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靈修
從靈修傳統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出發,通向靈性有四種不同進路,即:智慧、勝王、 巴克蒂(虔信)和業報(行動)。
智慧之路:神秘知識之道
智慧之路法即是深究意識。但它不同於科學心理學家的方法,他們可能設計出不同的實驗計劃研究他人的意識。傳統的持有者向這些心理學家提出的問題是:「他或她是否知道在他們面前首先出現的意識是什麼」?如果沒有弄清主體、觀察者、科學的心靈,任何發現本身都是可疑的。事實上,這是在探索一個古老的命題「認識你自己」。答案就在每個人心中。傳統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概括如下),就我所知,它還不被當代任何學術所證實,盡管它的意識觀依然構成西方學術界少部分學者的觀點。
整個宇宙中有一種意識(A):它是一種神聖的力量,比其他任何東西微妙、強大;它是普遍的 ;它超越時空;它完美無暇 。它不被一般人認識,大概只有某些聖人出神時可以洞見。套用神學術語,我們可以稱之為存在之基的上帝。它沒有屬性,也沒有特徵。從這一巨大的意識出發,全部的宇宙「就像火花一樣」噴發。它是終極者、絕對者。聖人覺悟到它的存在並出於指稱的必要。必須對其性質進行指稱,所以稱之為存在、智慧和喜樂。這意識由此引發出所有的宇宙、所有的存在物。
第二個關鍵概念是B,這同樣是一個令人驚異的靈性產物。人們認為上述A存在於人的意識中,傳統認為「在心中」。它是個人的自性(Self)。所以,不用外求,只須內尋:是個人的自性照亮你、你的心、你的感官,它是生命原則和理智原則,並且和A不分離。這一概念的意義在於:我是一個強大的、自由的、完美的存在物。我不是一個畏縮可憐的命運的玩物。所以傳統偉大的核心觀念,就是「A即B」這一表達式,在某種意義上說智慧傳統只是對A的注釋。因而對於靈性實踐,最大的奧秘在於:隨著我接近SELF,我也接近A。 於是,一個人應該開始一種深度實踐,即「自我探索」。例如,有些禪宗宗派以及印度聖人都傳授這種修行。簡單地作個總結,一個人必須詢問「我是誰?」我們生命的核心特徵,「我」,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無怪乎我們常常弄得一團糟。我們是自己的身體、心靈、身心的結合、諸元素的結合嗎?我們確實不知道;盡管我們可能有關於A的各種論述。我們只是不斷改變觀念、意象、活動、痛苦和快樂的模式嗎?或者其中具有某種持久的和真實的東西?這是我們必須澄清的事。但如何澄清?
一個人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我是誰,真正的我是什麼,我的真正本性是什麼?」如果我內心裡放棄我的身體,我依然存在?如果我放棄心靈,我在哪裡?等等。如果我努力探尋,就會發現各種關於我自己的事物:我如何充滿了我自己的意象,各種意象都由思想構成,而各種思想繞成一個圈,形成一個網路,網路下有一種光,一旦人們不執著於個人的思想,並在心中傾聽回答,那他的答案從一開始就會顯示出於過去大神秘主義者的答案一致……這是一個發現之旅。所幸的是,這是一個有可靠向導的旅行,否則很容易迷失。
這一自我探索的過程可能是一個人能夠接受的最大教育。根據許多聖人的觀點,所有對人類狀況的回答都最終顯現出來:心靈會變得強大、平靜和深厚。隨著探究的深入,它會神秘地獲得理解經典的能力,它會凈化一個人的生命,會為靈性群體和導師們所吸引,而之路將會發展成為覺悟之路。
勝王之路:入定之道
勝王之路強調通過嚴格的入定來默想,將心靈導致一種出神狀態,早期稱為禪那(dhyana),成熟的狀態稱為三摩地(samadhi)。它適宜於那些具有強大的意志力,但不相信形而上學或者宗教的人,因為走這條道路的實踐者不相信任何事情。總的來說:專注於你的心靈!去發現任何可能發現的東西!這態度應該是科學的、來自經驗的。根據勝王之路,所有的心理狀態都能夠合理地歸於人大心靈:沒有超自然的力量。神跡、直覺、特異功能或者神視都是精神現象。
