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戰的特點是易守難攻對嗎
網路戰的特點是網路化,信息化,不是易守難攻。網路戰更多的是通過病毒對相應的系統進行攻擊,讓對方的系統癱瘓。
Ⅱ 網上的商店和實體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許多電商平台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正在逐漸沖擊著實體經濟。許多實體服裝店的店主稱,只有假期的時候才偶爾會有人來光顧,但也就是試完款式就走了,也不一定會買。而近年來,相信大家也能頻繁地看到「又一某某服裝品牌倒閉」的新聞冒出來,可以說,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實體店的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
除此之外,有些商家由於出售方式不同,在生產加工方面還會相對採用兩條不同的生產線,一條是專供實體店銷售的商場線,另一條是專供網店銷售的電商線。因此,細節方面的精加工也可能會有明顯的差別。
總而言之,無論在實體店還是網上購物,都要相信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說法。大品牌質量好的衣服自然不便宜,只要買的衣服自已覺得物有所值就可以。
Ⅲ 計算機網路戰的手段有哪幾種
計算機網路戰的手段有2種:
1、間諜活動及國家安全漏洞
網路間諜活動是通過對互聯網、軟體或計算機進行非法攻擊活動,從個人、競爭對手、團體、政府以及敵人處獲取機密信息,從而得到軍事、政治或經濟優勢的行為。
2、蓄意破壞
計算機和衛星協助的軍事活動都有設備被中斷的風險。指令和通信內容可以被攔截或更換。電力、水、燃料、通訊和交通基礎設施都可能會受到干擾。
安全漏洞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偷竊信用卡號碼,黑客攻擊的潛在的目標也包括電網、鐵路和股市。
(3)網路戰和實體戰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戰的相關事件:
1、1983年,凱文·米特尼克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
2、1988年,凱文·米特尼克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
3、1995年,來自俄羅斯的黑客弗拉季米爾·列寧在互聯網上上演了精彩的偷天換日,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入侵銀行電腦系統來獲利的黑客,1995年,他侵入美國花旗銀行並盜走一千萬,他於1995年在英國被國際刑警逮捕,之後,他把帳戶里的錢轉移至美國、芬蘭、荷蘭、德國、愛爾蘭等地。
4、2000年,年僅15歲,綽號黑手黨男孩的黑客在2000年2月6日到2月14日情人節期間成功侵入包括雅虎、eBay和Amazon在內的大型網站伺服器,他成功阻止伺服器向用戶提供服務,他於2000年被捕。
Ⅳ 軍事理論考試里網路戰,解釋概念
在發展至目前的網路戰中,這些基本的判斷還仍然存在嗎?
審視網路攻擊特點,樹立「網路積極防禦」作戰思想
由於網路作戰的瞬時性、交互性、脆弱性和復雜性等,網路攻擊也具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
一是作戰行動的無時空限制性。網路戰幾乎不受自然時間和天候的影響,具有全天候、全時域等特性,使得網路攻擊更加主動、突然,只要能進入對方網路並發出指令,哪怕萬里之遙,也能一擊中的。此外,網路及其空間的大小隨計算機網路的延伸而拓展,只要計算機網路可及的地方,就是網路作戰空間的延伸之處。
二是作戰手段的多樣性。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復雜性,使得網路攻擊的作戰手段還具有超越網路的多樣性。既可以利用電磁壓制、病毒攻擊、木馬植入、網路滲透、拒絕服務等進行「軟癱瘓」,也可以利用電子武器攻擊、特種兵力破壞、火力打擊等實施「硬摧毀」。
三是作戰的效費比畸高。網路攻擊的范圍廣、速度快、破壞力強,攻擊本身的成本卻相對較低:研製一種新型病毒進行網路攻擊,費用遠比研製其它高技術武器裝備低得多。
當前網路戰中普遍存在的「重攻輕防」思想,可能也主要是基於網路攻擊的這些特點而產生的。這樣的考慮也許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在於過分誇大了主動網路攻擊的可操作性。
第一,無法確保己方能夠首先對對方實施網路攻擊作戰。通常,主動的網路攻擊應基於「敵對雙方明確開戰」這一條件,但歷史上不宣而戰的戰例比比皆是,誰能保證對方也不會不宣而戰呢?即便是敵對雙方同時宣戰,由於網路戰的瞬時性等特點,誰又能保證己方的網路攻擊一定會比對方早那麼「一個瞬間」呢?
