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我們在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專家表示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的傷害,我們遭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應該這樣做:
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網路暴力其實就是人們在互聯網賬號上發布的具有侮辱、傷害、煽動或者不符合事實的各種文字視頻等信息,這種暴力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被網暴的對象出現抑鬱、輕生等嚴重後果。
因此我們遭遇到網暴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被負面言論等影響自己的心情,保持情緒方面的平穩,避免自己鑽牛角尖。
『貳』 遇到網路暴力,要如何處理
此處說說法律上的解決方法。遇到網路暴力後,可以採取以下方法處理:
第一,保存網路暴力的證據。遇到網路暴力後,應該第一時間收集保存證據,有利於後續的舉報和訴訟行為,可以委託律師協助收集和保全證據。必要的時候進行公證證據保全,更容易得到認可。
第二,對行為人的賬號拉黑,對於可以自行刪除的評論先刪除,如果不可以刪除的,向平台舉報。減少對自己的不良影響。
第三,如果網路暴力行為已經構成侮辱、誹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尋釁滋事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其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
第四,除了向公安機關報案外,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向互聯網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進行投訴舉報。
第五,根據收集的證據,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遇到網路暴力後,可以及時委託律師幫助維權,律師會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合理的措施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壞人之所以猖狂,是因為好人的沉默。面對網路暴力行為,要及時採取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叄』 學生受到網路暴力該怎麼辦
法律分析:學生受到網路暴力的,應及時與父母師長溝通,尋求幫助。父母可在區分該行為的性質基礎上實施相應行為。如該網路暴力行為構成侵權的,可及時通知網路服務提供商刪除相關侵權信息。如構成侮辱誹謗罪的,可以尋求公安機關的幫助,提起刑事自訴。同時,應該加強學生以及未成年人的網路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路的意識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路的意識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
『肆』 網路暴力辱罵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1、與罵人者進行溝通,雙方協商解決,避免矛盾激化,通知相關網站,要求刪除相關辱罵網帖。
2、報警處理,要求警方介入調查處理。
3、在網路上辱罵他人屬於侵權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第一千零二十四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伍』 校園暴力事件如何處理
1、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則
人的生命和人身安全是至高無上的。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很可能已發生或即將發生學生的人身傷害,甚至危及學生的生命。因此,對校園暴力的處理,應該首先考慮立即停止暴力的實施,查驗是否有學生受到傷害,並考慮立即搶救受傷者,然後再考慮對暴力事件本身的處理。
2、即時性原則
應該做事到到達暴力現場的即時性;對正在實施的暴力事件制止的即時性;對暴力事件信息溝通的即時性;對暴力事件處理的即時性。
3、綜合各方力量處理的原則
對暴力事件處理,應該運用學校集體的力量解決,最忌相互推諉、相互指責、分崩離析、做旁觀狀;特別嚴重的暴力事件應該爭取地方公安、政府、家長、鄰校的力量解決。
4、跳出沖突情景處理的原則
應該立即驅散暴力事件的現場,將施暴和受暴雙方帶回學校處理,切忌在情緒激動、場面混亂的暴力現場處理問題;盡量讓施暴和受暴雙方情緒穩定後再作處理;教育工作者也要跳出沖突情景,充分了解事實真相後,再冷靜、理性處理問題。
5、多方溝通的原則
在第一現場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暴力事件的信息向學校保衛處(學校保安)、向學生工作處(政教處)、學校領導匯報;學校應該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對於事態嚴重的暴力事件,學校應該向上級主管部門、當地派出所匯報;對於已經產生社會影響的暴力事件,學校應該及時和新聞單位溝通,避而不見、推諉責任、掩蓋事實只會引起新聞單位對事件的進一步深挖和謠言四起;對事件的調查、處理,學校可以通過對當事人比較熟悉的人、關系好的人、有權威的人、當事人比較敬畏的人,與雙方當事人進行交流、溝通,安定他們的情緒,了解事件的真相,使雙方明辯是否、明確責任。
校園暴力一般指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等,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
近些年來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許多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制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與心理教育 ,由於很多國家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者會對受害者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調查顯示;校園暴力比較主要原因校園的霸王們,他們社會有保護傘,欺負同學恐嚇同學,毆打比較不聽話同學。
