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小說里武城指哪裡

網路小說里武城指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09 17:05:58

1. 武城在哪裡

武城在山東省 ,德州市西南方向,70里地到縣城。長途汽車站有班車。京杭大運河東面,人傑地靈。

2. 武城概況

山東省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

轄5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393個行政村,總面積7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37萬。

近年來,縣委、縣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產品眾多。

已構築起以汽車零部件為龍頭,以玻璃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兩翼的「品」字型經濟格局.玻璃鋼生產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

現有玻璃鋼生產企業650處,從業人員8萬人,年產量30萬噸,佔全國的30%以上,產品達到4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銷售網路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橡塑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產基地。

現有生產企業59家,主要生產汽車密封件、內外飾件、工程橡塑等產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量佔全國的40%以上。

玻璃鋼產業和橡塑產業的有機整合,推動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蓬勃發展。

2005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中國汽車界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

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

全縣地毯產業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各類地毯300萬平方米,「龍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外匯2000多萬美元。

2004年,該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

白酒生產歷史悠久,年產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產基地,古貝春有限公司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

古貝春公司的38度古貝春酒和52度古貝春酒在2005年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會上分別榮獲第一名、第二名.

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

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中國果蔬專家委員會和全國特產經濟開發中心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第一辣椒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

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

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食用菌產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

社會發展和諧穩定,連續5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7年居德州市各縣市區之首。

積極推進「平安武城」建設,2004年被省委,省府命名為「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

武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 武城位於美麗富饒的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總面積 748平方公里,全縣5鎮8鄉,36萬人口。

武城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建置於春秋時期,西晉太康年間稱謂武城,沿用至今。

曾以夏王竇建德 起兵漳南鎮、寧知州堯佐督修大堤縛絞龍、吉鴻昌駐防察民情等歷史傳說聞名遐邇。

武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盛產棉花、玉米、小麥、穀子、西瓜、香椿等農副產品,農業生產化水 平不斷提高。

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鋼、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幹企業,一批高科技含量 的新產品居全國領先水平。

武城交通條件便利,通訊設施先進,商貿市場活躍,水電供應充足,服務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松。

郵政編碼:253300 區號:05443 熱土,興業的家園。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產品眾多。

以玻璃鋼、橡塑製品、地毯、農副產品加工和白酒為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規模優勢。

玻璃鋼生產全國馳名。

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

現有玻璃鋼生產企業650處,從業人員6萬人,年產量10萬噸,佔全國的30%以上,產品達到4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銷售市場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

全縣地毯產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手工地毯70萬平方米,佔全國的50%以上,「龍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

橡塑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產基地。

現有生產企業59家,主要生產汽車密封件、內外裝飾件、工程橡塑等產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量佔全國的40%以上。

白酒生產歷史悠久,年產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產基地,「古貝春」榮獲全省著名商標,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

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

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辣椒第一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

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

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食用菌產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

武城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熱土、興業的家園。

概況

武城縣總面積751平方千米。

總人口37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武城鎮,郵編:253300。

行政區劃代碼:371428。

區號:0534。

拼音:Wucheng Xian。

--------------------------------------------------------------------------------

行政區劃

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

--------------------------------------------------------------------------------

歷史沿革

1993年10月9日,撤銷武城縣梁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

1993年10月27日,撤銷武城縣魯權屯鄉,設立魯權屯鎮。

1994年11月24日,撤銷武城縣滕庄鄉,設立滕庄鎮。

1996年6月3日,撤銷武城縣祝官屯鄉,將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范庄、韓寨、陳衣庄、後王莊、冶庄、前王莊、祝官屯9個行政村劃歸老城鎮管轄;田莊、董白三、徐庄、譚庄、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管轄,行政區劃變更後,老城鎮和甲馬營鄉的行政區域界線以德政發[1996]62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線為准(魯政函民字[1996]27號)。

