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前三章知識腦圖

計算機網路前三章知識腦圖

發布時間:2022-12-18 03:56:19

❶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第一章:網路系統統結構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計算機網路按地理范圍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提高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10gbps,低誤碼率的高質量傳輸環境

區域網按介質訪問控制方法角度分為共享介質式區域網和交換式區域網

區域網按傳輸介質類型角度分為有線介質區域網和無線介質

區域網早期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廣域網,分為主計算機與終端(負責數據處理)和通信處理設備與通信電路(負責數據通信處理)

計算機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計算機系統,終端,外網設備以及軟體信息資源): 負責全網數據處理業務,提供網路資源與服務

通信子網(通信處理控制機—即網路節點,通信線路及其他通信設備):負責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 網路接入(區域網,無線區域網,無線城域網,電話交換網,有線電視網)

廣域網投資大管理困難,由電信運營商組建維護,廣域網技術主要研究的是遠距離,高服務質量的寬頻核心交換技術,用戶接入技術由城域網承擔。

廣域網典型網路類型和技術:(公共電話交換網PSTN,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數字數據網DDN,x.25 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非同步傳輸網,GE千兆乙太網和10GE光乙太網)

交換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區域網交換機

城域網概念:網路運營商在城市范圍內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以寬頻光傳輸網路為開放平台,以 TCPIP 協議為基礎 密集波分復用技術的推廣導致廣域網主幹線路帶寬擴展

城域網分為核心交換層(高速數據交換),邊緣匯聚層(路由與流量匯聚),用戶接入層(用戶接入和本地流量控制)

層次結構優點:層次定位清楚,介面開放,標准規范,便於組建管理

核心層基本功能:(設計重點:可靠性,可擴展性,開放性) 連接匯聚層,為其提供高速分組轉發,提供高速安全 QoS 保障的傳輸環境; 實現主幹網路互聯,提供城市的寬頻 IP 數據出口;提供用戶訪問 INTERNET 需要的路由服務;

匯聚層基本功能: 匯聚接入層用戶流量,數據分組傳輸的匯聚,轉發與交換;本地路由過濾流量均衡,QoS 優先管理,安全控制,IP 地址轉換,流量整形; 把流量轉發到核心層或本地路由處理;

組建運營寬頻城域網原則:可運營性,可管理性,可盈利性,可擴展性

管理和運營寬頻城域網關鍵技術:帶寬管理,服務質量 QoS,網路管理,用戶管理,多業務接入,統計與計費,IP 地址分配與地址轉換,網路安全

寬頻城域網在組建方案中一定要按照電信級運營要求(考慮設備冗餘,線路冗餘以及系統故障的快速診斷與自我恢復)

服務質量 QoS 技術:資源預留,區分服務,多協議標記轉換

管理帶寬城域網 3 種基本方案:帶內網路管理,帶外網路管理,同時使用帶內帶外網路管理 帶內:利用傳統電信網路進行網路管理,利用數據通信網或公共交換電話網撥號,對網路設備進行數據配置。

帶外:利用 IP 網路及協議進行網路管理,利用網路管理協議建立網路管理系統。對匯聚層及其以上設備採用帶外管理,匯聚層一下採用帶內管理

寬頻城域網要求的管理能力表現在電信級的接入管理,業務管理,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技術方面需要解決物理安全,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

寬頻城域網基本技術與方案(SDH 城域網方案;10GE 城域網方案,基於 ATM 城域網方案)

光乙太網由多種實現形式,最重要的有 10GE 技術和彈性分組環技術

彈性分組環(RPR):直接在光纖上高效傳輸 IP 分組的傳輸技術 標准:IEEE802.17

目前城域網主要拓撲結構:環形結構;核心層有 3—10 個結點的城域網使用環形結構可以簡化光纖配置功能:簡化光纖配置;解決網路保護機制與帶寬共享問題;提供點到多點業務

彈性分組環採用雙環結構;RPR 結點最大長度 100km,順時針為外環,逆時針為內環

RPR 技術特點:(帶寬利用率高;公平性好;快速保護和恢復能力強;保證服務 質量)

用戶接入網主要有三類: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廣播電視網

接入網接入方式主要為五類:地面有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和移動通信網,衛星通信網,有線電視網和地面廣播電視網

三網融合: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電視通信網

用戶接入角度:接入技術(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家庭接入,校園接入,機關與企業人)

目前寬頻接入技術: 數字用戶線 XDSL 技術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 HFC 技術

光纖接入技術,

無線接入技術,

區域網技術

無線接入分為無線區域網接入,無線城域網接入,無線 Ad hoc 接入

區域網標准:802.3 無線區域網接入:802.11無線城域網:802.16

數字用戶線 XDSL 又叫 數字用戶環路 ,基於電話銅雙絞線高速傳輸技術 技術分類:

ADSL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RADSL 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HDSL 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速率對稱 1.544mbps(沒有距離影響)

VDSL 甚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 51mbps/64kbps(沒有影響)

光纖同軸混合網 HFC 是新一代有線電視網

電話撥號上網速度 33.6kbps—56.6kbps

有線電視接入寬頻,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36mbps

電纜數據機 Cable modem 專門為利用有線電視網進行數據傳輸而設計

上行信道:200kbps-10mbps下行信道: 36mbps 類型:

傳輸方式(雙向對稱傳輸和非對稱式傳輸)

數據傳輸方向(單向,雙向) 同步方式(同步和非同步交換)

接入角度(個人 modem 和寬頻多用戶 modem)

介面角度(外置式,內置式和互動式機頂盒)

無源光網路技術(APON)優點 系統穩定可靠 可以適應不同帶寬,傳輸質量的要求

與 CATV 相比,每個用戶可佔用獨立帶寬不會發生擁塞 接入距離可達 20km—30km

802.11b 定義直序擴頻技術,速率為 1mbps 2mbps 5.5mbps 11mbps 802.11a 提高到 54mbps

第二章 :網路系統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法

網路運行環境主要包括機房和電源

機房是放置核心路由器,交換機,伺服器等核心設備 UPS 系統供電:穩壓,備用電源,供電電壓智能管理

網路操作系統:NT,2000,NETWARE,UNIX,LINUX

網路應用軟體開發與運行環境: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與網路軟體開發工具

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Oracle,Sybase,SOL,DB2

網路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遠程教育系統,企業管理系統, 校園信息服務系統,部門財務管理系統

網路需求調研和系統設計基本原則:共 5 點

制定項目建設任務書後,確定網路信息系統建設任務後,項目承擔單位首要任務是網路用戶調查和網路工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設計建設與運行網路系統的關鍵

網路結點地理位置分布情況:(用戶數量及分布的位置;建築物內部結構情況調查;建築物群情況調查)

網路需求詳細分析:(網路總體需求設計;結構化布線需求設計;網路可用性與 可靠性分析;網路安全性需求分析;網路工程造價分析)

結點 2-250可不設計接入層和匯聚層

結點 100-500 可不設計接入層

結點 250-5000 一般需要 3 層結構設計

核心層網路一般承擔整個網路流量的 40%-60%

標准 GE 10GE 層次之間上聯帶寬:下聯帶寬一般控制在 1:20

10 個交換機,每個有 24 個介面,介面標準是 10/100mbps:那麼上聯帶寬是24*100*10/20 大概是 2gbps

高端路由器(背板大於 40gbps)高端核心路由器:支持 mpls 中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

企業級路由器支持 IPX,VINES,

QoS VPN 低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支持 ADSL PPP

路由器關鍵技術指標:

1:吞吐量(包轉發能力)

2:背板能力(決定吞吐量)背板:router 輸入端和輸出端的物理通道 傳統路由採用共享背板結構,高性能路由採用交換式結構

3:丟包率(衡量 router 超負荷工作性能)

4:延時與延時抖動(第一個比特進入路由到該幀最後一個離開路由的時間) 高速路由要求 1518B 的 IP 包,延時小於 1ms

5:突發處理能力

6:路由表容量(INTERNET 要求執行 BGP 協議的路由要存儲十萬路由表項,高 速路由應至少支持 25 萬)

7:服務質量 8:網管能力

9:可靠性與可用性

路由器冗餘:介面冗餘,電源冗餘,系統板冗餘,時鍾板冗餘,整機設備冗餘

熱撥插是為了保證路由器的可用性

高端路由可靠性:

(1) 無故障連續工作時間大於 10 萬小時

(2) 系統故障恢復時間小於 30 分鍾

(3) 主備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4) SDH 和 ATM 介面自動保護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5) 部件有熱拔插備份,線路備份,遠程測試診斷

(6) 路由系統內不存在單故障點

交換機分類:從技術類型(10mbps Ethernet 交換機;fast Ethernet 交換機;1gbps 的 GE 交換機)從內部結構(固定埠交換機;模塊化交換機—又叫機架式交換 機)

500 個結點以上選取企業級交換機

300 個結點以下選取部門級交換機

100 個結點以下選取工作組級交換機

交換機技術指標:

(1) 背板帶寬(輸入端和輸出端得物理通道)(2) 全雙工埠帶寬(計算:埠數*埠速率*2)

(3) 幀轉發速率(4) 機箱式交換機的擴張能力

(5) 支持 VLAN 能力(基於 MAC 地址,埠,IP 劃分) 緩沖區協調不同埠之間的速率匹配

網路伺服器類型(文件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Internet 通用伺服器;應用服務 器)

虛擬盤體分為(專用盤體,公用盤體與共享盤體)

共享硬碟服務系統缺點:dos 命令建立目錄;自己維護;不方便系統效率低,安 全性差

客戶/伺服器 工作模式採用兩層結構:第一層在客戶結點計算機 第二層在數據 庫伺服器上

Internet 通用伺服器包括(DNS 伺服器,E-mail 伺服器,FTP 伺服器,WWW 服 務器,遠程通信伺服器,代理伺服器)

基於復雜指令集 CISC 處理器的 Intel 結構的伺服器: 優點:通用性好,配置簡單,性能價格比高,第三方軟體支持豐富,系統維護方 便 缺點:CPU 處理能力與系統 I/O 能力較差(不適合作為高並發應用和大型服 務器)

基於精簡指令集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與相應 PC 機比:CPU 處理能力提高

50%-75%(大型,中型計算機和超級伺服器都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操作系統 採用 UNIX)

因此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稱 UNIX 伺服器

按網路應用規模劃分網路伺服器

(1) 基礎級伺服器 1 個 CPU(2) 工作組伺服器 1-2 個 CPU(3) 部門級伺服器 2-4 個 CPU

(4) 企業級伺服器 4-8 個 CPU

伺服器採用相關技術

(1) 對稱多處理技術 SMP (多 CPU 伺服器的負荷均衡)

(2) 集群 Cluster(把一組計算機組成共享數據存儲空間)

(3) 非一致內存訪問(NUMA)(結合 SMP Cluster 用於多達 64 個或更多 CPU的'伺服器)

(4) 高性能存儲與智能 I/O 技術(取決存取 I/O 速度和磁碟容量)

(5) 服務處理器與 INTEL 伺服器控制技術

(6) 應急管理埠

(7) 熱撥插技術 網路伺服器性能

(1) 運算處理能力

CPU 內核:執行指令和處理數據

一級緩存:為 CPU 直接提供計算機所需要的指令與數據 二級緩存:用於存儲控制器,存儲器,緩存檢索表數據 後端匯流排:連接 CPU 內核和二級緩存

前端匯流排:互聯 CPU 與主機晶元組

CPU50%定律:cpu1 比 cpu2 伺服器性能提高(M2-M1)/M1*50% M 為主頻

(2) 磁碟存儲能力(磁碟性能參數:主軸轉速;內部傳輸率,單碟容量,平均 巡道時間;緩存)

(3) 系統高可用性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8.8 小時

9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53 分鍾

99.999%---------- 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5 分鍾

伺服器選型的基本原則

(1) 根據不同的應用特點選擇伺服器

(2) 根據不同的行業特點選擇伺服器

(3) 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伺服器的配置

網路攻擊兩種類型:服務攻擊和非服務攻擊

從黑客攻擊手段上看分為 8 類:系統入侵類攻擊;緩沖區溢出攻擊,欺騙類 攻擊,拒絕服務類攻擊,防火牆攻擊,病毒類攻擊,木馬程序攻擊,後門攻擊 非服務攻擊針對網路層等低層協議進行

網路防攻擊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1) 網路可能遭到哪些人的攻擊

(2) 攻擊類型與手段可能有哪些

(3) 如何及時檢測並報告網路被攻擊

(4) 如何採取相應的網路安全策略與網路安全防護體系 網路協議的漏洞是當今 Internet 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

信息傳輸安全過程的安全威脅(截取信息;竊qie聽信息;篡改信息;偽造信息)

解決來自網路內部的不安全因素必須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入手

病毒基本類型劃分為 6 種:引導型病毒;可執行文件病毒;宏病毒;混合病毒, 特洛伊木馬病毒;Iternet 語言病毒

網路系統安全必須包括 3 個機制:安全防護機制,安全檢測機制,安全恢復機制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原則:

(1) 全局考慮原則(2) 整體設計的原則(3) 有效性與實用性的原則(4) 等級性原則

(5)自主性與可控性原則(6)安全有價原則

第三章: IP 地址規劃設計技術

無類域間路由技術需要在提高 IP 地址利用率和減少主幹路由器負荷兩個方面取得平衡

網路地址轉換 NAT 最主要的應用是專用網,虛擬專用網,以及 ISP 為撥號用戶 提供的服務

NAT 更用應用於 ISP,以節約 IP 地址

A 類地址:1.0.0.0-127.255.255.255 可用地址 125 個 網路號 7 位

B 類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網路號 14 位

C 類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網路號 21 位允許分配主機號 254 個

D 類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組播地址

E 類地址:240.0.0.0-247.255.255.255 保留

直接廣播地址:

