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導致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網癮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
絕大部分網癮少年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極少甚至是不存在的。由於孩子從家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能與他們交流的人非常少,一般網癮少年都普遍具有孤僻的性格,不善言談,不輕易向別人吐露心聲。
1.單親家庭
2.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的家庭環境也是網癮高發的環境
孩子沾染上網癮不能全怪孩子,教育孩子應該首先教育父母。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親情關系,父母應該構建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所有的這一切都應建立在溝通基礎之上,沒有溝通和交流就沒有良好的親情關心,沒有溝通和交流就沒有和諧的家庭氛圍。
Ⅱ 孩子網路成癮,很有可能是哪些原因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包括信息時代,網路游戲中的自我尋求。孩子在游戲中彌補現實損失的成就,青春期的影響,孩子缺乏緩解壓力的方法,孩子與父母溝通不暢等。隨著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網路無處不在。學生上網已經從電腦發展到手機。很多學生分不清網路的優劣,無節制地上網,沉迷於網路。在網路學生的感染下,沉迷網路會像瘟疫一樣傳染給他人。
這種補償背後有各種成本,青春期的影響求助者的心理發展處於不平衡狀態。有些心理問題源於青春期發育。自我意識的增強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他感到痛苦和困惑。當他得不到相應的知識,解決不了青春期的困惑時,他就會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孩子們缺乏緩解壓力的方法。孩子們承受著現實的壓力。社會對求助者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Ⅲ 網路成癮綜合症是怎樣形成的
「網路成癮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就是過分依賴網路,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症狀有:在網路上使用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路以獲得心理滿足;為了達到自我滿足,無法控制自行的上網行為,試圖減少上網時間但難以自控;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網路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網路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現實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網路使用者的人格中有某些缺陷,使他們更易沉迷於網路。現實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一些人沉溺於網路,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安慰和減壓。社會形態轉型時期,生活中的未知變數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挫折、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難題等,壓力驟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宣洩減壓的寬松環境。網路成癮實際上是暴露了目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把網路成癮的症結完全歸於網路的使用者,是不夠全面的。
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於網路。例如一位女孩說:「在網上,我會主動與我不認識的男孩說話,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們的現實交流溝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擺脫「癮症」的治本之途。
Ⅳ 形成網癮的原因有哪些
我用精神分析術來解釋:這是本能中力比多的過度貫注。
潛意識觀念表現為無休止的分割,這些力量都藉助於本能的推動力,因此,任何一種替代滿足都無法滿足原有的需求,只能產生不斷的推動力。由於這個過程是在潛意識的本我中(id)中進行的,自我無法感覺到任何可能的原因。
例如:一個人抱著熱切網戀的期望去上網,但是中途改變了這一主意,可能就會出現他很累了,但是還在拚命強迫自己不離開電腦。
回到現實中通俗易懂的因素剖析,我想無非有這三種:
1,並非所有人都會形成網癮,即使他上網的頻率和時間都超出一般,於是這裡面就有一個天生素質的問題,容易形成網癮的人本身具有特別依戀某一對象或其它性格缺陷。
2,在可能形成網癮的人之中,除了他本身的原因,還有這么幾方面因素:社會的壓抑,讓部分人無處發泄情感,再加上網路的豐富多彩性,更容易吸引這部分人。性本能的激發,游戲中把攻擊性傾向的被動經驗轉化為主動經驗而產生的快感。
——精神分析學派——江流月下
Ⅳ 網路成癮綜合症是怎麼形成的
網路成癮綜合症是一種心理障礙,不僅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還成為一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它的形成既有網路傳播特性的原因,也有個體自身人格缺陷和現實社會生活壓力的原因。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它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它的負面影響。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路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這部分人在網上的沖浪體驗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網路的心理依賴,隨著每次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這種依賴越來越強烈。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路成癮綜合症」。
網路成癮綜合症的形成:「網路成癮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就是因為過分依賴網路,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症狀有:在網路上工作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路以獲得心理滿足;為了達到自我滿足,不惜增加網上停留時間,試圖減少操作時間但難以自控;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網路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網路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網路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們更易沉迷於網路。現實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一些人沉溺於網路,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安慰和減壓。社會形態轉型時期,生活中的未知變數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挫折、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難題等,壓力驟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宣洩減壓的寬松環境。網路成癮實際上是暴露了目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把網路成癮的症結完全歸於網路的使用者,是不夠全面的。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於網路。例如一位女孩說:「在網上,我會主動與我不認識的男孩說話,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們的現實交流溝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擺脫「癮症」的治本之途。
