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手機上網人數達9.86億,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40歲以下網民超過50%,學生網民最多,佔比為21.0%。
B.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如何
互聯網的發展始於冷戰時期,在60年代末期由於美蘇之間的全球爭霸,為了預防核戰爭對本國通信系統的影響,美國開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擊。這也是互聯網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擊之後,能夠迅速恢復並保持通信不被中斷。互聯網的前身是美國陸軍網路APRANET——先進網路基礎結構,這個網路與傳統的通信網有很大的差別。傳統通信網的發展經過了磁石、步進、縱橫最後發展到程式控制,直到現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轉移模式這樣一個寬頻網路的發展趨勢,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這種互聯網路結構。
首先,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的,互聯網的結構是無中心的結構,這也是為了當初一個最基本的目的,沒有任何一個打擊能夠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門摧毀,它的每一個結點、每一個連接點在遭受打擊之後都能夠與其他結點迅速恢復並進行通信。
第二,互聯網的定址方式是全球定址,也就說它的地址資源是在全球進行統一的配製的。現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聯網是IPV4的網路,這個網路現有的地址總數大概在40多億個。互聯網是由美國開發演進而產生出來的,所以網上地址資源、地址資源的分配實際上也是由所美國所控制的。現在美國所擁有的IP地址總數有20多億,近30億個,佔全球的74%左右。中國現在擁有非常少的地址資源,也就5000萬左右,只佔1%多一點。
互聯網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是軍方的一個系統,然後演進並逐步擴大它的應用。開始是四家大學進行互聯,然後擴展到13個點,形成了10個美國國內輔根伺服器放置地點。在此之後互聯網盡管應用於教育和科研部門,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來越多的部門包括許多政府部門應用起來。在商業部門開始參與之後,互聯網商業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在1984年進行過一次調查,要求美國所有參與互聯網的研究機構和當時與互聯網互聯的機構就以下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美國把互聯網推向全世界,它對美國的安全、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會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議是什麼。在中國互聯網協會籌備前後我們也曾與美國互聯網的機構和美國一些研究互聯網TCP/IP協議的專家進行溝通,他們也談到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議,其中就包括互聯網建立之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如現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網路病毒、黑客攻擊等,這些事情在當時都有預見。在綜合平衡各種意見之後,美國政府決定還是把互聯網商業化,推向全球。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思維和貢獻,美國對互聯網在全球的應用、對網路為全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美國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聯網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最基礎的定址方式,因為互聯網的地址資源關繫到整個互聯網的發展空間。現在,地址資源由ICANN這個組織進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數字資源分配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美國專門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專門成立起來用於全球互聯網資源分配的。美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聯網控制起來。那它採取的是什麼方式呢,這是美國和別的國家思維不一樣的地方,它提出互聯網是無國界、無管理、無法律、無政府的,是民間產生的一個網路。ICANN是一個民間組織,民間組織的特點是盡管有政府部門的參與,但政府只被當作是一個政府咨詢委員會,不起決定作用,由ICANN理事會的19名成員決定全球網路地址資源分配政策。通過這一點,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資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裡。ICANN與美國商務部簽訂協議,由美國商務部授權它進行互聯網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聯網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須經過美國商務部的同意。通過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過聯合國或其它政府間組織去呼籲在互聯網上各國應該平等的這類倡議,同時又把全球的地址資源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對於這一點我們和世界各國都很清楚。所以從98年、99年開始在接入互聯網、應用互聯網之後,全球普遍要求對當時的IANA進行改革。原來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國人擔任,現在則由五大洲的網民投票推舉理事,中國科學院的錢華林研究員在去年6月23日經過全球投票和ICANN理事會批准,也當選為ICANN理事會的理事,他的任期是三年半。雖然現在ICANN吸收了各國的參與,但是政策的主導性還是在美國人手裡。
互聯網的發展到今天為止,美國在互聯網的推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互聯網的發展、應用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國的影響。我們在2001年互聯網協會剛剛成立的時候曾經訪問過美國,就互聯網的管理和安全等問題和設在華盛頓的國際互聯網協會進行了溝通。當時我曾就美國發電子郵件或接收電子郵件是否會有檢查提問,因為當時國內一些專家曾向我們反映發往美國的一些信件美國人收不到,這些信件當中可能包含「信息檢查」、「信息安全」這樣一些詞。他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講一個例子,如果你給我發了一封邀請信,邀請我去赴你的晚宴,這封信在互聯網上相當於你給所有人發出了一封信,盡管我們是點對點地在進行通信和邀請,但是網上的安全並不能保證信息的隱私性和可靠性。他並沒有回答美國是否會檢查郵件,但他以這種方式告訴我有這個含義在里頭。
互聯網從便利、方便的特點,從連接全球信息基礎庫這樣角度來講,它的作用遠大於它還存在的問題。1987年,我們國家第一封「跨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發出。94年4月20日,我們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當時接入的一條線是由Sprint公司提供的一條64k的數據線。現在,我們的出入口帶寬已經在53個G以上,應該說這個數量已經有了百萬倍的增長。現在CN域名的數量已經超過60萬,而當時我們CN域名的伺服器還放在聯邦德國的卡爾斯摩大學,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自己的域名伺服器,後來才把伺服器搬回國內。現在我們的IP地址總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與網民數量相比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網上大量應用時要使用動態IP地址,因為我們的地址資源不夠。這種情況在這一兩年已經得到了大大的緩解。在2000年籌備成立互聯網協會時,中國擁有的IP地址數是1700萬個,這兩年已經增長了3倍,目前上網計算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600萬台。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道路非常曲折,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而不是從八抬大轎抬出來的。民間通過ISP、ICP和風險投資在互聯網的普及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政府從互聯網發展的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互聯網可能產生的問題,針對互聯網出現的問題制訂的政策每年在全世界都要受到一些指責。現在來看,盡管我們的很多政策在當初受到了指責,但各國現在都認識到互聯網必須是有管理、有法律,而且互聯網是有國界的,不是無國界的。互聯網從技術上講是無國界的,但它的管理是必須的,它的規范也是必須的,它必須要從一種隨意性、無管理和無規范的狀態轉變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互聯網的業務經營模式和種類很多,但相對來說形成比較完整的業務價值鏈主要有以下幾個:傳統業務的接入服務,它由電信運營商提供業務;網路游戲,由網路游戲服務提供商、游戲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一連串的服務商形成價值鏈;簡訊業務,通過ICP、服務提供商和網路運營商包括移動服務提供商、即時通信、網路廣告、網路搜索等業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價值鏈。同時我們看到還有其它一些業務盡管開展得如火如荼、熱火朝天,但是因為價值鏈不完整,或者因為在價值鏈形成過程當中市場的價值觀念有很大的二異性,導致這些業務沒有形成對網路產業自身的強有力的支撐,還沒有為網路的從業者帶來很大的利益。
