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拒絕網路暴力,期待清朗網路生態
拒絕網路暴力,期待清朗網路生態
拒絕網路暴力,期待清朗網路生態,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8.44%受訪者認為,網路暴力是一群人湊熱鬧所產生的非理性行為。拒絕網路暴力,期待清朗網路生態。
25日,「網信中國」發布關於開展「清朗·2022年春節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旨在整治網路不良行為亂象,遏制不良文化傳播勢頭,大力凈化網路生態,為廣大網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喜慶、祥和的春節網路環境。
通知中明確指出,要集中整治網路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切實維護網民利益。
廣大網民苦網路暴力久已,無論是名人明星還是普通網友,遭受網路暴力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很多社會熱點事件的形成與發酵,也往往伴隨著網路暴力的影子。去年,有著50多萬粉絲的女網紅「羅小貓貓子」,面對網友的慫恿和嘲諷,在直播的過程中喝下農葯自殺;不久前,不幸離世的尋親男孩劉學州,更是在絕筆長文中訴說了自己遭受網路暴力的痛苦。
網路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隨時隨地,甚至毫無緣由地傷害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身處網路暴力之中的受害者,大多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彷彿陷入孤獨無依的狂潮當中被推來推去,最終就像被海嘯吞噬——所謂「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正是如此。
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打擊網路暴力,法律必須「亮劍」,不能任由網路暴力事件頻發,給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希望執法機關以此次「清朗」行動為契機,嚴格依法履職、准確適用法律,加大對網路暴力、散播謠言等行為的打擊力度,讓施暴者付出代價;網友們也要善於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利,堅決對網路暴力說「不」。
最後說一句,網路暴力的對象是無差別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個不幸者。對別人善良,就是對自己的善良。
從2015年至今,《中國青年報》校媒版每期刊出校園調查,至今已發布新青年調查報道180餘篇。
在過去的1年中,我們將目標瞄準00後。他們的身上有哪些特質?他們對社會生活、消費習慣、學習工作有怎樣獨特的觀點?這份屬於00後的年終盤點,為你打開——
受訪大學生期待兩會議案提案為青年發展賦能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0.4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關注全國兩會。他們不僅對個人發展、婚戀健康、就業創業等議題興趣濃厚,也強烈關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媒介素養等宏大社會議題。
近九成受訪大學生反對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病毒溯源工作計劃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6.9%的受訪大學生對第二階段溯源計劃持反對意見。72.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溯源工作要本著科學原則,按科學規則推動。受訪大學生認為,這場全球抗疫中,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攜手抗擊病毒才是不二選擇。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為家鄉方言代言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92.11%被調查大學生會說方言,84.77%被調查者會使用「方言梗」。東北話、四川話、廣東話在「最受歡迎的方言」排行榜中位列前三。方言作為中華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對深厚的文化根基,通過青年的創意表達,在網路的沃土得到發展和傳承。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認可黨 史學習教育深遠意義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92.01%受訪大學生會較多地主動學習、研讀黨史。近七成受訪大學生喜愛的'黨史教育形式為觀賞型,如《覺醒年代》《山海情》類相關影視劇推廣等。
大學生的思政關鍵詞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思政課整體評價較高,平均分數為4.345分(總分為5分)。思政課促進00後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他們認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激揚青春夢想」,要「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9.86%受訪大學生因害怕社交場面變得尷尬而「社恐」;52.65%受訪大學生表示害怕自己說錯話。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建議青年,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害怕犯錯、沒面子,不要擔心自己的舉止不完美。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認為匿名社交存在風險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90.69%受訪者認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風險。有網友將實名社交軟體比作「精修版自己」的展覽版,將匿名社交App看成與他人分享真實生活的共享屏,但是匿名社交作為剛開啟的秘密花園,仍然荊棘叢生。
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影響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8.44%受訪者認為,網路暴力是一群人湊熱鬧所產生的非理性行為。86.07%受訪大學生希望對青少年從小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增強獨立思考和理性表達能力。
近九成大學生期待新興運動課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9.63%受訪大學生期待學校開設又潮又酷的新興體育課程。有助於鍛煉身體、掌握運動技能(33.58%),新型運動形式激發大學生參與、增加運動人口(24.24%)是大學生從新興運動中得到的收獲。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很重要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認為,便利的運動場地(70.78%)、專業的運動指導(56.04%)、來自外界的督促(48.31%)等,能夠提高他們的運動積極性。
省錢有方,「摳摳族」引領「新節儉主義」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4.61%的受訪大學生都有過「薅羊毛」的經歷,甚至因此而感到一種特別的快樂。消費不盲目追求價格,注重性價比和消費體驗,這代表當下大學生務實、理性的消費觀。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9.83%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對國產品牌發展懷有期待。這既是青年的理性選擇,亦是感情流露。
興趣圈消費湧上受訪大學生的賬單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3.02%被調查者會因收獲喜悅和內心滿足,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消費,可以實現夢想與心理訴求(46.20%)、獲得實體產品(44.76%)。值得一提的是,95.26%受訪大學生認為,為小眾愛好花錢是值得的。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支持高校開設理財課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2.66%受訪者表示支持大學開設理財課程。75.15%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培養自己的投資理財意識、方法十分重要;66.67%受訪者表示大學生應以學習建立理財意識為主,並適當加以實踐。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對買回來用不到的東西,有50.13%的受訪者選擇放在角落「吃灰」。回顧自己買不實用的東西時的心態,68.77%的受訪者認為是「心血來潮」,19.22%的受訪者是為了優惠而湊單。
