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前我國的網路輿情管理存在什麼問題
總體來看,基層的輿情管理任務最為繁重,困難也最多,如何有效開展網路輿情管理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機構設置、力量配備不到位。現實情況是基層網路輿情管理一線普遍存在著機構設置、編制安排、人員配備、技術保障不足或不到位。
2、法律、法規賦予的管理許可權小。在當前網路管理體制下,縣級政府沒有域名的備案管理權、伺服器機房往往又不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屬地、甚至網站人員及注冊的運營公司也是外市、外省,造成基層輿情管理缺少抓手,存在著權責倒掛、不一致的問題。
3、對輿情管理的規律、自身的優勢缺少認識。具體表現在輿情應對意識滯後,缺乏輿情管理基本知識和素養。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對網路輿情影響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認識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忽視或輕視網路輿情的管控及應對處置。應對措施不多,被動應付。基層政府因為人力、設備、技術和水平的限制,在輿情應對過程中面臨著輿情發現滯後、發帖人難找、輿情研判不足、輿情走向把握不力、處置困難等困境,往往錯過最佳處置時間。輿情出現後,一些地方的基層政府往往立足於封堵、刪除,不敢主動出擊,掌握輿論宣傳主動權和話語權。往往難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力量整合不到位,自身優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這點將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詳細闡述。
Ⅱ 目前有哪些網路傳播亂象問題突出
網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生活購物,學習,聊天娛樂到信息的傳播等方面,都與網路是分不開的。年輕人是使用網路的主力,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兒童學生的學習也需要藉助網路的力量,老年人溝通,打發時間也是離不開網路。網路使用越來越泛濫,發展越來越快速,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網路傳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三是一些名人,知識分子,行業專家利用參加論壇,講壇,講座,直播等網路活動一些不良信息,從而達到獲得商業利益的目的。舉一個例子,一些所謂的專家為了銷售保健品,經常配合商家出席一些講座論壇,發表一些不嚴謹的言論,經過網路的不斷傳播,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這樣的情況有誤導公眾的嫌疑,應該進行整治。
四是社交平台運營寬松,監管缺乏力度。以微商為例,有的人為了利益,在平台上銷售傳播一些不正規的產品,其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消費者購買使用後對自身健康沒有保障,這種情況也是需要重視的。
Ⅲ 網路輿情應對的方法有哪些
一、壓力面前不卑不亢
當前,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低成本的網路渠道來呼籲和吶喊,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來襲,網路輿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認同。網路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處置網路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破除傳統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維定勢,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縱。
1、不要慌。輿情突發後就會被置於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就會曝光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六神無主,自亂陣角,慌張應對,說話口無遮攔、主觀武斷、亂下結論,容易亂中出錯,反而把自身置於漩渦之中,給應對帶來被動。淡定而鎮靜地坦然接受現實,有助於理性客觀化解輿情。
2、不要怕。面對眾聲喧嘩、缺乏理性的一邊倒式的輿論監督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畏懼害怕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拋棄膽怯心理,勇敢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3、不要躲。輿情突發後,各路媒體蜂擁而動,記者八面雲集,面對種種質疑,四處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只會加重輿情,謠言橫飛,喪失處置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4、不要拖。採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路輿情,「拖一拖就會過去」的思想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沉默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網路形象。
5、不要堵。輿情事件引起輿論濤天,引來無數圍觀網友,對事件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不釋疑解惑,實施信息封鎖,以滅火心態處置,只會讓網友更加猜測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輿論往往會偏離應有軌道,甚至會引發惡果,造成社會危機。
6、不要抗。引起網路關注的事件一般是因為有勃於常理和常識。網路情緒面前,視輿論呼聲於不顧,固執己見,不接受批評,逆網路輿論壓力而行,採取與網路民眾對抗方式,違民心民願,極不可取,非智者所為,更易讓真相錯綜復雜。
7、不要縱。面對輿論帶來的壓力,以妥協退讓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斷腕切割」,或劃清界線,或推卸責任,刻意縱容討好媒體和輿論,不僅損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虧還不一定討好,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更會激起網路民眾更多的憤怒和拍磚。
Ⅳ 網路輿論監督的局限性與問題主要是什麼
答案如下:
這是一道多選題,其答案是監督主體的局限、虛假信息、容易發展成為網路輿論暴力。意思就是輿論監督的局限和問題包括以上幾個方面。
網路輿論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相對於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提供的用於輿論監督的媒介資源不僅廉價易得,平台廣闊暢通,而且幾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速發展,這就為廣大普通民眾參與輿論監督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簡介:
輿論監督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應當對網路輿論監督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不斷地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其規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於網路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使「互聯網」成為實現建設文明的最佳手段。
Ⅳ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