這些年來中國信息技術的變革也是全球信息產業變革調整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是全球電信和IT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過程實際上遠遠超過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整體速度。結果是中國電信網路的發展非常普及,現在電話的用戶數(包括行動電話)超過了5億戶。從全球來講,美國電信產業從1984年AT&T分解之後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美國的迅速發展導致電信設備的研製、電信網路的建設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信息應用的消耗量,使網路設備和網路基礎設施大量過剩,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大量的電信公司陷入了破產或經營不善的境地。
在我國可看到這樣幾個趨勢:一個就是電視、計算機和其他消費家電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與通信領域技術的融合,使傳統通信領域的游戲規則和競爭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們國家已經由原來以中國電信一家獨大的狀態演變成幾家大運營商在網路運營方面共同競爭的狀態,在信息服務方面有多家信息服務提供運營商在進行全方位的競爭;產業間融合的趨勢正逐步加快,創造了更多的產業發展機會,產業融合使整個消費電子類產品已經成為各個企業爭奪非常集中的焦點,如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和數碼產品等。剛才我談到了美國、英國等一些國家,如沃達豐、BT等,因在電信方面過分的投入,以及後來在管治政策方面出現嚴重問題,主要是在移動牌照拍賣方面導致企業負擔沉重,使得這些電信運營企業不得不低價變賣他們的通信網路。這反過來給了中國、日本、韓國這些後發展起來的IT大國很好的機會。最近中國網通集團收購了環球亞洲電訊的整體網路,中國運營商不僅僅在國內提供電信服務,也在立足於面向未來,逐步開始向全球提供電信服務和網路接入服務,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從信息技術來講,全球的IT製造業逐步向中國轉化,一個是由於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再一個就是近些年中國工人的水平和整個IT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國作為全球IT製造業基地的形象正逐步地確立起來。從IT業市場來講,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T產業市場,吸引全世界的設備製造商、終端製造商、技術的研發機構將關注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地區。新技術的應用在中國取得了快速的增長,如大家普遍使用的快閃記憶體只用了兩年時間就迅速應用起來。還有象QQ,QQ實際上是廣東電信的一個課題組研究的一個小項目——即時通信,去年已經突破了5個億的收入,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
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變革和調整的過程當中,中國信息產業保持比較理性和穩健的步伐,使中國電信運營商在全球動盪的情況下保持了持續的增長。中國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在全球IT產業陷入冰河期的時候僅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開始從谷底走出來,進入一個春天。中國設備製造商在全球IT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迅速抓住時機,現在在互聯網的高、中、低端設備方面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確立了很好的基礎和地位。另外,中國這幾年網路設備的快速增長,包括終端市場,在今後一兩年內還會保持持續增長,而且這種持續是受前幾年增長的帶動。在前不久我們有一個分析,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中國網民將近達到一個億。這第一個一個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達到二個億就比較難了。這就需要城市的應用、互聯網的應用、IT技術的應用以及網路與大家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成為大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才有可能達到。在達到第二個億之後,要達到第三個或第四個億就非常費勁。因為從整體上來講,國民收入、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必須達到相適應的一個地步,互聯網的發展依託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我們現在實際上是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從未來來看,我們應該很清楚,當網民數量達到第三個億或第四個億,當網路運營商建設網路規模時,互聯網的發展也會受到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影響。現在建設的IPv4的網路僅僅是中國電信在國內的帶寬總量就超過了2500個G,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量,上面可承載的信息內容和可以為公眾提供的服務是非常大的。2500個G的概念是如果家庭上網使用專用1兆的帶寬,那麼它可為2500萬用戶提供服務。實際上大家使用的都是共享帶寬,而且日常家庭上網的基本功用已經基本滿足大家的使用。在2005、2006年之後,IPv4網路建設的速度也將放緩。同時大家可以看到,IPv6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幾大運營商,包括教育網、科技網等等都已經參與到IPv6實驗網的建設當中去。隨著實驗的進行,商用實驗網將很快推出,按照中國電信、網通、移動這幾大運營商習慣來看,推出的速度會非常快。我們初步估計在2010年前後,IPv6將占據國內互聯網的主流。同時大家應該看到IPv4不會退出這個市場,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兩種制式都會保留。因為在網路設備上,IP v4、IPv6雙棧路由器已經非常普遍,高端路由器的開發已經非常成熟,因此使用IPv6不會影響IPv4業務的開展。
我們返回來看,10年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成績巨大、輝煌。互聯網給中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的信息平台,在這個信息平台上,由中國的網民、中國的老百姓自己去選擇了解什麼東西。在傳統上,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從報紙、廣播、電視到互相交流所得到信息都是單向式的。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來講,大家接受信息的模式是大家很關注、很相信、很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方式。但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具有一個平等的平面的獲取信息的渠道,獲取信息又使人們認識到什麼是信息,哪些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同時人們獲取信息時會發現在發布信息、獲取信息過程當中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力,進而人們發現了自己在社會當中應該擁有的權力。我覺得這是互聯網對中國社會和普通老百姓在思維、意識和創新的觀念上帶來的巨大改變。現在大家以平常心態看待網上出現的QQ、ICQ或網上社區,而在10年前我們看待這些新鮮事務的時候首先要看這些是不是政府認可的或者是不是大家的公共觀念可以接受的。現在,我們對於創新的想法,對於創新的意識和觀念與以往具有本質的不同。網路給予大家一種在網上平等交流、平等溝通、平等獲取信息的權力,而這種權力是以往任何一種媒體不具備的,也不能夠給予中國老百姓的。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帶給大家的思維定勢。互聯網的發展真正能夠使中國13億人的智慧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創造出無窮的力量。這種平等的平台為大家提供了實現的機會。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帶來許多問題。我們在網路資源方面非常緊張,只有5000萬的資源,卻有將近1個億的用戶。通過向APNIC、Verisign申請,我們已經與Verisign公司達成協議,將Verisign的一個伺服器移至中國境內,這對於我們國內互聯網的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互聯網的資源、互聯網市場經營模式、管理方面、業務規范、上網行為規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國內的從業者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在不斷地探索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生存方式。在前不久的互聯網大會上,各方面的專家和業界的精英與領袖們都在這方面進行針鋒相對的探索,在網上也有熱烈的反映。另一方面,政府制訂信息網路化發展的政策也是一個逐步探索逐步成熟的過程。我們很早就明確了「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這樣一個方針,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網上的許多業務仍然存在主管部門的職能交叉、分工不清的問題,也導致網路發展和管理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是政府從國家整體戰略上對互聯網管理和互聯網發展逐步思索、探索得越來越清楚的過程。在制定政策、法規、行為規范方面會有更加成熟、寬松和適合網路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網路安全方面的問題應該是非常嚴重的,黑客攻擊行為、網上盜竊、網上欺詐、網路病毒這些問題非常多。網路運營商的經營已經形成了大家比較固定的觀念,比較有保障。但信息服務提供商盈利模式相對來說比較單調,這會影響他們長期的發展和服務的提供。網上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還比較多。今年6月10日,我們開通了中國互聯網協會的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開通了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中心網站。網站開通之後,全社會產生了積極的響應,我們及時向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匯報了情況,十幾個部委聯合採取了對於網上不良信息尤其色情網站色情信息的治理。這適應了社會公眾和網民的需要,也是社會共同的呼聲。協會對反垃圾郵件也開展了工作,包括推動政府立法、組織技術交流、加強國際合作。在7月初我們有一個統計,全球垃圾郵件的頭號輸出國是美國,它的垃圾郵件數量佔73%到74%;全球垃圾郵件伺服器頭號大國是中國,因為用戶收到垃圾郵件當中74%是從中國的郵件伺服器傳遞給他們的。我昨天剛剛得到一個統計數字,經過政府、企業和行業組織的治理,垃圾郵件伺服器頭號大國已經不是中國而是韓國了,韓國已經佔到全球垃圾郵件伺服器的47%,中國已從73%、74%下降到31%。這是政府、業內、行業組織採取了大量的行動之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省及市、縣級的相關部門對伺服器和IDC機房進行檢查之後取得了成效。