受限廣播地址:255.255.255.255

網路上特定主機地址:

回送地址:專用地址

全局 IP 地址是需要申請的,專用 IP 地址是不需申請的

專用地址:10; 172.16- 172.31 ;192.168.0-192.168.255

NAT 方法的局限性

(1) 違反 IP 地址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2) 使得 IP 協議從面向無連接變成了面向連接

(3) 違反了基本的網路分層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4) 有些應用將 IP 插入正文內容

(5) Nat 同時存在對高層協議和安全性的影響問題

IP 地址規劃基本步驟

(1) 判斷用戶對網路與主機數的需求

(2) 計算滿足用戶需求的基本網路地址結構

(3) 計算地址掩碼

(4) 計算網路地址

(5) 計算網路廣播地址

(6) 計算機網路的主機地址

CIDR 地址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地址聚合和路由聚合能力 規劃內部網路地址系統的基本原則

(1) 簡潔(2) 便於系統的擴展與管理(3) 有效的路由

IPv6 地址分為 單播地址;組播地址;多播地址;特殊地址

128 位每 16 位一段;000f 可簡寫為 f 後面的 0 不能省;::只能出現一次

Ipv6 不支持子網掩碼,它只支持前綴長度表示法

第四章:網路路由設計

默認路由成為第一跳路由或預設路由 發送主機的默認路由器又叫做源路由器;

目的主機所連接的路由叫做目的路由

路由選擇演算法參數

跳數 ;帶寬(指鏈路的傳輸速率);延時(源結點到目的結點所花費時間); 負載(單位時間通過線路或路由的通信量);可靠性(傳輸過程的誤碼率);開銷(傳輸耗費)與鏈路帶寬有關

路由選擇的核心:路由選擇演算法 演算法特點:

(1) 演算法必須是正確,穩定和公平的

(2) 演算法應該盡量簡單

(3) 演算法必須能夠適應網路拓撲和通信量的變化

(4) 演算法應該是最佳的

路由選擇演算法分類: 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非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簡單開銷小,但不能及時適應 網路狀態的變化

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自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較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 實現復雜,開銷大

一個自治系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有權決定在本系統內應採取何種路由選擇協議

路由選擇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 IGP(包括路由信息協議 RIP,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協議 OSPF);

外部網關協議 EGP(主要是 BGP)

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協議;

特點:協議簡單,適合小的自治 系統,跳數小於 15

OSPF 特點:

1. OSPF 使用分布式鏈路狀態協議(RIP 使用距離向量協議)

2. OSPF 要求路由發送本路由與哪些路由相鄰和鏈路狀態度量的信息(RIP 和 OSPF都採用最短路徑優先的指導思想,只是演算法不同)

3. OSPF 要求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發送此信息(RIP 僅向相 鄰路由發送信息)

4. OSPF 使得所有路由建立鏈路資料庫即全網拓撲結構(RIP 不知道全網拓撲) OSPF 將一個自治系統劃分若干個小的區域,為拉適用大網路,收斂更快。每個 區域路由不超過 200 個

區域好處:洪泛法局限在區域,區域內部路由只知道內部全網拓撲,卻不知道其他區域拓撲 主幹區域內部的路由器叫主幹路由器(包括區域邊界路由和自治系統邊界路由)

BGP 路由選擇協議的四種分組 打開分組;更新分組(是核心);保活分組;通知分組;

第五章:區域網技術

交換機採用採用兩種轉發方式技術:快捷交換方式和存儲轉發交換方式

虛擬區域網 VLAN 組網定義方法:(交換機埠號定義;MAC 地址定義;網路層地址定義;基於 IP 廣播組)

綜合布線特點:(兼容性;開放性;靈活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性)

綜合布線系統組成:(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干線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物群子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標准:

(1) ANSI/TIA/EIA 568-A

(2) TIA/EIA-568-B.1 TIA/EIA-568-B.2TIA/EIA-568-B.3

(3) ISO/IEC 11801

(4) GB/T 50311-2000GB/T50312-2000

IEEE802.3 10-BASE-5 表示乙太網 10mbps 基帶傳輸使用粗同軸電纜,最大長度=500m

IEEE802.3 10-BASE-2200m

IEEE802.3 10-BASE-T使用雙絞線

快速乙太網 提高到 100mbps

IEEE802.3U 100-BASE-TX最大長度=100M

IEEE802.3U 100-BASE-T4針對建築物以及按結構化布線

IEEE802.3U 100-BASE-FX使用 2 條光纖 最大長度=425M

支持全雙工模式的快速乙太網的拓撲構型一定是星形

自動協商功能是為鏈路兩端的設備選擇 10/100mbps 與半雙工/全雙工模式中共有的高性能工作模式,並在鏈路本地設備與遠端設備之間激活鏈路;自動協商功能只能用於使用雙絞線的乙太網,並且規定過程需要 500ms 內完成

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不涉及幀結構,中繼器不屬於網路互聯設備

10-BASE-5 協議中,規定最多可以使用 4 個中繼器,連接 3 個纜段,網路中兩個 結點的最大距離為 2800m

集線器特點:

(1) 乙太網是典型的匯流排型結構

(2) 工作在物理層 執行 CSMA/CD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 多埠 網橋在數據鏈路層完成數據幀接受,轉發與地址過濾功能,實現多個區域網的數據交換

透明網橋 IEEE 802.1D 特點:

(1) 每個網橋自己進行路由選擇,區域網各結點不負責路由選擇,網橋對互聯 區域網各結點是透明

(2) 一般用於兩個 MAC 層協議相同的網段之間的互聯

透明網橋使用了生成樹演算法 評價網橋性能參數主要是:幀過濾速率,幀轉發速率

按照國際標准,綜合布線採用的主要連接部件分為建築物群配線架(CD); 大樓主配線架(BD);樓層配線架(FD),轉接點(TP)和通信引出端(TO),TO 到 FD 之間的水平線纜最大長度不應超過 90m;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 10 度到 27 度 相對濕度保持在 30%-80%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相關文章:

1.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積累

2.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附帶答案

3.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

4.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2017

5.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知識點

6.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知識點

7.2017全國計算機考試三級網路技術考試大綱

8.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

9.2017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及答案

10.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選擇題

;

❷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三)

數據鏈路層提供一下三種 服務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有一下兩種 類型

無效的MAC幀格式

多點接入 :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在一根匯流排上。
載波監聽 :每一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前先檢測一下匯流排上是否有其他計算機在發送數據,如果有,暫時不要發送數據,以免發生碰撞。
碰撞檢測

爭用期

最短有效幀長
64位元組,凡長度小於64位元組的幀都是由於沖突而異常終止的無效幀。

強化碰撞

幀間最小間隔
9.6us,相當於96bit時間。為了剛剛收到數據幀的站的緩存能夠來得及清理,做好迎接下一幀的准備。

硬體地址又稱物理地址或者MAC地址。它是固化在適配器ROM中的地址,與地理地址無關。若適配器故障,硬體地址改變;地理位置發生改變,硬體地址不變。
MAC地址是48bit的

數據欄位長度為46——1500位元組,當數據欄位的長度小於46位元組的時候,應在數據欄位的後面加入整數位元組的填充欄位,以保證MAC幀長度不小於64位元組。

為了達到比特同步,在傳輸媒體上實際傳送的要比MAC幀還多8個位元組

使用的器件是 集線器 。使原來屬於不同碰撞域的區域網上的計算機能夠進行跨碰撞域的通信。擴大了區域網覆蓋的地理范圍。

使用的器件是 網橋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根據MAC地址對收到的幀進行轉發和過濾。收到幀之後,並非向所有介面轉發,而是檢查目的MAC地址,再確定發到哪個介面或者丟棄。
作用 :過濾了通信量,擴大了物理范圍,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聯不同物理層,不同MAC子層和不同速率的區域網。

網橋和集線器的區別

交換機 是一種多介面的網橋。能夠同時連通許多對介面。一般具有多種速率的介面。為減少一個匯流排網的主機數量提供了條件,減少了網橋的廣播風暴。

❸ 關於網路的基礎知識

網路基礎知識

一.網路的定義及特點
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連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路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信息資源。
一般來說,計算機網路可以提供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 資源共享 網路的出現使資源共享變得很簡單,交流的雙方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隨時隨地傳遞信息。

* 信息傳輸與集中處理 數據是通過網路傳遞到伺服器中,由伺服器集中處理後再回送到終端。

* 負載均衡與分布處理 負載均衡同樣是網路的一大特長。舉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大型ICP(Internet內容提供商)為了支持更多的用戶訪問他的網站,在全世界多個地方放置了相同內容的WWW伺服器;通過一定技巧使不同地域的用戶看到放置在離他最近的伺服器上的相同頁面,這樣來實現各伺服器的負荷均衡,同時用戶也省了不少冤枉路。

* 綜合信息服務 網路的一大發展趨勢是多維化,即在一套系統上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務,包括來自政治、經濟、等各方面資源,甚至同時還提供多媒體信息,如圖象、語音、動畫等。在多維化發展的趨勢下,許多網路應用的新形式不斷涌現,如:
① 電子郵件——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心應手的網路交流方式之一。發郵件時收件人不一定要在網上,但他只要在以後任意時候打開郵箱,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來信。

② 網上交易——就是通過網路做生意。其中有一些是要通過網路直接結算,這就要求網路的安全性要比較高。

③ 視頻點播——這是一項新興的娛樂或學習項目,在智能小區、酒店或學校應用較多。它的形式跟電視選台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節目內容是通過網路傳遞的。

④ 聯機會議——也稱視頻會議,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網路開會。它與視頻點播的不同在於所有參與者都需主動向外發送圖像,為實現數據、圖像、聲音實時同傳,它對網路的處理速度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以上對網路的功能只是略舉一二,我們將在以後的篇幅中用更詳盡的案例去充實大家對網路的理解。

網路的分類及組成

網路依據什麼劃分,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計算機網路的類型有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分類依據。網路按交換技術可分為:線路交換網、分組交換網;按傳輸技術可分為:廣播網、非廣播多路訪問網、點到點網;按拓樸結構可分為匯流排型、星型、環形、樹形、全網狀和部分網狀網路;按傳輸介質又可分為同軸電纜、雙紐線、光纖或衛星等所連成的網路。這里我們主要講述的是根據網路分布規模來劃分的網路: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網間網。

1.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

將小區域內的各種通信設備互連在一起所形成的網路,覆蓋范圍一般局限在房間、大樓或園區內。區域網的特點是:距離短、延遲小、數據速率高、傳輸可靠。

目前常見的區域網類型包括: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 (Token Ring)、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非同步傳輸模式(ATM)等,它們在拓樸結構、傳輸介質、傳輸速率、數據格式等多方面都有許多不同。其中應用最廣泛的當屬乙太網—— 一種匯流排結構的LAN,是目前發展最迅速、也最經濟的區域網。

區域網的常用設備有:

* 網卡(NIC) 插在計算機主板插槽中,負責將用戶要傳遞的數據轉換為網路上其它設備能夠識別的格式,通過網路介質傳輸。它的主要技術參數為帶寬、匯流排方式、電氣介面方式等。

* 集線器(Hub) 是單一匯流排共享式設備,提供很多網路介面,負責將網路中多個計算機連在一起。所謂共享是指集線器所有埠共用一條數據匯流排,因此平均每用戶(埠)傳遞的數據量、速率等受活動用戶(埠)總數量的限制。它的主要性能參數有總帶寬、埠數、智能程度(是否支持網路管理)、擴展性(可否級聯和堆疊)等。

* 交換機(Switch) 也稱交換式集線器。它同樣具備許多介面,提供多個網路節點互連。但它的性能卻較共享集線器大為提高:相當於擁有多條匯流排,使各埠設備能獨立地作數據傳遞而不受其它設備影響,表現在用戶面前即是各埠有獨立、固定的帶寬。此外,交換機還具備集線器欠缺的功能,如數據過濾、網路分段、廣播控制等。

* 線纜 區域網的距離擴展需要通過線纜來實現,不同的區域網有不同連接線纜,如光纖、雙絞線、同軸電纜等。

2. 城域網-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的覆蓋范圍限於一個城市,目前對於市域網少有針對性的技術,一般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區域網或廣域網來實現。

3.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

WAN連接地理范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為了讓分布較遠的各區域網互連,所以它的結構又分為末端系統(兩端的用戶集合)和通信系統(中間鏈路)兩部分。通信系統是廣域網的關鍵,它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公共電話網 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經壓縮後最高可達115.2kbps,傳輸介質是普通電話線。它的特點是費用低,易於建立,且分布廣泛。

* 綜合業務數字網 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也是一種撥號連接方式。低速介面為128kbps(高速可達2M),它使用ISDN線路或通過電信局在普通電話線上加裝ISDN業務。ISDN為數字傳輸方式,具有連接迅速、傳輸可靠等特點,並支持對方號碼識別。ISDN話費較普通電話略高,但它的雙通道使其能同時支持兩路獨立的應用,是一項對個人或小型辦公室較適合的網路接入方式。

* 專線 即Leased Line,在中國稱為DDN,是一種點到點的連接方式,速度一般選擇64kbps~2.048Mbps。專線的好處是數據傳遞有較好的保障,帶寬恆定;但價格昂貴,而且點到點的結構不夠靈活。

* X.25網 是一種出現較早且依然應用廣泛的廣域網方式,速度為9600bps~64kbps;有 冗餘糾錯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帶來的副效應是速度慢,延遲大;

* 幀中繼 即Frame Relay,是在X.25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較新技術,速度一般選擇為64kbps~2.048Mbps。幀中繼的特點是靈活、彈性:可實現一點對 多點的連接,並且在數據量大時可超越約定速率傳送數據,是一種較好的商業用戶連接選擇。

*非同步傳輸模式 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種信元交換網路,最大特點的速率高、延遲小、傳輸質量有保障。ATM大多採用光纖作為連接介質,速率可高達上千兆(109bps),但成本也很高。

廣域網與區域網的區別在於:線路通常需要付費。多數企業不可能自己架設線路,而需要租用已有鏈路,故廣域網的大部分花費用在了這里。人們常常考慮如何優化使用帶寬,將「好刀用在刀刃上」。

廣域網常用設備有:
* 路由器(Router) 廣域網通信過程根據地址來尋找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這個過程在廣域網中稱為"路由(Routing)"。路由器負責在各段廣域網和區域網間根據地址建立路由,將數據送到最終目的地。
* 數據機(Modem) 作為末端系統和通信系統之間信號轉換的設備,是廣域網中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分為同步和非同步兩種,分別用來與路由器的同步和非同步串口相連接,同步可用於專線、幀中繼、X.25等,非同步用於PSTN的連接。

4. 網間網

即Internetwork,是一系列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組合,因此包含的技術也是現有的區域網和廣域網技術的綜合。Internet便是一個當前最大也最為典型的網間網。

二.協議的定義及意義

如何定義網路協議,它有哪些意義?

