門設處級機構47個,領導職數115人,(正處職47人,副處職68人)
1997年
1月15日,經國家計委人事司批准,由《經濟與信息》雜志社與《中國剪報》社合並成立國家信息中心媒體發展中心。其職責和任務是:做好國家信息中心所屬媒體的規劃協調;促進各媒體間的聯合經營;提高媒體質量和規模效益。
媒體發展中心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信息中心對媒體發展中心的工作進行重大決策,聘任中心負責人,高新民同志擔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漳河、烏家培同志擔任副主任委員。
11月7日,經研究決定,成立國家信息中心媒體發展中心視聽傳媒部。
附錄:國家信息中心主要人事任免情況
1、2月28日,國家計委發文,經國家計委批准:任命程建林同志為預測部副主任,張加強同志為辦公室副主任。
2、3月5日,國家計委發文,經國家計委黨組批准:任命曾安平同志為價格部主任。
3、3月19日,國家計委發文,經國家計委黨組批准:周起鳳、劉海寬同志退休。
4、6月13日,國家計委發文,經國家計委黨組批准:齊順忠同志退休。
5、11月11日,國家計委發文,經國家計委黨組批准:免去丁巧民同志國家信息中心辦公室主任並退休。
1998年
1月5日,國家計委關於王春正等九名同志任免的通知。
通知說,國家計委黨組會議於1998年1月4日討論通過了下列九名同志職務的任免:
王春正同志兼任國家信息中心主任;
劉鶴同志任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常務、正司級);
徐漳河、王長勝、胡小明、杜鏈同志任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楊學山同志任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正司級);
免去高新民同志的國家信息中心主任職務;
免去李正男同志的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職務並退休。
7月16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黨組討論通過《國家信息中心機構改革思路和方案》。機構改革的具體設想:改革分兩步走。第一步進行內部機構改革;第二步進行分配和財務制度改革。
機構改革後擬設置8個部門:辦公室、計劃財務部、公共技術服務部、經濟預測部、發展研究部、價格信息部、系統集成和軟體開發部、信息資源開發部。中心內部行政人員從128人減少到58人,現職部門司局級幹部人數從27人減少到24人,處級設置有所減少;事業編制人員總數不超過定編數量,面向市場的業務部門擴大隊伍,採用企業編制。
9月28日,國家計委關於張加強等16名同志任職的通知。通知說,國家計委黨組會議於1998年9月24日討論通過了下列同志任職:強加強、周琪-辦公室副主任;楊學山兼任計劃財務部主任;劉強、沈解伍、張曉玲-計劃財務部副主任;寧家駿、方小任-公共技術服務部副主任;程建林-經濟預測部主任;徐宏源、步德迎-經濟預測部副主任;馬欣-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徐魯溪、史如心-系統集成和軟體開發部正、副主任;徐愈、陳海陽-信息資源部副主任。
11月12日,《國家信息中心機構改革文件的匯編的通知》印發。該通知包括以下四個附件:⑴國家信息中心機構改革思路和方案;⑵國家信息中心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實施辦法;⑶國家信息中心處及其以下工作人員聘任制實施辦法;⑷國家信息中心各部門主要職級和機構設置。
1999年
4月2日,國家計委下達關於程建林同志職務任職通知。國家計委黨組會議討論通過,任命程建林同志為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參贊,免去其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職務。
5月21日,成立離退休幹部處問題。根據工作需要,國家計委人事司批准中心成立離退休幹部處,暫與人事處合署辦公,會議研究批准聘任李文清同志為離退休幹部處處長。
6月2日,張新紅同志赴淄博市掛職鍛煉。根據國家計委人事司有關選派幹部掛職鍛煉的要求,經中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派遣中心計劃財務部計劃管理處處長張新紅同志參加計委統一安排的掛職鍛煉。經國家計委人事司與淄博市委組織部聯系,淄博市委決定,張新紅同志掛職任淄博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時間一年)。
2001年
國家計委人事司頒發文件,原國家物價局價格信息中心(國家信息中心價格信息部)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由國家計委直屬。
2002年
6月13日,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兼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王春正同志和委人事司副司長賈建華同志到國家信息中心宣布了委黨組中心領導班子人事調整的決定。王長勝同志被任命為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主持常務工作)、沈大風同志被任命為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2003年