現在中文信息資源還存在很大不足。前兩年曾有一個口號,是某家公司做過廣告——「到2007年中文將成為網上第一大語言」,而現在網上中文信息資源只佔全球3%,即使每年翻倍,到2007年也達不到目標。我們希望國內信息服務提供商、信息資源的開發者加快信息資源開發,不論是從網上信息陣地的佔領、為下一代青少年服務、提供網路業務等諸多角度來講,我們現在必須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尤其是網路科普聯盟組織的青少年健康網路行活動中介紹的網上博物館、網上圖書館等這類網上應用。將來要加大投入,加大在這方面的開發,一方面要通過違法不良信息舉報制止有害信息對青少年成長中的侵蝕,另一方面也要向他們提供有益的健康的信息,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這樣互聯網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網上行為也要逐步地進行規范。美國這種網上自由、無管理、無法律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的,深入全球的,大家曾認為互聯網上的任何行為就不應該受到任何規范,不應該有管理。現在出現的問題使大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確實需要對網上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網上行為同樣應該遵守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同樣應該受現實社會規則的約束,網上出現的網路濫用行為是利用了網上的優良特質,從業者、行業組織、政府還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我們在9月2日公布了中國互聯網協會的互聯網公共電子郵件服務規范,可以說這是國內乃至全世界第一個在互聯網應用方面提出的從業規范。我們與國際上也進行了多次溝通,電子郵件雖然是最普及的應用,但解決垃圾郵件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到網路的管理、技術、規范。美國在今年1月1日公布了反垃圾郵件法案之後,垃圾郵件反而以每月2%的比率持續上漲,這說明沒有同業的積極參與和各個方面的積極支持配合,僅靠法律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所以我們公布的電子郵件規范力圖在互聯網的應用服務領域立下第一個規矩,供應商清楚電子郵件服務應有質量和保證;用戶在享受電子郵件服務時,不論是收費的還是免費的,了解自己的義務和權力,使大家能夠在這方面建立起規范的意識。現已有14家企業書面明確表示他們自願參與和遵守服務規范,這些企業提供服務的用戶數已經佔到了國內電子郵件注冊用戶數的80%以上,這件事情還要持續深入地推進下去。電子郵件服務規范是一個起步,我們還會在互聯網上的其它各個方面逐步規范服務,讓互聯網用戶相信網上提供的服務是可以信賴的,使互聯網不再是家長的敵人。在網路變得可信和讓人放心之後,家長和老師才能放心讓孩子自由地在網上沖浪。
網路濫用行為已經是全球化的一個趨勢。現在已形成國際垃圾郵件發送者組織,由垃圾郵件的製造者、訂單採集者、他的合夥人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將垃圾郵件發送給世界各地,規避各國已經制訂的反垃圾郵件法律。例如,他們從美國接受全球訂單,搜集整理電子郵件地址,再發到加拿大中介人那裡,由中介人分配訂單並制訂結算辦法,中介人再把訂單發到中國或韓國,由他的合作者或代理人通過在國內注冊的大量域名和虛擬主機轉發垃圾郵件回美國。轉發回美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規避美國國內已經制訂的法律。垃圾郵件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問題,網上的濫用行為使互聯網上全球化和國際性的犯罪組織正逐步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在反對網上濫用行為的立法、管理和政策等一系列方面加快採取措施。隨著垃圾郵件的出現,又出現了一些反垃圾郵件組織,他們公布黑名單,試圖把垃圾郵件擋在自己的郵箱用戶之外,但由於公布黑名單在全球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范和基本規則,所以公布的黑名單在很多情況下是公布了大量的IP地址段。中國互聯網協會也在公布黑名單,是哪一個地址發了垃圾郵件就公布哪一個地址。而Spamhaus和Spamcop這些組織公布的黑名單是一段一段的地址段,這些地址段中有可能包括128個、256個甚至幾萬個中國的IP地址,他認為在這些IP地址段中有一些相連的地址發出了垃圾郵件,所以整個地址段都被當作是垃圾郵件的發送源。全世界幾十萬個郵件服務商就會根據他公布的IP地址把中國這個地址段的信息全部屏蔽掉。在這個網段上我們確實有個別用戶,比如幾個或十幾個用戶發送了垃圾郵件,其結果是導致這個網段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用戶正常的郵件通信被中斷。所以我們既要制定反垃圾郵件的政策,又要向國際呼籲和反復溝通,反對公布地址段的辦法。因為在地址資源分配時對中國就不公平,我們有大量的動態IP地址在使用,這不僅僅是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都是不公平的。七月份我們參與ITU會議時,尚比亞代表站起來就說反對垃圾郵件的行為我們支持,但是現在出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垃圾郵件的問題。尚比亞全國的IP地址已經全部被列入黑名單,它所有的對外通信已經全部被阻斷了。發達國家有很充足的IP地址,它並不擔心某一地址段有問題,而且它很少使用動態IP。只有IP地址不充足的國家才面臨這些問題,這不公平也不公正。互聯網上盡管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有許多東西是大家平常不會遇到的,背後是國與國之間經濟利益、各個方面利益的沖突。
未來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寬頻業務和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如可照相手機越來越多,實際上這對網路帶寬和頻譜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整個寬頻的建設和應用將進一步推動網路的整體發展。IPv6和網格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研發和建設將在今後取得比較明顯的進展。另一方面,從去年我們組織「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的過程中看到,中國互聯網的製造業在網路設備方面的研發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包括現在在高、中、低端路同器產品方面都已經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現。我們現在有許多郵件服務商、技術提供商在網路標准方面進行積極的研究和開發。這個方面是我們在國際方面要加強的內容。另一方面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結合隨著電子政務的普及、隨著相關法律措施的完善,象前一段時間通過的電子簽名法,逐步使得電子商務真正能夠在建立了社會信用機制的基礎之上開展起來。大量電子社區的出現也使互聯網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互聯網經營和生存的模式也將更加豐富。互聯網產業的從業者以今後的發展具有堅定的信息。從以往看,大家在網上更多的是瀏覽信息、使用電子郵件、玩網路游戲,把互聯網更多地當作自己的一個高級的信息技術玩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玩具能夠變成工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離不開的工具。電子政務的推進會推動這樣一個進程。網路服務會逐步規范化,這個規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也不是政府下達文件指令或行業組織號召一下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從業者的認識,當大家都意識到,當大家都規范起來並能夠在這個產業里很好地生存時,這個規范才有實際的價值。網路的應用也更加開放,這個開放指的是各個方面,包括社會事務方面,有許多政府網站已經將其事務到網站上去,如徵求意見、地方基層選舉等,這些使網路的應用更加開放和多樣化。盡管對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是網路自身的特點,即它的簡單性、便宜性,使得它的安全問題仍然很突出。尤其是IPv6出現以後,它的安全性、服務質量會有更大提高,在將來一段時間針對IPv6的網路安全問題也會出現。我們希望網路信息要人為本,尤其是今年互聯網大會的一個主題是構建一個繁榮誠信的互聯網,互聯網做為一個信息平台它的用戶主流50%以上是30歲以下青少年,那麼為青少年建設的網路應該是一個可信、健康的網路,它應該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朋友和助手。科普網站和提供精神食糧信息資源開發的單位在這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希望學校老師、家長成為應用互聯網的行家裡手,不應該害怕使用互聯網。現在孩子對互聯網的使用要比家長熟練