超八成受訪大學生看好國產影視劇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主要因為貼近生活有共鳴(63.14%)、影視作品本身質量高(51.72%)、具有社會關照意識和人文關懷(51.47%)而喜歡國產劇。受訪者希望國產影視劇能夠更深層次地反映社會生活,刻畫社會現實。
超八成受訪青年享受彈幕文化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1.34%受訪者觀看視頻內容時經常選擇開啟彈幕,最受歡迎的彈幕形式為「字幕君」等功能性彈幕(73.07%),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動型(57.40%)、評論型(45.32%)、狂歡型(38.59%)。
「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2.48%的受訪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青年熱衷於「玩梗」的原因包括:利於語言表達更有趣(75.71%),方便與朋友交流(47.78%)。
受訪00後嚮往在職場中乘風破浪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50.58%受訪者重視個人成長速度,公司創新力、薪資待遇、晉升機制、工作自主性等也是受訪大學生較為在意的擇業標准。
近七成受訪大學生考慮過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8.43%的受訪大學生畢業後可能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其中13.87%意願強烈,認為這一城市群將成為飛速發展的經濟圈。在受訪大學生眼裡,粵港澳大灣區年輕、有活力、同齡人多,是年輕人一起奮斗的地方。
七成受訪大學生對新興職業興趣濃厚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新興職業的吸引力主要在於工作更自由(77.34%)、可以將興趣作為職業發展方向(76.59%),此外,崗位缺口大、人才需求量多(43.14%)和薪酬待遇好(41.64%)也是新興職業的優勢。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大學生在網暴漩渦中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且深刻。有大學生發現花點錢就能網暴一個人,普通人也可有組織、有計劃地發起一場網暴,「盲目站隊」的背後,是「法不責眾」的錯覺。
一項調查顯示,88.44%受訪者認為,網路暴力是一群人湊熱鬧所產生的非理性行為,50.02%受訪者表示這是群體宣洩憤怒情緒的出口,14.27%受訪者則認為網路暴力是網民為了伸張正義所作的努力。此外,20.82%受訪者認為自己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路暴力事件的影響,包括情緒、說話方式等。56.70%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到部分影響,例如影響對事件的判斷。。此外22.48%受訪者認為自己基本不會受到網路暴力事件影響。
堅決對網路暴力說不
網路暴力是網路空間發展的一個毒瘤,我們不能做網路暴力的幫凶,讓手中的鍵盤成為傷害別人的利器。尤其當事實還未明朗時,我們更不能在情緒渲染與道德審判中盲目跟風,對當事人進行侮辱謾罵。
大學生群體由於年輕、經驗不足,他們雖然是互聯網使用的重度用戶,但面對網路暴力時往往選擇消極應對。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面對網路暴力時,60.17%的人選擇當做沒看見,不理會,真正選擇維權者較少,大多數當事人都因證據搜集困難或維權意識薄弱等原因不再追究。應提醒大學生注意的是,在遭遇網路暴力時不要做沉默者,應主動出擊,回應質疑或選擇向平台投訴。抖音官方表示,2021年4月以來,抖音安全中心根據平台規則,針對近30萬個賬號在平台中欺辱、攻擊他人、發布網路暴力言論的行為給予禁言、封禁的處罰。
學校也應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學生維權。前段時間,一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生由於在微博中吐槽一位女星而遭粉絲人肉搜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很快在官微上對此事作出了回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保護學生的做法值得稱道。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不知道該如何在網路暴力中保護自己時,學校的及時發聲大大減輕了此次網路鬧劇對學生造成的傷害。
網路空間也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法外之地。今年4月,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一審宣判,兩名造謠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實施網路暴力的大V和網民以尋釁滋事罪被定罪處罰的不在少數,只是有些未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法不責眾其實是一種錯覺,只是在具體案件中,受限於受害者的法律意識和固定證據的能力,有時並不能對每一個施暴者予以制裁。」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第一千一百九十四至一千一百九十七條對網路侵權責任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規定,這對於公眾維權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利用網路平台惡意抹黑攻擊他人,侵犯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將會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以及刑事責任。
此外,要想減少網路暴力產生的影響,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信息甄別能力,提升抵抗網路暴力侵蝕的「免疫力」。媒介素養類課程的開設很有必要。目前除一些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如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開設了可供全校學生選修的媒介素養課程,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專門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的關於媒介素養的教學培養內容。中青報2020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只有9.8%的大學生表示學校開設過相關課程,有67.8%的表示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相關課程教育。
杜絕網路暴力,需要多方面共治共管。首先大學生群體作為網路空間的參與者,在面對網路暴力現象時應控制情緒,保持理性的態度,不做網路暴力里的那片「雪花」。學校需開展系統的媒介素養課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批判思考的能力,理性看待網路熱點事件,而在大學生遭受網路暴力時應及時出手,幫助維護學生權益,減少網路暴力帶來的傷害。此外,管理部門也要促進網路實名制、個人網路信息安全保護等相關法律規章出台,網路平台也應增加對評論的監管,多
B. 抵制網路暴力和網路謠言,我們應該提倡哪些原則
網路的發展,成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配合上一個小小的手機,可以讓我們輕松搞定所謂的網路購物,處理文檔等,這些都是跨時代的意義,而網路的世界也有很多的問題,比如網路暴力和網路謠言,人們會疑惑抵制網路暴力和網路謠言,我們應該提倡哪些原則?首先就是不辱罵,還有文明用語等,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吧。
還有自己不要去造謠,這一點也是原則,自己壓根就不知道這些事情的真相,結果就因為獲得流量就說出來,這是對於自己還有別人的不尊重,人都是有人格的,這樣傷害別人,幫助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做,也是一個原則,保持理性看待也是一方面的原則。
C. 如何預防網路暴力
該如何預防網路暴力呢?
