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IEEE 802區域網體系結構中,數據鏈路層可被細化成哪兩個部分
邏輯鏈路控制和介質訪問控制。
數據鏈路層負責建立和管理節點間的鏈路。主要功能是通過各種控制協議,將有差錯的物理信道變為無差錯的、能可靠傳輸數據針的數據鏈路。傳輸層是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和橋梁。主要任務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錯和流量控制,保證報文的正確傳輸。
(1)數據鏈路層對應網路哪些部分擴展閱讀:
數據鏈路(邏輯線路):在一條物理線路之上,通過一些規程或協議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以保證被傳輸數據的正確性。實現這些規程或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物理線路,這樣就構成了數據鏈路,從數據發送點到數據接收點所經過的傳輸途徑。當採用復用技術時,一條物理鏈路上可以有多條數據鏈路。
『貳』 數據鏈路層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數據鏈路層功能
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連接的創建、維持和釋放管理。構成數據鏈路數據單元(frame:數據幀或訊框),並對幀定界、同步、收發順序的控制。傳輸過程中的網路流量控制、差錯檢測和差錯控制等方面。
只提供導線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數據傳輸。數據鏈路層會在 frame 尾端置放檢查碼(parity,sum,CRC)以檢查實質內容,將物理層提供的可能出錯的物理連接改造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並對物理層的原始數據進行數據封裝。
2、網路層的主要功能
對網路層而言使用IP地址來唯一標識互聯網上的設備,網路層依靠IP地址進行相互通信(類似於數據鏈路層的MAC地址),詳細的編址方案參見IPv4和IPv6。
設計數據鏈路層的原因
1、在原始的物理線路上傳輸數據信號是有差錯的。
2、設計數據鏈路層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傳輸線路的基礎上,採取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路層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從網路參考模型的角度看,物理層之上的各層都有改善數據傳輸質量的責任,數據鏈路層是最重要的一層。
『叄』 簡述工作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上的設備分別有哪些
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傳統交換機從網橋發展而來,屬於osi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設備。它根據mac
地址定址,通過站表選擇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維護由交換機自動進行。路由器屬於osi第三層即網路層設備,它根據
ip
地址進行定址,通過路由表路由協議產生。交換機最大的好處是快速,由於交換機只須識別幀中mac
地址,直接根據mac
地址產生選擇轉發埠演算法簡單,便於asic實現,因此轉發速度極高。但交換機的工作機制也帶來一些問題。
從過濾網路流量的角度來看,路由器(在網路層實現互連的設備)的作用與交換機和網橋非常相似。但是與工作在網路物理層、從物理上劃分網段的交換機不同,路由器使用專門的軟體協議從邏輯上對整個網路進行劃分。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將兩個
lan
連起來,根據
mac
地址來轉發幀,可以看作一個「低層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根據網路地址如ip
地址進行轉發)。遠程網橋通過一個通常較慢的鏈路(如電話線)連接兩個遠程lan,對本地網橋而言,性能比較重要,而對遠程網橋而言,在長距離上可正常運行是更重要的。
網橋與路由器的比較:網橋並不了解其轉發幀中高層協議的信息,這使它可以同時以同種方式處理
ip、ipx等協議,它還提供了將無路由協議的網路(如netbeui)分段的功能。由於路由器處理網路層的數據,因此它們更容易互連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如令牌環網段和乙太網段。網橋通常比路由器難控制。像ip等協議有復雜的路由協議,使網管易於管理路由;ip等協議還提供了較多的網路如何分段的信息(即使其地址也提供了此類信息)。而網橋則只用