C. 中國在互聯網的幫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成就
互聯網給與我們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毋庸置疑,互聯網首先是一場技術革命。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中國的生產、製造、商業流通形態也因電子商務的縱深推進而發生著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網路社區的出現,為我們架構了一個完全平等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己也擁有了「製造輿論」的能力,於是一場誕生於網路的話語狂歡頓時席捲全國。
傳統媒體不能報道、不願報道、不去報道的事件在網路中被不斷傳播,無限放大,網路輿情開始深刻地影響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網路社區」與「恪守宣傳口徑的傳統媒體」展示的中國圖景,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樣看來,互聯網又絕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是無法分開的。事實上,互聯網正在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
以下是記者訪問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互聯網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
記者:就互聯網對中國的影響而言,單純的技術層面我們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先釐清,互聯網對技術時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帶來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謝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謂「去中心化」。互聯網和以往的通訊系統、交流系統、媒體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沒有中心。每個節點、每個成員,無論從技術層面上講還是邏輯層面上講,都是平等的。人們之間是互動,而不是廣播,這一點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你說的去中心化,其實與啟蒙時代以來弘揚個體價值有點脈承關系。整個西方的啟蒙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在倡導這種個體主體意識。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在效果上促進了西方啟蒙主義所倡導的東西。而互聯網的這一價值,在集體主義意識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里,意義顯得更加積極。
謝文:當年美國國防部設計互聯網是為了保證蘇聯的導彈不至於把通訊中心炸毀了,這個系統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參加系統的每一個都不會因為另外一個點壞掉了。說穿了就有點像咱們這個社會一樣,你干什麼和我干什麼互不幹擾。可是電視、廣播、報紙都是有中心的,電視我不播、報紙我沒賣,你就不能看。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等的,從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個體系。虛擬的網路世界比我們現實世界更加平等、開放,更加傾向弱勢群體。
記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個多樣化很有差異性的。
謝文:既然人人可以參與,機會是平等的,所以就有無窮盡的演員,都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試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存在於網路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網路世界就是多樣化的,無中心的。
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可能讓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國家,人和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
謝文:現實社會當中必然存在組織化、等級化、層級化的結構。為什麼現實社會當中有那麼多層級化?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局限,為了有效才會出現城市和各種組織。在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大家都個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務。而在網上,正因為去掉了物理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它就自然呈現出了一種一步到位。
記者:這種技術上的一步到位,在實際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個相對徹底的地步。
謝文:這是局部的,還不是真實意義上、完全意義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數字化的形象和他願意傳達給別人的信息能夠比較方便、比較低成本的得到傳播。真實的社會裡面,窮與富的差別仍然存在,不會因為有了網路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將一步一步來嘛。
記者:交換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標應該是越來越快地在實現。
在網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後是自我表達、自我展示,再然後是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互聯網以前的現實社會中的麻煩、損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聯網對社會有極強的重組作用
謝文:現在總的大趨勢是,隨著一代代新人的出現,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正在極速地擴大。
記者: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觀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他們剛開始進入互聯網,到這10年下來,他們的狀態、理解力、視野,都有很大的進步。而且這種進步還不只是來自於外在的資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內在的進步。
謝文:因為方式都變了。比如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把陳凱歌這個人都給改造了。原來以為自己和若干個寡頭、媒體搞好關系就可以,自己公關去營造一個形象,沒想到出了胡戈這樣一個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轟,陳凱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議,到最後一下變得很低調、很務實了。過去精英控制媒體、控制言論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像中的那麼一個環境,現在不可能了。像這樣的東西對整個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重組作用的。
記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官僚制科層化的社會,那種一廂情願的控制思維是根深蒂固的。
謝文:這個是一個過程,像你們年輕人可能總覺得慢,像我們年紀比較大有過經歷的人,我反而感覺到一種大勢所趨。和其他國家、其他社會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開放、改革是有著實質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正好趕上了技術進步、趕上了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得慶幸,就是這時間的陰錯陽差,使得我們和其他某些國家和地區在走向現代化開放過程的類似階段相比,我們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聯網互動將引導公眾學會對話
謝文:在我出國之前,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絕的。我們有限的一點信息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傳進來,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過時的。有了互聯網以後,現在20多歲的人看世界,只要你願意看,你獲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豐滿得多、及時得多,而成本接近於零。現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現在就變成了傳統媒體跟著網路媒體的步伐在前進,這是一種話語權的轉變。以前的媒體,有點精英的潛意識,而現在是網民的行為在引導著人們應該看什麼、關注什麼。這種無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來,我覺得就形成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民主化的一種社會基礎,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的話題。這種社會自動調節,就使整個社會顯得比較健康。
記者:但是在這種泛技術論的觀念支撐下,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你所擔心的問題?
