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上網與網路成癮,談談看法
上網和網路成癮的情況下,我覺得應該是個人的自律性不行導致的。
『貳』 怎樣看待網路成癮等現象該如何預防和對待
現在網路成癮主要是手機網路,生活中已經逐漸離不開手機,所以才出現了手機網路成癮,這個現象需要工作及學習過程中,多一些實踐性的工作,不要每日都拿著手機工作,不能讓孩子過多接觸手機和網路,多一些外出的機會。
『叄』 到底什麼是網路上癮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網路成癮症(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路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路成癮綜合征」,目前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可以說,它是對網路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路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雖然正式的網路成癮(IAD)診斷標准尚未出台,研究者們一般認為,這是個很廣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行為和沖動控制問題。要診斷一個病人患有IAD,病人必須在過去12個月內表現出下列七種症狀中的三種以上:
1、耐受性增強:病人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滿足程度。也就是網癮越來越大;
2、戒斷症狀:如果有一段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不上網,病人就會變得明顯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甚至做夢也是關於英特網;
3、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長;
4、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總是以失敗告終;
5、花費大量時間在和互聯網有關的活動上,比如安裝新軟體,整理和編碼下載的大量文件等等;
6、上網使病人的社交、職業和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7、雖然能夠意識到上網帶來的嚴重問題,病人仍然繼續化大量時間上網。
從臨床表現來看,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種類型:
1、色情網路成癮(包括網上的色情音樂、圖片和影像等);
2、網路交際成癮(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網上進行人際交);
3、網路強迫行為(包括強迫性地參加網上賭博、網上拍賣或網上交易);
4、強迫信息收集(包括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無用的、無關的或者不迫切需要信息);
5、計算機成癮(包括不可抑制地長時間玩計算機游戲)。
當然,也有人對IAD仍然存有異議,比如,微軟加拿大網路中心的總經理尼克森認為,說一個人對互聯網上癮,就象把喜歡閱讀的人稱為讀書成癮症,把喜歡聽音樂的人稱為音樂成癮症,真正讓人成癮的是色情信息和賭博本身。盡管如此,大家都承認,是互聯網讓獲取這些信息變得如此方便
『肆』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網路成癮
從圖中可以看出,上網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並不明顯,所以一般家長反對青少年上網的最重要的理由——影響學習,實際上是不成立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成績上等的學生中,青少年用戶多於非用戶,這與網路對青少年在學習、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優秀青少年,就應該懂得接受新的事物並迅速加以充分利用,這也是我們這個課題的目的之一。
其次,我們將分別簡單扼要地闡述一下網路對青少年的利與弊。
利:
1.學習方面:
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在校學生,學習是他們生活的重點,網路在青少年的學習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調查表明,互聯網使用基本上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用戶與非用戶在學習成績、是否擔任社會工作、做作業時間長短、上特長班課外學習時間長短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用戶比非用戶更有學習壓力。
互聯網給了青少年一個廣闊的空間。青少年能在網上了解到許多更新,更廣的知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的去了解研究性的問題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同時,調查表明,互聯網的用戶和非用戶在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區別。用戶的學習積極性明顯高於非用戶。