2月18日,中心聘任李偉利同志為信息資源開發部經濟咨詢中心評估診斷部副主任,免去其產業與市場分析部副主任職務。
2月19日,中國信息協會召開會長會議,王長勝同志擔任中國信息協會法定代表人和常務副會長。
3月7日,中心根據機構設置和人員變動情況,為適應新形勢下工作的開展,對戰略研究小組成員進行了相應調整。調整後的戰略研究小組組員如下:
領導小組組長:王長勝
副組長:沈大風
成員:張加強、張新紅、劉強、寧家駿、方小任、范劍平、徐宏源、陳海陽、徐長明、朱毅、李凱、周琪、聶林海
工作組組長:張加強
副組長:張新紅
3月24日,聘任蒲宇飛同志為辦公室研究室主任,免去其信息網路評估部網路評估處處長職務。
4月14日,根據國信字〔2002〕1號文《國家信息中心機構設置方案》確定的原則,決定撤銷國家信息中心服務中心,有關業務並入北京市江信達信息技術服務公司。
5月13日,聘任祝寶良同志為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兼宏觀經濟處處長。聘期從2003年5月13日起至2005年8月31日止。
5月26日,根據中心主任會議決定,北京賽威斯物業公司董事會聘任張加強同志為賽威斯物業公司總經理,解聘周琪同志物業公司總經理職務,改任為三里河三區新區改造籌建辦副主任。
3月7日,經北京泰信邦計算機系統網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會研究並報中心主任辦公會議批准,同意北京陽光數據公司將其在北京泰信邦計算機系統網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10%的股權無償轉讓給中國國信信息總公司,北京泰信邦計算機系統網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東變更為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國信信息總公司,股權結構9:1。
6月10日,中國信息大學舉行股權轉讓簽字儀式。中心退出重組後的中國信息大學。
7月4日,聘任李新友同志為公共技術服務部首席工程師兼電子政務規劃處處長,汪鍾鳴同志為網路技術總監,吳亞峰同志為電子政務規劃處副處長;聘任單立坡同志為信息網路評估部網路評估處副處長。
7月4日,中心主任會議決定沈大風同志為擔任昌黎幹部培訓基地法人代表。
7月14日,為適應新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經發展研究部申請並報中心主任會議討論通過,發展研究部電子政務規劃研究室更名為電子政務研究室,編制不變。
7月14日,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心在電子政務方面的工作力度,中心決定成立電子政務規劃處,機構和人員編制在公共技術服務部編制內解決。
7月17日,經中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原隸屬信息大學的「漢語言教學部」劃歸信息資源開發部媒體中心管理。
8月15日,根據《中國剪報》社申請,中心決定,擬將中心主管的《中國剪報》的主辦單位由國家信息中心媒體聯合委員會和常州市經濟委員會變更為《中國剪報》社,並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申報。
9月9日,中心頒布了《關於第一批辦理國家信息中心及所屬公司投資、參股公司撤銷、合並、解散、股權轉讓工作及相關事宜的通知》(國信字[2002]46號)。12月,北京英孚達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撤銷;2003年3月,國信創靈和蘇州軟體公司轉讓。3月,新國信公司所屬的潤福達工貿中心停止經營,辦理注銷手續;國信天合科技有限公司辦理轉股;北京中房網網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國信普瑞德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停止經營,辦理撤銷手續。
9月24日,中國信息協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信息協會電子政務專業委員會會員代表會」,宣告電子政務專委會成立。
11月7日,中國信息協會CIO分會成立。該分會是民政部批準的唯一一家CIO(首席信息主管)社團。
11月17日,CA互聯互通示範工程領導小組及工程管理辦公室成立,領導小組組長王長勝,副組長杜鏈、寧家駿,劉強、吳亞非、陳躍進等同志及北京CA、上海CA、天津CA、吉林CA、福建CA和中國電信CA的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工程管理辦公室,吳亞非同志任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負責CA示範工程建設中的日常管理工作。
12月26日,王長勝同志兼任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站長。