協議是對網路中設備以何種方式交換信息的一系列規定的組合,它對信息交換的速率、傳輸代碼、代碼結構、傳輸控制步驟、出錯控制等許多參數作出定義。

網路是一個相互聯結的大群體,因此要想加入到這個群體中來,就不能隨心所欲,任由興之所發。就好象一個國家或一個種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大家都必須通曉並憑借這種語言來對話一樣,相互聯結的網路中各個節點也需要擁有共同的「語言」,依據它所定義的規則來控制數據的傳遞,這種語言便是大家經常聽說的 「協議」。協議是對網路中設備以何種方式交換信息的一系列規定的組合,它對信息交換的速率、傳輸代碼、代碼結構、傳輸控制步驟、出錯控制等許多參數作出定義。

對網路始入門者來說,紛繁復雜的協議常常讓人頭痛不已—這些協議各起什麼作用?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有了A協議還需要補充B協議?這些問題搞不清楚,往往成為進一步學習的障礙。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理解:是先有了各種不同語言的民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才有了不同民族間交流的需求。網路也是這樣,最初人們在小范圍內建立網路,只需要自己作一些簡單的約定,保證這一有限范圍內的用戶遵守就可以了;到後來網路規模越來越大,才考慮到制定更嚴格的規章制度即協議;而為了實現多個不同網路的互聯,又會增加不少新協議作為補充,或成長為統一的新標准。

數據在網路中由源傳輸到目的地,需要一系列的加工處理,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這里不妨打個比喻。如果我們把數據比做巧克力:我們可以把加工巧克力的設備作為源,而把消費者的手作為目的來看看會有什麼樣的傳輸過程。巧克力廠通常會為每塊巧克力外邊加上一層包裝,然後還會將若干巧克力裝入一個巧克力盒,再把幾個巧克力盒一起裝入一個外包裝,運輸公司還會把許多箱巧克力裝入一個集裝箱,到達消費者所在的城市後,又會由運輸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打開不同的包裝層。不同層次的包裝、解包裝需要不同的規范和設備,計算機網路也同樣有不同的封裝、傳輸層面,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8 年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層模型,它將是我們後續篇幅中要介紹的內容,這里先不展開論述。 網路的協議就是用作這些不同的網路層的行為規范的。網路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協議族,每一協議族都在網路的各層對應有相應的協議,其中作為Internet規范的是ICP/IP協議族,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TCP/IP協議的定義以及層次、功能
什麼是TCP/IP協議,劃為幾層,各有什麼功能?

TCP/IP協議族包含了很多功能各異的子協議。為此我們也利用上文所述的分層的方式來剖析它的結構。TCP/IP層次模型共分為四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

TCP/IP網路協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間網協議)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協議,它的流行與Internet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TCP/IP最初是為互聯網的原型ARPANET所設計的,目的是提供一整套方便實用、能應用於多種網路上的協議,事實證明TCP/IP做到了這一點,它使網路互聯變得容易起來,並且使越來越多的網路加入其中,成為Internet的事實標准。

* 應用層—應用層是所有用戶所面向的應用程序的統稱。ICP/IP協議族在這一層面有著很多協議來支持不同的應用,許多大家所熟悉的基於Internet的應用的實現就離不開這些協議。如我們進行萬維網(WWW)訪問用到了HTTP協議、文件傳輸用FTP協議、電子郵件發送用SMTP、域名的解析用DNS協議、 遠程登錄用Telnet協議等等,都是屬於TCP/IP應用層的;就用戶而言,看到的是由一個個軟體所構築的大多為圖形化的操作界面,而實際後台運行的便是上述協議。

* 傳輸層—這一層的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應用程序間的通信,TCP/IP協議族在這一層的協議有TCP和UDP。

* 網路層—是TCP/IP協議族中非常關鍵的一層,主要定義了IP地址格式,從而能夠使得不同應用類型的數據在Internet上通暢地傳輸,IP協議就是一個網路層協議。

* 網路介面層—這是TCP/IP軟體的最低層,負責接收IP數據包並通過網路發送之,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出IP數據報,交給IP層。

1.TCP/UDP協議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屬於傳輸層協議。其中TCP提供IP環境下的數據可靠傳輸,它提供的服務包括數據流傳送、可靠性、有效流控、全雙工操作和多路復用。通過面向連接、端到端和可靠的數據包發送。通俗說,它是事先為所發送的數據開辟出連接好的通道,然後再進行數據發送;而UDP則不為IP提供可靠性、流控或差錯恢復功能。一般來說,TCP對應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應用,而UDP對應的則是可靠性要求低、傳輸經濟的應用。TCP支持的應用協議主要有:Telnet、FTP、SMTP等;UDP支持的應用層協議主要有:NFS(網路文件系統)、SNMP(簡單網路管理協議)、DNS(主域名稱系統)、TFTP(通用文件傳輸協議)等。

IP協議的定義、IP地址的分類及特點

什麼是IP協議,IP地址如何表示,分為幾類,各有什麼特點?

為了便於定址和層次化地構造網路,IP地址被分為A、B、C、D、E五類,商業應用中只用到A、B、C三類。

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又稱互聯網協議,是支持網間互連的數據報協議,它與TC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一起構成了TCP/IP協議族的核心。它提供網間連接的完善功能, 包括IP數據報規定互連網路范圍內的IP地址格式。
Internet 上,為了實現連接到互聯網上的結點之間的通信,必須為每個結點(入網的計算機)分配一個地址,並且應當保證這個地址是全網唯一的,這便是IP地址。
目前的IP地址(IPv4:IP第4版本)由32個二進制位表示,每8位二進制數為一個整數,中間由小數點間隔,如159.226.41.98,整個IP地址空間有4組8位二進制數,由表示主機所在的網路的地址(類似部隊的編號)以及主機在該網路中的標識(如同士兵在該部隊的編號)共同組成。

為了便於定址和層次化的構造網路,IP地址被分為A、B、C、D、E五類,商業應用中只用到A、B、C三類。

* A類地址:A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第一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的主機標識佔3組8位二進制數,A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第一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0」。不難算出,A類地址允許有126個網段,每個網路大約允許有1670萬台主機,通常分配給擁有大量主機的網路(如主幹網)。

* B類地址:B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前兩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的主機標識占兩組8位二進制數,B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前兩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10」。B類地址允許有16384個網段,每個網路允許有65533台主機,適用於結點比較多的網路(如區域網)。

* C類地址:C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前3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主機標識佔1組8位二進制數,C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前3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110」。具有C類地址的網路允許有254台主機,適用於結點比較少的網路(如校園網)。

為了便於記憶,通常習慣採用4個十進制數來表示一個IP地址,十進制數之間採用句點「.」予以分隔。這種IP地址的表示方法也被稱為點分十進製法。如以這種方式表示,A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0.0.1-127.255.255.254;B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28.1.0.1-191.255.255.254;C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92.0.1.1-223.255.255.254。
由於網路地址緊張、主機地址相對過剩,採取子網掩碼的方式來指定網段號。
TCP/IP協議與低層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無關,這也是TCP/IP的重要特點。正因為如此 ,它能廣泛地支持由低兩層協議構成的物理網路結構。目前已使用TCP/IP連接成洲際網、全國網與跨地區網。
三.網路發展簡史

是什麼促進了網路的發展?

縱觀近幾十年信息時代的風雲變換,人們可以了解網路的發展是與計算機、尤其是個人電腦(PC)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45年,標志著人類自學會使用工具的漫長歲月中,終於擁有了可以替代人類腦力勞動的「工具」;到六、七十年代,進而衍生出計算機互連系統—嚴格說來還算不上真正的網路—它是IBM和Digital的中央處理系統,網路主體是一台或多台大型主機,被隔離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機房(那時人們通常稱這種機房為「玻璃屋」),然後由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小心維護;大多數網路用戶面對的是一台台非智能化的終端,所有對終端的操作都將通過低速鏈路傳遞到主機去進行處理,網路的效率主要由鏈路的速率和主機的性能決定。這樣的網路不是面向大眾的,僅局限於一些專業領域,如:金融行業、研究機構等。對大多數人而言,網路是陌生的、神秘的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直到八十年代PC的出現,才給網路吹來一股清新之風—相對終端而言,PC具備自己的處理引擎(CPU)和文件存貯區域(硬碟),能夠裝載多種應用程序,獨立地完成許多工作,從而將強大的計算能力交到個人手裡;相對大型主機而言,這種輕便的機器內部結構大大簡化,其價格遠低於大型機,並且隨著批量生產和技術的迅速成熟還在不斷下降,使越來越多的用戶能享受到這種智能設備帶來的迅速、方便、功能強大的服務。因此可以說PC的出現首先是滿足了個人用戶信息處理的需要。但與個人信息處理緊密相聯的便是信息的交換,於是聯網的需求應運而生—人們購買網路設備和連線,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搭建起區域網,實現本地通訊;為了擴展網路距離,又向提供服務的電話公司租用電話線或其它線路,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城市之間建立起廣域網;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又出現了一類專門的服務行業,可以通過主幹連接將原本隔離的多個網路互聯起來,構成跨越國度的網際網。在這一過程中,Internet(國際互聯網)的蓬勃興起毫無疑問地成為網路技術成長的催化劑。

Internet發展簡史
Internet是如何演變的?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碰到「種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現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規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為軍事實驗用而建立的網路,名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機,其設計目標是當網路中的一部分因戰爭原因遭到破 壞時,其餘部分仍能正常運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用於異構網路的 TCP/IP協議並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國國會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線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級計算機連接起來,以NFSNET接替ARPANET;進而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形成Internet。其應用范圍也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90年代初,中國作為第71個國家級網加入Internet,目前,Internet已經在我國開放,通過中國公用互連網路(CHINANET)或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都可與Internet聯通。只要有一台微機,一部數據機和一部國內直撥電話就能夠很方便地享受到Internet的資源;這是Internet逐步"爬"入普通人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友好的用戶界面、豐富的信息資源、貼近生活的人情化感受使非專業的家庭用戶既做到應用自如,又能大飽眼福,甚至利用它為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錦上添花,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可成就天下事,瀟灑作當代人"。

網路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路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體上、軟體上、所用標准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路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到了今天,Internet能夠負擔如此眾多用戶的參與,說明我們的網路技術已經成長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用戶自己也能耳聞目睹不斷涌現的新名詞、新概念。但這還不是終結,僅僅是歷史長河的一段新紀元的開始而已。

Internet的應用集錦
Internet可為我們做哪些事?

