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上拆除的四角八層樓是哪裡的

網路上拆除的四角八層樓是哪裡的

發布時間:2022-09-04 17:26:26

㈠ 一般幾樓的樓層是灰塵的懸浮層

高層建築的空氣都是樓層越高,空氣質量就比較好,其實並不是任何地方,所有高層的建築空氣質量都是伴隨著樓層的增高而出現分布情況的,這就是所謂的峽谷效應。正常的氣流,因為受到樓層的阻斷,出現了迴旋,這樣就會出現灰塵的不穩定因素。像是高層建築,一般都是9~11層,就是30米左右的高度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㈡ 日均萬人居住,八層樓高,世界上最大的魚缸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德國柏林的雷迪森酒店有一個大魚缸,這個魚缸可不是普通的那種,是八層樓高的魚缸,裡面也不是普通的魚,都是一些海洋生物,很多人去那裡也不是為了居住,就是為了看看這個魚缸而已,不過花費這么多錢,消耗這么多的人力物力,就為了在自己的酒店裡放這么一個大魚缸,也不知道值得不值得。

我覺得這個真的沒什麼必要,跟沒必要專門跑一趟到這個酒店住一宿,有那個時間你不如去大海里感受一下真的海洋生活,或者跑到水族館里看看都有什麼魚,遇到喜歡的還可以買兩條,這個世界之最對我來說還真沒什麼意義,不會勾起我去看看的慾望,也許是我不懂得欣賞吧,反正這些錢花在這上面,就三個字,不值得。

㈢ 這個炮樓的歷史,他的由來。深圳觀瀾鎮牛湖村

觀瀾古墟位於觀瀾街道新瀾社區,起源於清朝早期、興盛於清末民初,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觀瀾老街由觀瀾大街、賣布街、新東街、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龍崗頂街、立新巷等十幾條街道、巷道所組成;最長的街道約150多米,最短的街道10米余,最寬處9米,最窄處不足1米。現存碉樓15座、商鋪一百多間、民居數百棟。
街區的建築以清末民國年間的商鋪區、居住區為主體,至今保持著嶺南客家老墟市的繁盛時期的布局和風格。
老街區的商鋪、民居、碉樓的建築形式多樣,早期多為中國傳統建築樣式,晚期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後的中西結合或中西合璧樣式,這些建築本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研究嶺南地區的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建築史具有重要意義。
觀瀾古墟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也是「目前深圳地區十餘座古代墟市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墟市街區」,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客家民俗風情的實物建築群,堪稱「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在清代中後期,這里曾有「小香港」的美譽。外國商品、國內商品都匯集於此,成為當時寶安、惠陽、粵北地區商貿的集散地。令人驚奇的是,這一街區的建築基本上沒有被翻新、破壞,至今仍保持著繁盛時期的布局和風格。
許多建築,都是在海外發達的華僑回到故鄉後為彰顯榮耀而建,碉樓越建越高。在花紋圖案等裝飾上更是融 合了西方的建築風格,越建越精緻豪華。

在2004年進行的寶安區首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觀瀾發現114座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古碉樓,這是迄今為止深圳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雕樓群。其中,還有一座8層近30米高的碉樓,在層數和樓高上都創下深圳以往發現之最,十分珍貴。這些碉樓對於研究深圳、寶安從清朝到民國近代史意義重大,同時對於研究粵東南近代建築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標本。世界銀行建築專家兩次專程到觀瀾對碉樓進行了現場考察,並給予高度評價。
在這114座碉樓中,年代最早的建於清代嘉慶到道光年間,距今約有200多年,年代最晚的建於上世紀30年代左右。從年代由遠及近縱觀這114座碉樓可以發現,碉樓的建築風格、結構造型逐漸由純客家風格向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演變,鮮明地反映了近代寶安中西文化交流、建築風格互相融合的歷史
中國的炮樓分布最廣的是四川、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和廣東等地,少數民族叫做碉樓,漢族都叫炮樓,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建築代表之一,和其他地方相比,深圳的能保存下550座古炮樓已經是很不容易。
250多年以前,觀瀾墟在寶安、平湖及東莞聲名遠揚,但是卻經常有土匪來到這里搶劫,當時觀瀾有一戶姓陳的大戶人家,他們修建了成昌樓來抵禦和防範土匪的搶劫,在這之後,有錢人建房,最先建的就是能攻能守的炮樓。不同時期的樓建築風格也各異,早期炮樓一般建在居住房屋的四角,以三四層為主,基本沒有窗只有槍眼,完全是中式風格。到了中期,逐漸轉變為生活居住,或者直接用作商鋪;到了晚期,建炮樓成為當地風俗。
早期的炮樓,裡面的樓板都是木製的,高達30米的成昌樓以前的八層樓都是木板搭建的。現在的樓梯雖然依然是木板做成,但樓板已經換上了混泥土。1943年,日本佔領香港後,大量的香港人逃回觀瀾,那時候真可謂村村有炮樓,大戶人家的院子里少不了建一座炮樓來「鎮村壓寨」,歷經百年,雖然經過戰爭和各種原因的拆遷,觀瀾至今仍然保存著深圳最完整的古炮樓群。
觀瀾的炮樓群是目前深圳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炮樓群,這對於研究深圳、寶安從清代到民國近代史意義重大,同時也為研究粵東南近代建築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標本。其實類似這樣的炮樓還有很多散布在民間,福田區石廈村就有一座清末建的炮樓,有統計說全深圳的炮樓有550座(另看到有數據觀瀾目前發現114座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古碉樓),每一座都是深圳傳奇。
深圳的炮樓主要又三種建築式樣,獨立式、組合式、庭院式,一種比一種復雜,其中組合式的炮樓最普遍,就是炮樓和旁邊的民房相連相通的;而炮樓建築特點也大致分成雙坡頂式,天台式機種,而獨立式的炮樓就是孤零零的沒有附屬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炮樓的炮孔也在逐漸減少,防禦功能逐漸被弱化,最終成了人們居住地地方。

㈣ 遇見,邛崍古塔

        邛崍 古稱臨邛,築城置縣已有2300多年歷史,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山川形勝之中,更有人文之豐厚,單是古塔及塔類建築就有眾多遺存。那些形制各異、風格多樣的佛塔、風水塔、字型檔塔,或宏麗庄嚴,或雄偉高峻,或精巧雅緻,如同邛崍之美。

                                                                                                      佛     塔

        佛塔 又稱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浮圖、塔婆等,直到隋唐,「塔」才作為統一譯名沿用至今,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的。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後,經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佛塔的樣式也由覆缽式漢化為亭閣式、樓閣式,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大多會刻有建塔碑記、佛像、佛經等,其基本造型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古塔的風格多式多樣,與山川、河流一道共同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邛崍現存的佛塔有五座:

       石塔寺石塔 (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地處天台後山高興村,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歷千年而屹然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用紅砂石砌築,為十三層密檐式,通高約17米。石砌基台上置雙層須彌座,刻有海棠曲線壼(kuen)門浮雕及牡丹、蓮花、卷草紋飾。須彌座下的四隅外出漩渦形圭腳,甚為罕見。須彌座之上,建第一層塔身,每面正中辟龕門,內供佛像一尊;四方塔門之上,各刻立匾及「釋迦如來,真身寶塔」等字樣。其第一層塔身設寬大的四方形檐,檐下四周圍設有附階,尤其是在高大須彌座上設附階為國內古塔所罕見,唯安徽歙縣十寺塔可與之媲美。第一層塔身之上,出密檐十二層,均以石刻疊澀挑出,四角反翹,塔剎為兩重覆缽剎座上置石寶珠。體現了南方建築之風格。整個塔身外廓成「稜柱」形,挺拔而秀麗。

        據傳塔頂供奉有佛牙舍利。

       西塔 。 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庚子年(1120),位於城區西郊白鶴山。南宋陸游《自山中放舟歸郡城》有「山中白塔高嶙峋」之詩句;勾龍庭「浮圖天際表吾州」也說明此塔曾標志著一州之勝景。現存西塔系清代道光乙巳年(1845)由邛州詩人吳江等倡議重修。塔以青磚築成,八角形、七層,通高17.89米。塔基用紅砂石壘砌,塔剎為三個覆盆連接而成,亭亭矗立於白鶴山峰頂。

       西塔東面半山為川西名剎鶴林古寺。西南半山「點易洞」有高7.77米的摩岩石刻彌勒造像,結跏跌坐,神態栩栩,是川西地區最大的彌勒佛座像。

       雲居塔。 《邛崍縣志·山水志》(民國)記載:「塔子壩隔河南岸偏西,山上有雲居寺……始於元,勝於明。舊名廣福寺,僧廟也。因白雲閑閑島嶼之間,遂改今名。明州人王廷簡有記。山上有呼月亭,今無亭,而有塔,始建清代中後期,名雲居塔。」塔挺立於山頂,高五層,頂已被毀,別具滄桑之感,與回瀾塔相對峙呼應。

        此外,與佛教相關的僧人墓塔現存兩座:

        靈空塔。 於明代建於曾屬佛教名山的天台山之上,二級四方形,紅砂石質仿木結構建造,高約6.7米。兩層中空,外層正面置門柱、門坎、門楣,石刻雙扇雕花門,有門軸可開關。門內約一米為內層塔心室(墓室),其前壁也有雕花石門,頂上條石疊澀三層做四方形藻井,正中浮雕寶相花。上層平頂四周立石柱嵌欄板成欄桿,每面三間四柱。柱頂刻蓮花,欄板上浮雕鳳鳥、瑞獸等。塔身四周有浮雕。第一級塔身之上覆石制塔檐,刻瓦壠、翼角。兩級形制相似。

        海雲塔。 位於水口合江村,為明代靈光寺僧人墓塔。紅砂石砌築雙扇石門,四周雕飾花卉圖案。塔高7.4米,分為三層,四周起檐,刻有門窗及精美紋飾,屋面起壠,檐下內為斗拱,葫蘆形塔剎,二層上刻「海雲塔」。

                                                                                                    風 水 塔

        風水塔 也稱文風塔,興起於風水學說盛行的明代初期(公元十四世紀)。風水塔主要用於堪山理水,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以「地脈興」而「人文煥」,成為一方的景觀、標志和象徵,彰顯當地的文化與風俗。邛崍現存風水塔三座:

        回瀾塔 (又名鎮江塔)。《邛崍縣志·山水》(民國)記載:「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州牧袁文昭始建鎮江佛塔,郡進士楊伸撰碑記。崇禎末年毀於流賊,其狀未聞。清乾隆時,州牧徐時敏建而未成,僅遺塔基。同治年間,州牧胡興倬依據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義,工又旋輟。光緒年間,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瀾文風塔。」據《重修回瀾塔碑記》說:「洪武年間洪水為患,年不保歲……郡人王志雄倡建鎮江塔……」今之回瀾塔是清代同治六年起,由州牧胡興倬在明代塔基上重修、到光緒八年,又由州牧李玉宣從第九層修至頂完工建成。塔座落於城東南河之畔,通高75.48米,是全國第三高磚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瀾塔為十三級六邊形樓閣式磚塔,坐東向西。第一層名「鎮江塔」,(塔心室)供奉鎮江王伍子胥;第二層名「福祿來崇」,供奉文財神范蠡;第三層名「江漢朝宗」,供奉武聖夫子關羽;第四層名「德被全川」,供奉李冰父子;第五層名「三元鼎峙」,供奉三蘇父子;第六層名「科甲綿延」,供奉北宋宣和四川第一位狀元馮時行;第七層名「孝友精忠」,供奉武穆岳飛;第八層塑「魁星點斗」,集祛患、致業、守成、崇賢、尚哲主題思想於一體,體現了「振一代文風,法古今完人」的宗旨。九層以上因逐漸疊迭內斂,不砌塔心柱,均為空心樓,稱「五常」樓或「五倫」樓,謂仁、義、禮、智、信也。塔內沿梯道盤旋而上,開有方形小窗,採光、通風良好。登臨塔頂,憑窗遠眺,平疇沃野,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塔下有始建於明而清代重修的大悲庵,於古樸幽靜中超然世外。

       文筆塔 (南塔)。在川南第一橋對面文筆山上。清代胡璠《重修西南雙塔記》記載:「文筆塔,創自吾師杜吉安先生應枚。架石為梁,空靈西照。甫三十年而塔欹斜,作楂椏狀,太守朱東江蒞邛,諭璠等籌款修理。」原為石塔,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為磚塔,高21米。塔為七級六方形樓閣式實心塔,塔身逐漸縮減,塔剎用鐵柱穿接至頂,外形高拔秀挺。詩人吳江為此題聯:「好去迎仙,地繞青旗五面,快來題柱,天留文筆一支。」

       崇嘏塔 。與火井鎮崇嘏山上的黃崇嘏墓、山下的狀元橋皆為紀念五代前蜀才女黃崇嘏而建。崇嘏塔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通高18.7米,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為束腰須彌座重檐五級八邊形攢尖式石塔。塔身無門洞,二層以上檐角均上翹,逐級內收至頂。外壁東北面二、三、四層各有一龕,內浮雕石像。塔第四層東南西北面各浮雕一獸面輔首。塔上刻有楹聯「建塔同治五,巍峨應千古」。

