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通信網常用的交換技術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從移動通信常用的有PS(分組交換)和CS(電路交換)
比如ISDN和PSTN都是屬於CS
Internet就是屬於PS~~
做移動通信的,對交換這一塊真不太熟悉,只能幫你這么多了
❷ 數據交換機是什麼
1、交換機(Switch)意為"開關"是一種用於電(光)信號轉發的網路設備。
2、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
3、最常見的交換機是乙太網交換機。其他常見的還有電話語音交換機、光纖交換機等。用於完成數據信息接轉的通信設備。
4、通過數據交換機可以連通數據通信網內任意兩個數據終端進行通信,以有效地利用網內的通信設備和電話資源。
5、數據交換機主要分為電路交換、電文交換和分組交換數據交換機。
6、電路交換和電文交換數據交換機的功能和原理與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相似。
7、分組交換機是上述兩種交換機的改進型。這是一種功能較強的專用電子計算機,具有簡化處理內容,縮短處理時間等優點,在現代數據通信和計算機通信中得到廣泛應用。
❸ 萬維網與網際網路關系
萬維網是Internet的一部份:
Internet:
1、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一組全球信息資源的總匯。有一種粗略的說法,認為INTERNET是由於許多小的網路(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乾颱計算機(主機)。
2、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它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Hypertext(超文本),如果你用過indows上的任何一種在線幫助系統你就會比較了解它的結構了。
3、Internet是一個把分布於世界各地不同結構的計算機網路用各種傳輸介質互相連接起來的網路。因此,有人稱之為網路的網路,中文譯名為網際網路、英特網、國際互聯網等。
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務有萬維網(WWW)、文件傳輸(FTP)、電子郵件(E-mail)、遠程登錄(Telnet)、手機 (3GHZ) 等。
(3)現代交換網路中的開關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Internet基本介紹:
計算機網路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於本身。網際網路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目前主要有14 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你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你只需要點擊這些網頁,就可以了。
二、Internet特點:
1、它是一個全球計算機互聯網路。
2、它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料。
3、最重要的是Internet是一個大家庭,有幾千萬人參與,共同享用著人類自己創造的財富( 即資源)。
三、萬維網基本介紹:
萬維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Internet上集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於一身的全球信息資源網路,是Internet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瀏覽器(Browser)是用戶通向WWW的橋梁和獲取WWW信息的窗口,通過瀏覽器,用戶可以在浩瀚的Internet海洋中漫遊,搜索和瀏覽自己感興趣的所有信息。
WWW(萬維網)的網頁文件是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編寫,並在超文件傳輸協議HTTP(Hype 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支持下運行的。
WWW(萬維網)由歐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製,其目的是為全球范圍的科學家利用Internet進行方便地通信,信息交流和信息查詢。
超文本中不僅含有文本信息,還包括圖形、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故超文本又稱超媒體),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中隱含著指向其它超文本的鏈接,這種鏈接稱為超鏈(Hyper Links)。
四、萬維網特點:
1、WWW(萬維網)是無數個網路站點和網頁的集合,它們在一起構成了網際網路最主要的部分(網際網路也包括電子郵件、Usenet以及新聞組)。
2、它實際上是多媒體的集合,是由超級鏈接連接而成的。我們通常通過網路瀏覽器上網觀看的,就是萬維網的內容。
3、利用超文本,用戶能輕松地從一個網頁鏈接到其它相關內容的網頁上,而不必關心這些網頁分散在何處的主機中。
❹ 現代交換技術的內容簡介
交換技術是通信網路中的關鍵技術,它決定了網路的性能以及向用戶提供何種服務。本書介紹了在現代通信網路中使用的各種交換技術的原理、相關協議和應用。第1章對目前網路中常用的各種交換技術進行了介紹,並介紹了數據通信中使用的關鍵技術原理;第2章介紹了電話通信中使用的電路交換技術;第3章介紹了電信網信令系統;第4章介紹了數據通信中使用的分組交換技術和幀中繼技術;第5章介紹了寬頻交換中使用的ATM技術;第6章介紹了計算機網路中使用的二層交換、IP交換和MPLS技術;第7章介紹了光交換技術;第8章介紹了最新的軟交換及NGN技術。
本書內容翔實,深入淺出,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和計算機網路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用書,也可供從事通信專業的其他技術人員閱讀。