1999年,武城縣轄5個鎮、8個鄉:老城鎮、武城鎮、四女寺鎮、滕庄鎮、魯權屯鎮、楊庄鄉、李家戶鄉、馬庄鄉、大屯鄉、董王莊鄉、郝王莊鄉、蔡村鄉、甲馬營鄉。

2000年5月8日,武城縣撤銷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郝王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四女寺鎮、馬庄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馬庄鄉的胡家窪、潘庄、代官屯、南鄭庄、小史庄、張郭秦、小賈庄、朱庄等8個村劃歸滕庄鎮管轄,將原馬庄鄉的其它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魯政函民字[2000]33號)。

2000年,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

總人口361179人,各鄉鎮人口: 武城鎮 107450 老城鎮 41313 膝庄鎮 51678 魯權屯鎮 36484 郝王莊鎮 40773 楊庄鄉 20232 李家戶鄉 30282 甲馬營鄉 3296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

3. 德彰府武城外在哪裡

答:德彰府武城外在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 金興定三年(1219)彰德府府治安陽,轄: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臨漳(今河北省臨漳縣)、輔岩(今安陽縣水冶鎮.

4. 滄州毛張線的張指哪裡

滄州毛張線的張指的是張家口。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張家口市,河北省轄地級市,又稱張垣,武城,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是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全市總面積36357平方千米,下轄6區10縣。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09.9萬人。

5. 《悅讀論語》之辯析「子之武城」

我是趙永軍,這是我的「每天寫一篇」文章、為自己賦能的第198篇。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第4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武城是一個地名,孔子學生子游在那裡做首長。

孔子有一次來到武城這個地方,聽到弦歌之聲,弦歌之聲是用禮樂來治理城市的象徵。子游就是言偃,當時做魯國一個小城武城的地方官。

孔子聽到弦歌之聲很高興,他的弟子能夠用禮樂來治理城邦,所以莞爾而笑———莞爾是一種微笑,從內心流露出的,很不經意的微笑———並說,殺雞用得著牛刀嗎?

這句話是反問,反問當時那些諸侯國君治理國家都不用禮樂,而子游卻在一個小小的武城裡面用禮樂來治理。大國都沒用禮樂,你這個小城還用得上嗎?

子游就很認真地給老師說,以前我聽老師您講過,君子學了禮樂道理以後就能夠愛人,小人學了禮樂道理以後就容易被派遣去做他應該做的事。

這里的君子、小人分別指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

孔子聽了子游說的話以後就說,二三子,二三子是指當時在孔子身邊的弟子,子游的話是對的啊,我說的那個話是玩笑話而已。

李里先生認為——這一段話表現出孔子看到弟子用禮樂來治理城邦時那種內心的欣慰和抑制不住的喜悅。「割雞焉用牛刀」這句比喻體現出孔子的歡悅和對子游不能治大國以施展其禮樂之治的惋惜。一句「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也可以看出孔子對言偃深深的肯定。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一段放在這里,是文章上一個波浪,也和《陽貨》這一節有關系,怎麼說有關系?孔子這個時候,本身用不著出來了,他培養後一代,只希望自己這一班學生能夠有所作為,對社會、時代有所貢獻。

錢穆先生註解——割雞焉用牛刀:此有兩解。一言其治小邑,何必用禮樂大道。其實則深喜之。一言子游之才而用於武城之小邑,則是深惜之也。然承上莞爾而笑,則終是喜深於惜。

我更傾向於第一解。我想起了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內容是: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事實說明效果非常好。2500年前的孔子就非常重視禮樂教育,這其實是非常高明,符合以人為本,而且非常高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詩歌對人和社會的教化作用。

好的音樂都能滋養人們的心靈。

6. 你知道三國演義里提及的古地名,現在在哪裡嗎(二十五)

清河郡是我國西漢建置。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治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屬冀州。東漢時改為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故城在今山東省高唐縣清平鎮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東漢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甘陵郡。三國魏時甘陵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仍屬冀州。

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

峨眉山山頭位於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山腰和山尾位於眉山市洪雅縣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今館陶縣,河北省下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館陶縣古為冀州地。春秋時為冠氏邑(即今山東省冠縣東古城),後屬趙國,秦屬東郡。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館陶縣,屬魏郡。三國魏、晉屬陽平郡。後趙將陽平郡治遷入館陶城。

