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什麼正日益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戰略資源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正日益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戰略資源。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中,以信息網路技術廣泛應用為代表的信息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
首先,從我國信息化的指導思想來看,未來國家信息化的指導思想與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在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我們明確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等領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很顯然,這個指導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強調了科技創新對實現信息化戰略的重要性。
其次,從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方針來看,更多地突出了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信息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中間,特別強調了「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原始創新,加強集成創新,增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等對實現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意義,並進一步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論證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再次,從未來我國信息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來看,在強調為信息社會奠定基礎的同時,同樣突出了提高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對信息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如戰略目標中提出要實現信息技術自主創新,九大戰略重點中又包括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信息產業競爭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隊伍,等等。
最後,從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行動來看,還專門把「關鍵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計劃」作為重要的戰略行動計劃之一。規劃中指出,在集成電路(特別是中央處理器晶元)、系統軟體、關鍵應用軟體、自主可控關鍵裝備等涉及自主發展能力的關鍵領域,瞄準國際創新前沿,加大投入,重點突破,逐步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在具有研發基礎、市場前景廣闊的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下一代網路、射頻識別等領域,優先啟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准,加快產品開發和推廣應用,帶動產業發展。
可以設想,如果在未來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真的能夠在關鍵的信息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的自主創新成果,不僅可以帶動其他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而且對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也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我國信息化戰略的推進,無疑會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動力。
『貳』 當代網路現狀是怎麼樣的
當代網路現狀是未成年人網民普及率越來越高。
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城鄉未成年人的數字差距進一步彌合,城鎮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9%,農村未成年人達到90.3%,兩群體的差異較2018年的5.4個百分點下降至3.6個百分點。
其中,初中、高中、中職學生互聯網普及率分別達到97.6%、97.6%、99%,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也達到了89.4%,甚至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
(2)當代是什麼網路社會擴展閱讀:
最愛在網上「談笑風生」的是初中生
58.0%的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網上溝通社交方式是上網聊天。小學生在網上從事聊天、使用社交網站、逛微博、逛論壇、看新聞、購物等各類社會化活動的比例,均明顯低於其他學歷段,初中開始則出現顯著增長。如初中生上網聊天、使用社交網站查看或回復好友狀態的比例,分別比小學生增長31.5和29.8個百分點。
此外,初中生網民所有互聯網應用的使用比例均高於未成年網民平均水平,尤其在網上看動漫/漫畫和「粉絲應援」的比例為各學歷段最高,分別佔比35.8%和11.8%,「宅圈文化」成為了他們網路生活的主旋律。
『叄』 當代互聯網社會環境
互聯網的產生改變了世界資源的布局,互聯網的深入應用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是普通大眾的一個視窗,透過互聯網,即使是最偏遠的地方也能接受到世界最遙遠地方的消息,所以互聯網改變著人們看世界的方式。
『肆』 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利與弊)有什麼
對現代社會而言,計算機網路的普及的發展,將會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利有弊:
一、利:
1、網路將會推動社會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計算機和網路時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空前加快,人們了解信息、傳遞信息的渠道將增多、速度將變快,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將會變的更強。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將會推動與信息相關產業的進步與發展,如生物技術和電子技術等。