❺ 什麼是交換機,原理是什麼,作用是什麼有什麼用呀,價格在多少之間呀
交換」和「交換機」最早起源於電話通訊系統(PSTN)。我們以前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一些老的影片時常看到有人在電話機旁狂搖幾下(注意不是撥號),然後就說:跟我接XXX,話務接線員接到要求後就會把相應端線頭插在要接的端子上,即可通話。其實這就是最原始的電話交換機系統,只不過它是一種人工電話交換系統,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程式控制交換機,但是我們現在要講的程式控制交換機也就是在這個電話交換機技術上發展而來的。
自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以來,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話交換技術處於迅速的變革和發展之中。其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人工交換、機電交換和電子交換。
早在1878年就出現了人工交換機,它是藉助話務員進行話務接續,顯然其效率是很低的。15年後步進制的交換機問世,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人工時代邁入機電交換時代。這種交換機屬於「直接控制」方式,即用戶可以通過話機撥號脈沖直接控制步進接續器做升降和旋轉動作。從而自動完成用戶間的接續。這種交換機雖然實現了自動接續,但存在著速度慢、效率低、雜音大與機械磨損嚴重等缺點。
直到1938年發明了縱橫制(cross bar)交換機才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相對於步進制交換機,它有兩方面重要改進:1.利用繼電器控制的壓接觸接線陣列代替大幅度動作的步進接線器,從而減少了磨損和雜音,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續速度;2.由直接控制過渡到間接控制方式,這樣用戶的撥號脈沖不在直接控制接線器動作,而先由記發器接收,存儲,然後通過標志器驅動接線器,以完成用戶間接續。這種間接控制方式將控制部分與話路部分分開,提高了靈活性和控制效率,加快了速度。由於縱橫制交換機具有一系列優點,因而它在電話交換發展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直到現在,世界上相當多的國家和我國少數地區的公用電話通信網仍在使用縱橫交換機
隨著半導體器件和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迅速發展,猛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機電式交換結構,使之走向電子化。美國貝爾公司經過艱苦努力於1965年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儲程序控制的電子交換機(No.1 ESS),這一成果標志著電話交換機從機電時代躍入電子時代,使交換技術發生時代的變革。由於電子交換機具有體積小、速度快、便於提供有效而可靠的服務等優點,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興趣。在發展過程中相繼研製出各種類型的電子交換機。
二、交換機的分類
就控制方式而論,主要分兩大類:
1、布線邏輯控制(WLC,Wired Logic Control)它是通過布線方式實現交換機的邏輯控制功能,通常這種交換機仍使用機電接線器而將控制部分更新成電子器件,因此稱它為布控半電子式交換機,這種交換機相對於機電交換機來說,雖然在器件與技術上向電子化邁進了一大步,但它基本上繼承與保留了縱橫制交換機布控方式的弊端,體積大,業務與維護功能低,缺乏靈活性,因此它只是機電式向電子式演變歷程中的過度性產物。
2、存儲程序控制(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它是將用戶的信息和交換機的控制,維護管理功能預先變成程序存儲到計算機的存儲器內。當交換機工作時,控制部分自動監測用戶的狀態變化和所撥號碼,並根據要求執行程序,從而完成各種交換功能。通常這種交換機屬於全電子型,採用程序控制方式,因此稱為存儲程序控制交換機,或簡稱為程式控制交換機。
程式控制交換機按用途可分為市話,長話和用戶交換機;
按接續方式可分為空分和時分交換機。
程式控制交換機按信息傳送方式可分為:模擬交換機和數字交換機。
由於程式控制空分交換機的接續網路(或交換網路)採用空分接線器(或交叉點開關陣列),且在話路部分中一般傳送和交換的是模擬話音信號,因而習慣稱為程式控制模擬交換機,這種交換機不需進行話音的模數轉換(編解碼),用戶電路簡單,因而成本低,目前主要用作小容量模擬用戶交換機。
程式控制時分交換機一般在話路部分中傳送和交換的是模擬話音信號,因而習慣稱為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隨著數字通信與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世界各先進國家自60年代開始以極大的熱情競相研製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經過艱苦的努力,法國首先於1970年在拉尼翁(Lanion)成功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程式控制數字交換系統E10,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傳統的模擬交換進入數字交換時代。由於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技術的先進性和設備的經濟性,使電話交換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而且對開通非話業務,實現綜合業務數字交換奠定了基礎,因而成為交換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隨著微處理器技術和專用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程式控制數字交換的優越性愈加明顯的展現出來。目前所生產的中大容量的程式控制交換機全部為數字式的。
