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CMP與IP同屬於網路層,為什麼ICMP報文又封裝在IP數據報中呢
IP協議自身不存在獲取差錯信息並進行差錯控制的機制,因此在使用IP協議會出現在數據包發送後不知道數據包是否到達目的地,是什麼原因造成數據包不能到達目的地的。
ICMP協議就是來處理數據報文傳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具體的工作內容:當目標主機或中間設備發現數據報文在傳輸中出現錯誤不能達到目的地址後,會觸發ICMP模塊,同時產生一個ICMP報文向源主機發送出錯情況報告。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封裝在IP數據報里,所以ICMP報文要封裝在IP數據報中被傳輸,才可向源主機發送出錯誤情況報告
㈡ osi,tcp/ip分層結構的必要性,數據傳輸單元是什麼,每一層的傳輸單元是什麼
分層的必要性:使一個復雜的通信系統具備層次化。從而便於理解、便於實現、便於維護、便於革新、便於標准化。
數據傳輸單元:模型之間通信時對等層次使用相同協議進行的虛通信,所以發送方每個層次都要對數據進行封裝,然後再傳輸到網路中。所以:數據傳輸單元就是指對等層次之間傳遞的數據單位。
物理層的 數據傳輸單元是數據位(bit)
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數據幀(frame)
網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數據包(packet)
傳輸層的 數據傳輸單元是數據段(segment)
其他更高層次的數據傳輸單元是數據(data)
㈢ OSI中的網路層中的把上層來的數據組織成數據包在結點間進行交換傳送怎麼理解
數據包傳遞肯定是要通過物理層咯,否則你咋傳呢?
你說的網路層傳輸的數據包,也就是ip包,就是網路層把傳輸層的數據按照規則封裝成ip包,通過物理介質到達另一個路由器,也就是那個所謂的結點。
由那個路由器進行路由處理,尋找數據包的目的地。
㈣ 網路層的傳輸單位到底是(數據包)還是(分組,包)
datagram是網路層中傳輸的單元;
packet 是封裝的基本單元還有RIP應該是應用層的 ;
因為在網路傳輸中,報文是具有完整意義的二進制數據整體;報文在傳輸層被拆分成較小的可傳輸的數據單元,並添加頭部,形成包,到達網路層後再次被添加頭部形成新的包。
這樣做的目的是,當數據經過網路節點時,在這里添加目的地址與源地址,包在到達數據鏈路層後被封裝成幀,最後才是物理層的比特,所以C才是對的,分別是包、幀、比特的單位;因為這是層層分割,層層傳遞的一個關系。
(4)為什麼網路層要用數據包傳輸擴展閱讀;
數據包的結構非常復雜,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在這里主要了解一下它的關鍵構成就可以了,這對於理解TCP/IP協議的通信原理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包主要由「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凈載數據」等部分構成,包括包頭和包體,包頭是固定長度,包體的長度不定,各欄位長度固定,雙方的請求數據包和應答數據包的包頭結構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包體的定義。
㈤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的功能和作用。
物理層:對應於網路的基本硬體,這也是Internet物理構成,即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硬體設備,如PC機、互連網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必須對這些硬體設備的電氣特性作一個規范,使這些設備都能夠互相連接並兼容使用。
·網路介面層:它定義了將數據組成正確幀的規程和在網路中傳輸幀的規程,幀是指一串數據,它是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單位。
·互聯網層:本層定義了互聯網中傳輸的"信息包"格式,以及從一個用戶通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到最終目標的"信息包"轉發機制。
·傳輸層:為兩個用戶進程之間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連接。
·應用層:它定義了應用程序使用互聯網的規程。
㈥ 網路中數據各層是怎樣進行傳輸的
你已經說到了一個,既然網路層用路由器來轉發數據包了,那麼還要用到下面幾層干嗎! 從發送方到目的放,是從高層到底層的,然後從底層到高層,每一層的數據都封裝在下一層的數據報中,這個過程一方面他要尋早目的地址等,中間經過路由器,其實也是靠路由器轉發,那麼,其實轉發過程是只用到下面的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及物理層,無關上面兩層,只是到了目的地才上交到運輸層,網路層把數據報封裝到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單元中,傳輸媒體上交給物理層,物理層用傳輸媒體傳送,其實傳送的是傳輸媒體,而傳輸媒體只是傳送他能傳送的信號,即上面交給他什麼他就傳送什麼,故他的上層物理層要信號轉換等,然後傳輸媒體把信號傳給路由器,當然假設這中間經過了路由器,路由器在網路層,故信號得從底層到網路層層層的破開,然後下一個轉發同樣道理。
說得有點亂!!
