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astronaut是什麼意思
astronaut[英][ˈæstrənɔ:t][美][ˈæstrəˌnɔt]
n.宇航員; 太空人; 航天員;
復數:astronauts
網路釋義
1. 宇航員.
2. 宇宙航行員
3. 太空人
4. 航天員
5. 宇航員
例句:
1.
Then I asked him if he thought I might make a good astronaut.
之後我問他他是否認為我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宇航員。
祝你英語學習成功!
~~~~~~~~~~~~~~~~~~~~~
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望採納,謝謝,您的採納是我的力量!
❷ 宇航員和月亮是什麼梗
月亮能夠等到宇航員,就是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歸宿,只是時間而已。是一句話用來表達感情的話,一般月亮代表自己,宇航員代指自己喜歡或等待的人,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員就表示自己不一定能等到自己喜歡的人,月亮能等到宇航員,我也會等到你,就是表達自己很喜歡對方,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對方的喜歡。
關於愛情的網路流行語:
1、假如沒法忘記他,就不要忘記好了。真正的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
2、喜愛一個人,是不會有痛苦的。愛一個人,也許有綿長的痛苦,但他給我的歡樂,也是世上最大的歡樂。
3、愛一個人很難,放棄自己心愛的人更難。
4、明知會失去自由,明知這是一生一世的合約,為了得到對方,為了令對方歡樂,也甘願作出承諾。戀愛旳一個追求不自由的過程,當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時候,就是你不愛他的時候。
❸ taikonaut的意思是什麼
Taikonaut [taikɔnɔ:t]
基本翻譯
n. (漢)中國宇航員(由漢語拼音taikong和astronaut縮合而成)
網路釋義
Taikonaut:太空飛行員|太空人|中國太空人
taikonaut/astronaut:太空人
(China)taikonaut:太空人|航天員
網路
taikonaut
這並非是拼錯了的英文單詞。1999年11月21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號」無人宇宙飛船,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個消息。在英文的有關中國不久就會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的報道中,第一次使用了Taikonaut,特指即「中國宇航員」或「中國太空人」。據稱,馬來西亞的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並首先在某個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頁里使用它。這個詞普遍被西方媒體用來稱呼中國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ōng」和「船員」的英文縮寫「naut」(或「航行者」的希臘文「naus」,「宇航員」的英文「Astronaut」刪節組成。但在中國官方所發布的稿件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航天員」(astronaut),意思為「太空航行者」。自神七升空後,Taikonaut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國外的英語媒體上。顯然,這是中文太空的漢語拼音與希臘語航行者(naut)的組合..
❹ 太空人是什麼意思
ET
❺ 什麼是太空人
太空人是對宇航員的俗稱,也是指駕駛、維修和管理航天器並在航天過程中從事科研、生產和軍事等活動的人員。
太空人英文名
「中國航天員」有了英文名Taikonaut。
「Taikonaut」最先是由馬來西亞華人科學家趙里昱1998年在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的。這一年,中國組建了中國航天員大隊。2003年,神舟五號把第一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地球軌道時,英文「太空人」也和楊利偉的名字一樣,一舉成名。
兩年後,神舟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帶著2名中國「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遨遊了5天。時隔3年,已經成功發射的神舟七號將實現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屆時,中國將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太空人由來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道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並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強的科技影響力和國家整體實力。
中國太空人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5號進入太空,歷時21小時返回地球。
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歷時5天返回地球。
2008年9月25日,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歷時2天20小時28分返回地球。
❻ 回來的宇航員是假的
航天員(亦稱太空人),特指中國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境外也叫宇航員。航天員有職業和非職業兩類,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2016年10月19日6時32分,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後,中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先後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18年3月,中國航天員中心表示,中國航天員已全面開展空間站任務訓練。
約定俗成的,被俄羅斯航空及航天局僱傭的宇航員或前蘇聯的宇航員都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kosmonavt),其英文版本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單詞「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員」)。事實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義相同,選擇所使用詞語的原則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員諾曼·薩伽德成為首位乘坐俄羅斯發射的航天器上太 空的美國人,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他成為首位美國「cosmonaut」。
據稱,馬來西亞的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並首先在某個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頁里使用它。這個詞普遍被西方媒體用來稱呼中國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ōng」和「船員」的英文縮寫「naut」(或「航行者」的希臘文「naus」,「宇航員」的英文「Astronaut」刪節組成。但在中國官方所發布的稿件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航天員」(astronaut),意思為「太空航行者」。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是蘇聯的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東方1號(Vostok 1)進入太空。第一位女性宇航員是瓦倫蒂娜·特雷斯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Vostok 6)進入太空。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宇航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 五號成為中國首名宇航員。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華裔人士包括盧傑、王贛駿、焦立中、張福林,所有人都來自美國。