一、文明上網,不做「施暴者」
網路是一個虛擬世界,很多人在網上肆意發泄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不辨是非的站在自以為的道德制高點隨意辱罵他人獲得心理宣洩。這些不負責任的謾罵和羞辱可能會毀了受害者的一生,所謂人言可畏。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施暴者」。
二、抵制不良網站
在上網的過程中如果在某一網站經常受到謾罵,就要停止對該網站的瀏覽,減少網路暴力對自己的影響。
三、不要在網上泄露個人信息用
上網時要注面意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不要輕易透品露自己的個人信息。部分網友可能會無端根據一個人的個人信息對其進行辱罵等。
四、收到恐嚇信息時要及時求助
收到恐嚇信息時要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辨明真偽,緩解其帶來的焦慮和不安。
在這個信息流通便利的時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要明辨是非,端正態度,不做網路上的「施暴者」。讓網路世界更加和諧沒話題。
D. 反對網路暴力倡議書(600字以上)
關於杜絕網路暴力的倡議書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互聯網上自由表達著自己的觀點。然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凸顯它的好處的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如信息泄露、侵犯個人隱私、網路暴力等。近些年來,隨著國人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中國互聯網發展迅猛,網民人數迅猛增長,伴隨而來的是網路暴力的泛濫。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計算機和計算機知識的普及,以及更多網民的參與,中國興起了「社會網路運動」。在互聯網平台上,中國社會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會成為網路討論的焦點。在「社會網路運動」的推動下,事件發端於網路,草根思想家頻繁出來發聲,許多網民則參與其中的討論,這種人人在平等的空間下進行平等的討論和論辯助推了中國新興力量的崛起——「網民力量」。中國網民力量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興起,讓網路監督無處不在,名人、娛樂明星和官員都會受到網民的刁難甚至辱罵。在網路上,網路暴民對名人、娛樂明星和官員的殺傷力不容小視,這對於名人、娛樂明星和官員來說是難以逃避的煩惱。
網路暴力的泛濫對於中國互聯網健康發展無疑是消極的,對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消極的。盡管互聯網是屬於虛擬世界,但互聯網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必然在互聯網上受到關注。中國互聯網越來越缺少理性、文明的表達,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更多是網路暴力和侮辱性言論。在中國互聯網上,「罵文化」已經泛濫開來,成為中國互聯網上的最突出的語言特徵之一。在網路暴力時代,任何人都會被挨罵,任何人都會成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
在中國的「網民力量」的影響滲透進現實中國的今天,中國網民力量應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積極力量,中國網路平台也應成為整個中國社會追求真善美的重要舞台。隨著中國網民隊伍不斷壯大,中國網路平台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其影響也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由於更多人成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不少人也站出來對網路漫罵說「不」,但這更多是個人捍衛自己或自己好友不被罵,並不能解決網路暴力泛濫的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更多人成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為了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中國網路環境,為了呼籲整個中國社會以及更多網民對網路暴力的拒絕,在此倡議杜絕網路暴力。希望此倡議能夠得到更多人尤其是網民的支持和關注,並參與到杜絕網路暴力的行動中來,為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中國網路環境出一份力。良好、健康的中國網路環境,亟須有影響力的名人、娛樂明星站出來,為杜絕網路暴力出一把力,也亟須中國網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文明、有素質的網民。希望關於杜絕網路暴力的倡議能夠得到社會、名人、娛樂明星、網民的重視和關注,並通過參與杜絕網路暴力的方式凈化中國網路環境。本倡議書起草人:
E. 防止網路暴力的議論文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特別是其中的議論文,更是常見,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如何寫議論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防止網路暴力的議論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暴力,無論是社會上面的暴力還是校園暴力,都對受害人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一種暴力手段,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加害方式,那就是網路暴力。為什麼會有網路暴力?我覺得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很多人覺得,網路是非法之地,無論發表怎樣的言論,對什麼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都不會有人找上門來,他們不用承擔在現實里的後果,所以他們為所欲為去發表一些傷害別人的言論,他們覺得說出來了自己的心情爽了,就沒有什麼事情了,也不顧別人的感受,反正也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沒有什麼影響,畢竟別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他們就會肆無忌憚的去對一些人進行傷害。
網路暴力是不可取的,雖然說熱暴力是一種很殘忍的方式,但是網路暴力即使是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也會給人帶來很深刻的心理陰影。在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會因為網路暴力而想不開呢,在我們的生活里就有很多這樣的新聞,每當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我都會不禁的心寒,覺得有些人為什麼要把別人逼向死路呢,他們就不能嘴下留情嗎?在網路世界,我們通常看到的都是表象,無論一個人是好是壞,可能都是他營造出來的人設或者是在不經意中被別人詬病,而以小化大。我們在網路社會中不能夠隨意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聽風是風,聽雨是雨,這樣的方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即使我們對一個人有不滿,我們也不應該在網路上對他惡語相向,更不應該用一些詛咒的話去辱罵他,如果我們感覺到不滿,但是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就不要看就是了,這樣也可以讓我們的心情好一點,如果跟我們沒什麼關系,但是偏要出自於想要解氣,要去罵那個人就非常的不應該了。每一個在網路上發表信息的人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是一個像我們這樣的人,你能夠想像,如果你因為生活中的一件趣事發到網上,卻被人一直辱罵這樣的心情嗎?無論是怎樣一個在網上展現出自己生活或者是發表一些文章和視頻的人,他們在現實里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也有著敏感的脆弱的心,雖然他們作為公眾人物需要去承受一些傷害,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加害的理由。
我們每個人都要拒絕網路暴力,在網路上營造一個清朗的環境,讓網路世界更加的和諧,我相信以後我們國家也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網路並非不法之地,我們不應該在網路上隨意的辱罵別人,給別人的身心帶來傷害,如果有人承受不了這樣的辱罵,這樣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低俗語言漸漸成為嘩眾取寵的工具。目前,互聯網上papi醬因爆粗爆紅,同時也因此被勒令整改。義憤填膺者有之,拍手稱快者亦之。我認為這件事做得對,整治網路暴力,還我們一片凈土。這次監管是一次良性互動。
何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不僅僅指在網路上爆粗口辱罵他人,更深層次地是對他人產生的影響。近年來,網路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熱點頻發,引起社會熱議;同時大批網路用語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讓人猝不及防。網路暴力是網路低俗用語讓人被動接受,日常化和普及化。這一「被動」不就是「強加於民」的暴力行為嗎因此網路暴力也指網路上的低俗用語,爆粗口的不文明現象。
產生網路暴力緣從何來?網路暴力的出現原是一些人為嘩眾取寵,爭當「網紅」而吸引大眾眼球的方式。我們所說的並不是像謾罵古力娜扎的網路暴力,而是讓小朋友「朗朗上口」的低俗語言。究其本質,原是部分人素質低下而又貪得虛名被重視。那麼現代人為何素質低下這要從經濟體制改革談起,現代部分人不願辛勤工作而又想坐享其成,故在家開始了網紅直播,搞笑視頻,電台播音等工作。目的就是爭得大眾噓頭,得到關注,從而賺錢。而不知這樣做卻毒害人心。
如何整治網路暴力整治網路暴力的重任不僅在監管局,更在於我們大家。網路由大眾聯手建成,也要靠大眾維持。喬布斯說過:「維持網路靠大家!」我們可以不去理會那些低俗視頻,用爆粗口語言發的貼更不必跟,亦不可人雲亦雲。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自己在做什麼,做之前想一想會不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我相信監管局好大眾推行雙管齊下,我們網路凈土的歸還之日,便指日可待了!
倘若我們每個人意志堅定,共同抵制網路暴力,這場革命必定成功。就如同古代李白執劍出長安,蘇東坡漂泊入海南,吳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滿腔哀思寄紅樓如同現代基督山伯爵的仇恨,安娜的卧軌,保爾的追求,海倫的奮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整治網路暴力,還我們一片凈土吧!主持人papi醬的勒令整改,不僅是一次良性的互動,同時也帶來了整治網路語言的良機。
隨著日益發展的網路系統向我們走來,我們原有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教學,到現在的網路教學,從原來的超市購物到現在的網上購物,從原來的臨床咨詢到現在的網上會診……整個過程的演變與替代,無不凝結著先進的科技工作者艱辛的汗水和無窮的智慧,然而,在風靡時尚的網路生活中,我們是否又考慮過它的不足呢?
