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網路上是否存在公共領域
根據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一點想法:
公共領域大概就是指介於國家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一個公共場所,這個場所是公開的,人們平等的討論,討論必須是理性的,討論的結果可以產生公共輿論。網路的存在類似於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印刷資本主義這種技術手段為公共領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但是差別在於,首先哈所說的公共領域是基於一定范圍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力量,中國的網路面向的人群范圍更廣,很難形成理性的討論。其次,網路與公共領域的區別還在於它不是完全獨立的。
當然這只是指歷史范疇的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更多的指一種規范范疇,說白了就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哈貝馬斯認為好的東西,網路則是促進了這一領域的形成。
B. 公共領域形成產生哪些方面的作用
所謂公共領域,哈貝馬斯意指的是一種介於市民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和時間,其中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並組織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形式,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1]
行政學和政治學中的公共領域是指那些與市民社會相對應的社會生活內容,是圍繞著公共部門的核心而展開的公共生活形態。它的特點是非交換性。
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公共領域》中,哈貝馬斯把公共領域定義為「一種用於交流訊息和觀點的網路」,這可能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公共判斷。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他對資產階級(Bourgeois)公共領域的上升和衰落進行了歷史學和社會學的闡述。德語術語Offentlichkeit(公共領域)包含了多種意義,它意味著一種空間概念,社會場所或區域,在這里意義被關聯、分布和協商,以及這種集結的過程和整體,「公共」。(Negt and Kluge 1993)
「公共領域意指特定的機構、中介、實踐;然而,它也是一種一般的社會經驗范圍,其中所有實際上或表面上對所有的社會成員相關的事情形成一個整體。在某種意義上來理解,公共領域一方面是為一些專業人士(如政客、編輯、組織官員)提供的一個場所(matter),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涉及到每一個人,僅僅在人的思想中和他們的意識范圍內才能理解的東西。」(Negt and Kluge,1993)
哈貝馬斯(1989)所表達的公共領域的概念從18世紀的英國就已經真正存在。那時倫敦社會中的咖啡店變成了藝術和文學批評的中心,逐漸的伸入到經濟的或者政治的如對事件的批評。在法國的沙龍,如哈貝馬斯所說,「觀點從經濟依賴的束縛中解脫」。任何一件新的作品,或者一本書或者一件音樂作品都必須在這里得到它的肯定(legitimacy)。它不僅僅是一個自我展現的論壇,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個公開討論一個觀點和公共討論議程的平台。
C. 網路公共區域發展不平衡原因
摘要 你好,由於網路的互動性,形成了所謂的「網路公共領域」。這幾年我們看到的網路趨勢,例如互聯網的娛樂化、商業化、碎片化,包括演算法、假新聞、後真相,資本對於平台的壟斷,都不僅僅導致了它們本身的問題,還有一個很大的後果——使社交媒體正在迅速丟失它的政治討論和公共意見傳達的能力。一方面,演算法讓每個人都沉入自己的信息孤島,統一的公共輿論變得十分困難。另一方面,資本控制下的網路平台卻在用「販賣熱搜」的方式,將自己的商業化、娛樂化的目標以「民意」、「大家都在看」的口號進行包裝。這其實就是以自己的利益改頭換面成為公共利益,進而將公共領域轉為己用的一種方式,而這樣必定造成商業利益對公共生活的全民滲透,以及公共輿論的徹底瓦解。
D. 網路輿論監督與傳統監督相比具有什麼新特點
網路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網路信息交流與傳播方式,具有網路傳播的范圍廣、效率高、速度快、互動靈活的特點。同時,作為一種監督形式,又有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特性。
(一)網路監督者可以自我設置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提出的,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以此影響著人們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
「議程設置理論」是針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權集中在少數媒介手裡,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發布、傳播權,還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傳播中是處於主導地位的。而受眾則是被動的,缺乏同時接觸多個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動性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網路媒體則打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基礎。因為網路環境是一種開放的環境,信息的傳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網路媒體中,傳播權被分散到了廣大受眾手中,網路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難受到控制,受眾在信息傳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動性。這就建構了一種新的傳受關系,即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處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從而奠定了網路傳播中網民自我議程設置的基礎。這一點,在微博中體現得極為充分。Web2.0使得網路的互動性加強,每一個網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發布信息並引導一個話題,也就是這種自媒體可以自我設置信息傳播的議程。
自我議程設置就是網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據自己的理解,對信息的傳播採取控制,以達到設置議程的目的。自我議程設置是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擴展,有時它也可能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
