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網路安全治理方面,除了網路安全法,我國還有哪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並簡要說明它們與網路安全法的關系。
出台《網路安全法》,可以補上我國參與國際網路安全治理的短板。我國的網路安全法制化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後,限制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網路安全合作和參與國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很多國家的政府和行業組織在評估網路安全狀況時,都明確指出中國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和保護能力,因此都不願意和中國政策對等合作交流,限制中國代表參與相關的規則制定。
特別是在隱私保護、數據跨境和個人信息安全領域等關鍵網路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領域,對中國一直或明或暗的排斥。如美歐發布了新的《隱私盾》協議,規定美歐之間加入協議的企業可以自由的傳輸數據。但這些國家卻不願意跟中國簽署類似的數據跨境傳輸協議,認為中國沒有法律保
障,不能對數據進行嚴格保護。因此,中國的數據可以向外流通到美歐,但是很多在歐美經營的中國企業,卻不能將相關的數據傳回中國。這不僅提高了企業經驗成本,同時也對我國的國家主權是一種損害。《網路安全法》的發布和實施,可以有效提高網路安全保護水平,讓我國能夠有底氣更主動、更積極的參與相應的國際規則制定。供參考。
『貳』 全球價值鏈的治理範式
格里菲等(Gereffi,2003)在普維爾與斯特恩等人生產網路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抽象,結合價值鏈理論、交易成本經濟學、技術能力與企業學習等理論提出了一個比較嚴謹、完整的分析框架。他們首先歸納出五種典型的全球價值鏈治理方式,按照鏈中主體之間的協調和力量不對稱程度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為:市場,模塊型,關系型,領導型和層級制。然後通過企業問交易的復雜程度、用標准化契約來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對交易的標准化能力)和供應商能力等三個變數來解釋五種價值鏈治理方式(如表1):
市場:通過契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產品比較簡單,供應商能力較強,不需要購買者太多投入,且資產的專用性較低時,就會產生市場治理。這時,交易比較簡單,雙方只要通過價格和契約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確定性,不需要太多的協調。
模塊型:產品較復雜,供應商的能力較強,其 資產專用程度較高,買賣雙方的數量雖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場靈活性,更換合作夥伴較容易。雙方交流的信息量較市場型大、較復雜,但能夠通過標准化契約來較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需要的協調成本也不高。
關系型:產品復雜導致交易復雜,雙方需要交換的信息量大且復雜,供應商的能力較強,領導廠商和供應商之間有很強的互相依賴。但雙方可以通過信譽、空間的臨近性、家族或種族關系降低交易成本。雙方常常可以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協商和交換復雜的信息,需要較多的協調,因此,改變交易夥伴比較困難。
領導型:產品復雜,供應商的能力較低,需要供應商的大量投入和技術支持,供應商為了防止其它供應商競爭,將其資產專用化。供應商對領導廠商的依賴性非常強,很難改變交易對象,成為「俘虜型供應商」。領導廠商通過對供應商高度控制來實現治理,同時通過提供各種支持使供應商願意保持合作關系。
層級制:產品很復雜,外部交易的成本很高,而供應商的能力很低時,領導廠商不得不採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內治理方式。因為交易可能涉及到領導廠商的核心能力如隱性知識、知識產權等,領導廠商無法通過契約來控制機會主義行為,只能採用企業內生產。
此外,格里菲還研究了價值鏈治理的動態性問題。隨著時間的發展,決定價值鏈治理模式的三個變數將發生變化,價值鏈的治理模式隨之發生變化。這種動態變化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如在自行車行業,由於規模經濟、標准化和供應商能力的提高使治理方式從層級型轉向市場治理;服裝行業由於交易復雜程度的降低和供應商能力的增強由領導型發展為關系型;在美國電子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使治理方式從層級型(垂直一體化)發展為模塊型。
三個變數產生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首先,領導廠商采購要求的提高相對降低了供應商的能力,同時增加了交易的復雜程度;其次,創新和標准化是一對矛盾,創新會降低標准化能力;第三,供應商的能力隨時間會發生變化,學習會提高企業能力,引入新供應商競爭、新技術革命和領導廠商采購要求的變化都會影響供應商的相對能力。
格里菲的全球價值鏈治理範式是目前最嚴謹的一個,它涵蓋了目前發現的多數典型的全球價值鏈類型,重要的是,格里菲不但研究了每種治理模式的特點,而且引入了更多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將特徵變數化,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是,格里菲的範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該理論中的治理模式僅限於領導廠商和較高級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但在具體的行業價值鏈中,可能包括更多的上游和下游主體;第二,模型中的前兩個變數(交易的復雜性和交易的可標准化程度)有很強的相關性,實際上這兩個變數都是通過影響交易成本來決定價值鏈的治理模式,但影響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不止這兩個;第三,把三個變數簡單地劃分為高低兩個維度可能不夠准確,比如模塊型中交易的標准化能力高於領導型,但低於市場型;第四,文化稟賦、公司戰略、政府政策和國內和國際的制度對價值鏈的治理有重要的影響,但在格里菲的模型中卻沒有提及;第五,格里菲的模型沒有說明價值鏈中各個鏈節(nodes)的區位問題,即為什麼不同的鏈節會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或國家。