傳統中勝王之路的定義是:「路是對心靈之波的剋制」。(這里,波的涵義是心靈中一種短暫的活動,如思想、渴望、夢。也可以把它翻譯成驅使、波動、振動、閃爍)。所以,路是一個人完全控制自己心靈的過程,以致他抑制了所有游離思想;能完全集中在特定事物上。簡言之,一個人必須學習入定的方法。人的感官都自然外求,它把心靈引向迷人的世界。事實上,許多人究其一生都在感官世界中游離。研究勝王之路意味著通過專注於敏感的內部知覺重新訓練心靈。產生的第一個結果是獲得某些能力,如解讀他人之心、影響他人、運物、控制環境、見到神並與神談話、身體消失,以及達到三摩地。根據勝王之路,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理性的解釋,它們並不是神秘的或者超凡的。
然而,盡管一個人做了很多努力來實踐專注,但除非我們過上一種純粹的、真誠的生活,否則這仍是不可能的。所以,勝王之路要求相當大的自我控制。例如,一個人必須在任何環境中都完全誠實。他必須保持嚴格的飲食。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專注,他必須完全獨身。這是對獻身者所要求的戒律。
巴克蒂之路:虔信之道
傳統常常強烈地鼓勵人們實踐虔信之道,並把它作為當前這個時代最合適普通人的之路。這條道路易行、安全,無需太多苦行或者研習。然而,實踐者必須以正確的方式學習它,應該避免狂熱。所有之路之道都有危險、不利的地方,也有積極的特徵。例如,一個過於熱衷於勝王之路的人可能會變得極端內向,由於一直處於孤立狀態,他可能會遇上心理問題。虔信之路的危險在於一個人變得相當感情用事,對自己的神沒有批判力;並且可能對他人的宗教持有一種消極態度。當然,虔信者的態度應該是:我喜愛我的宗教!讓其他人喜愛他們的宗教!
虔信意指學會愛A。「A」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相當抽象的詞。事實上,我們甚至不能確定這樣的事物是否存在,如何接近它,是否全迷信行為。那麼,如何繼續愛下去呢?關鍵在於我們使用意象、視覺象徵、詞、文字象徵將我們的心靈提升到神聖者高度。我們有意用一個意象,如一尊釋迦牟尼佛塑像,作為A的象徵。我們徹底意識到這只是一種象徵:一張圖片,一尊塑像。紙或木頭都不是A。但關鍵在於,修道士及其他聖人經歷許多世代後已經發現A可以通過意象啟示他自己。這里有一個重要概念:意象是一種中介物或者居所。我們可以設想A暫時居住在一張畫或者一個意象中,通過意象,通過祈禱,通過敬畏,如果可能的話,人們通過祭儀崇拜與A接觸。
崇拜中使用意象在許多宗教都是受爭議的:例如伊斯蘭教就有反聖像的傳統,就像許多新教派一樣。另一方面,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則很喜歡各種各樣的意象。
我們大部分人都能夠接受A是超越形式和形象的: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A是無限的、永恆的、超空間的,沒有特徵。那挺好,但從實踐的觀點看,這一點用也沒有:我們如何與我們從未感受以及難得見到的不可見者相關聯?,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實踐上幾乎不可能。在有些經典中,據說那些崇拜非人格者的人可以成功;但這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這條道路充滿著困難。那些人格崇拜者發現走這條道路很容易。顯然,這條道路適宜於那些充滿激情的人。
由此引發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何種意象?」這里我們提供一個可能出人意外的回答:傳統持有者已經發現任何一個意象都可用作此目的。然而,經常被使用並且最受推薦的意象則是世界主要宗教獨特的意象:基督、佛陀或者太極圖。一個人不應該隨手撿起一張畫像,說「這是我的A之象徵」。根據傳統,某些意象已為A「授權」,或者被神聖傳統所聖化,而我們應該信守的正是這些意象。有一個簡單的類比那就是郵筒。確實,為了寄一封信,人們應該把它投入街上任何郵筒中的任何一個;然而,條件是它們必須都屬於郵局的真實郵筒。如果你把這信投入垃圾箱,那它就不可能寄達。同樣,崇拜一個隨意選擇的古怪意象也不可能對人有益。
