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參與網路互動的原因有哪些

參與網路互動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25 13:22:49

Ⅰ 調查一下,在網路上視頻直播,聊什麼話題能夠引起不同層面網民的參與和互動

因人而異,不過一般的人都喜歡美女和金錢。看看我的網路空間,啥都有,絕對滿足你!
目前網路有五大塊:
1、調查賺錢
2、任務賺錢
3、試玩游戲賺錢
4、掛機投票賺錢
5、推廣賺錢

Ⅱ 網路溝通的優勢有哪些

網路溝通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分析
網路溝通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比較有如下優勢和劣勢

一、網路溝通的優勢

1.在溝通方向上打破了傳統溝通界限。人與人的溝通方向一般可分為上行溝通、下行溝通、橫向溝通與斜向溝通,前兩者可以合稱為垂直溝通。在傳統技術環境中,垂直溝通特別是下行溝通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組織的層級制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管理溝通的渠道和進程依附於組織的層級體系,從而給管理溝通造成了許多障礙。而互聯網的使用卻能有效地解決垂直溝通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互聯網使組織的界線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同時它也讓組織管理者在互聯網生活中變得不再醒目,身份光環不再耀眼,最高管理者能用普通者的 身份與各層次的員工進行溝通,從而減少信息的扭曲與失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組織垂直溝通效率的提高。

2.使溝通方式選擇和組合更為自由靈活。在溝通前人們總是要對溝通方式開展選擇,原因何在?因為不同種類的溝通方式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這種處理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即同一時間處理多種線索的能力、反饋速度和相互接觸的程度。由於信息類型的不同,如有的是容易理解的,有的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在管理溝通中人們會採用不同的媒介和溝通方式。

在傳統技術環境下,人們根據信息的類型來選擇具有不同的信息處理能力的溝通方式,如公告、文件、備忘錄、信件、電話、面對面交談等。各種人與人溝通方式的特點是很直觀的,每一種方式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缺點,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溝通過程中基本上沒有辦法根據現場需要進行臨時調整。而在網路環境的背景下,互聯網讓人們對於溝通方式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由與便利,溝通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圖像、文字、聲音等信息的單個或組合傳遞,並且可以隨機應變,採用不同傳遞方式的組合,這樣就能使溝通方式的選擇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3.為溝通方式提供更好的技術平台。溝通方式作為信息流動的通道,一般有鏈式、輪式、環式、全通道式等幾種形式。鏈式嚴格遵循組織的等級系統,輪式則強調組織領導者是溝通中的核心,環式適用於小規模工作群體聯絡與溝通,而全通道式則允許溝通者之間進行主動、積極的溝通。

每種溝通方式都有優點或缺點,任何一種溝通方式都是在一定條件下適用。在傳統技術環境下,鏈式和輪式出現的情形較多,人與人的溝通大多採用這兩種方式,在這兩種方式下,組織員工的溝通滿意度相對較低,由於有技術上的限制,全通道式溝通形式的優勢發揮也受到很大約束,使作用不能完全展現出來,而現今正在流行的互聯網技術則為全通道式溝通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平台,使這一溝通方式擁有更多的優勢。

二、網路溝通的劣勢

1.溝通的非人性化。非人性化是網路溝通消極影響的重要方面,網路溝通是信息發送者與機器而不是與人發生互動關系,研究表明,這些技術運用的結果會導致使用者更加暴躁、粗魯,個體間交流中的機智和親切感消失了。使用電子媒介的管理者的態度更加生硬。有些人面對面地進行討論時可能非常平靜、非常禮貌。但是,當通過計算機會議或電子郵件進行溝通時,他們可能變得非常不禮貌,更加善於掩飾。

