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人們花錢為什麼逐漸網路化

人們花錢為什麼逐漸網路化

發布時間:2022-05-25 03:15:39

⑴ 我國消費心理呈現出什麼消費趨勢

學歷越高,職位越高,花錢越不仔細:一般說來,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們消費比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體消費特徵為「比較仔細」。

從消費者職業和身份特徵上分析,花錢最細的要數離休人員,其次依次是農民、軍人、企業職工、科教文衛人員。花錢相對最不仔細的是私營業主、個體勞動者、企業管理人員、高校學生。

年齡越大手越緊:40歲以上年齡段消費者花錢都「比較仔細」,並且表現為年齡越大越仔細。其中60歲以上的消費者近乎「特別仔細」。相對而言,20-29歲年齡段的消費者花錢最不仔細。



(1)人們花錢為什麼逐漸網路化擴展閱讀:

心理陷阱

1、超市的購物通道一般是足夠寬、筆直平坦、少拐角的,這是為了盡可能延長消費者在超市的「滯留」時間,避免他們從捷徑通往款台和出口。

2、一些小超市中肉類專櫃的上方回安裝粉紅色燈,能讓鮮肉看起來更加誘人,等你買回家一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曖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艷,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麵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3、超市裡有一整套復雜的價格策略,你可能會看到「天天低價」、「5公里范圍內最低價」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標語,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將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

4、超市麵包房中飄出的濃郁香味總讓人無法抗拒。一般人認為現場烤麵包、做熟食是為了「新鮮」,其實,這是超市的「嗅覺營銷」。研究發現,食物的香味會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調動與慾望相關的情感中樞,即使你不餓,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


⑵ 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購物方式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網購」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學


One possible ver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any people are used to shopping on line. It has become a fashion in our daily life. Some of us students also join the group.
Shopping on line has many advantages. Just by a click of the mouse, you can buy what you』re interested in without going outdoors. You can avoid getting tired and being trapped in the crowded people and cars and save time. When shopping on line, you can choose from more varieties of goods, whose prices are generally lower.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Its disadvantages are obvious, too. On one hand, it』s very easy for you to buy goods different from the pictures you see on the Internet. On the other hand, shopping on line may cause people to buy goods that are not badly needed. That』s a waste of money.
All in all, I love shopping on line.