網民自我設置議程使得網路輿論監督更廣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眾。它可以打破單一媒體監督的片面性與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監督更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二)網路傳播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更透明、更真實、更公平
「公共領域」是指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由各種對話構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達思想與意見。其核心內涵是平等開放、自由討論、理性批判、關注普遍利益、達成共識。
由於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輿論監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路發布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這種開放性與互交性就形成了網民的「公共領域」。網路信息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可與別人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新聞,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的特點,在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的公開性。
網路輿論監督利用網路這個開放的平台,在輿論監督中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廉價、有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的實現。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
(三)網路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監督的范圍更廣
「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是由麥克盧漢提出的,他認為廣播電視的出現使得原有以期刊報紙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方式瓦解,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大了。
與廣播電視相比,網路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成本也更低。網民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事件發布到網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時也可以通過網路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並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這一點來講,網路信息傳播才真正實現了「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
網路傳播的這種特點,使網路輿論監督更具廣泛性,無論是監督主體還是被監督主體,都更具廣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網路,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中活動,就可能成為網路輿論的監督者,同時也被整個社會所監督。
(四)網路傳播使監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輿論壓力更大
傳統的輿論監督成本很高。一是監督渠道不暢造成的時間成本,二是監督手段匱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難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監督范圍過小。還有,監督者不可避免地會危及到被監督都的權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監督者對監督者進行打擊和報復,使監督者承擔監督的風險成本,從而使大家不願或不敢監督。
互聯網的出現,解決輿論監督的渠道與范圍的問題,同時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監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徵,可以很好地保護監督者的權益,降低了監督的風險成本。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監督中來,增加監督的效果。廣泛的監督主體更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提高輿論監督的效果。
E. 網路社會學的編輯推薦
本書是「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之一種。本書從個體、互動和社會結構三個層面檢視網路社會及其運作,據此闡述網路社會原理,搭建網路社會學研究框架。
目錄
緒論 可能的網路社會
第一章 網路社會
第一節 網路社會的概念
第二節 網路社會「空間」構成
第三節 網路社會性軟體
第二章 網民
第一節 網民概說
第二節 網民的分類
第三節 網民特徵——以中國的網民為例
第三章 網上身份
第一節 網上身份
第二節 網上自我認同
第三節 認同兼容
第四章 網上社會行為
第一節 社會行為
第二節 網上社會行為
第三節 網上社會行為的模式
第五章 網上人與人的關系
第一節 網上人際關系概述
第二節 網上人際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第三節 網上人際關系模式
第六章 網上社會群體
第一節 網上群體的含義
第二節 網上群體分類
第三節 網上群體分析
第七章 網上社會組織
第一節 網上組織及其結構
第二節 網上組織分類
第三節 網上非營利組織
第四節 網上營利組織
第八章 網路社區
第一節 網路社區及構成
第二節 高校BBS
第三節 網上交友社區
第九章 Web 2.0的網路社區
第一節 Web 2.0的含義與特質
第二節 Web 2.0的網路社區應用
第十章 博客
第一節 博客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博客的含義與特質
第三節 博客的交往活動與應用分析
第四節 博客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 網路公共領域
第一節 網路公共領域
第二節 網路公共領域的特質
第三節 網路公共領域的構成
第四節 網路公共領域的過程
第五節 網路社會實踐公共領域的功能與限制
第六節 網路公共領域影響公共決策的路徑
第十二章 網路社會的社會網分析
第一節 網路社會網的基礎
第二節 互聯網上的社會網構成和特徵
第三節 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取向
