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機網路原理計算題(簡單題
1、時間間隙:就是AB間通訊一次的時間,也就是通訊節拍,計算方法是AB間距離乘以2,然後除以通訊速率,加上雙倍的通訊延遲;你的答案似乎有問題;
2、最小幀長度:就是說100Mbps的傳輸頻率情況下,來得及傳播的最小數據串長度;也就是說1000米長度上,分布100M個數據包,有多少個,然後換算為位元組。你的答案是對的。
❷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及計算例題
指的是數據的傳送速率,也稱為數據率或者比特率, 單位是b/s 也有(千)kb/s(10的三次) (兆)Mb/s(10的六次) (吉)Gb/s(10的九次) (太)Tb/s(10的十二次) 速率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而並非網路實際上運行的速率。
指的是某信道允許通過的信號頻帶范圍,代表網路中某信道傳送數據的能力,表示在單位時間內網路某信道中通過的「最高數據率」
在時間軸上,信號的寬度隨帶寬的增大而變窄。如下圖:
一條通信鏈路的「帶寬」越寬,其所能傳輸的「最高數據率」就越高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 實際的數據量 。其受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比如最大吞吐量也不會超過額定速率。
時延表示數據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時延 =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發送時延: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公式如下:
傳播時延: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公式如下:
對比: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一般發生在網路適配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半點關系,而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與信號的發送速率無關,和信號傳送的距離有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進行處理花費的時間。(比如差錯校驗、查找適當的路由)
排隊時延:分組經過網路傳輸時,經過多個路由器,當分組較多時就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且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我們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 提高數據的發送速率僅僅是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又稱為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 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打個比方:車子在道路上多了起來,道路的利用率變大了,道路被占滿了,但是道路變擁擠了,這樣就導致排隊時延的增大了。
2道小例題鞏固下公式:
❸ 計算機網路ip計算題
1、設計子網掩碼:6個地方,則最少需要6個子網,取主機號前3位,2的3次方,可以得到8個子網(取2位只有四個不夠,分多浪費,而且可能主機號不夠用),因此子網掩碼應該是255.255.224.0,分8個子網(用六個),每個子網可以容納2的5次方-2 30台主機(全0主機號位網路地址,全1位廣播地址),符合題意。
2、地址范圍:由於分8個子網,ip地址主機號位5位,則每個子網主機范圍是32,所以地址是
203.66.77.0--203.66.77.31
203.66.77.32-203.66.77.63
203.66.77.64.-203.66.77-95
203.66.77.96-203.66.77.127
203.66.77.128-203.66.77.159
203.66.77.160-203.66.77.191
203..66.77.192-203.66.77.223
203.66.77.224-203.66.77.255
(其中每個網段的第一個地址(主機號全0和最有一個地址主機號全1不能用,)
❹ 計算機網路IP計算題
5.63.255.254
由IP可知這是一個A類網路,HOST ID是32。由掩碼255.224.0.0可以知道,實際上已經對這個網路劃分成了一些子網。這里問的最大的有效地址應該是在5.32.0.0同一子網中的最大有效地址。我們可以先看看掩碼對子網的劃分:
注意到224化為2進制是11100000,前3位是1,佔用了主機號(HOST ID)的高3位,表示把網路劃分成了2的三次方-2=6個子網(因為前3位有000,001...,111共8種組合,但是000和111是需要保留的)。所以6個子網分別是(我用10進制和2進制混合表示了,方便理解):
1:5.00100000.*.* ——5.00111111.*.*
2:5.01000000.*.*——5.01011111.*.*
3:5.01100000.*.*——5.01111111.*.*
下略...
32的2進制是001000000,前3位是001,則說明要在第一個子網中算最大有效地址
那麼就是:5.00111111.11111111.11111111,因為主機號不能全為1或者0,所以有效的是:
5.00111111.11111111.11111110
化成10進制就是答案:5.63.255.254
❺ 計算機網路原理計算題
解答:
p20的總時延定義,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從主機A開始發送數據到主機A把數據全部發送到鏈路上所需要的時間叫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依題意,主機A要發送的數據幀長度為10000bit,速率是10Mbit/s即10*10^6bit/s,那麼發送時延就是:
10000bit÷10000000bit/s=0.001s=1000μs
從主機A到交換機的傳播時延是20μs
交換機接收完分組這個分組同樣需要時間,按照題意是35μs
然後交換機開始發送這個分組,又需要計算發送時延,由於分組長度和速率不變,仍然是1000μs
接著這個分組在交換機到主機B之間的鏈路傳遞,傳播時延是20μs。
關於主機B要多少時間才能接收完這個分組,依題意,「從A開始發送至B接收到該分組所需的總時間」,接收到就是主機B開始接收這個分組那一個時刻,也就是分組的第一個位元組到達鏈路末端的那個時刻,後面的時間就不管它了。
總時延就是上面所有時延的和:
1000+20+35+1000+20=2075μ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