㈣ 計算機網路領域的領軍人物有哪些

路易斯·普贊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路易斯·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如今他依然在為互聯網的進一步演變與提高振臂高呼。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嘉獎了五位計算機網路先驅者。他們將分享剛設立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共計100萬英鎊(合16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四位獲獎者都聞名於世,他們是:互聯網協議的創始人溫特•瑟夫(Vint Cerf)和鮑勃•康恩(Bob Kahn),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成功發明首款網頁瀏覽器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然而,獲獎的第五人就相對少為人知。他就是路易斯•普贊(Louis Pouzin),一個喋喋不休的法國人,他對這個領域做出的貢獻完全稱得上舉足輕重。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的發明激發了瑟夫和康恩的想像力,他們兩位將普贊設計的許多方面都融入了他們的互聯網協議設計,而互聯網協議如今正驅動著整個互聯網的運行。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法國政府撤走了對普贊項目的資金支持。他眼看著互聯網席捲全球,最終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證明。「對於路易斯來說,這份認可實在來得太遲,太遲了,」瑟夫說道,「這不公平。」

1931年出生在法國中部一個小村莊的普贊是在父親開的鋸木廠長大的。他被廠里那些危險的機器——除了電鋸,還有發動電鋸的蒸汽機——深深地吸引了,但父親不許他碰,只給了他一個麥卡諾(Meccano,商標名,主要是鋼鐵組合的模型玩具)的建築工具箱用以修木。普贊的父母鼓勵他去法國最知名的理工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求學。畢業後,他為法國國營的郵政、電報和電信供應商(PTT)設計出了一套機械工具。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普贊在《世界報》(Le Monde,法國第二大全國性日報,是法國在海外銷售量最大的日報。)上讀到了從辦公用品供應商的年度展覽會上發來的一篇報道,在其中美國技術公司IBM承諾不久後就會推出能夠處理各種官僚文書苦差的電腦產品。沉醉於電腦化的潛力,普贊跳槽去了IBM在法國的競爭對手布爾集團(Bull)。在那兒他手下有十幾位工程師,齊力為那台「在雙層兩室的空間中才能擺得下」而且時而抽風的計算機Gamma 60(譯者註:布爾公司於1960年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技術水平與歐美不相上下)打造應用軟體。然而這項工作的嚴密與苛刻——以及布爾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合作——暴露了普贊能力的局限。「我意識到,如果我不能學會編程或英語,就無法在計算機行業立足,」他回憶說。

隨後普贊利用兩年公休假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修,成功地完成了給自己定下的這兩大任務。20世紀60年代早期,普贊舉家移民美國,並加入了一個致力於分時系統研發的先鋒小組,分時系統旨在通過允許多個用戶同時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多個程序,以期使昂貴的大型主機達到更高的利用率。普贊設計出了一款叫作RUNCOM的程序,可以幫助用戶自動設定一些單調重復的指令。他本人將那款程序描述為包裹在電腦呼吸內臟外的一個「殼」,這既為一整類軟體工具「命令行介面」(command-line shells)的產生貢獻了靈感,也是其名稱的來源。如今,命令行介面仍在現代操作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個法國人的異議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法國政客就啟動了一項意在振興國家計算機產業的宏偉計劃。1971年,政府叫板國資計算機科學研究機構——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RIA:Institut de Recherche d'Informatique et d'Automatique),開始了建立一個全國性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普贊被聘為項目負責人,這個項目也就是著名的CYCLADES。

在這期間,普贊訪問了美國多所大學去學習更多有關阿帕網(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知識。阿帕網由法國軍方注資,於兩年前接通,依靠一項前景廣闊的新技術「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在電腦間傳輸數據。將所有的通信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數據包並且允許電腦間可以相互傳遞數據包,這就意味著沒有必要在網路上的一對電腦間建立一個直接的連接。即使兩台電腦關聯甚少,也能夠完成連接,這就減少了成本,並且加強了網路的彈性。即使一個網路的連接失敗了,數據包也可以通過其它網路傳輸。

但在普贊看來,阿帕網的設計仍很保守低效。每台計算機都要依賴復雜的硬體才能連接上網路,因為阿帕網的設計包含了一個連接建立階段,在這段時間一對電腦間可以建立起一條通信網路連接路徑。連接建立後,數據包就會在這條路徑中有序地進行傳輸。

普贊的團隊想出了一個更高效的辦法。他們提出每個數據包都該被標記並作為一個單獨信息「數據報」(datagram)進行傳輸,而不是為一串數據包預設好一條傳輸的路徑。在阿帕網中,成串的數據包都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傳輸,就像火車的車廂一樣。而在CYCLADES網路中,每個數據包就像一輛單獨的汽車,可以依據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傳輸。就像拋接雜耍一樣將數據包還原排序的應該是接收數據的電腦而並非網路,如果某個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丟失了,接收電腦還可以發出重新傳輸的指令。

這種包交換的「無連接」傳輸模式降低了網路中對那種復雜昂貴的為數據包預設路徑的設備

需求。同時,這種簡易的傳輸系統也使不同網路間的銜接更為容易。第一條CYCLADES網路連接在1973年首次面世,架構於巴黎和格勒諾布爾(法國東南部城市)之間,得到了瑟夫和康恩的密切關注,這兩位科學家那時正在為如何趕超阿帕網絞盡腦汁。基於普贊CYCLADES系統中的無連接式數據報傳輸模式,瑟夫和康恩設計的TCP/IP協議棧如今仍在現代互聯網中運行著。