mac
地址和物理拓撲進行工作。因此網橋一般適於小型較簡單的網路。
網橋不同於中繼器和集線器:網橋是通過邏輯判斷而確定如何傳輸幀。這個邏輯是基於乙太網的協議的,符合
osi的第二層規范。所以網橋可以被看作是第二層的設備。
中繼器(repeater
)是連接網路線路的一種裝置,常用於兩個網路節點之間物理信號的雙向轉發工作。中繼器工作於osi的物理層,是最簡單的網路互聯設備,主要完成物理層的功能,負責在兩個節點的物理層上按位傳遞信息,完成信號的復制、調整和放大功能,以此來延長網路的長度。由於存在損耗,在線路上傳輸的信號功率會逐漸衰減,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將造成信號失真,因此會導致接收錯誤。中繼器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設計的。它完成物理線路的連接,對衰減的信號進行放大,保持與原數據相同。一般情況下,中繼器用於完全相同的兩類網路的互連。
集線器(hub)屬於數據通信系統中的基礎設備,它和雙絞線等傳輸介質一樣,是一種不需任何軟體支持或只需很少管理軟體管理的硬體設備。它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場合。集線器工作在區域網(lan)環境,像網卡一樣,應用於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因此又被稱為物理層設備。集線器內部採用了電器互聯,當維護lan
的環境是邏輯匯流排或環型結構時,完全可以用集線器建立一個物理上的星型或樹型網路結構。在這方面,集線器所起的作用相當於多埠的中繼器。其實,集線器實際上就是中繼器的一種,其區別僅在於集線器能夠提供更多的埠服務,所以集線器又叫多口中繼器。
自己整理的,希望能對你有點幫助:)
『肆』 數據鏈路層到底是包含哪些硬體
數據鏈路層常見的硬體有:網路適配器(常說的網卡,當然網卡也有物理層的功能)、二層交換機(交換機是由網橋發展過來的,三層交換機含路由功能)
至於為什麼說數據鏈路層中的協議,是「硬體上原本已經設定好的指令」呢!可以從下面來理解。
數據鏈路(date link):除了物理線路外,還必須有通信協議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若把實現這些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
就拿網卡來說,市面上絕大部分網卡,在網卡出廠之前,就已經在網卡的晶元規定了通信協議。所以說數據鏈路層中的協議,是「硬體上原本已經設定好的指令」!
如果還有疑問,歡迎追問。哈哈
『伍』 數據鏈路層 為什麼分成兩層
常見的IEEE 802系列標准中,將數據鏈路層分為兩個部分:(1)邏輯鏈接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層;(2)媒體訪問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子層。其中MAC子層是制定如何使用傳輸媒體的通信協議,如IEEE 802.3乙太網標準的CSMA/CD協議中,MAC子層規定如何在匯流排型網路結構下使用傳輸媒體;IEEE 802.4令牌匯流排(Token-Bus)標准中,MAC子層規定了如何在匯流排的網路結構下利用訊標(Token)控制傳輸媒體的使用;IEEE 802.5令牌環(Token-Ring)標准中,MAC子層規定了如何在環狀網路結構下利用訊標來控制傳輸媒體的使用;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標准中,MAC子層規定如何在無線區域網絡的結構下控制傳輸媒體的使用。
LLC子層的主要工作是控制信號交換、數據流量控制(Data Flow Control),解釋上層通信協議傳來的命令並且產生響應,以及克服數據在傳送的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如數據發生錯誤,重復收到相同的數據,接收數據的順序與傳送的順序不符等)。在LLC子層方面,IEEE 802系列標准中只制定了一種標准,各種不同的MAC都使用相同的LLC子層通信標准,使更高層的通信協議可不依賴區域網絡的實際架構。
不同工作站的網路層通信協議可通過LLC子層來溝通。由於網路層上可能有許多種通信協議同時存在,而且每一種通信協議又可能同時與多個對象溝通,因此當LLC子層從MAC子層收到一個數據包時必須能夠判斷要送給網路層的哪一個通信協議。為了達到這種功能,LLC子層提供了所謂的「服務點」(Service Access Point,SAP)服務,通過它可以簡化數據轉送的處理過程。為了能夠辨認出LLC子層通信協議間傳送的數據屬於誰,每一個LLC數據單元(LLC Data Unit)上都有「目的地服務點」(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 DSAP) 和「原始服務點」(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SSAP)。一對DSAP與SSAP即可形成通信連接。由SSAP送出來的數據經過LLC子層的傳送之後便送給DSAP,反之亦然。因此DSAP與SSAP成為獨立的聯機通信,彼此間所傳送的數據不會與其他聯機通信的數據交換。當然在傳送的過程中所有聯機通信的數據都必須經由惟一的MAC管道來傳送。