謝文:這和市場經濟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開放、平等地競爭,優勝劣汰。活下來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嚴肅文章會自動去它該去的地方。當然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誰掌握了這個平台,誰掌握這個技術好一點、早一點、快一點,他就可能在某一個時期享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是和過去比是進步。
記者:可能這種擔心顯得太遙遠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謂技術統治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謝文:我不認為互聯網在技術上有什麼了不起,遠遠沒有達到軟體業的高技術。當然這里邊有些問題肯定是有。就是在當信息充分流動,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互動的成本接近於零的時候,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記者:近期的群體性事件,基本都發生在縣市層面。這些地方的互聯網應用又是相對薄弱的。表面看來這之間有些錯位,但正是這種錯位給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打開了新的空間。
謝文:這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你不能說社會動亂多了是互聯網傳播的,也不能說沒有互聯網就不容易出事。甕安事件,從後來的報道看,屬於地方政府對人民的利益訴求不管不問,結果乾柴烈火一點就著,那個事和互聯網其實沒關系。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工具的確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但是這種過程還是被人們,被現有的社會結構、社會力量所駕馭的,所以不要消極地、被動地、抵觸地去看問題。貨幣流通得越多,市場經濟越好,同樣,信息流動的越多,社會也越健康。
4.互聯網將推動中國變革
記者:一開始你就提了一個概念叫去中心化,後來我們又聊到互聯網本身會對現實結構帶來影響或者是造成沖擊。反觀整個政治生態,利益生態,大體而言還是一個一元化的結構,稱不上是一個絕對的、堅固的一元化,它是一個帶有諸多韌性的相對彈性的一元結構。我們將互聯網對中國現實結構的影響放在一個長時段來考慮的話,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趨勢,到底會對現在的社會結構帶來多大的影響?
謝文:互聯網應該是最基礎的、持續不斷的社會推動力之一,能夠和它並列的力量我覺得不多。互聯網不簡單是一個媒體,它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展開生活。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很多過去看來必然要經過的歷史階段,通過互聯網就一步到位了,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可能。
記者:但是研究群體無意識的人就很擔心,當一個系統完全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我行動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另外的問題?
謝文:咱們千萬不要把互聯網極端化,就好像現在社會已經被互聯網所操縱了。互聯網始終是一個平台,現在社會平台主體還是人,還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變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動加速了,成本極低,所以免去了過去很多障礙。其他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無非是大家可以選擇到底是主動利用,還是被動躲避甚至對抗。所以不會出現「互聯網無政府主義」。
美國互聯網程度比我們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國社會依然故我,應該說進步很大。奧巴馬當選,85%的捐款來自互聯網小額捐款,奧巴馬就不用向大財團磕頭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黨的捐款超過共和黨一倍。這不是誰設計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連民主黨自己都大吃一驚。
我很多美國朋友都說,沒想到一個美國黑人可以當總統,還是伊斯蘭背景的。你一定說這是互聯網造成的,不是。但是因為有了這個平台,加速了歷史進程,降低了歷史前進的成本,這就夠了。而且我不認為會出現那種人們難以控制,人們都說不可以的事情。
記者:從互聯網年輕人對前輩的話語挑戰來看,這一代年輕人,對「文革」以來作為一個整體的上一代知識階層是不滿意的。
謝文:中國的所謂作家階層,吃著老本,由於一個非常老化的結構,放在一個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脹。他們面對網路作家態度,一開始仇恨、蔑視,後來惶恐。過去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夠,使得發言權控制在一小撮知識精英手裡,現在是優勝劣汰。
記者:通過傳統作家對網路寫手的態度轉變,這種社會交換和認同模式,以後所謂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可能也將踏上這樣一條相似的道路。
謝文:應該是。信息傳播加快,對政治和經濟來說主要是正面影響,所以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失去的比較少;但是對知識來說,過去壟斷知識、壟斷信息的知識精英階層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識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記者:更准確地說,整個互聯網的出現,對根深蒂固的控制觀、壟斷觀是嚴重的沖擊。這種控制觀不僅僅是政府的治理思維,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樣明顯。
謝文:我們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軟控制),互聯網對這塊是有了根本的摧毀。過去都是因為地域、信息不對稱,信息傳播有成本,經過選擇才成了某種社會秩序或者某種利益切割。現在這個東西盪然無存了,我覺得聰明人就趕快適應、趕快利用。
記者:我非常認同你這個觀點,互聯網對中國的革命性影響正剛剛開始。尤其是你剛才說的這種互動關系,這將把生物意義上的共生關系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甚至是個體與任何組織乃至國家之間的共生。
謝文:有人擔心有了IM(即時通訊軟體)、twitter(微博客),錯誤的東西會造成摧毀性的傳播,沒那事,不會因為信息的傳播而造成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改變。所以要熱情擁抱、充分利用,趕緊跟上歷史前進步伐才是最好的辦法。
記者:在互聯網這個場域里,它不僅僅是商業利益的切割和爭奪,還是一個社會諸多價值觀交換和磨合的場所,他們在發生很激烈的觀念沖突,每一次爭論之後,各自都回去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觀念,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在持續不斷地往前走,而這種觀念的交換,會對我們固有的意識形態本身造成巨大的潛在影響。
謝文:現在一個中等的網站一天有幾百萬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可能有上億人看。這已經超過壟斷媒體的影響力了。這個時候不去擁抱它,而是想辦法限制它,純粹就是逆水行舟。
記者:我看你博客上面還有一篇文章,裡面用來系統的這個概念,闡述了所謂的生態系統、凈化系統、智能系統三個層次,這個跟現實的系統聯系在一起思考的話,這方面你有沒有什麼更新的思考?
