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聲訊時代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進入後工業文明,尤其是進入高科技和聲訊網路時代之後,聲訊和光影將逐漸取代語言文字,紙品書乃至語言文字寫成的文學將不再成為人們主要的閱讀對象,人們將進入一個徹底的「讀圖時代」了。
這種觀點其實只說到了這件事情的一個方面,即聲訊時代給人們帶來的閱讀革新的一面。面對另一面,即聲訊時代給我們的語言文字帶來的傷害的一面,卻沒有說到。我甚至覺得,聲訊時代對於純文學,對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學而言,有點像潘多拉的盒子,它使我們的語言文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瘟疫」的襲擊。
「瘟疫」這個詞是義大利學者和作家卡爾維諾的一個說法。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演講錄,生前把講稿都已准備好了,1985年在准備動身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講學的前夕,不幸因腦溢血逝世。他的講稿被人整理出版了,起了個書名叫《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這是台灣的譯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有一個譯本叫《未來千年備忘錄》)。這本書的第三章中,就專門講到了聲訊時代來臨之後對語言文字的侵害,他用了「瘟疫」一詞。他的原話是:
有時候,我覺得人類最特殊的才能——即用字遣詞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種瘟疫。這種瘟疫困擾語言,其症狀是缺乏認知與臨即感,變成一種自動化反應,所有的表達化約為最一般性、不具個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與新狀況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對他這段話,我們使用電腦寫作的人可能會有同感。一個軟體,有時已經給我們設定了一些通用的單詞和片語。這些單詞和片語是公共的,千篇一律而不再具有什麼個人色彩了。它們大致可以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多半時候,我們為了省事,為了求快,而只好不假思索地使用這些單詞和片語。它們絕對不會錯,然而我們從此卻失去了個人的語言風格。我們不再去推敲和尋找最准確、最細膩、最富表現力的詞語了。而往往這些最細微的詞語是最能顯示風格的文字了。我們就這樣失去了精確與多樣的風格。
這種失去就是卡爾維諾所說的瘟疫感染的結果之一。
除了語言文字上的這種損失,還有思想上、文學精神上的損失。這方面的損失就更大了。
聲訊時代,大多數人追求的是流行閱讀,快餐式閱讀。這些閱讀使我們獲得的是感官上的輕松,表層上的享樂,而不可能進入大腦,沉澱於心。有許多人已經看到了,流行閱讀只能使人們獲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真正的文學和文學閱讀,都應該是進入一種境界,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和本能化的交流。即如目前被宣揚得沸沸揚揚的「網路文學」,其實大多數並沒有給我們的社會和人生帶來什麼嚴肅和深刻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話語的無序展示和群體語境的重復交流。那種網路文學必將取代傳統意義的文學寫作和文學閱讀的說法,只是聲訊時代的一個神話。李敖甚至認為所謂「網路文學」和廁所文學是同義詞(這當然也是偏激之言了)。
事實的確是,聲訊時代的大部分與流行、時尚相關的閱讀,都與精神、靈魂、思想、哲學、生命、本質等等無關,甚至背道而馳。對我們來說,這同樣是一場「瘟疫」。
卡爾維諾也曾分析過,這種瘟疫的來源,除了聲訊光影等後工業文明的直接結果之外,還「應歸咎於這個時代的政治、意識形態、官僚體系的一元化、大眾媒體的壟斷乃至學校散播平庸文化的方式」等等。
總之,我們的文學在這個時代面臨著危機。每一個有點文學修養和文學良知的人其實都感到了這種危機。
文學其實正在遠離文學。
作家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家了。
有些作家的創作始終就是一種商業行為,瞄準網路,瞄準電視、晚報、晨報、周刊等大眾媒體,只求一日之壽命。
不再有多少人想寫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了。
當所有的文學成了「速成」的東西,也就同時決定了它「速朽」的命運。
我們可以設想,靠著這樣一批「速成」的東西支撐,未來的文學史家將怎樣來寫這個時代的文學史。
他們也許要睜大眼睛尋找:文學到哪裡去了?作家在哪裡?
