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中應不應該出現網路用語
作文中,應該盡量避免使用網路用語。
比如:拍磚,偶的媽媽……886、汗、GG,MM之類的話語。這種語言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還帶點隱私的色彩,用在網路聊天這個特定的環境中,還說得過去,但如果用在作文中就容易引起混亂了。
因為寫作文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若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路語言,則不利於學生學習規范用語。
因此,如果考試想要拿高分,憑網路用語肯定是行不通的。隨意使用網路語不但拿不到高分,還有可能被多扣分。
2. 網路新詞能不能在作文中使用,如果不能的話為什麼
不能,部分網路語言並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定,因此並不具備教學意義,不能引進教學領域。
網路語言(internet slang)是指從網路中產生或應用於網路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路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網民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詼諧、逗樂等特定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目前,網路語言越來越成為人們網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網路語言的特點:
網路語言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於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
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畫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
網路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我們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將很快的被網友拋棄。
3. 寫作文為什麼不能用網路詞語
網路詞彙可以出現在生活中,但不允許出現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給力」、「神馬」、「傷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詳」的網路熱詞都會被當作錯別字扣分,笑臉、哭臉等網路符號在閱卷老師手下也將「一視同仁」。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說的,禁用網路熱詞,不是所謂的捍衛中文的「純潔性」,而是並不是所有的閱卷老師都熟悉網路熱詞,為了避免誤傷,避免爭論,所以一律不準用。
但是,這種情況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區出現。對於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網路語言還有很多爭議,個不同地區之間規定也不盡相同。但是為了高考順利通過,最好還是不要以身犯險的好。
現在,不少學生張嘴就用「偶」、「暈」、「稀飯」、「強」、「頂」等網路語言交流,這些語言有時還會出現在日記、作文中。
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組教研組長楊雪珍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學生在周記中寫有這樣一句話:「上個星期天,我的GG帶著他的『恐龍』GF在100玩,GG的GF一個勁地對我PMP,那『醬紫』就像我們認識很久……」看了之後,搞得老師一頭霧水。碰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語言,老師一般都會用紅筆圈出來,旁邊打上問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磚(批評、點評)、菜鳥(新手)、油墨(幽默)、果醬(過獎)之類的網路語言太平常了,孩子們幾乎是脫口而出。他們認為網路語言活潑生動,輕松有趣,和同學網上聊天、書信往來,都會用類似語言,有時順手就會用在日記和作文中。
「如果現在的學生連網路語言都不懂,那就有點『悲催』了。」楊雪珍開玩笑說,網路語言可以用在口語中或非正式書信中,但在正式考試中,還是不贊成使用網路語言的。
網路語言在作文中被靈活運用,有時候確實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高三宏志班語文教師王燕舉例,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是一台286,內存不足,反應遲鈍」。但王燕認為,在課堂上還是要提醒學生謹慎使用網路語言,因為網路語言會讓閱卷老師覺得運用語言不規范,從而影響分數。
網路語言被允許在寫作中使用需要符合兩個標准:一是詞語已經約定俗成、意思被公眾熟知;二是必須符合語法和修辭規范。比如「給力」這種《人民日報》都已用過的詞彙,適當的時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為了好玩,沒有太大意義和價值的,一般不建議使用。