                                                                                                       字 庫 塔

       字型檔塔 亦稱字型檔、惜字塔、惜字樓、焚字型檔,客家人又稱敬字亭。通常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或道路橋梁旁邊。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字型檔塔始於宋代,普及於明清。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為世間之寶,非錢財、爵位可比,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即使寫在紙上的廢棄文字也不能隨意亂扔、褻瀆,須誠心敬意地燒掉化升。字型檔就是用於燒毀寫有文字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邛崍現存字型檔塔十座:

        興賢塔 。其地處牟禮鎮新街社區場鎮,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為三層六角重樓式磚塔,通高13.5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雕飾琉璃構件和素陶,有人物、花卉、幾何等紋飾圖案。第一層匾名「字型檔」,兩側楹聯「貯先賢廢墨,存古聖遺文」。壁上雕塑有鐵拐李、呂洞賓等八仙神像;六根垂柱刻覆蓮,柱礎刻有福、祿、壽等圖案。塔身為空心,有一卷拱形門,供焚燒字紙用。下部有一凸形龕和陶雕像,橫匾為「彰善堂」,兩側聯為「紀功秉正,注冊滿公」 。第二層匾名「倉頡殿」和「文昌宮」,楹聯為「文章推作祖,情性發為花」。塔身設副階周匝,磚雕迴廊,十八根琉璃龍抱柱支撐塔檐,坊心有二十四孝浮雕。第三層匾名「興賢塔」和「觀音閣」,以六根圓形龍抱柱為支撐,坊心雕有狀元回府等圖案。在第一層塔身東、西兩面有銘文,記載了建造原因、年代等。東面銘文:「是塔也,規模奪目,花卉周身,眠磚到頂,壯麗而堅致……」西面銘文為:「邛州夙稱文藪,代有賢才,原川省名區也……以回既倒之狂瀾……修建字型檔,名曰『興賢塔』,以繼鎮江之芳蹤,而培闔郡之風水。」

       聯升塔。 在天台山鎮土溪村,為清代五層六角樓閣式石結構建築,通高11.73米,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正面二至五層壁上設龕,內浮雕人物和花鳥圖案。二層龕下有一方形孔與空心塔身相通;三層背面壁上也有一方形孔與空心塔身想通。塔南側有一三樓廡殿式建築記事碑,正面陰刻「聯升塔文字型檔」。

       倪字型檔塔 。為清代卧龍鎮戰斗村倪氏家族所建,通高11米,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塔為三層六角攢尖樓閣式磚結構建築,底為束腰須彌座,每層正面中間置龕,一層龕上橫匾為「習字延齡」;二層西南及兩側設長方形龕,正面龕上橫匾為「同結善緣」;三層正面中間設長方形龕,龕上橫額「字型檔」。三層皆有聯而毀。塔檐蓋飾筒瓦,外伸而角上翹。塔檐彩繪花草、幾何紋等圖案。

       溫字型檔塔 。為清代所建,位於城郊丘店子村,殘高6.6米。三層六角攢尖樓閣式磚結構建築,每層置檐弧形外伸,檐角上翹。字型檔正面中部均有龕,其上有扇形匾,兩邊為楹聯,多毀損,唯餘二層「惜字宮」匾和「貯聖賢心跡,留天地化功」聯及三層「奎閣」匾名。

       康槽字型檔塔。 位於天台山鎮馮壩村,為清代道光十年(1830)所建一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高2.4米。基座外壁石砌,中空而上鋪石板,其上為庫身,前面兩側為二立柱,左柱上書「口錫他三多」(右柱已缺失),中間為正方形門洞,其左側石板有一龕,陰刻銘文。頂為廡殿式,面飾筒瓦,四角上翹。

      田壩頭字型檔塔。 建於清嘉慶八年(1084),地處天台山鎮馮壩村,一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通高1.8米。塔身中空,平面呈正方形,置於兩層底座之上。廡殿式頂,飾筒瓦,角上翹,兩側鏤雕紋飾。正面開方形口,兩邊線刻卷雲紋和花卉紋飾,文字大多風化。

       杜溝字型檔塔。 為1919年(民國)三層六角樓閣式石結構建築,位於道佐萬福村。塔高7.5米,正面一層石柱陰刻有聯:「滿亭瀟灑快琴棋書畫襟懷;虛閣清幽觀春夏秋冬景緻。」中間石壁上部刻有杜姓族人修建字型檔碑文,下部有一凸形龕,陰刻「字型檔」二字,內有一雕像。西側設內空拱形門,供存儲和焚燒字紙用。二層刻聯為「亭似府庫富貴綿長,塔為文筆榮華久遠」。中間石壁下部有一龕,陰刻「文人蔚起」,內有浮雕雕像坐於蓮台之上。

       二龍山字型檔塔。 為清代三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位於夾關鎮二龍村。每層置檐,廡殿式頂,檐及四角上翹。庫身置於束腰須彌座上,中空可存儲和焚燒字紙。一層正面和背面開門洞,上部飾如意紋圖案雀替,兩邊石柱楹聯已殘。二層正面開門洞,上部飾卷草紋雀替,兩邊石柱陰刻對聯:「有字須放庫,無文不藏中」。三層正面開門洞,上部飾浮雕卷草紋雀替,兩邊石柱陰刻有聯:「魁飛三界,筆通九州」。

        馬坪村字型檔塔。 建於天台山鎮馬坪村,為明代一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高約1米。其三層底座之上為束腰須彌座,塔身置於須彌座上,中空。廡殿式頂,飾筒瓦,檐外伸,四角上翹,正面開門洞,兩側壁上開圓形花窗。

       馮壩小字型檔塔。 該塔位於天台山鎮馮壩村,為清代石質單層四方亭塔式,通高約1.8米。單檐攢尖頂,底部束腰須彌座,塔身正面開門洞,檐上刻瓦壠,葫蘆形塔剎。

       這些已融入自然山川的古塔,不但是一種人文之美,更具有其不可或缺的文化與學術價值。早在九十年代之前,邛崍古塔就多有毀損,而且更多的是人為原因,比如下壩匯川塔的拆毀,雖引起時任文化部長周揚的關注,而塔卻難再。這也許是後來回瀾塔欲拆而未能的一個因由吧?幸甚!