⑶ 網路時代與傳統時代消費特徵的比較分析

我們進入了網路時代。這個時代的消費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周期縮短,產品品類迅速擴散,消費的群體差異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消費特徵,而消費品也必須跟上消費者的快速消費速度和人們的生活節奏。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20年前中國消費者的生活片斷,我們會發現,那個時候,旭日升冰茶、健力寶飲料、大大泡泡糖等都是紅極一時的快消品牌,但是在20年後,對於消費者而言,吹大大泡泡糖已不再是時尚,取而代之是各種口香糖;旭日升冰茶不再「旭日升」,取而代之的卻是後起的各品牌的冰紅茶、冰綠茶;消費者的周圍少了健力寶,但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卻占據了消費者的消費空間……越來越多的產品和品牌類別替代了過去單一的產品品類,形成了新的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細化的消費者文化,如果說20年前人們處在一個相對封閉信息渠道單一的物質匱乏的時代,那麼在20年後的今天,消費者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高速膨脹並且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因此,圍繞信息變革路徑和生活方式變遷的產品創新和營銷才是這個時代快消和日化行業生存的根本,深入解析近幾年的快消和日化領域的變化,也基本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消費者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被重新定義。從過去5年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變化來看,網路時代的消費正在被重新定義,網路時代讓消費者越來越忙,但同時也越來越「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直接走到終端完成他們的購買,而是先會通過網路來搜索自己需要的產品,了解產品相關的信息,從互聯網網友那裡獲取相關的產品評價,購買意見等等,進而減少了決策的時間和周期,而這種追求快速的特點也映射到對於速食產品的需求,新品類定義新消費主義,成為中國快消品市場的一大顯著特點,在這個新的消費變革中,可樂、餅干、口香糖、速溶咖啡、功能飲料等等品類取得了市場的穩定定位,從新興消費逐漸過度成為了「習慣消費」,而從消費者的「快節奏」生活中去尋找產品創新機會也成為了快消品和日化品的新營銷機會。
消費者的需求與產品的功能越來越細分化。一方面,在消費者的需求增長的同時,他們也對產品提出了更加「苛刻」和細致的要求;另一方面,具備不同功能的產品品類越來越豐富,不斷「撩撥」消費者的需求,二者相互作用,推動了快消和日化行業的消費變革。比如在化妝品領域,消費者的需求與化妝品品類從功能上實現了結合和細分,有需要美白的,有需要保濕的,有需要祛斑的等等,消費者需要不通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美麗的需求,於是,訴求這些不同功能的化妝品就擺滿了櫃台,調查顯示,無論是女性的護膚品的市場、還是男性護膚品的市場都有更多的品類,而且這些品類的市場滲透率是在不斷的升高的。再比如喝牛奶的消費行為,過去消費者就知道喝純牛奶,但是如今,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精細化了,早晨喝牛奶追求營養,晚上喝牛奶期望可以幫助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質量,這些新的需求場景造就了早餐奶和類似「晚上好」奶的細分市場,而包括像紅茶、冰紅茶、冰綠茶、露露等等品類的產品,也都從不同的角度在差異化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答案補充
今天中國快速消費品的競爭不再僅僅是同領域的競爭,而是跨行業和整合消費者需求的競爭。
綜上所述,網路時代,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和消費文化已經與互聯網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動一動滑鼠,便開始了他們網路時代的消費行為,並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因此,可以說,網路時代已經迫使企業不得不進入一個提升「滑鼠營銷」意識,創新「滑鼠營銷」策略的新時代。那麼,對於快速消費品行業而言,如何利用互聯網,如何採取更加快速的營銷策略,非常值得思考。