「網路語言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語言樣式,它新穎、幽默、有特點,滿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兒童對於個性的追求,但是他們對於正確使用這種語言的情境則缺乏明晰的判斷標准。」鄭州市回民中學高一(17)班的語文教師黨蓉蓉說。
網路語言是網路時代印記明顯的語言表達方式。從類屬上看,它符合新詞新語「產生時間短」的特點,從廣泛意義上來看屬於新詞新語范疇。但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新詞新語,而能夠經過實踐檢驗,被人們廣為流傳、長期使用的卻是很少一部分。
學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詞新語,常常是具有時新性的這一類。諸如前不久從台灣娛樂節目《大學生了沒》流傳出來的「hold住」,從咆哮體衍生而來的「有木有」。這類詞語,雖然「新」,但並不能被社會大多數階層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而新詞新語除了「時限性短」這個特點以外,還應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強、層面性明確的特點。
顯然這些時下流行的、被學生廣泛使用的網路語言,在這幾個特點上是欠缺的。嚴格說這類語言並不能納入狹義上的新詞新語范疇。在正規的場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試中,這類網路語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語言使用規范程度不高的場合可以使用。
鄭州第八十一中語文教師張寒表示,教學中,老師會根據中考作文評分標准要求學生,在寫作文時,要規范用語,不允許使用網路用語,不允許出現英語單詞等。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語言對學生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悲劇叫做「杯具」,喜歡叫做「稀飯」,提意見叫做「拍磚」,還有的學生乾脆用數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這些網路語言讓老師和家長雲里霧里,但是在中小學生看來卻很有吸引力。
采訪中,一名初三學生告訴記者:「使用網路語言沒有什麼不好,特別是在網上,大家使用各種各樣的網路語言進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而在學校,如果你聽不懂網路語言,同學就會笑話你老土。」
對於學生們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網路語言,大部分老師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學生們在作文中引用網路語言。紅橋區實驗小學副校長、語文老師徐婭蓉說:「學生寫作文,應使用規范和標準的語言,最好不要隨意使用網路語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網路語言。」
由於小學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徐婭蓉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多讀一些好書,在拓展孩子視野的同時,增加他們的詞彙量。
今年,河南和廣東兩省教育部門明確禁止學生在7日開始的高考中使用「網路用語」。
對此,中青在線發表評論《高考禁用網路語言:真登不上檯面嗎》認為,高考可以對網路語設限,但不宜劃「紅線」,一律予以杜絕。不少網路詞語甚至進入了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憑什麼要一棍子將它們打死呢?最科學、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網路語言,否則後果自負。
河南教育部門的有關具體規定是:除外語(課程)科目外,筆試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學生答卷時不能用繁體字、甲骨文及網路語言答卷,否則肯定會影響成績。廣東省的規定是:考生使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
根據教育部考務要求,用漢語文授課、學習的考生在高考時,除外語科外,筆試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網路語言、繁體字、古文字等。 從以上規定看,河南、廣東兩省實際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網路語。
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閱卷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路詞語的消息就曾引發討論,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兩種聲音都不乏論據的支持。如今,河南、廣東兩省教育部門高考答題禁用網路語言,無疑是不加區分地對待網路語。
筆者想重點結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網路語言談談看法。為了理解方便,我們有必要要明確這樣三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麼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路詞語;二是這樣的禁止是否符合語言規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語言規范究竟是指什麼。