2.溝通效果受到影響,很難達成一致。有的網路溝通方式出於先天性的劣勢,如電郵、公告板等由於無法進行手勢、觸摸、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非語言溝通,使信息接收者無法獲得信息中的感情因素,從而影響溝通效果。現代網路溝通方式也對溝通雙方的信任帶來影響,一篇對網路傳播中傳播心態的分析文章指出,雖然「調查顯示99%的網民稱自己的言論是真實的,但當問及對他人言論的信任程度時,這一比例降至83%」。不信任將導致感情的不投入,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溝通效果。此外,網路溝通的趨勢是成員平等參與互動,群體的成員可以更加平等地參與討論,而魅力型成員或職位較高的成員的權力則有所弱化。有人專門對依靠信息技術進行溝通的群體的決策過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與人與人之間面對面進行溝通的群體相比,以網路為溝通媒介的群體,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達成一致。

3.信息泛濫,影響工作效率。網路溝通不僅帶來了快捷的信息,也使員工獲得了過量的信息,員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篩選有用的信息,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網路溝通方式的運用,鼓勵員工同時從事多項活動,如一邊打電話,一邊通過計算機發送信息,一邊繼續其它的工作,同時關注多件事情可能分散員工的注意力,從而降低工作效率。

總結
網路溝通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比而言雖然在溝通方向、溝通方式和溝通網路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溝通的非人性化、降低溝通效果、信息泛濫影響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劣勢。因此,網路溝通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還是不要太在意網路溝通中虛假的熱情,我們還是全身心地去擁抱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真實溫度吧!

Ⅲ 什麼是互聯網的互動性

互聯網的互動性是其它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主要都是一種「我說你看(聽)」的傳播形式,即使實行了反饋機制和問卷調查的形式,滯後也相當明顯。但是互聯網一開始就是以互動的形式出現的,網路平台更是絕佳的互動廣告平台。

網路廣告的互動性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給消費者發言的機會,其二是為特定的目標消費者量身定做個性化的信息。通過聆聽消費者的回應,從而獲得大量關於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連同網路廣告的網上監測機制所提供的數據、網路瀏覽路徑、點擊後行為等分析,可勾勒出較清晰的個別消費者圖像,將這些寶貴的關於目標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集成資料庫,這使得個性化的「一對一」的傳播成為可能。

Ⅳ 網路對人際交往的利弊有哪些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際交往有利有弊,其優缺點如下。

優點:

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互聯網能夠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拓寬溝通的渠道,促進人際的新方式的產生。以前一些由於地域阻隔難以相識,或是由於性格原因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成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在虛擬外衣的保護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極大的滿足了人對社會交往的需求。

由於網路交友的目的比較單純,我們能夠更加迅速的獲得友誼。互聯網的特性給人一種相對安全、隱秘的感覺,使人在擁擠、無法保障隱私的現代城市的個人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

2. 張揚人的個性。《中國社會心理分析》指出,網上社會群體既是現實社會群體的延伸,又不 同於現實社會群體。其社會角色不確定、社會關系鬆散且群體意識和歸屬感較為淡薄。在虛 擬世界,性別、種族、年齡都是流動性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被賦予一種身份;而在網路 世界裡,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賦予和表現的身份。

在網路社交中,人可以通過虛擬身份和開放式平台暢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權威的限制,使人 的個性得到張揚。另外,「小團體」式的網路*的分眾化特點,特別是由於興趣和觀點的相似 性而組織起來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過群體內部的社會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團體所支持的觀點得 到自我強化。

缺點:

人際疏離的作用。毫無疑問,互聯網掙脫了時間、地點的局限,拉近了遠方的朋友之間的距離;但是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又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的孤獨和隔 離,人長期沉迷於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障礙。

網路社交成癮。人們對於青少年網癮的憂慮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聯網上又出現了「成人網癮」的新現象。前者主要痴迷的是網路游戲和色情網站,而後者則是典型的網路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網站上開發出來的小游戲,比如QQ農場,還有一些內容豐富的論壇,以及新近興起的微博,都讓不少人樂此不疲。

