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戰的主要手段有
主要手段有:
1、情報戰: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探測、偵察、獲取敵方情報信息,保障指揮員正確決策,同時破壞或阻止敵探測、偵察、獲取我方情報信息,削弱或摧毀老乎敵情報偵察系統能力,影響、制止或改變敵決策者決心的一種作戰樣式。
2、電子戰,電子戰作為信息戰的一種重要作戰樣式,主要體現在電磁頻譜領域的斗爭中。
3、心理戰,心理戰是利用心理學原理,通過宣傳等方式從精神上瓦解敵方軍民鬥志或消除敵方宣傳所造成影響的對抗活動。
4、計算機網路戰,計算機網路戰,是指作戰雙方在計算機網路上運用電磁頻譜武器和計算機程序武器,對敵方的電子設備進行壓制、欺騙、破壞和防護的作戰行動侍雹悉。
5、實體生存戰,信息戰中的實體生存戰,特指綜合運用物理摧毀手段,破壞敵信息實體如各種探測設備、指揮中心、通信中心、高技術武器平台、發電廠等,同時阻止敵肆譽獲取、傳遞與處理戰場信息,防敵破壞、摧毀我方信息實體,保證我正常獲取、傳遞與處理戰場信息的一種作戰樣式。
2. 網路戰武器攻擊手段
在計算機網路戰中,系統入侵是一種關鍵攻擊手段,黑客利用系統漏洞獲取敵方系統的訪問許可權和控制權,涉及竊取機密文件、數據修改、病毒施放和後門埋藏。在行動前,攻擊者需明確目標,收集相關信息,如系統平台、用戶資料、管理配置等,通過口令攻擊、掃描、sniffer捕獲網路報文、系統安全分析等方法獲取資料。
為了獲取管理許可權,黑客可能使用字典攻擊、系統漏洞利用或欺騙手段,如特洛伊木馬。控制系統後,攻擊者會根據任務進行破壞、散布病毒、竊取情報或作為跳板攻擊其他系統,核心是通過發現和利用目標系統弱點。
計算機病毒攻擊是通過傳播途徑,如無線電、硬體預存、黑客攻擊或直接注入,製造威力強大的病毒,以癱瘓網路並實施欺騙。其中,病毒注入技術多樣,包括無線電方式、固化式、黑客攻擊和直接注入,每種方式都有其獨特挑戰和隱蔽性。
拒絕服務攻擊則通過大量請求、破壞配置、網路部件攻擊或利用服務漏洞,導致敵方網路無法正常使用,是簡單有效的攻擊手段。物理實體攻擊涉及摧毀設備、人員攻擊和竊密行為,通常在敵後方由我方間諜執行。
網路欺騙攻擊利用虛擬現實、黑客技術和計算機病毒,發布假消息、假命令,旨在心理戰和軍事欺騙敵人,攻擊對象包括敵方指揮系統和人員。這種攻擊主要針對敵人心理,旨在影響決策。
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網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的各個角落輻射,其觸角伸向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當今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聯結紐帶。軍事領域也不例外,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網路已經成為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一旦信息網路遭到攻擊並被摧毀,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國家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國家機器將陷入癱瘓狀態。正是因為信息網路的這種重要性,決定了信息網路成為了信息戰爭的重點攻擊對象。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利用計算機及網路技術進行的新的作戰樣式——計算機網路戰正悄然走上戰爭舞台。
3. 以破壞敵方計算機和網路系統為主要作戰樣式的特殊戰斗是什麼
網路戰
網路戰是一種黑客行為,它通過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路和系統,刺探機密信息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4. 信息網路技術在軍事上有哪些應用
說到網路,我們很容易想到INTEERNET,即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出現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溝通方式,世界突然間變小了,不管在地球什麼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時了解。網路以其互聯、互通、共享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
信息網路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形成的技術。信息網路是由計算機網路和網路專用軟體組成的。在整個信息網路系統中,計算機網路是硬體基礎,是計算機軟體及網路軟體得以發揮作用的平台,而網路軟體則是計算機發揮作用的工具。
一、網路硬體技術
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電腦,通過通信線路和設備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軟體,按照網路協議進行信息傳輸、實施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網路技術可分為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兩大類,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硬體技術。
信息網路設備是構成網路的基本單元。一般包括信息處理設備、信息交換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信息傳輸設備等幾大類型。
信息處理設備是信息網路的「大腦」。在網路中,信息處理設備主要是指伺服器和工作站。伺服器是網路的控制中心,一般由小型電腦或巨型電腦擔當這一角色。
伺服器的作用是運行網路操作系統,存儲和管理網路中的共用資源,監控和管理網路中的工作站(計算機用戶的個人電腦)。伺服器就像人類的大腦,負責著各個信息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正是由於伺服器在信息網路中起著類似人類大腦的核心作用,自然成為未來網路作戰中黑客的攻擊目標,敵對雙方的黑客將通過各種手段入侵對方的伺服器,達到控制對方作戰網路系統或者擾亂對方作戰部署的目的。
信息交換設備則是信息網路中各種信息的「中轉站」。常見的信息交換設備包括:網卡、數據機、中繼器、集線器、網橋、路由器等。由於信息交換設備的出現,世界各地的計算機才有機會彼此取得聯系,才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網路世界。
信息傳輸設備是信息網路的「血管」。它是網路信號通過的通道,實質上就是一種傳輸介質,包括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