關於網路語言我真的好怕怕,將來我去看病會有這樣的場景:我:「醫生,您看我這是蝦米(什麼)病?」醫生:「he,he(哈哈),小病e(一)碟。」
我:「要多少money(錢)?」醫生:「8(不)貴,880元。」我:「……」醫生:「8要,那我886(拜拜了)。」
我:「5(我)的好醫生,天下最Qoo(酷)的醫生,行行好,偶(我)沒那麼多money。」醫生:「我可沒那麼多時間和你耗,你在PMP(拍馬屁),偶就再加點錢……」我:「那算了,880就880吧。」
小聲地說「7456(氣死我了)YYP(呀呀呸)。將來你落到我的手裡看我不KO(整)你一頓」的確,網路語言是該規范一下了。
我認為,現在網路語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於這些語言具有簡潔、幽默的巧妙的特點,在利用了諧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讀起來有點「滿口生津」的感覺。還有,時下有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網民們無形間形成的一種共識??起碼在網路里的聊天室上,你不或很少是用這種網路語言,就會被人家看不起,認為你是菜鳥(笨蛋),不願與你再聊了。
由此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使這鍾語言流行起來。有人認為網路語言扭曲了語言的本質,歪曲了語言的意義,有悖於傳統文化,應該杜絕。
可事實上網路語言是杜絕不掉的,因為它是附於網路之上的,除非你能關掉所有網路,可網路作為信息高速路在信息社會是無法被關掉的,網路語言也就不可能被杜絕。既然不能杜絕就應加以應用,因為網路語言也有它的優點如:應用了諧音之類的技巧,所以比較簡潔,運用起來比較方便,好的詞還是應該提倡的。
如,在實際寫作時,寫「再見」不如寫「886」來得快,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如果大家達成共識,認同這些詞,可以大大提高寫作速度、效率;還有,我個人認為,有些罵人的詞語,像「菜鳥」之類的,比「笨蛋」要委婉、幽默一些,也可以適當保留。而且網路語言推廣容易,只需要稍作宣傳就可以了,畢竟我國已有1億網民,過不了幾年,可能就會翻番,他們的宣傳效果無疑是相當好的。
不過網民自我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素質,積極抵觸不良的網路語言; *** 部門要參與其中,利用投訴電話,市場廣告的監督等來做起,使語言不被扭曲。學校也應該幫助、增強學生對母語與網路語言的區分,不然,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學生問老師:「老師,「再見」是什麼意思?」老師想了好久才回答:「就是886的意思嘛。」
總之,我以為,網路語言是應該推廣,但要取精去偽摒棄骯臟的部分保留簡潔明了的優勢,在不取代母語的地位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普及起來,讓它能成為我們的幫手而不是殺手。
4. 寫作文時能否使用網路詞語
不可以的。教育部有關官員表示,網路語言不應該出現在高考作文中。高考作文檢測的是學生與教材結合的語文應用能力,考的是書面語表達形式,應該遵循平面語體的規范。答卷時要使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不能使用網路語言。
寫作文注意事項
1.內容真實:所寫內容感覺應該歷歷在目;選材新穎:突破陳舊套路、材料新穎貼近生活;語言活潑:避免語言枯燥、空洞乏味,富有文采、讀起來行雲流水。
2.用詞准確:用詞准確、恰如其分,准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結構勻稱:開頭自然,過渡、結尾不拖泥帶水,起承轉合自然流暢;布局縝密:布局嚴謹、邏輯清晰;主題鮮明:准確表達文章主題主旨、內容緊密結合。
3.道理深刻:各類題材的文章都能蘊含深刻的道理,以小見大;形式多變:文章形式多變、不拘一格,自成風格;個性張揚:充滿個性,能體系自己的寫作風格,給人耳目一新。
5. 寫作文時能否使用網路詞語的理由
千萬不要在作文卷上出現給力、神馬、傷不起、有木有等網路詞彙,否則,以錯別字論,扣分處罰——扣多少?一個錯別字一分,共三分,扣完為止。
我猜測原因是老師可能接觸網路用詞比較少吧,再有就是網路用詞有一定的時限性,經不起時間的考研,還有網路用詞對我國傳統文學的沖擊會比較大,容易對詞語的正解產生一定的扭曲,畢竟網路用詞只是在某情景下產生,很難成為真正的文學典範,對文化的傳承沒有什麼好處。在高考這么嚴肅的事情上,肯定不能放水,可以理解吧。
現在,不少學生張嘴就用「偶」、「暈」、「稀飯」、「強」、「頂」等網路語言交流,這些語言有時還會出現在日記、作文中。
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組教研組長楊雪珍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學生在周記中寫有這樣一句話:「上個星期天,我的GG帶著他的『恐龍』GF在100玩,GG的GF一個勁地對我PMP,那『醬紫』就像我們認識很久……」看了之後,搞得老師一頭霧水。碰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語言,老師一般都會用紅筆圈出來,旁邊打上問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磚(批評、點評)、菜鳥(新手)、油墨(幽默)、果醬(過獎)之類的網路語言太平常了,孩子們幾乎是脫口而出。他們認為網路語言活潑生動,輕松有趣,和同學網上聊天、書信往來,都會用類似語言,有時順手就會用在日記和作文中。
「如果現在的學生連網路語言都不懂,那就有點『悲催』了。」楊雪珍開玩笑說,網路語言可以用在口語中或非正式書信中,但在正式考試中,還是不贊成使用網路語言的。
