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聯網時代心得體會_互聯網時代的生存對策
互聯網橫空出世以後,信息社會的概念不再空泛,有了可供感覺的實體,但世界總是在矛與盾的博弈中發展的,互聯網在展現玫瑰色前景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觀念、傳統體制和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有必要尋找確定互聯網時代的生存對策。
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面孔,但從其Internet本意來說,應是國際互聯網。
從技術層面上看,判行它是由計算機在一定規則下(TCP/IP協議)組成的可以互相訪問、共享、發布與瀏覽信息的網路體系和溝通工具。其中,軟體系統比硬體系統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了網路化的解解決方案,計算機就成了單個的電器元件了。
從應用層面上看,它是與技術底層無關的東西,甚至我們在它所生之前就有了「網路」形態的概念,如人際關系「網」、法「網」、電「網」等等。任何人能夠不分行業和身份地使用互聯網為其服務,應用的過程就用Internet與其他的人建立「電子關系」,如信息溝通、指令操作等。
從文化上看,我們不能否認它是一種新興的跨國、跨種族、跨意識形態、跨國體及跨越時空的文化形態。雖然可以用本族的語言來利用這個工具,或旁但語言已首當其沖地被同化,如出現了網上的簡捷語或稱為「網語」,更大范圍的溝通,必定使用英語等,這些已影響到了新生代的生活習慣。
從作用上看,互聯網可以與核武器相提並論,它對現存世界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全球網路的普及,如果非文盲的人都能上網,以網路為手段深刻地介入生活,企業也以網路為神經的時候,互聯網也就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簡而言之,互聯網是一種文明的「推土機」,它將推平整個世界,它是「信息時代的播種機、宣傳隊和宣言書」。
互聯網做了些什麼?
互聯網幹了什麼?一句話:它幹了革命。
首先,它是通信工具的革命。以往的傳統信件、電報等方式的使用范圍正在迅速地縮小,只在邊遠的城郊、農村地區或不上互聯網的人群中使用;同樣長途、市話量也受到了軟體即時通信工具的影響。而且,互聯網方式下的通信除即時性外,還有豐富的遺留性選擇。
其次,它是成本的粉碎機。對使用者來說,軟硬體的固定成本及上網費用投入之後,就再無需花錢買一些普通信息了。對於信息提供者來說,可以幾乎「零成本」地復制信息放在伺服器(連光碟的成本都不要了),而且還利用軟體的自動處理機制給上網的電腦零成本地安裝客戶端或插件(一些流氓軟體更是如此);免費郵箱及免費服務等,都是大家習慣的東西。互聯網開創了恩及大眾的「微利」時代。
再次,它革了一些傳統規則或商業模式的命。一些利用信息不對稱而造成商機賺錢的行業,如中間商、信息發布機構等受到的沖擊最大。他們被迫由靠傳播信息來賺錢轉向靠廣告作為收入來源,另_些中介機構的生存空間也被無情地壓縮了,順之者轉向了互聯網搭建各類專業的服務平台,中介費變成了會員費,社會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服務模式發生根本的轉變。
還有,它為各類利益壟斷者敲響了喪鍾。無論是信息、技術或是商業利益,都將在互聯網下「裸露」出來,在信息充分佔有之後,法治、機會平等及社會民主的呼聲會形成一種新的信息力量,建立新規則的要求遲早要被響應。同時還應看到,互聯網與衛星電視一樣,它們都是充當了封閉衫沖橡體制掘墓人的角色。
另外,它革了單向信息傳播者的命,代之以多元性信息源和互動式傳播方式。一花獨放、單方向信息灌輸的信息傳播體制在互聯網下不堪一擊,信息的多樣性和選擇性使聽眾易產生比較和新的判斷能力。互聯網是「百草園」,由網路而生的博客也使聽眾成為「說眾」及影響他人的宣傳者。例如,以後有問題請教可能不一定面向專家,而是搜索遇到了這類問題的博客們的心得及處理方法,而不去問他的身份和學歷、職稱、頭銜。
最後,它會革了我們「注意力」的命。一是使我們的注意力資源短缺,在信息大海中「溺死」,因為我們的「內存」不夠用還常常「泄露」;二是注意力逐漸發生轉移,被自己所控制,更多地按自己興趣行事。如果世界上已故的耀眼政壇領袖還活著的話,他們一定會嫉妒起今天的「超女」或網路明星,因為他們在沒有動用國家資源的情況下就獲得如此的「追捧」,而且其「粉絲」還都是發自內心的。
