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安全處理過程
網路安全應急響應是十分重要的,在網路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事件危害損失巨大的時代,應對短時間內冒出的網路安全事件,根據應急響應組織事先對各自可能情況的准備演練,在網路安全事件發生後,盡可能快速、高效的跟蹤、處置與防範,確保網路信息安全。就目前的網路安全應急監測體系來說,其應急處理工作可分為以下幾個流程:
1、准備工作
此階段以預防為主,在事件真正發生前為應急響應做好准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制定用於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的文檔計劃,並建立一組基於威脅態勢的合理防禦措施;制定預警與報警的方式流程,建立一組盡可能高效的事件處理程序;建立備份的體系和流程,按照相關網路安全政策配置安全設備和軟體;建立一個支持事件響應活動的基礎設施,獲得處理問題必備的資源和人員,進行相關的安全培訓,可以進行應急響應事件處理的預演方案。
2、事件監測
識別和發現各種網路安全緊急事件。一旦被入侵檢測機制或另外可信的站點警告已經檢測到了入侵,需要確定系統和數據被入侵到了什麼程度。入侵響應需要管理層批准,需要決定是否關閉被破壞的系統及是否繼續業務,是否繼續收集入侵者活動數據(包括保護這些活動的相關證據)。通報信息的數據和類型,通知什麼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布局入侵檢測設備、全局預警系統,確定網路異常情況;
預估事件的范圍和影響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的方案;
事件的風險危害有多大,涉及到多少網路,影響了多少主機,情況危急程度;
確定事件責任人人選,即指定一個責任人全權處理此事件並給予必要資源;
攻擊者利用的漏洞傳播的范圍有多大,通過匯總,確定是否發生了全網的大規模入侵事件;
3、抑制處置
在入侵檢測系統檢測到有安全事件發生之後,抑制的目的在於限制攻擊范圍,限制潛在的損失與破壞,在事件被抑制以後,應該找出事件根源並徹底根除;然後就該著手系統恢復,把所有受侵害的系統、應用、資料庫等恢復到它們正常的任務狀態。
收集入侵相關的所有資料,收集並保護證據,保證安全地獲取並且保存證據;
確定使系統恢復正常的需求和時間表、從可信的備份介質中恢復用戶數據和應用服務;
通過對有關惡意代碼或行為的分析結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確相應的補救措施並徹底清除,並對攻擊源進行准確定位並採取措施將其中斷;
清理系統、恢復數據、程序、服務,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統和網路設備徹底還原到正常的任務狀態。
4、應急場景
網路攻擊事件:
安全掃描攻擊:黑客利用掃描器對目標進行漏洞探測,並在發現漏洞後進一步利用漏洞進行攻擊;
暴力破解攻擊:對目標系統賬號密碼進行暴力破解,獲取後台管理員許可權;
系統漏洞攻擊:利用操作系統、應用系統中存在漏洞進行攻擊;
WEB漏洞攻擊:通過SQL注入漏洞、上傳漏洞、XSS漏洞、授權繞過等各種WEB漏洞進行攻擊;
拒絕服務攻擊:通過大流量DDOS或者CC攻擊目標,使目標伺服器無法提供正常服務;
信息破壞事件:
系統配置遭篡改:系統中出現異常的服務、進程、啟動項、賬號等等;
資料庫內容篡改:業務數據遭到惡意篡改,引起業務異常和損失;
網站內容篡改事件:網站頁面內容被黑客惡意篡改;
信息數據泄露事件:伺服器數據、會員賬號遭到竊取並泄露.
② 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現狀如何
當發生網路入侵、病毒爆發、現有網路安全防禦體系(如防火牆、入侵檢測、入侵防禦等)被突破或當機或無異常顯示、防毒軟體或被病毒所劫殺或對病毒不作為時,如何阻擊入侵、查殺病毒、恢復系統?事前制定的應急響應預案總難以有效應對尚且未知的病毒及網路攻擊,匆忙趕赴現場,無奈斷網恢復,或簡單備機切換,大多公司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現狀如此,與黑客病毒實施的遠程入侵控制相比,技術和手段完全處於非對等的劣勢地位。能否改變現狀,有何解決方案?
