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金融企業面臨哪些風險
1、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
2、網路安全風險大。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路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② 網路企業有哪些風險
網路營銷存在信息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等.可以通過採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加強網路營銷系統的管理制度建設,倡導誠實守信,加強立法建設等措施來減少風險.
現在的網路公司採取新的經營模式,加上投資人對於新成立的網路公司愈來愈感興趣,第二波網路公司熱正在形成中。
美國風險投資家SamJadallah表示,自新聞集團(News
Corp)去年花了5.8億美元買下迅
速成長的網路社群建構商MySpace.com後,網路公司的創辦人們就積極地推動網路營運計劃,希望吸引消費者、投資人和准買主。
另一項引發投資人重啟對網路公司興趣的原因是負擔得起。Jigsaw數據數據公司的
CEO
Jim
Fowler表示,現在開公司和測試的成本比第一波網路公司熱時要低上許多。Jigsaw成立於三年前,該公司協助會員購買、出售和交易企業聯絡信息。JimFowler指出,開放碼軟體、海外的程序設計師、商品伺服器和其他網路基本設施要素已經更進步、更易懂,也比以前便宜。
屬於第二波網路熱的公司採用被稱為Web2.0的經營方式,此一方法是網站主動邀網路使用者參與其中,這些網友透過MySpace貢獻個人網頁,或者提供企業高級主管電話號碼、電子郵件信箱等有價信息。
Platial.com創辦人之一的
Di-Ann
Eisnor表示,現在的網站講求參與,網友不只是進網站瀏覽,他們會進來做一些事,如去年成立的Platial讓網友上網站貢獻最愛地點的地圖。
部分網路公司直接靠提供信息賺錢,比如Jigsaw,而另一些網路公司則免費提供信息,卻向想要在它們公司網站上刊登消息的企業收取廣告費,像Platial就打算採取此一方式,這使得Platial成功取得來自矽谷知名的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lfield
&B
yers的資金。
Platial還打算根據網路訪客點選廣告主鏈接的次數對廣告主進行收費,此一做法有別於第一波網路熱,Di-AnnEisnor表示,刊登廣告的企業可以看到成效,這樣對廣告主而言有更加靠得住的感覺。
今年上半年,美國風險投資額達到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信息技術、醫療保健行業受到更多關注,投資穩中有升。
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Young
LLP)和行業跟蹤機構
Venture
One的數據顯示,風險投資公司上半年總計對1213家公司注入了129.7億美元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13%。2005年上半年風險投資額為114.7億美元,涉及交易1131筆。Venture
One是道瓊斯公司(Dow
Jones
&Co.)旗下的一家子公司。
今年第二季度,風險投資者的投資額為67.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涉及交易
619筆。
上半年,信息技術行業獲得的風險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8%,至71.5億美元。第二季度投資為35億美元,涉及交易363筆。
(作者為美國西雅圖TD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http://tech.sina.com.cn/i/2006-08-31/03031112385.shtml
③ 常見的網路安全風險有哪些
網路安全可以從狹義及廣義兩個定位進行分析。狹義方面,網路安全主要可以分為軟硬體安全及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指的是網路信息安全,需對其中數據進行保護,保證相關程序不會被惡意攻擊,以免出現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廣義方面,會直接涉及到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及安全完整性,會隨重視角度變化而變化。
1、計算機技術方面
網路設備及系統安全是網路系統中安全問題的潛在問題,計算機系統實際運行中會因為自身設備因素,導致相應安全問題的出現。除此之外,網路信息技術相關優勢一般會體現在信息資源共享及資源開放上,所以更容易被侵襲,計算機網路協議在整體安全方面也存在潛在問題。
2、由於病毒引起的安全風險
計算機網路安全中最常出現的問題為病毒,病毒是由黑客進行編寫的計算機代碼或計算機指令,可以對計算機中相關數據造成嚴重破壞。按照數據實際摧毀力度分析,可以分為良性及惡性,這兩種病毒都能夠進行迅速傳播,具有較強的摧毀性能力,病毒可進行自行復制。現代社會計算機網路逐漸普及,病毒在網路上的傳播也更加迅速,通過網頁瀏覽或郵件傳播等,都可以受到病毒影響,使得計算機系統內部收到計算機病毒攻擊而癱瘓。
3、用戶問題
目前我國網路用戶對安全問題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及正確的態度,使用非法網站、下載安全風險較大的文件、不經常清除病毒、為設置安全保護軟體及防火牆等問題,用戶的不重視很容易讓黑客對網路安全進行攻擊。互聯網用戶使用網路時,並不能看到病毒,所以對病毒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也缺乏相關防範意識。用戶一般情況下只能看到網路帶來的便利,忽視安全問題,部分用戶不注重隱私保護,隨意泄露隱私,所以近年來網路欺詐事件層出不窮。
④ 網路的運營中有哪些法律風險及其解決措施
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或由於企業自身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有效行使權力、履行業務,從而對企業造成不利法律後果的可能性,包括政策、戰略、市場、財務、運營等法律風險。從企業運營視角出發,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通常有以下幾種:
(1)權益糾紛法律風險。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面對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內部糾紛問題,如股東之間,股東與董事會之間存在著股權確認、轉讓、權益訴訟以及企業對經營者或股東的訴訟、訴訟撤銷要求等。在公司法等法律的背景下,企業內部糾紛成為現在企業法律風險的主要問題之一,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知識產權法律風險。企業知識產權的擁有數量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志,尤其是一些外資企業,更加註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本土維護。然而,在企業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產權被侵犯、保護機制有缺陷等事件,從而引起知識產權法律風險。
(3)合同法律風險。合同法律風險是法律風險的重要內容,它涉及到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的多個方面,與企業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同時也與其他類型的法律風險交叉。具體而言,合同法律風險主要包含了由於合同主體存在的問題而導致的糾紛,或者由於合同列舉條款的不完善而導致的糾紛以及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產生的糾紛。
(4)企業管理人員的違法犯罪法律風險。近年來,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因違法犯罪而導致的法律風險現象越來越嚴重,企業管理人員違法的法律風險日漸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多種類型的法律風險中,企業管理人員的違法犯罪法律風險對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它可能會導致企業衰敗,經濟效益降低,嚴重的將可能導致企業虧損、倒閉等。
法律風險的成因分析綜合分析上述多種法律風險,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企業關於法律風險的防範意識不足。在不少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企業經營管理者對法律風險及其帶來的後果了解不夠,重視程度不強,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沒有採取預先防範或及時控制的措施,一旦發生了法律風險,盡管進行了事後補救,但是由於防範意識的淡薄和事後措施的不完善,成效不大。
(2)企業經營不善,權力失衡。在當前企業中,存在著多種違規不當操作問題,企業高層管理濫用職權,股東之間和各層管理者之間的管理權力嚴重失衡,對企業的不規范行為不能夠及時控制處理,一系列的違規違章行為最終導致了企業面臨著嚴重的法律風險。
(3)企業的法律風險防範體制不完善。在一些企業,盡管建立了法律風險的相關制度和機制,但還是面臨著法律風險,這主要是因為該體制不夠完善,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生產經營管理中去,有的甚至只是一個形式,法律風險防範體制沒有充分發揮它原有的作用。
法律風險的防範措施法律風險的存在並不可怕,關鍵是企業要能夠及時地認識到潛在的法律風險,並能夠迅速的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防範,以下幾點是常用的防範措施:
(1)加強法律風險的防範意識。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應當提高對法律的認知,學會通過專業法律部門來有效控制管理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同時融入法律風險的防範意識,減少法律成本,確保企業的良性運轉。
(2)完善經營管理制度。企業經營管理者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對自身的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加以完善,確保企業的管理制度合法合理,能夠適應市場的競爭,並通過各種渠道督促和監視所有管理者和員工在這些制度下依法管理與經營,及時做好法律風險的防範措施,有效控製法律風險。
(3)健全法律風險防範體制。法律風險來自於企業自身,所以企業應從自身出發進行有效地防範,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的防範機制,大力推進法律顧問制度、企業業務經營管理體制、風險管理的預警體制、監督體制,從企業內部來實現自我約束與監督,確保法律風險的防範體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4)提高員工素質,依法履行職責。企業經營管理者應該從基層抓起,注重企業員工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從而使得每一位員工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依照法律和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辦事,特別是企業的法務人員,素質的提高有利於他們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工作中能夠及時提出參考意見和調查報告,接受法律咨詢,代理各類糾紛的和解與調解,盡可能地幫助企業降低法律風險。
⑤ p2p網路借貸機構主要面臨哪些風險