2.人際交往方面: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與外界接觸的媒體。通過網路,青少年能更好得與外界交流。
據調查研究約60%的青少年用戶使用電子郵件,不到50%的用戶的使用頻度是一周1次到幾次之間。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
統計檢驗,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使用電話的時間,用戶與非用戶都沒有區別。53%~75%的用戶自述使用網路前後的人際交往沒有變化。但有40%的用戶說上網以後,增加了與「有相同愛好的朋友」的交往,近30%的青少年用戶說增加了與朋友和同學的交往。
可見網路對青少年的人際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管有人認為青少年在網上交流得太多會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但就比例來看,網路對人際交往的積極作用明顯大於其負面影響。
3.信息獲得方面:
互聯網存儲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國際國內時世要聞,各種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很顯然通過網路,青少年可以更多,更快得了解他們所關心的信息。
用戶與非用戶在信息來源上的比較說明,非用戶比用戶更依賴家庭和學校作為信息資源,用戶比非用戶更依賴互聯網和雜志來獲得信息來源。
對傳統媒介與互聯網的可靠程度的均值比較說明,青少年用戶認為電視最可靠,以下依次是互聯網、報紙和廣播。但在被認為是「全部可靠」的媒介中,用戶選擇互聯網的比例最高,超過20%。
用戶與非用戶接觸時間最長的媒介均是電視、課外書和錄音帶,二者差異不大。60%左右的用戶認為互聯網使用沒有改變他們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但也有20%~30%的用戶報告說減少了使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的時間。21.0%的青少年用戶說上網後,他們增加了閱讀書籍的時間。
互聯網為信息的獲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網路使用對外開放觀念的影響:
統計說明,用戶在開放量表得分上顯著高於非用戶。與非用戶相比,青少年用戶喜歡嘗試、創新和自我表達,獨立性與自治精神較強,反叛權威等。
弊:
1.網路病:
〈基本情況〉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與網民的日益增多,一種新的疾病正在引起專家的關注,這就是「網路成癮綜合征」。
醫學專家介紹,「網路病」除上述情形外,還有一些常見的症狀:上網後精神極度亢奮,行為不能自製,常常上網時間大大超過原計劃;不上網和別人聊天時,手指常不自主地運功,似乎依然在敲打鍵盤;還有一些人每天都需要有固定時間在網上度過,否則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據專家介紹,這些症狀發展嚴重時,就沉迷在虛幻的網路世界內,對現實生活亳無興趣,人際關系淡漠。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張西超教授認為,上網成癮後可誘友「網路成癮綜合征」。其具體表現為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下降,情緒低落,孤獨、焦慮感增強,食慾不振,植物神經紊孔,繼而導致機體功能下降,抑鬱症產生等。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醫師周正猷分析了形成「網路病」的原因。他說「網路病」實際上是一種「癮症」,人都有一種獲得快樂、滿足的心理慾望,當這種慾望在新奇時髦、五花八門的網際網路上得到第一次突現後,便會希望重復獲得,當這種重復達到失控的程度時,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長時間上網不但對眼睛造成極大傷害,還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規律,吃飯、睡覺的時間完全紊亂,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引發一系列疾病。更可怕的是,「網路病」更是一種潛在的心理疾病,由於過分藉助網際網路尋求生活變化的補償和平衡,已有不少人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現實生活中行為錯位,而青少年受害更為嚴重。
〈Example〉
每天前來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少兒咨詢室的孩子中,因迷戀網路、電子游戲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佔了十分之一,並且有上升的趨勢。 一位十來歲的女孩每天要上網六七個小時,還談起了「網戀」,父母為