90年代後,我國逐漸出現了一批自行研製的大中型容量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程式控制局用交換機,典型的如深圳華為公司的C&C08系列、西安大唐的SP30系列、深圳中興的ZXJ系列等等,這些交換機的出現,表明在窄帶交換機領域,我們國家的研發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的交換機系統逐漸融合ATM、無線通信、接入網技術、HDSL、ASDL、視頻會議等先進技術。可以想像,今後的交換機系統,將不僅僅是語音傳輸系統,而是一個包含聲音、文字、圖象的高比特寬頻傳輸系統,並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IP電話就是其應用一例。世界上傳統交換機廠商目前正努力研製,並通過與計算機廠商的合作和交流,來達到這一目的。
三、交換機的現在與將來——程式控制交換機的特點與技術動向
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是現代數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有機結合的產物。先進的硬體與日臻完美的軟體綜合於一體,賦予程式控制交換機以眾多的功能和特點,使它與機電交換機相比,有以下優點:
1. 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它一般只有縱橫制交換機體積的1/8-1/4,大大壓縮了機房佔用面積,節省了費用。
2. 能靈活的向用戶提供眾多的新業務服務功能。由於採用SPC技術,因而可以通過軟體方便的增加或修改交換機功能,向用戶提供新型服務,如縮位撥號、呼叫等待、呼叫傳遞、呼叫轉移、遇忙回叫、熱線電話、會議電話,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3. 工作穩定可靠、維護方便,由於程式控制交換機一般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電路或專用集成電路(ASIC),因而有很高的可靠性。它通常採用冗餘技術或故障自動診斷措施,以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此外,程式控制交換機藉助故障診斷程序對故障自動進行檢測和定位,以及時地發現與排除故障,從而大大減少了維護工作量。系統還可方便地提供自動計費,話務量記錄,服務質量自動監視,超負荷控制等功能,給維護管理工作帶來了方便。
4. 便於採用新型共路信號方式(CCS,Common Channel Signalling) 。由於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與數字傳輸設備可以直接進行數字連接,提供高速公共信號信道,適於採用先進的CCITT 7號信令方式,從而使得信令傳送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並能適應未來新業務與交換網控制的特點,為實現綜合業務網(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創造必要的條件。
5. 易於與數字終端,數字傳輸系統聯接,實現數字終端,傳輸與交換的綜合與統一。可以擴大通信容量,改善通話質量,降低通信系統投資,並為發展綜合數字網(IDN)和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奠定基礎。
當前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發展動向和趨勢為:
1. 研製新型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提高硬體集成度和模塊化水平,以進一步減少體積,降低成本,增強功能及提高可靠性。
2. 提高控制的分散,靈活程度和可靠性,逐步採用全分散方式。
3. 採用CCITT(ITU)建議的高級語言(如CHILL、SDL、MML),提高軟體水平和模塊化速度。加強支援系統的開發,建立強大的軟體生成系統。
4. 積極推行共路信號系統。
5. 逐步引入非話業務,如數據,圖文傳真,用戶電報(Telex)與智能用戶電報(Teletax),可視數據(Videotex),圖文傳視(Teletext)及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圖象信息等,開發相應的介面,構成綜合信息交換系統。
6. 增強程式控制交換系統與其它類型通信網(如傳真網,分組交換網或公用數據網,計算機區域網等)的介面,聯接與組網能力。
7. 為適應高速信息業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光纖通信的發展,開展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環境下交換理論,體制與關鍵技術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重點之一為非同步轉移方式ATM。
四、用戶交換機的作用
電話交換機有四種最基本呼叫作用,根據進出交換機的呼叫流向及發起呼叫的起源,可以將呼叫分為:本局呼叫、出局呼叫、入局呼叫和轉移呼叫。 將交換機理解為一個交換局,本局一個用戶發起的呼叫,根據呼叫的流向可以分為出局呼叫或本局呼叫。主叫用戶生成去話,被叫用戶是本局中的另一個用戶時,即本局呼叫;被叫用戶不是本局的用戶,交換機需要將呼叫接續到其他的交換機時,即形成出局呼叫。相應地,從其他交換機發來的來話,呼叫本局的一個用戶時,生成入局呼叫;呼叫的不是本局的一個用戶,由交換機又接續(交換)到其他的交換機,交換機只提供匯接中轉的功能,則形成轉移呼叫。除了匯接局一般只具備「轉接呼叫」的功能外,每個局的電話交換機都具備這四種呼叫的處理能力。至於長途和特種服務呼叫,可以看做是呼叫流向固定的出局呼叫。
用戶交換機是機關工礦企業等單位內部進行電話交換的一種專用交換機,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單位內部用戶的相互通話,但也裝有出入中繼線可接入公用電話網的市內網部分和網中用戶通話(包括市內通話,國內長途通話和國際長話)。由於這類交換機系單位內部專用,故可根據用戶需要增加若干附加性能以提供使用上的方便。因此這類交換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什麼是交換機?