謝文:我那個說法特指互聯網自身的情況。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最簡單的通訊工具。就是我們簡單地模仿了一個郵局,模仿了一個電話,後來又模仿了一個媒體,現在我們要模仿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真實生態是什麼樣的,自然邏輯是什麼樣的,互聯網到了那個階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開始模仿整個社會了。當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它非常有可能反客為主,變成人們依託互聯網作為自己生活的基點,再開始自己的真實生活,那就變成非常現代或者是後現代了。
現在隨著手機也3G了以後,你隨身攜帶一個信息中心,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發布信息、與人互動。當然現在3G手機還不夠好,但是這個過程我覺得幾年後會往前走非常明顯的一大步。這個過程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個公司,是千家萬戶共同在努力,它是一個歷史進程。大家的合力產生了社會的巨大進步,這個過程是在潛移默化地前進。
D.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九大成就:
1、著力加強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完善了網路強國推進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發展形勢和面臨趨勢,及時加強了我國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確立了建設網路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加快實施和推進網路強國建設,五年來網路空間國際競爭力持續不斷提高。
2、大力推動互聯網和經濟發展領域深度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根據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及時做出了經濟新常態重要戰略判斷,制定和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等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徵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經濟發展各領域,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應用已經深刻改變經濟發展各領域組織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加速,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和增多,有效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
3、積極深化互聯網在社會發展領域普及應用,促進了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醫療、文化、社保、養老等領域與互聯網加快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養老等新業態促進了優質資源流動,促進了城鄉協調和共享發展。電子商務應用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2年的7.89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年底的22.97萬億元,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移動支付模式快速普及應用,加速推進我國邁向無現金社會時代,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社交通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為我國人民創造一種令很多國家嚮往和羨慕的新生活方式,科技改變未來因互聯網應用正在加速實現。
4、多層次完善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保障了互聯網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先後在網路安全、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網路約車、網路借貸、互聯網廣告、互聯網直播、網路出版、網路交易價格監管、網路支付、網路募捐、移動智能終端軟體預置等領域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及時填補了新業態監管的空白,有效地防範了新業態風險發生,特別是《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極大優化了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夯實網路強國建設法制保障。
5、持續強化網路空間全面整頓治理,促進了網路空間規范和有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級網信、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聞出版廣電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在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新聞、互聯網網站、網路直播、網路賭博、互聯網文化、互聯網金融、電信詐騙、移動應用、互聯網賬號、雲服務等多個領域持續開展各類專項治理行動,劍指網路頑疾,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持續震懾,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的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6、大力加強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網路空間治理國際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和合作,連續召開了三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以及中美、中英、中新等互聯網論壇,尤其是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了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五點主張,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贊賞,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領域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7、加快構建高速寬頻移動信息基礎設施,夯實了網路經濟發展基礎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寬頻中國」戰略,積極加快網路寬頻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於2013年12和2015年2月發放了4G TD-LTE網路牌照和4G FDD-LTE網路牌照,2017年又發布了促進NB-IoT網路建設相關政策,網路基礎設施加速升級,寬頻普及提速和降費年年持續大力推進,固定家庭寬頻普及率、行動電話普及率、4G用戶數量別從2012年年底的40.1%、82.5部/百人、0戶提高到67%、96.2部/百人、7.7億戶,信息通信領域多項指標躍居世界第一。
8、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速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發展「互聯網+」政務,推行「一號、一窗、一網」服務,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數據共享,打通信息孤島,創新監管和服務模式,實現了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治國理政能力不斷增強,營商環境顯著改善,雙創活力蓬勃激發,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續降低,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9、普及推廣互聯網全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了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活力。「互聯網+」、大數據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讓互聯網思維成為了當下中國思維和觀念創新的最強音,網路化、平台化和生態化企業組織模式,眾包、眾創、眾籌、眾扶資源配置模式,移動服務、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遠程運維等服務模式,已經深刻改變了大眾對資源稟賦、特權資源、區位優勢、階層固化等影響創新創業要素的認識,人人皆想創新創業、人人皆能創新創業正在全面開啟活力中國建設,不僅有效地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更是調動和激活了創新發展的大眾基礎。
E. 中國對Internet作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甲骨文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復制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鑒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辭(牛骨)已發掘的甲骨文獻,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盤庚遷殷至帝辛(紂)270餘年間的遺物,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見彩圖商代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現後,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並為古董家、學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人員進行科學發掘。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總共在殷墟發掘了15次,頗有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又先後進行了十幾次發掘。其中收獲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餘片。90多年來,累計出土有字甲骨總數為154604片。其中中國大陸38個城市的98 個單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灣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萬多片流散於日本、 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南朝鮮等12個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發掘及抗日戰爭期間由日本人盜掘的甲骨。
最早編纂甲骨文獻的是江蘇丹徒人劉鶚。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羅振玉的幫助下,劉鶚編纂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鐵雲藏龜》。此後,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下,著錄甲骨的書陸續出版。早期貢獻最大的是金石學家羅振玉。羅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羅致,共獲甲骨3萬片以上,先後出版了《殷墟書契》(1913)、《殷墟書契菁華》(1914)、《殷墟書契後編》(1916)、《殷墟書契續編》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國內外學者編纂的甲骨文集中,收錄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日本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國方法斂、白瑞華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編》(1937)、金祖同的《殷契遺珠》(1939)等。1928年以後考古隊15次發掘的有字甲骨,則由董作賓主編,輯為《殷墟文字甲編》(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編》(上輯1948,中輯1949,下輯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戰爭結束後收集編纂甲骨文獻貢獻最大的當推甲骨學家胡厚宣。