此憂心忡忡。一位12歲男孩,因焦慮不安、頭痛等症狀而前來咨詢。原來,自從家裡有了電腦後,這位男孩子就一直玩游戲,每天要玩上五六個小時。據了解,上海有43%的中小學生經常上網。上網學知識本是好事,但如果迷戀上癮,無休無止,則荒廢學業,有害身體。
〈預防治療〉
醫學專家介紹,對於「網路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葯物。對於網民來說,警惕「網路病」首先應嚴格控制上網時間,做到娛樂有度,不過於痴迷。上網時要注意遠離一切色情、暴力性節目。兒童、青少年正處於成長發育時期,家長要注意監督,以免成為「網路病」的受害者。
為了有效預防網路病,青少年需要進行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網路與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如果說心理學方法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網路和網路行為的獨特視角,反過來也可以說,網路給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網戀:
〈基本情況〉
早戀現象在各個中學都存在,甚至在小學高年級都有。在學校,早戀多處於半地下狀態,瞞老師不瞞同學,大家都心照不宣。放了學,「小戀人」們手牽著手一起逛街,一起回家。時下,不少中小學生還熱衷網上聊天,甚至卿卿我我地做起網上情侶。我們走訪了一些網吧發現,沉溺於網上聊天的十有八九都是中學生模樣。在他們的電腦屏幕上,什麼「老婆」、「老公」、「想死你了」等令成年人也覺得肉麻的話隨處可見。
〈Example〉
燕趙都市報訊(記者吳艷霞)一對少男少女沉浸在網戀之中,背著父母在外邊租房同居。12月7日,石家莊市巡警一大隊一中隊接到反映後找到了這對「情侶」,並對其進行教育。
女孩家住石家莊市,剛剛18歲,正在上高中。她酷愛上網,在網上遇到了一名遠在浙江沿海的男孩,兩人談起網戀.不久前,這位21歲的男孩隻身來到石家莊,與女孩在石市郊區的租了一間房子,開始同居。女孩則瞞著父母,把家裡供她學習的錢用來支撐他們的「小家庭」,直到附近住戶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懷疑報警。
女孩的父母得知真相後非常生氣,此時,男孩承認:只是想到北方來玩玩,並沒有什麼長遠打算。
〈預防治療〉
青少年正處於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還不成熟,一味沉溺於網戀對孩子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為此,我們呼籲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正確教育和引導,讓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
3.沉迷網吧:
〈基本情況〉
一些學校門口不過百餘米范圍內就有網吧營業,有的學校附近網吧竟然不止1家,多的有4家。這種現象在城郊或偏遠的城區更為嚴重。每天下午四點到七點,幾乎所有網吧里都有穿著校服甚至戴著紅領巾的中小學生的身影,這些學生 有的玩著各種打打殺殺的游戲,有的好奇地盯著一幅幅美女照,沉浸在所謂的網戀中,還有的學生在網上發帖子用極其骯臟的語言發泄對老師的不滿。
〈Example〉
4月22日南昌一高中生猝死網吧
一名沉迷網路游戲的南昌高三學生余斌4月17日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輝榮網吧」里玩游戲時因心理過度緊張、激動而猝死,引起南昌市民的震驚。據了解,現在南昌市有網吧400多家,游戲節目成為網吧攬客的「金牌」。在南昌市中小學生沉迷網吧不回家,家長心急如焚找救助的事時有發生。專家呼籲,整治網吧刻不容緩。
余斌的父親是南昌市一國有企業的職工。在他和妻子的眼裡,兒子每天早上7點多離家「上學」,中午12點30分回家,中午1點15分「上學」,下午又按時回來。直到兒子猝死在網吧後,自己才知道在平時「聽話」的兒子,幾個月來根本就沒有去學校上課。
父親說,算算兒子沉迷網路游戲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余斌雖然從小喜歡玩游戲,但以前從不曠課。父母對兒子管教是很嚴厲的,不但規定了兒子每天回家的時間,還為兒子配了尋呼機,放學後利用回電話的地點來算兒子到家的時間,但萬萬沒有想到兒子仍然在騙父母。
『伍』 上網怎樣算上癮有沒有什麼標准
以下為部分上網「成癮」的概述
希望能讓樓主老闆更明確一下上網怎麼才是癮!
症狀一:極度戀網
如同「雞」與「蛋」,目前在「成癮」與「上網時間變長」誰是因誰是果的問題上尚無公認的結論,但長時間戀網無疑是網路成癮者的「標簽」。調查顯示,網路成癮者平均每周上網25至30個小時,且不分白天黑夜。與非成癮者相比,他們的上網頻率高出1倍,多耗費2倍的時間。
計算機學科學生的成癮幾率明顯高於文、理、醫科學生,沉迷於網路的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倍多。一些網路成癮者明知過度戀網不是好事兒,但仍擺脫不了對網路的依賴,無法停止上網或限制自己的上網時間。
症狀二:不諳人際
對著電腦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絕,丟掉鍵盤滑鼠就變得沉默寡言,網路正在讓當代年輕人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日退化。調查表明,56.3%的網路成癮者人際關系較差。相比之下,46%的非成癮者能將自己與同學、親友的關系相處得很好。