『叄』 網路治理的介紹
網路治理定義為:「國家、私營企業和公民社會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制定和應用互聯網的發展和使用過程中的原則、標准、規范、決策步驟和共同規劃」 。這個定義既包含了互聯網的「技術治理」(網路的發展),也包含了對於網路的治理(網路的使用)。這個定義規定任何一類參與者都不能獨自解決互聯網及其使用所帶來的問題。它同樣也肯定了不同類別的參與者——政府、私營企業和公民社會應該共同承擔責任。
『肆』 政府傳統的網路治理手段包括什麼
自互聯網在中國蓬勃發展以來,我國政府也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涉足互聯網在政府管理服務中的應用領域,先後經歷了網上政府信息公開、電子政務以及網路政府等發展階段,從對政府政策文件、辦事規章、數據圖表等信息在網路上的簡單發布,到開通網路行政辦事通道、建立網路政民互動平台的電子政務,再到全面建設電子化的網路政府。
『伍』 治理理論包括哪些理論
治理理論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 。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志願團體、慈善組織、社區組織、民間互助組織等社會自治組織力量的不斷壯大,它們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日益重要,理論界開始重新反思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如果說新公共管理運動主要關注公共部門對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技術的引進,治理理論的興起,則進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視角,它對現實問題的處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引領公共管理未來發展的潮流,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
『陸』 近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公共管理學經歷了哪些研究「範式」的轉換
威爾遜—韋伯範式、民主行政範式、新公共行政範式、新公共管理範式、新公共服務範式、整體性治理範式、多中心治理範式。
簡單點,就是由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整體性治理再到網路治理
『柒』 網路治理的內涵(論述)
共事業管理的畢業生就業率:79.53%
熱門分析:我國未來的國家管理機構隊伍中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本專業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
高素質的公共事業管理隊伍,能提升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未來熱門走向預測:↑
就業前景:主要到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就業分布最多五省市:
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湖北
畢業生就業分布統計:
錄取研究生:18.41%
中小學及其它教學單位:10.00%
機關:7.81%
高等學校:7.65%
其它事業單位:6.95%
國有企業:6.24%
民營及私營企業:5.81%
醫療衛生單位:5.71%
科研設計單位:2.73%
部隊:2.22%
金融單位:1.51%
三資企業:0.87%
出國:0.17%
註:本專業的各方向及就業率分別是教育管理90.72%、體育管理49.53%、文化藝術事業管理66%、衛生事業管理90.91%、人口學83.33%。
特別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東北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北京電影學院。
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高招新增熱門專業情況。公共事業管理、物流、信息工程、電子商務、軟體工程等專業「榜上有名」,成為今年高招的大熱門,而環保等傳統的「冷門」專業,受惠於「奧運」概念,熱度也直線上升。
但是擠進熱門專業,就業時不一定就高枕無憂,特別是本科生。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主任盧林介紹,從2002年開始,高學歷學生的比例開始明顯增加,2001年想留在北京的研究生只有8600人,而2003年已經高達17000人,兩年時間翻了一番。因此,就形成了一種「就業擠壓現象」——研究生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干專科生的工作,這種現象至少要持續到2010年,此前就業形勢很難出現明顯的好轉。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也表示,近幾年北京市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以每年兩萬人的速度逐年遞增,雖然加入世貿組織、舉辦2008年奧運會都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需求的增長幅度仍小於畢業生的增幅。
師兄的話——想了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的進來!!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同學,你們有多少了解自己本專業的以後發展方向呢?
