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互聯網輿情
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路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的集合。
輿情概念
網路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它是較多民眾關於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網路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隨著網際網路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路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網路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
網路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傳統的社會輿情存在於民間,存在於大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的街頭巷尾的議論之中,前者難以捕捉,後者稍縱即逝,輿情的獲取只能通過社會明察暗訪、民意調查等方式進行,獲取效率低下,樣本少而且容易流於偏頗,耗費巨大。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眾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發表各自看法,網路輿情可以採用圖靈輿情網路自動抓取技術手段方便獲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沒有人為加工),覆蓋面全。
網路輿情定義: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後續影響力的集合。——軍犬輿情創始人:彭作文
表現方式
網路輿情其表現方式主要為: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聞(RSS)、新聞跟帖及轉帖等等。
近年來,網路輿情對政治生活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影響與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網路輿情事件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網路對社會監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時,網路輿情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誘發民眾的不良情緒,引發群眾的違規和過激行為,進而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2. 國務院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回應有什麼新規定
回應社會關切。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加強重大政務輿情回應督辦工作,開展效果評估。對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重要政務輿情、媒體關切、突發事件等熱點問題,要按程序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講清事實真相、政策措施以及處置結果等,認真回應關切。依法依規明確回應主體,落實責任,確保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及社會熱點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
3. 企業監測到負面輿情作出響應,如何區分響應級別:關注、密切關注、特別關注、重大輿情突發事件。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一款好的網路信息監測產品主要考察以下幾點:
一是信息量要全。網路輿情監測產品能做到全網監測,這就要求除了對專業媒體言論進行監測外,更要對BS、BLOG、微博、SNS等社會性媒體中的網民、消費者言論進行監測;
二是信息量要准確。由於網路輿情是基於關鍵詞進行監測的,所以要求網路輿情監測產品必須能對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判斷,包容有效信息排除干擾信息,做到高准確率;
三是信息監測要及時。負面信息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企業就能進行有效的應對措施,對負面信息進行引導和弱化。反之,如果發現時間不及時,負面信息就有可能急劇裂變成產品或品牌危機,到那時危機就不容易控制,企業也會在輿論上陷於被動
從以上三點的使用技術來看,我們可以確定主要還是網路信息採集技術要很出眾,從這點來說,北京的 Rank輿情監測系統 肯定是國內採集行業的佼佼者。因此,以我接觸過的幾款網路信息監測產品中,結合上面我說的三點,感覺Rank輿情監測系統的監測產品的實用性要更好一些,而且很多上市公司、政府機關也在用的這個。具體你可以去去網上找找他們的信息看看
4. 網路輿論事件的類型有哪些
一、產品缺陷類
以雙匯火腿腸吃出多隻活蟲事件為例。
二、領導人言論不當類
以李國慶俞渝互撕事件為例。
三、客戶投訴類
以陝西賓士漏油車事件為例。
四、企業經營管理類
以網易暴力裁員事件為例。
五、突發事件類
以格力舉報奧克斯事件為例。【以上分析來自輿情分析工具識微商情】
5. 輿情的定義是什麼,有沒有標准答案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後續影響力的集合。 ——軍犬輿情創始人:彭作文
網路輿情六大要素:網路、事件、網民、情感、傳播互動、影響力
6. 三級網路輿情是什麼意思,屬於重大輿情事件嗎
您好,
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路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後續影響力的集合。
7. 什麼叫網路輿情
什麼叫網路輿情?
