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5G給「三農」會帶來怎樣的未來
5G給三農將帶來更加快速,信息更加暢通以及更加智能、更加廣闊的未來。
三農指的就是農村農業和農民可以說武器的到來對於三農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在未來五季將會改變這個社會,對於農村農業和農民來說,擁有5G之後未來將會是越來越智能的生活。
5G的到來將會對三農的未來帶來不一樣的變化,未來將更加的智能,也更加的多樣化發展,5G是大勢所趨,是可以促進三農發展的助推劑。
② 利用互聯網幫助解決三農問題,靠譜嗎
利用互聯網幫助解決三農問題很靠譜,只是這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
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確實功不可沒,對三農問題的解決來說,也同樣是如此。互聯網平台與物流的聯動,讓農村的很多特色產品可以有效流轉起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真的不高。我們家生活的鎮上,雖然有很多家庭都安裝了網路,可對他們來講,這只是上網刷電影或視頻的一個渠道。
我相信互聯網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三農問題,可這真的是一個漫長而崎嶇的路。
前期可以選擇投入成本比較低的平台,如閑魚、拼多多等,閑魚目前是擔保交易,自有入駐,拼多多入駐費用也比較低,重點是要好好運營
④ 如何對三農小微業務發展給予信貸支持
首先,必須發揮信貸擔保機構的政府支持作用。由於擔保行業風險高、收益低,完全靠市場的力量很難充分發揮作用。
其次,融資擔保企業要提升自身服務水平。針對當前存在的經營方式比較粗放、風險內控較為薄弱、人才不足、業務、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等問題,擔保機構應堅守主業,深耕細作,通過不斷創新,優化產品服務,提升自身服務水平,同時嚴格保證金管理及規范收費,嚴格貸款流向管理,不佔用客戶貸款。
第三,銀行要積極作為,做好服務文章。銀行應切實降低三農融資成本,進一步完善銀擔合作機制,通過傾斜性的政策,充分調動銀行參與銀擔合作的積極性;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工具,創新網路金融服務模式,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同時,在監管上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嚴守風險底線。
——中國三農網
⑤ 互聯網+三農要怎麼做呢研究農村電商也應該研究三農嗎
前兩年的互聯網+農業,愣是被一幫村淘和京東農業的去把各省市和縣大搞網上開店,以為開了淘寶店馬上就能賣出去農產品,甚至縣長縣委書記都帶頭站台去賣農產品,然後最後發現:開了店搞個特色館並不是就有流量就自動賣了,村裡的村淘合夥人更多的價值是消費品下鄉並沒有更多的銷售出去農產品,還有搞完了培訓農民還是不會做電子商務只會種地。
三農
七,圍繞農業公司的農產品品牌規劃,引入電商平台,引入新媒體、自媒體和互聯網傳播,引入電視媒體節目策劃,打造本縣的一鄉一品的品牌故事、新農人故事與農產品包裝,進行全渠道傳播;
八,引入中糧、肉類及食品加工、飲料、連鎖超市等農產品購銷龍頭企業,實現當地農產品的訂單購銷,通過龍頭企業的訂單來實現「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並有效利用農產品銷售訂單來實現供應鏈金融閉環;
九,引導農產品尤其是果蔬等就近省市區域性消費,利用區域性物流配送優勢,而不是追求全國性電商銷售;而乾果等食品可以進行全國性電商銷售,養殖類的牛羊豬海鮮等,就地養殖並深加工後銷售;
十,政府與農業公司一起建設三農產業園,提供為合作社、農戶服務的公共服務平台及雲計算、大數據平台,並引入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節點入駐,比如農資廠家、農機、農技服務、農科院種苗研究、電商平台、加工倉儲物流配送、B2B交易中心等統一入駐產業園,實現一站式解決農民需求。
最後,這樣的一個以農業公司主導+政府引導的建設模式,會建設一個融合了「電子商務,線下體驗展示,O2O交易平台,合作社會員制,農村物流,農村金融,智慧三農服務,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的模式。
⑥ 解決三農問題,如何藉助網路直播平台,來推銷農副產品
當下,網路直播的發展速度勢不可擋,農業作為傳統行業,更應該藉助網路直播這個方法,讓農產品以更直觀、更簡單的形式走向市場。為農民的產品出售拓寬渠道,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可是,農產品網路直播該如何做才能成功呢?