你們了解自己專業以後對口的就業崗位嗎?
在我經歷了多次投遞簡歷和面試之後,發現 公共事業管理 專業有很多劣勢!
在學科課程設置上,公共事業管理 專業學科設置 不符合實際應用!
學的泛而不專!公共部門的層次理論太多!沒有實際的應用技術東西!
該專業在我們學校的發展方向是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和社會中介組織.
但是現實中,我們的門檻太高,不符合以上這些單位的人才需求!
如果你想應聘企業的人力資源崗位:你缺少人力資源 "勞資合同的相關學習"
如果你想應聘行政管理部門崗位: 你缺少專業法律的相關學習.
對於該專業的女性而言,未來工作能做文秘,就已經是不錯的事了!
但對於男性而言,如果你在企業找不到不累的工作!你只有就外出跑業務,依靠300-500的入不付出的保底養活自己!
想做市場策劃:除非你學的市場營銷,有市場營銷專業的理論,能有實際策劃,市場的明銳洞察力才行!
如果你想以後去事業單位,除非你有人!現在很多事業單位不好進!
如果你想 考公務員 ,還是需要有人!如果沒有,那成功的機會是1%.
總之,這個專業就業很難!不容樂觀!
我是在這里看到的:http://hi..com/%C1%F8%D0%F5%CB%E6%B7%E7/blog/item/302d5f609dc530df8db10dee.html/cmtid/3215686361d140610d33fa77#3215686361d140610d33fa77
『捌』 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為了營造良好網路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
法律依據:《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營造良好網路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活動,適用本規定。本規定所稱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路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建設良好的網路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
『玖』 互聯網的治理,分為哪些層面管理
互聯網治理可概括為五類問題:
(1)基礎設施和標准化;
(2)法律上的問題;
(3)經濟上的問題;
(4)發展方面的問題;
(5)社會文化方面的問題。
我們可將這五類問題分解為11個熱點:
1.基礎設施與標准化
這包括互聯網賴以存在,運行和保證其功能的,基本的資源管理及其有關技術問題。資源就是網路,網路加上域名、地址、根伺服器、標准、協議。基礎設施又可分為互聯網生存必須的設施,包括傳輸設施,電信可以帶著互聯網到處走,互聯網自己有了光纜,包括我們的220交流電都可以帶著互聯網到處走,還有衛星、廣電,什麼東西都可以帶著互聯網,它的傳輸設施已經廣義化了,在很多東西上可以傳輸。技術標准和協議,互聯網要生存和存在,必須要有這些東西。另外,為了保護互聯網的安全和穩定運行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網路安全、加密、反對垃圾郵件等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分為三層,底下一層是傳輸的基礎設施,電信當然是最大份額的,衛星、有線電視、動力電纜、互聯網光纜、無線都可以傳輸,底層是傳輸的基礎設施。上面一層是技術標准和協議,TCP/IP,DNG,再往上就是內容和應用標准,像BBS等。
這樣看來,電信還是傳輸互聯網的一個最重頭的基礎設施,關於傳統電信的管理,都對互聯網治理有影響,有關的組織有很多,ITU它的功能也有很多,它首先制定電信標准,協調國際電信有關規則,分配無線電頻率資源,管理衛星通信,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等。WT0現在越來越進入電子商務的領域,它制定基礎電信服務市場准入政策,反壟斷政策總體的市場框架,到底適不適用於互聯網,還有爭議,比如它要求開放電信市場,現在在爭論要想開放ISP市場還得做協議。跨國的企業因為開放可以向世界擴展業務,從而影響互聯網的發展。
2.互聯網地址域名資源的管理