中國古地名,東漢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興縣,治新興川(今天水市武山縣城西15公里廣武坡西頡家門一帶),屬南安郡。三國魏更名武城縣,不久即廢,復名新興縣。

另一說為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遂興縣,屬廬陵郡。嘉禾四年(235):更名為新興縣。

《三國演義》中,「東川」一詞大部分情況下與「西川」對舉,指益州東部地區。

蒼溪自西漢太祖年間得名,因嘉陵江一段河道兩岸高山壁立,峽谷幽深,江水流經其間呈碧綠色,稱為蒼溪谷,故取名蒼溪。自西晉太康年間置縣,已有1700多年縣治歷史。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

米倉山在四川省和陝西省邊境,西接摩天嶺,東接大巴山(狹義的)。米倉山是漢江、嘉陵江分水嶺。

藍田縣,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華胥的故里,四大名玉之一藍田玉的原產地。周封弭氏於藍田地,故稱「弭」,為宗周之畿內地。這是有史以來,藍田的最早得名。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藍田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置雍州,藍田縣隸雍州。是年,三輔大飢,人相食,時武安王延岑據藍田。建武十五年(39年),省雍州,復置司隸,藍田屬司隸。建安十七年(212年)七月,馬超余眾梁興部屯藍田,夏侯淵擊平之。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隸,復雍州,下轄京兆郡,藍田隸之。曹魏時期文帝黃初二年(221年),藍田先後屬秦國和京兆國,正始五年(244年)屬京兆郡。

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宕渠,古縣名稱,西漢置。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分巴西郡置宕渠郡。

7. 曾子是哪裡人

《曾子故里考》—— 駁沈效敏 《曾子故里在嘉祥,鐵證如山》
曾子,名參, 字子輿,南武城人,孔子「四大弟子」之一。他重視仁德, 提倡孝道, 主張「內省」, 在孔子去世後, 名聲大噪, 被後世尊稱為「宗聖」。從明成化年間直到現在,「曾子故里在何地」, 眾說紛紜, 各執一辭。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在今山東平邑縣, 一在今山東嘉祥縣( 以下簡稱「嘉祥說」) 。筆者認為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平邑而不是嘉祥。

一、南武城與武城實為一地, 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說」認為, 春秋時魯國有兩個武城, 其理由: ( 1)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 南武城人;」澹臺滅明, 武城人;」同一文中, 一說南武城, 一說武城; ( 2) 襄公十九年冬「城武城」, 指費之外另一武城, 目的主要是備齊; ( 3) 史書記載曾子故里除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外, 都是南武城。如魏王肅《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晉皇甫謐《高士傳·曾參傳》、宋蘇轍《古史·孔子弟子列傳》,這些典籍沒有直稱武城的。以上三點並不能說明武城、南武城是兩城。

首先, 司馬遷寫《史記》時認為春秋前只有一個武城, 而他生活的西漢鼎盛時期, 出現了兩個武城, 即定襄武城、清河武城, 為了加以區別, 特在曾參名下加一「南」字。又曾子和澹臺滅明同屬一地人, 已眾所周知, 所以澹臺滅明只書「武城人」, 連書順帶之故。

其次, 襄公十九年城武城的真正目的是御邾,而非備齊。襄公十五年,「夏, 齊侯伐我北鄙, 圍成。」[1]秋, 邾人伐我南鄙。」[1]襄公十七年,「秋, 齊侯伐我北鄙。」[1]冬, 邾人伐我南鄙。」[1]從襄公十五年起, 每次「齊師伐我北鄙」, 邾國幾乎都緊隨其後「伐我南鄙」。襄公十九年,「諸侯盟於祝柯」之會:「執邾悼公;取邾田, 自漷水歸之於我。」[1]失去了土地的邾國絕不甘心, 因此魯國「城武城」[1]使邾國不易侵「我南鄙」。從以上史料看, 至少從襄公十五年到襄公二十年, 魯國總體上「防齊」, 直接對手卻是南邊的邾國。因此所城之武城, 既不在魯西, 也不在魯北, 而是與邾國接壤的南部邊疆。

