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計算機網路基礎: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現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3、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4、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5、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60090922a^1)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6、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計算機網路: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
7、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至少兩台計算機互聯。
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網路軟體,通信協議和NOS
2. 璁$畻鏈虹綉緇滃師鐞嗚﹁В瀛︾敓蹇呯湅
璁$畻鏈虹綉緇滃師鐞嗚﹁В
璁$畻鏈虹綉緇滃熀紜
綰胯礬(緗戠嚎錛屽厜綰わ紝鏃犵嚎銆傘傘)
璁$畻鏈虹粓絝(鏈嶅姟鍣錛 鐢佃剳璁懼囷紝 緇堢鏈猴紝 POS鏈猴紝
ATM鏈恆傘傘)
緗戠粶璁懼(璺鐢卞櫒錛屼氦鎹㈡満錛屼腑緇у櫒錛屽厜鐢佃漿鎹㈠櫒錛岃礋
杞藉潎琛★紝闃茬伀澧欙紝涓緇у櫒銆傘傘)
杞浠跺拰鍗忚
緗戠粶閫氫俊鐨勭洰鐨勶細閫氫俊鍜岃祫婧愬叡浜
緗戠粶鐨勪竷灞傛ā鍨嬶細鐗╃悊灞傦紝鏁版嵁閾捐礬灞傦紝緗戠粶灞傦紝浼犺緭
灞傦紝浼氳瘽灞傦紝琛ㄧず灞傦紝搴旂敤灞
鐗╃悊灞
鐩鐨勶細淇濊瘉鍘熷嬫暟鎹姣旂壒嫻佺殑鏃犺浼犺緭錛
浠誨姟錛氱『瀹氫笌鐗╃悊濯掍綋鐩稿叧鐨勬満姊扮壒鎬э紝鐢墊皵鐗規с佹満姊
鐗規с佸姛鑳界壒鎬т互鍙婅勭▼鐗規
鏈烘扮壒鎬э細榪炴帴鍣ㄥ艦寮忎笌鎻掗拡鍒嗛厤鐢墊皵鐗規э細鎺ュ彛鐢墊皵淇″彿
鐗規с
鍔熻兘鐗規э細鏁版嵁浼犻掋佹帶鍒躲佸畾鏃躲佹帴鍦拌勭▼鐗規э細鎺ュ彛鐢
璺鎵浣跨敤鐨勮勭▼
鍥界墿鐞嗗眰-瀹藉甫
甯﹀界殑鍗曚綅錛歜ps(姣旂壒鐜) 錛 鍗砨its/sec
甯﹀界殑澶у皬錛屾寚鐨勬槸姣忕掕兘鍚炲悙澶氬皯涓鈥滀綅鈥(0/1)
鏂囦歡鐨勫ぇ灝忥紝鎸囩殑鏄1瀛楄妭=8浣(8涓0/1)璺濈諱笌瀹藉甫
鎴愬弽姣旓紝璺濈昏秺榪滐紝甯﹀借秺浣
渚嬪傦細灞鍩熺綉鐨勫甫瀹芥瘮騫垮煙緗戝ぇ錛
鐗╃悊灞傦細灝嗕簩榪涘埗鐨勬暟瀛椾俊鎮姣旂壒嫻佷粠涓涓鑺傜偣浼犺緭鍒
涓嬩竴涓鑺傜偣
璁懼囷細綰胯礬(緗戠嚎銆佸厜綰わ紝鏃犵嚎錛屽悓杞寸數緙嗙瓑)錛岀綉鍗★紝
鏃犵嚎(3G錛 4G錛 5G錛 钃濈墮錛 綰㈠栵紝 WiFi)
鐗╃悊灞-緗戝崱鐨勪綔鐢錛
灝嗘暟瀛椾俊鎮榪涜屼覆/騫惰漿鎹錛
鍦板潃鏍囪瘑錛
鏁版嵁甯х殑灝佽呭拰鎷嗗嵏錛
MAC鍦板潃錛氬張鍙緗戝崱鍦板潃錛 48bits(8涓瀛楄妭) 錛 0~23浣
鏄鍘傚晢浠g爜錛24~47浣嶆槸浜у晢鑷琛屽垎媧
鍙h$畻鏈哄唴閮錛欳PU錛 鍐呭瓨錛 紜鐩橈紝 閿鐩
渚嬪備唬鐮佺▼搴忥紝宸茬煡錛氬畾涔夊彉閲廰=1.b=2奼傦細X=a+b
鐨勭粨鏋溿
鍥炶$畻鏈鴻$畻鍘熺悊錛
絎涓姝ワ紝璁$畻鏈轟細鍦ㄥ唴瀛樹腑錛屽垝鍒-鍧楀尯鍩燂紝琛ㄧず涓
a錛屽ぇ灝忎負1錛岃〃紺轟負b錛屽ぇ灝忎負2錛
