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1)計算機網路結構分層還是分段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㈡ 3分鍾理解計算機網路分層
計算機網路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需要全球范圍內不同系統間實現相互連接與通信。為了確保這一目的的實現,國際標准化組織提出了開放式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模型),這是一個包含七層模型的系統。然而,由於過於復雜且不符合商業發展需求,實際使用中將其簡化為四層TCP/IP參考模型,即網路層、傳輸層、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
隨後為了便於學習,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融合為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簡化為五層網路模型。以下是網路五層模型的詳細解析。
### 物理層
物理層處理最低層次的通信,關注於數據傳輸所需的物理媒介與標准,如乙太網線、光纖等。物理層主要職責是確保數據能夠在實體設備間傳輸,包括但不限於電平和信號強度的定義、誤碼率(傳輸錯誤率)、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等。
###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之上,主要解決多個終端間的通信,並確保數據的准確無誤傳輸。這一層引入了鏈路層地址(即MAC地址),負責將數據封裝並傳輸至特定目的地。此外,數據鏈路層還處理流量控制、錯誤檢測與校正、介質訪問控制等問題,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可靠性和效率。
### 網路層
網路層聚焦於將數據從源地址傳輸到目的地址,實現不同物理網路之間的通信。這一層的核心是互聯網協議(IP)和路由功能,IP負責數據包地址的標識,而路由則定義了數據在不同網路間傳輸的路徑。IP地址將網路劃分為公共網路與私有網路,並在不同網路間進行數據分組與轉發,以便實現跨網路的通信。
### 傳輸層
傳輸層主要處理的是應用進程間的通信,確保數據的完整傳輸以及錯誤處理。這一層的職責包括數據分段、端到端連接建立與釋放、擁塞控制、排序與重復檢測等,其中TCP(傳輸控制協議)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傳輸層協議,它能夠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 應用層
應用層直接服務於終端用戶,為用戶提供各類高級應用功能,如網頁瀏覽、文件傳輸、遠程登錄、電子郵件等。這一層依據HTTP、FTP、SMTP、Telnet等協議定義數據格式、協議消息結構以及會話管理等細節,是網路通信中最貼近用戶的一層。
至此,計算機網路的五層模型全部介紹完畢。通過這一模型,不同網路中兩台計算機可以高效、安全地進行應用程序間的數據交換與通信。通過各層緊密協同工作,確保了網路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成為現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