誠然,網路確實帶給我們無可估量的好處。出門時電話聯系,這樣節約了時間,節約了精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干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網路在整個生活中發揮著它無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人將焦灼的眼神拋向電腦屏幕。因為,他們渴求的是最時新、最有效的信息。而相反的一些同樣珍貴的人類的結晶——圖書,被人們置之一旁不顧。據有關部門調查,近六年來我國國民讀書的意識逐漸下降,因為他們大部分人將眼光拋向網路。可以說,網路幾乎替代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而就在網路日趨走紅,並扮演重要生活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幾分冷靜與沉著。
當今的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經常因沉湎於虛無縹緲的網路生活而無法自拔,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去泡網吧,其結果肯定是弊大於利。作為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如果對有些事情認識不清或者剋制不了,就很容易對其思想產生毒害作用,並最終導致誘發犯罪。還有一些不法犯罪分子專門利用高新技術手段進行網上作弊,如果你沒有一點警覺意識,就很容易成為被捕獵的對象。因此,我們對網路要時刻保持一種警覺、嚴肅的態度。此外,網路生活很容易讓人們形成一種懶惰、散漫的意識,對一些重要的事情缺乏親歷性和實踐性。
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任何事情沒有它絕對的優勢,只不過是人們思想上的一種錯覺罷了。我們人是有思想,會邏輯推理的,對任何事物要認真分析,慎重考慮,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優勢,減少其不足,使之更加完善地發揮功能。對於網路———這個社會的大角色,我們當然要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了。
今天我要倡議的內容是「制止網路暴力」,你們肯定會問我:「為什麼呢?」現在我就來講講原因吧!
「網路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種在網上發表具有誹謗、污衊、侵犯名譽的語言。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路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人們稱之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
為什麼我要說它的嚴重性呢?因為現在是信息時代,有網路,能在網上和人交流談論,也就導致有很多思想不正的人,會對別人造成語言攻擊,不了解的人心裡不會有太多觸動,也理會不到它的嚴重性。如果嚴重的話會讓人有抑鬱症和不想活在世上的想法,這是多麼恐怖啊!我認為它和人身攻擊是一樣的,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現在有非常多的明星,他們有一點不對或是網民不喜歡,就會慘遭網民的「網路暴力」。對於一個你素未謀面、素不相識的人對你進行「網路暴力」,你又會怎麼做?前段時間,就有一個受到網路暴力而自殺的韓國女星,她年僅25歲啊,僅因為「網路暴力」而失去了生命,這難道不能令人感到心痛嗎?難道我們還要把「網路暴力」繼續進行下去嗎?不,不能了,這是我們的同胞啊!我們又怎麼狠得下心一次一次傷害他呢?
從現在起我要制止「網路暴力」!不能讓他在我們的生活中飄來飄去了!它不聲不響地就可以帶走一個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要讓它消失在我們的生活里。各位網友們讓我們一起來制止吧:
1、學會文明用語,不對他人進行「語言攻擊」或「網路暴力」。喜歡就表達,不喜歡就不要進行傷害。
2、我們應該多在網路上發些正能量能溫暖人心的話語,而不是發寫毫無營養對人造成精神傷害、心理傷害的話。
3、每個人都有喜歡的偶像,他是光芒萬丈的,是優秀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可也不能因為和偶像產生矛盾、鬧不和的其他人進行「網路暴力」,因為他也有愛自己的粉絲啊!我們應該理智啊!要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不能因為自己的幾句話,而讓人受到不該有的傷害。
這是我的倡議,這是我的承諾,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親愛的各位網友們,讓我們一起制止「網路暴力」吧!
網路對於現在社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而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各種來自網路的危害也接踵而至,網路暴力就是其中主要危害之一。
其實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而起的,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發生在不好的前提下的。就現在的90後00後而言,大多都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亂,正義感爆棚的白痴。謠言就這樣以一傳百、以百傳千,愈演愈烈。他們正在手機,電腦以及人群後面,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毫不負責的譴責著那些他們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事情。
或許有些話被被人說出口是那樣的輕易,可是對於當事人而言卻是毫不負責任的傷害,那些惡狠狠的話語就像是掩藏在繁華城市的燈紅酒綠中的那最現實、最黑暗的爪牙。
我們在看到這些因為網路暴力而起的一樁樁悲劇,心中既有憐憫,又有害怕——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我們是否也會在某一天,被推到全世界的背叛面?有的時候面對這些輿論的風向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若是隨波逐流,會被旁觀者稱為:「噴子」,若是逆風而行,你只會被人當做是:「噴子中一朵清新的白蓮花」。呵呵,很可笑吧?記得我聽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黑暗骯臟的地方,永遠不是越來越差的環境,永遠不是城市貧窮角落的溝槽,永遠不是經久不用的房子的邊角也永遠不是,枝葉山頂上堆起的灰塵。最骯臟的……是人心。」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網路世界中都有可能扮演受害者或是加害者。
所以,為了不讓這個世界再出悲劇,也為了我們自己良心能安,放下鍵盤,別人的.事情少參與,事實上,只要我們不去參與,網路暴力什麼的就根本就不存在的。
雖然難以置信,但的確就是這樣,網路暴力的危害的大小,決定權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手上。