絎浜屾ワ紝 CPU浠庡唴瀛樹腑鍙栧埌鍒版暟鎹榪涜岃$畻錛 鍐嶆妸璁
綆楃粨鏋滃瓨鍌ㄥ埌鍐呭瓨涓錛岃〃紺轟負X錛屽ぇ灝忎負3錛
緙撳瓨錛
鐢變簬CPU錛 鍐呭瓨鍜岀‖鐩樹紶杈撴晥鐜囦笉鍚岋紝 CPU>鍐呭瓨>
紜鐩橈紝鎵浠ラ渶瑕佺紦瀛樿繘琛屾暟鎹鏆傚瓨錛岀紦瀛樺ぇ灝忎笉鍚岋紝褰
鍝嶇數鑴戞ц兘錛
鍐呭瓨鍜岀‖鐩樼殑鍖哄埆錛
鏂鐢典笅錛岀‖鐩樼殑鏁版嵁浼氫繚瀛樹笅鏉ワ紝浣嗘槸鍐呭瓨/緙撳瓨鐨
鏁版嵁浼氫涪澶憋紱
CPU錛
浣嶆暟錛氫竴浣嶆寜鐓8浣嶇殑鍊嶆暟錛32浣嶏紝64浣嶈〃紺轟竴涓鑴夊啿鍙
浠ヤ紶杈64涓猙its錛
涓婚戱細2.6GHZ錛 -縐掗挓浼犺緭2.6G錛 1k=1024KB1M=
1000K1G=1024M1G=10浜縝its 2.6GHZ鐩稿綋浜庝竴縐掗挓
64*26浜縝its
鏁版嵁閾捐礬灞
鐩鐨勶細淇濊瘉鏁版嵁鍦ㄧ墿鐞嗛摼璺涓婂疄鐜板彲闈犵殑浼犺緭
鏁版嵁鐨勫皝瑁呭拰鎷嗗嵏
鍦板潃鏍囪瘑
鏁版嵁鏍¢獙錛屽傦細1101101100錛屽湪灝鵑儴鍔犱笂鏁版嵁鍑嗙『鎬
媯鏌ワ紝濡傛灉1涓哄伓鏁板氨鏄1錛屽囨暟涓0.鎺ユ敹絝鐪嬫帴鏀跺埌鐨
鏁版嵁涓1鏄涓嶆槸涓哄伓鏁幫紝鏄鍒欒〃紺烘暟鎹鎺ユ敹鏄瀵圭殑錛屽瓨寰涓
鐐歸庨櫓955
緗戠粶灞
緗戠粶灞傛暟鎹浼犺緭鍗曚綅(鍖)錛屽叾浣滅敤鏈夛細
璺鐢遍夋嫨錛
瀹炵幇鏁版嵁璺ㄧ綉緇滅殑閾炬帴錛
IP鍗忚
緗戠粶灞傚寘鍚錛氱増鏈鍙鳳紝澶撮儴闀垮害錛屾湇鍔″櫒綾誨瀷錛屾暟鎹鍖呮
闀垮害錛岀敓瀛樻湡錛屾簮鍦板潃錛岀洰鏍囧湴鍧絳
IP鍗忚--鍦板潃
IPV 4鍦板潃鐢32浣嶄簩榪涘埗鏁板瓧緇勬垚錛 姣8浣嶄負涓孌碉紝 鍏
鍒嗕負4孌碉紝孌甸棿鐢"."闅斿紑錛屼負浜嗕究浜庨槄璇伙紝姣忎竴孌佃〃紺轟負
鍏跺瑰簲鐨勫嶮榪涘埗鏁板瓧錛岀О涓衡滅偣鍒嗗嶮榪涘埗鈥濊〃紺哄艦寮忥紱
IPV 4鍦板潃鐢辯被鍨嬶紝 緗戠粶鍙峰拰涓繪満鍙蜂笁涓閮ㄥ垎緇勬垚錛
璺鐢卞誨潃鏃訛紝棣栧厛鏍規嵁鍦拌川鐨勭綉緇滃彿鍒拌揪緗戠粶錛岀劧鍚庡埄
鐢ㄤ富鏈哄彿杈懼埌涓繪満錛
IPV 4鍦板潃鍒嗕負5綾伙紝 涓嶅悓鐨勭被鍨嬮傜敤浜庝笉鍚岃勬ā鐨勭綉緇
IP鍦板潃鍦0~255涔嬮棿錛255涓哄箍鎾鍦板潃錛0琛ㄧず緗戞
緗戠粶鍙鳳細IP鍦板潃鍜屽瓙緗戞帺鐮佽繘琛岄昏緫涓庤$畻鐨勭粨鏋
渚嬪傦細IP錛10.102.129.158瀛愮綉鎺╃爜錛255.255.255.0
鍗佽繘鍒惰漿鎹㈡垚浜岃繘鍒訛細闄や簩鍙栦綑鏁幫紝涓浣嶆暟涓嶅熸椂錛岃ˉ0
浼犺緭灞
鐗╃悊灞+鏁版嵁閾捐礬灞+緗戠粶灞傦細瀹炵幇鏁版嵁浠庡師涓繪満鐨勭綉鍗¢
鍒扮洰鏍囦富鏈虹殑緗戝崱涓錛
鐗╃悊灞+鏁版嵁閾捐礬灞+緗戠粶灞+浼犺緭灞傦細瀹炵幇鏁版嵁浠庢簮涓繪満
鐨勮繘紼嬮佸埌鐩鏍囦富鏈虹殑搴旂敤紼嬪簭榪涚▼(絝鍙e彿)
浼犺緭鐨勭洰鐨勶細
瀹炵幇鏁版嵁浠庢簮榪涚▼鍒扮洰鏍囪繘紼嬬殑浼犺緭錛
鏂鐐圭畫浼狅紱
鎷ュ炴帶鍒
浼犺緭灞傜殑涓や釜鍗忚錛歎DP鍗忚錛 TCP鍗忚錛 涓や釜鍗忚鍖哄埆
濡備笅錛
UDP鏃犺繛鎺ュ崗璁錛 TCP鏄闈㈠悜榪炴帴鐨勫崗璁錛
TCP姣擴DP鏇村彲闈狅紱
UDP姣擳CP瑕佸崰鐢ㄧ殑緗戝紑閿灝忓緢澶
絝鍙e彿鐨勬傚康錛
瀵逛簬TCP鎴朥DP鐨勫簲鐢ㄧ▼搴忥紝 閮芥湁鏍囪瘑璇ュ簲鐢ㄧ▼搴
鐨勭鍙e彿錛屽嵆絝鍙e彿鐢ㄤ簬鍖哄垎鍚勭嶅簲鐢錛
絝鍙e彿鐨勯暱搴︽槸16浣嶏紝鍙鎻愪緵65536(2鐨16嬈℃柟)涓
涓嶅悓鐨勭鍙e彿錛
絝鍙e彿1-255鏄鍏鍏辯鍙e彿錛 256-1024鏄鐢ㄤ簬Unix
鏈嶅姟錛
絝鍙e彿鐨勫彟涓縐嶅垎閰嶆柟娉曞彨鏈鍦板垎閰嶏紝浣跨敤1024浠
涓婄殑絝鍙e彿錛屾湰鍦板垎閰嶆柟寮忎笉鍙楃綉緇滆勬ā闄愬埗錛屼絾鏄閫
淇″弻鏂硅侀勫厛鐭ラ亾銆
緗戠粶榪炴帴鐨勪笁嬈℃彙鎵嬪拰鍥涙℃柇寮錛屼緥濡侫鍜孊鐨勮繘琛岄