當前,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便捷實時的網路渠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襲來,網路負面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輿情事件處理上,要克服輿情無常的僥幸心理,改變輿論可控的錯誤認識,以端正的態度看待網路負面輿情,以得當的措施和靈活的方法沉著冷靜地處理網路負面輿情,也可以藉助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預警系統來做輿情引導參考。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破除傳統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維定勢,要在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抗、不拖、不堵、不縱。
1.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慌
輿情突發後就會被置於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曝光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六神無主,自亂陣腳,慌張應對,說話口無遮攔、主觀武斷、亂下結論,容易亂中出錯,反而把自身置於輿論漩渦之中,使應對陷於被動。鎮靜而坦然地接受現實,有助於理性客觀的化解網路負面輿情。
2.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怕
眾聲喧嘩的輿論監督,會給輿情主體帶來強大的殺傷力,畏懼害怕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拋棄膽怯心理,勇敢看待才是解決網路負面輿情的起點。
3.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躲
網路負面輿情發生後,各路媒體蜂擁而動,記者八面雲集,面對種種質疑,四處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只會增加負面輿情的影響,令謠言橫飛,喪失處置負面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4.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抗
網路情緒面前,視輿論呼聲於不顧,固執己見,不接受批評,逆網路輿論壓力而行,採取與網路民眾對抗的方式,違民心民願,極不可取,非智者所為,只會讓事實真相顯得越發錯綜復雜。
5.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拖
採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路負面輿情,指望「拖一拖就會過去」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網路形象。
6.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堵
網路負面輿情事件會引來圍觀網友無數,輿情主體若對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釋疑解惑,而實施信息封鎖,以滅火的心態處置,只會加劇網友對其的想像化猜測,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從而導致輿論偏離應有軌道,甚至引發輿情危機,影響社會和諧發展。
7. 正確看待網路負面輿情要不縱
面對網路負面輿情帶來的壓力,輿情主體若以妥協退讓的思維方式來劃清界線或者推卸責任,刻意縱容媒體和輿論的「自由發揮」,不僅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而且吃虧還不一定討好,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激起網路民眾更多的憤怒。
Ⅵ 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
Ⅶ 如今網路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你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覺得這是一件壞事。因為輿論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嚴重地時候可以置人於死地,有些網路輿論會把原本的事實扭曲進行傳播,讓受害人在網路中無處遁形,大部分被輿論的人內心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他們無可辯解,發布解釋的話語也會被噴,像啞巴吃了黃連一樣有口難言,所以很多時候一些被輿論的人都會選擇沉默。
三、網路輿論的好處。
網路輿論還是有一些好處的,比如對網路有一定的監督作用。網路是一個傳播性十分廣的信息平台,一旦有人做出違背道德,違犯法律的事情,在網路上只需要幾分鍾就能讓全世界知道。可以讓相關部門知道民眾的心聲,然後做出相應的措施,維護社會的公平。
網路上的輿論雖然也有好處,但是過分的輿論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Ⅷ 網路輿論的負面影響 例子
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
所謂人體條件的極限就是人體承受各種打擊的最大限度,這種打擊包括意外傷害、疲勞、飢餓、乾渴、酷熱、嚴寒、缺氧和疼痛等多種因素。探討極限問題,就必須超越極限,超越極限就意味著死亡,因此,人們只會去挑戰極限,誰也不敢去超越人體的極限。盡管如此,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索人體的極限,取得了一些參考的數據:
飲食:人如果不吃飯,不喝水,只能生存5天左右;如果不喝水,只吃飯,可以活1~2周左右;而不吃飯,只喝水,則可以生存40~50天,說明水是人生存中最重要的物質。
失血:我們知道,人體意外傷害危及生命主要是由於急性失血和疼痛所致。人體約有4000~5000毫升血液,相當於一開水瓶的容量,如果急性失血達30%以上,即1000毫升以上就可能達到人體代償的極限,而危及人的生命了。至於疼痛則由於各人對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難以定出一個極限來。
睡眠:長時間的不睡覺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1966年日本學者對一個23歲的男性進行禁眠試驗,結果是101小時8分30秒並沒有出現身體的變化,而且食慾旺盛,體重還增加了1.5公斤,但出現了錯覺和幻視等精神活動能力的降低。
體溫:一旦體溫降到36攝氏度,人的反應和判斷能力都會被削弱。當體溫降到35攝氏度時,人會感到難以行走。當體溫降到33攝氏度後,人就會變得失去理智。當體溫降到30攝氏度時,人就會完全失去知覺。而當體溫降到20攝氏度以下時,心臟將會停止跳動。在理論上,人類體溫的最低極限是0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以下,人體組織會結冰,體內的細胞也會被摧毀。
Ⅸ 什麼是網路輿情風險對企業的影響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 ,可能會受到威脅、危險或者危機 ,這就是企業的風險 ,風險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影響 ,可能會對企業經濟效益造成影響 ,也可能會對企業的社會效益造成影響。網路輿情風險是一種社會性的風險 ,風險由於網路的輿論產生 ,由於輿論的不穩定會導致發生安全問題或者危害社會安全的事件。從原理上講 ,網路輿情風險是從網路延伸到現實社會的 ,會讓網路危機轉化成現實危機。對於企業而言 ,如果企業受到了網路風險的影響 ,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社會效益 ,企業可能會在網路上被加上一些對企業不利的屬性 ,這也會導致企業的間接經濟效益受到嚴重的品破壞。但是 ,網路輿情風險是難以預料的 ,其發展的方向和結果對於企業而言也是難以估計的 ,所以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也不能夠被准確的判斷。引用陳敏-大型企業互聯網輿情監測與應對分析。
為大家提供了網站優化、輿情監測、網路詞條等,免費測試、試用,你想了解的熱點信息都有~
Ⅹ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