http://www.51cto.com/art/200707/50528.htm
這里有解釋
『陸』 在IEEE802區域網參考模型中,數據鏈路層可劃分為哪兩個子層各自的功效是什麼
數據鏈路層可劃分為邏輯鏈路控制(LLC)協議和媒體接入控制(MAC)協議。數據鏈路層主要有兩個功能 :幀編碼和誤差糾正控制。幀編碼意味著定義一個包含信息頻率、位同步、源地址、目標地址以及其他控制信息的數據包。
1、邏輯鏈路控制(LLC)是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的上層部分,IEEE 802.2中定義了邏輯鏈路控制協議。
2、媒體接入控制(MAC)。 是解決當區域網中共用信道的使用產生競爭時,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權問題。
(6)數據鏈路層對應網路哪些部分擴展閱讀: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為達到這一目的,數據鏈路必須具備一系列相應的功能;
主要是如何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為幀,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如何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如何處理傳輸差錯,如何調節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柒』 數據鏈路層包括哪些主要功能
一、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分類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點對點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一的點對點通信方式。
廣播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因此過程比較復雜。
二、各層傳輸的數據單位
網路層:IP數據報(或IP分組)
數據鏈路層:幀
物理層:比特
三、數據鏈路層傳輸數據時的三個基本問題
(1)
封裝成幀(framing)——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後就構成了一個幀。首部和尾部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進行幀定界。
(2)
透明傳輸
『捌』 TCP/IP層的網路介面層對應OSI的物理層、鏈路層、網路層分別是什麼
TCP/IP與OSI模型是一種相對應的關系。
應用層:大致對應於O S I模型的應用層和表示層,應用程序通過該層利用網路。
傳輸層:大致對應於O S I模型的會話層和傳輸層,包括T C P(傳輸控制協議)以及U D P(用戶數據報協議),這些協議負責提供流控制、錯誤校驗和排序服務。所有的服務請求都使用這些協議。
互連網層:對應於O S I模型的網路層,包括I P(網際協議)、I C M P(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 G M P(網際組報文協議)以及A R P(地址解析協議)。這些協議處理信息的路由以及主機地址解析。
網路介面層:大致對應於O S I模型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該層處理數據的格式化以及將數據傳輸到網路電纜。
『玖』 【網路協議筆記】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簡介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是網路協議中的第二層。
鏈路: 從1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有線或無線),中間沒有其他交換節點。
數據鏈路: 在一條鏈路上傳輸數據時,需要有對應的通信協議來控制數據的傳輸。
不同類型的數據鏈路,所用的通信協議可能是不同的。
廣播信道: CSMA/CD協議(比如同軸電纜、集線器等組成的網路)
點對點信道: PPP協議(比如2個路由器之間的信道)