連接中斷

盡管CYCLADES系統的創新性折服了瑟夫和康恩,但這一發明卻激起了法國PTT公司及縱貫歐洲的其它國營電信供應商的敵意。這些公司的工程師們認為普贊的設計根本不值得信賴,也不滿CYCLADES解決網路智能這一問題的方式。普贊心知他的網路設計威脅到了PTT等國營公司的傳統商業模式,卻無意平息對方的憤怒。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迪(John Day)回憶起1976年普贊做了一場尤其熱血沸騰的講座。「路易斯展示了一幅城堡的畫像,上面標著『PTT』,」他說,「從城堡的壁壘上垂下一條繩子,上面掛著PTT的用戶;其他人則一直在對城堡的高牆發動猛攻。」

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國營電信運營商都在紛紛打造自己的數據網路,這些網路基於過去用在電話上的電路交換技術。「構造復雜,造價高昂,」普贊說道,「而這正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當時的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是支持IRIA的,但在蓬皮杜1974年去世後,法國政府轉而開始反對這一項目。1978年,政府將CYCLADES項目的預算大幅精簡。「他們說,『你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現在是時候休息一下了,有空可以去逛逛公園放放風箏什麼的』,」普贊如是說道。

同年,PTT公司接通了TRANSPAC網路(法國遠程分組交換公用數據通信網),這是該公司自己設計的連接導向數據傳輸網路。「這簡直是大錯特錯,」普贊評價說,「就是一條死胡同。」但起初看來並非如此——TRANSPAC系統鞏固了Minitel的應用,Minitel是法國一家電話公司於1982年啟用的消費者-信息服務,其應用非常廣泛及成功。早在萬維網面世10年前,Minitel就能夠為法國市民提供網上銀行、旅遊預訂及色情聊天室服務。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它的用戶就達到了2500萬。然而,事實卻證明,Minitel無法與互聯網媲美,最終被停用。

即使是在法國政府丟棄了CYCLADES項目20年後,普贊的原上級以及盟友莫里斯•阿列格雷(Maurice Allègre)依然對此痛惜不已。「我們本可以成為互聯網的先驅,」他在1999年寫道,「如今我們卻也只是用戶之一而已,遠遠比不上那些可以決定互聯網未來的大人物。」在這一打擊後,普贊開始轉向其它項目研究,最終步入了學術界。「我們浪費了這個偉人的眾多心血,」約翰•迪說,「法國走向互聯網技術的步伐比較滯緩,而這部分正是因為這一段歷史。但如今,網路既成事實,普贊就成了法國人的英雄。」

最終,在2003年,法國政府授予了普贊「榮譽軍團騎士級勛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這是法國最高的獎勵之一。普贊現年82歲,名義上已經退休了。但是,隨著設計高雅的互聯網遭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商業和政治的壓力,如同許多互聯網的先驅人物一樣,普贊仍在利用自己的名望推動著互聯網向更開放和更透明的程度發展。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互聯網管理的隨意性,在這個管理體系中一些關鍵性決定居然是由公司、慈善機構和出身名門的笨蛋拼起來的一群雜燴來敲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紮根於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用戶不用擔負任何責任。普贊尤其擔心某五、六個互聯網大公司的聲勢逐漸壯大,而這會造成用戶會止步於「圍起來的花園」這種封閉的體驗,固定使用與這幾個公司相關的站點和應用程序。在普贊看來,這已經觸犯了互聯網開放的傳統。「在某種形式上,他們又在重造Minitel,」他這樣評價道。

「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

普贊提到,近年來有80%被採用的新技術標準是美國工程師或美國企業設計的。他嘗試過游說議員對互聯網體製做一些改變,以使其更易被非英語用戶所理解。這場互聯網改革運動在2009年獲得了重要的一次勝利,當時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這個管理著互聯網地址系統的慈善機構,破例地批准了一項發給用中文、阿拉伯語及其它非西方語言腳本編寫的域名(包括網址)。

盡管有了這項決議,ICANN卻是普贊最大的顧慮之一。ICANN駐於加利福利亞,對美國商務部也不怎麼負責,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其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然而,某些政府卻覬覦ICANN手中的管理權——以及由網路專家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的權利——政府希望把這些管理權轉給一個更傳統的國際組織如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一個落滿灰塵的聯合國組織,長期以來主要負責管理電話事務。一旦移權給ITU這樣的官僚機構,就可能阻礙新標準的發展與採用。因此,許多國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引領的互聯網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普贊在考慮,將現有的國際機構分解重組生成一個新的組織是否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雖然普贊本是一個工程師而並非活動者,他關注的焦點卻是互聯網的運作支撐體系不該食古不化,而應繼續演變與提高。「互聯網只是作為一個實驗性網路被創建了出來,」他說,「現在也仍然是。」他對美國、愛爾蘭、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在努力讓互聯網變得更加高效安全的研究者們給予了很大支持。「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他評價說,「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想互聯網的發展止步不前。