胡氏先後編纂了《甲骨六錄》(1945)、《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錄》 (1954)、《甲骨續存》(1955)等10餘種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來,海內外學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國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較重要的如日本貝□茂樹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義士著、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許進雄編的《殷墟卜辭後編》(1972),許進雄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華裔學者周鴻翔的《 美國所藏甲骨錄》(1976)等,又有李學等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共同編輯的《 英國所藏甲骨集》(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掘的甲骨,主要著錄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冊1980,下冊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國內外所有甲骨文獻著錄書刊,計有專書 80餘種,共著錄甲骨近 10萬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冊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甲骨文合集》是從諸家著錄及國內外藏品中匯集的十幾萬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後出版的《英國所藏甲骨集》,這部分計劃編入《甲骨文合集》的續集中),經過對重、辨偽、綴合、重拓、補全等整理過程,精選出較有研究價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並以五期斷代為綱、22類內容為目編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來集大成的甲骨文獻巨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時期)的遺物,主要出土於陝西岐山鳳雛村一帶(舊稱為「周原」)。1977年夏由陝西周原考古隊發掘建築遺址時發現。鳳雛遺址兩個窖穴共出土甲骨1.7萬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陝西扶風縣齊家村、山西洪趙縣坊堆村、北京昌平縣白浮村等地也曾發現過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總計302片,總字數 1041個。與殷墟甲骨相比較,西周甲骨的文字顯得細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鑽鑿形態、灼兆等方面也顯示出獨特的風格。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甲骨與殷墟甲骨一脈相承,文字也屬於同一系統。周原甲骨正式著錄的專書尚未問世,摹本及照片已零星發表。較全的摹本附見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論》等書中。
西漢骨簽除了殷墟和周原兩處出土有甲骨文獻外,1986~1989年還在西安發現了西漢時期用動物骨頭 (主要是牛骨)製成的骨簽3萬多片,總字數達數十萬字。這說明西漢時期也曾使用過甲骨文獻。
參考書目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8~1982。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摘自《大網路全書》
還有就是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簡介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 18:45 新浪科技
Oracl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軟體及服務供應商,成立於1977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 Redwood shore。2000財年(99年6月到2000年5月)營業額達101億美元,再創Oracle公司銷售額歷史新高,比去年增長了13億美元,盈利增長 61%,達到21億美元。Oracle公司現有員工超過三萬六千人,服務遍及全球145個國家。Oracle公司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面集成的電子商務套件Oracle Applications R11i,它能夠自動化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個方面,深受用戶的青睞,促使Oracle應用軟體在2000財年第四季度的銷售額達4.47億美元,與 SAP公
你的網路游戲聯盟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輕松填問卷開心拿大獎
司的同期應用軟體銷售額3.52億美元相比,多出近1億美元,這一事實表明,Oracle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應用軟體供應商。Oracle電子商務套件涵蓋了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雖然它在不同的方面分別面對不同的競爭對手,而Oracle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它的集成性和完整性,用戶完全可以從Oracle公司獲得任何所需要的應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一致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應用體系結構,而如果用戶想從其它廠商處獲得Oracle電子商務所提供的完整功能,不僅需要從多家廠商分別購買不同的應用,而且需要另請咨詢公司把這些不同的應用裝配起來,還必須確保它們能夠協同地工作。
先進的產品和高效率的企業運作,是Oracle公司利潤得以繼續增長的重要原因,一年前,Oracle公司確定了通過採用自身的Internet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實現每年節省10億美元企業日常運作費用的目標,這一數據相當於將我們的年度利潤率提高10%。
四年前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還僅處於萌芽狀態時,Oracle公司便前瞻性地作出了從領先的資料庫廠商向以Internet計算為基礎的完整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的戰略部署。這一前瞻性戰略為Oracle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今天,Oracle能夠領先於競爭對手提供包括平台產品、應用產品和完善的服務在內的先進的、完整的、集成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可以無縫集成供應鏈管理(SCM)、企業資源管理(ERP)、客戶資源管理(CRM)和企業商業智能 (BI)和電子商務應用IP(Internet Pocurement)、Exchange、Portal-to-go等產品。Oracle從低端到高端的所有方案100%基於Internet應用體系結構,都可以通過Web安全、直接地訪問,使企業能夠通過Web完成包括報價、定單、支付、執行、服務等在內的企業業務過程的所有環節,幫助企業將現有業務內容快速轉移到電子商務,迅速獲得來自電子商務的高效益。
Oracle應用產品包括財務、供應鏈、製造、項目管理、人力資源和市場與銷售等150多個模塊,榮獲多項世界大獎,現已被全球近7600多家企業所採用。由於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傑出表現,Oracle公司在美國Mongan Stanley公司最新公布的權威性全球企業1000強中,從去年的第122名一躍成為第13名,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軟體公司和最大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 Amazon和Dell等全球十個最大的Internet電子商務網站、全球十個最大的B-to-B網站中的九個、93%的上市.COM公司、65家「財富全球100強」企業均不約而同地採用Oracle電子商務解決方案。
Oracle中國公司
1989年Oracle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世界軟體巨頭,標志著剛剛起飛的中國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已經得到Oracle的積極響應,由Oracle首創的關系型資料庫技術開始服務於中國用戶。1991年7月,經過了近兩年時間的努力開拓,為了更好地與迅速發展的業務相適應, Oracle在北京建立獨資公司。今天的Oracle中國公司擁有超過250名員工,並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設立了辦事處。在結束於5月31日的 2000財年中,Oracle中國公司的全年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8%,盈利增長42%以上。
為了幫助中國用戶及時、充分利用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軟體技術與產品,Oracle中國公司在產品漢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目前,Oracle的大部分產品均已實現了全面中文化,中文版產品的更新節奏與美國本土基本同步一致。與此同時,Oracle在中國得到了數以百計的國內計算機企業的合作與支持,除了惠普、Sun、康柏、Cisco、Intel等Oracle全球聯盟合作夥伴和普華永道咨詢有限公司、安達信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安盛咨詢、德勤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凱捷安永咨詢(亞太)有限公司等Oracle全球系統集成商外,Oracle公司在中國還建立起完整的合作夥伴體系,6家增值經銷商、72家獨立軟體開發商、3家應用軟體合作夥伴、180家授權分銷商和4家授權培訓中心,他們共同構成了基於Oracle技術產品基礎的全國性市場開拓、系統集成、增值開發與技術服務體系,為Oracle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由他們開發的數百個基於Oracle平台的商品化應用軟體包,已經廣泛應用於國內的政府部門、電信、郵政、公安、金融、保險、能源電力、交通、科教、石化、航空航天、民航等各行各業。
F. 簡述互聯網技術從哪些方面推動中國的發展
1.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巨大的用戶需求使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觀念已經在市場上得以驗證。在「逆向」互聯網化的每一個環節中,企業從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開始,從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製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消費者主導權在不斷增強。「互聯網+」讓企業真正開始關注消費者體驗質量,從而實現消費推動經濟的有利格局。
2.助力新型產業形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工業4.0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科工網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3.實現產業深度融合:「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建設。科工網是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雲計算、數據化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從新興產業興起、新基礎設施廣泛安裝到各行各業應用蓬勃發展和收獲的歷程。
4.生產模式全面改制:在「互聯網+」推動下,科工網為大數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通過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採用這種模式。雲計算通過大數據的業務需求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萬萬個實際的應用價值;大數據利用雲計算的強大計算力,可以更加迅速處理自身的豐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務。
5.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這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有直接關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統僅僅對組織業務流程起到了網路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沒有達到信息輔助決策的高度。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和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還未形成。隨著業務與信息化平台結合越來越緊密,互聯網與行業融合應用潛力很大,各個環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區域經濟之間會有更多的應用結合。科工網有助於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區域產業帶的出現和互動,與區域經濟體結合不僅促進了就業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產業帶的升級和轉型。