1、網路交易的虛擬性,導致無法認證借貸雙方的資信狀況,容易產生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2、網路平台發布的大量放貸人信息中,有不少是以貸款公司、融資公司等名義對外發放貸款。而事實上,必須是經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方可從事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擅自從事金融活動者往往會因為非法集資、非法吸引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2、3、如果貸款經由網路平台代為發放,那麼在網路平台疏於自律,或內部控製程序失效,或被人利用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資的情形。
3、1、網路交易的虛擬性,導致無法認證借貸雙方的資信狀況,容易產生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2、網路平台發布的大量放貸人信息中,有不少是以「貸款公司」、「融資公司」等名義對外發放貸款。而事實上,必須是經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方可從事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擅自從事金融活動者往往會因為「非法集資」、「非法吸引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責任。3、如果貸款經由網路平台代為發放,那麼在網路平台疏於自律,或內部控製程序失效,或被人利用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資的情形。
首先是信息披露風險。國家頒布的《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規范了P2P線上貸款平台的相關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金融監管的核心內容。如果P2P平台敢於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就基本可以判斷該機構願意誠信經營。當然執行信息披露也有一定的透明度風險。
國內P2P平台的信息披露程度不均衡,這些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直接導致借貸雙方無法做出更加綜合全面的判斷,也難以對P2P平台的公信力做出准確評估,這樣的情況下無疑加劇了P2P這一模式的風險。其次,各個平台對信息披露也存在一定的擔憂,比如披露後泄漏機密商業信息的風險。
其次是線下經營風險。各個平台逐漸整改平台運營模式,推動P2P業務從線下轉線上,有效將線下財富管理公司與P2P劃清界限。將業務推廣從線下轉線上,不斷關閉線下門店,保留的線下門店也不再直接線下拉客戶簽合同,僅為業務進行信用信息採集、核實和貸後跟蹤等風險管理工作。線上開展不僅能提高運轉效率,而且也便於管理,相關監管部門可利用互聯網高效、便捷的進行監督;線下推廣對象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風險防範意識差,且容易受慫恿,此規定也大大減少了對中老年人的不當推廣銷售。
第三是反洗錢風險。國家規定P2P平台應當建立健全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履行反洗錢義務,但是未對各項制度具體要求做出規定。目前央行對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出台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管理細則,但是在《辦法》中P2P借貸公司被定義為中介服務機構,P2P借貸公司是否應該遵循針對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的反洗錢相關規范存在質疑。如果P2P機構需要遵循,P2P公司受到自身運營模式和權力等限制可能不能完全執行。
4、
【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條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八十條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⑥ 網路風險管理的重點
網路風險管理的重點:
技術與業務的協作在ERM框架中,「風險」這個詞對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含義。網路安全方面的負責人,往往關注於技術問題,例如,如果漏洞沒有被修補,攻擊者可利用它造成什麼樣的破壞。對於同樣的問題。
從業務的角度看到的可能是,存在漏洞可能會導致資料庫被入侵,數據被竊取,將導致特定數量的業務損失,並會產生罰款和修復費用。對於企業的決策層來說,需要去確定一個降低風險的措施是否有意義。
若是不能顯著的降低風險,或者是風險涉及的系統並不關鍵,那麼,最好把時間和金錢花在其他地方。Gartner的分析師BrianReed說過: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缺乏溝通,這是企業一直遇到的問題。
業務人員不理解技術問題,技術人員不知道如何證明業務價值。聯邦快遞習慣於為聖誕節前後發生的中斷風險做計劃,因為這是航運公司的旺季。然而,在2017年,一場勒索軟體的襲擊在6月份發生,造成了大約3億美元的損失。
可見,安全專家與業務部門的深入合作變得尤為重要,大家若多一些時間進行溝通,可以使對風險得管理變得更加有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企業數據的保護近兩年,網路風險最熱的話題,非數據泄露莫屬。數據泄露似乎每天都在發生。
Facebook、UnderArmour、AcFun、華住…用戶數據是企業的寶貴財富,企業處理這些數據時面臨著極大風險。想像一下,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企業因數據泄露而占據各大新聞頭條,是多麼恐怖。
現今,相關法律、規范也越來越完善,例如2018年5月1日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2018年5月25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若企業沒有恰當地保護數據。
會面臨監管機構的嚴厲處罰。至於具體的措施,除基於企業自身情況,做好數據治理、使用如訪問控制、數據防泄漏、業務數據風險管理等相關的數據安全技術外,也不應忽視對內部員工的意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