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喲是什麼歌
《敖包相會》。「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喲」出自歌曲《敖包相會》,歌詞節選: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喲,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歌曲介紹:發行於2003年8月1日,由夢之旅合唱組合演唱,憑借其動人心魄的旋律,一經上線便火爆網路。
2. 蒙古包有什麼與之相關的民間故事或歷史傳說
遼闊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適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古人製造洞室,沿洞壁用木頭石頭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洞頂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煙、出氣、採光、通風之用。後來發展成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那時稱這種洞室為烏爾斡,"烏爾"原意為"挖"的意思,現代蒙古語中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頂氈,引伸為"家"、"戶"等意。在狩獵採集時代,蒙古族住在窩棚里,這種圓形拱頂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做簡單,便於遺棄。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養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胚胎。要求一種便於遷徒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在狩獵時代向游牧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進入畜牧社會,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兒朵。此系古代蒙古貴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窩裹陀",又稱"宮帳"。這種蒙古包與普通蒙古包相比較有三個特點:
其一,容積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約十三、四尺,寬五、六尺。古時的翰兒朵則高大得多。據魯不魯乞記敘:"他們把這些帳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時可達三十英尺寬。有一輛車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帳幕……"這種用二十二條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其二,古代貴族用的翰兒朵富麗堂皇。《黑韃事略》徐霍注雲:"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其制則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餘條線曳住,閾與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雲:"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帳。"撒帳即細毛布,此處為細毛布做成的金碧輝煌的鉅帳。這種經過裝飾以後的宮帳也叫"金殿"。
其三,宮帳的造型與蒙古包略有區別。宮帳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烏尼並豎起哈那製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樣。魯不魯乞稱蒙哥汗的宮殿為"有頸發屋"。據《水晶鑒》記載:"有天宮之帳曰宮帳"。宮帳上面呈葫蘆形,葫蘆象徵福祿禎祥;下面呈桃兒形,桃兒形模仿天宮。現在成吉思汗陵寢地還保存有這種宮帳的造型。宮帳金頂輝煌,蒙古包用黃緞子覆蓋,其上還綴有藏綠色流蘇的頂蓋,極為富麗,表現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築藝術。
長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選擇了最適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以「哈那」多少來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哈那、8個哈那、10個哈那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為大型蒙古包,過去草原上是罕見的。但近幾年,錫林郭勒盟舉辦的那達慕大會上已多次出來了。
包門朝南開,包內正北中間是長者或貴賓的位置,西邊是客人的位置,東邊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飯的地方,東南是爐灶。現在,大多數牧民有兩座蒙古包,一座往人,一座做倉庫或做飯燒茶做奶食品。隨著生產發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已有好多牧戶搬進磚瓦房,實現了定居游牧。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農牧民已普遍居住磚木結構的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