汪玲解釋說,網路成癮者由於把太多的時間、精力花費在網路構建的虛擬世界,全然忽視了現實生活中與他人的交往或交流。反過來思考,正是那些內心隱蔽的人,更容易在無人知曉的網路世界袒露自己,宣洩內心的真實情感。
症狀三:身心成疾
網路是無形的,當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它將麻痹神經,摧毀精神。調查發現,網路成癮者起初對網路只是精神上的眷戀,而後則發展成為軀體上的依賴。由於長期坐在電腦前,缺乏活動並處於同一姿勢,時間一久,腰痛、背痛、頭昏腦脹、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就會接踵而來,更有甚者因此患上了頸椎和眼部疾病。
與此同時,成癮者的心理防線十分脆弱。與正常上網者相比,他們更易抑鬱、焦慮,時常倍感孤獨。專家表示,網路成癮和賭癮、酒癮極其相似,一旦失去網路這根精神支柱,戀網者就會出現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等戒斷症狀。
發現一:技高癮大
電視、電腦、網路等代表著科技進步的產物,總會引起部分人的高度興趣和過度參與,有學者稱之為「科技成癮」。有意思的是,調查發現,越是高手越容易上癮。
43.8%的成癮者以「滿足愛好或特殊需要」為上網首要目的,他們把更多時間花費在了網路游戲和色情網站上,僅有4.2%的人利用網路來學習。
發現二:明知故犯
按常理,網路成癮者對網路應該有著高度認同。出人意料的是,調查中對網路持負面態度的成癮者大大多於正常人。他們大都認為上網弊大於利,卻遲遲不肯撒手。也許,過度上網已經讓他們失去了許多,但無法克制上網的沖動一再逼其就範,而這恰恰是成癮的典型表現。
發現三:意志難擋
如果你認為只要自己意志堅定就不會對網路上癮,那麼你錯了。調查顯示,網路成癮者和非成癮者在意志力方面沒有明顯差別,這表明意志力強的人並不一定比意志力弱的人更能抵制網路的誘惑。從這點看來,我們絕不能低估網路對人的吸引力,更不要高估自己對網路的免疫力。
『陸』 如何看待網路成癮這一問題
網路成癮的都是因為玩游戲而已!!!其實游戲只能對一般的人來說是娛樂,我們要看重的不是娛樂,而是生活,那些迷失在網路中的人也不過是悲哀的人吧!
『柒』 網路成癮是怎麼回事
「網癮」即「互聯網成癮綜合症」,英文簡稱為IAD。基本症狀是上網時間失控,欲罷不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不能不上網。患者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仍無法自控。常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
網路成癮的判定標准常用的有三個:一是連續一個月以上每天上網玩游戲4~6個小時,嚴重影響了工作和學習;二是認為上網能得到快樂;三是不上網就會出現軀體症狀,如頭痛、出汗、煩躁不安等,但一坐到電腦面前,這些症狀就立刻消失。
『捌』 判斷一個人上網是否成癮的標準是什麼
《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的最偉大成就是確定了網路成癮的「6小時」標准。陶然介紹,6小時是一個關鍵點,就是說一個人使用網路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或者不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平均每天連續使用網路時間達到或者超過6小時,且此症狀已經達到或超過3個月,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6小時」是不可逾越的節點,就像非典時期人們說的「38攝氏度」,是判斷病情的一個最重要最明顯的標志。
此前,各國對網癮患者持續上網的時間沒有統一的說法,認為是4個小時或5個小時的居多。陶然說,「我們用了4年的時間,對3000名網癮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時間標准為9.3±3.2小時,最終取其下限及其整數,定為6小時。」陶然說,這個時間恰巧和美國專家同天公布的研究數字不謀而合。任何人都可以按這個標准進行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但如果為了工作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
有了6小時標准,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陶然舉例說,暑假裡一些孩子連續上了兩個月的網,但是開學之後他能夠把心收回來、走了出來,這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有些孩子暑假結束後仍然走不出來,整個狀態一直持續超過3個月,就有可能是網路成癮。
其實也不能說是上癮 只能說是一種習慣,自己培養而成的
『玖』 如何認識和面對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網路成癮就像吸毒一樣,總想再償一點,沒它不行,有事沒事時就想去上網玩一會,有時飯顧不上吃,覺也不想睡,只想多上網玩會,生活會因此而失去規律,睡覺時也會因想游戲內容而失眠多夢。尤其中小學生正處於學習的最好時期,一旦上網成癮將會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