第三,「嘉祥說」所謂記載「曾參, 南武城人」的史籍, 均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所書, 乃直接沿載。在《史記》前無任何史書記載「南武城」, 卻有許多史書記載「武城」之事, 如《論語》、《孟子》等多處記載曾子居武城。倘若武城、南武城是二城, 依曾子的顯名, 則此前史書絕不會無「南武城」之名。最後, 依據平邑、嘉祥兩地對武城故城城牆的發掘文物看, 襄公十九年城的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平邑南武城故城西、南兩面以曾子山、孝子山為屏障, 東、北兩面依山勢用夯土築成不規則的半圓型城牆, 城牆之上, 滿布圓孔, 整齊排列, 說明築城時為加固城牆放進很多木棒。根據《左傳》等史料記載及現藏於平邑縣博物館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銅弩機和大批青銅劍、戈、箭簇等兵器,說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魯襄公十九年築的武城。根據「嘉祥說」, 嘉祥縣亦有南武城, 故址在今縣城南20 公里的南武山東南, 山即以城得名。其故城城址現已被群眾整地時鏟平, 暴露遺物多為漢磚漢瓦等, 說明此城所築時間最早在西漢。這正好驗證了明末王雅量所言:「嘉祥古為大澤, ?漢武帝時河決, 泄其瀦水, 歷漢、魏以來皆未成邑。」「尤可據者, 武城魯下邑。今嘉祥雖屬之魯郡, 然兗州以西在春秋為任地, 非魯下邑也。」[2]( 卷三P352)

二、春秋時魯國只有一費,「子游為武城宰」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說」認為春秋時魯國有兩費, 一是東費,即今費縣, 為魯國季氏食邑地; 二是西費, 在今金鄉縣西, 包括今嘉祥南部南武山一帶。其根據: 一是隱公元年「夏四月, 費伯帥師城郎」[1](P10) ; 二是隱公二年「司空無駭入極, 費庈父勝之」[1](P22)。費伯費庈父同為一人, 是西費的主人。

首先, 筆者認為「嘉祥說」斷定魯國另有一西費證據不足。根據杜預注「費伯, 魯大夫」可知費伯乃一人名, 是魯國的大臣, 非魯國的伯爵。費庈父也是另一人名。清人葉圭綬對此早已進行考證:「 杜預以為魯大夫; 蓋費氏伯字非費國伯爵也。」[3](卷二十)因此春秋時魯國只有一費, 即僖公元年:「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1](P279), 襄公七年「城費」[1](P949) ,據此,「曾子居費」之費乃為季氏之費。《史記·魯周公世家》雲「悼公時, 三桓勝, 魯如小侯, 卑於三桓之家。」[4](P1546《) 竹書紀年》載「周考王十二年, 魯悼公卒。十四年, 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丘。」[5]( 卷十三)此後季氏不復見, 想此後季氏既不能獨占魯國, 又不能說服叔孫氏和孟孫氏分別立國, 而自己又不甘心臣於魯, 遂據費地自立為國。據何浩先生考證季氏費國立於悼公死後魯元公即位不久[6](P373)。「魯人攻鄪, 曾子辭於鄪君」[7] (《尊賢》P263)的原因是當時武城已為費所並。而「季氏將伐顓臾」的主要原因是「夫顓臾, 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 後世必為子孫憂。」[8](《季氏》P350)顓臾地接費邑, 位於今山東平邑東。南武城, 戰國時先屬費國, 改名南城, 又名武城, 後因費勢孤國危, 被齊國奪取武城。因此, 南武城在春秋末屬費國, 春秋只有一費存在。

其次,「子游為武城宰」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論語》「子游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曰:『有澹臺滅明者, 行不由徑, 非公事, 未嘗至於偃之室也。』」[8](《雍也》P122) 這是說, 澹臺滅明是「子游為宰」之武城人。哀公八年「三月, 吳伐我, 子曳率, 故道險, 從武城。初, 武城人或有因於吳竟田焉, 拘鄫人之漚菅者, 曰:『何故使吾水滋? 』及吳師至, 拘者道之以伐武城, 克之。王犯嘗為之宰, 澹檯子羽之父好焉。??吳師克東陽而進。舍於五梧, 明日, 舍於蠶室。」[1](P1648)這是說澹臺滅明是武城人, 武城離鄫國很近。今平邑縣南武城與原鄫國田陌相連, 容易發生矛盾, 而嘉祥縣與原鄫國相距數百里, 根本不會因種田發生沖突。且平邑縣南部山區多路險, 又確有東陽城和五梧、蠶室等地。因此, 哀公八年「吳伐我, 從武城」的武城, 即是今平邑南武城。