總之,利用網路直播平台進行農副產品銷售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利用現代化網路技術來提升農業增收還需要大家共同來探討,爭取能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⑦ 現階段是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的
農村信息化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具有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滲透力和帶動力強的特點,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效果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
一是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產業技術支撐。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進行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是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改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應用信息技術建設農村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和衛生監督信息系統,是現階段優化公共衛生資源配置、提高農村醫保水平的重要環節,能惠及最廣大農民。
三是加強信息溝通,促進農民增收。信息網路的建設和應用可以增強廣大農戶和企業獲取信息與應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幫助農民規避和減少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還有助於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四是影響和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文化社會事業發展,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總之,信息化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效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快農村信息化發展。
「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農村地區信息閉塞、教育落後。在市場經濟下,農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由於信息渠道不暢、對國內外農產品需求變化了解不多,農產品產量往往受上年價格的影響,波動較大,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而且也使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涉農信息進村入戶渠道不暢,已經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培育和發展「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業,有效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不僅是農村信息化的突破口,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通過涉農信息進村入戶,既可以使農民貼近市場,了解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場信息適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同時,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近年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通過各種方式解決涉農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及時、方便獲取到了實用信息,為本地農產品找到了銷路,有的還進入國際市場,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
採取有效措施,務實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涉農信息進村入戶問題是農村信息化中的最大門檻,關繫到信息化成果能否真正惠及普通百姓,關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如何有效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第一,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協會等多位一體的推進模式。信息進村入戶涉及多個方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調動各方積極性,整合資源,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設和運維道路。我們應積極探索政府營造環境、提供引導資金,涉農高等院校負責技術研發、培訓和市場開拓,涉農行業協會聯合相關企業負責推廣到農場應用的「五位一體」發展模式。
第二,組織研發適農信息終端產品、軟體及系統解決方案。信息進村入戶的解決需要資源整合、整體規劃、統一部署。電子信息產品設備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運營商等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圍繞農民需求提供信息進村入戶的系統解決方案,開發和應用適農信息系統和信息終端,培育科學、完善的農村信息化技術和產業支撐產業鏈,探索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使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確保農村信息化應用效果。
第三,大力開展培訓,提高農民信息應用能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提高農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一個必要環節。各級政府都應在財政預算中留出專項經費支持農民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培訓基地、網路課堂、體驗中心、流動培訓站等多種方式對農民開展信息化基本知識、信息技術應用常識、適農信息終端應用說明等各類知識的培訓活動,提升農民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推動信息進村入戶。
第四,培育和發展「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業。培育和發展「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業,是解決信息進村入戶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農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圍繞「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完善產業鏈,培育和發展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業,重點支持開發和建設農產品和涉農物資信息平台、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農產品物流信息平台、農村遠程醫療平台、農民務工信息和培訓平台等「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政府、企業和農民提供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的產、供、銷等各個流通環節的信息和服務,以及為農民的生產、生活、進城務工提供咨詢和培訓服務。
⑧ 如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方法:
一是修建農業信息高速路,把農村無線通信網路、寬頻網路等信息化設施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施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群眾享用的「信息公路村村通工程」,建立起多層次、有特色、全覆蓋的農村信息網路。
二是打造農產品銷售直通車。鼓勵、扶持、發展一批高質量專業化的農業電子商務的平台,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展銷網廳」或「特色農產品進城網路大篷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為企業和農戶提供網上交易數據分析指導,幫助他們實現農產品按需種植、定製化生產。
三是修好農業信息流加油站。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利用遠程教育、掌上學堂等移動信息化手段開展農村信息化知識培訓,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實現由「洗腳上田到洗手上網」的轉變。
四是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查站。由農業、工商、質檢等主管部門牽頭建立農產品安全信用等級,藉助移動視頻監控、二維碼、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農產品的溯源管理和實時監控,實現生態農產品生產看得見、查得到、管得住。
⑨ 如何具體有效真正的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即:
1、農業
2、農村
3、農民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九五期間,農業佔GDP總量是佔18%多。但是到2002年已經降到14.5%,到未來五年有可能降到10%,農業在GDP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那麼,如何保證農民收入增長?
一方面增加購買商品、農產品的城鎮消費者,另外一方面,適當降低農業勞動力。我想這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一方面,在結構調整中城市人群的比重提高,農業人種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農業通過自身的結構調整,提高質量,加工,通過這些途徑,兩個方面都努力,才能使得農業對農民來說重新是收購增長的來源。
稅費改革的問題,首先應該看到稅費改革必定會減輕農民負擔,而且很重要的目標是減輕農民負擔。怎麼不讓它反彈起來?要有一個更高的認識,農民稅費改革不僅是經濟領域的改革,而且是對農村上層建築領域里的改革。為什麼農民負擔會重?而且重的地方,有些地方苦不堪言,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村的上層建築嚴重不適應農村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機構要精簡,人員要精簡,讓農村的上層建築和農村的經濟基礎相適應,這樣才從根本上消除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
⑩ 談談互聯網為三農帶來了哪些機遇
談談互聯網為三農帶來了哪些機遇,機遇如下
一、為青年在農村創業創造了有效平台
電商創業,只要一台電腦,一根網線,注冊一個淘寶賬戶就能開張,啟動資金只需幾千元,產品有農民生產,發貨有物流公司代理,自己只需要用好網路就行,還滿足了年輕人的要體面、收入好、挺時尚的創業心理。
二、提供了農產品市場對接的有效載體
網路大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對接,有效緩解了農產品滯銷現象。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一項,三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阿里研究中心預計,2014年預計中國農產品電商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較2013年再翻一番。
三、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有效途徑
目前,農村電商從業群體一般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而未上網農民收入則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前者已通過電商迅速成了「村裡的白領」。特別是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有了電商平台後,可以直接與消費者見面,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農民明顯增收。「中國芒果之鄉」廣西田東縣,已經有3500多家網店銷售田東香芒,一般當天摘果,當天發貨,3至4天就送到消費者手中,網店比實體店成本低,而且芒果附加值比實體店高,贏利空間更大。
四、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點
電商把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從根本上避免了賣難。安徽省績溪縣於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製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並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項目發布短短5天時間,點擊5億次,參與購買3500多人,銷售土地465畝、228萬元,農民每畝土地增收2000餘元。
五、開拓出農村消費市場新的增長點
全國2006個縣域地區中,2012年超過3000萬人上淘寶購物,花費1790億元。研究表明,消費者通過網路零售消費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也即從線下消費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另外的39元,則是因網路購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消費增量;而三、四線的縣域地區網路新增消費更高達57元,拉動消費作用明顯。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村民代理網路購物的淘寶客。大量網路和電商企業開始開拓農村市場,阿里巴巴開始密集調研農村電商,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開始設立農村配送點,興起了一輪下鄉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