記得在大一上傳播學課的時候,老師說,其實在中國實質上是沒有真正的言論自由的,如果一定要算,只有網路還有那麼一點自由可言。
我想作為一位新聞人,沒有比失去言論自由更可悲的了,但偏偏我們面臨的境況就是這樣。所以說網路給我們所帶來的關乎言論自由的希望確實讓人很振奮。在面對「網路暴力」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的意見是,不能給諸如「人肉搜索」定義為網路暴力行為,因為一旦如此,今後網路的自由發展堪憂。網路現在讓人欣喜的、比傳統媒體要發揮得更好的輿論監督作用就會被削弱。「網路暴力」這個詞一旦被指認,以後網路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我想對於網路暴力這個問題,不能太意氣用事,不能以捍衛言論自由為由而去抵觸一切批評。首先我們對網路暴力這個問題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分清楚網路暴力和輿論監督之間的界限,不要把網路暴力當成一種網路監督。
什麼是網路暴力呢?律師陳際紅的說法可值參考:第一,這種行為是發生在網路世界,具有一定的虛擬性。第二,發生了濫用和過度使用網路的行為。第三,一般這屬於一種群體性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盲從性。同時,給受害人帶來了現實生活中的傷害,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為作對比,我們再參考一下關於網路輿論監督的相關說法:網路輿論監督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徵:一、主觀上具有這樣一個良好出發點,而不是惡意的侮辱、誹謗和損害別人的聲譽。網路輿論監督應該出發點對一些非法不好的行為、違反道德的行為提供一種公示和評價的渠道。二、輿論監督所發布的情況應當是基本屬實的。而不應當去捏造一些虛構的事實。三、輿論監督與網路暴力應該具有一定的界限,不能侵犯別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關於「網路暴力」這種現象,當一個人即使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但是他處在一個他感覺完全沒有監督力量的時候,有時候會對自我的控制力大大減弱,這是一個心理學現象。在網路這個空間進行交流的時候,很容易發生超越日常的人們交往的底線,而出現一些道德方面的問題。何況在中國,由於文革時間完全破壞了道德,使得我們至少有兩代人缺少基本的道德素養,一旦處在一個沒有管束的環境中,恐怕自律行為就非常弱,網路暴力現象就會出現。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網的人員本身的素養不太高。因為根據相關調查統計,上網年輕人的數量佔比較高的比重,他們在道德修養方面,恐怕由於我們的教育體制,道德修養方面還缺乏一些必要的交往道德,還有一點是他們的知識水平也相對比較弱,遇到一些問題往往情緒化。由於以上多種原因,造成了中國網路暴力現象比法治國家的要多一點。
網路暴力似乎是對個別當事人,但是,觀眾是誰呢?觀眾是整個社會的人。這些人實際上作為一個旁觀者,他們在看哈哈。經常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會失去道德感,失去對人的愛心,而且往往把別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樂上,這是網路暴力對社會的一個根本的危害,而這個危害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因為這個事情沒有攤在他頭上,一旦攤他頭上,恐怕就會深刻認識到這個暴力對社會的危害。
網路的形成確實給大部分網民帶來了一個可以說話、交流的機會,很多牢騷可以通過網上和匿名的網友之間進行傾訴。但是,並不意味著你可以用罵人的話來發泄,因為你的話別人能夠看到,不是你一個人在房子裡面自己對自己說話,任何傳播一旦影響到別人的時候,就有一個基本的傳播道德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網路給了每個人表露心聲的機會,但是,表露心聲本身要有所克制,因為你的自由不能影響別人的自由。現在反對網路暴力,並不是不讓你在網上說話,而只是要求你在網上說的話文明一點,不要侵犯別人的權利,這個絕不是要逼你走上絕路,而是使我們每個人能夠暢所欲言的說話,而且還學會文明的說話。
當今21世紀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家家戶戶也許都有了電腦電視,趕時髦的學生也許衣兜里都裝著一部手機。移動公司的盈利已然呈上漲趨勢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電子設備與網路固然對學習有益,能足不出戶便廣闊擴大知識面,能足不出戶便了解今日新聞;能足不出戶便交到五湖四海的好友……然而,網路並不像人們所贊頌的那般無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網路暴力。
相信在看文的各位都安裝或知道一個社交軟體——QQ。QQ和微信已然成為全國最知名的社交軟體,通過私信和群聊織成了一張覆蓋全國甚至全球的社交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加入某群並熱情地與陌生人聊天,卻被群員辱罵甚至因為一句別人不愛聽的話就被移出此群,這便是網路暴力。
而在網路暴力的圈子裡,包含了各個黑界家族。其中出名的家族有:血櫻、情戰、藍貝等。所謂黑界家族,便是通過前期訓練打字時速達到後期能快速打出臟話並發送的言語攻擊團體。而黑界家族的族員,也被「尊稱」為「扣字大佬」。一旦招惹到黑界族員,就會被他們私信辱罵或討論組轟炸。
網路暴力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犯罪趨勢。正常人在被辱罵後第一想法是去反擊,然而反擊的結果不過是一時的快感,但如此繼續進行,就會導致與黑界家族族員融為一體,也會有不可觸碰、不可招惹、唯我獨尊的狹隘想法。然而在現實中如果拌嘴失利,便會進行暴力行為,肉搏或用管制刀具導致犯罪。
心理陰影。溫潤且懦弱的人在被辱罵後,第一想法是在自己身上找錯誤。如此下去,輕則變成一個內向且好欺負的沙袋,重則擁有大片心理陰影且患上抑鬱症導致死亡。
網路暴力已然成為社會的毒草,但也不是不可克制。在你遇見他們,請果斷避開;在你發現身邊的人有這個意向,請幫忙制止並緩和。把哦變成嗯嗯,把呵呵變成哈哈,不要去傷害身邊的每一個人。
F. 網路暴力就在生活中,如何讓孩子遠離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就在生活中,如何讓孩子遠離網路暴力?下面是除了限制上網時間外,讓孩子遠離網路暴力的一些方法。
大多數應用程序、網路和設備都具有地理標記功能,可以公開你的行蹤。出於明顯的隱私和安全原因,應關閉這些功能。數碼照片還包含時間、日期和GPS坐標的信息等,雖然一些社交媒體平台會自動隱藏或刪除這些數據,但不是全部。
G. 怎樣有效避免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這一詞在近些年來頻繁出現,主要是指在網路上對他人實施語言暴力的行為,如出口成臟,肆意辱罵等,較多發生在明星身上。這不僅是一種自身素質低下的表現,還會對他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損害,甚至會導致更悲慘的情況發生,如自殺等。今天來給大家說說該怎樣從我做起拒絕網路暴力?不做網路暴力的實施者?