㈦ 數據包,數據報文,數據幀之間的關系
一、數據幀(Frame):數據鏈路層,傳遞的單位是frame 幀,就是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包括三部分
1、幀頭,裡面有mac地址,通過這個地址可以在底層的交換機這個層面里順著網線找到你的計算機。
2、數據部分,ip數據包,意思是使用ip地址定位的一個數據包。
3、幀尾。其中,幀頭和幀尾包含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比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信息等;數據部分則包含網路層傳下來的數據,比如ip數據包。
二、數據包(Packet):TCP/IP協議通信傳輸中的數據單位,處於網路層,在區域網中,「包」是包含在「幀」里的。packet是整個tcpip通信協議里網路層的傳輸單位,也是最小的單位。
有著目的地的ip地址及其來源的ip地址和其他的校驗信息。它也被稱為頭。來自傳輸層託付給自己待傳送的信息。這個信息會被分成多個ip數據包發送出去。所以網路層傳遞的是ip包,ip包里是待傳輸消息的一部分。
三、數據報(Datagram):現在來到傳輸層了,傳輸層直接接受來自你的消息,小到給朋友發個晚安,大到給別人傳遞個文件,只要提供對方的ip地址(還有埠號),其它的都交給傳輸層幫助實現。
這兩種協議都會在發送前把你的消息拆分成多個ip數據包來傳輸。udp英文就叫 user datagram protocol。所以數據報是啥,就是帶地址的消息。
(7)為什麼網路層要用數據包傳輸擴展閱讀:
1、據報是不能比數據幀大的,數據幀根據不同網路(無線有線)長度會有所區別,數據包(一塊數據)進行為網路層傳輸時會進行判別,如果長過是網路層要進行分片,成為數據報。
2、假設要傳輸一個UDP數據包,乙太網的MTU為1500位元組,一般IP首部為20位元組,UDP首部為8位元組,數據的凈荷(payload)部分預留是1500-20-8=1472位元組。如果數據部分大於1472位元組,就會出現分片現象。
3、IP分片發生在IP層,不僅源端主機會進行分片,中間的路由器也有可能分片,因為不同的網路的MTU是不一樣的,如果傳輸路徑上的某個網路的MTU比源端網路的MTU要小,路由器就可能對IP數據報再次進行分片。而分片數據的重組只會發生在目的端的IP層。
4、TCP:對於TCP數據,在建立連接的三次握手的過程中,連接雙方會相互通告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報文段長度),MSS一般是MTU—IP首部(20)—TCP首部(20),每次發送的TCP數據都不會超過雙方MSS的最小值,所以就保證了IP數據報不會超過MTU,避免了IP分片。
㈧ 數據包是如何在網路中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㈨ 數據包發送和接收在OSI各層的作用
(1)物理層(Physical Layer) 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為此,該層定義了物理鏈路的建立、維護和拆除有關的機械、電氣、功能和規程特性。 包括信號線的功能、「0」和「1」信號的電平表示、數據傳輸速率、物理連接器規格及其相關的屬性等。物理層的作用是通過傳輸介質發送和接收二進制比特流。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幀。 數據幀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稱MAC地址)、控制碼、數據及校驗碼等信息。該層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校驗、確認和反饋重發等手段,將不可靠的物理鏈路轉換成對網路層來說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此外,數據鏈路層還要協調收發雙方的數據傳輸速率,即進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來不及處理發送方來的高速數據而導致緩沖器溢出及線路阻塞。 (3)網路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該層的主要作用是解決如何使數據包通過各結點傳送的問題,即通過路徑選擇演算法(路由)將數據包送到目的地。另外,為避免通信子網中出現過多的數據包而造成網路阻塞,需要對流入的數據包數量進行控制(擁塞控制)。當數據包要跨越多個通信子網才能到達目的地時,還要解決網際互連的問題。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該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使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在兩個傳輸實體間的一條主機到主機的、可由用戶控制和設定的、可靠的數據通路。 傳輸層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段或報文。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會話層得名的原因是它很類似於兩個實體間的會話概念。例如,一個交互的用戶會話以登錄到計算機開始,以注銷結束。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如果必要,該層可提供一種標准表示形式,用於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表示格式轉換成網路通信中採用的標准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該層通過應用程序來完成網路用戶的應用需求,如文件傳輸、收發電子郵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