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也都將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巨大發展,從而促使科技作為人類社會第一生產力的地位顯得更為突出。
2、網路使人類的工作和勞動方式發生改變
通過計算機網路的連接,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的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可以讓大家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去處理一些其他的事,使人們在行動甚至是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通過網路進入生產過程,我們可以把原先大量的人力支配的生產環節節約出來,讓他們去從事更為靈活的生產活動。
二、弊:
1、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不僅影響人的心理,還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引起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病,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郁等,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2、在校生成績下降
在校生因迷戀網路游戲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的現象日益普遍。
3、社會難題
未成年人長期玩飛車、砍殺、爆破、槍戰等游戲,會使他們模糊道德認知,淡化游戲虛擬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為玩電子游戲而引發的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正逐漸增多。
網路的特點:
1、計算機網路具有無中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計算機網路中,對信源的資格並無特殊限制,任何一個上網者都可以成為信源。
2、計算機網路具有信息容量巨大和信息種類豐富的特點。計算機網路所容納的信息量巨大,以至於人們創造出「海量」這一詞語加以描述,網路資料庫就是典型的例子。
3、計算機網路具有信息傳播「交互性」的特點。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信宿卻可以「主動」地向信宿傳遞信息,要求信宿根據自己的要求提供信息。
『伍』 當代的網路現狀的特徵是什麼
當代21世紀,已經是一個網路信息化的時代。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人們,每一個人都有手機,每一個家庭都有電腦,整個社會都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這一個方便的時代里而開心,自豪和驕傲。同時,這個時代也給了很多人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網路的出現,讓整個地球都變得如此的“小”,把整個地球都連接了起來。
『陸』 互聯網社會是怎樣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形態
其一,互聯網改變著現實社會結構。互聯網生活成為現實生活的重要補充和延伸,虛擬社會具有了實體社會的功能。
其二,互聯網改變了社會階層形態。由於互聯網虛擬社會的出現,人們將依據各自在互聯網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和對信息佔有的程度,重新劃分社會階層,信息窮人和信息富人階層成為互聯網時代新的階層形態,它直接影響到人們在互聯網時代的財富積累和政治話語權。
其三,互聯網改變了人與社會的關系。網民較之現實社會公民身份具有更大的自由表達權、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
其四,互聯網改變了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人們可以擁有一個新的公共或私人的生活領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嶄新的形式。互聯網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多樣化,使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雖然互聯網交往有可能淡化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增加人們的孤獨感,但是互聯網交往畢竟擴展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和空間。
『柒』 當代社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網紅」
1、網路媒體的迅速發展是「網紅文化」興起的主要原因,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的社交方式越來越多樣,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方式也日趨
元化,為網紅的出現提供了科學技術基礎。
QQ、微信、微博以及各種直播平台都是人們分享自我的平台,這些平台對分享者沒有設置門
,同在這一平台的人能夠互相吸引,甚至個別人能通過獨特的才藝或有趣的視頻吸引眾多人的關注,逐漸為人所知,也就形成了網紅。
2、網紅文化作為一種由普通大眾自己選擇出來的文化,往往迎合了大眾口味,通常以超於常人的「絕技」或輕松搞笑的「段子」來吸
受眾,滿足了受眾在結束了疲憊的學習工作後亟需卸下包袱,獲得簡單直接的快樂的需求。
3、以對網路主播進行「打賞」為代表的網紅經濟的出現,開拓了就業、獲取經濟來源的新渠道。這種看似輕松體面,輕而易舉就
「名利雙收」的職業獲得大眾的青睞和追捧,大大提高了網紅這一類職業的地位和商業價值,促進網紅文化的火速發展。
網紅,一個當今極度熱門的單詞。其實際上則是一種標簽,類似於大牛,博主。同時,網紅也是一個過渡期,這些人無法獲得高水平標簽。
卻擁有人群擁護,不能稱之為老師,專家,但特徵過於散亂,復雜,難以統一描述,遂擬一詞為網紅,意為憑網路火起來的一群人,但本身特徵除此之外不夠明顯。
網紅只是一個中性詞罷了,但我們對它的過度推崇已經讓它轉變成了一個接近貶義詞的詞語。當然,網紅現象我們也不可一概而論,上面說過,網紅現象十分復雜。
其中,也有許多具有實際意義的網紅,如玄色、當年明月、江南等,還有一些科普類網紅,你可以在他們的視頻或文字中汲取到許多知識,並且,由於網紅的「接地氣」,這些知識往往不夠深入,但也更便於吸收,可以為今後的專業知識積累鋪上基礎。
『捌』 當代網路現狀是什麼意思
當代網路現狀指網路呈現的狀態。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社會應運而生。但網路社會匿名、開放、高度自治等內在特點決定了對其管控存在較大難度,如何引導網路社會自律、解決管理前端缺失、提升網路社會違法犯罪查處力度來規劃網路社會管控已成為一大課題。
許多社區網站的游戲是基於網路社會可以給參與者提供寬松的自由環境,游戲參與者擺脫了傳統倫理與法律的約束,為所欲為的行動可以與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社會責任完全沒有關系。「偷菜」的一度流行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現實社會中集體主義的行為規范與網路社會利己主義無需規范的激烈沖突。