這是互聯網獨特的,電信沒有的。域名和地址是網上的重要資源,原則上網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有一個純數字組成的IP地址,為了容易記憶查找,也為了當用戶改變伺服器而有了不同的IP地址時能被別人找到,因為我們一般都不用固定的IP地址,都是伺服器動態地給你的IP地址,這個時候你必須有一個穩定的、跟著你走的域名地址,這個域名用一串ASCII字元組成域名。從域名查找IP地址的過程稱為域名解析;域名系統按層次結構保存域名數據,最頂層的稱為「根」,根伺服器保存著所有國家、地區頂級域名和全球公用頂級域名伺服器的數據,根上面只有每個國家的總頭和每一個GTLD的總頭;根的鏡像伺服器有80多個,分布在世界各地。管理這些資源的組織機構,形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體系。
域名的解析。比如一個人從這台機器發出請求,要找www.google.com,它就發出一個請求問根伺服器,說需要找下列域名對應的地址,這個根伺服器告訴它說我不知道google的地址,但是我知道google的域名是在.com,就可以找到google的地址,而.com頂級域名的地址是124.21.31.51就告訴請求者,這個計算機根據它給的數據就去找到了.com頂級域名伺服器了,這台機器的資料庫里就存著你所需要的google,把這個請求發到.com頂級域名伺服器里去,這台計算機存有google的地址,因為google是屬於.com裡面,它就告訴你要的地址是66.102.9.104,我這台計算機打電話撥號就找到google的伺服器,google這個計算機就把它的主頁展開了,這個過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叫做「域名的解析」。
互聯網地址域名的管理。ICANN是域名,根伺服器和IP地址分配機構的總體協調者。ICANN在資源管理上的權力來自美國政府的商務部。商務部於1998年組建ICANN,一個根據南加州法律注冊的非盈利私營企業,並與其簽訂備忘錄,授權ICANN管理互聯網資源。全球互聯網域名系統的頂層根伺服器在其內容需要修改時,ICANN依法必須報告美國商務部,獲得批准後,才能改變根伺服器,並廣播到位於全球各地的數十個鏡像伺服器。作為與各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運行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互聯網的基本資源,域名、地址和根伺服器系統的管理應該從美國一個國家授權改變為全世界互聯網上的國家聯合授權,因此需要聯合國的介入,使主權國家的政府得以在資源管理過程中佔有平等的地位,從而提高各國政府對互聯網政治上的信任和安全感,使得互聯網的深入廣泛的應用具有更為堅實的政治基礎。這也是我們一直在互聯網工作組里和這些開放咨詢會議上一再表明的我們的態度,我們並不要求更多的,我們只是要求平等的權利。這是許多國家的政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代表在WGIG舉行的開放咨詢會議上發表的意見。這個問題屬於互聯網治理現行機制中最高層次上存在的重大原則缺陷,應該得到公正的解決。說它是一個重大的原則缺陷,並不是我們要想責備任何人,因為美國政府是不可以責備的,美國政府沒有做錯事,因為互聯網是從美國生長起來的,在美國誕生的,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它當然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它開始的時候是政府管理,在早期的時候是美國的國防部,後來轉移到美國的自然科學基金會,然後又轉移到美國的商務部,但是始終是美國政府。
3.伺服器主記錄的管理許可權
經過美國商務部批准,頂級根伺服器更新內容首先進入由VerySign管理運行的主記錄,並自動鏡像(復制)到世界各地所有的根伺服器。因此,理論上說(事實上從未發生過)美國政府擁有單邊修改整個域名系統的許可權。這就是許多國家政府憂慮的原因。所以,在WGIG過程中提出建立某種「根伺服器協定」的問題,目的是使政策監管的許可權歸於國際社會,最主要的是管住根伺服器的主記錄,但是大家又分析美國可能不會接受這種意見,可能希望:對根伺服器的控制權從美國政府交到ICANN手中,改革ICANN,使其咨詢機構GAC成為國際化的象徵和體現。
4.IP地址是否夠用的問題
40億個IPv4地址,已有1億7千萬並正快速增加的網民數目,考慮到行動電話,家用電器,游戲機,PDA等設計,確實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的技術團隊採取的對策是:現有地址的合理利用,通過NAT(網路地址翻譯器)使一個企業或大學內部網上的所有計算機共用一個地址,因為早期網上沒有那麼多人,沒有全世界的人,只有美國人,所以早期美國的一些大學確實拿了很多地址,一大塊,都用不著,浪費了,現在他們把這些地址交回去,從早期拿了大塊地址的學校都已經交回了很多地址,交回ICANN,重新參加分配。所以有一種傳說說整個中國的IP地址還沒有美國一所大學多,這個說法曾經是對的,但是到了現在已經不是事實了。IPv6協議的逐步實現,將提供巨大的地址空間:430,000,000,000,000,000,000;值得注意的是在ISP層面上可能發生認為的地址短缺,聽說在中國要得到一個IP地址要花很多錢,比得到一個域名花的錢多。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在政府的概念里總是認為互聯網世界裡分配不公,所以跟外國人談判WGIG活動,可是事實上我們的ISP都不願意去拿IP地址,從來沒有發生過說我們中國的ISP去申請要IP地址,而國際的分配機構不給他。為什麼我們的ISP不願意多要IP地址,今天來了很多企業老總,他們說IP地址太貴,所以我們ISP不願意多申請IP地址。