Ⅵ 怎麼算得了網癮
網癮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網路成癮症(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路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路成癮綜合征」,目前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可以說,它是對網路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路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網癮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系統的物質基礎叫「多巴胺」,是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系統提高人體「多巴胺」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系統。網路也是通過消耗「多巴胺」,擾亂平衡系統,造成網迷不斷尋找提高體內「多巴胺」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網路的現象。網路成癮屬於一種精神障礙疾病。
【專家分析】
哪類孩子易染上「網癮」
兩位專家分析後認為,有5類孩子最易染上「網癮」。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不少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等學習的內在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路。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路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他們希望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孩子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第五種:自製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專家建議】
家長要學會「彈性引導」
■家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罵埋怨或者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家長應該定期與孩子交流、創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環境、滿足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游戲等方面的需求。家長們要更新觀念,提高對網路時代的認識,不能因網吧出了幾起事故就談網色變,不讓孩子上網。
■家長要學會上網,家長不懂網路,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應該注意發現孩子上網中碰到的問題,在上網過程中及時與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同時家長還可以在電腦上設置防火牆,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響。
■家長要善用網路,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家長要引導孩子選擇有利於他們成才的網站。
■家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製力差,綜合判斷能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適當督促孩子上網有度,並鄭重告訴孩子不要光顧色情網站。
■家長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治療知識。很多家長面對子女網路成癮,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哭訴,最終又束手無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確面對,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走出網路成癮這個迷陣。
■改變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法。許多父母教育方式過於簡單,要麼一味溺愛、放縱,最終導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應對外界事物;要麼對孩子嚴加看管,甚至將其關在家裡,不能出門。一旦孩子網路成癮,便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孩子一棍子打死。這些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是導致網路成癮的高危因素。事實上,對孩子施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改變網路成癮問題的關鍵。善於「彈性說服」,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聳聽。
■家長強化鼓勵孩子的長處,必要時可暗示不足之處;讓孩子獨立承擔家務勞動,並長期堅持;經常與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徵求孩子的意見,並採納合理的建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協助孩子調整負性的心理狀態。
■間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既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鍛煉動手能力、交際能力。
■家長在社區中,還可以聯合其他家庭,在小區中營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環境。在學校不能控制的業余時間,可在社區的幫助下,組織孩子搞些有益的網路競賽,宣傳網路技能,通過家庭的比賽和交流,引導孩子怎樣正常使用網路。
【認識誤區】
兩大誤區阻礙戒「癮」
■誤區一:認為「網癮」不是病,把孩子對網路的痴迷單純地當作一種心理問題,認為不用治療。
糾正方法:網路成癮和吸毒、酗酒一樣,表現為孩子如果不上網就會渾身難受。戒除「網癮」是要通過有效的葯物和心理配合治療的。
■誤區二:認為「網癮」戒了就好了,不會再復發了。
糾正方法:在戒除「網癮」的過程中,有些孩子表現為不配合,出現反復。家長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網癮」之前最好不要碰電腦。這里有個間隔期。網路成癮後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隔離期,這個時間有的需一個星期,有的需一個月。要遵循教育規律,不斷嘗試採用各種辦法,耐心地打開孩子心中的一個個死結,最終使孩子徹底戒除「網癮」。