⑷ 我們國家目前消費方式的變化

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狀況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民眾消費重點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90年代,食品、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設備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狀況如何?其結構變動有何特點?搞清這些問題,對宏觀經濟決策、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利用近幾年統計資料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1993年和1994年分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http://www.bjstats.gov.cn/zwxx/wzxw/zzwz/200308080006.htm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居民消費傾向較20世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未來居民消費將如何,本文作簡要分析。
一 消費模型建立及發展變化軌跡的探討
1.國民生產總值的預期。要預測未來居民消費,必須先預測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處於關鍵時刻的大環境下,要預測國民生產總值是一項很難的工作。權威人士經過對樣本的觀察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國民收入呈近似指數增長。施發啟預測中國GDP的增長率在1998~2010年分別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發啟,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預測「1993年中國實際GDP增長將保持強勁勢頭,接近13%, 但其很快就會平緩下降,保持近似於8%的增長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結合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目標導向,「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現狀,確定理想預測方案:2001~2005年為8%左右,2006~2010年為7%左右,2010~2030年為6.55%左右,2031~2050年為6%左右。根據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基數,可預測表1。
表1 未來中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費額的預測。由於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因素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構成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技術水平、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政策等。但基本因素還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選用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模型作為消費結構預測模型,其模型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當期消費額,NI表示當期國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費額,β表示短期邊際消費傾向,μ表示隨機誤差,α為一常數。根據1979~2000年時序資料參數及用Durbin-Waston檢驗,(D.W=21.1733)得出預測模型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預測結果見表2
表2 未來中國總消費額的預測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終消費額(億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於消費額由居民消費額和社會消費額構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兩種消費。出於一種願望——城市化目標導向,認為城鄉差別將會縮小,以下選定未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的預測方案為:2001~2005年為215%、65%,2006~2010年為212%、70%,2011~2030年為205%、75%,2031~2050年為200%、80%,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未來政府消費額和城鎮、農村居民消費額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費額(億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費額(億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預測(億)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從發展趨勢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絕大多數符合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整體消費結構朝著優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將出現許多消費熱點。
二 居民消費熱點展望
由於消費品和勞務豐富多彩,購買力流向相對分散,居民消費更趨於理智,消費熱點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排浪式的增長,在時間上可能出現漸進的特點。商品品種的相對分散,城鄉、地區之間消費熱點交錯出現,不會高度集中,其消費熱點主要表現為:
1.住房消費及圍繞住房消費的室內裝飾。住房不僅是基本的生存資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國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勢必導致住房消費的穩健增長,而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預期的提高,他們會更加講究居室環境優美、舒適及情調。居民住房消費熱的結果是帶動一個較長的產業鏈,使民用建築業成為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諸如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林業、室內裝飾業及家用電器業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就業。
2.旅遊消費。旅遊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將隨著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發展成為人們消費生活的一個亮點,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務業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娛樂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據旅遊專家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00美元時, 就會萌發國內旅遊慾望;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元時,出國旅遊將提到日程上來, 依上面分析,未來中國居民的收入遠要超過此數。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是極好的佐證,旅遊業創匯收入從1996年的幾億美元增至現在的幾百億美元。旅遊消費的興起吸收了大量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增加了收入,地區經濟文化得到了協調發展。
3.信息消費。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家用電腦及寬頻網將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很高的關聯度和附加值,能帶動機械、電器、新型材料等十幾個產業。我國「九五」時期對電子信息產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隨著人口消費基數的增大,必將對消費、生活產生更大的變革。
4.文化教育消費。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力已成為決定性因素,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廣大居民對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減少,市場化、貨幣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文化教育消費成為熱點勢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費。未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空間擴大,客觀上要求居民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現在,許多國家已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我國的汽車也必將成為居民的消費熱點。但自行車消費和摩托車消費也將長期存在。
6.農村居民消費熱點展望。目前雖然我國農村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消費熱點,但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將成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國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人均擁有量起點較低,市場容量大;二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將有較大提高;三是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費市場條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費市場特點
(1)一國多市。北京人首選巧克力是英國的德芙, 廣州人則青睞從歐洲大陸進口的Ferrero Rocher。這種喜好上的差異不僅是價格和品味的差異,更是兩地的文化差異。此外,由於我國居民購買力相差較大,在各地推介的產品種類、營銷策略等也因地而異,所以出現一國多市實屬正常。
(2)超市旺過網際網路。盡管中國目前有1000萬網際網路用戶, 但對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來說,計算機相對價格過高,上網費還太費,大多數家庭不能把它列為經常開支項目,因此,一段時間內,我國網上購物還難以大規模開展,傳統的超市還有著大的發展前景。
(3)個性消費時代到來。個性消費是人們要求自己所使用的產品能夠打上自己的烙印,讓產品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志趣和心情,或者雖不能自主設計產品,但至少產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設計和變化。其所以出現個性消費,一是由於人們的消費檔次大大提高,賦予產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體現主人獨特的修養情操;二是由於買方市場出現,產品供大於求,消費者可以在眾多產品中挑來揀去;三是人們回歸天性,「自己的」意味著自豪、品味、自主,這是人之天性,它體現在消費上,就是「個性消費」。
(4)消費者素質有待提高。消費者的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知假買假,知差買差;二是購買知識缺乏,成本意識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銀行儲蓄情潔濃厚,這些問題的存在較大地影響我國市場發育的程序和市場化進程。
2.目前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
(1)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現狀。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增長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是居民消費地位的變化。在客觀上已經從經濟末梢變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結構調整的先導。第二是消費模式變化。已從實物化、福利性、靜態式、聽命於政府化安排,轉變為商品化、動態化、市場化、自主化、取決於貨幣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鄉消費結構變化。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食物消費明顯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選擇性增強、結構多樣化。物質消費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費占據了第二位。第四是城鄉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開始從自我積累型轉變為量力而行的適度消費和信貸消費。二是買方市場格局呈常態之勢。在微觀上,意味著消費品的製造商和銷售商進入了長期的微利時期,經濟增長不可能再指望消費膨脹來拉動,促進消費也將不在是權宜之計。三是動態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費群體日益明顯,形成了消費層次多樣化中的三大軸心。社會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2)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近幾年,在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的指導原則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動消費,刺激消費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必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是銀行信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促進和規范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第八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改變儲蓄——消費比例,徵收利息稅,刺激儲蓄資金向消費品市場分流,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通過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加大了對個人購房的支持。
二是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從1999年7月1日起,國家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保障,這三條社會保障制度線水平提高了30%,同時還實施了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大幅度提高工資及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數超過1億人以上。這一措施對於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促進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發行國債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國家增加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資資金進入經濟運行,對活躍經濟、帶動消費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減免個人住房交易中的有關稅費,使居民個人購買住房的比例上升。並改善家居環境、家庭裝飾的願望十分強烈,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五是假日經濟的推動。國家實行「五一」、「十一」放長假的政策,產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應,使旅遊、交通、商業及相關經營部門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企業效益改善,職工收入增加,其間接效應是旅遊、交通、商業等經營部門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支出。
六是物價下降幅度減緩,部分省、市出現正增長。國家取消了通貨膨脹時期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這樣消除了居民持幣待購的心理,促進消費市場活躍。
此外,高校的擴大招生,也將增加我國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費市場運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在所統計的36個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率水平低於70%。20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在60%左右被動,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與居民預期心理不佳,消費品生產和消費的階段性、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不大有關。
(2)加入WTO對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品市場存在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品和服務源源不斷湧入我國,促使消費總量的增長,加速國內消費品高價格體系的解體。二是加劇國內消費品市場在品種、質量、價格、信譽等方面的競爭。三是由於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消費品市場明顯的收入——消費差距,入世會加劇消費品由外部——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傳遞的「擠壓效應」,進一步改變國內原有消費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並有可能加劇省區之間的貿易摩擦。四是消費安全受到新的挑戰。五是加入世貿組織使一部分消費者產生降價預期心理,因而作出推遲消費的決策,這對於汽車等商品市場銷售影響較大。
(3)我國展開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 涉及更大范圍的下崗分流問題,事業單位、地方政府機關下崗分流人員和原有的失業、新增勞動力的待業大軍,使就業壓力加大。導致他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下降,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大規模人員的失業,其收入相應減少,最終抑制消費的增長。
(4)農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較前幾年是農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國家進行了糧食、棉花收購體制上的改革、糧食、棉花價格全面放開,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僅糧、棉價格下降一項因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減少80%左右,全國農民總收入減少近700億元。在農產品價格走低, 總量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收入差距拉大。東部西部之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對消費的需求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居民整體消費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有消費願望而無購買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階層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消費傾向出現遞減趨勢;二是新的消費熱點難以形成。由於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階層的消費重點不一,因而對新的消費熱點拉力不集中,對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與以前相比難度加大,從而抑制消費需求的迅速擴張。
四 增進城鄉居民消費的基本思路
1.培育國內消費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未來國內消費的增長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注重效率,使社會有限的資金傾斜投向對經濟增長最有效的產業和產品上。當前農產品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任務是從調整優化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擴大以工代賑,促進農產品流通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開辟農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確保農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強化消費信心。從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資和消費,而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消費。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慶方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由政府統籌統包,使居民在工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社會福利方面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反而較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對舊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革,對居民的消費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要改變這種局面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居民從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費信心。