㈤ 日本天守閣建於哪一年,什麼時代,該時代誰統制,建造用料是什麼,什麼風格

天守閣天守閣位於日本大阪城內,是由豐臣秀吉營建的天下名城,是大阪的象徵。在軍事上有關樓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守閣是城堡的中心建築,他不僅是堅固的軍事防禦設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現存的大阪城為1931年由民間集資重建,外觀5層,內部8層,高54.8米,7層以下為資料館,8層為瞭望台。城牆四周建有護城河,附近有風景秀麗的庭園和亭台樓閣。漫步河邊,奇花異卉,滿目青翠,充滿詩情畫意。城內櫻花門頗為著名,當年大阪城遭遇火災,僅這一道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櫻花門屹立無恙,成為目前僅存的遺跡。 大阪城內城中央聳立著大阪城的主體建築天守閣,巍峨宏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內部保存有豐臣秀吉的木像、使用過的武器及繪畫等。從天守閣頂層可俯瞰大阪周圍的美景。如今大阪城已被定為特別史跡。 大阪城天守閣本來是於十六世紀由豐臣秀吉所建。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國的諸侯都要參與興建工程。許多護城河及城郭的石塊也是由各地諸侯所捐獻而來,並且在三年內動用了數十萬名的勞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大阪城外整個長達 12 公里 的石牆,估計約動用了 50 萬塊的石塊。整個大阪城的建築結構共分成內城、中城與外城,雖然經過戰亂,但是內外兩道護城河以及兩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從殘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懷想當年德川與豐臣交戰時的慘烈情形。其它如大手門以及多門箭樓則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頗值得觀賞,除此之外,在櫻門的部分則有一塊約有36 帖榻榻米大的石塊,更讓觀者匪夷所思,到底當年是花費多大力氣力與血汗才得以鑲鉗豎立在石壁之上。 天守閣指的是大阪城內主要的建築主體,而現在的天守閣則是經過 1931 年模仿豐臣時代的天守閣外觀所建造的。高 13 公尺 的天守台上矗立著高 39.8 公尺 的天守閣,最高的第八層樓上則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層樓則展示了包括各種的武器、豐臣秀吉的木像、書簡、以及以模型展示當年作戰的作戰圖等,還有以電視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繪豐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現了大阪城復原之後的模型。在 2 至 7 樓的數據館中,你將可以看到短小的豐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輝煌卻也悔恨的一生,所以天守閣等於是了解這位日本戰國時代梟雄的最佳地點。 經過 1997 年重新翻修之後,現今天守閣有著白色的牆面配以綠色的屋瓦,並在每個飛翹的檐端妝飾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有鯉躍龍門之意)的動物造型,看來相當金碧輝煌,也彷彿重現當年豐臣秀吉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輝華。
天守閣的建築特色
現在的天守閣則是經過1931年模仿豐臣時代的天守閣外觀所建造的。它外五層內八層,周圍環繞著堅固的城牆和護城河。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著高39.8公尺的天守閣,最高的第八層樓上則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層樓則展示了包括各種的武器、豐臣秀吉的木像、書簡、以及以模型展示當年作戰的作戰圖等,還有以電視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繪豐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現了大阪城復原之後的模型。在2至7樓的資料館中,你將可以看到短小的豐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輝煌卻也悔恨的一生,所以天守閣等於是了解這位日本戰國時代梟雄的最佳地點。 經過1997年重新翻修之後,現今天守閣有著白色的牆面配以綠色的屋瓦,並在每個飛翹的檐端妝飾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有鯉躍龍門之意)的動物造型,看來相當金碧輝煌,也彷彿重現當年豐臣秀吉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輝華。 園內四季花開,年中常綠,設有本丸、二之丸、山裡丸等,幽深的雙重護城河和高大的石牆保留至今,有大手門、多門櫓等數棟重要的建築物。經過1997年3月的大改修後,綠色屋頂上的黃金裝與白牆互輝映,其華美的姿態得以重現。天守閣收藏約有八千件文物和資料,寺內收藏的法華經扇面,為日本的國寶。
天守閣的內部結構
通常初期和晚期的天守閣分為最上層的瞭望台和下層的城主居住館。安土城也保留最上層的展望台。到了後期則更注重居住館的布局和建造。秀吉的大阪城雖保留了瞭望台,但已經將其縮到牆壁的內側,城主的居住區和城樓分離,且具有各種防禦設施以加強軍事性。松本城以其外觀即可判斷出是初期式樣和後期手法的混合,內部加強了軍事性,同時每兩層都使用通柱。特別是姬路城,在構造上從地下室到最上層的下部都使用了兩根高達25米的頂樑柱,而且1~3樓的四角設置了斜支柱,防禦設施齊全,目的是強化其構造。 江戶時代的層塔型城樓有綜合性機能。名古屋城將地下室當作各種倉庫,1~5樓設有4~10個室,5樓的住宅室鋪設塌塌米,作為城主出行歸來時休息房間。 瞭望台是天守閣的最高建築。通常有迴廊圍住。瞭望台的下層主要是城主的居殿和士兵的宿舍。可惜的是到現在完整的城主居殿幾乎沒有保存下來。二戰前還剩下的名古屋城本丸的天守閣居殿也被戰火中燒毀。現在僅存的只有二條城的二丸御殿。該殿作為德川將軍在京都的居館,遷移了伏見城遺跡上的部分建築。人員從房門口進入,武警衛兵的處所在最外層,穿過走廊裡面是將軍會客的大廳,內有狩野畫派的屏風,並配有豪華的隔扇畫和金屬器具做裝飾。再往裡面就是將軍的書房和寢室了。這四間屋子以雁行排列。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黑書院,白書院,大廳等設施。另外西本願寺中的書院據說也保留了從伏見城的遺構,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兩邊有裝飾的雕花柱,深處是水墨屏風畫。總體上體現了寬永時期的建築風格。 隨著江戶幕府時代的到來,戰亂日益平息。幕府為加強統治頒布了一國一城的法令,限制了城堡的發展。天守閣也逐步失去軍事防禦的作用,而圍繞天守閣的故事卻成為歷史長河中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㈥ 100M電信寬頻,如何讓三層樓的每間屋都可以用

您好,信號不好的話可以試試電信的全屋WiFi業務,中國電信「全屋WiFi」支持組網方案個性化,根據客戶需求和戶型,私人訂制,為用戶定製最適合的組網方案。定製中國電信全屋WiFi的用戶,會有電信級專家上門服務,溝通需求、現場勘查、WiFi環境測評、設計組網方案,為你配置最高網速。

㈦ 試比較同樣作為居住的居民,為何我國有多種多樣的風格,迥然不同的居民建築

建築年代相對集中。天津60%的歷史風貌建築是在1900年至1937年不足40年的時間里建成的。

各類建築相對集中,呈現群區性。建築規模宏大的金融建築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帶,被稱為「東方華爾街」;近代商貿性風貌建築主要集中在和平路,而中式商貿性風貌建築主要集中在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帶;居住性歷史風貌建築主要集中在河北區「一宮」、建國道一帶的原意租界;河西區大營門、下瓦房一帶的原德租界; 和平區五大道風貌區及中心花園附近。