上太空的宇航員裡面最年輕的是戈爾曼·季托夫,當他乘坐東方2號上太空時只有26歲。最老的則是約翰·格倫,他乘坐STS-95上太空時已經77歲了。在太空中逗留最長紀錄是瓦里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數是七次,紀錄由傑里·L·羅斯和富蘭克林·張-迪亞斯兩人所保持。宇航員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里(在阿波羅13號緊急事件時產生)。
首個自製太空船上太空的宇航員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應該與各式各樣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電離層(ISS)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宇航員候選人將收到銀質宇航員之翅。當他們進入太空後,他們將收到金質宇航員之翅。美國空軍也對飛越海拔80公里的飛行員授予宇航員之翅。
目的
基礎訓練的目的,首先是使宇航員候選人掌握並完成載人航天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巧,其次是要進一步提高其體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質。宇航員所必須接受的體能和心理訓練:例如置身重力達10磅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於絕音室的訓練,其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首先,要有本科學習經歷,需要接受科學、醫葯、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其次,必須具備操作經驗,尤其是擔任試飛員的經驗;第三,優秀的宇航員還善於幫助別人。」
隔離室訓練
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後,遠離一大堆人群,除和地面聯系外,與世隔絕,長期的寂寞生活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宇航員能夠適應這種特殊的生活,隔離室訓練便應運而生。隔離室幾乎不受任何聲響刺激,如同與外界隔絕一樣。性格是否合得來是不是選定機組人員時要考慮的因素?宇航心理學家說,不是,許多人聽到都會感到吃驚,因為畢竟宇航員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一起生活工作,同一個你受不了的人共處可不是什麼開心的事,弄不好連工作都要受到影響。但是,宇航員都是職業素養很高的人,他們不會讓個人的心情影響到任務的執行。再說,一次航天時間都相對比較短,一般是一個星期,最多也不過兩個星期。對大多數宇航員來說,在這樣短暫的期間里,哪怕是與魔鬼同眠都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是去空間站或去火星,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性格合不來的人長期相處難免產生矛盾沖突,會影響到大家的合作關系。所以,對宇航員心理素質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揭秘
中國訓練揭秘
距離今秋十月載人飛船升空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宇航員們現階段在訓練什麼呢?陳輝教授透露說,當前仍然有宇航員的基礎訓練,熟悉飛船艙內設施也是他們的主要訓練內容。去年年底,陳輝教授曾經進入航天城參觀,他向記者講述了宇航員花樣繁多的訓練內容。
入選條件
想成為宇航員,入選條件除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基本身體素質良好外,還必須通過航天城特有設施的「技術考驗」,包括:每分鍾轉速24圈的轉椅,以檢查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鞦韆,以測試飛船進入軌道時可能使人體產生的空間運動病等。
極度眩暈
「轉椅+鞦韆」
進入航天城,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閉,除了靠牆一台控制儀外,地中央的一張轉椅格外引人注目。這張轉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是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了解他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從轉椅室出來進入的是電動鞦韆室,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一台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電動鞦韆盪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
體驗「蹦極」
航天城裡還有一個「沖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的沖擊環境,從而加強人的抗沖擊耐力,研究各種方式的防護措施。
比玩「飛碟」難受多了3層樓高的離心機室里裝備著亞洲規模最大的國產載人離心機。
人體離心機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既可以上下伸縮,也可以左右轉動。頂上有一條長達16米的旋轉手臂,它用結實的鋼架緊緊托住了位於手臂前方的一隻橢圓形不銹鋼封閉吊艙,這只吊艙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轉動,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於宇航員的超重條件。當整個離心機開起來時,有些像游樂場中的「飛碟」,無論是「房子」、「手臂」還是吊艙,都在不停地加劇轉動搖擺,但其轉動的速度和搖擺角度則是「飛碟」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
忍受狹小和孤寂
宇航員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點,宇航員訓練中心裡有各種各樣為使宇航員適應太空生活而設置的模擬艙。
低壓艙是一座淡綠色的T形艙,內有工作艙、休息艙和衛生艙3部分。當宇航員穿上特製的航天服走進低壓艙之後,艙內的空氣就被抽掉,宇航員此時就開始進入「太空」。狹小的艙內既沒有電視也沒有音響,就連做一些搖擺幅度較大的健身活動也很受限制,沒有電話,不準通信,與社會完全隔絕。學會如何適應這種環境,是走進太空之前必須攻克的課題。
認識回家的路
天象儀室是宇航員模擬訓練中的最後一個關卡,宇航員升空執行任務之前必須在這里熟悉星空圖,找出自己將要走過的路線,一旦載人飛船的自動導航系統出現故障,宇航員就可以自己操控。
❼ 宇航員在愛情里代表什麼意思
宇航員代指自己喜歡或等待的人。
出自網路流行語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員,一般月亮代指自己,宇航員代指自己喜歡或等待的人。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員就表示自己不一定能等到自己喜歡的人。
(7)太空人什麼意思網路語擴展閱讀:
關於愛情的網路流行語:
1、假如沒法忘記他,就不要忘記好了。真正的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
2、喜愛一個人,是不會有痛苦的。愛一個人,也許有綿長的痛苦,但他給我的歡樂,也是世上最大的歡樂。
3、愛一個人很難,放棄自己心愛的人更難。
4、明知會失去自由,明知這是一生一世的合約,為了得到對方,為了令對方歡樂,也甘願作出承諾。戀愛旳一個追求不自由的過程,當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時候,就是你不愛他的時候。
❽ 太空人的含義有哪些
太空人是對宇航員的俗稱,也是指駕駛、維修和管理航天器並在航天過程中從事科研、生產和軍事等活動的人員。太空人英文名「中國航天員」有了英文名 Taikon「Taikonaut」最先是由馬來西亞華人科學家趙里昱1998年在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的。
❾ 太空人的英文名稱
「中國航天員」有了英文名 Taikonaut
「Taikonaut」最先是由馬來西亞華人科學家趙里昱1998年在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的。
2008年9月26日,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道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並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強的科技影響力和國家整體實力。」
❿ taikonaut是什麼意思
taikonaut
太空人
taikonaut
n.中國太空人;
例句:
1.
2025: Plans to land first taikonaut on the moon.
2025年:首位中國宇航員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