㈤ 計算機網路概論

1 什麼叫網路

原來我們所說的「網路」,泛指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這三個網路。隨著三網融合的建設,以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現在,我們所說的「網路」,更多的特指為計算機網路。

2 電信網路

電信網路指的是連通電話、電報、以及傳真服務的網路,電信網路是由電信運營商(在我國,現在由三大運營商運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普通人接觸到最多的設備就是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傳真機、發報機(用於發電報的設備)以及電話線。作為80後的前輩,小編在讀中學的時候,還是做過發電報、電匯(通過郵局的電信網路匯款)這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滴。而我們的年輕的90後、00後小夥伴們只有在抗日神劇上看見過我們的地下黨滴、滴滴、滴的使用電報機發電報吧!!!!當然,小編作為軍工行業從業者,知道現在某些軍工研究所仍然在生產新型的無線電台,不過更多的是通過低頻無線在傳輸數據。

無線發報機

3 有線電視網路

有線電視網路指的是我們家裡的電視圖像傳輸網路,由中國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運營,幕後黑手即是「廣電總局」。在以前,家裡的電視要想看CCTV以及各家衛視,都需要到廣電營業廳去開通有線電視服務,當然,如果你家剛好沒有鋪設線纜過去,那不好意思,你就只能跟小編小時候一樣,自己樹個天線,通過天線收取衛星信號來獲得電視台傳輸的圖像。小編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小時候家裡的黑白電視,就靠屋子前的電線桿了。小編的童年完全就沉浸在廣東電視珠江台與廣東電視嶺南台里,小編小時候飈粵語全靠廣東電視珠江台了。當然,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讀大學後,小編老家看電視靠「大鍋」了,如下圖,我們老家方言叫「灶車」(我們老家方言,炒菜的鍋叫「車」,「灶車」就是一個很大的鐵鍋,小時候專門用來煮豬食的)。

電視天線

4 計算機網路

4.1 計算機網路定義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定義並未同意,最簡單的定義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通俗來講就是計算機之間連接的網路,最原始最小的一個計算機網路就是兩台電腦通過一根網線直接連起來。最初只是計算機用來傳輸文件的網路。現在我們的計算機網路,可以很快捷的傳輸語音、圖像、數字信息等等。大家在談論網路時,都是指得計算機網路了。通常,我們有時候談論的「計算機通信網」、「計算機互聯網」、「互聯網」、「網際網路」現在都是指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最重要的兩個功能特性:

1) 連通性;即所處同一個網路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彼此互通,從使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就如每台計算機都是彼此直接連通的一樣;

2) 共享:即資源共享。

4.2 區域網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在地里上局限在一個小范圍的(如我們的家裡、一棟樓內或一個企業內)的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等計算機類設備通過交換機、路由器等網路設備互聯起來的網路。我們可以把兩台電腦通過乙太網線直接連起來,即可組建一個最小的區域網,兩台電腦可以通過這根網線進行數據傳輸、文件共享等等。

最小區域網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區域網一個是在我們家裡,我們通過無線路由器或者小交換機把家裡的電視、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智能冰箱、智能空調等智能家居設備連接起來,如下圖所示,小編把這種區域網叫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Home Area Network),現階段以及後續社會發展家庭最常見的組網方式,電信/移動/連通/長城寬頻這些寬頻運營商牽一根光纖到你家,你去這些運營商開通寬頻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光貓以及上網賬號,然後你可以去某寶買一個無線路由器然後設置好上網,如果家裡有線設備較多,路由器的網口不夠用,就再買一個幾十塊錢的交換機,這樣家庭網路組建的基礎設施就構建好了。你家裡添夠的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都可以通過WiFi連接到路由器進行上網,台式機、智能電視(或者小米機頂盒、樂視機頂盒等等)、空調、冰箱等設備就可以通過網線連接到交換機進行聯網。