第二,即便佔有先機,也難以確保對方不會進行有效的反擊。如果對方的網路防禦能力稍強,己方的首次網路攻擊便未必能全部摧毀對方的網路反擊能力,因而也就無法確保對方不會進行有效的反擊並被一擊「致命」。
所以,「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一經典論斷,在網路戰中的合理表述就應修改為:當對方還沒有發動網路進攻時,己方的網路進攻可能是最好的防禦。之所以只是「可能」,是因為當己方第一波次網路攻擊完畢或在己方發起第一波次網路攻擊的同時,對方就可以憑借稍強的防禦能力啟動應急方案施以精確反擊;此時,如果己方自身的網路防禦能力跟不上,則必會遭受對方的網路反擊而損失較大。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網路防禦太難就忽視防禦,更不能因為網路防禦的建設成本較高就將網路作戰主要寄望於進攻,只有積極防禦下的進攻才可能真正握有主動。
所以,越是在網路防禦很難的情況下,越要加大對網路防禦的研究,建設和保持一支符合足夠原則的網路戰反擊力量,保證在遭受對方首次網路攻擊時仍能實時進行網路反擊,這正是積極防禦的網路戰作戰思想,即必須強調在網路總體防禦的態勢下,寓攻於防,攻防結合,以積極的攻勢作戰達成防禦目的,使網路戰在開局上是防禦,但在作戰過程中卻又不局限於防禦。
創新理論研究,加強系統建設,追求新的攻防平衡
除少數強國的軍隊之外,當前的網路防禦作戰研究,還大多徘徊在重技術、輕管理,重平時建設、輕實戰運用的初始階段;對網路防禦作戰的指揮控制、戰法謀略、訓練保障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還沒有一套科學實用的理論指導。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化戰爭對網路依存度的飛速提高,必須適時地提出「網路防禦作戰」概念,深刻認識並把握計算機網路防禦作戰的發展規律。
網路防禦作戰是以積極防禦的作戰思想為指導,為保護和增強己方實時、准確、可靠的收集、處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而採取的一系列連續性軍事行動。網路防禦作戰應可分為評估偵查、擬制計劃、應急處置和精確反制等必須的階段。作為從實戰視角提出的網路防禦作戰,其研究內容除了應科學地界定網路防禦作戰的概念、系統地分析網路防禦作戰的特點、合理地提出網路防禦作戰的指導思想和作戰原則、實用地區分網路防禦作戰的作戰階段,更應系統地研究網路防禦作戰的指揮活動,有效牽引網路防禦作戰的技術開發,不斷創新網路防禦作戰的戰法和謀略,積極探索網路防禦作戰的訓練模式和保障思路。
盡管目前網路防禦作戰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但隨著網路戰能力和社會對網路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網路戰威懾。消除信息網路霸權國家的網路戰威懾,不僅要注意提高網路戰攻擊作戰能力,更要注重提高網路戰的防禦作戰能力。因為按照一般的理論推斷,只有網路防禦作戰能力的提高,網路攻防作戰能力大致相對平衡,才有可能帶來網路攻防雙方的相互遏制。因此,在「無網不在」的信息社會,只有扎實地搞好積極防禦,才能確保在網路戰中贏得主動。而從網路技術和系統建設及相應的網路防禦作戰研究和應用上不懈地追求先機,才有可能盡快實現網路戰攻防的新的平衡態勢,創造信息社會的新的相對和平。
Ⅳ 網路戰的概念
網路戰也稱信息戰是為干擾、破壞敵方網路信息系統,並保證己方網路信息 系統的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網路攻防行動。也稱正在成為高技術戰爭的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樣式,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
Ⅵ 簡要論述一下網路戰,並舉實際戰例
網路戰是為干擾,破壞敵方網路信息系統,並為保衛己方網路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而來用的一系列網路攻防行動。
實際戰例:南聯盟攻擊北約,俄格沖突,韓國的金融網癱瘓,法軍計算機被黑
Ⅶ 網路戰的具體表現形式
與以往炮火紛飛的傳統作戰方式不同,網路戰是一種隱蔽無聲的全新作戰方式,它不僅活躍在戰爭和各類沖突中,而且閃爍於平時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活動中。然而,網路戰作為一種極具威懾力和破壞力的軍事手段,卻一直處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揭開網路戰神秘的面紗,我們看到,其大致可歸結為網路情報、網路阻癱、網路防禦、網路心理、網電一體等五種作戰樣式。
網路情報作戰——「網路戰士」使用病毒、木馬、黑客軟體等,足不出戶即可獵取極有價值的各類情報
網路阻癱作戰——用「蜂群戰術」或烈性病毒導致對方網路癱瘓
網路防禦作戰——主動防禦和縱深防禦相結合,防止秘密信息泄露
網路心理作戰——藉助發達的互聯網傳遞攻心信息,引發「蝴蝶效應」
網電一體作戰——隨著無線網路的發展,網路戰有線傳輸的限制正在被打破
網路戰通常受有線傳輸限制,隨著無線網路的發展,網路空間與電磁空間逐漸融為一體,網路戰的這一限制正在被打破。