Internet如此美妙,初入門者不免好奇:它究竟可以為我們做哪些事?總的說來,Internet是一套通過網路來完成有用的通訊任務的應用程序,下面的篇幅將從應用入手,展示Internet的幾項最廣為流行的功能,它包括:電子郵件、WWW、文件傳輸、遠程登 錄、新聞組、信息查詢等。

1.電子郵件(Email)

有了通達全球的Internet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利用它來提供個人之間的通信,而且這種通信應能兼具電話的速度和郵政的可靠性等優點。這種思路生根發芽成長起來,最終得到的果實便是Email。通過它,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私有信箱,用以儲存已收到但還未來得及閱讀的信件,Email地址包括用戶名加上主機名,並在中間用@符號隔開,如 [email protected]
從最初的兩人之間的通信,如今的電子郵件軟體能夠實現更為復雜、多樣的服務,包括:一對多的發信,信件的轉發和回復,在信件中包含聲音、圖像等多媒體信息等;甚至可以做到只要有你的郵件到達,掛在你身上的BP機就嘀嘀作響發出提示;人們還可以象訂購報刊雜志一樣在網上訂購所需的信息,通過電子郵件定期送到自己面前。

2.WWW
World Wide Web(通常被稱為WWW)在中文裡常被譯作「萬維網」,除發音相近外,也體現了其變化萬千的內涵。用戶藉助於一個瀏覽器軟體,在地址欄里輸入所要查看的頁面地址(或域名),就可以連接到該地址所指向的WWW伺服器,從中查找所需的圖文信息。WWW訪問的感覺有些象逛大商場,既可以漫無邊際地徜徉,也可以奔著一個目標前進;但不論如何,當用戶最終獲得想要的內容時,也許已經跨越了千山萬水,故有時我們也稱之為「Web沖浪」。

WWW伺服器所存貯的頁面內容是用HTML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書寫的,它通過HTTP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ing Protocol)傳送到用戶處。
3.文件傳輸(FTP)

盡管電子郵件也能傳送文件,但它一般用於簡訊息傳遞。Internet提供了稱作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文件傳輸應用程序,使用戶能發送或接收非常大的數據文件:當用戶發出FTP命令,連接到FTP伺服器後,可以輸入命令顯示伺服器存貯的文件目錄,或從某個目錄拷貝文件,通過網路傳遞到自己的計算機中。
FTP伺服器提供了一種驗證用戶許可權的方法(用到用戶名、密碼),限制非授權用戶的訪問。不過,很多系統管理員為了擴大影響,打開了匿名ftp服務設置——匿名ftp允許沒有注冊名或口令的用戶在機器上存取指定的文件,它用到的特殊用戶名為「anonymous」。

4.遠程登錄(Remote Login)

遠程登錄允許用戶從一台機器連接到遠程的另一台機器上,並建立一個交互的登錄連接。登錄後,用戶的每次擊鍵都傳遞到遠程主機,由遠程主機處理後將字元回送到本地的機器中, 看起來彷彿用戶直接在對這台遠程主機操作一樣。遠程登錄通常也要有效的登錄帳號來接受對方主機的認證。常用的登錄程序有TELNET、RLOGIN等。

5.Usenet新聞組

Usenet新聞是Internet上的討論小組或公告牌系統(BBS)。Usenet在一套名為"新聞組"的標題下組織討論,用戶可以閱讀別人發送的新聞或發表自己的文章。新聞組包括數十大類、數千組"新聞",平均每一組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條"新聞"公布出來。新聞組的介入方式也非常隨便,你可以在上面高談闊論、問問題,或者只看別人的談論。

上面所列舉的僅是Internet文化長廊中的主要內容,但絕不是全部。Internet永遠是在不斷發展、推陳出新的,這將是我們下一篇的內容——Internet的發展趨勢。

四.Internet發展面臨的問題

Internet的發展正面臨哪些困境?

在上篇中我們講述了Internet的發展簡史和它的方方面面的應用。正是由於Internet的豐富多彩,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對用戶而言,Internet正一步步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極大地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思維和生活方式;而對Internet而言,用戶的積極參與使得這一全球通行的網路迅速膨脹起來,用戶對它的需求也不斷升級,使Internet的耐受力面臨帶寬的短缺、IP地址資源匱乏等嚴峻考驗。

1.帶寬的短缺

據1995年年中的估計, 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萬多個網路同Internet聯結, 入網計算機約450萬台, 直接使用Internet的用戶達4000萬人。而到今天,Internet已經開通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幾乎每隔三十分鍾就有一個新的網路連入,主機數量每年翻兩番,用戶數量每月增長百分之十,預計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 Internet將連接近億台計算機, 達到以十億計的用戶。而對更遠的將來,人們很難精確估計。不管怎麼說,這些數字已足以說明Internet的危機所在:就好象一根懸掛了很多重物的鋼絲繩,重量增加了,繩子就有斷裂的危險;而用戶在Internet上的游歷實際上要走過很多根這樣的「鋼絲繩」,用戶越多,繩子的負載越重,其中任一根不結實,都會成為瓶頸,導致網路訪問的失敗。因此,「鋼絲繩」的加固—帶寬容量的增加勢在必行,從Internet主幹到分支,直至最終用戶的接入,都出現了許多成熟的或正在發展的鏈路技術來實現這項需求,我們將在後文著重介紹其中用戶最為關心的幾種接入技術。

2. IP地址資源的匱乏

我們曾介紹了IP地址的格式和分類,這里所指的都是現行的IPv4—它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因此總地址容量為232,也即有數億個左右。而按照TCP/IP協議(同很多其它協議一樣)的規定,相互聯接的網路中每一個節點都必須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址來作為標識,那麼很顯然,相對前文日益增長的用戶數,現有IP地址資源已不堪重負,很快將被用光—有預測表明,以目前Internet發展速度計算,所有IPv4地址將在2005~2010年間分配完畢。
解決IP地址缺乏的辦法之一是想辦法延緩資源耗盡

❹ 學校裡面開設的計算機網路技術課程都包括哪些內容,具體點

課程內容

第一章、基本知識

1、計算機系統組成
2、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知識
3、多媒體的基本概念
4、計算機應用領域

第二章、操作系統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 念,主要功能和分類
2、進程、線程、進程 間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 的主要技術
4、典型操作系統的使 用

第三章、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數據通訊技術的定 義與分類
2、數據通訊技術基礎
3、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基本概念
4、廣域網、區域網與 城域網的分類、特點與典型系統
5、網路互連技術與互連設備

第四章、局域應用技術

1、區域網分類與基本 工作原理
2、高速區域網
3、區域網組網方法
4、網路操作系統
5、結構化布線技術

第五章、Internet基礎

1、Internet的基本結 構與主要服務
2、Internet通訊協議 ——TCP/IP
3、Internet接入方法
4、超文書、超媒體與Web瀏覽器

第六章、網路安全技術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 念
2、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3、網路安全策略
4、加密與認證技術
5、防火牆技術的基本 概念

第七章、網路應用:電子商務

1、電子商務基本概念與系統結構
2、電子商務應用中的 關鍵技術
3、瀏覽器、電子郵件及Web伺服器的 安全特性
4、Web站點內容的策劃和推廣
5、使用Internet進行 網上購物

第八章、網路技術發展

1、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
2、寬頻網路技術

❺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復雜的具有綜合性技術的系統,為了允許不同系統實體互連和互操作,不同系統的實體在通信時都必須遵從相互均能接受的規則,這些規則的集合稱為協議(Protocol)。

1、系統指計算機、終端和各種設備。

2、實體指各種應用程序,文件傳輸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電子郵件系統等。

3、互連指不同計算機能夠通過通信子網互相連接起來進行數據通信。

4、互操作指不同的用戶能夠在通過通信子網連接的計算機上,使用相同的命令或操作,使用其它計算機中的資源與信息,就如同使用本地資源與信息一樣。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5)計算機網路前三章知識腦圖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通常所說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即在世界范圍內統一協議,制定軟體標准和硬體標准,並將計算機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精確定義,從而使不同的計算機能夠在相同功能中進行信息對接。

一、計算機系統和終端

計算機系統和終端提供網路服務界面。地域集中的多個獨立終端可通過一個終端控制器連入網路。

二、通信處理機

通信處理機也叫通信控制器或前端處理機,是計算機網路中完成通信控制的專用計算機,通常由小型機、微機或帶有CPU的專用設備充當。在廣域網中,採用專門的計算機充當通信處理機:在區域網中,由於通信控制功能比較簡單,所以沒有專門的通信處理機,而是在計算機中插入一個網路適配器(網卡)來控制通信。

三、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線路是連接各計算機系統終端的物理通路。通信設備的採用與線路類型有很大關系:如果是模擬線路,在線中兩端使用Modem(數據機);如果是有線介質,在計算機和介質之間就必須使用相應的介質連接部件。

四、操作系統

計算機連入網路後,還需要安裝操作系統軟體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和管理網路資源。如: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

五、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是規定在網路中進行相互通信時需遵守的規則,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實現網路通信。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❻ 誰有計算機網路基礎的知識

