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國家是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不僅率先成立網路作戰部隊,組建網路司令部,擴展網路武器庫,編撰網路戰手冊,全面打造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而且也是第一個將網路戰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美國不僅利用其獨有的網路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採取網路竊密、網路監聽、網路攻擊等手段,監聽監控各國公民及國家領導人的電子郵件、社交網路和手機定位信息,而且採取強劃勢力范圍和敵對國的辦法,長期監控收集有關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等情報信息。
(1)網路戰中通常採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擴展閱讀
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實際上是美國互聯網。由於美國獨霸網路核心資源的控制權和分配權,壟斷著全球信息技術產品硬體和軟體核心部分的研發和生產,特別是其在許多關鍵設備和基礎設施中留有後手等,都造成了國際社會對建設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心存忌憚。
這就需要各國著眼擺脫現有網際網路技術體系的束縛,採用新的技術體制和架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網、互聯互通」的新平台。比如,可以採用全新的網路互聯協議模型、全新的命名與定址、全新的路由和交換等要素構成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為構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空間提供基礎平台支撐。
B. 網路戰的具體表現形式
與以往炮火紛飛的傳統作戰方式不同,網路戰是一種隱蔽無聲的全新作戰方式,它不僅活躍在戰爭和各類沖突中,而且閃爍於平時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活動中。然而,網路戰作為一種極具威懾力和破壞力的軍事手段,卻一直處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揭開網路戰神秘的面紗,我們看到,其大致可歸結為網路情報、網路阻癱、網路防禦、網路心理、網電一體等五種作戰樣式。
網路情報作戰——「網路戰士」使用病毒、木馬、黑客軟體等,足不出戶即可獵取極有價值的各類情報
網路阻癱作戰——用「蜂群戰術」或烈性病毒導致對方網路癱瘓
網路防禦作戰——主動防禦和縱深防禦相結合,防止秘密信息泄露
網路心理作戰——藉助發達的互聯網傳遞攻心信息,引發「蝴蝶效應」
網電一體作戰——隨著無線網路的發展,網路戰有線傳輸的限制正在被打破
網路戰通常受有線傳輸限制,隨著無線網路的發展,網路空間與電磁空間逐漸融為一體,網路戰的這一限制正在被打破。
C. 計算機網路戰的手段有哪幾種
計算機網路戰的手段有2種:
1、間諜活動及國家安全漏洞
網路間諜活動是通過對互聯網、軟體或計算機進行非法攻擊活動,從個人、競爭對手、團體、政府以及敵人處獲取機密信息,從而得到軍事、政治或經濟優勢的行為。
2、蓄意破壞
計算機和衛星協助的軍事活動都有設備被中斷的風險。指令和通信內容可以被攔截或更換。電力、水、燃料、通訊和交通基礎設施都可能會受到干擾。
安全漏洞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偷竊信用卡號碼,黑客攻擊的潛在的目標也包括電網、鐵路和股市。
(3)網路戰中通常採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戰的相關事件:
1、1983年,凱文·米特尼克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
2、1988年,凱文·米特尼克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
3、1995年,來自俄羅斯的黑客弗拉季米爾·列寧在互聯網上上演了精彩的偷天換日,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入侵銀行電腦系統來獲利的黑客,1995年,他侵入美國花旗銀行並盜走一千萬,他於1995年在英國被國際刑警逮捕,之後,他把帳戶里的錢轉移至美國、芬蘭、荷蘭、德國、愛爾蘭等地。
4、2000年,年僅15歲,綽號黑手黨男孩的黑客在2000年2月6日到2月14日情人節期間成功侵入包括雅虎、eBay和Amazon在內的大型網站伺服器,他成功阻止伺服器向用戶提供服務,他於2000年被捕。
D. 美軍劃分的18種網路攻擊手段
「軟體漏洞」(威脅指數3.9):通過對方軟體已有的漏洞進行攻擊,這仍然是目前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網路攻擊手段。
「內部植入威脅」(3.7):一種比較原始但威脅很大的手段,通過向對方基地滲透人員,見機向網路注入惡意病毒或者代碼。在對方網路被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非常有效。據稱,以色列為襲擊伊朗核設施,計劃派特工潛入伊朗,通過u盤向核設施網路植入病毒。
「邏輯炸彈」(3.7):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觸發惡意代碼,破壞計算機存儲數據或者妨礙計算機正常運行。
「特洛伊木馬」(3.7):老牌攻擊手段,通過網路植入,遠程操縱計算機,偷竊計算機中的文件和數據。
「偽造硬體」(3.6):通過偽造的硬體來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盜版軟體」 (3.6):通過盜版軟體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隧道攻擊」 (3.5):通過獲取底層系統功能而在安全系統的更低層發動攻擊,比如利用計算機防火牆本身的缺陷侵入系統。
「後門程序」(3.5):在編製程序時事先留下可以自由進入系統的通道。
「連續掃描」(3.5):在受感染計算機中植入蠕蟲病毒,逐一掃描IP地址,確定主機是否在活動、主機正在使用哪些埠、提供哪些服務,以便制定相應的攻擊方案。
「字典式掃描」(3.4):利用目標客戶端的緩沖溢出弱點,取得計算機的控制權。
「數字掃描」(3.3):跟蹤和刺探網路用戶的行蹤,以獲取密碼或者其它數據,主要用於對無線區域網的攻擊。
「數據回收」(3.3):搜集廢棄的存儲介質,還原大量未受保護的數據,獲取相應系統的漏洞線索。
「僵屍網路」(3.0):採用各種傳播手段,將大量網路主機感染僵屍程序,從而控制大量的網路用戶形成一個網路。眾多的計算機在不知不覺中如同僵屍群一樣被人驅趕和指揮,成為被人利用的一種工具。
「電磁脈沖武器」(3.0):通過將炸葯的化學能轉化為強大的電磁能並對外輻射,燒毀計算機或者伺服器的晶元,進而在物理上對網路實施破壞。不久前韓國軍方就曾透露,韓國正在研製電磁脈沖炸彈和高功率微波炸彈,可以摧毀朝鮮核設施和導彈基地的所有電子設備。不過報告對電磁脈沖武器的威脅評估值不算高,只有3.0,屬於輕度威脅范圍,恐怕主要是因為這種武器目前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近年還很少用於網路戰的緣故。
「細菌病毒」(3.0):感染計算機操作系統,通過不斷地自我復制使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癱瘓。
「欺騙式攻擊」(3.0):指一個人或者程序通過偽造數據成功地偽裝成另外一個人或者程序,然後獲取非對稱性的優勢。美軍在1995年舉行了一次名為「網路勇士」的演習,一名空軍中尉用一台普通的電腦和數據機;不到幾分鍾就進入到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控制系統,並接管了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權,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偽造數據,欺騙美軍指揮系統。
「分布式拒絕服務」(2.9):簡稱 DDoS,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網路武器,不過其威脅指數只有2.9。最近發生在韓國的網路攻擊事件就屬於這種攻擊。該攻擊手段側重於向受害主機發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網路包,從而造成網路阻塞或伺服器資源耗盡,最終導致拒絕服務。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一旦被實施,攻擊網路包就會猶如洪水般湧向受害主機和伺服器。
「野兔病毒」(2.8):通過不斷自我復制耗盡有限的計算機資源,但並不會感染其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