Ⅳ 社會學中有兩道論述題,現代化和網路互動的。

這個網址上有很多字,也是問這個問題的:http://..com/link?url=-ii64KrGOAEiG3zKRmNKxv0L__a34jXOGRzoDpZbg7K2XrWaLH8M2K
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國情,這個國情是和他國所不一樣的,所以使得他國好的經驗在我國,由於國情的不一樣,所以在我國就行不通。例如養魚,在淡水中可以養淡水魚,但是用海水就養不了淡水魚了。
二,面對面的交流有一個詞叫做氣質,氣場,假如是網路互動,就感覺不到氣場了
面對面互動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http://news.163.com/11/1025/07/7H6OPDRQ00014AED.html
把這里的群眾改成對方就行

網路互動在人際關系交往中的作用
互聯網對人際交往的作用分析 1
互聯網對人際交往的作用分析 2
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 3
互聯網對個人的影響 3
1.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3
2. 張揚人的個性 5
3. 人際疏離的作用 5
4. 網路社交成癮 6
作為新的社交群體的影響 7
1. 網路民主與「網路和諧時代」 7
2. 網路交往中的從眾現象及意見領袖的形成 8
參考資料 10

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

近十年以來,互聯網在中國迅速普及,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大地上也出現很多影響深遠的新變化。從九十年代末痞子蔡、安妮寶貝等第一批網路作家興起開始,到現在各大網站有規模有組織的僱傭寫手、以商業化機制推出作品,網路文學已經成了一種相對成熟而極富有生命力的新興文體;十年以前,一個會用msn的家庭婦女都值得報紙大書特書,而如今,我70多歲的外公都整天忙活著在QQ上偷菜、在論壇上發帖。

網路交往中人際交往方式的主要工具有電子郵件、公共網路交流平台、網路聊天工具三類。在網路時代以前,我們與遠方的聯系方式主要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手段。電話往往會產生較為昂貴的資費,而通信的即時性又比較差。電子郵件比起寫信來速度更快、更加方便即時;而如QQ、MSN等即時通信工具兼具面對面交流的即時性特點和書寫的條理性特點,並且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載體。前兩種通信方式主要作用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而目前正風靡全球的公共網路交流平台(如facebook、微博、人人網)則極大的推廣了網路交往方式和流行動態,並且為網民意見群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另外,網路通信大大降低了人際交往的成本,使人際交流更為便捷,故而在人群中迅速普及開來。

