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IP分片技術
在計算機網路中IP分片的情況發生在IP層,不僅源端主機會進行分片,中間的路由器也有可能分片,因為不同的網路的MTU是不一樣的,如果傳輸路徑上的某個網路的MTU比源端網路的MTU要小,路由器就可能對IP數據報再次進行分片。而分片數據的重組只會發生在目的端的IP層。
在網路中IP首部有4個位元組是用於分片的,如下圖所示。前16位是IP數據報的標識,同一個數據報的各個分片的標識是一樣的,目的端會根據這個標識來判斷IP分片是否屬於同一個IP數據報。中間3位是標志位,其中有1位用來表示是否有更多的分片,如果是最後一個分片,該標志位為0,否則為1。後面13位表示分片在原始數據的偏移,這里的原始數據是IP層收到的傳輸的TCP或UDP數據,不包含IP首部。
避免IP分片在網路編程中,我們要避免出現IP分片,那麼為什麼要避免呢?原因是IP層是沒有超時重傳機制的,如果IP層對一個數據包進行了分片,只要有一個分片丟失了,只能依賴於傳輸層進行重傳,結果是所有的分片都要重傳一遍,這個代價有點大。由此可見,IP分片會大大降低傳輸層傳送數據的成功率,所以我們要避免IP分片。對於UDP包,我們需要在應用層去限制每個包的大小,一般不要超過1472位元組,即乙太網MTU(1500)—UDP首部(8)—IP首部(20)。對於TCP數據,應用層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因為傳輸層已經幫我們做了。在建立連接的三次握手的過程中,連接雙方會相互通告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報文段長度),MSS一般是MTU—IP首部(20)—TCP首部(20),每次發送的TCP數據都不會超過雙方MSS的最小值,所以就保證了IP數據報不會超過MTU,避免了IP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