有線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用有線介質傳輸網路信號的優點的是,傳輸速度快、不易受干擾,因為信號完全在封閉的線路中傳輸,敵人在空中的電磁信號難以對其產生干擾,也不容易被敵人截獲,因而隱蔽性比較好。缺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由於戰場環境一般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往往在崇山峻嶺或者空中或者海上進行,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有那麼多錢和精力在各個角落鋪上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傳輸設備,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無線介質包括微波、紅外線和激光。用無線介質傳輸信號的優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少,再偏僻的地理環境,微波、紅外線和激光也能快速傳播。正因為如此,在未來的戰場上各個武器裝備的信號傳輸,大部分是通過無線方式傳輸的。缺點是傳輸距離短,容易被空中的其他電磁信號干擾,在戰場上的無線信號很容易被敵方截獲。正因為如此,電子戰、信息戰將在未來戰爭中成為主角。
網路協議是信息網路的「交通規則」。如果把信息網路比作交通網路的話,信息傳輸設備就是一條條公路,在信息網路中傳輸的信號就好像一輛輛汽車,試想,如果沒有交通法規的話,我們人類的交通系統肯定會陷入癱瘓,同樣,有成萬上億條信息通過的信息網路,如果不制定相應的通信法規,整個信息網路也會變得擁堵不堪。網路協議就是信息網路的通信法規,有了網路協議,才使我們的網路變得有序高效。我們最熟悉的網路通信協議是TCP/IP協議。
未來的戰場將是數字化的戰場,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導致作戰信息也將以數字的形式進行傳輸,而且未來的戰場作戰信息更加紛繁復雜,浩如煙雲,為了保證來自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的信息能夠有序高效的上傳到作戰指揮中心。在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中,也要建立自己的網路協議。
二、網路軟體技術
網路軟體是在計算機網路上運行和使用的軟體。選擇和使用適當的網路軟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獲取、傳輸、處理我們需要的信息。Internet上常用的網路軟體有網路搜索軟體,如Goole搜索引擎和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還有電子郵件、新聞組和BBS、網頁製作技術等。
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也靠各種網路軟體來保證網路快速有效的工作。現在已經應用到戰爭中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得益於各種網路軟體的支撐,能自動收集情報並進行整理,還能夠依據情報制定準確的決策供指揮官參考。
來自戰場的情報信息,源源不斷地發送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情報處理系統,把眾多情報進行合理分類、儲存,根據情報信息的類型和重要程度,將情報上報指揮中心,或通報相關部隊,或直接輸入到作戰武器系統,還能根據掌握的戰場情況,及時提出多種應對方案,供決策者參考。指揮員決定使用哪一種方案之後,指揮自動化系統會迅速、准確、可靠、保密地制定作戰文書,並向有關部隊、人員或武器下達作戰命令。能夠自動監控各個作戰單位對上級命令的執行情況,把戰場情況實時呈現給指揮員,並能夠對突發事件做出迅速反應。
三、信息網路系統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建立了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簡稱SAGE系統),該系統是經通信線路,將遠距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匯集到一台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先河。這種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好幾台計算機相互連接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1969年,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國家重要的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下令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計算機網路進行研究,導致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阿帕網(AR-PANET)的建立。這種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WEB),用一個網路將分布在各地的指揮控制系統連接起來。阿帕網的建立,使得多位計算機用戶同時分享一個電腦提供的信息成為現實。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計算機網路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此階段,區域網得到迅速發展,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開始向產品化和標准化方向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得到快速擴展,互聯網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計算機網路連為一體,從而發展成為影響十分巨大的全球性國際互聯網。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網路化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倍增器。計算機網路朝著高速、寬頻、智能、多媒體及移動網路的趨勢發展。
計算機網路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也使整個戰場融為了一體,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力量能夠通過網路共享戰場信息,從而使得一體化的聯合作戰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