事實就是這樣。這是一個可怕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假如我們還需要文學,那麼我們必須來抵抗這種聲訊時代的「瘟疫」。
用什麼來抵抗?當然不可能「以惡制惡」,那樣只能變成扼殺文學的「合謀者」。
惟一的抵抗方式,我認為就是我們今天談論的這個話題:應該重返經典閱讀之鄉,應該「重讀經典」。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俄羅斯一直是一個充滿書香的國度。據說,不同的年代裡(即使是戰爭期間),人們從未放棄經典閱讀,甚至集體農庄的農婦,都可以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詩或契訶夫的劇本台詞,國民素質一直很高。然而進入後工業文明時代後,這么好的閱讀傳統在俄羅斯(前蘇聯)卻漸漸式微了。流行閱讀代替了經典閱讀。結果是,人們的精神狀態日趨萎靡,社會風氣急劇敗壞,到最後,整個國家也解體了。有識之士總結說,毫無辦法,這是必然的結果,意料之中的事兒。因為,老一輩俄羅斯人,都是讀著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爾斯泰所提供的精神養料成長起來的,他們心靈堅強、宏大、高尚,而現在的一代人,不讀這些作家的作品了,沒有這樣的精神養料了,所以也就有了這樣的結果。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什麼樣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暢銷書;反過來看,什麼樣的暢銷書,什麼樣的閱讀,也產生什麼樣的社會。
前蘇聯的這個教訓是有道理的。
流行閱讀所提供給人的東西,哪能和普希金、果戈理們所提供給他們的精神養料相比呢?那是一種天壤之別!
美國人是聰明的。他們也許正是從俄羅斯的經歷中得到了啟發,引起了警惕,所以他們這些年一直在倡導閱讀經典。我從一份資料上看到,美國教育機構僅為高中學生求學期間列出的必讀的經典書目就有20部之多。我們不妨看一下這一個書目: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彌爾頓的《失樂園》,柏拉圖的《理想國》,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惠特曼的《草葉集》,愛默生的《演講集》等等。
這是美國高中在校生的必讀書目,而且教育部門規定,這些書目「數十年不變,且要參加相關內容的考試」。
相比之下,我不知道,我們的大部分碩士研究生是否都已讀過這些不朽的經典性作品。至少,我敢肯定,我們的高中生乃至大學生中的大部分,在校期間是不會去為自己開列這樣一個書目的,我們的教育部門似乎也沒有這種眼光。
美國為什麼這樣搞?當然意在培養新一代人的思想素質和文學藝術素養。他們是要以這些偉大作品所展現的宏大、高尚、開闊的精神境界去幫助新一代抵抗丑惡,改造貧乏和平庸,遠離虛無和輕浮,同時也獲得對於古典美、傳統美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更好地創造自我、創造世界。
自然,在這種經典閱讀的同時,他們也並不排斥對流行閱讀和聲訊、光影的親和。但親和之中他們卻有了一種「抗體」。他們有了對古典美和現代美雙重的敏感和認識判斷能力、接受能力。
而我們呢?
我們當然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必須盡快地重返經典閱讀之鄉。
只有從經典閱讀中,我們才能獲得一種抗體,抵禦「瘟疫」。
㈡ 電信的帳單支付是什麼意思
帳單支付操作指引(以北京天宏在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為例)
1、進入「天宏一卡通」網頁後,登錄測試帳號,在界面左側輸入帳號點擊開始登錄,如以下截圖:
2、登錄後,選擇下方的「聲訊購卡」選項。
3、點擊跳轉後, 上方選擇「帳戶T點直充」按鈕,並選擇北京盛峰遠景,點擊購買。
4、充值界面輸入要充值的帳戶以及選擇充值數量,確認購買。
5、跳轉到易付通界面,選擇電信手機支付-翼支付方式,輸入手機號碼,點擊下一步。
6、跳轉至收銀台,選擇電信帳單支付方式;
7、點擊輸入手機號碼和手機驗證碼確實付款。
用戶訂單交易查詢、用戶信息查詢、用戶交易額度查詢、用戶交易額度設定、用戶剩餘額度查詢、用戶退款、用戶退款記錄查詢等功能。這些查詢或設置功能用戶可通過登錄翼支付門戶網站進行操作。
註:中國電信帳單支付業務每月交易上限100元、單次交易上限50元,用戶交易額度設定額度需在此范圍內。
㈢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如何
社會地位:
創建於1959年7月,1980年以來連續被教育部評估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2004年初又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且列上海市「國重」之首。1991年至今連獲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多次被評為全國和上海市職教系統先進集體。
專業設置:
有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覆蓋計算機應用、現代製造業、商務流通業和檢驗檢測四大領域共14個專業: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市重點專業)、電子與信息技術、電氣運行與控制(市重點專業)、數控技術應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技術、現代辦公管理(中澳合作)、文秘、工藝美術(首飾設計與製作)、工業分析與檢驗(國家示範、市重點專業)、生物技術、化學工藝14個專業。
師生規模:
在校學生6000多名。在崗教職工240多人,教師均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近30%具有高級職稱。
辦學宗旨:
培養學生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升學有希望,終身學習有基礎。近10年來,畢業生就業(升學)推薦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
管理模式:
在上海首創「2+2」普通中專教學管理模式,率先試行學分制管理辦學模式,首批在上海開設綜合高中教育模式,首批中外合作辦學學校。
&; 2006-2009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計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