正是由於網路交際工具所具備的這些新特點,互聯網深深的影響著交往方式和人群的心理與行為。

互聯網對個人的影響

1.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互聯網能夠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拓寬溝通的渠道,促進人際交往的新方式的產生。以前一些由於地域阻隔難以相識,或是由於性格原因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成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在虛擬外衣的保護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極大的滿足了人對社會交往的需求。而由於網路交友的目的比較單純,我們能夠更加迅速的獲得友誼。互聯網的特性給人一種相對安全、隱秘的感覺,使人在擁擠、無法保障隱私的現代城市的個人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所以我現實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沒什麼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性格溫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幾個現實生活中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的網友,卻和我愛好相投,經常一起探討問題。他們之中就有幾個個性很強烈,甚至每次談話的時候絕對不接受不同意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完全沒有辦法成為朋友的。既滿足了人際交往、建立人際關系的需求,又避免了人際吸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發揚了其中積極的一面。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虛擬環境和非直接身體接觸的特性給人的安全感和疏離感,網路提供給我們的大量信息也增加了人際交往的談資,而一些網路交往中產生的流行符號和網路語言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自我暴露的水平提高和方式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也體現在網路友誼建立的過程中。互聯網中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交談雙方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可能微乎其微,網路中身份的可信度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風險降低,從而導致了對於虛擬環境的安全感。我們往往有一個純粹的「網友」,你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等最基本的信息,但是卻了解「關於他的一切」:他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他與他的家庭成員關系如何、他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哪些困難,等等。網路世界的自我暴露伴隨著虛擬環境的安全感,往往跳過了自我暴露的第一個步驟——「定向階段」,直接進入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中出現了有利的人際吸引因素,(如,相同的愛好,某些相似的經歷,甚至僅僅構成單純的傾聽者和傾訴者的關系)則會迅速發展到表達情感階段。另外,交談雙方自我暴露的互惠性規則有時候也沒有多少體現,並且不與普通意義上的共同關系或親密關系的建立有必然的聯系。這往往體現在網路社交中存在的大量宣洩性的自我暴露上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通過網路交往建立起來的友誼中,即使是較深入的友誼(這里指的是雙方聯系比較頻繁,互動豐富,雙方的認可度和喜愛程度比較高),雙方的關系仍然是不穩定的。而要更深一步的發展兩人關系,建立長期的、穩定的聯系,則必然要使這種虛擬人際關系向現實人際關系發展,我覺得其中原因主要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即使你知道了一個網友的所有興趣愛好,看過的所有電影讀過的所有書,你還是無法對他建立起比較深的信任,面對的仍然是一個虛擬的、未知的、不知包含著多少虛假信息的人。所以還是必須訴諸於現實社會中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工作等,甚至通過視頻了解相貌,或者實地見面,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交往基礎後,這段關系才能繼續發展深入下去。所以在網路交往中,自我暴露水平的先後順序應該為: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表達情感階段——定向階段——穩定地表達情感階段。

2. 張揚人的個性
《中國社會心理分析》指出,網上社會群體既是現實社會群體的延伸,又不同於現實社會群體。其社會角色不確定、社會關系鬆散且群體意識和歸屬感較為淡薄。在虛擬世界,性別、種族、年齡都是流動性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被賦予一種身份;而在網路世界裡,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賦予和表現的身份。在網路社交中,人可以通過虛擬身份和開放式平台暢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權威的限制,使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另外,「小團體」式的網路社區的分眾化特點,特別是由於興趣和觀點的相似性而組織起來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過群體內部的社會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團體所支持的觀點得到自我強化。

所以網路上的言論往往表達著自己的個性,而且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個性更加強烈。網路中常常充斥著在現實生活中不多見的偏激言論,也出於以上幾個原因,新近流行的誇張的「咆哮體」,都是出自那些實際生活中從來不「咆哮」的人之手。但是由於這種張揚個性是很難得到限制的,所以往往造成團體內部的分化加劇(Group polarization),不利於合作的開展。

3. 人際疏離的作用
毫無疑問,互聯網掙脫了時間、地點的局限,拉近了遠方的朋友之間的距離;但是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又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的孤獨和隔離,人長期沉迷於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障礙。

第一點,互聯網交際圈的分化和小眾化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認同感。「80後」和「90後」分屬兩個交際圈,所以在這兩個年齡相差並不大的人群中卻存在著明顯的「代溝」,但是比起他們的父輩,這兩個群體卻因更多的活躍於網路而彼此靠近。第二點,由於網路交往的特徵,在現實生活中不善言辭、找不到親密夥伴的人也有機會在網路世界裡大展風采,這無疑會加劇他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程度。而一些青少年從小在互聯網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童年記憶不再是一群小夥伴去河邊撈蝌蚪,而是一群小夥伴在各自的家裡聯機打魔獸。我聽見不少人抱怨現在的少年兒童不懂禮貌,說話做事沒有規矩,這就是從小缺少真實的社交鍛煉的表現。而在青年人中,有不少人失去了戶外活動的興趣,起床就開電腦,一天的活動就是網聊網購叫外賣,有表現欲的時候就上傳一段視頻。有一個專門描述這群人的字眼是「宅」,他們的性格特點被概括為「悶騷」。這無疑對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都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障礙。前文已經提到的網路交往中的「小團體」加深了網路世界的分眾化的特點。在網路世界中,實際上圍繞著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興趣愛好或者不同的熟人圈組成了一個個人際交往的小「群體」,雖然在虛擬世界個人對這些「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遠遠低於現實世界,故而在個人層面上「群體」間的交流頻繁,但是不同的「群體」之間仍然缺乏整體上的、有序的交流。現在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傾向: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使用語言的方式、詞彙以及所持有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在一個「群體」里混熟了的網友到了另一個「群體」,可能連交流的語言都難以明白。「80後」理解不了「90後」的火星文,籃球愛好者理解不了動漫愛好者從日文轉譯過來的日常用語。網路上的虛擬世界發展到現在,再談論網路語言的特點,也已經不能籠而統之的加以概括,而要區分出「淘寶體」、「豆瓣體」、「微博體」、「天涯體」分別論述了。而語言的障礙還只是表面上的障礙,更主要的是,不同團體甚至在價值觀上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分化。我就常常覺得「烏有之鄉」、「中國反色情網」還有「西奴揭秘網」上人們的言論非常奇怪,完全不能理解。而整個慣於使用互聯網的人群和關於使用傳統方式進行人際交往的人群也存在著越來越顯著的交流障礙。