綜上所述,套用一句話說,互聯網就是信息的播種機和新時代的直言書。
互聯網環境下的生存對策
論我們多有經驗和學問,我們都不得不向互聯網低下驕傲的頭顱,因為在日新月異的信息世界裡,我們作為個體生命價值日跌。但是,我們不甘失落,仍要拼搏,要找到互聯網時代的生存對策。
在對策方案中排在最前邊的當屬「更新觀念,解放思想」。我們的思想雖然被解放了這么多年,在互聯網面前還不夠,在當今世界面前要發起新的長征,之後才是「術」類的對策。解放、開放、博取、慎行、審思、明辨、包容、開明、兼收並蓄、求同存異、效率與創新應成為新的共識。
可能要放棄我們過去堅信的一些成見和邏輯前提。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會越來越多地顛覆已有的「真理」和「明星」,也會不斷產生新星、新理。因這互聯網太「裸」了,世界的進展也太快了。
向「謊言千遍成真理」的廣告時代說「再見」。信息在互聯網的「陽光」普照之下,任何沒有事實支持的廣告宣傳都將好景難長,信息的充分性分布,實際上已經降低了傳統廣告的價值,搜索器的「競價排名」也難以「亂假成真」,因為只要繼續搜索,信息將被更新或更正。所以,真正做實事的企業在互聯網下反而有好日子過。互聯網是人人都可以廣告的地方,當大家都有廣而告之的權力時,廣告的權威性就被抵消了。
要靠創新和增值來生存。靠發布信息內容賺錢的日子結束了,要學會靠知識產權如專利權、版權等來賺錢,就信息內容而言,也應在第一時間發布第一手信息。做任何事情,都問一問,這事你做了什麼增值部分,有何不同之處,哪怕是一句話,最好說出自己的,不要老想著上網去拷貝,要多做有意義、有價值的實事,也就是說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競爭力。
珍惜那些激情燃燒的「網情」、熱情,不去嘗試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信息時代的機會成本很高,也易出「幻覺」,不理智的商業行為會讓你耗盡所有。因為軟體主要是主觀行為,軟體工程師們也習慣了用軟體來創造世界,須知總有用網頁打不開的窗戶。
網關如同國之「海關」,堅持內外有別,管理分級的安全原則。信息對於互聯網來說,是無界的,因為無論個人私密、企業商密還是國家機密,其內容極易通過互聯網擴散傳播開來,還有一些網路行為也會泄密,你可能因貪心而誤入陷阱。
警惕人性中的弱點,堅持網上網下做人一個樣。雖說一條狗在互聯網上也會被當成人,但我們就不能把自己當成 狗,「網上乜都有,網上更自由,若為心所欲,道法皆可拋。」同時還應看到,互聯網的「虛擬」性反過來還會推動「現實性」,也就是說,人在網上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可以啟動網下的行為,如果讓人性的弱點放縱,必然會放大現實中的錯誤行為。其實,用鍵盤和滑鼠做事都可留下數據記錄,網路天下也是遵從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規律。
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萬事先找「網」,杜絕在信息收集、識別及判斷方面失誤,保持信息的充分性、真實性和時效性,決不道聽途說,也不聽信廣告自說,更不能聽信胡說,應該用搜索器「搜盡泥沙拾到金(真)」。在安全情況下,凡事能網上做的,就上網解決。
節約市場營銷成本,啟動「客戶主動型」營銷(對稱地,企業方應稱之為「被動式營銷」)。因為互聯網是可以做到零成本「貨比百家」的,消費者的網上口碑更有價值。應該拾回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道理了,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不能幻想客戶可以被愚弄,即地毯式廣告轟炸就能把客戶搞暈,理智的客戶會用信息搜索的武器對付巨額的廣告費,沒有「綠葉的紅花」只能活在廣告里。於今之計是企業要開通現有各種可能渠道或通道,讓客戶能在想找時就能搜到你。
互聯網的免費方式砸碎了一些行業的飯碗,但也可以成為一種市場營銷的武器。免費大大減少了社會總體的交易成本,從根本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免費又是一門學問,從長的周期來看,免費也是市場導入的方式,免費會使對手和潛在的加入者遠離市場,也會使其喪失創造欲,而過起「白拿主義」的生活,這樣即使永遠免費,其免費提供者也會始終保持他的核心競爭力,何況在互聯網上免費並不增加多少新的成本。