規劃與建築的設計理念、應用技術與西方社會同步。主要體現在:
——合理的規劃模式:1920年代,正值英國「花園城市」規劃理論盛行之時,英租界新區(即現在的五大道地區)基本按照該理論進行規劃與建設,從而形成了具備完整的公共配套設施、宜人的空間尺度和舒適的居住環境的高級居住區。例如,為保證該居住區的環境質量,不設商業中心,並禁止電車等公共交通車輛進入,因而該區域的道路規模較小,尺度宜人。
——完善的公共配套和室內設施:各租界的建設注重整地築路,建設完善的市政設施,如路燈、綠化、上下水等設施的建設,又如在住宅中引進推廣了水沖式廁所,改善了居住環境,提高了衛生水平。
——先進的房地產開發觀念:各租界的建設引進了西方的房地產開發觀念和模式。如英法租界將地塊按照四方塊劃分,周圍用道路圍合,利於分期出讓土地。
——現代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間:各租界的建設引進了西方的現代生活方式,如以起居、餐廳、舞廳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公園、教堂、市政廳為中心的社會生活方式,以電車、汽車代步的現代交通方式。這些開放的生活方式與封閉的中國傳統方式迥然不同,同時也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空間。

建築風格紛呈,建築藝術多樣。受當時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形成了古典主義、折衷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建築風格的風貌建築。它們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相互輝映,共同形成了天津獨特而又豐富的城市空間和景觀。

天津小洋樓的第三部分是商業區。這商業區有兩個,一個是小白樓,一個是勸業場。小白樓地處原美租界(1902年後並入英租界),由於這一地區住著一些早期開辟租界的洋人,便有各種各樣洋人的店鋪出現,並漸漸營造出一個商業區來。如今小白樓的一些店鋪的外牆上,往往還能依稀見到歷時久遠,斑駁殆盡的英文店名或廣告。小白樓商業區出現在前,勸業場商業區出現在後。它位於原法租界西端,自二三十年代以來,一批新型的商業大廈拔地而起。如勸業場(1929年)、惠中飯店(1930年)、交通飯店(1931年)、渤海大樓(1934年)等等。不僅百貨雲集,而且都是集商店、旅店、飯店、娛樂業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巨型大樓。這種二三十年代西方剛剛流行起來的商業設施和商業形式,居然在同一時間就大規模地進入天津,不僅將天津一下子推到近代中國的最先進的前沿,而且煥然一新地影響了本地人的生活觀念與方式,就像改革開放後舶來的超級市場。而首先接受這種方式的是五大道的居民。勸業場商業區不單是購物中心,還是五大道居民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於是五大道住宅區與解放路的辦公區和小白樓,勸業場的商業區密切地融為一體,天津就是這樣「洋」起來的。近代的大天津形象便由此而立。

天津勸業場坐落在和平區和平路與濱江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建於1928年。為高星橋創辦,由法籍工程師慕樂(MUIIER)設計。屬折中主義建築形式。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928年12月12日開幕營業,場內高懸由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的"天津勸業商場"金字招牌。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天津勸業場建築面積原為16500平方米,經過幾次改造修建,現在建築面積為29600平方米,為大型綜合性開敞式商場。
天津勸業場於1926年開始籌建時,高星橋聘請法籍工程師設計,建築風格明顯受折衷主義建築形式的影響。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七層之上建有高聳的塔樓,由兩層六角形的塔座、兩層圓形塔身和穹隆式的塔頂所組成,上面裝有旗桿、避雷針兼做裝飾物。整棟建築顯得壯麗挺拔。
在立面處理上,底層臨街陳列窗上方是一圈鋼筋混凝土大挑檐,在商場入口處,是大拱券,並與兩側大挑檐連接貫通,拱券頂部和前面都有精細的花紋裝飾。陽台設計有凸有凹,凸陽台牛腿支承,凹陽台兩側配以廊柱,中部裝以寶瓶欄桿。五層轉角處有三開間的挑陽台,挑梁也為牛腿狀,五層和七層皆為半圓拱窗券,有三連拱和二連拱之分,增加了立面裝飾效果。
商場內部是中空迴廊式。中間有一座過橋相連通,過橋兩側設置兩部雙向樓梯。場內四角分別設有四座樓梯和五部電梯,溝通垂直交通。靠北側胡同內還有兩座鋼制太平樓梯。場內交通十分流暢。
中空部分屋頂為階梯形的鋼筋混凝土平頂,四周向中間退縮,有三層天窗,以利自然採光和通風,四周部分屋頂為屋頂花園,即「天外天」游樂場。整座勸業場大樓地基以梅花樁鋼筋混凝土為基礎。

原浙江興業銀行大樓建成於1921年,是民族金融資本的重要歷史見證。由中國近代著名早期建築師、創建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中國建築教育先驅沈理源先生設計,建築外觀為嚴謹的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營業廳內部亦為西方古典主義裝飾風格,並且將中國古代錢幣作為裝飾圖案,在體現民族風格與文化趣味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由中國建築師自行設計的優秀近現代建築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哥特式--渤海大樓:坐落於和平路。解放前屬於法租界。這座高48.2米的樓宇,曾為天津市最高建築。1933年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計,德國買辦高興橋投資興建。1935年建成後,交給其子高渤經營,故取名渤海大樓。該建築為鋼混框架結構八層樓房(局部十層),外牆面粘貼褐色飾面磚,色彩穩重大方。建築立面強調豎向構圖,體量莊重挺拔,具有現代建築的風格特徵。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哥特式的百貨大樓

80年經營歷史,其前身是天津中原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26年,1949年改名為天津百貨大樓,是華北地區第一家國營大型百貨公司,亦是全國十大百貨商店貿易聯合會(簡稱「貿聯會」)的發起人和最早成員。天津百貨大樓及其獨特的哥德式的鍾樓塔尖,歷來是天津商業乃至天津市的象徵。

解放橋最初建於1902年,於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原名「萬國橋」,即國際橋之意。北連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站舊稱),南通紫竹林租界地。 因當時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奧、比9國租界,故得此名。而此橋位於法租界入口處,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當時天津民眾更願意稱它為「法國橋」。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的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橋,將「萬國橋」改為「中正橋」。1949年,天津解放後此橋正式更名為「解放橋 」,並沿用至今。

萬國橋是一座雙葉立轉式開啟式鋼結構大橋,橋長97.64米,橋面寬19.50米,橋身分為3孔,中孔為開戶跨。開戶跨為雙葉立轉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橋部分背貼一固定軌道,開橋時活葉桁架沿軌道移動開啟,以便讓開更大的通航凈空。合則走車,開則過船,「萬國橋下過大船」,曾經是海河一景。