4. 網路社交成癮
人們對於青少年網癮的憂慮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聯網上又出現了「成人網癮」的新現象。前者主要痴迷的是網路游戲和色情網站,而後者則是典型的網路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網站上開發出來的小游戲,比如QQ農場,還有一些內容豐富的論壇,以及新近興起的微博,都讓不少人樂此不疲。一項關於上網需求重要性的調查顯示,虛擬需求、合群需求展示需求和代償需求分別在重要性排序表上排名3至6位。

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進步、以遠程化交流和工業城市為主導的時代,農業社會固定的人際關系被更加鬆散、功利、短暫的商業社會人際關系所取代,故而我們往往會產生社會性寂寞,尤其是在新舊交替的中國社會。而網路各種社交平台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限度的、不妨礙正常工作的歸屬感,聯系起了自己現在身在他鄉的親密夥伴。

以大學新生為例,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老師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關於大學新生的寂寞程度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首次脫離固定的家庭、同學——朋友關系的大學新生們往往失去了穩定聯盟感和指引,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情緒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明顯能夠感到大一上學期我們QQ、人人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我們往往在和以前的高中玩伴的交談中感受到在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普遍存在並被大家關注著,所以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歸屬感。我觀察到有兩類學生對網路社交比較痴迷,一類是像我這樣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需要在虛擬平台上尋找對人際關系的認同感;另一類是過去朋友很多,但是在新環境里暫時沒有交到什麼朋友的人,這類人對網路平台的依戀程度更甚於第一類人,是因為在人際交往的焦慮之外,他們還存在著強烈的心理落差。

互聯網交往能夠使人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礙,同時也弱化了人的人際溝通能力;由於將原本與現實環境中的人接觸的時間擠占,淡化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並且網路世界裡的自我中心(可能會產生自戀型情緒)和淡化規則與現實世界產生對比,使人產生一定的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長此以往就會愈發的依賴網路交往。

而且網路交往具有虛擬性、非身體接觸的方式,會產生人與人的疏離感和不可信任感。人們一方面在網路交往中排遣寂寞、獲得安慰,一方面又持續著脫離社會接觸的孤獨情緒。所以在網路交往中獲得的心理安慰並未完全消弭人的社會性寂寞,反倒使人產生持續的孤獨引起的不安。兩種因素的影響,就會使人產生對網路交往的依賴。

作為新的社交群體的影響
1. 網路民主與「網路和諧時代」
關於互聯網所促成的新型民主,馬克•波斯特在他的《互聯網怎麼了?》一書中作了十分精彩的論述。他提出:「媒介尤其是電視與其它形式的電子傳媒,孤立了市民並替換了舊式政治空間中的自我」,「網路社區的顯著特點就是用不同的方式阻止民族、階級、年齡、身份和性別等等級制度的流行」。