三、鄫世子巫避於魯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說」認為鄫世子巫避居嘉祥南武城原因是其地是巫的表兄叔孫豹的封地; 嘉祥離莒遠, 離晉國近, 易於躲避; 其地四面環山, 交通閉塞, 人跡罕至, 十分安全。這三種論據也不成立。

首先, 不能根據有限的史料證明嘉祥南武城是叔孫豹的封地。其材料一, 昭公九年「冬, 築朗囿。??季平子欲其速成也, 叔孫昭子曰: 詩曰:『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焉用速成? 其以剿民也。」[1](P1312)叔孫昭子反對速成, 是因其勞民傷財, 並不能證明其地是叔孫豹的封邑。其材料二, 哀公十四年「春, 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 以為不祥。」[1](P1682)當時跟隨哀公狩獵的肯定不止為叔孫氏駕車的子鉏商一人, 正因為其獲麟才得以記載下來, 不獲麟者則無此幸運載入史冊, 這也不能判定大野之地是叔孫氏封邑。

其次, 鄫世子巫避居於魯的目的是兼避難和復國, 而不僅僅是避難。鄫世子巫避難於魯前, 已有三個鄫君被邾、莒殺害。一是魯僖公十九年「夏六月, 鄫子會盟於邾。」[1](P380)結果被邾文公捆綁, 當了會盟之犧牲。二是魯宣公十八年秋七月,「邾人戕鄫子於鄫」[1](P776)。三是魯襄公五年夏,「鄫世子巫如晉」[1](P941) 以成屬魯之事, 未回, 次年秋莒國又殺一鄫君[1](P945)。從鄫君兩次被邾公、一次被莒公所殺來看, 鄫國的不共戴天之敵應以邾為主, 鄫世子巫既要避難, 又要復國。

最後, 既然鄫世子巫既想復國又要避難, 則取邾、鄫之間的今平邑南武城為最佳, 因怕遭到被莒國控制的新任鄫君的迫害, 不得已將「鄫」字去其邑部為曾氏, 並在武城娶妻生子, 成為今平邑南武城地方曾氏的始祖。該地又北瀕祊河, 南、西兩面69群山環抱, 風光旖旎, 山高路險, 地勢險要, 易守難攻, 為兵家用兵之地, 也是理想的隱居棲身之地.

四、曾子「居武城」「處費」, 不是做賓師, 而是其故里就在此「嘉祥說」認為「曾子居武城」「曾子處費」是被武城大夫聘為賓師, 設教於平邑之武城。此說更不能成立。 首先, 據《孟子》記載, 曾子居武城時有越寇,率先逃跑。孟子引此事時又引了子思的事做反證,說:「子思居於衛, 有齊寇。或曰:『寇至, 盍去諸? 』子思曰:『如伋去, 君誰與守? 』『曾子、子思同道。曾子, 師也, 父兄也; 子思, 臣也, 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10](《離婁下》P354)「嘉祥說」認為子思遇此類事不肯走是子思為衛臣, 理當與衛君共患難, 曾子在武城做賓師, 與子思地位不同, 理應重道遠害。筆者認為「嘉祥說」對子思的分析是對的, 但對曾子的理解卻失之偏頗。曾子之所以率先逃走, 是因為其身份是老師,主要負責教育子弟, 而不是守城。