淇★紝涓夋℃彙鎵嬪洓嬈¢噴鏀捐繃紼嬪備笅錛
涓夋℃彙鎵嬶細
1.A鍙戣鋒眰緇橞(甯屾湜瀵規柟鍙浠ヤ竴璧峰悆楗錛 SYN錛 seq=0)
2.B鍥炲岮(鍙浠ヤ竴璧峰悆楗錛 錛 SYN錛 seq=0錛孉CK ACK
number=1)
3.A紜璁ゆ敹鍒癇鐨勭『璁ゆ秷鎮(ACK ACK number=1)
鍥涙℃柇寮錛
1.A鍛婅瘔B錛 鏁版嵁鍙戦佸畬浜(搴忓彿n錛 FIN=1)
2.B鍛婅瘔A錛 鏀跺埌鏈鍚庝竴涓娑堟伅浜(ACK number=n+1錛
ACK flag=1)
3.B鐨勬暟鎹鍙戦佸畬浜嗗悗錛孊鍛婅瘔A錛屾暟鎹鍙戦佸畬浜(搴忓彿m錛
FIN=1)
4.A鍛婅瘔B錛 鏀跺埌浜嗘渶鍚庝竴涓娑堟伅(ACK number=m+1錛
ACK flag=1)
搴旂敤灞
搴旂敤灞傦紝紜瀹氭暟鎹鏍煎紡錛屾暟鎹鍔犲瘑錛屾暟鎹鍘嬬緝絳夛紱
搴旂敤灞傚父鐢ㄧ殑鍗忚錛
HTTP鍗忚錛欻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瓚呮枃鏈浼犺緭
鍗忚錛屾槸搴旂敤灞傚崗璁錛岃鋒眰鍜屽搷搴斿簲鏈夊滻瀹氱殑鏍煎紡錛
璇鋒眰鐢卞洓閮ㄥ垎緇勬垚錛氳鋒眰琛岋紝璇鋒眰澶達紝絀鴻岋紝璇鋒眰浣擄紱
鍝嶅簲涔熸槸鏈夊洓閮ㄥ垎緇勬垚錛氬搷搴旇岋紝鍝嶅簲澶達紝絀鴻岋紝璇鋒眰浣擄紱
鎺ュ彛璇鋒眰鐨勬柟寮忔湁錛欸E鑾瘋仈璧勬簮) 錛 POS PE浼犻佹暟鎹)
3. 詳解圖解計算機網路177 個名詞
大家好,我是偉哥。上篇《60 張圖詳解 98 個常見的網路概念》有一段時間了,現在重新匯總整理,把最近提到的網路名詞也加上。同時為了方便閱讀,增加了大量的配圖,讓網路小白也能輕松理解。考慮到 177 個網路名詞加上 123 張圖,文章的篇幅就很長了,有必要分類整理下,於是按照網路分層結構,加上分層的擴展內容,把所有名詞分成了 15 個小類,方便查閱。
1、 電路交換 :在通信開始前,通信雙方要在網路上建立專屬信道來發送數據,信道至少會持續到通信結束才會斷開。
2、 包交換 :又叫做分組交換,是將數據分為多個消息塊(即數據包),再通過網路對每個數據塊進行單獨傳輸選路。
3、 網路協議 :為在網路中傳輸數據而對數據定義的一系列標准或規則。
4、 協議棧 :網路協議的具體定義或具體實現。
5、 萬維網 ( WWW ):可以通過 URL 地址進行定義、通過 HTTP/HTTPS 協議建立連接、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的網頁資源空間。
6、 區域網 ( LAN ):在一個有限區域內實現終端設備互聯的網路。
7、 城域網 ( MAN ):規模大於區域網,覆蓋區域小到一個方圓數千米的大型園區,大到一個城市圈的網路。
8、 廣域網 ( WAN ):跨越大范圍地理區域建立連接的網路。
9、 互聯網 ( Internet ):通過各種互聯網協議為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設備建立互聯的全球計算機網路系統。
10、 物聯網 ( IoT ):通過內置電子晶元的方式,將各種物理設備連接到網路中,實現多元設備間信息交互的網路。
11、 雲計算 ( Cloud Computing ):通過互聯網為計算機和其它設備提供處理資源共享的網路。
12、 大數據 ( Big Data ):通過匯總的計算資源對龐大的數據量進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確的預測結論,並用來指導實踐。
13、 SDN :指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分離,並通過提升網路編程能能力,使網路管理方式更優。
