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1)計算機網路發展分兩階段是什麼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❷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2)計算機網路發展分兩階段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