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詐騙能構成犯罪嗎
網路詐騙如果詐騙數額較大的將構成犯罪,具體為詐騙罪。以下是詳細解釋:
詐騙罪定義: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網路詐騙與詐騙罪關系:當網路詐騙行為滿足詐騙罪的定義,且詐騙數額達到較大標准時,將構成詐騙罪。
法律依據: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因此,網路詐騙在詐騙數額較大的情況下,能構成犯罪。
⑵ 什麼行為構成網路犯罪
網路犯罪是指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針對網路系統實施攻擊的行為,包括病毒傳播、設置邏輯炸彈、非法入侵或破壞計算機系統、盜用上網賬號和信用卡數據、網路敲詐、侵犯版權和其它知識產權、發布網路虛假廣告、利用網路散發虛假或恐怖信息等。網路犯罪具有隱蔽性、智慧性、無國界性及嚴重性等特點,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中國法律對網路犯罪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打擊。根據相關法律,網路犯罪的類型包括: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方面的犯罪,如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非法破壞計算機系統、非法中斷網路服務;危害國家安全方面的犯罪,如造謠、誹謗和煽動、竊取和泄露國家秘密、破壞民族團結、組織邪教活動;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和管理秩序方面的犯罪,如銷售偽劣產品和虛假廣告、侵犯商譽、侵犯知識產權、編造或傳播虛假金融信息、傳播淫穢信息;侵犯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如侮辱、誹謗他人、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網路盜竊、詐騙、敲詐勒索等。
此外,中國還通過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如《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對信息網路及其安全進行了規范和管理。同時,200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頒布的《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系統總結了目前網路違法和犯罪的典型行為,對於保障互聯網的運行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
網路犯罪的主體多種多樣,包括黑客、內部人員等。黑客有「白帽子」、「黑帽子」和「灰帽子」之分,其中「黑帽子」以破壞入侵為目的,是最危險的一類。黑客活動不僅破壞了網路本身,還可能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強防範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嚴厲打擊網路犯罪,保障互聯網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對維護國家的正常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4年中國頒布第一部有關信息網路安全的行政法規以來,與信息網路及其安全有關的法律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這些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實施,為打擊網路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和保障。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路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和升級。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相關法律法規,以應對新的挑戰和威脅。
⑶ 多元化社會網路社會對違法犯罪的影響
多元化社會網路社會對違法犯罪的影響是:
1、犯罪主體多元化,年輕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路的普及,各種職業、年齡、身份的人都可能實施網路犯罪。在網路犯罪中,特別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當大。
2、犯罪方式智能化、專業化。網路犯罪是一種高技術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業研究人員或對計算機有特殊興趣並掌握網路技術的人員,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計算機及網路的功能與特性,又洞悉計算機及網路的缺陷與漏洞。
3、犯罪對象的廣泛性。隨著社會的網路化,網路犯罪的對象從個人隱私到國家安全,從信用卡密碼到軍事機密,無所不包。
4、犯罪手段的多樣化。信息網路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推廣,為各種網路犯罪分子提供了日新月異的多樣化,高技術的作案手段,諸如竊取秘密、調撥資金、金融投機、剽竊軟體、偷漏稅款、發布虛假信息、入侵網路等網路犯罪活動層出不窮,花樣繁多。
5、犯罪的互動性、隱蔽性高。網路發展形成了一個虛擬的電腦空間,既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空間界限,使得雙向性、多向性交流傳播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