杜絕不良的網路消遣習慣,做一顆心有目標的「導彈」。很多人現在把上網當成了消磨時光的工具,時間分配上娛樂的權重太大,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電腦面前忙得庸碌不堪,幾年下來不知自己做什麼,也不知今後想做些什麼,這是非常危險的。至於什麼是你的目標,需要及早解決,戰略上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失敗。
利用互聯網長知識長能力。由於互聯網已成世界性圖書館,信息量巨大,它有無窮無盡的信息資源,在望洋興嘆的同時,送大家一句話:學無盡頭,但可做到「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立竿見影」。
B. 攝影人怎樣網路化生存
作為一個離不開網路的攝影人,其網路化生存具有如下的特點: 1、率性,個性的張揚在每個人發布到網上的作品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如果沒有網路的開放性和較大的自由度(多數網站一般不允許發布政治、色情、恐怖、反動、迷信、邪教、人身攻擊等題材的圖文,但不限制個性張揚的圖片發布),許多個性很強的圖片將難以在攝影圈內外得到展示並受到任何評判。攝影人率性而為的「作品」既有隨意甚至惡搞的成分,也有試驗、探討、創新、前衛的成分,同時,網路的虛擬社區作為一個非面對面的「公共場所」,其審美取向、價值取向、道德取向也同樣在悄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反過來與網路的各種約定俗成的潛規則一起對攝影人產生著無形的約束力,使得攝影人的率性既自由、又有度。 2、自主,這主要體現在時間支配和主題內容方面具有良好的自主選擇性。網路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人為的限制因素較少,不必受到實物環境的各種約束和限制,諸如報刊的出版周期,展館或圖片社的開放、營業時間,等等。時間上的足夠寬松,使得許多習慣於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常常在忙完一天的工作、雜務之後,登陸網路這個悠閑、無拘、溫馨的精神家園,哪怕是在午夜或者凌晨。對於他們而言,網路空間就是自己的世外桃源,而登陸瀏覽圖片、發布作品、相互交流就是一種愉悅心情、放鬆大腦的休息。至於主題內容的選擇,更是可以自己說了算,只要不違法違規,可以想發就發自己認為滿意的圖片,甚至可以圖文結合地抒發情感,訴說心事,分享見聞,以此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自己,滿足個人的表現欲。 3、自覺,無論是交流學習心得、借鑒他人經驗,還是提高創作水平,活躍在網路上的攝影人普遍具有較強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源於發自內心的攝影愛好,源於對自己負責的心態,同時也源於結交朋友、共同提高的初衷。有了自覺性,就有了網路生存的原動力、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和文明(為了與自己高雅的攝影愛好相稱)交流、學習的自持力,同時也會自覺地抵制、排斥他人的網路不文明行為,促進網路生存空間的氛圍凈化和良性循環。自覺性還體現在對網路生存規則的遵守方面,雖然各個網站都有網管、版主並制定了必要的監管措施,但更多的時候只是用於引導和規范攝影人的網路行為,真正動用這些措施來強制執行的對象終歸是極少數人。 4、真誠,攝影人的網路生存態度在虛擬社區里閃耀著人性善良的光輝。大多數攝影人的文化層次、生活檔次、追求目標相對較高,視野、心胸、交遊相對廣闊,加上對發現和表現真、善、美的渴求,對揭露和鞭笞假、惡、丑的責任,使得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內心深處擁有高度統一、協調一致的文化淵源,因而在攝影創作、網路互動乃至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豐富的共同語言,一旦從陌生轉為熟識,暢談之餘總有相見恨晚的共識。在這一點上,我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網互動社區、泉州攝影家網論壇等多個攝影網路的版主深有體會。