Ⅷ 電子戰、網路戰有何區別陸海空天電網中電指電磁戰還是電子戰電磁戰又是什麼
沒有電磁戰,一般說電子戰,電磁空間,制電磁權,都是電的不同表達而已。電子戰早就有,從日俄戰爭等近代戰爭就存在電子戰了,網路戰是信息技術發展,有網路之後才有的,依託於網路化平台。
Ⅸ 如何看待網路戰和實體摧毀戰的區別以及網路戰在現代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不同的戰爭空間代表著不同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當前,戰爭空間已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信息空間和心理空間,表現為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等不同領域的多重作用。 物理域作戰空間 物理域作戰空間是戰爭物質體系構成的場域,其特點表現為實。
Ⅹ 現在美國打仗的基本戰術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70年代末美國根據中東戰爭的經驗,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理論,82年正式確認其作戰樣式,使得美國走在新軍事革命的前列,91年海灣戰爭,「空地一體戰」作戰樣式使得美軍大獲全勝,42天擊潰伊拉克軍隊。
1996年在《2010年聯合構想》中首次提出「網路中心戰」。美軍認為,"網路中心戰"的實質是,通過把感測器、指揮官、射手和作戰平台組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網路,使具有不同性質和肩負不同作戰任務的各個部隊,在指揮中心的統一協調和指揮下,具有更好的信息共享能力,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以及更高的作戰效率。現在,美國已經把"網路中心戰"作為推進其軍隊信息化、網路化建設和聯合作戰的主要目標,並計劃用30年時間來達成這一目標。
美軍作戰現在正在逐步轉型實現「網路中心戰」。而其他國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追趕美軍,也是朝實現「網路中心戰」發展。伊拉克戰爭已經運用了一些「網路中心戰」的作戰樣式,使得少量的美軍,能夠以傷亡幾百人的代價,21天摧毀一個地區強國的政權,充分顯示出網路中心戰的強大威力。
網路中心戰概念已逐漸成為美軍面向21世紀的新型作戰形式。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是美海軍的最高學府,是「網路中心戰」的誕生地。最早提出「網路中心戰」概念的該院院長塞布魯斯基海軍中將。
「網路中心戰」之內涵
「網路中心戰」是指,將軍隊的所有偵察探測系統、通信聯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組成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網路體系,各級作戰人員利用該網路體系了解戰場態勢、交流作戰信息、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的作戰樣式。該網路體系由「無縫隙」連接的三個網路組成,即探測網路、交戰網路和通信網路。把所有戰略、戰役和戰術級探測器材聯為一體的探測網路,能迅速提供「戰場空間態勢圖」;交戰網路又稱打擊網路,連接各主要武器系統;通信網路對前兩者起支撐作用,是它們的神經中樞。通過戰場各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可加速信息的快速流動和使用,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享戰場信息,把信息優勢變為作戰行動優勢,從而協調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效能。
「網路中心戰」四大關鍵要素
美軍認為,信息時代的軍隊是一個互連互通的網路化實體。軍隊的網路化能生成新的戰鬥力,是戰鬥力的新增長點,是實施「網路中心戰」的物質基礎。「網路中心戰」的關鍵要素有四個:
「信息結構」即使各感測器聯網的系統,這是實施「網路中心戰」的基本條件,其表現形式是完備的天基、陸基、海基、空基信息系統,而遂行的主要職能則是數據融合和信息管理;
「作戰空間感知」「信息結構」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部隊的作戰空間感知能力,使各部隊能同時了解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使作戰任務、行動、地形變得「透明」;
「實時協同動作」有了共同的「空間感知能力」,不僅能使指揮官採用適應性很強的新指揮控制方式,加快作戰節奏,使己方的作戰行動總比敵方快半拍到一拍,使己方總處於主動、敵方總陷於被動,而且也可使各部隊自覺自願地執行作戰命令,自覺地採取作戰行動,真正使部隊成為「自我協同部隊」;
「最終效果」上面三項關鍵要素導致的最後結果是作戰節奏加快,反應能力加強,作戰風險降低,作戰代價(主要指傷亡)減少,作戰效能提高。
「網路中心戰」影響深遠
美軍認為實施「網路中心戰」,將產生三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作戰優勢。
