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新詞彙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語言使用生態,在「兩微一端」、網路論壇等媒介中,新潮網路詞彙隨處可見。一些網路語言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犀利傳神、精確達意,其流行對豐富語言表達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應看到,網路語言存在泥沙俱下問題,低俗浮誇語言屢見不鮮。
網路語言傳播力強,不規范甚至低俗的網路語言絕非無傷大雅,實際上會對語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帶來負面影響,不規范網路語言的流行會使語言所承擔的正常溝通功能受到影響,一些不良網路語言的傳播,甚至會降低青少年對漢語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所以應該開展網路用語辨析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違反漢語規則的行為,清楚語言文字使用的「對錯美醜」,引導學生熱愛漢語、正確規范使用漢語。
(1)如何看網路流行詞擴展閱讀
近期出現的一些高頻網路新詞彙
1、鋼鐵直男
原意指異性戀男生,但在很多異性戀女孩的指責下,已經演化為具備貶義色彩的詞語,指在女孩前面總是一根筋,粗線條,不明白如何花式討好女孩的男生。
註:直男癌指的是內心深處岐視女孩的男生,具備大男子主義趨向,也許和如今一般含義上的鋼鐵直男人群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只是差了一個字,可是兩個徹底不同的定義,一些鋼鐵直男盡管不太善於討好女孩,面對女孩時不夠圓滑,但他們內心還是敬重女孩的。
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顧名思義就是沉沒下去,不能考慮的成本,即已經發生的成本,且對以後的決定不產生作用。例如買了一場比賽的門票(不能轉讓),突然下大雨了,出現了需要做出決定,是去看比賽還是不看比賽。
但是門票的錢已經花了,不論去還是不去,門票的成本已經產生。決定去與不去並不是由門票成本決定的,而且對比賽的喜歡程度大還是在家舒服躺著,通過電視看比賽哪個更讓自己更愉悅!
㈡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
網路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路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他有兩大特徵:一是年輕化,二是有文化。年輕人思想活躍,思維靈活,喜歡新鮮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創新,追逐時尚,而且不願意承受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約束(包括主流語言規范的約束)。具有匿名性的網路虛擬世界,無疑給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群體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同時,由於他們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熟悉英語及計算機語言,使"網路流行語"的產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語言是時代的反映,網路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前"網路時代"的反映,與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維狀態密切相關。因而,隨著網路飛速發展,"網路流行語"必將擴大其影響范圍。 對於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流行詞語的現象,人們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網上的流行詞語不規范,會對語言造成污染,應當禁止在學生作文中出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自由活潑、生動幽默,是語言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表現. 這個看似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從語言學科的視角去判斷,以文章的傳播功能加以審視.具體來講,就是要分清網路詞語的不同屬類(前提),分清表義功能上優劣的界限(實質),分清使用的場合(解決方案). 從屬類看,網路流行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網路專指詞,即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譯入、引入或組合而成的新增語匯,如「博客」「微博」「在線」「網迷」等;另一種是網路代替詞,即網民在網上寫作、聊天、發帖時使用的非正式詞語,如「光光」(獨身男人)「神馬」(什麼)「烘陪雞」(homepage)之類.這兩種詞語都因網路傳播而出現,都可看作是網路流行詞或網路「熱詞」,但它們的功能、屬性和用途相差甚遠.前者為新義詞,意義是增殖的,即漢語中原來沒有相應的詞彙.比如「播客」「網路推手」這類詞,互聯網出現前不可能存在.而後者多為同義詞,在漢語中已有相應的詞語,只不過採取了「另類」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專指詞比較規范,由有文化修養的人根據表達需要新增而來;而代替詞則大多不規范,是網友在交流中漸次約定俗成的. 