第四節 一個互聯網的社會網分析案例
第十三章 網路社會秩序
第一節 網路心理契約
第二節 網路社會規范
第三節 網路社會控制
第十四章 網路社會問題
第一節 網路與青少年社會化
第二節 網路社會問題
第三節 信息壓力
第四節 網路成癮
第十五章 網路社會變遷
第一節 網路社會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Web 1.0階段與Web 2.0階段
第三節 未來網路社會
參考文獻
F. 如何看待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得以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的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的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
按照這種定義,網路公共領域是指網民將網路的論壇、博客、播客等空間形式作為公眾表達意見的平台,討論發生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公眾話題,進而形成公共意見,對社會進行監督,從而促進社會的朝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當然,網路作為表達意義的平台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媒體一起共同的促進社會或事件朝良性方向發展,這是媒體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公共領域在反應民生、公共議程建構、輿論監督等諸多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那網路媒體能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呢?答案是:能。?網路媒體具有公共領域存在的空間,網路媒體為公共領域的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公共領域話語溝通情景只是一種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國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業媒介構成的理想媒介生態結構做支撐。在理想的媒介生態結構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機構,主要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並作為公眾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資源消耗的補償主要來源於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以及社會建構的社會公共服務體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務宗旨的實現。但是,由於商業力量和政治權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個事實缺位的問題。因為傳統大眾媒體信息的批量化生產與單向性流動,對於公眾意見的自由表達和批判性輿論的形成極為不利,公眾群體所擁有的獨立人格和對社會普遍利益的關注也失去了溝通的紐帶。但是,網路媒介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一種普遍參與、信息共享、公開透明、即時互動的特性,這為網路公共領域的實現打造了一個理想的平台。????首先,網路媒介使用者的匿名性與分散性保證了公眾群體的獨立人格以及對社會普遍問題的自由表達。網路媒介作為一個虛擬的交互平台,公眾均以匿名的方式參與到媒介的使用中去。這種匿名、分散的特質,一方面為公眾提供了一種自由發表意見、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安全感。另一方面,這種匿名性與分散性,使得成員之間互不認識,對試圖進行大眾操控的社會精英來說也增加了困難。除此之外,它還消除了公眾成員之間事實的不平等,在對社會普遍利益的批判上,每個人的意見都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並對公共輿論產生影響。其次,在溝通媒介上,網路傳播的低門檻與低成本為公眾使用媒介提供了手段,而信息自由、自主、公開、快速的溝通為公眾意見在國家和社會中間的生存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媒介使用上,網路傳播幾乎實現了「零門檻進入」,任何人只需要擁有基本的計算機設備,就可以充分享受網路媒介的各種功能:創建個人網站、公開發表留言、開辟網路論壇、建立個人博客、發起基於某一公共主題的討論等等。這樣,大眾意見將不再被少數精英所認為的「主流」觀點所「把關」掉,網路平台將成為各種自由流通信息的集散地,也使得「觀點的自由市場」有了現實的依據和具體的可行性。
最後,網路空間實現了與國家和社會的分離。網路傳播革命創造了一個「對話性」和「去中心化」的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由於信息壟斷權一定程度上被打破,這個虛擬空間將導致政府壟斷資源能力的削弱,而公眾介入公共事務的慾望和能力都將增強。隨著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虛擬的生存空間將不僅僅是一種認為的溝通工具,還將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獨立於國家界限之外的,具有高度開放性的生態系統。這時的互聯網空間將會形成一種高度自主的「市民社會」。總之,由信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互聯網信息生態,不但可以擴大市民社會的民主空間,而且可以使政治關系朝民主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可能性,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
G. 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1998年8月,哈氏在回答一位中國學者所提出的問題時這樣概括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它盡管與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出現的,隨後與現代民族國家一起傳遍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其最突出的特徵,是在閱讀日報或周刊、月刊評論的私人當中,形成一個鬆散但開放和彈性的交往網路。通過私人社團和常常是學術協會、閱讀小組、共濟會、宗教社團這種機構的核心,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劇院、博物館、音樂廳,以及咖啡館、茶室、沙龍等等對娛樂和對話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這些早期的公共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並且在話題方面也越來越廣泛:聚焦點由藝術和文學轉到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