第一章 網路概述
一、 填空題
1、寫出你知道的網路拓撲結構:星型、匯流排、環型。
2、根據網路的地理覆蓋范圍進行分類,計算機網路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型:LAN、MAN 和 WAN。
3、現代通信正向著數字化、寬頻化、綜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二、單選題
1、城域網被列為單獨一類的主要原因是( D )。
A. 網路規模在一個城市的范圍內
B. 與區域網相同的技術
C. 覆蓋技術從幾十公里到數百公里
D. 有獨立的可實施標准
2、下列網路拓撲建立之後,增加新站點較難的是( D )。
A. 星型網路 B. 匯流排型網路
C. 樹型網路 D. 環型網路
3、隨著電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出現了所謂「三網融合」的趨勢,下列不屬於三網之一的是( D )。
A. 傳統電信網 B. 計算機網(主要指互聯網)
C. 有線電視網 D. 衛星通信網
4、最近許多提供免費電子郵件的公司紛紛推出一項新的服務:E-mail to Page ,這項服務能帶來的便利是( B )。 A. 利用尋呼機發電子郵件
B. 有電子郵件時通過尋呼機提醒用戶
C. 通過電話發郵件
D. 通過Internet打電話
5、對於網上購物,目前國外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是( C )。
A. 現金 B. 郵局支付
C. 信用卡 D. 銀行電匯
三、判斷題
1、分布式操作系統與網路操作系統相比,內部管理都需要網路地址。(√)
2、廣播式網路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採用分組存儲轉發與路由選擇技術。(Ⅹ)
3、判斷:如果多台計算機之間存在明確的主/從關系,其中一台中心控制計算機可以控制其它連接計算機的開
啟與關閉,那麼這樣的多台計算機系統就構成了一個計算機網路。(Ⅹ)
四、多選題
1、區域網的覆蓋范圍一般為(B),廣域網的覆蓋范圍一般為(D)。
A、幾公里 B、不超過10公里
C、10--100公里 D、數百公里以上
2、網路按服務方式分類,可分為(A、B、C)。
A、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B、瀏覽器/伺服器模式
C、對等式網路 D、數據傳輸網路
3、網路按使用目的分類,可分為(A、B、C)。
A、共享資源網 B、數據處理網
C、數據傳輸網 D、對等式網路
4、網路按通信方式分類,可分為(A、B)。
A、點對點傳輸網路 B、廣播式網路
C、數據傳輸網 C、對等式網路
5、下列(A、B、C、D)屬於網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A、收發電子郵件 B、電子商務
C、遠程教育 D、電子政務
五、簡答題
1、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由什麼組成?
參考答案:
答:為了方便用戶,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計算機資源相連,實現信息交流和資源的共享。計算
機資源主要指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數據。數據是信息的載體。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包括網路通信、
資源管理、網路服務、網路管理和互動操作的能力。最基本功能是在傳輸的源計算機和目標計
算機之間,實現無差錯的數據傳輸。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子網+通信子網。
2、計算機多用戶操作系統和網路系統在共享資源方面有什麼異同點?
參考答案:
答:集中的單機多用戶系統與網路計算機系統的比較說明
單機多用戶 網路系統
CPU 共用一個或幾個 多個處理機
共享資源 共享主存 共享伺服器
終端工作 分時 網址通信鏈接
客戶端工作 不能獨立工作 客戶機能獨立工作
操作系統 集中管理 有自已的操作系統
3、通信子網與資源子網分別由那些主要部分組成?其主要功能是什麼?
參考答案:
答:通信子網由兩個不同的部件組成,即傳輸線和交換單元。傳輸介質也稱為電路、信
道,信道(channel)是通信中傳遞信息的通道,包含發送信息、接收信息和轉發信息的
設備。傳輸介質是指用於連接2個或多個網路結點的物理傳輸電路,例如,電話線、同軸
電纜、光纜等。通信信道應包括傳輸介質與通信設備,它是建立在傳輸介質之上的。采
用多路復用技術時,一條物理傳輸介質上可以建立多條通信信道。
通信子網負責整個網路的純粹通信部分,資源子網即是各種網路資源(主機上的打
印機、軟體資源等)的集合,提供信息與能力的共享。
第二章 網路體系結構
一、填空題
1、在Internet上一個B類地址的子網被劃分為16個網段,寫出它的子網掩碼:255.255.240.0。
2、防止高速的發送方的數據「淹沒」低速的接收方,屬於ISO/OSI RM 中 數據鏈路層 的功能。
3、解決數據格式的轉換,屬於ISO/OSI RM 中 表示 層的功能。
4、按照IPv4標准,IP地址 202.3.208.13 屬於 C 類地址。
5、UDP提供的是無連接、不可靠、無流控、不排序的服務。
二、判斷題
1、面向連接服務是一種類似電話通信系統的模式,無連接服務是一種類似郵政系統的模式。(√)
2、面向連接服務不能防止報文的丟失、重復或失序。 (Ⅹ)
3、ISO劃分網路層次的基本原則是:不同節點具有相同的層次,不同節點的相同層次有相同的功能。(√)
4、網路域名地址一般通俗易懂,大多採用英文名稱的縮寫來命名。(√)
5、域名地址 www.CEI.GOV.CN 中的GOV表示非贏利組織。(Ⅹ)
三、單選題
1、管理計算機通信的規則稱為( A )。
A. 協議 B. 介質
C. 服務 D. 網路操作系統
2、以下哪一個選項按順序包括了OSI模型的各個層次( B )。
A.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系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B.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C.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轉換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D. 表示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系統層,物理層和應用層
3、IEEE 802.3 與以下哪些網路體系結構相關(B )。
A. Token Ring B. Ethernet
C. Internet D. 以上都不對
4、IEEE 802.5 與以下哪些網路體系結構相關( A )。
A. Token Ring B. Ethernet
C. Internet D. 以上都不對
5、下列IP地址種屬於組播地址的是( C )。
A. 10000001,01010000,11001100,10100000
B. 00101111,00100000,10000000,11110000
C. 11100000,10100000,01100000,00010000
D. 11000000,00010001,10001000,10001110
6、主機 A 的IP地址為202.101.22.3,主機 B 的IP地址為203.10.21.4,兩機通過路由器 R 互連。
R 的兩個埠的IP地址分別為202.101.22.5和203.10.21.5.掩碼均為255.255.255.0。請指出
錯誤的說法( B )。
A. 主機A將數據發往R,數據包中的源IP地址為202.101.22.3,目標IP地址為203.10.21.4
B. 主機A首先發出ARPP廣播詢問IP地址為203.10.21.4的MAC地址是多少,路由器R對此廣
播包進行響應,並給出B的MAC地址
C. 路由器在網路203.10.21.0發出ARP廣播,以獲得IP地址203.10.21.4對應的MAC地址,
主機B對此廣播包進行響應,並給出B的MAC地址
D. 路由器R將數據發往B,數據包中的源IP地址為202.101.22.3,目標IP地址為203.10.21.4
7、一個路由器有兩個埠,分別接到兩個網路,兩個網路各有一個主機,IP地址分別為110.25.
53.1和110.24.53.6,子網掩碼均為255.255.255.0,請從中選出兩個IP地址分別分配給路由器
的兩個埠( B )
A. 110.25.52.1和110.24.52.6 B. 110.24.53.1和110.25.53.6
C. 110.25.53.1和111.24.53.6 D. 110.25.53.1和110.24.53.6
8、當網路段不超過185米時,使用10BASE-2的優點是( C )。
A. 連接相對簡單 B. 下載使用,容易進行故障診斷
C. 每個節點可直接連到電纜上 D. 最便宜的電纜選擇
9、IPv6將32位地址空間擴展到( B )。
A. 64位 B. 128位 C. 256位 D. 1024位
10、IPX地址的組成是( B )
A. 網路號,主機號 B. 網段號,網路節點號,套接字型大小
C. 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 D. 網段號,網路節點號,主機號
四、多選題
1、下面哪三種協議運行在網路層( A、B、D)。
A、NWLink B、IPX C、TCP D、IP
2、虛電路服務包括如下階段(A、B、D)。
A、建立連接B、 數據傳送 C、回答服務 D、 釋放連接
3、下列說法中屬於OSI七層協議中運輸層功能的是(A、B、C、D)。
A、從會話層接收數據,並分割成較小的單元傳輸。
B. 使會話層不受硬體技術變化的影響。
C. 跨網路連接的建立和拆除。
D. 擁塞控制
4、下列乙太網拓撲結構要求匯流排的每一端都必須終結的是(A、B)。
A、10BASE-2B、10BASE-5 C、10BASE-T C、10BASE-FX
5、按照網路的IP地址分類,屬於C類網的是( A、C )。
A、11000001,01000000,00000101,00000110
B、01111110,00000000,00000111,00001000
C、11001010,11001101,00010000,00100010
D、10111111,00101101,00001100,01011000
五、簡答題
1、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 為什麼要定義網路體系結構?
參考答案:
答:網路的體系結構定義:指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architecture)。或精確定義為這個
計算機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綜合了OSI和TCP/IP的優點,本身
由5層組成:應用層、運輸層、網路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2、什麼是網路協議?它在網路中的作用是什麼?
參考答案:
答: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
規定交換數據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稱為網路協議。
3、試說明IP地址與物理地址的區別。為什麼要使用這兩種不同的地址。
參考答案:
答: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用於確定網際網路上的每台主機,它是每台主機唯一性的
標識。聯網設備用物理地址標識自己,例如網卡地址。TCP/IP用IP地址來標識源地址和目標地址,
但源和目標主機卻位於某個網路中,故源地址和目標地址都由網路號和主機號組成,但這種標號
只是一種邏輯編號,而不是路由器和計算機網卡的物理地址。對於一台計算機而言,IP地址是可
變的,而物理地址是固定的。
4、單位分配到一個B類IP地址,其net-id為129.250.0.0.該單位有4000台機器,分布在16個不同在地點。
請分析:①如選用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是否合適;②如果合適試給每一個地點分配一個子網號碼,
並算出每個主機號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參考答案:
答:B類地址前2個比特規定為10,網路號佔14比特,後16比特用於確定主機號,即最多允許16384台主機。
B類地址范圍為128.0.0.0至 191.255.255.255。因此,129.250.0.0是B類IP地址中的一個。題中選用
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說明在後16比特中用前8比特劃分子網,最後8比特確定主機,則每個子網
最多有28-2=254台主機。題中說明該單位有4000台機器,分布在16個不同的地點。但沒有說明這16個不
同的地點各擁有多少台機器。如果是「平均」分配在16個子網中,即16個子網中任何一個地點不超過254
台主機數,則選用這個子網掩碼是可以的,如果某個子網中的機器數超過了254台,則選擇這樣的子網
掩碼是不合適的。如果機器總數超過4064台,選擇這樣的子網掩碼也是不合適的。
從以上所選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可知16個子網的主機共16×254=4064台主機。設計在主機號前網路
地址域和子網中「借用」4個比特作為16個子網地址。這16個地點分配子網號碼可以選用129.250.nnn.0
至129.250.nnn .255,其中nnn可以是0~15,16~31,32~47,48~63,64~79,80~95,96~111,
112~127,128~143,144~159,160~175,176~191,192~207,208~223,224~239,240~255。
可以按這些成組設計子網中的一組或分別選用其中的16個。而每個子網中主機號碼為1至254。
5、簡述下列協議的作用:IP、ARP、RARP和ICMP。
參考答案:
答:IP:IP分組傳送,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
ARP:將IP地址映射為物理地址,也稱正向地址解釋;
RARP:將物理地址映射為IP地址,也稱反向地址解釋;
ICMP:IP傳輸中的差錯控制。
6、IP地址為 192.72.20.111,子網掩碼為255.255.255.244,求該網段的廣播地址。
參考答案:
答:子網掩碼的第四位元組為 244,寫成二進制為 11100000。即高位3個1是子網掩碼,23=8 說明共劃分
出八個子網;低位5個0是每個子網的IP地址數,25=32 說明每個子網共有32個IP(可分配給主機的
為 32-2=30)。
各子網的IP范圍是:子網1:0---31;子網2:32--63;子網3:64--95;子網4:96--127;
子網5:128--159;子網6:160--191;子網7:192--223;子網8:224--255。
給定IP 192.72.20.111 的主機地址是 111,在子網4 的范圍內,因此該網段的網路地址是 192.72.20.96,
廣播地址是 192.72.20.127。
第三章 通信子網
一、 填空題
1、目前,雙絞線分為兩類:STP 和 UTP 。
2、10Base-2傳輸距離限制為 185米 。
3、脈沖編碼調制的工作原理包括 采樣、量化、編碼 。
4、衡量數據通信的主要參數有 通信速率、誤碼率 。
5、基帶傳輸中數字數據信號的編碼方式主要有 非歸零編碼、曼徹斯特編碼、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
6、交換機具有智能性和快速性的性能特點。
7、水晶頭包括 線芯和水晶頭塑料殼

二、 判斷題
1、對於非同步通信方式,在每傳送一個字元時,都要增加起始位和停止位,表示字元的開始和結束。(√)
2、Switch技術工作在第二層上,當網路站點很多時,容易形成網路上的廣播風暴,導致網路性能下降
以至癱瘓。 (√)
3、路由器是屬於網路層的互連設備。(√)
4、電路交換需要在通信的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臨時的專用通道,報文交換不需要建立通道。(√)
5、NRZ編碼在收發的雙方不需要同步。(Ⅹ)
6、
三、單選題
1、網橋是( A )設備。
A. 數據鏈路層 B. 物理層 C. 網路層 D. 傳輸層
2、路由器是( C )設備。
A. 數據鏈路層 B. 物理層 C. 網路層 D. 傳輸層
3、下列傳輸介質中,帶寬最大的是(C )。
A. 雙較線 B. 同軸電纜 C. 光纜 D. 無線
4、數據機的參數為波特率,英文表示為( B )。
A. bbs B. bps C. pbs D. pps
5、在數據包轉發過程中,當TTL值減少到0時,這個數據包必須( B )。
A. 要求重發 B. 丟棄 C. 不考慮 D. 接受
四、多選題
1、計算機網路完成的基本功能是( A、B)。
A、數據處理 B、數據傳輸 C、報文發送 D、報文存儲
2、電路交換的3個階段是(A、B、C)。
A、電路建立 B、數據傳輸 C、電路拆除 D、報文存儲
3、信道復用技術包含如下(A、B、C)方式。
A、頻分復用 B、碼分復用 C、時分復用 D、空分復用
五、簡答題
1、試比較模擬通信方式域數字通信方式的優缺點?
參考答案:
答:信道按傳輸信號的類型分類,可以分為模擬信道與數字信道:
(1)模擬信道
能傳輸模擬信號的信道稱為模擬信道。模擬信號的電平隨時間連續變化,語音信號是典型的
模擬信號。如果利用模擬信道傳送數字信號,必須經過數字與模擬信號之間的變換(A/D變換器),
例如,調制解調過程。
(2)數字信道
能傳輸離散的數字信號的信道稱為數字信道。離散的數字信號在計算機中指由「0」、 「1」
二進制代碼組成的數字序列。當利用數字信道傳輸數字信號時不需要進行變換。數字信道適宜於
數字信號的傳輸,只需解決數字信道與計算機之間的介面問題。
2、簡述網橋如何被用於減少網路交通問題?
參考答案:
答:網橋是一種連接多個網段的網路設備。網橋可以將一個大的網路沖突域劃分為多個小的沖突域
(網段),達到分隔網段之間的通信量,減少網路的傳輸沖突的機會,從而減少網路因沖突造成
的網路擁塞交通問題。
3、簡述在何種情況下用路由器替代已有網橋。
參考答案:
答:(1)當互連同種網路時,隨網路規模的擴大,需避免網路廣播風暴,改善網路性能時;
(2)實現區域網與廣域網得互連;
4、簡述路由表中存儲什麼信息。
參考答案:
答:路由表資料庫包含其他路由器地址及每個端節點的地址和網路狀態信息。
5、

這是我千辛萬苦找到的,呵呵,希望採納!!!

❼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

一、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按照網路的作用范圍:廣域網(WAN)、城域網(MAN)、區域網(LAN);

按照網路使用者:公用網路、專用網路。

1.2 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

TCP/IP四層模型與OSI體系結構對比:

1.3 層次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各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每一層需要有足夠的靈活性;

各層之間完全解耦。

1.4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速率:bps=bit/s 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往返時間RTT:數據報文在端到端通信中的來回一次的時間。

二、物理層

物理層的作用:連接不同的物理設備,傳輸比特流。該層為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可靠的物理媒體。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

物理層設備:

中繼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同一區域網的再生信號;兩埠的網段必須同一協議;5-4-3規程:10BASE-5乙太網中,最多串聯4個中繼器,5段中只能有3個連接主機;

集線器:同一區域網的再生、放大信號(多埠的中繼器);半雙工,不能隔離沖突域也不能隔離廣播域。

信道的基本概念:信道是往一個方向傳輸信息的媒體,一條通信電路包含一個發送信道和一個接受信道。

單工通信信道:只能一個方向通信,沒有反方向反饋的信道;

半雙工通信信道:雙方都可以發送和接受信息,但不能同時發送也不能同時接收;

全雙工通信信道:雙方都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

三、數據鏈路層

3.1 數據鏈路層概述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

該層的作用包括: 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 等。

有關數據鏈路層的重要知識點:

數據鏈路層為網路層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

基本數據單位為幀;

主要的協議:乙太網協議;

兩個重要設備名稱:網橋和交換機。

封裝成幀:「幀」是 數據鏈路層 數據的基本單位:

透明傳輸:「透明」是指即使控制字元在幀數據中,但是要當做不存在去處理。即在控制字元前加上轉義字元ESC。

3.2 數據鏈路層的差錯監測

差錯檢測:奇偶校驗碼、循環冗餘校驗碼CRC

奇偶校驗碼–局限性:當出錯兩位時,檢測不到錯誤。

循環冗餘檢驗碼:根據傳輸或保存的數據而產生固定位數校驗碼。

3.3 最大傳輸單元MTU

最大傳輸單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幀不是無限大的,數據幀長度受MTU限制.