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在我們工作中,大部分如小編一樣都在小企業上班,作為一個懂網路的計算機從業者來說,在小編工作生涯中所經歷的兩家公司,都有被拉去組建公司網路的經歷。如下圖所示,這一定是最常見的小型企業區域網了,如果企業只有30來個人就如小編的公司(小編如今出來創業了O(∩_∩)O哈哈哈~,大小也是個老闆了,還是一樣苦逼的自己組建公司的網路)這樣你只需要一台48口的千兆交換機就可以了,如下圖虛框內,每個員工工作的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通過網線接到交換機,然後給每台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設置好IP地址即可。

企業區域網

如下圖所示, 90%的的應該都是設置192.168.1.XX (XX就是1~254隨便你填寫)吧,然後再子網掩碼你用滑鼠點擊一下,就會自動填寫255.255.255.0,設置完後點擊確認即可。這里設置IP地址時,一定要同一網段的IP地址,什麼叫同一網段的IP地址,在後續會詳細細說,這里簡單說一下,我們現階段常用的IP地址為4位,每位設置的值是(1~255),如果子網掩碼是三個255(255.255.255.0),則IP地址設置的時候,前面三個數字必須一樣,就如我們的192.168.1這三個數字,只要IP地址前面是192.168.1,則設置的IP地址就是同一網段,如果子網掩碼是兩個255(255.255.0.0)我們只需要設置IP地址前面兩位數字一樣即可即192.168.XX.XX,如果子網掩碼只有一個255(255.0.0.0)則IP地址前面只要一位柱子一樣即可192.XX.XX.XX。所以,當255的個數越少,可設置的I同一網段的IP地址就越多,如果你的公司有上千台電腦通過幾台交換機串聯起來,你就可以通過設置255.255.0.0的子網掩碼來增加同一網段的IP地址數來組建區域網了,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通過路由增加網段來組建大型區域網。

IP地址設置

我們不免會有些幸運兒,在大型企業上班,一個公司員工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如我們鼎鼎有名的華為,數個國家,數個城市都有華為的機構,每個機構少的幾百多的幾千,這個時候,對這些大型企業是如何組建自己內部的企業區域網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多種網路設備,以及藉助運營商了。如下圖所示,小編公司再過兩年做大的時候,在北京建立一個分支機構(左邊),在長沙總部200人(右邊),需要把北京與長沙兩地的區域網互聯起來,構建一個統一區域網。

跨區域企業區域網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建設這個區域網:

長沙本部有300台工作電腦與伺服器,我們可以使用路由器的兩個乙太網區域網口,假定網口1的IP地址為192.168.1.1,網口2的IP地址192.168.2.1,每個網口下掛多台交換機,公司電腦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加入192.168.1.1網段,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1.2~192.168.1.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1.1,這里跨網段通信我們就需要設置網關了哦,網關就是你這個網段的交換機上接路由器網口的IP地址,這里就是網口1的IP地址192.168.1.1,

另一部加入192.168.2.1網段,設置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2.2~192.168.2.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2.1。

在北京分部根據工作電腦數量,也可以參照長沙總部來構建網路,等構建完成後,所要做的就是找電信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開通寬頻了。開通寬頻後,可以找電信運營商購買VPN服務,給公司專門開通一條專線。當然,這種費用會比較昂貴,但是兩地訪問的網速會有保障。還有一種較為實惠的辦法就是,找第三方公司如花生殼這類DDNS服務商,建立VPN服務也可以把兩地的網路通過VPN專線連接。做完這些,長沙總部與北京分部兩個地方的員工所使用的工作電腦在邏輯上都屬於同一個區域網,都可以訪問公司伺服器所共享的資源了。

4.3 廣域網——網際網路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現階段,通常我們說的廣域網即是指互聯網或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起源於美國,最初是由美國防部於1969年創建的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到70年代中期,ARPA研究建立了多種類的網路互聯技術,導致了互聯網的出現,形成了網際網路(Internet)雛形。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的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互相通信,從而人們把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時間。

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開始圍繞留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即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它是一個三級計算機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覆蓋了美國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並且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組成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的政府機構開始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的許多公司開始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使網際網路的容量滿足不了需要。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美帝的體制與國內不一樣就是,政府與學術機構僅僅做科研,當發現項目的前景可觀,需要擴大時,就轉交給企業來運營,資本是追逐利潤的,當有利可圖時,只有企業才可以發揮最大的智慧,最快的速度把產業做大,小編一直認為,社會的發展都是由公司、企業推動的,只有這些追逐利潤的團體才會發揮最大的力量推動社會的變革,這就是人性,既是群體的共性、也是個人的人性)。1992年網際網路上的主機超過100萬台。1993年網際網路的主幹網速率提高到45Mbps(T3的速率,T1、T2、T3是北美和日本的數字通信標准,最初應用於電話公司的數字化語音傳輸,1個T1=24個時隙*64K/秒+8KB/秒=1544KB/秒,也就是1個T1可以支持24位用戶同時撥號,我國採用的是歐洲的數字通信標准E1、E2、E3,1個E1=32個時隙*64K/秒=2048KB/秒,第 0時隙外,第 16時隙是用於傳輸信令的,只有第 1到 15,第 17到第 31共 30個時隙可用於傳輸有效數據,也就是說1個E1可以支持30位用戶同時撥號,E1/T1表示一次基群,E2/T2則表示兩次基群、E3/T3則表示三次基群,E1/T1*4=E2/T2,E2/T2*4=E3/T3,後續小編會另外細說基群通信相關的知識)