操作方法
01
尊重為先
有句話說:「人人生而平等。」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明星,都同樣享有被尊重的權利,這點是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而發生任何改變的。若因為對方知名度較高,就心生嫉妒,在各種新聞下不斷進行抹黑貶低的話,只會讓明智的人覺得你無比醜陋。建議大家在網路上應時刻將尊重二字放在前面,只有你尊重了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02
保持理智
在網路世界中,太多的人在各類營銷號和虛假新聞的帶動下失去了理智,如某歌手喜得貴子曬照,僅僅憑借遙遠的一張照片就給人家扣上了「強掰手指」的帽子,對人家肆意的辱罵甚至詛咒,上演了一出網友比父母本人更愛孩子的鬧劇,簡直可以用幼稚和可笑來形容。所以建議各位在網上看各類新聞時應注意不要跟風,保持點自己的理智和立場,不要僅憑片面就對某人某事隨意下定論。
03
全面看待
導致網路暴力的一大原因就是斷章取義,無論是營銷號還是路人,在看待某件事情時總會憑借其中一方的寥寥數語就給另一方定性,之後再將這些不成熟不全面的想法肆意的宣揚,最後再異口同聲的對另一方進行討伐便大功告成了,絲毫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所欠缺。若你不想成為這螻蟻中的一員的話,就應學會全面看待熱點事件,不偏袒任何一方,真正的做到從第三者的角度來仔細看待。
04
懂得思考
在網路世界中,很多人自認為的正義就是跟隨所謂的主流來對自認為的「邪惡」的一方來毫無負擔的進行踐踏,用罵街來進行宣洩,殊不知這不過是一種打著正義的幌子來實施暴力的一種表現罷了。所以建議各位在網路世界應盡可能的少一些「感性的自以為,」多一些理性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05
放低要求
俗話說:「人人生而平凡。」既然是平凡人,身上自然就會有優點和缺點,對於明星來說同樣如此。若作為觀者平時總以聖人的標准來看待他人,稍微出現一點裂痕就將他人綁在高高的恥辱柱上口誅筆伐的話,無異於是最無腦的表現。建議各位應適當的放低自己的要求,用平等的,正常的目光來看待明星本人。
06
盲目否定
在網路世界中,很多人在營銷號傳播的各類新聞下隨意的就給某位明星扣上了各種鍋,如渣男,炒作等,之後再對該明星所演唱的歌曲等一味的進行批判與否定,以彰顯自己的睿智和脫俗,絲毫不去想是否真實。建議各位無論是在網路中還是現實世界,都應盡可能的做到肯定優點,即唱歌好聽就是好聽,不因為莫須有的言論就直接否定整個人。
07
換位思考
《人間規則》中有一句台詞:「東窗事發之時,你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坐上被告席。」大致含義就是說如今的你可以因為事不關己而大肆開槍,之後的你卻不會想到槍口也有轉向自己的一天。建議各位在平時應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若你是對方,被一群素不相識的人整日辱罵心裡有何感想?凡事真的給自己留點餘地和德行吧。
H. 加強被網暴重點群體救助保護,如何抵制網路暴力
首先,各大平台應該加大對內容的審核,從而保護用戶個人隱私和平台信息可靠性。其次,相關部門理應制定關於網路暴力的法律法規,雖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和短暫的過程,但卻需要無數人為之而努力。最後,千萬不要成為他人口中的鍵盤俠,也許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給他人造成最直接的影響。
現如今,我國的多位居民都曾遇到過網路暴力。他們不是沒有在第一時間解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部分人群的解釋被當成了一場空話。隨著我國出現眾多網路暴力案例,我國決定製定救助和保護網路暴力重點群體。
總的來說,網路並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抒發個人情感的垃圾場,我們更不應該在不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就主動向他人發布私信。加大平台審核,嚴肅處理相關行為。
I. 如何面對網路暴力
首先,預防自身遭受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謹慎發表言論網路空間雖然只存在於小小的電子設備里,但卻是一個很大的公共場合。我們在網上發表的任何言論,都有可能被數以千計,甚至更多的人瀏覽。而且,這些言論一旦發表,也不能簡單地通過「刪除」鍵來徹底刪除。比如,我們即興在網上發表了一些言論,事後對此感到後悔並刪除了相關信息,但這些言論很可能已被他人瀏覽和轉發。因此,在網上發表言論前,我們要多加考慮,想想如果在離線和他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還會不會說類似的話,分享類似的信息?萬一相關的內容以後被公開,自己是否會後悔?