用戶交換機是市話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話交換機的一種補充設備,因為它為市話網承擔了大量的單位內部用戶間的話務量,減輕了市話網的話務負荷。另外用戶交換機在各單位分散設置,更靠近用戶,因而縮短了用戶線距離,節省了用戶電纜。同時用少量的出入中繼線接入市話網,起到話務集中的作用。從這些方面講,使用用戶交換機都有較大的經濟意義。因此公用網建設中,不能缺少用戶交換機的作用。
用戶交換機在技術上的發展趨勢是採用程式控制用戶交換機,採用新型的程式控制數字用戶交換機不僅可以交換電話業務,而且可以交換數據等非話業務,做到多種業務的綜合交換與傳輸。
五、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的基本構成
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用戶間通話的接續。基本劃分為兩大部分:話路設備和控制設備。話路設備主要包括各種介面電路(如用戶線介面和中繼線介面電路等)和交換(或接續)網路;控制設備在縱橫制交換機中主要包括標志器與記發器,而在程式控制交換機中,控制設備則為電子計算機,包括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程式控制交換機實質上是採用計算機進行「存儲程序控制」的交換機,它將各種控制功能與方法編成程序,存入存儲器,利用對外部狀態的掃描數據和存儲程序來控制,管理整個交換系統的工作。
1、 交換網路
交換網路的基本功能是根據用戶的呼叫要求,通過控制部分的接續命令,建立主叫與被叫用戶間的連接通路。在縱橫制交換機中它採用各種機電式接線器(如縱橫接線器,編碼接線器,笛簧接線器等),在程式控制交換機中目前主要採用由電子開關陣列構成的空分交換網路,和由存儲器等電路構成的時分接續網路。
2、用戶電路
用戶電路的作用是實現各種用戶線與交換之間的連接,通常又稱為用戶線介面電路(SLIC,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根據交換機制式和應用環境的不同,用戶電路也有多種類型,對於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來說,目前主要有與模擬話機連接的模擬用戶線電路(ALC)及與數字話機,數據終端(或終端適配器)連接的數字用戶線電路(DLC)。
模擬用戶線電路是適應模擬用戶環境而配置的介面,其基本功能有;
饋電(Battery feed):交換機通過用戶線向共電式話機直流饋電;
過壓保護(Overvoltage Protection):防止用戶線上的電壓沖擊或過壓而損壞交換機。
振鈴(Ringing):向被叫用戶話機饋送鈴流。
監視(Supervision): 藉助掃描點監視用戶線通斷狀態,以檢測話機的摘機,掛機,撥號脈沖等用戶線信號,轉送給控制設備,以表示用戶的忙閑狀態和接續要求。
編解碼(CODEC):利用編碼器和解碼器(CODEC),濾波器,完成話音信號的模數與數模交換,以與數字交換機的數字交換網路介面 。
混合(Hybrid):進行用戶線的2/4線轉換,以滿足編解碼與數字交換對四線傳輸的要求。
測試(Test):提供測試埠,進行用戶電路的測試。
這7種功能常用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縮寫詞(BORSCHT)代表。對於模擬程式控制交換機,不需要編解碼功能;而在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中,除某些特定應用的小型交換機利用增量調制方式外,其它大部分均採用PCM編解碼方式。數字用戶線電路是為適應數字用戶環境而設置的介面,它主要用來通過線路適配器(LAM)或數字話機(SOPHO-SET)與各種數據終端設備(DTE)如計算機,列印機,VDU,電傳相連。
出入中繼器
出入中繼器是中繼線與交換網路間的介面電路,用於交換機中繼線的連接。它的功能和電路與所用的交換系統的制式及局間中繼線信號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對模擬中繼介面單元(ATU),其作用是實現模擬中繼線與交換網路的介面,基本功能一般有:
發送與接收表示中繼線狀態(如示閑,佔用,應答,釋放等)的線路信號。
轉發與接收代表被叫號碼的記發器信號。
供給通話電源和信號音。
向控制設備提供所接收的線路信號。
對於最簡單的情況,某一交換機的中繼器通過實線中繼線與另一交換機連接,並採用用戶環路信令,則該模擬中繼器的功能與作用等效為一部「話機」。若採用其它更為復雜的信號方式,則中繼器應實現相應的話音,信令的傳輸與控制功能。