數據鏈路層的3個基本問題:
1.封裝成幀; 2.透明傳輸; 3.差錯檢驗
幀(Frame) 的數據部分就是網路層傳遞下來的數據包(IP數據包,Packet)
最大傳輸單元 MTU(Maximum Transfer Unit)
每一種數據鏈路層協議都規定了所能夠傳送的幀的數據長度上限
乙太網的MTU為1500個位元組
圖片備用地址
數據部分一旦出現了SOH、EOT,就需要進行轉義。
圖片備用地址
由於在接收端在接收的時候把轉義符還原了,感受不到數據的變化,所以是透明傳輸。
圖片備用地址
圖片備用地址
數據鏈路層首部是幀首部的一部分
FCS是幀尾部的一部分, FCS是根據數據部分+數據鏈路層首部計算 得出
接收端接收到信息後會計算出FCS並進行比較,如果發現不一致,網卡就會把這條信息丟棄(抓包工具也抓不到)
數據經過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對應的層會把之前的幀開始和結束符替換為自己的協議幀。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主要是為了支持單工通信和半雙工通信)。
使用了CSMA/CD的網路可以稱為是乙太網(Ethernet),它傳輸的是乙太網幀。
乙太網幀的格式有:Ethernet V2標准、IEEE的802.3標准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Ethernet V2標准
為了能夠檢測正在發送的幀是否產生了沖突, 乙太網的幀至少要64位元組 。
用交換機組件的網路,已經支持全雙工通信,不需要再使用CSMA/CD,但它傳輸的幀依然是乙太網幀。
所以,用交換機組建的網路,依然可以叫做乙太網。
圖片備用地址
首部:目標MAC地址 + 源MAC地址 + 網路類型(IPV4/IPV6)
乙太網幀:首部 + 數據 + FCS
乙太網幀的數據長度:46 ~ 1500位元組
乙太網幀的長度:64 ~ 1518位元組(源MAC + 目標MAC + 網路類型 + 數據 + FCS)
當數據部分(從網路層傳入的數據)的長度小於46位元組時(總長度不足64位元組),
數據鏈路層會在數據的後面加入一些位元組填充,接收端會將添加的位元組去掉。
圖片備用地址
Frame(F): PPP協議是有幀開始和結束符的,0x7E
Address(A): 圖中的值是0xFF,形同虛設,點到點信道不需要源MAC、目標MAC地址
Control(C): 圖中的值是0x03,目前沒有什麼作用
Protocol(協議): 內部用到的協議類型(PPP協議的子分支協議)
雖然PPP幀和乙太網幀的協議不一樣,但是網路層的數據是一樣的,僅僅是幀的首部和尾部發生了變化。
路由器和路由器直連時是PPP幀,如果在兩個路由器之間加一個交換機,就不是PPP幀了,而是乙太網幀。
因為路由器之間是點對點,不需要知道對方的MAC地址,但是乙太網幀是廣播信道,每一台設備必須確認自己是否是接收方。
PPP協議也是需要進行位元組填充的:
圖片備用地址
將0x7E替換成0x7D5E
將0x7D替換成0x7D5D
網卡接收到一個幀,首先會進行差錯校驗,如果校驗通過則接收,否則丟棄。
Wireshark抓到的幀是沒有FCS,因為它抓到的是差錯校驗通過的幀,幀尾的FCS會被硬體去掉,所以抓不到差錯校驗失敗的幀。
圖片備用地址
歡迎大家的意見和交流
email: [email protected]
『拾』 計算機網路技術:TCP/IP體系結構將網路分為哪幾層TCP/IP體系結構與OSI模型的對應關系是
計算機網路技術:TCP/IP體系結構將網路分為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TCP/IP體系結構與OSI模型的對應關系是:osi的上三層對應tcp的應用層,傳輸層與網路層是一一對應的。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三個層次提供的服務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在TCP/IP協議中,它們被合並為應用層一個層次。由於運輸層和網路層在網路協議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TCP/IP協議中它們被作為獨立的兩個層次。
(10)數據鏈路層對應網路哪些部分擴展閱讀:
對不同種類的應用程序它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應用層的不同協議,郵件傳輸應用使用了SMTP協議、萬維網應用使用了HTTP協議、遠程登錄服務應用使用了有TELNET協議。
在TCP/IP協議中,網路介面層位於第四層。由於網路介面層兼並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所以,網路介面層既是傳輸數據的物理媒介,也可以為網路層提供一條准確無誤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