網路語言在作文中被靈活運用,有時候確實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高三宏志班語文教師王燕舉例,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是一台286,內存不足,反應遲鈍」。但王燕認為,在課堂上還是要提醒學生謹慎使用網路語言,因為網路語言會讓閱卷老師覺得運用語言不規范,從而影響分數。
網路語言被允許在寫作中使用需要符合兩個標准:一是詞語已經約定俗成、意思被公眾熟知;二是必須符合語法和修辭規范。比如「給力」這種《人民日報》都已用過的詞彙,適當的時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為了好玩,沒有太大意義和價值的,一般不建議使用。
「網路語言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語言樣式,它新穎、幽默、有特點,滿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兒童對於個性的追求,但是他們對於正確使用這種語言的情境則缺乏明晰的判斷標准。」鄭州市回民中學高一(17)班的語文教師黨蓉蓉說。
網路語言是網路時代印記明顯的語言表達方式。從類屬上看,它符合新詞新語「產生時間短」的特點,從廣泛意義上來看屬於新詞新語范疇。但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新詞新語,而能夠經過實踐檢驗,被人們廣為流傳、長期使用的卻是很少一部分。
學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詞新語,常常是具有時新性的這一類。諸如前不久從台灣娛樂節目《大學生了沒》流傳出來的「hold住」,從咆哮體衍生而來的「有木有」。這類詞語,雖然「新」,但並不能被社會大多數階層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而新詞新語除了「時限性短」這個特點以外,還應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強、層面性明確的特點。
顯然這些時下流行的、被學生廣泛使用的網路語言,在這幾個特點上是欠缺的。嚴格說這類語言並不能納入狹義上的新詞新語范疇。在正規的場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試中,這類網路語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語言使用規范程度不高的場合可以使用。
鄭州第八十一中語文教師張寒表示,教學中,老師會根據中考作文評分標准要求學生,在寫作文時,要規范用語,不允許使用網路用語,不允許出現英語單詞等。
網路詞彙可以出現在生活中,但不允許出現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給力」、「神馬」、「傷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詳」的網路熱詞都會被當作錯別字扣分,笑臉、哭臉等網路符號在閱卷老師手下也將「一視同仁」。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說的,禁用網路熱詞,不是所謂的捍衛中文的「純潔性」,而是並不是所有的閱卷老師都熟悉網路熱詞,為了避免誤傷,避免爭論,所以一律不準用。
但是,這種情況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區出現。對於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網路語言還有很多爭議,個不同地區之間規定也不盡相同。但是為了高考順利通過,最好還是不要以身犯險的好。
6. 寫作文時不能使用網路詞語
現在,不少學生張嘴就用「偶」、「暈」、「稀飯」、「強」、「頂」等網路語言交流,這些語言有時還會出現在日記、作文中。
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組教研組長楊雪珍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學生在周記中寫有這樣一句話:「上個星期天,我的GG帶著他的『恐龍』GF在100玩,GG的GF一個勁地對我PMP,那『醬紫』就像我們認識很久……」看了之後,搞得老師一頭霧水。碰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語言,老師一般都會用紅筆圈出來,旁邊打上問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磚(批評、點評)、菜鳥(新手)、油墨(幽默)、果醬(過獎)之類的網路語言太平常了,孩子們幾乎是脫口而出。他們認為網路語言活潑生動,輕松有趣,和同學網上聊天、書信往來,都會用類似語言,有時順手就會用在日記和作文中。
「如果現在的學生連網路語言都不懂,那就有點『悲催』了。」楊雪珍開玩笑說,網路語言可以用在口語中或非正式書信中,但在正式考試中,還是不贊成使用網路語言的。
網路語言在作文中被靈活運用,有時候確實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高三宏志班語文教師王燕舉例,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是一台286,內存不足,反應遲鈍」。但王燕認為,在課堂上還是要提醒學生謹慎使用網路語言,因為網路語言會讓閱卷老師覺得運用語言不規范,從而影響分數。
網路語言被允許在寫作中使用需要符合兩個標准:一是詞語已經約定俗成、意思被公眾熟知;二是必須符合語法和修辭規范。比如「給力」這種《人民日報》都已用過的詞彙,適當的時候是可以使用的。