Ⅶ 網癮的形成原因
網癮,大致由三方面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
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關系。有的家長喜歡暴力、批評的教育方式,即「控制型」的,造成孩子沒有長成應該長成的「自我」;同時,夫妻關系不和諧,甚至存在夫妻雙方利用孩子向另一半開戰的情況,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網路成癮。專家尤其強調了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他說,父親在傳統家庭中代表著權威、榜樣、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癮患者,多數缺乏父愛。 造成網癮的第二個因素是學校。
部分網癮患者的老師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情緒暴力,愛發脾氣、愛訓人;學校評價體系過於單一,用成績好壞評價學生。有的孩子可能學習不是特別好,但是其他方面很優秀,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得不到肯定,就可能投向網路世界的懷抱。 第三個因素是孩子自身。
如果一個孩子有多動症、抑鬱症等,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網路成癮。 在現實的游戲中,人們需要進行實質性的物理接觸;而網路游戲則無須對參與者進行現實身份的鑒定,大家撇開了年齡、性別、職業、地位等客觀制約因素,在一個游戲中平等相處。身在其中的人們可以放下現實中的種種「面具」,大家都顯得那麼「平易近人」。虛擬環境中,人們可以隨意設定自己的性別、姓名和經歷等要素,而在現實的游戲中,這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這種虛擬的「平等」使得網路游戲風靡全球。
在網路游戲中,玩者並不是直接參與游戲,而是藉助人機界面對游戲進行操控,這種「身體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玩者產生「控制」游戲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玩」游戲的感覺,游戲者掌控整個游戲,具有極大的主體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等。在這個虛擬空間人們是平等的它使人扮演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色,是對未來的「預先佔有」,是對那些令人煩惱的現實世界的一種超越。在游戲中,人世間的現實突然成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東西。他們將解除所有的顧慮,使自己成為自由和主宰世界能力的人。虛擬現實技術和模擬技術為人們製造了極具現場感和沉浸感的游戲世界,游戲者對於游戲的沉迷也是游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但問題在於游戲的創造者不再是游戲者,而是設計者。設計者操縱著整個游戲的規則和過程,而游戲者只是設計者的控制對象。在傳統的游戲中,設計者和游戲者是同一個群體,規則是共同約定的規則,這表現在游戲是「自導自演的」,即使是歷史傳承的游戲,也是游戲者創造的。網路游戲的設計者從游戲共同體之中分離出來,以技術作為媒介「製造」和「生產」游戲,從這一刻起,游戲者走入了一個別人(非游戲者)的世界並被這個世界所囚禁。
網路游戲能讓玩家嘗到「甜頭」,通過殺怪升級突然得到一件極品裝備或者寶物,使玩家產生興奮感,興奮感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每當對現實世界感到疲憊和無法面對的時候,選擇網路游戲,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刺激。虛擬的滿足,會讓人留戀,即使殘酷的現實就在眼前,自己也知道逃避的後果,卻是欲罷不能。越是逃避,精神對虛擬刺激的依賴就越大,就離現實越遙遠,也就越加不願意麵對現實。於是,網路游戲成癮。
每個人都有社會屬性和參與社會、希望得到社會肯定的本能需求,則網路游戲的社會性也就必然導致大量人群投入其中,用另一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而網路游戲的虛擬性使得投入其中的人們可以任意改變自己的角色、任意嘗試自己所想體驗的經歷、並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在精神世界中取得成功的機會,這就更使人們對網路游戲趨之若鶩。不能認為虛擬世界的成功是不真實、不可取的並去忽視它的危害,就像偶像人物的價值主要靠精神領域的魅力和廣告效應來實現一樣,在2006年虛擬物品交易超過70億人民幣之下,更不知造就了多少利用這種精神需求而獲得百萬、千萬元財富的玩家和阻止。游戲中的虛擬物品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因為它本身沒有價值,也沒有任何部門能認定它的價值。人們玩游戲付出了時間、心血和金錢,「幾分耕耘,幾分收獲」這句話在游戲中不再是真理,即使人們付出的再多,到最後換來的只不過是二進制的0、1代碼。
Ⅷ 網癮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電腦是每個家庭中都有的上網工具了,很多的家庭中就是因為孩子經常的上網,才買的電腦,可是,很多的家庭中就是因為孩子上網成癮以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癮,究竟是哪幾種孩子會患上網癮的毛病呢?看看下面的文章介紹吧!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 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 不少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___找到好工作___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等學習的內在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路。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路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 他們希望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孩子 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第五種:自製力弱的孩子 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Ⅸ 什麼是網路成癮
病態網路使用。
Ⅹ 形成網癮的原因有哪些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上網不上癮?
為什麼別人想上網就上網,想下線就下線,而我卻難以自控?
可見,網癮的形成是個人與所在環境共同決定的。一般而言,網路成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自身性格缺陷。
自身性格缺陷是導致網癮的首要原因。比如性格懦弱、膽小、好強、敏感多疑的人在網路里更能體驗到難得的自由和快樂(在現實生活里他們常常遇到麻煩,可是虛擬世界就相對簡單多了)。
2、家庭親子矛盾尖銳。
這是導致網癮的第二個主要原因。親子矛盾尖銳導致孩子們心情長期壓抑,他們渴望通過網路尋求安慰和放鬆,有時候玩游戲會變成反抗父母的有力工具。因為「他們越瘋狂,我就越開心越值得去做」。
3、學業失敗或工作失敗
長期學業不良,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和認可,或者學業和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折也會把一個人推進網路的世界裡去「療傷」。失敗,很容易讓網路俘獲一個人的心,那也是最容易將一個人變成網癮青少年。
更多參考資料:青年網路成癮自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