『陸』 校園暴力事件應當如何解決
應對校園暴力要依法綜合施策。
每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被曝光後,在引起眾怒的同時,也引發各方討論。有介紹國外在防治青少年暴力問題上的經驗,有呼籲在刑罰上對低齡重罪作出回應,有從社會教育角度進行建議等。可以說,基本上囊括了在應對類似事件上的可以期待的辦法,但卻並未阻止事件的繼續發生。
問題到底在哪?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這類事件中的絕大多數當事人,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都處於一種「隱身狀態」。他們要麼被描述為未成年的學生,要麼被強調已經不屬於在校生,要麼被回應稱已經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干預。
必須承認,當事人的「失聲」,與雙方的未成年人身份有重要關系。比如有可能是在家人的保護下拒絕接受采訪,也有可能是媒體從新聞倫理的角度而主動選擇迴避。
但從檢討事故發生機制,真正讓未成年雙方都能從「暴力陰影」中走出來,乃至讓社會更好地吸取教訓,聽取當事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是必不可少的。
(6)警方對校園網路暴力如何處理擴展閱讀:
沒有可以復制的青春,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校園暴力事件——盡管其中或許有著太多的共因可尋。因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總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與「受害者」,很可能意味著對他們的拯救與干預是隔靴搔癢式的。事件成因越復雜,在尋求解決辦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見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規律與破解良方。
在校園暴力中,最讓人擔心的地方還在於施暴者年齡的趨小化。社會分化的加劇、離婚率的上升與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動導致的家庭碎片化、基於學校規模擴大而產生的陌生感、網路暴力與情色小說的渲染、食品營養水平的提升等。
一方面在精神層面移植了成人世界的男女關系,另外一方面還為身體的早熟准備了客觀載體。但心理的稚嫩,卻難以在思想領域駕馭身體的需求,也難以消解戀愛挫折帶來的情感壓力,更難以在困惑時得到家長的關懷。
『柒』 校園暴力被施暴者發現怎麼辦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老師、家長和學生每天都在為上學做准備,每個人都希望對校園暴力的恐懼不是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可悲的是,這樣或那樣的暴力行為在今天的許多學校中隨處可見。
在一項對浙江寧波市25所高中,2018屆畢業的學生,關於校園暴力問題調查中,浙江大學社會學的張教授發現:雖然絕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感到安全,但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同時也表示,或多或少聽說過身邊的校園暴力事件。
學生們的看法准確嗎?
校園暴力有多普遍?
孩子們在學校安全嗎?
家長和教師又該如何確保每個學生的安全呢?
什麼是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包括學生之間口頭上的爭吵和身體上的沖突,它不是普通的爭吵,一般是指一方對另一方不平等的欺凌,被欺負的學生經常感到威脅和無力。
校園暴力還通過電子手段或社交媒體、威脅或團伙活動進行欺凌,也可以定義為在上學、放學回家的路上發生的身體或言語沖突,通常發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
雖然校園暴力行為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和持久性,但它也可能很微妙,以至於老師們都沒有意識到。由於欺凌會導致被欺負的學生出現長期的心理、情感和身體問題,因此,認識欺凌的跡象以及如何與之對抗是非常重要的。
校園暴力的類型
直接暴力
它是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的結合。
語言暴力包括口頭威脅或以文字的形式威脅,(比如:在被欺負的學生課桌和書本上寫侮辱性的話),這是對被欺負學生的情感傷害。
身體暴力包括傷害學生的身體或勒索他們的財物。直接暴力的一個例子是毆打同學,同時使用粗魯的語言辱罵他們。
間接暴力
它主要是口頭上的,在學校里經常發生。這種行為的例子是一個學生散布關於另一個學生的虛假信息,意圖對他造成羞辱。
網路暴力
科技的發展把恃強凌弱帶到了互聯網上。網路暴力是指學生使用QQ空間或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台,在上面撰寫對被欺凌學生的不實和侮辱的內容。
網路暴力的另一種常見形式是在未經被欺負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分享他們的私人照片或視頻。這種形式的欺凌更加隱蔽,經常發生在學校之外,因此老師更難發現和解決。
事實上在聽到關於校園暴力事件的消息後,很多學生無論他們年齡多大或在哪裡上學,都很自然會擔心這類事件是否有一天,會發生在他們自己或他們的朋友身上。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感到悲傷和焦慮是正常的。
為什麼會發生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的成因其實並不容易理解,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欺負人的學生天生就很暴力,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些學生只是在模仿他們在家裡、在街上、在電子游戲、電影或者電視中看到的行為。
有些學生正在應對心理健康問題,比如躁鬱症。
有時候施暴者反而是之前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們忍受到了極限,反而會開始以暴制暴然後失去控制。
有些時候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他們並不是本能的想去做這件事,只是如果不做,他們認為可能會被孤立,被同齡人排斥。
校園暴力的影響?