數字中繼線介面單元(DTU)的作用是實現數字中繼線與數字交換網路之間的介面,它通過PCM有關時隙傳送中繼線信令,完成類似於模擬中繼器所應承擔的基本功能。但由於數字中繼線傳送的是PCM群路數字信號,因而它具有數字通信的一些特殊問題,如幀同步,時鍾恢復,碼型交換,信令插入與提取等,即要解決信號傳送,同步與信令配合三方面的連接問題。
數字中繼介面單位的基本功能包括幀與復幀同步碼產生,幀調整,連零抑制,碼型變換,告警處理,時鍾恢復,幀同步搜索及局間信令插入與提取等,如同模擬用戶電路的BORSCHT,也可將數字中繼單元的上述8種功能概括為GAZPACHO。
4、 控制設備
控制部分是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核心,其主要任務是根據外部用戶與內部維護管理的要求,執行存儲程序和各種命令,以控制相應硬體實現交換及管理功能。
程式控制交換機控制設備的主體是微處理器,通常按其配置與控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兩類。為了更好的適應軟硬體模塊化的要求,提高處理能力及增強系統的靈活性與可靠性,目前程式控制交換系統的分散控製程度日趨提高,已廣泛採用部分或完全分布式控制方式。
❻ 在通信網中引入交換機的目的是什麼
1、在通信網中引入交換機的目的是:完成需要通信的用戶間的信息轉接,克服全互連式連接存在的問題。
2、交換機(Switch)意為「開關」是一種用於電(光)信號轉發的網路設備。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
3、最常見的交換機是乙太網交換機。其他常見的還有電話語音交換機、光纖交換機等。
4、語音程式控制交換機:人工交換的效率太低,不能滿足大規模部署電話的需要。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開關電路技術的成熟,人們發現可以利用電子技術替代人工交換。電話終端用戶只要向電子設備發送一串電信號,電子設備就可以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將請求方和被請求方的電路接通,並且獨占此電路,不會與第三方共享(當然,由於設計缺陷的緣故,可能會出現多人共享電路的情況,也就是俗稱的「串線」)。這種交換方式被稱為「程式控制交換」。而這種設備也就是「程式控制交換機」。
❼ 路由器,網關,交換機各是什麼
1)交換機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交換機是針對共享工作模式的弱點而推出的。交換機擁有一條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埠都掛接在這條背 部匯流排上,當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後,處理埠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網卡的硬體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埠上,通過內部 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埠。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換機才廣播到所有的埠,接收埠回應後交換機會「學習」新的地址,並把它添加入內部地址表 中。
交換機工作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交換機內部的CPU會在每個埠成功連接時,通過ARP協議學習它的MAC地址,保存成一張 ARP表。在今後的通訊中,發往該MAC地址的數據包將僅送往其對應的埠,而不是所有的埠。因此,交換機可用於劃分數據鏈路層廣播,即沖突域;但它不 能劃分網路層廣播,即廣播域。
交換機被廣泛應用於二層網路交換,俗稱「二層交換機」。
交換機的種類有:二層交換機、三層交換機、四層交換機、七層交換機分別工作在OSI七層模型中的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盒第七層,並因此而得名。
2)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一種計算機網路設備,提供了路由與轉送兩種重要機制,可以決定數據包從來源端到目的端所經過 的路由路徑(host到host之間的傳輸路徑),這個過程稱為路由;將路由器輸入端的數據包移送至適當的路由器輸出端(在路由器內部進行),這稱為轉 送。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即網路層,例如網際協議。