小心分享信息我們在網上分享的任何個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齡、地址、學校及個人照片等,也都有可能被傳播。例如,在一些網站注冊賬戶提供了個人信息後,這些信息可能會被網站在一些情況下使用或分享給其他人。同時,我們的個人信息也有可能會被看到的人存儲、轉發。因此,在分享個人信息時,我們可以仔細看看是否每項信息都必須提供,認真閱讀網站的隱私政策,了解自己的個人信息會如何被使用,並對個人賬戶進行隱私設置,限定哪些人才能瀏覽自己的全部個人信息,以免個人信息被濫用。此外,我們可以告知自己的朋友,在轉發我們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應該徵求我們的同意。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規避一些遭遇網路欺凌的風險。
其次,謹防自己助長網路欺凌或是欺凌他人,我們可以換位思考。
有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玩」,或者「其他人也這么做了」,又或者是因為別的事情感到生氣想要發泄,我們可能會想要在網路上惡意對待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想:
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是在離線的公共場合,我們是否還會這樣做?這樣做會對自己、他人以及網路上的「公共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我們希望其他人尊重我們,那麼在網上發表言論時,我們應當做到不攻擊、侮辱、誹謗他人,不製造和傳播有關他人的不實信息,比如通過製作圖片來侮辱和誹謗他人,或傳播此類信息。同時,如果對方是我們認識的人,在轉發他/她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我們應徵得他/她的同意。這樣做,可以盡量避免我們無心地欺凌了他人或是助長了網路欺凌。
接下來,正確應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拒絕「以暴制暴」有的時候,我們在網上或是離線的場景里,和他人因種種原因產生了矛盾,可能導致我們出於憤怒在網上攻擊對方。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自己有哪些選擇?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在網上欺凌對方,那麼矛盾可能會愈演愈烈,而我們沖動之下發表的言論也可能會被對方或其他人傳播或轉而用來欺凌我們自身。同時,一味發泄憤怒並不能幫助我們積極地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會裹挾我們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言行。面對和他人的矛盾和沖突,我們應當保持冷靜與自信,理性應對。
同理,如果矛盾的源頭就是因為對方先在網路上攻擊我們,我們遭遇了網路欺凌,也不應當選擇 「以暴制暴」,去欺凌對方。
及時尋求幫助我們應當謹記,遭遇網路欺凌並不是自己的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他人可能是出於一些不同的原因,比如從眾或是發泄情緒,從而攻擊我們。對於一些刻薄或侮辱性的惡言惡語,最佳的回應是不作回應,冷處理可能會讓對方自覺沒趣。如果對方仍然繼續,我們可以要求對方立刻停止。多數網路平台或手機運營商都設置了屏蔽功能和不良信息舉報的渠道,必要時我們可以藉助這些功能和渠道,阻止接受對方的信息,或要求平台禁言對方、刪除相應信息等。如果覺得情況超出了自己的控制,我們應當牢記及時告訴自己信任的朋友及成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師,共同商量對策。
同時,一些極端的網路欺凌已經屬於違法犯罪行為,比如人身威脅、敲詐、性侵等,我們也應該在成年人的協助下,保留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尋求進一步的干預。
最後,制止網路欺凌發生在他人身上,我們可以積極給予支持。
如果我們目睹了網路欺凌,當然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樣做」,就加入轉發相應內容。同時,我們可以對遭受欺凌的人予以支持,鼓勵他們積極應對,舉報相關行為,或向自己身邊的人求助。如果網路欺凌是從線下生活中的矛盾和欺凌發展而來的,遭受欺凌或實施欺凌的人碰巧是我們的朋友或同學,我們也可以告知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在線下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必要時,我們自己也可以向相關平台或運營商舉報,尋求干預。
J. 如何拒絕網路暴力
前段時間有一個議題,就是面對網路暴力,應不應該怒懟回去。我認為在拒絕網路暴力時,完全可以做自己,直接懟回去,做個真性情的人沒什麼不好。既然能有人公開的來罵我,我為什麼不能怒懟回去?
我們尊重每個人,也深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為什麼一些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身上,明星也是人,也不是神,不可能樣樣都完美。況且在劇中的角色都是編劇設定好的。如果全是正面角色,那麼反派角色誰來演?而且難道明星一生中就不能說一句錯話,犯一件錯事?
只因為那些噴子深知自己不是什麼公眾人物,不會被那麼多的人在意,所以自己說的做的全然不顧他人。我真的希望網路噴子少說一句話,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過於喜歡去評判別人的人,難保人品也會存在一點問題。
綜上,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網路暴力之人,只會在網上一味的否定一切,憎恨一切,別人不好了幸災樂禍再踩上一腳,並且喜歡對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肆意評價和揣測。對於這種人,最好是有多遠躲多遠,有時候也是不要糾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