1993年,NSFNET開始被若干個網際網路主幹網代替,政府完全脫離網際網路的運營,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美國的ISP主要有AT&T、Verizon、Comcast等,咱們中國的ISP,在小編讀書的年代有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中國衛通,隨著3G的牌照發放,中國衛通並入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並入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到現在,我國僅只有電信、聯通、移動三家頂級ISP。

4.4 中國互聯網歷史進程

1987年,有個叫錢天白的教授,使用互聯網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成為使用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第一人。在到1994年這個階段,中國互聯網都還處於試驗階段,也就是向我們常說的一樣,它就是一個「區域網」,直到1994年4月2日,中國才經過Sprint公司連接了一條64k的數據線。正式接入了網際網路。

1989年8月,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國家計委立項的「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建設。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科技網(CSTNET)的前身哦!

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主幹網首次成功採用FDDI技術,在網路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網路應用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前身哦!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這是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的前身哦!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這是中國第一個網站哦!!!!

1994年9月,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電信總局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2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這是就是現在中國電信的主幹網路哦!!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在2010年前,我們接的寬頻基本上都是接入的這個網路哦!

1995年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一條接連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連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八個城市的CERNET主幹網DDN信道同時開通,當時的速率為64Kbps;並實現與NCFC互聯。

1995年8月,金橋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開通聯網(衛星網),並與國際網路實現互聯。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

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完成,該工程由中國自行設計、建設。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1996年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正式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院網(CASNET)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1996年6月3日,中國電子工業部作出《關於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的有關決定》,將"金橋網"命名為"中國金橋信息網",授權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為中國金橋信息網的互聯單位,負責互聯網內接入單位和用戶的聯網管理,並為其提供服務。後來吉通因運營失敗,被網通收購。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投入運行。同日,中國移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2000年11月10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

2001年12月22日,中國聯通CDMA移動通信網一期工程如期建成,並於2001年12月31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通運營。中國聯通CDMA網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領域。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11月18日,中國移動通信與美國AT&T Wireless公司聯合宣布,兩公司GPRS國際漫遊業務正式開通。

2003年4月9日,中國網通集團在北京向社會各屆公布中國網通集團與中國電信集團的公眾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實施拆分,並隆重推出中國網通集團新的業務品牌「寬頻中國」。

㈥ 甘肅業聚質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甘肅業聚質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堅持於互聯網應用的相關服務:域名注冊、虛擬主機、網站建設、搜索引擎優化、電子商務項目規劃、互聯網技術培訓、以及高端解決方案等基於互聯網的全方位服務。業聚質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出發,幫助各個層次上不同類型的客戶根據其不同的發展目標與需求,定製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項目的解決方案。並能夠根據客戶的服務需求,提供長期的服務方案、推廣方案以及經營方案。眾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客戶信賴業聚質,依託業聚質的服務開展互聯網業務。甘肅業聚質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有專業從事互聯網研究的技術專家和咨詢專家,在電子商務及信息化技術水平上都處於領先地位。業聚質一貫重視服務至上與技術創新,服務上採取一對一的客戶跟蹤制,硬體設施採用國際上先進的伺服器設備,千兆帶寬;為服務客戶在信息化建設前進的道路上,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推陳出新,投入強大的技術力量,重點於信息化應用的設計與研發,開拓應用服務提供市場,為客戶網站提供全面檢測與分析的網站信息分析系統;行業應用的行業搜索引擎,充分發揮單位信息准確投放,以整合單位資源為客戶提供分行業的個性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業聚質先後與中央編辦機關服務局事業發展中心、中國機構網路中心、國家域名注冊網、中國互聯網服務行業的旗艦萬網和國家四星級高端的網站託管服務提供商中國電信甘肅萬維合作,為多家單位提供快速、穩定、安全的網站和郵箱託管服務;並於行業應用的搜索引擎,以整合單位資源為客戶提供分行業的個性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單位有經驗的網路營銷人員及網路策劃人員;由工程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業內領先的技術團隊和由專業管理人士組成的高素質管理和運營服務團隊,在質量管理、質量意識上都已達到先進管理水準。單位從業人員90%達到了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全部由本科生、碩士、博士和高級工程師組成。
法定代表人:劉強
成立時間:2011-10-24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010220019907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東崗西路226號(網路大廈)1902室