在互聯網上,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開放式的平台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向外散播消息;另一方面權威的地位被沖淡。另外,互聯網有著高度的即時性與靈活性,往往深入到傳統媒介無法深入的角落,又能短時間積聚大量的人氣關注,從而影響到公眾輿論,所以網路交往極大地促進了民主。比如最近興起的微博、推特,就在各種公共事件中發揮了十分有意義的輿論影響作用。

但是有一個現象在我所查閱的資料中很少被提及,就是所謂的「網路和諧時代」。網上看到說法是「網路和諧時代」開始於2008年,這是中國互聯網高度發展後出現的新現象。政府和公眾網路平台以保護未成年人為名,利用軟體和管理手段限制一些字元和「不良信息」在網路人際交往通道上傳播,或者屏蔽一些國外網站,造成了一些網路交往中出現的的新現象。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網路交往中開始大量出現替代性的語言,有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有詞彙的諧音,還有在一個名字中間人為的加入一些無意義的符號,用來避免對於「敏感詞彙」的屏蔽,由此也引發了網路用語新的流行趨勢。

所以說,在互聯網這個新興的媒介上,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控制輿論,這對於培養人的民主意識無疑是十分積極的信號

2. 網路交往中的從眾現象及意見領袖的形成

互聯網的人際交往既呈現出多元化和個人主義的特點,又呈現出強烈的從眾傾向。網路平台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廣大網民往往對那些最具有震撼力的信息競相轉發、評論,並且往往伴有強烈的支持或反對情緒,卻忽視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和本身事件的前因後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眾輿論往往不加辨別地依照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或通過首因效應(依從消息最初的傳播者或評論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智性。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首先,這取決於網路社交平台高度的開放化的特點,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信息,而所有信息都有機會絲毫不加選擇的任意傳播的機會。第二點,前文提到的網路世界的分眾化特點造成了網民之間的交流障礙,從而使網民群體更加分散和多元化,故「網民群體」的意見往往並不能代表最理性、最先進的聲音,卻傾向於代表那些包含著最強烈煽動效果的聲音,網民群體的意見體現著一種「烏合之眾」式的無理性意見。第三點,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電視作為一種使人被動接收大量無用信息的工具,有可能使人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核對信息的敏感度,而成為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變得娛樂化的「娛樂至死」的物種。而現在,面對網路的社交平台,事實上我們所處的信息環境「偽環境」的狀況正在加深。網路上信息的內容比電視所提供的更加豐富多樣(故無用信息也更多),並且它不僅僅在理性的思考方面越發與傳統平面媒體無法相比,而且它的真實性也非常低,加劇了人們被信息汪洋所淹沒。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哲學人類學者阿諾德•蓋倫在關於現代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中指出,現代社會的復雜化、專業化以及道德重整和消費主義使得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喪失了直接經驗而依賴於第二手經驗的世界裡,從而使「現實感(feeling of reality)」喪失。而普遍的受到現代教育的群體又過分誇大了現實的「秩序性(orderliness)」,也就更擴大了對於自身刻板印象的自信心。 「假如他在自身之內就有了一切必要的東西......就沒有理由要聽,反而有理由要判斷、要聲明、要決定。」 而我們的心理傾向是為了簡化判斷而通過對某一事件的片段式印象、刻板印象和直覺來產生音響和態度的,這就使我們更容易不辨信息真偽就發表意見或採取對主流意見的遵從態度。一些對網路人際交往的分析書籍指出,網路會淡化人們對地緣、身份、性別、種族的刻板印象,我認為在網路交往中這種固有身份會由於虛擬性而變得模糊化,但是人們對這些身份本身的刻板印象,卻會因為上述因素而得到增強。
在網路上,人的身份地位不再重要,因而權威專家的觀點不再能左右人心,信息傳達者往往並不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但是大量充斥或是反復重復的消息最終會導致信息來源的貶損和模糊以及扭曲和誤傳,在這樣的情況下,網路交往中的信息受眾往往會出現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對一些反復重復的消息特別是簡單粗暴的「憤青」式觀點不加分辨地信以為真和認同,而網路中的群體又通過社會支持的心理功能來強化群體內部成員在某些方面的從眾和一致性。