⑸ 中國網路消費群體的特徵是什麼

消費者市場的特點如下:

1.非盈利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某種使用價值,解決自身的生活消費的需求,而不是為了盈利去轉手銷售。

2.非專業性。消費者一般缺乏專門的商品知識和市場知識,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往往容易受商家,廠家宣傳,服務態度和商品質量的影響。

3.層次性。由於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不同,所處社會階級也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會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4.替代性。消費物品中除了少數商品大多數商品都能找到互換使用的商品及替代品,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

5.廣泛性。消費者市場上不僅購買者人數眾多而且分布地域廣,從國內到國外。從城市到農村,消費者無處不在。

6.流行性。消費需求不僅受消費者的內在因素影響,也會受到時尚,環境,價值觀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流行性。

⑹ 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 購物方式也在悄然的發生變化。「網購」 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any people are used to shopping online. It has become fashionable. Some of us students also join the group.
Shopping online has many advantages. Just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you can buy what you』re interested in without going outdoors. You can avoid getting tired and being trapped in the crowds and save a lot of time. When shopping online, you can choose from more varieties of goods, whose prices are generally lower.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Its disadvantages are obvious, too. On one hand, it』s very easy for you to buy goods that aren』t like the pictures you see on the Internet. On the other hand, shopping online may cause people to buy goods that are not badly needed. That』s a waste of money.
All in all, I love shopping online.