你是企業還是政府,兩者對輿情監控的需求是不同的,甚至相差很大,所以先明確方向,再明確需求。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一個需求,那麼我建議你還是上網找找資料,搞清楚一些問題再 進行產品選擇,因為公司的忽悠有時候會誤導你,必須要有個辨別力。現在的輿情公司太多了,但實際真正做到輿情監控的好像不多,且方向也不同。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需求。
其實選擇輿情監測系統主要的注意事項也就是監測的覆蓋范圍、操作是否簡便、信息量要全。
網路輿情監測產品能做到全網監測,這就要求除了對專業媒體言論進行監測外,
更要對微博、BBS、BLOG、SNS等社會性媒體中的網民、消費者言論進行監測;還有就是您使用在什麼行業對了
Rank輿情監測系統 是面向全國服務的 我們公司一直在使用他們根據不同行業可以制定不同的需求,比較靈活,而且他們採集的信息不僅全面,而且使用了國內領先的自然語意分析技術,更加精準的分析輿情信息。
2011-11-0711:39:50
8. 如何給涉警輿情事件定性,如何評定其影響程度的等級
涉警輿情引導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 存在「呆板性」認識。工作中,部分民警對涉警輿情敏感性不強,往往局限於傳統的觀念和思維,對輿情的作用、影響力缺乏足夠性重視,片面地認為公安機關的主業是打擊犯罪、治安防控,單單是網路的幾次發帖、回應,其影響力微乎其微。因此,工作中常常表現為反應遲緩,疏於引導,最終喪失了工作的主動權,貽誤了輿情應對的最佳時機,導致了涉警輿情的迅速擴散蔓延,給下步的處置工作帶來被動。
2. 一貫「機械式」應對。對於涉警輿情,一些警種和部門應對的方法過於簡單,應對能力不強,對網路等媒體發布的消息,一貫採取「捂、蓋、瞞」的消極應對方式,而不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公眾的猜疑心理,甚至將公眾推向了對立面。同時,在處理與新聞媒體的關繫上,也始終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躲避或者拒絕媒體采訪現象普遍存在。而涉警輿情發生後,使得相關信息媒體無法求證,只有偏聽偏信當事人、受害人一方的說法,導致新聞報道不全面、不客觀、不真實,最終原本簡單的事件變得不簡單,容易的問題變得不容易。
3. 存在「盲目性」解釋。涉警輿情發生後,一些公安機關沒有對事態進行分析評估,沒有準確把握民眾的心理,而是鑒於輿論危機的影響,盲目對新聞媒體發布一些官方信息,往往因虛而不實、言行不當,引發網民的議論和指責,不利用涉警輿情的引導和處置。而有的公安機關則在引導輿論工作中,態度較為偏激、強硬,非但沒有站在群眾的立場考慮問題,更是一度指責媒體的諸多不當,導致涉警輿情「疊加升級」,新聞媒體的批評顯的愈發激烈,涉警輿情危機進一步加劇。
4. 協作「腸梗阻」嚴重。涉警輿情的引導處置,涉及到多個警種、部門,各警種之間的協作配合至關重要。目前,就基層公安機關而言,在輿情引導處置上仍缺乏一整套完善的協作機制,基層所隊、機關職能科室之間任務分工不夠明確,特別是宣傳部門和基層一些執法單位之間的快速聯動仍是「短板」,「獨角戲」、「各自為陣」現象十分普遍,整體應對涉警輿情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基層公安機關與電視台、報社、網站等新聞媒體的溝通協作還存在問題,立體化的宣傳格局尚未形成。
任何突發輿情都是一個真實事件、一個社會現象或一個共性認知的虛擬投影,這些事件、現象、認知還有一個常被公眾忽略的共性特點,那就是這些事件、現象、認知往往能引發公眾的思考、討論及觀點交鋒。當這些被放上輿論場,並引發公共討論,這就是我們常規認為的輿情。輿情發生往往始於某個網帖的爆料、某個視頻的曝光或某段文字的吐槽,總之這些都會因為這個輿情「可參與」、「可討論」、「可爭辯」的共性特點而被持續關注,不斷放大。至於如何評定其影響程度,就是要根據網路的反響程度具體定,這個沒有一定的數字框架。
9. 重大事件突發一級響應下怎樣規范網路
要做好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工作,需要遵循「及時准確、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科學適度」四個方面原則。
一、 及時准確,爭奪輿情引導先機。
有研究表明,突發事件輿情處置講求黃金4小時原則,事件發生4小時內可能被大量轉發,24小時內就能成為輿論焦點。如果此時政府部門不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爭奪輿情引導先機,正確有效引導輿情,那各種謠言、虛假就會在公眾質疑聲中不斷被放大傳播,誤導社會公眾,導致事態擴大,把輿情危機推向高潮。
因此,當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必須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了解事件情況,第一時間跟蹤研判輿情,設置傳播議程,組織權威評論,坦誠對待公眾,回應社會關切和質疑,與公眾展開平等對話互動,及時展開調查,進行問責處理。只有在事件處理整個過程中,政府部門都做到了快速反應,及時行動,坦誠處置,才能穩定公眾不滿情緒,避免謠言虛假信息流傳,控制事件處置的話語權,贏得輿情引導主動權。