其次,「曾子居費」時,「曾母投杼」證明曾子所居之費應是其故里。「嘉祥說」認為明末費人王雅量提出的論據:《史記》載秦武王二年, 欲以甘茂伐宜陽, 甘茂托諷以對曰:「昔者曾參處費, 費有殺人者與曾參同名」有人三告其母曾參殺人, 其母投杼而走。「嘉祥說」對文中的「托諷」二字的解釋為假託編造的故事達到諷勸的目的, 並說曾參殺人的故事是甘茂的老師史舉編出來的。但實際上,《史記》原文的記載並無「托諷」二字( 參見《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又「嘉祥說」認為曾參處費是在他38 歲時作為武城的賓師而來, 並非其故里在此。這一說法不能成立。根據考證曾點在曾子31 歲時就已去世,其母已早逝, 如果曾參38 歲做賓師, 則必無其母,又何來其母在費織布? 以曾子的至孝, 其父母在,必不遠游。齊欲聘曾子為卿時, 曾子不就, 說:「吾父母老, 食人之祿, 則憂人之事, 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11](《七十二弟子解》P56) 有高官可做, 尚且不遠親, 何況其父母健在而遠做一賓師? 再者,《史記》原文「魯人有與曾參同名者」, 離曾參所居之地並不遠, 既與他同名, 根據曾氏世系, 世子巫生阜、阜生點、點生參, 則嘉祥之南武城必無與曾參同名者, 而費之武城則極有可能, 因為原曾氏故國鄫國距費之武城僅35 公里, 其周圍肯定有不少原鄫國的鄫氏後裔, 只因「鄫」「曾」音同,「鄫參」則會被誤認為是「曾參」, 所以曾母才投杼逾牆而走。以上兩點, 可證明「曾子處費」、「曾子居武城」就在他自己的故里武城, 即今平邑南武城, 而非在此做賓師。

五、從曾點、曾參墓址看, 曾子故里在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說」認為當地先賢古跡可證其地有南武城。作為「宗聖」, 曾子廟、曾子書院等古跡則是其地後人仰慕曾子之名而建。所謂的「曾子墓」是因為「成化初年, 山東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東麓, 有漁者陷入一穴中, 得懸棺, 其前有碣,鐫『曾參之墓』」[12]( 卷七《聖里志中·四配世家》)。墓在嘉祥始此,此前此地並無曾子墓的記載和傳說, 更無曾點墓。對此明於慎行在主編《兗州府志》時加以記載, 但同文中他又對此進行了批駁:「今嘉祥縣;有南武山, 上有阿稱, 亦名南武城, 乃今附會為費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 其繆甚矣。」[12]( 卷七《聖里志中·四配世家》)因此「嘉祥說」的所謂先賢古跡不能證明曾子故里在嘉祥境內。而平邑南武城, 不僅有曾子墓, 更重要的是有其父曾點之墓。曾點墓位於南武城故城東北300米, 現封土高達4.5 米。曾參以孝著稱, 以至在其故里有「孝子山」之名, 但曾參簡葬其父, 歷代傳為佳話。東漢王符「案鄗、畢之陵, 南城之冢, 周公非不忠, 曾子非不孝」[13]( 卷49《王符傳》)。李賢注:「南城山,曾子父所葬, 在今沂州費縣西南也。」文中的「南城」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關於曾點墓址的最早記載, 南城即春秋時的武城。於慎行在編《兗州府志》時同樣記載了曾點墓址:「曾晳墓在縣西南八十里南城山。;曾子, 南武城人, 南武城者, 漢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費也。縣志記曾晳墓在磨山故縣之墟, 於理為近。今祀於嘉祥, 誤矣。」《古跡志》費縣條下「故武城, 在縣西南八十里石門山下, 所謂南武城也?曾子所居。」[12]( 卷二十三《陵墓誌·費縣》)