5.域名和商標的糾紛仲裁
沒有法律仲裁的情況下,麥當勞就願意出錢去買。所以激發了網上圈地的現象,有許多人做這個買賣了,把域名登記了,你要這個域名嗎?我賣給你。注冊著名商標域名,造成侵權,冒名等損害用戶和公眾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們國家就發現了假的銀行,就是在網上,你把自己的卡的號碼告訴人家的時候,實際上那是假的銀行,不是真的銀行,結果你把卡號告訴人家了,人家把你的錢拿走了。為什麼能假冒?因為它的域名和銀行的域名非常接近,所以這就造成了糾紛。UDRP(統一糾紛處理政策),是一個仲裁法,這個法權按照注冊域名的合同合理生效。
6.域名管理中的其他問題
增加新的GTLD,造成企業保護自己的域名不被重復注冊變得十分復雜,因此對此問題的決策屬於公共政策的問題,需要政府和社團更多的介入。另外,CCTLD的分配是按照IS03166國際標准,包括主權國家和獨立經濟體,比如我們台灣代碼是W,它是獨立經濟體。CCTLD通常由非政府組織管理,一些CCTLD管理者不願意進入ICANN,他不願意成為ICANN領導下的一個團體,所以這些CCTLD們都是各個國家管理自己國家的。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地區組織,如CENTR(歐盟國家頂級域名注冊理事會)。多語種域名的實現主要根據IETF採取的方案,在客戶端直接把你敲進去的中文轉換到ASCII碼。為了全球推行多語種的域名,就需要得到主要的瀏覽器生產商的支持,把這個軟體加入到它的瀏覽器裡面,這樣可以大面積地推廣多語種域名。問題是要制定全球計劃和政策,吸引主要瀏覽器生產商的支持。
7.ISP對於內容的責任
20世紀90年代中,ISP在許多國家中對於內容一般不負任何責任,國家也不追究它的責任,他自己也認為沒有責任。後來隨著互聯網商務應用和對安全問題憂慮的增加,一些國家開始將法權用於監管ISP,因為你的用戶我一下子找不著,我要找你的用戶很困難,我必須先抓住ISP。各國家法律系統的共同點是,只要這個ISP不知情,就不能為侵犯知識產權內容負責。美國和歐盟採取「通知——去除」原則,我給你通知了,說你網上有壞東西,我通知了,你把它去除了,你就沒有責任,這個原則現在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
ISP們的壓力日益增大,在我們中國,ISP被要求負責檢查內容,你自己得查出來你有什麼內容是違法的,這個壓力就很大,這就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並且這些成本是最終轉嫁給互聯網用戶,當然會影響互聯網的發展。ISP們對壓力日益增加的反映主要是「不斬信使」,但還是無可奈何地被捲入了對內容的問責,他們能做的也只是及時響應政府規范內容的要求,而不能自動去除認為有問題的內容,否則企業將取代公共服務的責任。
8.互聯網技術融合
IP協議的廣泛應用引發了電信,多媒體和互聯網3個系統的技術融合,過去是電話網都可以作為IP的載體,把互聯網帶到各地。現在是所有的電話都用IP協議,事實上就變成了三網的技術融合。對傳統電信而言,主要是VOIP使話音和數據機集於一體。技術總是先變的,法律和經濟體系的演變還需要一段時間。
融合的經濟後果是什麼?技術融合使原來經營不同市場的企業進入直接的競爭,原來基本上有一些分工,現在進入了直接的競爭。在新出現的共同市場上,誰領風騷?全世界都是同樣的趨勢,傳統的電信企業,像MCI,還有ICT企業,如IBM。在多媒體市場上也是一樣,有些企業同時發展娛樂業和ICT,或者實行資產合並、業務合並,例如AOL(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形成了互聯網服務,電視、音樂、軟體集於一體的企業。在我們國家,是存在著不可消除的壟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一個禁區,在世界上人家已經進入了賽場,在比賽。廣電可以做電信的業務,電腦電信不能做電視,這樣一種政策體制將要使技術融合所帶來的自然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受到體制的約束,勢必使中國落後於世界,延長我們轉變的過程。
