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判斷是否有網癮的簡單標准
「網癮」即「互聯網成癮綜合症」,英文簡稱為IAD。網癮是生理疾病,基本症狀是上網時間失控,欲罷不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不能不上網。患者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仍無法自控。常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
網路成癮的判定標准常用的有三個:一是連續一個月以上每天上網玩游戲4~6個小時,嚴重影響了工作和學習;二是認為上網能得到快樂;三是不上網就會出現軀體症狀,如頭痛、出汗、煩躁不安等,但一坐到電腦面前,這些症狀就立刻消失。
癮,是指各種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青少年過度迷戀上網實際上也是一種成癮行為,網癮行為綜合征的診斷標准有:
1.上網已成為生命活動中的必須部分,並由此產生心理、生理依賴性。如網癮者可以在網吧內上網達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不知餓,不知渴,或睡在網吧,上網時精力集中、愉快,從網上得到解脫與歡樂,忘記人世憂傷與煩惱。
2.強令終止上網便會出現戒斷症狀。如網癮者感到空虛、無聊、煩躁、無助、不安、抑鬱,或出現摔物、吵架、打人、偷竊、拔眉毛、尋死覓活等沖動行為,一旦父母又准其上網,則上述戒斷症狀全部消失,同時產生欣快感。
正常上網者和網癮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不影響正常學習和正常生活節律,也不會流連往返,不上網時也不出現戒斷症狀,情緒如舊。後者則對上網如痴如醉,不準上網便出現戒斷症狀。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形成機理如同煙癮、酒癮、毒癮一樣,同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上網是操作過程,網上嘗到的"甜頭"是強化物,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稱為強化,多次強化後,便形成了"網癮"操作性條件反射。癮對人都有害,煙癮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網癮則可妨礙學習進步,養成說謊惡習,疏遠家庭,損傷網癮者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並降低個體免疫力。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
有了網癮如何消除呢?既然網癮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所以消除網癮的辦法便是逐步不強化,使上網操作逐漸減少並不和強化物結合,網癮便很易根除。具體辦法是認知行為療法。
1.認知。家長和網癮孩子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發育、發展的關鍵。然後理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要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佔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心理發展。與此同時,家長還要主動與老師配合。
2.系統脫敏。家長與網癮孩子雙方協商,定出總體計劃,在兩個月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如原來每天沉迷網吧8小時以上,則第一周減為6小時,第二周4小時,第三周3小時,第四周2小時。網癮者能按計劃執行則給予獎勵(用代幣制),即每周發給適當的代幣,到月終換為現金。做不到時則罰,但不可打、罵,而是將孩子最喜歡的食物、娛樂、看電視或其他活動予以減少,如不給吃快餐,不給吃冰淇淋等。這樣,兩個月內會消除網癮。
3.代替療法。青少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所以不讓其上網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遊等。
4.厭惡療法。叫孩子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孩子有上網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轉移並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孩子還要提醒自己,網癮有危害。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壓制上網的念頭。
B. 孩子沉迷手機可以斷網處理嗎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整天沉迷於玩手機,沒有辦法,就想著要不要給孩子斷網,這樣孩子沒法上網了,應該就不會玩手機了吧,其實不是的,家長不要把問題想得那麼簡單,孩子沉迷手機肯定有原因的,要找到問題的根本,簡單斷網處理效果不是很好。
孩子沉迷手機可以斷網處理嗎
斷網處理太粗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應該要避免這種方式,只有家長迫不得已的時候,才適用。
1、家長在看到孩子沉迷於網路游戲時,也不要太過慌亂,由於這是每個小孩生長發育到一定的年齡層的正常情況,而且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沉迷於手機、網路游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家長應學著去認知和尊重孩子,並且還要根據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來和孩子一起制訂玩網路游戲規則。
2、做父母的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自己養成自律的習慣。比如可以從小事開始,玩游戲多長時間,看電視多長時間,這些形成一個明確的規定,並適時給出一些獎勵。而沒有做到的時候,進行一些懲罰,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形成自律。
3、大多數家長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反而會引發孩子對學習的厭惡,轉而通過上網娛樂來排解這種苦惱,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也不是說家長就無作為,幫孩子報薄弱科目的補習班即可,最重要的是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給孩子報一門興趣班。
久而久之,在孩子無所事事的時候,他們只會想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說不定以後職業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不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要使孩子現實的生活比在虛擬世界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4、言傳身教,父母假如想讓孩子少玩一些網游,自身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大部分孩子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家庭教育的真實寫照,是父母的一些習慣養成在孩子身上的一種體現。
如果家長常常在孩子面前抱著手機打游戲,孩子也會跟家長學習。父母平常一定要給孩子做好帶頭示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拋開手機,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開展溝通交流。
怎麼教孩子正確地使用手機這個工具
1、手機務必是孩子通過努力掙到錢買的,千萬別因為某次考試考好了獎勵給小孩,或者如果你怎麼怎麼樣,我就買給你,不能讓孩子那麼容易得到,那麼小就有手機。
2、孩子使用手機要「有理」。有理,就是要有理由。簡單來說,就是什麼情況下,孩子能使用手機,也是引導孩子,處理好學習、休息、娛樂關系。
比如在孩子有作息時間表的前提下,只要說出使用手機的理由和使用時間,就不一定非得要禁止。這樣也有助於養成良好品質。
3、孩子使用手機要「有節」。家長要保證,孩子使用手機有節制。節制,包括手機游戲選擇,手機消費,手機使用時間的控制。
有節制使用手機,才能不讓孩子沉迷其中。這方面家長也不要太嚴厲,因為手機,孩子與家長對立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甚至產生叛逆行為。
孩子天天沉迷於刷短視頻,怎麼引導孩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刺激感官的事物,游戲、視頻都是這樣的。
孩子在生活中找不到學習、成長的樂趣和動力,就容易沉溺在電子產品中。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孩子能獲得短暫喘息,但是關掉手機,他們的空虛會更嚴重。
我們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興趣,將孩子的興趣慢慢從短視頻往其他方向引導,比如打籃球、閱讀、親子游戲等等,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就往那個方向引導。當然,這個是細活,家長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長期堅持,直到孩子能真正放下手機為止。
C. 每天上網玩游戲9個小時算網癮嗎
判定標准
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
2.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喪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
4.身心健康受到較嚴重的損害
對於青少年,要注意不能一味採取封堵禁止,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是戒掉網癮不可缺少的一環。多與其溝通,正確引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學習、掌握網路使用網路是進入新時代的必經之路,用什麼電擊厭惡療法都是不科學的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網路成癮症(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路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路成癮綜合症」,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並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網路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路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