二、 公開透明,用事實回應輿論質疑
突發事件發生後,公眾往往非常關系事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損失、涉及哪些責任等等消息,並基於社會監督的熱情容易對事件進展發出質疑,這時如果政府部門不及時公開相關情況,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謠言和虛假信息就會充斥網路,給突發事件處置和政府聲譽、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一些害怕家醜外揚的地方官員,卻總是喜歡千方百計壓制媒體報道突發事件,刪除網友言論,甚至採取威脅、恐嚇、毆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眾和媒體顯示監督職能。而其結果則往往是,越大壓,就會吸引越多的媒體和公眾參與監督曝光,事件關注度越高,而暴力應對手段則招來更多的批評,輿情危機出現二次爆發。因此,遭遇突發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壓,而是主動、全面、高頻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發布出去,才能滿足媒體報道需求和公眾知情慾望,贏得輿情引導主動權。
三、 規范有序,避免負面輿情再生
在突發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行事,樹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還要堅持有序引導的原則,以客觀理性的處置方式,回應社會上特別是網路上出現的虛假、不實信息和傳聞,引導輿情朝著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發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因此,在政府處置突發事件時,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心理認知,依據社會常識常理對事件進行妥善處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沖突,應當充分考慮公眾的情緒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損害法律權威的情況下,靈活安撫輿論情緒,避免隨意定性引發輿情危機再生。
四、 科學適度,維護政府公信力
在突發事件輿情引導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注意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堅持科學適度的引導原則。首先,回應輿論話不要說的太絕。突發事件後,在面對媒體表態時說話要留餘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輿論被動。其次,面對民意要求,不應過度承諾。有些情況下,為了安撫公眾情緒,一些官員在與公眾互動中容易對媒體做出過度承諾,而一旦承諾無法兌現,結果使自己陷入被動,承受更大輿論壓力,付出更大代價。
總之,遭遇突發事件,面對驟升的輿論壓力,政府部門要學習處變不驚,沉著應對。通過應用輿情監測工具,獲取網路輿情動態,了解突發事件後公眾和媒體的所說所想,了解輿論背後的民意訴求,然後做出相應的回應和採取合理的措施,從而化解輿情危機。
10. 什麼事件才算輿情事件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媒介為傳播載體,通過某個事件,來反映人們的意見、態度、情感。
可見網路輿情一定要通過互聯網媒介才能得以實現的,在現實世界中,手機、平板、電腦等都可以成為網終輿情的傳播媒介。網路輿情必然需要通過事件本體來反映人們的態度和觀點,從而最終形成網路輿論。
所以,我們可以把網路輿情事件的起點界定為輿論事件在互聯網上的生成,把終點界定為網路輿情事件通過人們意見、態度的集合,最終形成了輿論或衍生為現實生活中引發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網路輿情混合事件
混合事件是一連串事件和一組事件的混合,一般用於重大事件,這類事件影響深遠、涉及內容廣泛。
比如2014年的馬航失聯事件,馬航失聯引發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一連幾周登上了網站的頭條,在失聯後的一段時間內,每天都有關於事情最新進展的新事件,並且這次事件使人們聯繫到了以前飛機的種種失聯事件,引發了人們對飛機安全等相關方面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