需要新的法律框架。在技術和經濟的融合過程中,法律體系是轉變最慢的。原來三者各有自己的規則體系;融合引出一系列治理中的問題:例如,國際和國內層面上原有的電話、廣播等體制將如何變化?這種新的體制是否主要聚焦於互聯網?新體制的形成主要靠政府,還是主要通過自律方式,或者是某種自下而上的過程?這都是國際上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些國家已經起步。比如馬來西亞,瑞士和歐盟,他們已經開始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馬來西亞1998年就通過了電信與媒體法案,主要是為規范融合建立一個總體的框架,讓他們能夠發展,一個聰明的政府,在生產力往前發展的時候,你的生產關系應該主動地去迎合生產力的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進步開路,而不是堵住它。
9.互聯網的安全問題
互聯網是一個雙刃劍,它廣泛深入於社會生活的主要負面作用是增加了現代社會的脆弱性。所有要害的社會系統,如電力、醫療、交通等全球網路都可成為網上打擊的目標,從而引起嚴重的經濟後果和政治損失。互聯網的基本結構是不安全的,根本的安全措施要涉及到基本協議的變革。現在IETF是否將改變電子郵件標准,以提高安全度,減少電子郵件濫用的可能?企業界是否能更快地發展出一個新的應用層「SmartInternet」?究竟是什麼樣的發展趨勢,現在還看不清楚。
10.網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平衡
過於侵犯個人隱私也不行,但是在「9·11」以後,對於網路安全的考慮是更重了,對於個人隱私就不像過去那樣,最高的利益是個人隱私。許多問題都需要把握平衡,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過分保護,保護過度的時候就影響發展。例如在網上購買電子版的國外文獻,發達國家實際上壟斷了,比如「科學」,只有美國人出「科學」雜志,結果它的電子版就非常非常的貴,原來是10萬美元,要漲價漲到30萬。按照它的規則,在網上購買電子版,我們得花上百萬美元,後來我們就不訂了,就看紙版。我就要「科學」雜志哪一年的哪一期,圖書館就給提供服務,給予影印,然後掃描,這樣大家買一本書就可以了。有了方便的網不能用,還得用這種辦法來做。當然我們這樣做不能被認為是侵犯知識產權,至少你不能這樣認為,因為圖書館能夠提供復印的服務,這些都是說不清的問題,都是新問題。所有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過分保護,就會阻礙信息的傳播與應用。
11.垃圾郵件,也有很多政策的問題
首先是垃圾郵件是全球的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自己通過一個法律就可以制止得住的,比如中國的很多垃圾郵件,是從美國帶來的,是美國的代理伺服器上帶來大量散發的。在美國散發垃圾郵件可以坐牢,法律是禁止的,但是我們國家沒有法律禁止,頂多是封了,不能把他抓起來。所以垃圾郵件的問題是一個國際的問題,國際的問題就要有國際的協調。為什麼需要互聯網治理呢?需要各個主權國家協調,治理一致,現在垃圾郵件的治理就不一致,美國的治理是,凡是未經本人許可,就把商業的信息發到你的郵箱里的這種行為就屬於垃圾郵件,必須是和商業有關,是盈利的。在美國比如色情,色情的東西送到成人的信箱里不算犯法,商業的東西就是犯法的。中國還沒有一個垃圾郵件的定義,一些歐洲的國家定義是,凡是未經本人請求就把郵件發到你的信箱里就是垃圾郵件。美國的定義和別的國家不一樣,美國只是治理跟商業有關的廣告,它不治理別的,別的國家又要治色情,又要治別的,所以治理工作非常復雜。
互聯網治理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需要大家的關注,需要更多的學習,需要創造。而且需要有想像力。要開放,多邊參與,需要多種類型的組織和個人的參與。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適合國情。要走出去適當提高我國在國際互聯網治理中的聲音,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做出我國應作的貢獻。
以上資源來自:www.chinairn.com/doc/70300/40036.html
互聯網的現狀、問題和公共政策研究 可以參考:wenku..com/view/a6760ff3ba0d4a7302763a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