網路安全體系從技術手段上由兩大部分構成:安全防禦與應急救治,其兩者的關系如同醫學上疾病防疫與疾病救治的關系一樣,兩者的差別在於時間和順序上的不同。防禦在前,黑客或病毒攻擊在後,使系統免受破壞稱之為安全防禦;黑客或病毒攻擊在前,救治在後,使系統重新恢復正常稱之為應急救治。
目前網路安全產品以安全防禦為主,如防火牆、入侵檢測、入侵防禦、防毒軟體,以及網路細分、流量監視、流量控制等等,但網路安全應急救治的產品卻處於稀缺或空白的狀態。其表現為基於網路安全防禦體系的技術水平現狀,系統漏洞隨著時間推移陸續顯露,新病毒總量每年以超幾何級數增長,黑客及病毒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和攻擊手段不斷翻新,黑客及病毒突破和破壞現有網路安全防禦體系、劫殺和禁用防毒軟體現象屢有發生,事前制定的網路安全應急響應預案總難以有效應對尚且未知的病毒及網路攻擊,網路安全應急響應尚還處於趕赴現場,斷網恢復,備機切換的簡單低級層次,究其根本原因,缺乏阻斷黑客進攻和查殺病毒的有效工具和能力即時實施網路連接對黑客病毒完成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定點清除,造成網路部分或全局癱瘓,特別是爆發的大規模傳染性網路病毒對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造成社會公共安全事件也時有發生。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事前風險評估、組織機構建立,安全意識培訓,安全策略制定,各種措施防範,事後總結提高,安全訪問策略修正增補,更加嚴格措施防範,這些都是合理和必要的,但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目前狀況「重防輕治,以防代治」卻是明顯的事實。各公司安全防禦產品琳琅滿目,個個價格不菲,當真正遭受網路入侵、病毒爆發,請求應急幫助時,得到的回復往往可能是,需對貴公司網路狀況進行一個安全評估,制定一套安全策略,採用本公司的產品,可以保證下次免遭此類黑客病毒侵襲。「救人於水火,須臾不可待」。可否先救人出水火,再說那事前事後防水防火之事?另一方面,沒有哪家公司產品可說是萬能的,若此次採用此公司此產品,預防此類黑客病毒侵襲,他日遇彼類黑客病毒侵襲,是否需要採用彼公司彼產品呢?這是用戶常遇到的尷尬決擇,頗有一番「上船易,下船難」的意境。喊一聲「孫大聖」,只聽「大聖來也」,孫悟空即到眼前,這是小說《西遊記》常描述的情景。若將此描述的情景視為網路安全應急響應模式,或許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句話是如此耳濡目染,以至於很少有人考究其正確性和合理性。疾病成千上萬,各種病毒也在不斷變異進化,在目前醫學技術條件下能以接種疫苗方式進行免疫的傳染病不過十幾種。從這十幾種傳染病免疫表現出兩個特徵:1.可預防的;2.預防成本小於救治成本,這正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正確性和合理性成立的前提條件。以流感為例,少有人願意花費上萬元去預防花費百把元即可治癒的流感,就是這個道理,一則流感病毒種類繁多,且自身不斷變異進化,防不勝防;二則辦同樣的事花銷更少費用是人們普遍的理性決擇。防禦系統和防毒軟體不可能防住所有的黑客病毒的入侵和攻擊。基於特徵碼識別的防毒軟體通過特徵碼比對可識別具有已知特徵碼的未知病毒,基於行為模式識別的防毒軟體通過行為模式比對可識別具有已知行為模式的未知病毒,但前者需要從已知病毒提取特徵碼,後者需要從已知病毒學習行為模式,所以,基於特徵碼識別的防毒軟體不可能識別具有未知特徵碼的未知病毒,基於行為模式識別的防毒軟體不可能識別具有未知行為模式的未知病毒。假設有朝一日遭遇網路戰,遇到的都是已知特徵碼或已知行為模式的病毒嗎?對於穿透防禦系統和防毒軟體的少量病毒,本應通過應急響應遠程或本地即時網路連接,實施精確打擊,定點清除的方式給予解決,但如缺少這種應急救治能力,或被迫提高防禦級別,或增加備機,或添加人手趕赴現場,如此造成安全防禦成本不可避免急劇增長,且效果並不如意。
綜上所述,針對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目前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開發一款網路安全應急響應工具,用於發生網路入侵、病毒爆發、現有網路安全防禦體系被突破、防毒軟體被病毒所劫殺或對病毒不作為時,即時實施遠程或本地網路連接,阻擊入侵、查殺病毒、恢復系統的工作,這將改變網路安全應急響應「重防輕治,有防無治」的現狀,填補缺失了的網路安全應急救治環節,與現有的網路安全防禦形成互補,構成防治結合完整的網路安全體系,提升了網路安全應急響應能力,特別是對企業、國防、公安、銀行、交通、政府等集團用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通過遠程響應縮短應急響應時間,可避免安全事態惡化和大幅減少運行維護成本。
③ 網路安全都包括什麼
計算機網路安全(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簡稱網路安全)是指利用網路管理控制和技術措施,保證在網路環境中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網路服務可用性和可審查性受到保護。保證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資源得到完整、准確、連續運行和服務不受到干擾破壞和非授權使用。網路的安全問題實際上包括網路的系統安全和信息安全,而保護網路的信息安全是網路安全的最終目標和關鍵,因此,網路安全的實質是網路的信息安全。
網路安全的技術特徵: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認性。其中: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保證信息安全,最根本的就是保證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徵發揮作用。因此,網路信息安全5個特徵也反映了網路安全的基本屬性、要素與技術方面的重要特徵。
網路安全研究目標:在計算機和通信領域的信息傳輸、存儲與處理的整個過程中,提供物理上、邏輯上的防護、監控、反應恢復和對抗的能力,以保護網路信息資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抗抵賴性。網路安全的最終目標是保障網路上的信息安全。
解決網路安全問題需要安全技術、管理、法制、教育並舉,從安全技術方面解決信息網路安全問題是最基本的方法。
這些是網路課本上的知識。
④ 信息網路安全的信息網路安全事件與事件響應