使分散配置的部隊發揮整體優勢機械化戰爭時代,由於部隊的通信、機動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必須把作戰和作戰保障部隊部署在敵軍和要保衛的目標附近。結果分散配置的部隊易處於弱勢,無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實施攻擊。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還使部隊很難在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和得到充分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實施快速、遠距離機動。但是,信息化戰爭時代,由於感測器作用距離和武器射程的增加,快速傳輸信息能力的增強,部隊作戰效能的發揮將不再受地理條件的制約。戰場上為了達成集中戰鬥力的效果,將不必再集中部隊,「集中兵力」的內涵將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將降低作戰風險。由於集中戰鬥力的內涵由集中部隊讓位於集中火力與信息,從而減少作戰風險,不會再有「高價值目標」出現在敵人面前。其次,將減少後勤負擔。部隊不再頻繁運動後勤,不僅會減少傷亡,減少衛生勤務工作量,油料、彈葯等物資的運輸和補給量也會大大減輕。最後,將使配置在不同地點的兵力兵器,在不運動的情況下,就可同時攻擊多個不同目標,從而發揮更大作戰效能,取得最大作戰效果。
使戰場情況一目瞭然實施「網路中心戰」的部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為它耳聰目明,信息靈通,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對指揮官的意圖一清二楚。這樣的部隊能實施「自我協同行動」,自覺與其他部隊配合;能在留下活動痕跡很少的情況下,實施作戰行動;能在上級指揮官總意圖的指導下,有效地遂行獨立作戰。
使各作戰平台連為一體作戰空間的各作戰單元用網路連為一體後,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既能更有效地協調行動,也能為適應新的戰場情況很快地轉換作戰行動樣式。使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基本條件是,建立堅固耐用、性能良好的信息基礎結構。這一結構能使戰場上的所有作戰單元,得到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把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連接分為兩類:一類是連接各「作戰實體」的「硬連接」;另一類是連接各「作戰機制」和「作戰程序」的「軟連接」。「軟連接」的好壞既是影響部隊協調行動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兵力兵器戰鬥力系數升降和戰鬥力能否得到倍增的關鍵。但無論是「硬連接」還是「軟連接」,都不一定是連接得越緊密越好,而是要適當,其標準是能使部隊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網路中心戰」、「網路戰」及「平台中心戰」的區別
美軍認為,「網路戰」是在有限的作戰指揮空間(指揮所、司令部或辦公室)內,以進攻性行為奪取和達成信息優勢,從而影響、破壞敵方的信息站、信息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站的作戰樣式。基本戰法包括:計算機網路攻擊、輸送計算機病毒和破壞性「黑客」行為等。美軍的「網路戰」與「網路中心戰」有本質的區別。「網路戰」是信息條件下以計算機及其網路為基本工具、以網路攻擊與防護為基本手段的一種全新的特殊作戰樣式,而且主要是針對指揮領域的作戰。「網路戰」是在看不見的戰場上的較量,具有平時和戰時一體化的特點,不僅戰時是配合戰場作戰的重要作戰手段,在平時也可能獨立實施並可隨時發動攻擊。
「平台中心戰」是針對「網路中心戰」而言的,即作戰行動主要圍繞武器平台進行,由各作戰平台自身的探測器獲得戰場信息,然後提供給武器平台進行作戰。不僅上下級之間的戰場信息交流少而慢,而且平台之間信息共享也非常有限,使得作戰中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這一過程需要指揮員自上而下地進行協調,整個作戰過程無法真正聯貫,造成了戰鬥力和時間的浪費,相比較而言作戰效能較低。
由此可見,「網路中心戰」盡管充分運用了計算機網路技術,但不是實施針對計算機網路的作戰,而是以計算機網路為中心和基礎,使整個戰場、各種部隊、各個武器平台形成有機的整體,以利於提高整體作戰效能。所以,「網路中心戰」作為信息條件下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樣式,在本質上仍然是一般意義上的戰場作戰,而不是特定含義上的「網路戰」,但與「平台中心戰」相比,實現了上下左右作戰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提高了整體作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