㈦ 國內,計算機網路專業名人有誰 詳細情況

謝希仁老師
謝希仁,1931年生。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先後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張家口),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軍電,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兵工程學院(重慶)和通信工程學院(南京)任教。現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指揮自動化學院教授,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總參通信部科技創新工作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和中國通信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電子學報》編委,大連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曾被評為全國和全軍優秀教師,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多次以 謝教授在北京市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室講學
及全軍通信系統有突出貢獻優秀科技人員獎和總參謀部人梯獎。研究領域是網管系統和衛星通信網控系統,領導和參加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商用和軍用的VSAT衛星通信網控中心。近年來負責主持翻譯出版了多部計算機網路方面的世界名著,如Comer的《TCP/IP》(三卷),Stevens的《TCP/IP》(三卷),Forouzan的《TCP/IP》,Stallings的《數據與計算機通信》、《密碼編碼學與網路安全》及《高速網路》等。 主編的《計算機網路》是中國國內影響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入門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學採用,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材。
編輯本段經歷
1931年2月27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47-1952年 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2-1958年 任解放軍張家口通信工程學院助教。 1958-1963年 任解放軍西安軍事工程學院助教、講師。 謝希仁
1963-1977年 任解放軍重慶通信兵工程學院講師。 1977-1999年 任解放軍南京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 任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㈧ 劉強的論文著作

1、2006年6月,P2P網路模型探究,株洲工學院學報,排名第二
2、2007年2月,融合AdaBoost和啟發式特徵搜索的人臉性別分類,計算機工程,排名第二
3、2007年2月,面向語義服務結構的模型研究,湖南工業大學學報,排名第一
4、2007年7月,一種新的圖像語義自動標注與檢索演算法,計算機應用研究,排名第二
5、2008年28期,基於條件隨機域的上下文人類動作識別,計算機工程與應用,排名第二
6、2009年2月,軟體工程實踐教學平台的設計與實現,湖南工業大學學報,排名第三
7、2009年2月,計算機基礎多層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研究,湖南工業大學學報,排名第五
8、2009年12期, 「大學計算機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計算機教育,排名第二
9、2009年10月,現代教育技術與成人高教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企業科技與發展,排名第二
10、2011年3月,設問解答式「C語言程序設計概述」教學內容設計,計算機教育,排名第一
11、2011年3月,C語言程序設計一堂課的內容設計,計算機教育,排名第二
12、2011年6月,WEB技術在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企業科技與發展,排名第一
著作(教材)情況
1、2010年7月,網頁設計與製作,高等教育出版社,排名第一
2、2010年7月,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排名第二
3、2010年7月,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踐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排名第二
4、2009年8月,網頁設計與製作,人民郵電出版社,排名第二
5、2009年2月,大學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排名第二
6、2009年2月,大學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參與編寫
7、2008年4月,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參與編寫
8、2008年4月,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上機指導與習題匯編,湖南教育出版社,參與編寫
9、2008年4月,大學計算機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排名第四

閱讀全文

與國家計算機網路劉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共享網路怎麼添加 瀏覽:460
高中學習網路平台有哪些 瀏覽:125
群暉網路存儲設置 瀏覽:855
手機有網路信號連不上無線 瀏覽:875
網路玩手機不卡玩電腦卡 瀏覽:116
鎮江網路廣告設計怎麼樣 瀏覽:744
打游戲有迴音是手機還是網路 瀏覽:376
珠海市5g網路包括哪個城市 瀏覽:715
網路前綴多少最快 瀏覽:660
解開移動網路密碼好嗎 瀏覽:569
有哪些網路新歌手 瀏覽:968
6g網路wifi微信網名怎麼弄的 瀏覽:113
採取哪些措施推行網路實名制 瀏覽:523
小燕子無線網路 瀏覽:525
餓了么上的網路備案號從哪裡查 瀏覽:18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路安全管理局重要通信處 瀏覽:397
手機如何連接到別人的網路 瀏覽:318
網路無線ap圖片 瀏覽:908
電視劇系列網路連通異常 瀏覽:702
網路分級制度怎麼設置 瀏覽:79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