2005年開始改造的解放橋,通過對電路、傳動等開啟系統的全面整修,恢復了原有的可開啟功能,同時對整個橋的鋼梁進行了維修和加固,並重新油飾。由於銹蝕嚴重,天津城建設計院的專家和同濟大學的教授、專家一道,對銹蝕嚴重的部分零部件進行了1:1的復制和更換。據工程人員介紹,復制的零件數量並不是很 多,為了盡可能保持這座古董橋的「原汁原味」,更換的零件多是解放橋保證開啟旋轉系統的主要零部件,而對於其他部分則採取現場修復、對結構桿件進行除銹、防銹塗刷處理等方法。 解放橋在改造的過程中使用了千斤頂托起整個橋身。雖然海河改造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曾成功抬升了獅子林橋和北安橋,但抬升一座鋼橋尚屬首次。技術人員介紹說,抬升鋼橋的難度更大,因為橋本身的主要桿件相互支撐受力,如外力不均,結構極容易發生變形,加之歲月侵蝕,對解放橋的改造工程難度超過了其他的橋梁。改造後的新橋將在原來的基礎上抬升20厘米,橋下凈空增加60厘米。相信不久後百年解放橋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廣大遊客。

2008年7月22日,修復開啟功能後第一次開啟。

袁世凱故居
這棟風貌建築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三層小洋樓,附帶花園。為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時籌建,歷時十年,於1918年全部建成。房屋建築設計為巴洛克風格,總建築面積約1916.66平方米,佔地5.714畝,原花園佔地3畝。房屋建築有三個特點:一有"隱身處",二有"脫身處",三有"風水窗"。"隱身處",二樓左側角有一道暗門(外人看不出來),門內築有一道鋼筋混凝土樓梯,裝有鐵廊桿,上至樓頂間,下至地下室,關上暗門找不到去處;"脫身處",三樓平台涼亭旁設有鐵樓梯,直通後花園(有餘門),若有暗殺者或發生火災,可以脫身逃出;"風水窗",據說袁世凱很迷信風水,為了設計這所靠海河邊的樓,他專門請了"風水先生",在二、三樓中間設計了一間八角樓,六面窗朝海河,當時,海河通渤海,有漲潮、落潮現象,無論漲潮、落潮,海河水都好像從窗口往八角屋裡流。按照迷信的說法,"水"即"財",無數的"金銀財寶",源源不斷地流入袁家大樓。

天津解放北路中國的華爾街

先轉載一段別人寫的話:「作為舊中國的華爾街,即便與上海灘相比,解放北路也是沒有任何自卑感的,這里曾經掌控著天津市甚至是中國北方的經濟命脈,當我們今天再次來到這里時,卻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那些曾經出入於這些銀行,商會的顯赫人物已經不再,而留給我們的,是那些遺失的繁華……」
20世紀40年代天津的解放北路就有49家國內外銀行,其中12家國內銀行的總部設在天津。解放北路原名為中街,從解放橋到營口道名為***國路,從營口道到徐州道名為維多利亞路。這條街歷史上曾有30家銀行,被譽為「東方華爾街」。較著名的有英國的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美豐銀行、法國的中法工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俄羅斯的華俄道勝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瑞士的利華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大陸銀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等。大飯店有利順德大飯店、裕中飯店、DD飯店等。利順德大飯店成立於1863年,是我國最早的涉外飯店,孫中山、張學良、蔡鍔,以及美國第31屆總統胡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在此留宿,留下了一批珍貴文物。

解放北路111號是我國第一枚大龍郵票的發行地。風貌區內現有歷史風貌建築75幢。漫步解放路,大街兩旁一幢幢造型獨特的西洋建築,給人帶來濃郁的異國風采——羅馬式、羅曼式、日耳曼式、俄羅斯古典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等歐陸風格建築,紛至沓來,使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組宏大的建築群,豪華凝重,一派歐陸風情,恰與海河的婉約沖和形成對比。這兩排建築絲毫不遜於上海的外灘,只是它分布在街道兩側,而不臨河,這倒彰顯出天津這個城市的低調性格。夜靜人稀,漫步在解放北路和五大道,你會生出時光倒轉、夢尋歐洲的恍惚之感。

金城銀行

金城銀行成立於1917年,總行曾設於天津,銀行大樓位於和平區解放北路108號,建於1937年。金城銀行是中國重要的私營銀行之一,是「北四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是當時享譽全國的中資銀行,金融輻射功能遍及長江以北,所以又被稱為「北四行」。這四家銀行中,除大陸銀行外,其餘三家銀行的總行都設在天津。)的主要支柱。

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天津分行開設於19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行被日本沒收。1945年抗戰勝利後,又在原址恢復營業,並依靠其政治優勢取代了英國匯豐銀行而成為天津外商銀行中的霸主。天津解放後,該行停業撤離。該行營業大樓建於1918年,門前由四棵愛奧尼克式立柱支撐,構成開放式柱廊。廳內立有七棵方柱,內牆面有壁柱,頂部有歐式雕飾。樓房為西洋古典風格。

華俄道勝銀行天津分行大樓是華俄道勝銀行在中國天津建造的分行大樓。該分行開設於1896年,選址在天津英租界的主要街道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的北段與次要道路領事道(大同道)的轉角處,對面就是天津匯豐銀行大樓。坐落於和平區解放北路121號,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大樓磚木結構,二層建築。外牆水泥飾面,券形窗口及上飾「人」字形山花的平窗,轉角呈弧形,檐口周邊建迭式六角裝修女兒牆,頂部設穹隆頂,具有濃郁的俄羅斯建築風格。

中法工商銀行大樓沿街立面運用了西洋古典建築的造型要素。整個外飾面為仿石水刷石,以正入口為中心向兩側沿弧線對稱排列10根科林新巨柱形成前廊。沿解放路一側立面設有扁方形壁柱,與柱廊有嚴謹的對位關系。四層凹廊外側設置一排列柱,支撐著檐部形成柱廊,其外形為羅馬塔司干柱式。兩層柱廊比例懸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建築立面顯得十分豐富。

匯豐銀行天津分行設立於1880年,是天津開埠後外國在天津開設最早的一家金融機構,也是當時天津最大的一家銀行。1954年匯豐銀行天津分行停業撤離。坐落於和平區解放北路82號,由英商同和工程司設計,古希臘復興風格。主樓3層,首層建有600多平方米的營業大廳,櫃台外鋪砌大理石地面,櫃台內鋪有軟木地面,屋頂裝飾鉛絲玻璃採光頂。

匯豐銀行營業大樓始建於1924年,由英商同合工程司工程師愛迪克生(ATKINSON)和道拉斯(DALLAS)聯合設計。三層鋼混結構。外檐立面花崗石飾面,石砌基座高台階,門前及側面聳立十二根巨大的愛奧尼可石柱,上作三角形山花。外觀高大雄偉,氣勢壯觀。內堂寬闊舒展,富麗堂皇,為一座古羅馬式建築。