信息網路安全事件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侵犯,其他人或競爭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破壞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安全事件是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或遭受網路黑客的攻擊。對保密部門來說,則是國家機要信息泄露,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被利用在網路上傳播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等都是安全事件。對於網路運行和管理來說,網路攻擊和計算機病毒傳播等安全事件的響應處置包括6個階段:
1、准備階段,基於威脅建立一組合理的防範、控制措施,建立一組盡可能高效的事件處理程序,獲得處理問題必須的資源和人員,最終建立應急響應體系。
2、檢測階段,進行技術檢測,獲取完整系統備份,進行系統審計,分析異常現象,評估事件范圍,報告事件。
3、控制階段,制定可能的控制策略,擬定詳細的控制措施實施計劃,對控制措施進行評估和選擇,記錄控制措施的執行,繼續報告。
4、根除階段,查找出事件根源並根除之,確認備份系統的安全,記錄和報告。
5、恢復階段,根據事件情況,從保存完好的介質上恢復系統可靠性高,一次完整的恢復應修改所有用戶口令。數據恢復應十分小心,可以從最新的完整備份或從容錯系統硬體中恢復數據,記錄和報告。
6、追蹤階段,非常關鍵,其目標是回顧並整合發生事件信息,對事件進行一次事後分析,為下一步進行的民事或刑事的法律活動提高有用的信息。
⑤ 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的介紹
「應急響應」對應的英文是「Incident Response」或「Emergency Response」等,通常是指一個組織為了應對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所做的准備以及在事件發生後所採取的措施。
⑥ 《網路安全監控實戰深入理解事件檢測與響應》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網路安全監控實戰》(Richard Bejtlich)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L3yOe6QWdKALJD8x18cY6A
書名:網路安全監控實戰
作者:Richard Bejtlich
譯者:蔣蓓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
作者簡介:
理查德·貝特利奇(Richard Bejtlich)現任全球頂級安全公司FireEye的首席安全戰略官、美國前沿網路安全公司Mandiant的首席安全官,曾任通用電氣事件響應的主管,是最早一批研究網路安全和NSM防禦的踐行者。他畢業於哈弗大學和美國空軍學院,著有《The Tao of Network Security Monitoring》、《Extrusion Detection》和《Real Digital Forensics》。
他還在博客和推特上創作,其博客地址為http://taosecurity.blogspot.com;推特賬號為@taosecurity。
⑦ 在網路安全體系構成要素中「響應」是指什麼
計算機通訊是保持雙方之間,再發送一個請求過或則命令是,需知道對方是否成功收到請求或命令。必須有一個響應。否則就失敗。這是可靠傳輸協議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
⑧ 網路安全應急響應的網路安全應急響應做什麼
應急響應的活動應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未雨綢繆,即在事件發生前事先做好准備,比如風險評估、制定安全計劃、安全意識的培訓、以發布安全通告的方式進行的預警、以及各種防範措施;
第二、亡羊補牢,即在事件發生後採取的措施,其目的在於把事件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這些行動措施可能來自於人,也可能來自系統,不如發現事件發生後,系統備份、病毒檢測、後門檢測、清除病毒或後門、隔離、系統恢復、調查與追蹤、入侵者取證等一系列操作。
以上兩個方面的工作是相互補充的。首先,事前的計劃和准備為事件發生後的響應動作提供了指導框架,否則,響應動作將陷入混亂,而這些毫無章法的響應動作有可能造成比事件本身更大的損失;其次,事後的響應可能發現事前計劃的不足,吸取教訓,從而進一步完善安全計劃。因此,這兩個方面應該形成一種正反饋的機制,逐步強化組織的安全防範體系。
⑨ 網路安全是什麼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在於資源共享,通信網路是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途徑,因此,計算機網路是安全的,相應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也必須是安全的,應該能為網路用戶實現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下文中,網路安全既指計算機網路安全,又指計算機通信網路安全。
安全的基本含義: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即客體不擔心其正常狀態受到影響。可以把網路安全定義為:一個網路系統不受任何威脅與侵害,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要使網路能正常地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證網路的硬體、軟體能正常運行,然後要保證數據信息交換的安全。從前面兩節可以看到,由於資源共享的濫用,導致了網路的安全問題。因此網路安全的技術途徑就是要實行有限制的共享。絡安全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下有不同的解釋。針對網路中的一個運行系統而言,網路安全就是指信息處理和傳輸的安全。它包括硬體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安全,資料庫系統的安全,電磁信息泄露的防護等。狹義的網路安全,側重於網路傳輸的安全。
⑩ 在網路安全體系構成要素中響應指的是啥,是什麼
就是指信號發出後,對應裝備的回饋信息。就是指信號發出後,對應裝備的回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