事實上,人們有爭議的網路詞語主要指向網路代替詞語,因為它們大多使用不規范,而且用於即時、隨意、感性的表達,追求情緒宣洩或戲謔搞笑,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例如,當用「青蛙」「狼族」「驢友」等詞彙指代某一類人時,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戲而多少帶有侮辱色彩,無疑屬於不文明現象. 從功能看,詞語規范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表達與交流,而表義混亂的詞語難以增強語言的活力,無法促進語言的發展.判斷詞語優劣有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其表義是否准確.例如「主頁」一詞言簡義明,而用「烘陪雞」替換「主頁」,反倒使人不知所雲.需要強調的是,不論通過什麼介質書寫,錯別字的出現都是不規范現象,其後果是引起表義錯位,造成交際障礙.遺憾的是,眼下網路代替詞中的錯別字現象十分嚴重,諸如把「壓力」寫成「鴨梨」,把「喜歡」寫成「稀飯」,把「版主」寫成「板豬」等.至於用「走召弓雖」來表示「超強」,用「天才」來表示「天生蠢才」一類,更是不能允許.比方說,當用「鴨梨」代替「壓力」,面對「那裡的鴨梨很大」這樣的句子時,人們該如何理解呢?是「那裡出產的鴨梨大」,還是「那裡的環境條件給人的壓力大」?因此,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各種作業、習作、論文,應當堅決杜絕網路代替詞的滲入和影響;語言教學一定要堅持基本的原則和要求,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從傳播看,網路代替詞應當在特定范圍內存在.為保證語言教育和信息傳遞不受干擾,應當把網路代替詞限定在網上聊天、發帖、個人郵件、手機簡訊等范圍之內.隨著網路功能的擴展,各種新聞已實現網上傳播,許多文件、文獻、事務文書、科研資料等也會通過網路傳播,這時就得拒絕代替詞的侵擾——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使用不規范網路詞語的前提條件. 分清使用場合,給其生存的空間,也是考慮到語言本身就是生態化、多樣化的存在,更何況人際交流狀態需要多樣化的語言形式.例如,不能因為有「再見」這個正規詞,就取消「拜拜」這個非正規詞.從交流空間來講,網上比紙質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於是,隨意表達和零星片斷、通俗形象和輕松活潑、情緒宣洩和調侃逗笑也就在所難免,沒必要非得追求正規書面語言的典雅與莊重.㈢ 如何看待 網路熱詞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反映出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豐碩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百姓日子越過越滋潤。跳廣場舞、跑馬拉松、去健身房……這類「燃燒我的卡路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為時尚。人們通過「確認過眼神」「土味情話」「皮一下」這些風趣的語言,歡樂了自己,也感染了別人。
正能量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傳遞正能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那些不關注客觀事實,以抬杠為目的,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廣大網民稱之為「杠精」,對認可的做法和事情,大家也毫不吝惜「skr」一下,點贊稱道;而「C位」永遠留給最受矚目的那個人,同時身處「C位」也意味著肩負更多的責任。
更有一些網路熱詞飽含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拜「錦鯉」表達的是對詩和遠方的憧憬和嚮往;而「佛系」心態這類熱詞,則折射出部分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些許無奈和自我調整的嘗試。
㈣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路詞語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網路詞語雖然新穎、時尚、生動、幽默,但也存在許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的問題,特別是由諧音引起的排版現象。要認真判斷,學好漢字,遵守語言規范。
網路詞語是一種新興的、創造性的詞語,在網路世界中非常流行。我們的同學經常使用網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媽媽達」和「666」。我們可以互相理解,為生活增添一點快樂的色彩。像「點贊」、「給力」、「正能量」這樣的詞有時在作文中使用,報紙和雜志也使用這個詞。
有時它們是縮寫的,因為它們短、有趣、時髦。比如我經常把「想你」簡化為「3Q」,但老師說它不規范,規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認為網路用語應該有選擇地使用,不失規范、有時代氣息的網路流行語可以更多地使用。
㈤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網路流行語
1.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當今社會網路流行語的使用。
2. 網路流行語雖然新穎、時尚、生動且幽默,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的問題,尤其是由諧音引起的錯別字現象。
3. 我們需要認真對待語言學習,遵守語言規范,區分不同場合和對象。
4. 在公共場合或面對長輩時,我們應注重言行舉止,禮貌待人。
5. 在與同齡人如同學或朋友交流時,適當使用網路流行詞可以增進情感交流。
6. 因此,我認為網路流行語的使用利大於弊,但關鍵在於適當和恰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