橫濱正金銀行 主立面沿解放路,正入口設在正中,正立面有八棵貫通一、二層的科林新式巨柱式柱廊。外牆身用花崗岩貼砌而成。柱身及柱頂的石雕做工精細,構圖協調輕巧。沿營口道側立面有十棵壁株與主立面相呼應,檐口部位有獅頭滴水裝飾。建築突出柱的造型,柱身、柱頭、線腳及檐部的雕刻及其精緻,同厚重的牆面形成強烈對比,加之金色的大門和牆面上金色的裝飾板,整個建築顯得穩重而華麗。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始建於1875年,總行設在巴黎,天津分行設於1898年。該大樓建於1912年由比利時儀品公司按法國巴黎總行提供的圖紙建造,是一座體現西方折衷主義思潮的代表作。

利華大樓

框架結構,主樓十層高43米,建築面積6193平方米,為瑞士籍猶太人李亞溥出資、法國人設計並建造的一幢辦公兼高級公寓式大樓,也是天津最早具有現代化功能和技術的高層建築之一。整個建築立面虛實對比,方圓結合,挺拔明快,八層開始逐層向里收縮,使立面造型有所變化,是天津近代高層建築的傑出範例。

法國工部局

專門負責維護法租界統治安全的警察機構。該樓建於1927年,鋼混結構四層法式建築。樓房質量堅固,風格穩重。

渣達銀行(麥加利銀行) 此建築在風格上追求宏偉、壯麗,給人以穩健、莊重之感。大樓基座用花崗岩砌築,正門台基上矗立著六根高大的古典圓柱;南側立面設置6棵扶壁柱;整個外牆面仿西洋古典磚石結構作水刷石長方形斷塊;鋼門窗、旋轉門。門外台階兩旁各設一混凝土製作的西式大花盆,花盆外側設混凝土短柱,以粗鐵索連結成欄桿,內植草坪。整個建築華麗而不失莊重。

比利時領事館(華比銀行)設立於義和團戰爭以後。1901年,比利時政府以天津為各國通商口岸為由,向清政府提出在天津開辟租界的要求。1902年2月,比利時駐津領 事嘎德斯奉比國欽差全權大臣姚士登之命與清政府委派的代表張連芬簽定了中比租地協定,劃定現河東740餘畝土地為比國租界。
比利時租界的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由比租界內的高級僑民組成,歷屆董事長均由總領事擔任,所以總領事實際上是比租界的最高行政長官。由於比租界位置比較偏僻,比利時領事為保持與各租界當局的密切聯系,始終沒有把比國領事館設在自己的租借地域內,而是將其設在比較繁華、交通便利的英租界內,與華比銀行共同 使用這座大樓。
該樓建於1921年,東沿解放北路,南抵太原道。西臨大沽路,北臨大連道。由比利時儀品公司設計並監理。建築面積2339.5平方米,磚混結構,該建築基 本保持原貌。

利順德大飯店

坐落於和平區解放北路199號,初建於1863年,1886年改建。是中國近代首家外商開辦的大飯店。原建築帶有明顯的英國南亞殖民地建築風格。1924 年在老樓北側增建了更接近英國新古典風格的鋼混結構四層樓房。保存有文藝復興式的雕花古典沙發,「奧迪斯」早期電梯等,是英租界現存最早的建築。

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築的私秘性構成的深遂和幽靜的氛圍。這里的住戶——無論是寓公式的軍政要人,還是成功的實業家們,在當時吉凶難卜的社會背景下,全都希圖安逸,不事張揚。這種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環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傾向低矮,沒有高樓;隔院臨街,院中花木掩住里邊的樓窗。頂緊要的是,院牆全是實牆,很少使用欄桿。最巧妙的是民園大樓的方孔式圍牆,它採用百頁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實際上從外邊根本不可能對院內一覽無余,這就適應了房主人深居與私秘的心理,自然也構成了五大道獨有的幽雅沉靜又穩定溫馨的氛圍。近日,我看到睦南道有幾處拆掉了圍牆,改為鐵欄,這樣做可能想更加美觀和時髦。尤其是李勉之的故居—— 奧地利建築師蓋苓設計的那四幢古典風格的花園別墅,居然將與建築和諧一體的圍牆拆去,換上鐵欄,里邊一院子的桌椅什物綻露無遺,原有的那種靜謐神秘之感盪然無存,顯然改造者一定不知道五大道特有的文化特徵與建築美。歷史留給我們的絕不只是一幢幢房子,還有它迷人的氛圍。而這又不只是一種建築氛圍,更是一種歷史人文的氣息。如果破壞了,那絕不只是建築本身,而是這一城市獨具的人文環境。

湯玉麟故居(現市工商局)
這所住宅無論在建築形式,建築藝術與裝飾都很有特點。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混合結構,毛石勒腳,機磚牆身,部分用花崗石砂漿罩面,局部對稱,屋頂平衡,羅馬柱式,覆碗穹頂拱券。整座樓房分為兩部分:左為二層賓客樓,一層前部突出碗形拱券;右為三層居住樓,樓前大台階設有汽車跑道

慶王府(現市外辦):坐落於和平區重慶道55號,1922年由清末太監小德張所建,1926年慶親王載振購買並居住,人稱「慶王府」。該樓為典型的中西合璧折衷主義特徵。磚木結構,3層帶地下室。樓東面為中式小花園,風景優美。
偽滿洲國領事館(現三源電力公司):坐落於和平區睦南道24號,建於1920年。原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顏惠慶故居。為磚木結構的3層樓房,古典主義風格,採用了天津傳統的建築材料硫缸磚。1934年,該址作為大連永輪公司總經理李學孟私宅,出租給偽滿洲國領事館。
孫殿英舊宅(現長蘆鹽務局):孫殿英系舊軍閥、東陵大盜。該宅坐落於和平區睦南道20號,建於1930年。是一幢豪華典雅的居住建築,3層帶地下室,為典型的折衷主義特徵。前立面中央突出巴洛克建築風格,呈半開放外廊式,外檐券窗、方窗錯落有致。

張學銘舊宅(現市房產總公司):張學銘系愛國將領張學良的胞弟,1931年任天津市長。該宅坐落於和平區睦南道50號,建於1925年,英國民居建築風 格,有主樓、後樓兩幢建築。採用紫紅色機磚砌築,多坡大筒瓦頂。樓內硬木雙槽窗,細木地板,衛生暖氣設備齊全。院落寬敞,花木扶疏。原為住宅,現作辦公使 用。

孫震芳舊宅(現和平賓館):孫震芳系實業家,曾經營麵粉廠、水泥廠。該宅坐落於和平區大理道66號。西班牙民居風格。磚木結構,有主樓、配樓兩幢。主樓3 層、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為對稱式,門廳居中。院宇寬闊,有小型游泳池。原為住宅,現作賓館使用。解放後,毛主席、周總理和許多中央領導人曾在此下榻。