6.培養全面復合人才:提高中國製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從建立跨界知識學習環境、全面加強職業再教育深度和廣度、重構融合管理團隊等三方面去調整和規劃。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的一個重磅經濟驅動力就是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形成。科工網在不斷打破知識領域邊界、實現創新的同時,傳統產業管理人才與互聯網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創新班子,核心在於管理團隊的創新與融合。
G. 為了提高資訊理論水平,中國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到來,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積極主動適應信息化、網路化的時代要求,不斷打牢基礎、整合資源、完善體系、創新方式,全面推進息化建設工作,但仍有部分單位對信息化建工作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視,保障不夠充分,措施不夠給力。要切實加強信息化建設工作,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三、狠抓引育,建強工作隊伍
引進專業人才。制定相關的人才政策,大力引進相關專業高端技術人才,根據崗位性質和專業要求公開招考或招聘計算機、網站管理等專業人才,或者選調精通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幹部人才。三是強化培訓提能。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培訓計劃,通過赴外求學、邀請專家授課、在崗自學和經驗技術交流等形式,加強系統維護管理、業務軟體開發等技能培訓學習,努力打造一支精通業務和技術的信息化建設骨幹隊伍。
H. 在自我發展方面,中國做了哪些努力向網路強國邁進
我國的對外政策對內改變了發展國策後開放了國門,大膽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內解放了思想理念使得國人興髙彩烈釋放出了被埋藏的生產力的展現與發揮的作用而出現的。
I. 網路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現狀 (一)我國互聯網路的基本情況 今年是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路的第二個10年的起始年(1994年4月,國際上正式承認我國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也正是在今年,我國的網民總數突破了1億大關,這標志著我國互聯網路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根據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互聯網網民總數已經達到1.0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4%; 其中寬頻上網的人數首次超過了網民總數的一半,同時也首次超過了撥號上網的人數,達到5300萬人。至今年7月,全球網民達9.38億,其中亞洲佔3.23億,北美佔2.23億。目前,我國網民總數和寬頻上網人數均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我國IP地址近幾年快速增長,總數達到6830萬個,擁有量排名世界第四。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達到4560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5.6%; 專線上網計算機數和撥號上網計算機數均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只有其它方式上網計算機數依然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我國互聯網網站總數達到67.7萬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1%。我國互聯網路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82.6G,與1999年相比增長了24倍,增長非常迅速。該報告的熱點數據分析還表明,我國網上購物人數達到2000萬人。網上支付的比例增長至近半數,網上購物者半年內累計購物金額達到100億元,半年內僅通過網路購買手機就達300萬部以上。 1.03億網民、6830萬個IP地址、4560萬台上網計算機、67.7萬個網站……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它們在世人面前展現了一個巨大的、幾乎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的潛力無比巨大,蘊涵的能量無比巨大; 它決不會止步於眼前這些數據,決不會止步於2000萬購物大軍和半年100億元的購買能力,更不會僅僅止步於網上購物; 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力已經凸顯。任何一件小事情,放到網上去,都有可能變成大事件; 沒有任何一個傳播媒介擁有如此眾多且持續快速增長的互動式的受眾群。 (二)中國互聯網路的應用狀況 我國1.03億網民操縱著4560萬台上網計算機,通過67.7萬個乃至境外更多的網站做些什麼呢?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我國網民上網最主要的目的依次為: 1. 將休閑娛樂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最多,達到37.9%。近年來,以休閑娛樂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穩步上升,並且在今年的調查中首次超過以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比例。 2. 將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居其次,達到37.8%。一直以來,以獲取信息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最大,但其所佔比例呈逐漸下降趨勢。 3. 將學習與知識瀏覽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居第三,達到10.3%。這部分網民的比例比前半年略有增加。 相形之下,網民以學術研究、商務活動為主要目的的應用較少。其中,學術研究佔1.4%,獲得各種免費資源(如個人空間主頁、下載免費資源等)佔1.3%,網上金融佔1.0%,網上購物與售物佔0.1%,其它商務活動佔0.1%。 (三)中國互聯網路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的互聯網路已經發展11年了,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的進展,但是我國的互聯網路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網路的普及率問題 我國網民、上網計算機和網站的絕對數量雖然很龐大,但是同我國更為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較,顯然網路的人口普及率還遠遠不夠,網民數量還不到我國人口的8%; 僅及全世界網路人口平均普及率14.6%的一半。如果考慮到地域差異和城鄉差距,我國互聯網普及工作的難度還相當大。 2. 網路的信息資源問題 我國互聯網路的內容還不能滿足廣大中國網民以至於更為廣大的全球漢語網民和願與中國友好交流的外籍網民的需要。據調查,全球使用漢語的網民占網民總量的13.7%,而我國境內開發的中文網頁約6.4億個(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04年統計),僅佔全部網頁總量不到2%。這里只是講數量,如考慮質量,與需求相比差距可能還要大。 3. 網路的應用問題 目前,我國網民上網最主要的目的大多數是休閑娛樂和獲取信息。盡管我國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我國互聯網尚未成為商務活動和接受公共服務(包括政府服務、教育、醫療保健等)的平台,反映了網路應用還不夠成熟。 4. 網路和信息安全問題 互聯網路安全性日益惡化,成為網路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以病毒、木馬、僵屍網路、間諜軟體等為代表的惡意代碼,拒絕服務攻擊、網路仿冒、垃圾郵件等安全事件仍十分猖獗。每天會出現數以十萬計的僵屍程序; 成千上萬網路主機被植入木馬; 垃圾郵件成為網路公害。網路的安全以及對不良信息內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上述問題一方面說明我國互聯網事業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互聯網路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的互聯網路挑戰與機遇同在,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握發展的方向。 中國互聯網路的發展方向 (一) 關於網路技術方面的發展 從技術層面講,新一代互聯網將會發展IPV6和在網路上支持信息資源共享的一些技術,包括P2P網路技術、互聯網和無線寬頻的融合、互聯網和一些感測器的結合,再加上以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展示技術為核心的內容技術的發展,這幾個趨勢將會在未來5年或5年多一點的時間內成為互聯網路技術的主流,將會大幅度改變網路的面貌。 (二)關於網路應用方面的發展 從應用層面講,我國的互聯網路應該逐步從現在的發電子郵件、看新聞、玩游戲——以個人生活消費為主的初級階段走出來,提高我們的應用層次。互聯網路應用的發展方向應該是: 作為電子商務平台,成為經濟的助推器; 作為電子政務平台,成為公共服務的窗口; 作為個人終生學習平台,成為獲取知識的寶庫,三者逐步齊頭並進。目前,我國這三個方面的應用都還比較薄弱。這三個方面的成熟應用將是互聯網路應用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是互聯網路應用的主流。當然,作為個人生活消費、休閑娛樂包括網路游戲等內容,還會是互聯網路上很重要的一部分應用。 我國的互聯網路應該使廣大網民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不論在沿海,還是在內地,都能夠真正在工作上、生活上、學習上、娛樂上受益; 使我們的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受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現在互聯網路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關於網路治理 互聯網路發展的原發性是它能夠提供給人們自由交流的空間,提供給人們自由地幾乎是無限制地信息溝通的渠道,它完全是開放的。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看到這種理念也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在網路交流的過程中被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集團或個人所利用,因此它的負面效應就越來越凸顯。怎樣在保持互聯網路促進人們自由交流和溝通的長處的前提下,做到有序、有效的管理? 這是互聯網路治理要研究的課題。 互聯網路的治理就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它有利的方面,消除其負面影響。互聯網路治理是一個新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安全問題; 第二要解決運營管理問題; 第三是對所有網上的信息發布和信息利用者,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進行可管理的自律,同時又要保持和發揮他們利用互聯網路平台自由溝通、自由交流信息的精神。要找到這樣一個平衡點,這是互聯網路治理的目標。 我國互聯網路域名、地址數量、網站數量和帶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水平。近兩年來寬頻用戶數量、IP地址數量、CN域名數量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我國互聯網路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互聯網路基礎資源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互聯網路應用向深度和廣度邁進,而1億網民的多元化互聯網路應用又引發了對基礎資源的強大需求,二者相輔相承將推動著我國互聯網路的全面發展。 總之,我們相信,經過不懈地努力,我國的互聯網路必將在網民數量上有大的發展,在內容質量上有新的飛躍,在應用領域日趨成熟,使安全問題逐步得以解決。在我國互聯網新的10年裡,互聯網將會在我國信息化建設中,在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求採納
J. 中國互聯網近5年以來的發展情況分析
具體可以參考樓上。
簡單總結如下:1服務的提升。包括寬頻接入速度增大、互聯網服務質量提高、服務以及應用的廣泛化多元化等
2產業的發展。簡單來說已經從單一的網路接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互聯網產業、網路辦公、網路公司、網路購物等等方面已經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產業服務
3應用的廣泛。目前已經形成諸多網路開發平台,互聯網已經不是單一的為計算機類電子產品服務了,手機、汽車等等行業的互聯網服務正在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