14、 數據平面/轉發平面 :指網路設備中與判斷如何轉發數據和執行數據轉發相關的部分。
15、 控制平面 :指網路設備中與控制設備完成轉發工作的相關部分。
1、 操作系統 :一種安裝在智能設備上,為操作智能設備消除硬體差異,並為程序提供可移植性的軟體平台。
2、 圖形用戶界面 ( GUI ):指用戶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過點擊圖標等可視化圖形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體界面。
3、 命令行界面 ( CLI ):指用戶需要通過輸入文本命令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體界面。
4、 RAM :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也叫做內存。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安裝在計算機中的作用相同,即用於存儲臨時文件,斷電內容消失。
5、 Flash :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計算機硬碟的功能類似,用來存放包括操作系統在內的大量文件。
6、 NVRAM :非易失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用來保存數通設備的啟動配置文件,斷電不會消失。
7、 Console 介面 :即控制台介面,通過 Console 線纜連接自己的終端和數通設備的 Console 介面,使用終端模擬軟體對數通設備進行本地管理訪問。
1、 OSI 模型 :為規范和定義通信網路,將通信功能按照邏輯分為不同功能層級的概念模型,分為 7 層。
2、 TCP/IP 模型 :也叫做互聯網協議棧,是目前互聯網所使用的通信模型,由 TCP 協議和 IP 協議的規范發展而來,分為 4 層。
3、 應用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7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4 層,是離用戶最近的一層,用戶通過應用軟體和這一層進行交互。理論上,在 TCP/IP 模型中,應用層也包含了 OSI 模型中的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功能。但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實用性不強,應用層在兩種模型中區別不大。
4、 傳輸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4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3 層,在兩個模型中區別不大,負責規范數據傳輸的功能和流程。
5、 網路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3 層,這一層是規范如何將數據從源設備轉發到目的設備。
6、 數據包 :經過網路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7、 數據鏈路層 :OSI 模型的第 2 層,規范在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區域網中的節點之間,如何實現數據傳輸。另外,這一層也負責檢測和糾正物理層在傳輸數據過程中造成的錯誤。