受欺負的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可能會很差,因為他們對學校的興趣和參與度降低了,而且可能會發生不明原因的自我毀滅行為。
情緒方面的影響包括自卑、失眠、抑鬱和自殺想法。此外,受欺負的學生患胃病或頭痛等健康問題的幾率是普通學生的兩倍。校園暴力不僅影響學生,也會影響他們的家人和同學。
被欺凌學生的父母也會感到無助和困惑,可能會經歷抑鬱、焦慮和壓力相關的疾病。有些父母如果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就會過度保護他們。
被欺負學生的朋友和同學可能會覺得無力幫助他們,為沒有站出來幫助他們而內疚,並且害怕成為下一個目標。
校園暴力會在很多方面影響孩子,因此,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不能光靠學校的老師單獨解決這個問題,防止校園暴力也需要家長的參與。
家長在防止校園暴力中可以做什麼?
1、從交談開始
盡管研究表明,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孩子何時被欺負或曾經欺負過別人」的人,但家長可以通過每天與孩子談論他們的社交生活來打破這一趨勢。
家長可以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比如和誰一起吃午飯,課間休息時做了什麼,從學校回家的路上發生了什麼。
2、警惕危險信號
許多孩子在被欺負時選擇不告訴任何人,因此,作為家長必須能夠識別出孩子被欺負的可能跡象。
比如:孩子開始逃避上學,成績下降。
這都是校園暴力可能正在發生的危險信號。此外,被欺負的孩子可能會經歷情緒、性格、飲食習慣方面的變化。
3、養成健康心態
家長讓孩子養成一種反暴力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不僅僅包括教孩子不要打、推或逗其他孩子。家長應該通過教育使孩子們應該明白,中傷別人、開傷人的玩笑和散布謠言也是不對的。
4、教孩子如何應對
家長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對付校園暴力的方法,比如:需要告訴家長,或者用堅定的聲音告訴施暴者停止暴力行為,家長也應該教孩子在看到校園暴力時應該怎麼做。
研究表明,當大多數孩子看到別人被欺負時,他們會感到內疚和無能為力。家長應該及時為他們提供如何處理這些困難情況的辦法。
5、熟悉學校的政策
在孩子的學校里,家長要搞清楚如果發生校園暴力學校是如何處理的,這一點很重要。
這樣家長不僅知道如果發生什麼事應該去學校找誰負責對接,而且對校園暴力情況的處理方式也有明確的預期。
6、報告校園暴力事件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應該聯系學校的工作人員,並親自去見他們。通過舉行面對面的會議,家長要表明決心看到這個問題得到解決。
家長還應該記錄暴力事件發生的具體情形,以防情況升級需要聯系執法部門。
7、成立家長委員會
當許多家長致力於預防校園暴力的行為時,這通常會更成功。
組成一個家長委員會來預防和解決這個問題,定期開會,集思廣益,然後,適當的與學校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分享想法,並提出幫助實施這些想法的舉措。
8、花時間呆在學校
如果家長的日程允許,盡量參加學校的活動和做志願者的機會。
學校的老師是有限的,無法隨時隨地監管學生。因此,孩子在操場上和上廁所的路上,可能會受到較少的監督,有時僅僅有一個成年人在身邊就足以阻止校園暴力的發生。
【文章結語】
記住,校園暴力並不是童年的正常現象。恃強凌弱會影響每個人,作為一個家長,必須要有能力做點什麼。#母嬰聯盟
『捌』 遭遇校園暴力,報警後,警察會怎樣處理
如果遭遇了校園暴力,是根據事情發展的嚴重性,警察會有相應的處理,首先是批評教育,然後是聯合學校一起對孩子監督監管,嚴重的,還會被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