但那些只是為了好玩,沒有太大意義和價值的,一般不建議使用。 「網路語言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語言樣式,它新穎、幽默、有特點,滿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兒童對於個性的追求,但是他們對於正確使用這種語言的情境則缺乏明晰的判斷標准。」
鄭州市回民中學高一(17)班的語文教師黨蓉蓉說。 網路語言是網路時代印記明顯的語言表達方式。
從類屬上看,它符合新詞新語「產生時間短」的特點,從廣泛意義上來看屬於新詞新語范疇。但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新詞新語,而能夠經過實踐檢驗,被人們廣為流傳、長期使用的卻是很少一部分。
學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詞新語,常常是具有時新性的這一類。諸如前不久從台灣娛樂節目《大學生了沒》流傳出來的「hold住」,從咆哮體衍生而來的「有木有」。
這類詞語,雖然「新」,但並不能被社會大多數階層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而新詞新語除了「時限性短」這個特點以外,還應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強、層面性明確的特點。
顯然這些時下流行的、被學生廣泛使用的網路語言,在這幾個特點上是欠缺的。嚴格說這類語言並不能納入狹義上的新詞新語范疇。
在正規的場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試中,這類網路語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語言使用規范程度不高的場合可以使用。
鄭州第八十一中語文教師張寒表示,教學中,老師會根據中考作文評分標准要求學生,在寫作文時,要規范用語,不允許使用網路用語,不允許出現英語單詞等。
今年,河南和廣東兩省教育部門明確禁止學生在7日開始的高考中使用「網路用語」。
對此,中青在線發表評論《高考禁用網路語言:真登不上檯面嗎》認為,高考可以對網路語設限,但不宜劃「紅線」,一律予以杜絕。不少網路詞語甚至進入了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憑什麼要一棍子將它們打死呢?最科學、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網路語言,否則後果自負。
河南教育部門的有關具體規定是:除外語(課程)科目外,筆試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學生答卷時不能用繁體字、甲骨文及網路語言答卷,否則肯定會影響成績。廣東省的規定是:考生使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
根據教育部考務要求,用漢語文授課、學習的考生在高考時,除外語科外,筆試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網路語言、繁體字、古文字等。 從以上規定看,河南、廣東兩省實際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網路語。
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閱卷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路詞語的消息就曾引發討論,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兩種聲音都不乏論據的支持。如今,河南、廣東兩省教育部門高考答題禁用網路語言,無疑是不加區分地對待網路語。
筆者想重點結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網路語言談談看法。為了理解方便,我們有必要要明確這樣三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麼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路詞語;二是這樣的禁止是否符合語言規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語言規范究竟是指什麼。
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值不值得鼓勵和提倡?【話題緣起】 當社會學者們還在為網路語言究竟是新新人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而爭個面紅耳赤、莫衷一是時,網路語言已不可避免地之侵入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赫然出現在我們小學生的作文本上了。
作為祖國語言文字奠基者的小學語文老師,站在他們的專業職責、學科特點的角度,到底該持怎樣的態度呢?2007年11月13日,在蒼南縣龍港鎮第四小學的階梯教室,一群熱心於語文教學的老師們正圍繞著「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值不值得鼓勵和提倡?」這一個話題進行富有教學意義的辯論。正方的觀點是:「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值得鼓勵和提倡」,反方的觀點是:「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不值得鼓勵和提倡」。
辯論賽場上,雙方圍繞著自己的觀點,陳述了有利的論據,並提供了詳實的資料作為支持,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好不激烈。他們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演繹,令在場的老師為之嘆服。