2003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網互動社區首個地方影友會在福建崇武舉行活動;2004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網互動社區組織來自全國各地、通過網路報名的70多名影友到閩南采風交流;2005年,泉州攝影家網舉辦多次網路影友聚會、采風活動,直至網路分會成立,我都是組織者、參與者和見證者。一次次成功、愉快的活動都與網路這個紐帶無法割捨,都與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的真誠、熱心分不開,都讓網路的虛幻變成了真實的收獲。 5、創新,這是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創作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也是攝影人網路化生存的重要推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網路上無奇不有,攝影圖文資源豐富,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自是不甘寂寞,不甘步塵,而以攝影創作的創新為樂事,為能事,為好事。每自有奇思妙想者必戮力實踐,凡他人捷足先登者必另闢蹊徑,網路的借鑒作用、比較功能和促新效能由此激發著攝影人的創新欲,而攝影人的創新探索實踐則加速推動著攝影全行業的前進,更使網路生生不息地精彩紛呈。 以上五大特點可以說是網路化生存的攝影人共同的財富,也是這一人群區別於其他綜合類、灌水類、商業類或娛樂類等網站人群的顯著標志。 攝影人的網路化生存豐富了網路的視覺內容,增加了圖文資料的存量,作為提供影像資料的主力軍,攝影人無疑促進了網路這一海量存儲的網路圖片庫的建設,為各行各業留下了直觀而寶貴的資料。而網路化生存又為攝影人帶來了什麼呢? 應該說,網路化生存最早只是攝影人的一種習慣性養成的產物,起源無疑是攝影人對網路的神秘與神奇的本能好奇,功利性目的並不明顯,而功能性使用在攝影人接觸網路的啟蒙期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網路文明的進步和網路功能的完善,攝影人逐步從網路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網路化生存從最初的交流學習、開拓眼界之類較為單純的動機和方式,逐漸向較為功利性的方向發展,吸引攝影人一部分轉而通過追逐比賽、銷售圖片、撰寫圖文故事投稿等等方式,從網路化生存中換取實實在在的物質回報;另一部分人則沉迷於創建展示風采、張揚個性的個人相冊、網頁(站)、博客等私秘程度不同的精神愉悅滿足。當然,兩部分攝影人並沒有明顯的分水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雙方都能輕易地實現角色轉換,甚至有些攝影人的網路化生存方式本來就比較靈活、討巧。以我個人愚見,網路之於攝影人而言,目前是功力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並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均衡和相對穩定。 有趣的是,我注意到了與攝影人的網路化生存方式產生分化極其相似的一個現象,即無論國家級還是各級基層影協、民間攝影團體的網站(和/或論壇、社區,如果有的話,名稱不一),其商業化程度都極低,服務攝影人的功能性遠高於盈利能力,體現出一種較為嚴肅、純粹的官方作派和專業風范;而無論何種性質的商業性攝影網站,卻都竭盡所能地開展各種活動,力圖吸引更多的攝影人關注、參與,以此培育各自潛在的客戶市場,其所冠名的活動無不與「攝影」有關,以類似純粹的專業(題)攝影活動作為提升自身品位、知名度和競爭力的載體,而其作為潛台詞存在的功利性卻實實在在地遠高於服務攝影人的功能性。 這種與攝影人的網路化生存方式分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現象,我無法斷言其優劣。我想到的是,攝影人的網路化生存將何去何從?是生存方式分化越來越大、越來越細,還是終究要趨於一致、殊途同歸?同樣讓人困惑的是,作為半官方性質的各級攝影協會和各類民間攝影團體如何增強自身滾動發展的能力?是主導(或曰引導似乎更加貼切)商業運作,還是成為商業運作的附屬物?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