路徑MTU:由鏈路中MTU的最小值決定。

3.4 乙太網協議詳解

MAC地址:每一個設備都擁有唯一的MAC地址,共48位,使用十六進製表示。

乙太網協議:是一種使用廣泛的區域網技術,是一種應用於數據鏈路層的協議,使用乙太網可以完成相鄰設備的數據幀傳輸:

區域網分類:

Ethernet乙太網IEEE802.3:

乙太網第一個廣泛部署的高速區域網

乙太網數據速率快

乙太網硬體價格便宜,網路造價成本低

乙太網幀結構:

類型:標識上層協議(2位元組)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MAC地址(每個6位元組)

數據:封裝的上層協議的分組(46~1500位元組)

CRC:循環冗餘碼(4位元組)

乙太網最短幀:乙太網幀最短64位元組;乙太網幀除了數據部分18位元組;數據最短46位元組;

MAC地址(物理地址、區域網地址)

MAC地址長度為6位元組,48位;

MAC地址具有唯一性,每個網路適配器對應一個MAC地址;

通常採用十六進製表示法,每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十六進制數,用 - 或 : 連接起來;

MAC廣播地址:FF-FF-FF-FF-FF-FF。

四、網路層

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具體功能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數據交換技術是報文交換(基本上被分組所替代):採用儲存轉發方式,數據交換單位是報文。

網路層中涉及眾多的協議,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協議,也是TCP/IP的核心協議——IP協議。IP協議非常簡單,僅僅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傳送服務。IP協議的主要功能有:無連接數據報傳輸、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

與IP協議配套使用實現其功能的還有地址解析協議ARP、逆地址解析協議RARP、網際網路報文協議ICMP、網際網路組管理協議IGMP。具體的協議我們會在接下來的部分進行總結,有關網路層的重點為:

1、網路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此外,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2、基本數據單位為IP數據報;

3、包含的主要協議:

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網際網路互聯協議);

ICMP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

ARP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

RARP協議(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協議)。

4、重要的設備:路由器。

路由器相關協議

4.1 IP協議詳解

IP網際協議是 Internet 網路層最核心的協議。虛擬互聯網路的產生:實際的計算機網路錯綜復雜;物理設備通過使用IP協議,屏蔽了物理網路之間的差異;當網路中主機使用IP協議連接時,無需關注網路細節,於是形成了虛擬網路。

IP協議使得復雜的實際網路變為一個虛擬互聯的網路;並且解決了在虛擬網路中數據報傳輸路徑的問題。

其中,版本指IP協議的版本,佔4位,如IPv4和IPv6;首部位長度表示IP首部長度,佔4位,最大數值位15;總長度表示IP數據報總長度,佔16位,最大數值位65535;TTL表示IP數據報文在網路中的壽命,佔8位;協議表明IP數據所攜帶的具體數據是什麼協議的,如TCP、UDP。

4.2 IP協議的轉發流程

4.3 IP地址的子網劃分

A類(8網路號+24主機號)、B類(16網路號+16主機號)、C類(24網路號+8主機號)可以用於標識網路中的主機或路由器,D類地址作為組廣播地址,E類是地址保留。

4.4 網路地址轉換NAT技術

用於多個主機通過一個公有IP訪問訪問互聯網的私有網路中,減緩了IP地址的消耗,但是增加了網路通信的復雜度。

NAT 工作原理:

從內網出去的IP數據報,將其IP地址替換為NAT伺服器擁有的合法的公共IP地址,並將替換關系記錄到NAT轉換表中;

從公共互聯網返回的IP數據報,依據其目的的IP地址檢索NAT轉換表,並利用檢索到的內部私有IP地址替換目的IP地址,然後將IP數據報轉發到內部網路。

4.5 ARP協議與RARP協議

地址解析協議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為網卡(網路適配器)的IP地址到對應的硬體地址提供動態映射。可以把網路層32位地址轉化為數據鏈路層MAC48位地址。

ARP 是即插即用的,一個ARP表是自動建立的,不需要系統管理員來配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協議指逆地址解析協議,可以把數據鏈路層MAC48位地址轉化為網路層32位地址。

4.6 ICMP協議詳解

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可以報告錯誤信息或者異常情況,ICMP報文封裝在IP數據報當中。

ICMP協議的應用:

Ping應用:網路故障的排查;

Traceroute應用:可以探測IP數據報在網路中走過的路徑。

4.7網路層的路由概述

關於路由演算法的要求:正確的完整的、在計算上應該盡可能是簡單的、可以適應網路中的變化、穩定的公平的。

自治系統AS: 指處於一個管理機構下的網路設備群,AS內部網路自治管理,對外提供一個或多個出入口,其中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協議為內部網關協議,如RIP、OSPF等;自治系統外部的路由協議為外部網關協議,如BGP。

靜態路由: 人工配置,難度和復雜度高;

動態路由: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演算法LS:向所有隔壁路由發送信息收斂快;全局式路由選擇演算法,每個路由器計算路由時,需構建整個網路拓撲圖;利用Dijkstra演算法求源端到目的端網路的最短路徑;Dijkstra(迪傑斯特拉)演算法

距離-向量路由選擇演算法DV:向所有隔壁路由發送信息收斂慢、會存在迴路;基礎是Bellman-Ford方程(簡稱B-F方程);

4.8 內部網關路由協議之RIP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應用層】,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演算法,較小的AS(自治系統),適合小型網路;RIP報文,封裝進UDP數據報。

RIP協議特性:

RIP在度量路徑時採用的是跳數(每個路由器維護自身到其他每個路由器的距離記錄);

RIP的費用定義在源路由器和目的子網之間;

RIP被限制的網路直徑不超過15跳;

和隔壁交換所有的信息,30主動一次(廣播)。

4.9 內部網關路由協議之OSPF協議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網路層】,基於鏈路狀態的路由選擇演算法(即Dijkstra演算法),較大規模的AS ,適合大型網路,直接封裝在IP數據報傳輸。

OSPF協議優點:

安全;

支持多條相同費用路徑;

支持區別化費用度量;

支持單播路由和多播路由;

分層路由。

RIP與OSPF的對比(路由演算法決定其性質):

4.10外部網關路由協議之BGP協議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邊際網關協議【應用層】:是運行在AS之間的一種協議,尋找一條好路由:首次交換全部信息,以後只交換變化的部分,BGP封裝進TCP報文段.

五、傳輸層

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

傳輸層的任務是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為兩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在這一層,信息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段或報文。

網路層只是根據網路地址將源結點發出的數據包傳送到目的結點,而傳輸層則負責將數據可靠地傳送到相應的埠。

有關網路層的重點:

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以及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

包含的主要協議:TC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UDP協議(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

重要設備:網關。

5.1 UDP協議詳解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戶數據報協議),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協議。

UDP協議的特點:

UDP是無連接協議;

UDP不能保證可靠的交付數據;

UDP是面向報文傳輸的;

UDP沒有擁塞控制;

UDP首部開銷很小。

UDP數據報結構:

首部:8B,四欄位/2B【源埠 | 目的埠 | UDP長度 | 校驗和】 數據欄位:應用數據

5.2 TCP協議詳解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中非常復雜的一個協議。

TCP協議的功能:

對應用層報文進行分段和重組;

面向應用層實現復用與分解;

實現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擁塞控制;

傳輸層定址;

對收到的報文進行差錯檢測(首部和數據部分都檢錯);

實現進程間的端到端可靠數據傳輸控制。

TCP協議的特點:

TCP是面向連接的協議;

TCP是面向位元組流的協議;

TCP的一個連接有兩端,即點對點通信;

TCP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

TCP協議提供全雙工通信(每條TCP連接只能一對一);

5.2.1 TCP報文段結構:

最大報文段長度:報文段中封裝的應用層數據的最大長度。

TCP首部:

序號欄位:TCP的序號是對每個應用層數據的每個位元組進行編號

確認序號欄位:期望從對方接收數據的位元組序號,即該序號對應的位元組尚未收到。用ack_seq標識;

TCP段的首部長度最短是20B ,最長為60位元組。但是長度必須為4B的整數倍

TCP標記的作用:

5.3 可靠傳輸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不可靠傳輸信道在數據傳輸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比特差錯、亂序、重傳、丟失

基於不可靠信道實現可靠數據傳輸採取的措施:

差錯檢測:利用編碼實現數據包傳輸過程中的比特差錯檢測 確認:接收方向發送方反饋接收狀態 重傳:發送方重新發送接收方沒有正確接收的數據 序號:確保數據按序提交 計時器:解決數據丟失問題;

停止等待協議:是最簡單的可靠傳輸協議,但是該協議對信道的利用率不高。

連續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動重傳請求)協議:滑動窗口+累計確認,大幅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5.3.1TCP協議的可靠傳輸

基於連續ARQ協議,在某些情況下,重傳的效率並不高,會重復傳輸部分已經成功接收的位元組。

5.3.2 TCP協議的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讓發送方發送速率不要太快,TCP協議使用滑動窗口實現流量控制。

5.4 TCP協議的擁塞控制

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的區別:流量控制考慮點對點的通信量的控制,而擁塞控制考慮整個網路,是全局性的考慮。擁塞控制的方法:慢啟動演算法+擁塞避免演算法。

慢開始和擁塞避免:

【慢開始】擁塞窗口從1指數增長;

到達閾值時進入【擁塞避免】,變成+1增長;

【超時】,閾值變為當前cwnd的一半(不能<2);

再從【慢開始】,擁塞窗口從1指數增長。

快重傳和快恢復:

發送方連續收到3個冗餘ACK,執行【快重傳】,不必等計時器超時;

執行【快恢復】,閾值變為當前cwnd的一半(不能<2),並從此新的ssthresh點進入【擁塞避免】。

5.5 TCP連接的三次握手(重要)

TCP三次握手使用指令:

面試常客:為什麼需要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戶發送請求,此時伺服器知道客戶能發;

第二次握手:伺服器發送確認,此時客戶知道伺服器能發能收;

第三次握手:客戶發送確認,此時伺服器知道客戶能收。

建立連接(三次握手):

第一次: 客戶向伺服器發送連接請求段,建立連接請求控制段(SYN=1),表示傳輸的報文段的第一個數據位元組的序列號是x,此序列號代表整個報文段的序號(seq=x);客戶端進入 SYN_SEND (同步發送狀態);

第二次: 伺服器發回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新連接的確認段(SYN=1),確認序號欄位有效(ACK=1),伺服器告訴客戶端報文段序號是y(seq=y),表示伺服器已經收到客戶端序號為x的報文段,准備接受客戶端序列號為x+1的報文段(ack_seq=x+1);伺服器由LISTEN進入SYN_RCVD (同步收到狀態);

第三次: 客戶對伺服器的同一連接進行確認.確認序號欄位有效(ACK=1),客戶此次的報文段的序列號是x+1(seq=x+1),客戶期望接受伺服器序列號為y+1的報文段(ack_seq=y+1);當客戶發送ack時,客戶端進入ESTABLISHED 狀態;當服務收到客戶發送的ack後,也進入ESTABLISHED狀態;第三次握手可攜帶數據;

5.6 TCP連接的四次揮手(重要)

釋放連接(四次揮手)

第一次: 客戶向伺服器發送釋放連接報文段,發送端數據發送完畢,請求釋放連接(FIN=1),傳輸的第一個數據位元組的序號是x(seq=x);客戶端狀態由ESTABLISHED進入FIN_WAIT_1(終止等待1狀態);

第二次: 伺服器向客戶發送確認段,確認字型大小段有效(ACK=1),伺服器傳輸的數據序號是y(seq=y),伺服器期望接收客戶數據序號為x+1(ack_seq=x+1);伺服器狀態由ESTABLISHED進入CLOSE_WAIT(關閉等待);客戶端收到ACK段後,由FIN_WAIT_1進入FIN_WAIT_2;

第三次: 伺服器向客戶發送釋放連接報文段,請求釋放連接(FIN=1),確認字型大小段有效(ACK=1),表示伺服器期望接收客戶數據序號為x+1(ack_seq=x+1);表示自己傳輸的第一個位元組序號是y+1(seq=y+1);伺服器狀態由CLOSE_WAIT 進入 LAST_ACK (最後確認狀態);

第四次: 客戶向伺服器發送確認段,確認字型大小段有效(ACK=1),表示客戶傳輸的數據序號是x+1(seq=x+1),表示客戶期望接收伺服器數據序號為y+1+1(ack_seq=y+1+1);客戶端狀態由FIN_WAIT_2進入TIME_WAIT,等待2MSL時間,進入CLOSED狀態;伺服器在收到最後一次ACK後,由LAST_ACK進入CLOSED;

為什麼需要等待2MSL?

最後一個報文沒有確認;

確保發送方的ACK可以到達接收方;

2MSL時間內沒有收到,則接收方會重發;

確保當前連接的所有報文都已經過期。

六、應用層

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應用層重點:

數據傳輸基本單位為報文;

包含的主要協議:FTP(文件傳送協議)、Telnet(遠程登錄協議)、DNS(域名解析協議)、SMTP(郵件傳送協議),POP3協議(郵局協議),HTTP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6.1 DNS詳解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統)【C/S,UDP,埠53】:解決IP地址復雜難以記憶的問題,存儲並完成自己所管轄范圍內主機的 域名 到 IP 地址的映射。

域名解析的順序:

【1】瀏覽器緩存,

【2】找本機的hosts文件,

【3】路由緩存,

【4】找DNS伺服器(本地域名、頂級域名、根域名)->迭代解析、遞歸查詢。

IP—>DNS服務—>便於記憶的域名

域名由點、字母和數字組成,分為頂級域(com,cn,net,gov,org)、二級域(,taobao,qq,alibaba)、三級域(www)(12-2-0852)

6.2 DHCP協議詳解

DHCP(Dynamic Configuration Protocol:動態主機設置協議):是一個區域網協議,是應用UDP協議的應用層協議。作用:為臨時接入區域網的用戶自動分配IP地址。

6.3 HTTP協議詳解

文件傳輸協議(FTP):控制連接(埠21):傳輸控制信息(連接、傳輸請求),以7位ASCII碼的格式。整個會話期間一直打開。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TCP,埠80】:是可靠的數據傳輸協議,瀏覽器向伺服器發收報文前,先建立TCP連接,HTTP使用TCP連接方式(HTTP自身無連接)。

HTTP請求報文方式:

GET:請求指定的頁面信息,並返回實體主體;

POST:向指定資源提交數據進行處理請求;

DELETE:請求伺服器刪除指定的頁面;

HEAD:請求讀取URL標識的信息的首部,只返回報文頭;

OPETION:請求一些選項的信息;