【觀點碰撞】 正方一辯: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值得鼓勵和提倡。語言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系統,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豐滿。
網路語言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是新時代的產物,有著極強的時代感,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怎麼能把這樣有著鮮明時代特色的語言,將他拒之現代漢語的門外,拒之小學生習作的大門之外呢?反方一辯:網路語言的隨意性,歧義性,含糊性決定了網路語言不適合進入小學生作文。
如用「青蛙」指代「醜陋的」,用「BT」指代「變態」,面對這樣的一種缺乏標准和規范、混亂不堪、不能有效地傳遞信息的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難道你還會摸摸學生腦袋說:「青蛙」這個詞你用得真棒?正方二辯:網路語言詼諧、幽默、簡短且富有個性,為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提供憑借。有些小學生原來不喜歡寫日記,因為用上了鮮活的網路語言,他覺得非常好玩,因而愛上了寫日記,這絕對是好事。
比如「剛從火星歸來」,反映了對方的不合時宜,這種說法運用了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 而且很有幽默感,便於理解和接受。反方二辯:出示「灌水」、「拍磚」、「沙發」、「抓狂」等網路語言,在我校調查了97位老師和兩個班的學生,大部分不知道的為75%。
萬丈高樓拔地起,小學的習作基礎和寫作習慣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重中之中!這些將漢字、數字、英語字母等雜糅在一起的網路語言,教師若不及時引導,任由學生將這些美麗的方塊字以「妖魔化」的方式加以糟蹋,不加規范,無疑是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失職。正方三辯: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樂於表達,自由表達,個性表達」。
網路語言已經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形式,我們為什麼不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真實的生活?用自由之筆,寫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覺之意。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作文教學目標啊。
反方三辯:古人雲:「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小學生習作也要講究取法乎上,講究學習高品位的規范語言。
因為兒童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小學生正處於學習語言的起步階段,這樣隨意的,不規范的甚至粗俗的網路語言就是孩子們學習語言的樣板嗎?那規范而美麗的白話文才是學生模仿的上上之法啊 正方四辯 對於小學生習作運用網路語言的態度,我們應該以理性、開放的姿態迎接網路語言這一新事物的產生;我們所要做的應是「多引導,多激勵,少限制,少指責」,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使網路語言逐漸規范、逐漸完善,最終完全溶入到我們的漢語體系中而不能採取一味地拒絕、堵塞,甚至逃避。
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與我們的大時代脫節,是與我們的學生「眾叛親離」。反方四辯:首先,網路語言強烈地沖擊民族文化,它給我們的民族語言造成了一定的『燒傷度』很難想像一個長期浸染在網路語言下的學生,還能夠很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做一個有根的人?其次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接受自我、了解世界的階段,提倡網路語言介入小學生的作文,它的局限性、流行性直接妨礙了孩子們的正常交往,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網路語言改變了學生的寫作方式,阻礙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鼓勵小學生以這種另類寫法為榮,以出現錯字、病句為趣,會嚴重阻礙了小學生作文提高。
【專家視點】(溫州市教育局小學語文教研員曹鴻飛) 從更深層次來看,網路語言有固定的格式,但是這類語言用多了,就變成了話語的復制,比如形容一位「帥哥」,如果用傳統漢語來形容,有多少優秀、豐富的語言可以來贊美啊,使用網路語言,學生的語言變成了復制的模式,他想不到更多的、更優美的、更富有個性的語言來贊美,導致集體語言的媚俗。面對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的作文,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是:寬容理解,正確引導,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1、我們不能一味地排斥,從而和孩子產生隔閡,要了解學生的想法,引導青少年客觀地看待網路語言的利弊,充分利用網路語言靈活生動的特點,激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