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虛擬的網路滿足了我們什麼樣的心理需求
商品的功能或者效用是指商品為滿足消費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必須的職能或效用。營銷學把這種功能稱之為「服務或便利」。商品是通過它在使用或消費過程中所能提供的功能來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從本質上講,消費者購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
② 網路語言多樣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縱觀最近幾年網路流行語的發展過程,其呈現的特點是由自我表達向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轉變。伴隨著一些網路熱點事件的出現,網路流行語也應運而生。網路流行語的創造與使用,滿足了當代人表達方式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對網路流行語的研究與探索,可以更好地關注生活和表達自我。
一、網路流行語的形成
網路流行語的形成有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廣,本文僅就以下三個面進行研究:
(一)來自於事件本身
就2010年的網路熱詞來說,「『給力』一詞可謂一夜走紅,『給力』字面意思是『給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劉琳,2011)。據有關資料顯示,它出自網友配音的日本動畫片《西遊記�9�9旅程的終點》:唐僧師徒歷經磨難到達天竺,發現那裡只有一面寫著「天竺」二字的小旗,孫悟空抱怨道:「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該動畫受到網友追捧,「給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於相聲演員牛群的「裸捐」。據媒體報道,2002年12月,為了回應媒體對自己「官商」的指責,牛群做了五個公證,把自己名下的有形、無形資產以及今後所有的廣告收入和勞務報酬全部捐給中華慈善總會。此舉被媒體稱為「裸捐」。之後又出現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詞語逐漸豐富和流行起來。
可見,網路流行語的形成,有些來自於事件本身,還有些來自於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語,如「我爸是李剛」和「拼爹」等等。
(二)來自於外來詞的變異
網路流行語有的來自於外來詞的變異,如「某某控」結構是從日語借來的,日語中用「控」來表示具有某種情結的人。例如,「半夜醒來還忍不住要發一條微博的叫『微博控』,拿著世博護照遍場跑館蓋章的人叫『敲章控』」。
網路流行語中有來自於「迴流」詞的,如「達人」,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古代就有「達人」一詞,指通達事理的人。「達人」被借入日語後含義發生了變化,如今又從日語傳了回來,屬於「迴流」詞,指見多識廣、對某方面懂得透徹的人。
(三)來自於修辭方式
網路流行語中使用諧音的修辭方式是較常見的現象,如「神馬都是浮雲」中的「神馬」是「什麼」的諧音;「浮雲」則指轉瞬即逝的事物。兩者結合,意思就是「什麼都不值得一提」。又如,「最近的青年人的口中總會出現『杯具』一詞,此『杯具』也就是『悲劇』的諧音。」(程瑞雪,2010)。「杯具」最早來源於:「人生就像是一個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和餐具。」這只不過是一個諧音手法的比喻句,「杯具和餐具」諧音「悲劇和慘劇」,可見,在網路流行語中,諧音修辭手法的使用比較普遍。
二、網路流行語的特點
(一)網路流行語的實用性
網路流行語在人們日常交際中廣泛地被使用,已經從網路走進了現實生活。例如:「羨慕嫉妒恨」,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恨」源於「嫉妒」,「嫉妒」源於「羨慕」。在兩人開玩笑似的對話中,一個人說:「你覺得我新買的衣服怎樣?」另一個人用不屑的語氣應付著:「一般般吧。」一個人又說:「你這是羨慕嫉妒恨哪。」又如:「我是打醬油的」出自關於對「艷照門」事件看法的一段采訪,其中一位受訪的男士回答記者說:「關我什麼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打醬油」一詞在網路上成為笑談並廣泛流行。可見,網路流行語已經被生活化了。
(二)網路流行語的類推性
網路流行語往往結構靈活,詞意泛化,當一個短語或者一句話在網路上走紅之後,就會類推出很多與之相似的詞語。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流行語「很傻很天真」的基礎上提煉出的「很×很××」句式,如「蘋果很大很誘人」「很虛很飄渺」等等。又如:「哥抽的不是煙,抽的是寂寞」,類推出「哥玩的不是游戲,玩的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吃的是寂寞」等。可見,類推性使流行語不單是為了表達意義,而且是一種能指與所指的語言轉換。
(三)網路流行語的時代性
21世紀,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網路流行語以簡潔、明了的形式普遍存在,很多流行語都體現出了時代的特徵。如「圍脖(微博)、伊妹兒(E-mail)」,充分體現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是前所未有的,如今人們已經能通過各種網路方式去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又如「蟻族」,體現的是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指的是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代表著年輕人,特別是高校畢業剛步入社會不久的職場新人們的一種典型生存狀態。
三、網路流行語折射的社會心理
(一)求新求異的心理
如今,追求時髦、喜歡標新立異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網路語言中,人們往往喜歡別出心裁地採用一些代表時代性的新詞語。如:《建國大業》是「史上最牛」的獻禮片;「要想不掛科,考試拜春哥」等等,無不體現了人們追求新奇的時髦心理。
人們在求新的基礎上追求立異,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正是這種個性意識促使了一大批網路流行語的產生。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賈君鵬,你媽喊你吃飯了」「我勒個去」「你到底是腫么了?」等等。