西開教堂又稱法國教堂。在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原牆子河外老西開一帶,故名。包括天主教總堂和大教堂,分別建於1914年和1917年,為法國天主教所建。大教堂採用法國羅曼式建築造型,高45米,建築面積1585平方米,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後部聳立高大塔樓三座,呈"品"字型,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尖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堂內為三通廊式,內牆彩繪壁畫,裝飾華麗。西開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天津望海樓教堂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中國天津市現在有許多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樓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該教堂是1869年6月法國天主教徒在租界外三岔口處修建的,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建築物,也叫天 主教大會堂或勝利聖母堂,磚木結構,高10米,長30米,寬10米的,平面呈長方形。除塔樓外大部分建築為二層,青磚牆面,尖拱式門窗,入口兩側設有扶壁,內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側廊次之,屬巴西利卡型。另有平頂的塔樓,後來又在禮拜堂四角設立了小角樓。教堂具有哥特風格。
望海樓教堂幾乎成為天津近代史的標志性建築,1870年,它首次被燒毀,民間稱之為「火燒望海樓」,史稱「天津教案」。
1870年,天主教會所辦仁慈堂育嬰院中發生流行性傳染病,有大批兒童夭亡,仁慈堂將其草率掩埋,許多屍體為野狗刨開爭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極大義憤。此時在天津地區又接連發生好幾起拐騙兒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動和社會的不安。人們傳說這一切都和教堂有關,但始終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由於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給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陰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嬰兒是謝福音從山東農村接運而來收堂撫養,在天津他只能鼓動修女們購買嬰兒收養,並給購買成功者以「獎金」,這就為社會上的不法之徒犯奸作科提供了機會。
武蘭珍,火燒望海樓事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因拐騙兒童而被當年的天津府衙門人贓俱獲,其供出由法國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樓教堂神父謝福音矢口否認,天津知縣劉傑將武蘭珍押往教堂對質,在場群眾過萬人,與堂內教民發生沖突,聞訊而至的法國領事豐大業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中其隨從高升。周圍群眾如牆而起,將豐大業、謝福音等6人毆斃,放火焚燒瞭望海樓教堂。
天津教案發生後,英法軍艦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命崇厚出使法國賠禮道歉,同時派出直隸總督曾國藩來津查辦此案。他辦案的總方針是「嚴拿兇手,以懲煽亂之徒,彈壓市民,以慰各國之意」。英法兩國公使提出「要府、縣及陳國瑞抵償,要賠恤銀數百萬,要兇手三四百名,要駐兵津沽,我出軍費」。府,即為天津知府張光藻;縣,即為天津知縣劉傑;陳國瑞即為天津鎮總兵。
仁慈堂涉嫌拐騙兒童,以及民間盛傳的「挖眼取心」之說,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導火線。在火燒望海樓 事件中,憤怒的群眾又沖到海河對岸的仁慈堂,將仁慈堂天主堂燒毀,將堂中的十位修女殺死。民國以後,社會接受仁慈堂的益處增多,人們才逐漸打破以前的成見,仁慈堂的慈善事業也得到了發展。
天津教案的處理結果,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知縣劉傑發配黑龍江,天津鎮總兵陳國瑞被處死,對法國賠銀46萬兩。
望海樓教堂1870年焚毀後,到1897年望海樓天主教堂在原址上重建,不久又被焚毀。現存的建築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後又加以修復的。不過,盡管經過了幾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並無多少變化。

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於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牆,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台階,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於 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卧室和會客。梁啟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飲冰室"系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築面積 949.50平方米。

㈧ 馬田鼓樓的簡介

馬田鼓樓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境內,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距縣城30公里。1950年重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是侗寨的特殊標志,
馬田鼓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境內,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方形二層樓閣,九層八柱,木結構。邊寬8米,高20米。頂蓋為八角形,上托葫蘆寶頂。 封檐板與樓內大梁彩繪民間圖畫,各檐翹角飾禽獸浮雕。底層設火塘,四周置木凳。二樓正面系活動板壁,可兼做戲台。
馬田鼓樓是通道三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馬田鼓樓的所在地叫馬田村。馬田村是這一帶比較大的村寨,原來鼓樓附近都是吊腳樓民居,文革期間在「移民上山」運動中村民將房子遷到山上,空出的宅基地改造成良田。這座鼓樓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1948年復修,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平面構成為長方形。鼓樓通高18.72米;底層呈長方形,一至八層檐為四角,九層為八角。
馬田鼓樓為干欄式抬梁純木構架,南北對稱的偏樓為歇山頂式,其頂部檐口與主樓的第二層平行,而下一層檐口與主樓第一層連接,造成底層空間,二層戲台,使偏樓與主樓渾然一體,蔚為壯觀。鼓樓內挑枋、柱、瓜,形式各異,分布參差,錯落有致,「物華天寶、國泰民安、吉星高照」等正楷立體字,鐫刻在一至二層的橫枋上。頗具民族特點的小塊彩繪花紋卷草圖案,構成排列有序而又主次分明的藝術裝飾,不失為侗族文化藝術的珍品。 鼓樓外部每層封檐板上都裝繪有各種花卉、鳥蟲,線條明快,色彩絢麗。一至八層翼角上,分別塑有虎、龍、蛇、鳳等象徵吉祥和幸福的飛龍、麒麟、鳳凰、孔雀、鰲魚、雄獅、奔鹿等圖形。泥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美麗的裝飾與精巧的造形,使鼓樓顯得更加典雅端莊。整個樓身結構精巧,造型美觀,典雅端莊,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傑作。
1959年馬田古樓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大修,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網路上拆除的四角八層樓是哪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隨身wifi和大王卡哪個網路好 瀏覽:889
廣東智能網路地板多少錢 瀏覽:84
電腦網路監控界面 瀏覽:288
路由器拉一根線接到電腦沒網路 瀏覽:17
無線網正常電視顯示網路未連接 瀏覽:139
韓國網路安全委員會議 瀏覽:823
銅芯電腦網路線 瀏覽:631
把網路安全作為戰略重點 瀏覽:825
移動優先網路怎麼辦理 瀏覽:559
網路交換機中繼器連接 瀏覽:3
智能互聯網計算機網路 瀏覽:248
家裡的網路用不了手機電腦用不了 瀏覽:930
為什麼學校里的聯通網路不穩定 瀏覽:24
網路怎麼識別 瀏覽:288
北京北外網路教育學校哪個好 瀏覽:957
網路千斤頂是什麼意思 瀏覽:206
暴風電視機怎樣連接手機網路 瀏覽:625
公司內網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31
三星智慧屏網路連接 瀏覽:923
日版蘋果平板支持國內網路嗎 瀏覽:58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