PUT:在指明的URL下存儲一個文檔。

6.3.1 HTTP工作的結構

6.3.2 HTTPS協議詳解

HTTPS(Secure)是安全的HTTP協議,埠號443。基於HTTP協議,通過SSL或TLS提供加密處理數據、驗證對方身份以及數據完整性保護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Royalic/article/details/119985591

❽ 計算機網路概論

1 什麼叫網路

原來我們所說的「網路」,泛指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這三個網路。隨著三網融合的建設,以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現在,我們所說的「網路」,更多的特指為計算機網路。

2 電信網路

電信網路指的是連通電話、電報、以及傳真服務的網路,電信網路是由電信運營商(在我國,現在由三大運營商運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普通人接觸到最多的設備就是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傳真機、發報機(用於發電報的設備)以及電話線。作為80後的前輩,小編在讀中學的時候,還是做過發電報、電匯(通過郵局的電信網路匯款)這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滴。而我們的年輕的90後、00後小夥伴們只有在抗日神劇上看見過我們的地下黨滴、滴滴、滴的使用電報機發電報吧!!!!當然,小編作為軍工行業從業者,知道現在某些軍工研究所仍然在生產新型的無線電台,不過更多的是通過低頻無線在傳輸數據。

無線發報機

3 有線電視網路

有線電視網路指的是我們家裡的電視圖像傳輸網路,由中國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運營,幕後黑手即是「廣電總局」。在以前,家裡的電視要想看CCTV以及各家衛視,都需要到廣電營業廳去開通有線電視服務,當然,如果你家剛好沒有鋪設線纜過去,那不好意思,你就只能跟小編小時候一樣,自己樹個天線,通過天線收取衛星信號來獲得電視台傳輸的圖像。小編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小時候家裡的黑白電視,就靠屋子前的電線桿了。小編的童年完全就沉浸在廣東電視珠江台與廣東電視嶺南台里,小編小時候飈粵語全靠廣東電視珠江台了。當然,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讀大學後,小編老家看電視靠「大鍋」了,如下圖,我們老家方言叫「灶車」(我們老家方言,炒菜的鍋叫「車」,「灶車」就是一個很大的鐵鍋,小時候專門用來煮豬食的)。

電視天線

4 計算機網路

4.1 計算機網路定義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定義並未同意,最簡單的定義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通俗來講就是計算機之間連接的網路,最原始最小的一個計算機網路就是兩台電腦通過一根網線直接連起來。最初只是計算機用來傳輸文件的網路。現在我們的計算機網路,可以很快捷的傳輸語音、圖像、數字信息等等。大家在談論網路時,都是指得計算機網路了。通常,我們有時候談論的「計算機通信網」、「計算機互聯網」、「互聯網」、「網際網路」現在都是指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最重要的兩個功能特性:

1) 連通性;即所處同一個網路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彼此互通,從使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就如每台計算機都是彼此直接連通的一樣;

2) 共享:即資源共享。

4.2 區域網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在地里上局限在一個小范圍的(如我們的家裡、一棟樓內或一個企業內)的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等計算機類設備通過交換機、路由器等網路設備互聯起來的網路。我們可以把兩台電腦通過乙太網線直接連起來,即可組建一個最小的區域網,兩台電腦可以通過這根網線進行數據傳輸、文件共享等等。

最小區域網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區域網一個是在我們家裡,我們通過無線路由器或者小交換機把家裡的電視、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智能冰箱、智能空調等智能家居設備連接起來,如下圖所示,小編把這種區域網叫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Home Area Network),現階段以及後續社會發展家庭最常見的組網方式,電信/移動/連通/長城寬頻這些寬頻運營商牽一根光纖到你家,你去這些運營商開通寬頻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光貓以及上網賬號,然後你可以去某寶買一個無線路由器然後設置好上網,如果家裡有線設備較多,路由器的網口不夠用,就再買一個幾十塊錢的交換機,這樣家庭網路組建的基礎設施就構建好了。你家裡添夠的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都可以通過WiFi連接到路由器進行上網,台式機、智能電視(或者小米機頂盒、樂視機頂盒等等)、空調、冰箱等設備就可以通過網線連接到交換機進行聯網。

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在我們工作中,大部分如小編一樣都在小企業上班,作為一個懂網路的計算機從業者來說,在小編工作生涯中所經歷的兩家公司,都有被拉去組建公司網路的經歷。如下圖所示,這一定是最常見的小型企業區域網了,如果企業只有30來個人就如小編的公司(小編如今出來創業了O(∩_∩)O哈哈哈~,大小也是個老闆了,還是一樣苦逼的自己組建公司的網路)這樣你只需要一台48口的千兆交換機就可以了,如下圖虛框內,每個員工工作的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通過網線接到交換機,然後給每台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設置好IP地址即可。

企業區域網

如下圖所示, 90%的的應該都是設置192.168.1.XX (XX就是1~254隨便你填寫)吧,然後再子網掩碼你用滑鼠點擊一下,就會自動填寫255.255.255.0,設置完後點擊確認即可。這里設置IP地址時,一定要同一網段的IP地址,什麼叫同一網段的IP地址,在後續會詳細細說,這里簡單說一下,我們現階段常用的IP地址為4位,每位設置的值是(1~255),如果子網掩碼是三個255(255.255.255.0),則IP地址設置的時候,前面三個數字必須一樣,就如我們的192.168.1這三個數字,只要IP地址前面是192.168.1,則設置的IP地址就是同一網段,如果子網掩碼是兩個255(255.255.0.0)我們只需要設置IP地址前面兩位數字一樣即可即192.168.XX.XX,如果子網掩碼只有一個255(255.0.0.0)則IP地址前面只要一位柱子一樣即可192.XX.XX.XX。所以,當255的個數越少,可設置的I同一網段的IP地址就越多,如果你的公司有上千台電腦通過幾台交換機串聯起來,你就可以通過設置255.255.0.0的子網掩碼來增加同一網段的IP地址數來組建區域網了,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通過路由增加網段來組建大型區域網。

IP地址設置

我們不免會有些幸運兒,在大型企業上班,一個公司員工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如我們鼎鼎有名的華為,數個國家,數個城市都有華為的機構,每個機構少的幾百多的幾千,這個時候,對這些大型企業是如何組建自己內部的企業區域網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多種網路設備,以及藉助運營商了。如下圖所示,小編公司再過兩年做大的時候,在北京建立一個分支機構(左邊),在長沙總部200人(右邊),需要把北京與長沙兩地的區域網互聯起來,構建一個統一區域網。

跨區域企業區域網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建設這個區域網:

長沙本部有300台工作電腦與伺服器,我們可以使用路由器的兩個乙太網區域網口,假定網口1的IP地址為192.168.1.1,網口2的IP地址192.168.2.1,每個網口下掛多台交換機,公司電腦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加入192.168.1.1網段,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1.2~192.168.1.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1.1,這里跨網段通信我們就需要設置網關了哦,網關就是你這個網段的交換機上接路由器網口的IP地址,這里就是網口1的IP地址192.168.1.1,

另一部加入192.168.2.1網段,設置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2.2~192.168.2.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2.1。

在北京分部根據工作電腦數量,也可以參照長沙總部來構建網路,等構建完成後,所要做的就是找電信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開通寬頻了。開通寬頻後,可以找電信運營商購買VPN服務,給公司專門開通一條專線。當然,這種費用會比較昂貴,但是兩地訪問的網速會有保障。還有一種較為實惠的辦法就是,找第三方公司如花生殼這類DDNS服務商,建立VPN服務也可以把兩地的網路通過VPN專線連接。做完這些,長沙總部與北京分部兩個地方的員工所使用的工作電腦在邏輯上都屬於同一個區域網,都可以訪問公司伺服器所共享的資源了。

4.3 廣域網——網際網路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現階段,通常我們說的廣域網即是指互聯網或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起源於美國,最初是由美國防部於1969年創建的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到70年代中期,ARPA研究建立了多種類的網路互聯技術,導致了互聯網的出現,形成了網際網路(Internet)雛形。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的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互相通信,從而人們把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時間。

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開始圍繞留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即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它是一個三級計算機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覆蓋了美國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並且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組成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的政府機構開始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的許多公司開始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使網際網路的容量滿足不了需要。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美帝的體制與國內不一樣就是,政府與學術機構僅僅做科研,當發現項目的前景可觀,需要擴大時,就轉交給企業來運營,資本是追逐利潤的,當有利可圖時,只有企業才可以發揮最大的智慧,最快的速度把產業做大,小編一直認為,社會的發展都是由公司、企業推動的,只有這些追逐利潤的團體才會發揮最大的力量推動社會的變革,這就是人性,既是群體的共性、也是個人的人性)。1992年網際網路上的主機超過100萬台。1993年網際網路的主幹網速率提高到45Mbps(T3的速率,T1、T2、T3是北美和日本的數字通信標准,最初應用於電話公司的數字化語音傳輸,1個T1=24個時隙*64K/秒+8KB/秒=1544KB/秒,也就是1個T1可以支持24位用戶同時撥號,我國採用的是歐洲的數字通信標准E1、E2、E3,1個E1=32個時隙*64K/秒=2048KB/秒,第 0時隙外,第 16時隙是用於傳輸信令的,只有第 1到 15,第 17到第 31共 30個時隙可用於傳輸有效數據,也就是說1個E1可以支持30位用戶同時撥號,E1/T1表示一次基群,E2/T2則表示兩次基群、E3/T3則表示三次基群,E1/T1*4=E2/T2,E2/T2*4=E3/T3,後續小編會另外細說基群通信相關的知識)

1993年,NSFNET開始被若干個網際網路主幹網代替,政府完全脫離網際網路的運營,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美國的ISP主要有AT&T、Verizon、Comcast等,咱們中國的ISP,在小編讀書的年代有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中國衛通,隨著3G的牌照發放,中國衛通並入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並入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到現在,我國僅只有電信、聯通、移動三家頂級ISP。

4.4 中國互聯網歷史進程

1987年,有個叫錢天白的教授,使用互聯網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成為使用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第一人。在到1994年這個階段,中國互聯網都還處於試驗階段,也就是向我們常說的一樣,它就是一個「區域網」,直到1994年4月2日,中國才經過Sprint公司連接了一條64k的數據線。正式接入了網際網路。

1989年8月,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國家計委立項的「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建設。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科技網(CSTNET)的前身哦!

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主幹網首次成功採用FDDI技術,在網路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網路應用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前身哦!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這是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的前身哦!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這是中國第一個網站哦!!!!

1994年9月,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電信總局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2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這是就是現在中國電信的主幹網路哦!!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在2010年前,我們接的寬頻基本上都是接入的這個網路哦!

1995年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一條接連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連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八個城市的CERNET主幹網DDN信道同時開通,當時的速率為64Kbps;並實現與NCFC互聯。

1995年8月,金橋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開通聯網(衛星網),並與國際網路實現互聯。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

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完成,該工程由中國自行設計、建設。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1996年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正式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院網(CASNET)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1996年6月3日,中國電子工業部作出《關於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的有關決定》,將"金橋網"命名為"中國金橋信息網",授權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為中國金橋信息網的互聯單位,負責互聯網內接入單位和用戶的聯網管理,並為其提供服務。後來吉通因運營失敗,被網通收購。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投入運行。同日,中國移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2000年11月10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

2001年12月22日,中國聯通CDMA移動通信網一期工程如期建成,並於2001年12月31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通運營。中國聯通CDMA網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領域。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11月18日,中國移動通信與美國AT&T Wireless公司聯合宣布,兩公司GPRS國際漫遊業務正式開通。

2003年4月9日,中國網通集團在北京向社會各屆公布中國網通集團與中國電信集團的公眾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實施拆分,並隆重推出中國網通集團新的業務品牌「寬頻中國」。

❾ 計算機網路第三章(數據鏈路層)

3.1、數據鏈路層概述

概述

鏈路 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 數據鏈路 則是在鏈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硬體(如網路適配器)和軟體(如協議的實現)

網路中的主機、路由器等都必須實現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中的主機、交換機等都必須實現數據鏈路層

從層次上來看數據的流動

僅從數據鏈路層觀察幀的流動

主機H1 到主機H2 所經過的網路可以是多種不同類型的

注意:不同的鏈路層可能採用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協議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

數據鏈路層屬於計算機網路的低層。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點對點信道

廣播信道

區域網屬於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雖然是個網路。但我們並不把區域網放在網路層中討論。這是因為在網路層要討論的是多個網路互連的問題,是討論分組怎麼從一個網路,通過路由器,轉發到另一個網路。

而在同一個區域網中,分組怎麼從一台主機傳送到另一台主機,但並不經過路由器轉發。從整個互聯網來看, 區域網仍屬於數據鏈路層 的范圍

三個重要問題

數據鏈路層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是 幀

封裝成幀

封裝成幀 (framing) 就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後就構成了一個幀。

首部和尾部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進行 幀定界 。

差錯控制

在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 比特差錯 :1 可能會變成 0, 而 0 也可能變成 1。

可靠傳輸

接收方主機收到有誤碼的幀後,是不會接受該幀的,會將它丟棄

如果數據鏈路層向其上層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務,那麼丟棄就丟棄了,不會再有更多措施

如果數據鏈路層向其上層提供的是可靠服務,那就還需要其他措施,來確保接收方主機還可以重新收到被丟棄的這個幀的正確副本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使用 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來舉例的

如果使用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除了包含上面三個問題外,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

如圖所示,主機A,B,C,D,E通過一根匯流排進行互連,主機A要給主機C發送數據,代表幀的信號會通過匯流排傳輸到匯流排上的其他各主機,那麼主機B,D,E如何知道所收到的幀不是發送給她們的,主機C如何知道發送的幀是發送給自己的

可以用編址(地址)的來解決

將幀的目的地址添加在幀中一起傳輸

還有數據碰撞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交換技術的成熟,

在 有線(區域網)領域 使用 點對點鏈路 和 鏈路層交換機 的 交換式區域網 取代了 共享式區域網

在無線區域網中仍然使用的是共享信道技術

3.2、封裝成幀

介紹

封裝成幀是指數據鏈路層給上層交付的協議數據單元添加幀頭和幀尾使之成為幀

幀頭和幀尾中包含有重要的控制信息

發送方的數據鏈路層將上層交付下來的協議數據單元封裝成幀後,還要通過物理層,將構成幀的各比特,轉換成電信號交給傳輸媒體,那麼接收方的數據鏈路層如何從物理層交付的比特流中提取出一個個的幀?