六、從山東曾姓聚居地看曾子故里也應為今平邑南武城,現在曾子後裔遍布全國各地, 亦有眾多後裔移居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 始終是我國的一個名門著姓, 根據1982 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在全國100 個大姓中, 大陸曾姓占第38位, 台灣占第16 位。其中山東曾姓主要有兩大聚居地, 一為嘉祥,一為平邑。今嘉祥縣曾氏後裔乃明嘉靖年間從江西永豐徙居。自明成化年間漁者得一鐫有「曾參之墓」的懸棺後, 皇帝就提出對曾氏後裔「照孟顏二氏例, 授翰林五經博士」。當時嘉祥南武城尚無曾氏後裔, 一直到嘉靖十二年, 大學士顧鼎臣奉詔訪求曾子嫡嗣, 避開嘉祥, 訪得「南宗」和「東宗」。「南宗」以「久居南方, 不樂北徙」為由不應詔。「東宗」曾質粹在其兄曾潮瑤的推讓下, 由他徙居嘉祥奉祀曾子, 承襲五經博士之職, 故今嘉祥曾姓乃曾質粹的後裔。今平邑縣內尤其是平邑縣南, 曾姓分布甚廣,魏庄、白彥、山陰、臨澗、鄭城及費縣的關陽司、梁邱等地, 曾姓人口更為集中, 均在平邑南武城附近, 系曾據南遷時滯留當地的曾氏後裔, 至今已傳八十餘代。查歷代史書並無記載有曾氏後裔遷居於此之事。因此, 從曾姓在山東的兩大聚居地就可斷定曾子故里即今平邑南武城。另外歷代名家注及考論證明曾子故里即今平邑南武城, 除前文提及的明朝王雅量和於慎行外,還有清代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考武城》、閻若璩《四書釋地·曾子居武城》、周炳中《四書典故辨正·曾參南武城人》、俞正燮《癸巳類稿·書〈武城家乘〉後》等均主此說。民國以來出版的各種《辭海》、《辭源》及人名、地名詞典, 各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地圖均肯定曾子為山東費縣即今平邑南武城人。而「嘉祥說」在論證曾子故里為嘉祥時, 主要是宋元以後的史料, 且絕大多數不足為證。如清朝的趙佑《四書溫故錄》主張武城、南武城是兩地, 呂元善的《聖門志》:「南武城;子游為宰處。至今基址尚存, 鄉音呼阿城。」這兩種史料筆者已進行質疑。此外, 還有明萬曆二十四年《兗州府志》( 同文中編者已進行駁斥) 、明萬曆《武城曾氏族譜》、明萬曆本和清道光本的《巨野縣志》、清光緒本《嘉祥縣志》及《宗聖志》、《山東通志古跡》、《省直通考》等明以後的史料, 從取證材料的可信程度看曾子故里更應在今平邑南武城。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曾子故里即今平邑縣南武城。明確這一點, 有助於我們從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等方面全面考察曾子及其思想, 以繼承和弘揚其中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 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2]王雅量.曾子費人考實[A].費邑古跡考[M].清道光刊本.

[3]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M].清光緒八年山東書局重刻本.

[4]司馬遷.史記[M].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5]范欽.竹書紀年[M].四部叢刊本.

[6]何浩.楚滅國研究[M].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89.

[7]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9]高誘.呂氏春秋[M].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10]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11]王肅.孔子家語[M].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12]於慎行.兗州府志[M]. 濟南:齊魯書社影印明萬曆二十 四年刻本.

[13]范曄.後漢書[M].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閱讀全文

與網路小說里武城指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novo台式電腦怎麼添加網路 瀏覽:148
網路設置好一個什麼打過啊 瀏覽:85
網路上的名書都在哪個網站看 瀏覽:58
工業網路技術對口哪些行業 瀏覽:882
華訊網路深圳怎麼樣 瀏覽:932
蘋果wifi網路怎麼設置快點 瀏覽:617
無線上網卡未注冊網路 瀏覽:974
怎麼設置網路後備網 瀏覽:223
計算機網路中合法域名的要求 瀏覽:856
網路上牛和刀是什麼意思 瀏覽:744
網路審驗什麼時候審核完畢 瀏覽:32
小米手機怎麼樣設置不打開網路 瀏覽:327
網路安全防騙術 瀏覽:511
網路連接適配器 瀏覽:782
tcl電視上奈飛網路設置 瀏覽:813
電腦軟體dss啟動出現網路關閉 瀏覽:930
網路愛語有哪些 瀏覽:18
電子商務和網路信息安全哪個好 瀏覽:406
全球無線市場網路設備的主要品牌 瀏覽:204
台式電腦網路怎麼共享到手機 瀏覽: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