網路的出現並發展為活動和信息交換提供了虛擬空間,有社會學家認為虛擬空間及其間發生的各種活動形成了網路社會,網路社會可說是現實社會在網路上的它維體現,各大SNS社交網站就是網路社會中不同虛擬國家或者虛擬社區。
中國針對網路社會和虛擬社區並沒有建立相關的道德准則和法律規范,對於其犯罪的表現形式、犯罪原因以及綜合防控對策也沒有深入研究。
(8)當代是什麼網路社會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
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玖』 網路社會的簡介
網路社會一詞,首次出現於學者狄傑克(Jan van Dijk)於1991年出版的書《De Netwerkmaatschappij》。狄傑克認為,網路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網路交織所形成,而網路也決定了社會的走向跟目標,影響的層次包括個人、組織以及社會。接著曼威·科司特(Manuel Castells)於1996年出版的《The Information Age》中大量使用網路社會的概念,描述當代社會的轉型。由於科技越來越進步,無遠弗屆的溝通以及運輸工具的發達更加強了點對點的互動,社會組織已經由過去垂直或水平式組織,轉變為分散的型態。舊有的社會是由團體、組織與社群聚集而成,但網路社會卻是由點與點之間連結而構成。曼威·科司特認為,網路社會對於製造、經驗、權力以及文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曼威·科司特將網路的集合視之為社會,但狄傑克認為,社會仍是由團體、組織等形成,但這些團體的關系跟互動會受到網路的影響甚劇。
『拾』 什麼是網路社會問題
道德自控能力不強
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如何,直接關繫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其道德行為的產生。在網路社會中,我們發現某些大學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往往憑借網路的隱蔽性、虛擬性等特徵,在網路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各種活動,沒有把握自由的邊界,一部分大學生由於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在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社會中很容易產生一些道德問題行為。
(四)對現實的不適應
網路與現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道德環境」。現實生活中每個大學生都必須與身邊的老師、同學接觸,其現實的道德行為受外界的接觸人員的監督和自身道德意識的約束,他必須按照一個社會人的道德標准行動。而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由於對現實交際的恐懼而更熱衷於網上交友。這不僅削弱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帶來了網路上的道德冷漠現象,使他們對各種網路不道德現象置若罔聞, 甚至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的舉動。
二、客觀原因
(一)網路生活的開放性加大 , 缺乏規范性
網路生活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它的開放性。隨著網路的普及,這一特徵越來越表現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入網路生活中去,也就是說網路生活中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由於目前網路中的規范性缺乏,因此,網路成為了大學生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這種極具開放性但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環境,給大學生的道德問題行為的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網路文化的多元性加強,缺乏主導性
網路文化是指基於網路技術而產生的以網上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生活現象。它主要由網路技術文化、網路規則文化和網路觀念文化組成,其核心是網路觀念文化。由於這種多元性的網路文化缺乏一種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引導,這就使得人們在各種網路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導致他們的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就意味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的無主導型。不同的價值觀念有時會出現沖突現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網路文化時,很難把握哪種文化是積極的、先進的。也就是說,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在多種文化觀念的沖擊下,變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蝕,從而導致他們在網路生活中產生道德問題行為。
(三)網路信息的誘惑性增強,缺乏防範性
網路中的「黃色信息」 、「 黑色信息」與「灰色信息」對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極具誘惑性,對大學生的網路行為構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於網路信息具有較大的誘惑 ,而網路本身對不良信息的防範性缺乏,這就使得大學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導致其道德防禦力減弱,從使他們產生網路道德問題行為。
(四)網路交往的虛擬性加大,與現實性契合不夠
網路作為一種虛擬空間的存在 , 發生在其中的各種活動都是現實活動在虛擬空間的延伸。因此,網路交往作為網民的一種主要網路活動,具有虛擬性的特徵。因此,很多大學生的網路交往都是在虛擬化的網路環境中完成的,與現實性契合不夠,即他們的網路交往相對於現實交往而言發生了某種偏差。由於網路交往的虛擬,使交往雙方不道出真實身份就可以進行交流與溝通。這一特殊情況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放棄現實道德的約束 ,導致他們進行網路交往的道德他律性減弱。道德他律性的減弱,必然會導致主體在進行活動時,因缺乏外部的監督而趨向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主體在選擇某種行為時往往隨心所欲,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作為行為選擇的唯一標准,不顧他人的反應或感受,從而導致網路道德問題行為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