答:需要幀頭和幀尾來做 幀定界

但比不是每一種數據鏈路層協議的幀都包含有幀定界標志,例如下面例子

前導碼

前同步碼:作用是使接收方的時鍾同步

幀開始定界符:表明其後面緊跟著的就是MAC幀

另外乙太網還規定了幀間間隔為96比特時間,因此,MAC幀不需要幀結束定界符

透明傳輸

透明

指某一個實際存在的事物看起來卻好像不存在一樣。

透明傳輸是指 數據鏈路層對上層交付的傳輸數據沒有任何限制 ,好像數據鏈路層不存在一樣

幀界定標志也就是個特定數據值,如果在上層交付的協議數據單元中, 恰好也包含這個特定數值,接收方就不能正確接收

所以數據鏈路層應該對上層交付的數據有限制,其內容不能包含幀定界符的值

解決透明傳輸問題

解決方法 :面向位元組的物理鏈路使用 位元組填充 (byte stuffing) 或 字元填充 (character stuffing),面向比特的物理鏈路使用比特填充的方法實現透明傳輸

發送端的數據鏈路層在數據中出現控制字元「SOH」或「EOT」的前面 插入一個轉義字元「ESC」 (其十六進制編碼是1B)。

接收端的數據鏈路層在將數據送往網路層之前刪除插入的轉義字元。

如果轉義字元也出現在數據當中,那麼應在轉義字元前面插入一個轉義字元 ESC。當接收端收到連續的兩個轉義字元時,就刪除其中前面的一個。

幀的數據部分長度

總結

3.3、差錯檢測

介紹

奇偶校驗

循環冗餘校驗CRC(Cyclic Rendancy Check)

例題

總結

循環冗餘校驗 CRC 是一種檢錯方法,而幀校驗序列 FCS 是添加在數據後面的冗餘碼

3.4、可靠傳輸

基本概念

下面是比特差錯

其他傳輸差錯

分組丟失

路由器輸入隊列快滿了,主動丟棄收到的分組

分組失序

數據並未按照發送順序依次到達接收端

分組重復

由於某些原因,有些分組在網路中滯留了,沒有及時到達接收端,這可能會造成發送端對該分組的重發,重發的分組到達接收端,但一段時間後,滯留在網路的分組也到達了接收端,這就造成 分組重復 的傳輸差錯

三種可靠協議

停止-等待協議SW

回退N幀協議GBN

選擇重傳協議SR

這三種可靠傳輸實現機制的基本原理並不僅限於數據鏈路層,可以應用到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各層協議中

停止-等待協議

停止-等待協議可能遇到的四個問題

確認與否認

超時重傳

確認丟失

既然數據分組需要編號,確認分組是否需要編號?

要。如下圖所示

確認遲到

注意,圖中最下面那個數據分組與之前序號為0的那個數據分組不是同一個數據分組

注意事項

停止-等待協議的信道利用率

假設收發雙方之間是一條直通的信道

TD :是發送方發送數據分組所耗費的發送時延

RTT :是收發雙方之間的往返時間

TA :是接收方發送確認分組所耗費的發送時延

TA一般都遠小於TD,可以忽略,當RTT遠大於TD時,信道利用率會非常低

像停止-等待協議這樣通過確認和重傳機制實現的可靠傳輸協議,常稱為自動請求重傳協議ARQ( A utomatic R epeat re Q uest),意思是重傳的請求是自動進行,因為不需要接收方顯式地請求,發送方重傳某個發送的分組

回退N幀協議GBN

為什麼用回退N幀協議

在相同的時間內,使用停止-等待協議的發送方只能發送一個數據分組,而採用流水線傳輸的發送方,可以發送多個數據分組

回退N幀協議在流水線傳輸的基礎上,利用發送窗口來限制發送方可連續發送數據分組的個數

無差錯情況流程

發送方將序號落在發送窗口內的0~4號數據分組,依次連續發送出去

他們經過互聯網傳輸正確到達接收方,就是沒有亂序和誤碼,接收方按序接收它們,每接收一個,接收窗口就向前滑動一個位置,並給發送方發送針對所接收分組的確認分組,在通過互聯網的傳輸正確到達了發送方

發送方每接收一個、發送窗口就向前滑動一個位置,這樣就有新的序號落入發送窗口,發送方可以將收到確認的數據分組從緩存中刪除了,而接收方可以擇機將已接收的數據分組交付上層處理

累計確認

累計確認

優點:

即使確認分組丟失,發送方也可能不必重傳

減小接收方的開銷

減小對網路資源的佔用

缺點:

不能向發送方及時反映出接收方已經正確接收的數據分組信息

有差錯情況

例如

在傳輸數據分組時,5號數據分組出現誤碼,接收方通過數據分組中的檢錯碼發現了錯誤

於是丟棄該分組,而後續到達的這剩下四個分組與接收窗口的序號不匹配

接收同樣也不能接收它們,講它們丟棄,並對之前按序接收的最後一個數據分組進行確認,發送ACK4, 每丟棄一個數據分組,就發送一個ACK4

當收到重復的ACK4時,就知道之前所發送的數據分組出現了差錯,於是可以不等超時計時器超時就立刻開始重傳,具體收到幾個重復確認就立刻重傳,根據具體實現決定

如果收到這4個重復的確認並不會觸發發送立刻重傳,一段時間後。超時計時器超時,也會將發送窗口內以發送過的這些數據分組全部重傳

若WT超過取值范圍,例如WT=8,會出現什麼情況?

習題

總結

回退N幀協議在流水線傳輸的基礎上利用發送窗口來限制發送方連續發送數據分組的數量,是一種連續ARQ協議

在協議的工作過程中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不斷向前滑動,因此這類協議又稱為滑動窗口協議

由於回退N幀協議的特性,當通信線路質量不好時,其信道利用率並不比停止-等待協議高

選擇重傳協議SR

具體流程請看視頻

習題

總結

3.5、點對點協議PPP

點對點協議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點對點數據鏈路層協議

PPP協議是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IF在1992年制定的。經過1993年和1994年的修訂,現在的PPP協議已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RFC1661,RFC1662]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一種協議,它的特點是:簡單;只檢測差錯,而不是糾正差錯;不使用序號,也不進行流量控制;可同時支持多種網路層協議

PPPoE 是為寬頻上網的主機使用的鏈路層協議

幀格式

必須規定特殊的字元作為幀定界符

透明傳輸

必須保證數據傳輸的透明性

實現透明傳輸的方法

面向位元組的非同步鏈路:位元組填充法(插入「轉義字元」)

面向比特的同步鏈路:比特填充法(插入「比特0」)

差錯檢測

能夠對接收端收到的幀進行檢測,並立即丟棄有差錯的幀。

工作狀態

當用戶撥號接入 ISP 時,路由器的數據機對撥號做出確認,並建立一條物理連接。

PC 機向路由器發送一系列的 LCP 分組(封裝成多個 PPP 幀)。

這些分組及其響應選擇一些 PPP 參數,並進行網路層配置,NCP 給新接入的 PC 機

分配一個臨時的 IP 地址,使 PC 機成為網際網路上的一個主機。

通信完畢時,NCP 釋放網路層連接,收回原來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著,LCP 釋放數據鏈路層連接。最後釋放的是物理層的連接。

可見,PPP 協議已不是純粹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它還包含了物理層和網路層的內容。

3.6、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廣播信道

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

Medium Access Control 翻譯成媒體接入控制,有些翻譯成介質訪問控制

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最主要的 特點 是:

網路為一個單位所擁有;

地理范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區域網具有如下 主要優點 :

具有廣播功能,從一個站點可很方便地訪問全網。區域網上的主機可共享連接在區域網上的各種硬體和軟體資源。

便於系統的擴展和逐漸地演變,各設備的位置可靈活調整和改變。

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殘存性。

數據鏈路層的兩個子層

為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區域網標准,IEEE 802 委員會就將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 兩個子層 :

邏輯鏈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

媒體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

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 MAC子層,而 LLC 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 不管採用何種協議的區域網,對 LLC 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

基本概念

為什麼要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

共享信道帶來的問題

若多個設備在共享信道上同時發送數據,則會造成彼此干擾,導致發送失敗。

隨著技術的發展,交換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具有更高性能的使用點對點鏈路和鏈路層交換機的交換式區域網在有線領域已完全取代了共享式區域網,但由於無線信道的廣播天性,無線區域網仍然使用的是共享媒體技術

靜態劃分信道

信道復用

頻分復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將整個帶寬分為多份,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

頻分復用 的所有用戶在同樣的時間 佔用不同的帶寬資源 (請注意,這里的「帶寬」是頻率帶寬而不是數據的發送速率)。

❿ 計算機網路的常識知識

計算機網路的常識題
http://www.doc88.com/p-08532666679.html計算機基礎題一.多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5題)
1.在DOS提示符下能執行的是以( B)為擴展名的文件。
A.BAT B.BAK C.EXE D.COM
2.計算機系統中( AB )被合稱為主機。
A.中央處理器 B.內存儲器
C.外存儲器 D.輸入輸出設器
3.外部存儲器包括( ABCD )。
A.軟盤 B.硬碟
C.光碟 D.磁帶
4.下面關於Word 2000視圖方式說法正確的是( ABCD )。
A.「普通」視圖方式的優點是工作速度較快
B.「Web版式」視圖方式的優點是使聯機閱讀更為方便
C.「頁面」視圖方式的優點是視圖可以取得所見即得的效果
D.「大綱」視圖方式的優點是有助於用將文檔組織成多層次標題和正文文本
5.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連接方式包括( ABCDE )。
A.通過普通電話線撥號上網
B.通過ISDN線路撥號上網
C.寬頻ADSL上網
D.專線上網
E.無線接入
6.電子計算機從原理上可以分為( BC )。
A.網路電子計算機
B.數字電子計算機
C.模擬電子計算機
D.微型電子計算機
7.「開始」菜單中命令的作用如下( ABCD )。
A.程序 B.文檔 C.設置 D.搜索
8.Windows中的文件名的命名規則為( AC ?)。
A.文件名和擴展名可以使用255個字元
B.可以使用以下字元:/、\、:、?、*
C.主名給出文件的名稱,擴展名一般用於指出文件的類別,因此擴展句也稱為文件的後綴或屬性名
D.文件名是由主名和副名兩部分組成的
9.Powerpoint2000的視圖具體操作方法有( CDE )。
A.幻燈片視圖
B.大綱視圖
C.普通視圖
D.幻燈片瀏覽視圖
E.幻燈片放映
10.防火牆的作用有( ABC )。
A.防火牆是網路安全的屏障
B.防火牆可以強化網路安全策略
C.對網路存取和訪問進行監控審計
D.防止內部信息的外泄
E.對已感染病毒具有隔離作用
11.搜索引擎的主要任務是( BD/? )。
A.信息刪除
B.信息搜索
C.信息處理
D.信息查詢
12.下列各項中屬於網路連接設備的有:( ABCDEFG )。
A.集線器 B.交換機 C.中繼器 D.路由器
E.網橋 F.數據機 G.網關 H.網路適配器(網卡)
13.下面有關IP地址說法正確的是( ABCD )。
A.IP地址是32位的二進制數
B.是將計算機連接到Internet的國際協議地址
C.它是Internet主機的一種數字型標識
D.一般用小數點隔開的十進制數表示
14.不能在Word 中自由旋轉的對象是:( A D ? )。
A.圖片 B.自選圖形
C.自繪圖形 D.藝術字
15.一個演算法應該具有「確定性」等5個特性,下面對另外4個特性的描述中正題的是( ACD )。
A.有零個或多個輸入 B.有零個或多個輸出
C.有窮性 D.可行性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前三章知識腦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賣產品需要多少錢 瀏覽:502
怎麼讓家裡的網路快速如新 瀏覽:511
單位網路安全要求會議 瀏覽:675
全國網路安全軍民融合 瀏覽:521
筆記本網路本地連接好還是無線 瀏覽:820
網路貸款多少錢利息 瀏覽:498
沈陽哪裡能網路搶票 瀏覽:971
智慧屏看電視需要連接網路嗎 瀏覽:854
怎麼看電腦可不可以連xbox網路 瀏覽:275
華為家庭網路信號全覆蓋 瀏覽:309
施樂無線網路連接設置 瀏覽:43
我的移動網路密碼 瀏覽:792
如何提高網路文化出海 瀏覽:108
新網路詞在哪裡有 瀏覽:423
計算機網路重點簡答題 瀏覽:170
開數據但網路連接超時 瀏覽:323
移動接網路的路由器怎麼更換 瀏覽:999
上海美猴網路怎麼樣 瀏覽:503
3g網路哪個運營商快 瀏覽:921
在校園如何使用有線網路 瀏覽:29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