⑺ 電子支付全面普及,人們已經被消費主義洗腦了嗎

這世界上總有醒著的人。

前幾天我在某短視頻平台上看到很多鼓吹用戶,特別是女性用戶花錢的一些所謂的人生導師,號稱只有多花錢才能買來快樂,只有捨得花錢打扮自己,才能追到高富帥贏得人生巔峰。對於男性用戶來說,就是多為女生花錢才會贏得她的芳心,多買值錢的禮物製造一些小驚喜。

恕我不敢苟同,如果受眾者是真正有錢的用戶,那他們的那一套說辭有沒有作用都無所謂,關鍵人家有錢,花得起。可就是偏偏有那些本身並不是十分富裕的學生或者是上班族,聽得進這些話,然後節衣縮食的買買買,買一些看似可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的衣物和飾品,如果是取悅自己,那我無話可說,如果真是為了迎娶白富美和高富帥,那憑什麼輪到這些沒有思想只能靠軀殼來吸引人的人被高富帥看中?都以為是言情小說呢?

前幾年引起巨大爭議的「裸條」事件,究其原因就是當事人沒有抵住消費的誘惑,並且在自身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作出了如此錯誤的選擇,她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令人心痛!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理性消費,量力而行,最壞的情況下也不要去用自己的一生作為賭注,我們輸不起。

⑻ 年輕人的消費觀為何突然理性化

年輕人消費突然理性化的幾大原因:

01疫情期間沒有上班,沒有收入。

02疫情期間各種貸款的壓力。

03疫情讓很多人意識到手裡有錢的重要性。

04大學生沒有開學,沒有生活費。

面對收入減少、開支卻增加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想必是每一個人都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來分享幾點我的心得體會:首先,做好理財規劃,把自己的收入做好分配,下載一個記賬的APP,把每一筆花銷都記清楚,月底再看一下那些支出屬於不必要的,下個月縮減或者乾脆取消。每個月除去必要的房貸車貸、生活消費,其他方面一定要分配好金額,可以節約但不能超支,最好還能留出一小部分作為儲蓄。其次,做好自己的主業,保持好現有的收入水平,如果有能力盡量再往上升。最後,努力發展副業,利用一切閑暇時間,找一個自己喜歡又能夠帶來收益的副業,增加收入。

⑼ 中國消費一秒鍾火爆網路,我國一秒鍾有哪些大的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也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以大數據、雲平台為依託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逐漸融入人們生活,並被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一秒鍾的變化就居民個人來說時刻都在改變,無論是從衣食住行任何一個角度來說,變化都是瞬息萬千的,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

支付方式時刻影響著每一位居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支付寶、微信、數字化人民幣等現代化產物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支付方式逐漸多元化,甚至出現零現金交易的局面,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不帶現金,一部手機,一碼支付瞬間完成交易,便捷、高效,相對於現金時代現在的消費方式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尤其是最近數字化人民幣的推出,更加接地氣的迎合了當代人的消費習慣。

⑽ 網路經濟的基本特徵

1、快捷性

消除時空差距是互聯網使世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之一。

(1)首先,互聯網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地區界限,被網路連為一體,使整個世界緊密聯系起來,把地球變成為一個「村落」。在網路上,不分種族、民族、國家、職業和社會地位、人們可以自由地交流、漫遊,以此來溝通信息,人們對空間的依附性大大減小。

(2)其次,信息突破了時間的約束,使人們的信息傳輸、經濟往來可以在更小的時間跨度上進行。網路經濟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經濟活動更少受到時間因素制約。