所以,第一步就是謙卑地肯定:「A是無限的,而我的心靈是有限的;我要通過有限的象徵與他接觸。」然後,人們才可以開始使用,譬如,一張佛陀像。真正具有意義的一步是在自己家裡供一幅像。我們大多數人沒有為此留出一個空間(傳統上則會有一個神龕),但至少可以騰出一個備用的架子或者一個房間角落。人們會發現奇跡般的變化,如果他簡單地安放一個神像,並且每天獻上鮮花,閱讀經典以及祈禱。
下一步是去聖地尋找同伴:他們可以是男女修道士、祭司、有經驗的虔信者。人們會發現靜修中心或者教會很有吸引力,因而盡可能經常去聖地。聖潔的同伴同樣具有持久的意義:閱讀聖人的生平或者看聖像或照片;由此人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非肉體意義上的而非意識層面的最聖潔同伴,這樣的同伴可以具有同等的力量。
業報之路:行動之道
最後,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甚至晚上也要忙家務或其它事。從靈性的觀點看,花時間工作是不是在浪費時間?當然不是。事實上,如果使用得當,這將非常富有成效的時間。業報之路的藝術就是把一個人的日常活動轉化為靈性訓練。這是對我們大多數有家庭、有工作的「正常」人走向解脫的關鍵。
業報律是傳統的重要內容。它似乎有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宇宙中有一種道德律,它在自然律之中以及和自然律一起發揮作用。簡單地說,行善帶來擴展、成長和快樂;行惡則導致沒落。所以,我們行善部分是為了他人,一如我們的靈修法則或者社會職責所要求的,但也因為它對我們自己有益。我們越對他人行善,就越能改進我們的生命和未來。
其次,通過我們工作的、社會的和家庭中的經驗,可以培養靈性生活必不可少的品質:例如,平靜和不執著。對於那些好動的人,以及在生活中有眾多責任的人,這是一條完美之路之路。
這條道路的一些基本原則是:誠實、慷慨和勤奮工作。業報之路從不尋求自己的利益,卻一直尋找機會幫助他人。他要過一種簡單的生活,避免聚斂錢財。逐漸地,他可能培養出一種生活使命,或許成為一個醫生或者為公眾服務的公務員。他在履行職責時,會發現有許多培養內心的善的機會。
同時,在工作和照管家庭時,總是努力做到不執著。即使他盡了最大努力,結果卻不僅如人意,對此他能平靜接受。如果結果很好,他也不自大。很快他會認為:「我盡了最大努力,但結果取決於A」。中國有句話說得很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態度會讓生活和心靈平靜;逐漸地,自然和環境的力量會變得更加吉祥,像冥想和研習一樣適合於純粹的靈性實踐。
傳統中經常使用的一個隱喻是:我們都像一個在貧窮家庭里不知不覺地長大的王子,我們事實上有國王的資格,但我們對此不曾知曉,相反我們覺得處境很糟。當我們獲得靈修的知識時,就像重新獲得合法權一樣。所以,靈修的知識已經存在我們的結構中,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它不是不同的、有待獲得的東西。宗教是內在的,而不是文化的;是普遍的,而不是有限的。所有這一切的啟示的關鍵在於「內在的工具」,即心靈。心靈構成一種靈魂和物質之間的樞軸。當前我們的心靈就像一隻頑猴,但它能夠得到限制和凈化。我們獲得真正喜樂和能力的道路是我們的心靈,沒有其他途徑。各種不同的之路都趨向於這一取向:冥想、祈禱、棄絕、研習經典、崇拜、職責。
現在,我們對靈修很容易理解了:
每一個靈魂都是潛在的A。其目的在於通過控制內在和外在的自然,來顯明這一神聖性。通過工作、崇拜、心理控制或者哲學——其中一個或者一個以上,或者全部——來顯明,並且不受約束。這是靈修的全部。教義、教條、儀式、著作、廟宇或者種種形式都不過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