網路交往中存在的無理性從眾的特點會造成多數人的暴政,長此以往,對國民現代性精神的改造也十分不利,從而也許會深刻影響到民主化、現代化的進程。一個把「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無聊當有趣、全民追「小月月」、為一個國家的自然災害感到幸災樂禍的群體,能夠擔當起中國現代化民主化的重任嗎?

在公共交流平台人人網上,我曾經發布了一條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的假消息,當時是把它當做笑話來看供人欣賞的,但是這條消息在兩個小時之內僅同學圈中就被轉發了45次,而且大家都信以為真。
另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事件當屬日本地震海嘯和緊接而來的核泄漏。在日本地震發生以後,網路社交平台的網民就立刻主動分成兩派,一派是日本發生災禍為日本祈福的,另一派則認為這是老天對日本犯下的罪行的報復,而幸災樂禍的。一時間人人、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充斥著支持這一派或那一派的帖子,這些帖子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但是瀏覽這些帖子後,發現大多數帖子所依據的「事實」很明顯的就是無稽之談,後來許多消息也被證明為捏造。但是在當時,這一類的消息一經出現,就被不辨真偽的瘋狂轉發,後來出現的各種引起恐慌的核泄漏傳言,也經歷了這樣的轉發過程。而且這樣的盲目行為似乎與學識多少無關。我的網路社交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學生,有一些還是國外名牌高校的留學生,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受到了虛假消息的極大蠱惑。
在淡化權威的力量,卻又存在大量從眾現象的網路世界,也促進了意見領袖的形成。我們知道,在一個「正確答案」不明確的模糊環境中,更容易引起人的從眾行為,而意見領袖恰恰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強化從眾的因素。他們與學術權威不同,並沒有專精某個領域的學術素養,他們往往是知名的作家、記者、社會評論者,其發布的言論無一不具有清晰的論證思路和非常強烈的觀點與傾向,在普通民眾中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和威信力,成了新的「輿論權威」。當群眾面對大量的信息感到無所適從時,意見領袖的意見往往就能引導許多人的意見,並促成公眾輿論的意見。在中國大陸,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應該是韓寒。不久以前國家為維護版許可權制網路免費視頻的下載,此政策一出,因為侵害到普通網民的利益,在網上激起一片譴責之聲;但是現在正在風口浪尖上的「網路文庫侵權事件」,要求刪除免費文檔的作家群體卻得到網民的支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寒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譴責網路文庫惡劣行為的博文。

O(∩_∩)O哈哈~

閱讀全文

與參與網路互動的原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賣產品需要多少錢 瀏覽:505
怎麼讓家裡的網路快速如新 瀏覽:512
單位網路安全要求會議 瀏覽:678
全國網路安全軍民融合 瀏覽:523
筆記本網路本地連接好還是無線 瀏覽:823
網路貸款多少錢利息 瀏覽:501
沈陽哪裡能網路搶票 瀏覽:975
智慧屏看電視需要連接網路嗎 瀏覽:857
怎麼看電腦可不可以連xbox網路 瀏覽:278
華為家庭網路信號全覆蓋 瀏覽:312
施樂無線網路連接設置 瀏覽:46
我的移動網路密碼 瀏覽:797
如何提高網路文化出海 瀏覽:111
新網路詞在哪裡有 瀏覽:427
計算機網路重點簡答題 瀏覽:173
開數據但網路連接超時 瀏覽:325
移動接網路的路由器怎麼更換 瀏覽:1002
上海美猴網路怎麼樣 瀏覽:506
3g網路哪個運營商快 瀏覽:921
在校園如何使用有線網路 瀏覽:29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