(二)從眾的群體心理
當一種網路流行語走紅之後,網友們會爭先模仿,這正是一種從眾心理的體現。同時網路媒體也可以催化這種從眾心理,例如:春晚小品《不差錢》播出之後,「不差錢」很快就被網民竟相引用,以至成為街頭巷尾男女老少茶餘飯後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語。 又如電影《夜店》中出現的流行語「純爺們」「專業水鬼」之類,都是網民們在網路聊天、網路游戲中常用的詞語。
四、結語
網路流行語的出現與傳播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樣的話語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網路流行語的使用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合理、規范地使用網路流行語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表達說話者的意思,使交談雙方處於一種幽默、詼諧的氣氛中。網路流行語的使用展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徵,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促使了新的網路流行語的出現,新鮮語言元素的注入使語言充滿了生機。
③ 網路語言的出現主要是為滿足一些人的追求時尚的要求
網路語言的出現主要是為滿足一些人的追求,時尚的要求嗎?當然了,網路語言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這些人喜歡,追求時尚,追求網路啊,喜歡在裡面過一次虛擬的世界。
④ 網路用語給我們什麼好處及壞處
網路用語的好處:
人們在互聯網上傳遞真善美;從淘寶體「親」的頻繁使用到「萌萌噠」「寶寶」等賣萌表情風行一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營造新型社會和諧溫暖人際關系社的嘗試;從「打醬油」到「吃瓜群眾」,看似是人們在復雜社會現象面前「明哲保身」,其實也傳遞人們對社會不公現象的無奈。這樣的熱詞,無疑是值得去細細研究品位的。
網路用語的壞處:
有些網路熱詞反映出某些人的信仰缺失,傳遞出一種不良的價值觀。便以「小鮮肉」、「顏值」等詞為例,這些靠「顏值」吃飯的「小鮮肉」的盛行,破壞了市場規則,降低了作品質量,引導了某種偏頗的影視消費潮流。
(4)網路語言滿足了人們的哪些需求擴展閱讀:
對網路熱詞,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應盲目使用,而應對其冷卻思考並加強引導,這樣,才有可能使網路熱詞成為推廣先進文化的「助力器」,而不是成為不良價值觀盛行的「幕後推手」。好的網路熱詞,自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而不好的網路熱詞,遲早會被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中。
對待網路語言,也需要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並不能一桿子打死。畢竟,網路語言對於人來講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不少網路語言大多是來自新聞熱點。
⑤ 網路語言的利與弊是什麼
一、網路語言的利
1、標新立異。網路語言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創造方面作用較大,對常規語法是一種突破。
2、簡單明了,用字少。
3、形象傳神。網路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鍵盤上的符號,創造出許多生動有趣的表情和動作、圖形,用以表達自己的心情。
二、網路語言的弊
1、粗俗泛濫。網路語言有部分很粗俗,甚為輕佻。
2、語意模糊。網路語言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網路語言是人所看不懂的。
網路語言的傳播特點
1、隨意性
網路語言具有自由性和開放性的特徵。網路語言的創造者及使用者在網路中使用網路語言並不會考慮到其是否規范。因此,在構詞上也表現出了隨意性的特點。
例如,將「大俠」說成「大蝦」,將「版主」說成「斑竹」,將「好的」說成「好滴」。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諸如「I 服了 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沒有)」等網路語言。
2、爆發性
很多網路語言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在網路上爆發性傳播,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往往令人咋舌。例如,在網路上曾經一度出現「范跑跑」「樓歪歪」「周老虎」「打醬油」「俯卧撐」「躲貓貓」等詞,這些網路語言往往是由於某個特定事件而產生的,一旦產生便在網路上迅速傳播。
⑥ 用網路語言的好處
1.時尚2.簡潔明了
⑦ 辯論賽有關網路語言有存在的可能性
這些網路語言,有的用數個英語字母代表其含義,如「GG」、「MM」分別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諧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嘍」,「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圖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興,「:(」表示憂傷;還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鳥」指初出茅廬的人……這真是千奇百怪,舉不勝數。
網路語言的興起,有利於人們信息傳輸更為方便快捷。由於簡化了語言符號,對於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淺。
但是,初出茅廬的人不懂得網路語言的含義,是他們有語言障礙,甚至使他們無法溝通,而且,有部分網路語言是粗言穢語,如「BT」指的是「變態」等,這在人們純潔的心靈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網路語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現在正是網路時代,網路語言的出現和頻繁的使用已經成了趨勢,是不可避免的。這些方便的語言,已經成為人們網上溝通的橋梁。因此,我們只能揚長避短:有關部門制定有關法律規條;使用計算機技術,禁止人們「說」粗言穢語;當然,我們也要自覺遵守網路文明公約。
我相信,只要通過人們的努力,這種富有特色的語言一定回擁有一片純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