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旭是何人
張旭,生於唐上元三年(675),卒於玄宗天寶九年(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㈡ 孫武,張旭,范仲淹,唐伯虎的家鄉
唐伯虎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范仲淹吳縣(今屬江蘇)人,
張旭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
所以蘇州
㈢ 張旭的個人資料
姓名:張旭
性別:男性
出生日期:1987-05-25
出生地:黑龍江省海倫市
身高:174cm
體重:48公斤
項目: 中長跑
注冊單位:河北
個人愛好:音樂,籃球,羽毛球
教育背景:專科(北京體育大學)
教練:徐兆華
國際大賽最好名次:2005年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第十屆全運會男子5000米亞軍。
最好比賽成績:13分18秒22(2005年10月21日,江蘇)
㈣ 張旭的人物簡介
男,助教。哈爾濱人。1980年7月出生。2003年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原黑龍江商學院)旅遊管理學院。主修專業為烹飪與營養教育,並獲得該專業的學士學位。2004年就職於韓山師范學院政法系任專業教師。2007年就職於旅遊管理系,並曾任科研秘書一職 。
㈤ 張旭的個人履歷
1987.09——1991.08,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中文專業學習;
1991.08——1994.05,石家莊地委黨校秘書;
1994.05——1999.11,石家莊市電子工業局秘書、辦公室負責人、辦公室副主任;
1999.11——2000.12,石家莊市委組織部幹部二處科員(副科);
2000.12——2008.12,歷任石家莊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石家莊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石家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其間:2005.12兼任石家莊循環經濟化工示範基地主任;
2008.12——2009.01,中共藁城市委副書記;
2009.01——2009.03,中共藁城市委副書記、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
2009.03——,中共藁城市委副書記、市長
㈥ 張旭的人物事跡
作為北京通信最早參與奧運項目的核心成員之一,他參與制定了公司的總體奧運戰略,完成了大量的奧運先期准備工作,並在奧組委搬家、洛桑電視會議等項目中為奧組委和市政府提供了強大的通信技術支持。張旭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經常加班加點,在奧運行動組的工作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積極參與了北京通信從申奧到爭取合作夥伴資格的所有工作,是北京通信奧運行動規劃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製作的《北京通信奧運行動規劃》宣傳材料,得到了奧組委、市政府的高度贊譽。 從2003年3月開始,張旭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開始策劃為備戰北京2008年奧運會而建設的Speed2008通信體驗廳。從前期准備到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案得到批准進入實施階段,正好經歷了去年那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風暴。對此,張旭心裡有說不出的焦急,但為了確保施工的安全,他不得不暫時放緩了腳步。深知任務緊迫的他,認識到要想高質量地做好體驗廳,必須要在理念和技術上創新,在非典肆虐這幾個月,他不敢有任何怠慢,為施工做著各種前期准備。開始施工後,從9月16日到11月20日期間,整整66天,張旭放棄了所有節假日,每天親自到現場直接控制項目的實施。由於施工環境十分惡劣,張旭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的塗料和木屑,不但難以清除,而且眼睛經常感到刺痛難忍,必須要進行反復多次的清洗,等到清洗完畢,他已經是累得一沾椅子就睡著了……2003年10月23日起,北京通信Speed2008通信體驗廳開始對外接待,第一個參觀團隊是瑞典客戶。當客戶坐在體驗廳二層的網路咖啡廳,用3G手機進行視頻通話時,他們都豎起了大拇指,贊揚著奧運與中國。在場的項目組成員都發自內心地快樂著。北京通信的奧運通信體驗廳已接待了國內外大量賓客,得到了各屆廣泛的好評,成為北京通信一道亮麗的風景。
2004年4月,《奧運固定通信服務合作夥伴徵集書》下發。作為奧運小組的成員,張旭和其他幾位網路部的同事承擔了奧運應征書技術部分的編寫工作,這是奧運通信競爭的致勝點。肩負著這一重大使命,張旭等同志從4月7日到6月初,開始了全封閉式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4小時以上,完成了10萬字的中英文規劃文稿。經過前後5次校對修改,終於向北京奧組委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取得了罕見的滿分。隨後,作為與北京奧組委技術部介面負責人,他在2004年7月至9月還先後完成了《中國網通合作夥伴宣講文稿》、《奧運固定通信服務實施綱要》,並參與開通了北京奧組委與中國網通集團合作辦公網站,為中國網通實施奧運戰略乃至北京奧組委2008年奧運會的籌備工作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㈦ 張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被後人稱為草聖。因為喜歡飲酒,又被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㈧ 張旭是什麼時代的人啊哪的人啊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㈨ 張旭被人尊為什麼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以狂草藝術聞名於世。
盛唐時代,張旭以狂草著稱,被人尊為「草聖」,與「詩仙」李白齊名。張旭把草書藝術推向了頂峰,成為後世不可企及的範本。
㈩ 草聖張旭哪裡人
唐代大書家張旭,字伯高,吳縣人。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張旭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文宗時,詔以張旭草書、李白歌詩、裴?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蠟像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予他。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顏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只有張旭,無人道其短。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韓愈的贊辭說到了張旭書法得益於葯物刺激所引起的藝術靈感。除此之外,張旭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於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國《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一則關於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麼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一代書法大家。
以上這則張旭書法得益於常熟老翁的故事,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所編的《新唐書·李白傳》及北宋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中,都有類似記述,可見在唐宋時代,張旭與常熟老翁的故事已廣泛流傳。這則故事,在常熟地區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天,常熟人民為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曾留下過張旭的歷史足跡而深感自豪和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