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架構(Network Architecture)是為設計、構建和管理一個通信網路提供一個構架和技術基礎的藍圖。網路構架定義了數據網路通信系統的每個方面,包括但不限於用戶使用的介面類型、使用的網路協議和可能使用的網路布線的類型。網路架構典型地有一個分層結構。分層是一種現代的網路設計原理,它將通信任務劃分成很多更小的部分,每個部分完成一個特定的子任務和用小數量良好定義的方式與其它部分相結合。
B. 系統安全架構
航空物探資料庫系統安全主要是根據網路系統的層次結構,劃分信息系統的安全層次和體系結構(圖3-1)。針對某些薄弱環節採用相應的安全技術,使系統能夠抵禦來自內部或外部的針對各種對象的各種方式的攻擊,防止有害信息的傳播;能夠提供嚴格的控制能力和高效的查證手段,實現比現有工作模式更加安全的工作與管理機制;對共享信息進行分類分級管理,使用基於公鑰的數字證書,通過嚴格的授權管理與審計管理機制,保證系統的使用安全性。
圖3-1 系統安全體系架構圖
實體安全:實體主要為計算機設備、網路設備和存儲設備,防止地震、水災、火災等事故破壞,以及人為犯罪行為導致的破壞。
系統安全:數據伺服器運行在UNIX系統中,而UNIX操作系統符合C2級安全標准;同時,UNIX系統提供了相應的備份與恢復機制,滿足航空物探信息系統安全要求。
網路安全:中心網路部門通過網路傳輸的認證、防火牆、入侵檢測、對可疑信息審查分析等手段來保證網路的運行安全。
數據安全:Oracle資料庫具有C2級安全標准,完全滿足航空物探資料庫存儲安全的要求。除此之外,本系統還提供了數據使用許可權、重要數據加密、數據日誌跟蹤和數據備份等功能來保障資料庫數據安全。
使用安全:通過用戶身份認證和系統功能許可權來控制本系統的使用安全。
C.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框架包括哪幾方面
計算機網路安全是總的框架,應該包括:物理線路與設備體系架構;信息體系架構;防護體系架構;數據備份體系架構;容災體系架構;法律、法規體系架構等方面。
計算機網路安全體系結構是由硬體網路、通信軟體以及操作系統構成的,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首先要以硬體電路等物理設備為載體,然後才能運 行載體上的功能程序。通過使用路由器、集線器、交換機、網線等網路設備,用戶可以搭建自己所需要的通信網路。
(3)智慧電廠網路安全架構擴展閱讀:
防護措施可以作為一種通信協議保護,廣泛采 用WPA2加密協議實現協議加密,用戶只有通過使用密匙才能對路由器進行訪問,通常可以將驅動程序看作為操作系統的一部分,經過注冊表注冊後,相應的網路通信驅動介面才能被通信應用程序所調用。
網路安全通常是指網路系統中的硬體、軟體要受到保護,不能被更改、泄露和破壞,能夠使整個網路得到可持續的穩定運行,信息能夠完整的傳送,並得到很好的保密。因此計算機網路安全設計到網路硬體、通信協議、加密技術等領域。
D. 常見的企業安全架構有哪些
通常情況下,在企業網路邊界內,用戶已經可以不受控制地訪問企業網路。當離開企業網路邊界,他們插入一個虛擬專用網路(VPN),這就和處於企業網路內幾乎是相同的。但是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從不安全的位置或設備連入網路。
在已知情況下,IT部門可以調節或決定用戶允許訪問的類型。比方說,一個用戶有一個Android設備,她從一個被認為不安全的位置連入企業網路。那麼一個「安全」的響應可能只是允許其訪問郵件或虛擬桌面基礎設施連接。如果這個員工用公司的筆記本電腦從一個受信任的位置建立連接幾個小時之後,網路可以為她提供一個完整的VPN接入。
調節訪問許可權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端點檢查、地域意識和一次性密碼。
E. 大唐思拓智慧安全管控平台為創建智慧電廠有什麼好處
好處還蠻多,用這家大唐思拓的智慧安全管控平台實現了我們理想中智慧電廠,而且解決了可以接受的成本以及不改變員工的工作方式和習慣為前提,幫助企業實現對人、事、物和位置區域的四位一體協同實時管控,確保作業現場的人身和設備安全,推動企業實現本質安全。
F. 簡要概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
1.網路安全整體保障體系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整體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整個系統生命周期對風險進行整體的管理、應對和控制。網路安全整體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
圖4 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結構
【拓展閱讀】:風險管理是指在對風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進行收集、分析、評估、預測的基礎上,制定的識別、衡量、積極應對、有效處置風險及妥善處理風險等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以避免和減少風險損失。網路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對信息安全風險的動態有效管理和控制。風險管理是企業運營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其中包括信息安全風險。
實際上,在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中,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理念。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架構包括五個部分:
(1)網路安全策略。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理念,從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角度通盤考慮網路建設安全。此項處於整個體系架構的上層,起到總體的戰略性和方向性指導的作用。
(2)網路安全政策和標准。網路安全政策和標準是對網路安全策略的逐層細化和落實,包括管理、運作和技術三個不同層面,在每一層面都有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通過落實標准政策規范管理、運作和技術,以保證其統一性和規范性。當三者發生變化時,相應的安全政策和標准也需要調整相互適應,反之,安全政策和標准也會影響管理、運作和技術。
(3)網路安全運作。網路安全運作基於風險管理理念的日常運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風險評估、安全控制規劃和實施、安全監控及響應恢復)。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貫穿網路安全始終;也是網路安全管理機制和技術機制在日常運作中的實現,涉及運作流程和運作管理。
(4)網路安全管理。網路安全管理是體系框架的上層基礎,對網路安全運作至關重要,從人員、意識、職責等方面保證網路安全運作的順利進行。網路安全通過運作體系實現,而網路安全管理體系是從人員組織的角度保證正常運作,網路安全技術體系是從技術角度保證運作。
(5)網路安全技術。網路安全運作需要的網路安全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及時支持。先進完善的網路安全技術可以極大提高網路安全運作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目標,實現整個生命周期(預防、保護、檢測、響應與恢復)的風險防範和控制。
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網路安全技術與實踐賈鐵軍主編2014.9
G. 智能電網的基本構架是什麼
這是新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標准。
根據美國、歐盟和我國提出的一樣設想,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智能電網是將先進的感測測量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能源電力技術相結合,並與電網基礎設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電網。
但由於智能電網的研究與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各國國情及資源分布不同,發展的方向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國際上對其還沒有達成統一而明確的定義。根據目前的研究情況,智能電網就是為電網注入新技術,包括先進的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電力工程技術等,從而賦予電網某種人工智慧,使其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成為一個完全自動化的供電網路。
主要特徵:
(1)堅強。在電網發生大擾動和故障時,仍能保持對用戶的供電能力,而不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在自然災害、極端氣候條件下或外力破壞下仍能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具有確保電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具有實時、在線和連續的安全評估和分析能力,強大的預警和預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動故障診斷、故障隔離和系統自我恢復的能力。——這一條其實與上一條密切相關。
(3)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適應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的接入,能夠實現與用戶的交互和高效互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電力需求並提供對用戶的增值服務。——與新能源接入比例受限、節能減排需求相聯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
(4)經濟。支持電力市場運營和電力交易的有效開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電網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實現電網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採用統一的平台和模型,實現標准化、規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優化。優化資產的利用,降低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