路由器的一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路,另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 路由器與交換器的差別,路由器是屬於OSI第三層的產品,交換器是OSI第二層的產品(這里特指二層交換機)。
3)網關
網關(Gateway),網關顧名思義就是連接兩個網路的設備,區別於路由器(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有關TCP/IP 的文獻曾經把網路層使用的路由器(Router)稱為網關,在今天很多區域網採用都是路由來接入網路,因此現在通常指的網關就是路由器的IP),經常在家 庭中或者小型企業網路中使用,用於連接區域網和Internet。 網關也經常指把一種協議轉成另一種協議的設備,比如語音網關。
在傳統TCP/IP術語中,網路設備只分成兩種,一種為網關(gateway),另一種為主機(host)。網關能在網路間轉遞數據包,但主機不能 轉送數據包。在主機(又稱終端系統,end system)中,數據包需經過TCP/IP四層協議處理,但是在網關(又稱中介系 統,intermediate system)只需要到達網際層(Internet layer),決定路徑之後就可以轉送。在當時,網關 (gateway)與路由器(router)還沒有區別。
在現代網路術語中,網關(gateway)與路由器(router)的定義不同。網關(gateway)能在不同協議間移動數據,而路由器(router)是在不同網路間移動數據,相當於傳統所說的IP網關(IP gateway)。
網關是連接兩個網路的設備,對於語音網關來說,他可以連接PSTN網路和乙太網,這就相當於VOIP,把不同電話中的模擬信號通過網關而轉換成數字信號,而且加入協議再去傳輸。在到了接收端的時候再通過網關還原成模擬的電話信號,最後才能在電話機上聽到。
對於乙太網中的網關只能轉發三層以上數據包,這一點和路由是一樣的。而不同的是網關中並沒有路由表,他只能按照預先設定的不同網段來進行轉發。網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埠映射,子網內用戶在外網看來只是外網的IP地址對應著不同的埠,這樣看來就會保護子網內的用戶。
❽ 現代交換原理
那麼專業的問題去專業網站
❾ 什麼是網路開關
你說的是路由器吧...
路由器(Router)是一種用來傳遞資料封包的網路裝置,而傳遞資料封包的過程稱為路由。路由發生於七層OSI模型中的第三層。 路由通常是基於IP(Internet Protocal,即網際網路協議),但亦會出現在其他較少見的網路協定之上,例如IPX協議。 在1960年代,路由器是由普通的電腦扮演。雖然普通的電腦可以達成路由的作用,但現代的高速路由器是由專門為路由而設計的硬體組成的。這些路由器除可提高路由速度外,亦能發揮其他網路功能,如IPsec加密。 其他的一些改變也提高了路由器的可靠性,例如使用直流電而不是交流(直流電可以由數據中心的電池提供),使用固態存儲而不是磁性存儲介質來載入程序。現代大型路由器變得越來越象電話交換機,隨著使用這些技術,兩者變得越來越相似也許最終路由器將取代電話交換機,同時一些小型路由器正在成為家用電器。 第一個現代(專門,獨立的)路由器是Fuzzball Routers 一個路由器可以用來至少連接兩個網路或是移動無線網路(mobile ad-hoc network)。一種特殊類型的路由器(one-armed-router)用來在虛擬區域網(Virtual LAN)環境中傳遞數據包。一個one-armed-router上的連接的多個網路都位於同一個物理鏈路上。 將客戶連接到Internet的路由器被稱為邊緣路由器(edge router)。在其他路由器之間傳送數據的路由器被稱為核心路由器(core router)。 路由器創建並/或維護一張表,稱為「路由表」。裡面存放了到特定網路目的地的最佳路由以及相應的「路由屬性」。參見相關的路由(Routing)文章以獲得關於其如何工作的更詳細的討論。 近來,許多路由的功能被加入到了區域網交換機上,從而創造出「二/三層交換機」,可以以接近線速的速度來轉發流量。 路由器也被實現用作Internet網關,主要用在小型網路中如家庭或小型辦公室。這種設備使用的Internet連接往往是一直聯機的寬頻連接如cable modem和DSL。這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路由器,但是它所使用的術語和「網路地址轉換」發生了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