(3)再次,網路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現代信息網路可用光速傳輸信息,網路經濟以接近於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節奏大大加快了。

2、高滲透性

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第一、第二產業擴張,使三大產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三大產業分類法也受到了挑戰。

3、自我膨脹性

網路經濟的自我膨脹性突出表現在四大定律上

(1)摩爾定律(Moore's Law)這一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命名的。1965年,摩爾預測到單片硅晶元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而與此同時,價格則減半。

(2)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 Law)按照此法則,網路經濟的價值等於網路節點數的平方,這說明網路產生和帶來的效益將隨著網路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

(3)馬太效應 (Matthews Effect)在網路經濟中,由於人們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性,在一定條件下,優勢或劣勢一旦出現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不斷加劇而自行強化,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壟斷局面。馬太效應反映了網路經濟時代企業競爭中一個重要因素——主流化

(4)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據美國激進的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未來10年),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

隨著通訊能力的不斷提高,吉爾德斷言,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躍,費用的走勢呈現出「漸進曲線」(Asympototic Curve)的規律,價格點無限接近於零

4、外部經濟性

一般的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獨立的決策締結的一種契約,這種契約只對締約雙方有約束力而並不涉及或影響其它市場主體的利益。但在某些情況下,契約履行產生的後果卻往往會影響到締約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個體或群體)。

5、可持續性

網路經濟是一種特定信息網路經濟或信息網路經濟學,它與信息經濟或信息經濟學有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是特殊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講,網路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路經濟的主要資源。

6、直接性

由於網路的發展,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處於網路端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解釋網路經濟帶來的諸多傳統經濟理論不能解釋的經濟現象,

(10)人們花錢為什麼逐漸網路化擴展閱讀

網路經濟的發展,對生產力要素理論產生了全面的影響,這表現在:

1、使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勞動力對其信息能力即獲取、傳遞、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賴空前增強,並促進新型勞動者即信息勞動者的出現與快速增加。

2、使生產力中起積極作用的活躍因素勞動工具網路化、智能化以及隱含在其內的信息與知識的份量急劇增大,信息網路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專用的重要勞動工具。

3、使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勞動對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並擴大其涵蓋的范圍,數據、信息、知識等都成了新的勞動對象。

4、使生產力發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學技術如虎添翼,由於科技情報交流的加強和科技合作研究的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對社會和經濟的滲透作用和帶動作用不斷強化。

5、使對生產力發展有長期的潛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遠程教育、終身教育日趨重要,本來就是與信息相互交融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會化和全球化了。

6、使組合、協調生產力有關要素以提高它們綜合效益的管理對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強化,導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發展到內聯網、外聯網、互聯的網際網新階段,並與各種業務流程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僅是管理的基礎,而且與知識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對象。

7、使作為生產力特殊軟要素的信息與知識通過對生產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響和通過對這些要素的有序化組織、總體性協調,發揮其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兩個過程相互結合的特殊作用。

與人們花錢為什麼逐漸網路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游戲不會卡的4g網路手機 瀏覽:892
路由器鬆了網路變慢 瀏覽:491
網路檢測結果太多怎麼縮小 瀏覽:999
電腦和網路連接靠什麼儀器 瀏覽:253
國家鼓勵哪些領域的信息網路防雷 瀏覽:544
紅米k40網路漫遊設置 瀏覽:907
用網路電視如何搜戲曲 瀏覽:311
網路電視哪個軟體好免費 瀏覽:485
華為開移動網路後為什麼不能用 瀏覽:102
wifi網路顯示dhcp 瀏覽:609
公寓wifi怎麼沒有網路 瀏覽:182
軟體打不開顯示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33
網路謠言的表現有哪些 瀏覽:495
嘀嗒出行網路信號 瀏覽:587
手機怎麼和台式電腦處於同一網路 瀏覽:847
哪種網路電視軟體最好 瀏覽:257
連接網路加密伺服器 瀏覽:734
軟體出現請求網路超時 瀏覽:74
路由器沒聯網顯示未識別的網路 瀏覽:333
在哪裡連連網路 瀏覽:99
© Arrange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