8、 數據幀 :經過數據鏈路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9、 物理層 :OSI 模型的第 1 層,這一層的服務是規范物理傳輸的相關標准,實現信號在兩個設備之間進行傳輸。
10、 互聯網層 :TCP/IP 協議中的第 2 層,功能與 OSI 模型中的網路層類似。
11、 網路接入層 :TCP/IP 協議中的第 1 層,作用是定義數據如何在兩個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區域網的節點之間傳輸,TCP/IP 模型中的這一層結合了 OSI 模型中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功能。
12、 封裝 :發送方設備按照協議標準定義的格式及相關參數添加到轉發數據上,來保障通信各方執行協議標準的操作。
13、 解封裝 :接收方設備拆除發送方設備封裝的數據,還原轉發數據的操作。
14、 頭部 :按照協議定義的格式封裝在數據上的協議功能數據和參數。
1、 雙絞線 :將兩根互相絕緣的導線按一定規格纏繞在一起,以便它們互相沖抵干擾,從而形成的通信介質。
2、 光纖 :為實現數據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傳輸光線的玻璃纖維載體。
3、 IEEE 802.3 :IEEE 組織定義的乙太網技術標准,即有線網路標准。
4、 IEEE 802.11 :IEEE 組織定義的無線區域網標准。
5、 奇偶校驗 :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時,檢測數據的二進制數位中 「 1 」 的奇偶個數是否相同,從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6、 校驗和 :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的校驗和是否相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7、 循環冗餘校驗 :接收方通過多項式除法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8、 共享型乙太網 :所有連網設備處在一個沖突域中,需要競爭發送資源的乙太網環境。
9、 二進制 :逢 2 進位、只有 0 和 1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10、 十六進制 :逢 16 進位、用 0 ~ F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11、 沖突域 :通過共享媒介連接在一起的設備,共同構成的網路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同時只能一台設備發送數據包。
12、 交換型乙太網 :連網設備互相之間不需要競爭發送資源,而是分別與中心設備兩兩組成點到點連接的乙太網環境。
13、 MAC 地址 :長度 48 位,固化在設備硬體上,用十六進製表示的數據鏈路層地址。
14、 廣播域 :在這個區域中,各個節點都可以收到其它節點發送的廣播數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